《论语》九则练习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九则》练习题

一、基础知识

1.给下列句中加点的汉字注音。

①一则以惧.()②鲜.矣仁()

③小人长戚.戚()④其恕.乎()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孟武伯问孝.②一则以惧.

③巧言令.色④鲜.矣仁

⑤德不孤.⑥君子喻.于义

⑦小人长戚戚

..⑧其恕.乎

二、课文探究

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①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为政》)

②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为政》)

③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里仁》)

④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里仁》)

⑤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学而》)

⑥子曰:“德不孤,必有邻。”(《里仁》)

⑦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

⑧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述而》)

⑨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1.怎么理解孔子所说的“孝”就是“父母唯其疾之忧”?

2.孔子所讲的孝是全方位多角度的,第二则讲的孝和第一则就有很大的不同。说说第二则讲的孝是从哪一个角度谈的?

3.怎么理解“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是不是我们的父母很保守,不愿意让孩子远走?4.“喻”的意思是“通晓,明白”。结合现实生活谈谈你对孔子所说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理解?

5.在第五、六、八、九则中任选一则,结合实际谈谈自己的学习的心得。

三、拓展阅读

阅读下列语段,回答问题。

孔子厄于陈蔡,从者七日不食。子贡以所赍货窃犯围而出,告籴于野人,得米一石焉。颜回、仲由炊之于坏屋之下,有埃墨堕饭中,颜回取而食之。子贡自井望见之,不说,以为窃食也,入问孔子曰:“仁人廉士穷改节乎?”孔子曰:“改节即何取于仁廉哉?”子贡曰:“若回也,其不改节乎?”子曰:“然。”子贡以所见告孔子,子曰:“吾信回之为仁久矣,虽汝有云,弗以疑也,其或者必有故乎!汝止,吾将问之。”召颜回曰:“畴昔予梦见先人,岂或启佑我哉?子炊而进饭,吾将进焉!”对曰:“向有埃墨堕饭中,欲置之则不洁,欲弃之则可惜,回即食之。不可祭也。”孔子曰:“然乎,吾亦食之。”颜回出,孔子顾谓二三子曰:“吾之信回也,非待今日也!”二三子由此乃服之。

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解的意思。

①孔子厄.于陈蔡()②从者

..七日不食()

③有埃墨堕.饭中()④子贡自井望见之,不说.()

⑤以为窃.食也()⑥其或者必有故.乎()

⑦孔子顾.谓二三子曰()⑧二三子由此乃服.之()

2.孔子和他的子弟在陈蔡被围时,怎么弄到的一石米?

3.在饭食这么紧张的情况下,颜回自己却悄悄“取而食之”,其原因是什么?

4.当子贡将颜回头吃米饭的事告诉孔子的时候,孔子是怎么调查出来的呢?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5.知道事情的真相后,孔子说:我相信颜回,不是从今天开始的。从孔子处理这件事上你得到怎样的启示?

《〈论语〉九则》练习题答案

(命题人:王江春2009-10-27)

一、基础知识

1.给下列句中加点的汉字注音。

①一则以惧.(jù)②鲜.矣仁(xiǎn)

③小人长戚.戚(qī)④其恕.乎(shù)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孟武伯问孝.(孝道)②一则以惧.(忧惧)

③巧言令.色(美好,和善)④鲜.矣仁(缺少)

⑤德不孤.(孤立)⑥君子喻.于义(明白,懂得)

⑦小人长戚戚

..(狭隘,忧愁)⑧其恕.乎(儒家指推己及人,仁爱待人)

二、课文探究

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①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为政》)

②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为政》)

③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里仁》)

④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里仁》)

⑤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学而》)

⑥子曰:“德不孤,必有邻。”(《里仁》)

⑦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

⑧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述而》)

⑨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1.怎么理解孔子所说的“孝”就是“父母唯其疾之忧”?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孝就是让父母只为你的疾病担忧。”

2.孔子所讲的孝是全方位多角度的,第二则讲的孝和第一则就有很大的不同。说说第二则讲的孝是从哪一个角度谈的?

这一则是说:现在人的孝,就是说能够养活爹娘就行了。说到狗马都能够得到饲养;如果不能发自内心地孝敬父母,那养活爹娘和饲养狗马怎样去分别呢?也就是说儿女孝敬父母要发自内心。

3.怎么理解“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是不是我们的父母很保守,不愿意让孩子远走?

这一则的意思是父母在世,为人子女的不应出远门,如果不得不远行,一定要说明去处。对孔子而言,父母健在时,子女的义务,便是在家陪伴父母,与父母共同生活。这里的在家或不远游可以有多重意义:或是以农耕赡养父母,或是照顾父母的起居,或是避免父母因子女远游而担心,等等。如果子女出远门而又没有一定的去处,那么父母的牵挂之情势必更甚,所以孔子特别强调“游必有方”。其重点是对父母尽责。

4.“喻”的意思是“通晓,明白”。结合现实生活谈谈你对孔子所说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理解?

这则是说:君子懂得的是义,小人懂得的是利。现实生活当中的确是这样的,君子能以道义为重,于事当前先考虑他人的利益,而小人则只考虑自己,他的生活和工作都围着个人转圈圈,这种人目光短浅是遭人鄙视的。人要懂得这些道理,不能见利忘义。

5.在第五、六、八、九则中任选一则,结合实际谈谈自己的学习的心得。

示例:第九则子贡问道:“有没有一个字可以终身奉行呢?”孔子说:“大概是‘恕’吧!自己不想要的任何事物,就不要强加给别人。”我们在生活中要懂得与他人相处,懂得换位思考。自己不想做的不能强加给别人,甚至自己愿意做的也不能强加个别人,因为你喜欢做的不见得别人也喜欢做。

三、拓展阅读

阅读下列语段,回答问题。

孔子厄于陈蔡,从者七日不食。子贡以所赍货窃犯围而出,告籴于野人,得米一石焉。颜回、仲由炊之于坏屋之下,有埃墨堕饭中,颜回取而食之。子贡自井望见之,不说,以为窃食也,入问孔子曰:“仁人廉士穷改节乎?”孔子曰:“改节即何取于仁廉哉?”子贡曰:“若回也,其不改节乎?”子曰:“然。”子贡以所见告孔子,子曰:“吾信回之为仁久矣,虽汝有云,弗以疑也,其或者必有故乎!汝止,吾将问之。”召颜回曰:“畴昔予梦见先人,岂或启佑我哉?子炊而进饭,吾将进焉!”对曰:“向有埃墨堕饭中,欲置之则不洁,欲弃之则可惜,回即食之。不可祭也。”孔子曰:“然乎,吾亦食之。”颜回出,孔子顾谓二三子曰:“吾之信回也,非待今日也!”二三子由此乃服之。

【译文】有一次,孔夫子与众弟子们在陈、蔡的地方被围困,连续困了七天,没有食物可以吃。子贡见同学们如此饥饿困顿,便用自己身上的财物,突破重围,到外面换了少许的米回来,希望给大家解解饥。人多米少,颜回与子路便找了一口大锅,在一间破屋子里,开始为大家煮稀粥。子路有事离开了一会儿,恰好此时,子贡从井边经过,一扭头,正好看到颜回拿了一小勺的粥往嘴里送。子贡看了有些不高兴,但他没有上前质问颜回,而是走到了夫子的房间。子贡见了夫子,行礼后,问夫子:“仁人廉士,穷改节乎?”孔子回答道:“改节,即何称于仁廉哉?”如果在穷困的时候,就改变了气节,那怎么还能算是仁人廉士呢?子贡就接着问夫子:“像颜回这样的人,该不会改变他的气节吧?”夫子很明确地回答子贡:“当然不会。”子贡便将看到颜回偷吃粥的事,告诉了夫子。夫子听后,并没有很惊讶,说道:“我相信颜回的人品已经很久了,虽然你这么说,但我还是不能因为这一件事就怀疑他,可能其中有什么缘故吧,你不要讲了,我先问问他。”于是,夫子便召了颜回来,对他说:“我前几天梦到了自己的祖先,想必是要护佑我们吧?你粥做好了之后,我准备先祭祀祖先。”颜回听了,马上恭敬地对夫子说:“夫子,这粥已经不可以用来祭祀先祖了。”孔子问:“为什么呢?”颜回答道:“学生刚才在煮粥的时候,粥的热气散到了屋顶,屋顶被熏后,掉了一小块黑色的尘土到粥里。它在粥里,就不干净了,学生就用勺子舀起来。要把它倒掉,又觉得可惜,于是便吃了它。吃过的粥再来祭祀先祖,是不恭敬的啊!”孔子听后说:“原来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