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哲学】王夫之的语言观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夫之(1619-1692)中国明清之际的伟大哲学家。字而农,号姜斋,又称船山先生,衡阳人(今属中国湖南)。他对天文,历法,数学,地理学均有研究,尤其精于哲学,经学,史学。他的哲学思想是中国古代唯物主义哲学的高度总结和发展。他提出唯物主义的自然观,揭示出“分一为二”和“合二以一”的朴素辩证法,提出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和进步的历史观。主要著作有《张子正蒙注》,《周易外传》,《周易内传》,《尚书引义》,《老子衍》,《庄子通》等等。

王夫之的语言理论是与他的自然观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他的自然观主要体现在他关于“道-器”关系的理论中。在中国传统哲学的术语中,“器”是指一切具体的有形的事物,“道”指事物的一般道理。在它们的关系问题上,王夫之坚决而鲜明的主张:“天下唯器而已矣”,“无其器则无其道”(见《系辞上传第十二章》下同)。他认为,“道”是器的道。就是说,没有“器”外之“道”,“道”存在于“器”中,离开器就无所谓道。“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就是说,道是“形而上”和“形而后”的东西,“器”是有形的具体的东西。王夫之强调指出,“形而上者,非无形之谓。既有形矣,有形而后有形而上。”他认为无形的“形而上”是从来没有过的。他又从人们的实践活动出发论述了二者的关系:古代的人们“能治器”,“而不能治道”,或者说,他们治理的是器,而不是道。所谓“治器”,就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治理,变革和改造。它是人们的实践活动,是广大民众的事业。在此过程中,人们掌握了事物的内在规律,获得了更多的自由。王夫之认为,人们的语言符号活动就来源于这种“治器”的实践过程,语言符号就是对“器”的描绘,复写和模拟。他说:“故…易‟有象,象者,像器者也。卦有爻,爻者,效器者也。”王夫之认为语言符号具有其它事物不可替代的作用:用来区分和辨别事物,他说“爻有辞,辞者,辨器者也。”就是说,语言符号具有辨别事物的功能。在王夫之看来,人类掌握语言是人类获得自由的重要标志,语言的根本功能是表述和描述事物,表征和显示事物。它是对事物的更为深刻的认识,因而它使人类更加聪明,“述者之谓明,述器也”。它构成人类实践活动的组成部分,语言使人类的实践活动更具有规律性,语言使得人们“善治器”。

王夫之还认为,作为语言符号的语词(名词概念)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上名和下名。上名就是道的名,是抽象的名词概念,是从具体事物中抽象出来的。下名就是具体事物的名称,具体的名词概念。无论是上名还是下名,都是事物的名称,“上下皆名也”。他认为,两类名词概念是相互联系的,并不存在不可逾越的界限,因而不能截然分开,“非有涯量(界限)之可别者也”。

特别要指出的是,王夫之认为:语言符号与它的思想内容(语义)是统一的,是不能人为的加以割裂的。为此他批判了王弼的观点,王弼说:“筌非鱼,蹄非兔。”意思是说,捕鱼的工具和捕兔的工具与鱼和兔是有区别的。王弼借此表明,语言符号与其思想内容,即“能指”与“所指”是有区别的。他的结论是:“得言忘象,得意忘言”。他认为“意”(思想内容)是根本的,甚至是绝对的,语言符号只是获得“意”的工具。意义得到了,工具就应该扔掉,就像得到了鱼和兔要扔掉筌和蹄一样。王夫之认为这是一种愚蠢的言论,愚昧的观点。他指出“筌,蹄一器也,鱼,兔一器也。两器不相为通,故可以相致而可以相舍。”就是说,捕获猎物的工具是一类东西,而猎物是另一种东西,它们之间毫无共同之处。掌握工具是为了得到(相致)猎物,而猎物得到了就该抛弃(相舍)工具。而语言符号与其思想内容是统一的整体,是不能分开的。为此,王夫之不无遗憾的指出王弼的观点离开“道”越来越远了。

此外,王夫之还全面深刻的阐明了名与实的关系,他强调“名从实起,言必拟实”,名与实交相为用,“实由名立”。他反对知实而不知名,也反对知名而不知实。名与实不可偏废,不可分离。名由实而生,名又可立实;乱名可以乱实,正名可以正实。名实两相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