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课“法律基础”教学之改革分析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
法 护法 提升 其法 律意识 培养其作 为
,
名 社会人
部 分 课 堂 理 论 教 学 与 实 训 教 学 ( 分 课 内 课 外 两 块 )有
、
职业人
”
的基 本 法 治素质 初 步具 有 运 用 相 关法 律 知
, 。
机交融
。
识 分 析 和 解 决 职 业 生 活 领 域 中现 实 法 律 问题 的 能 力
教 学 教 学 内容
模 块
教 学情 境
活动 载体
课 时 项 目实 践 与要 求
目标
课 时
情境 一 :职业 生 活体 猃一 适 应 地 感 受 职 业 基 项 目 一 : 走 近 职 大 学 生 活 学新 生 活 大 生 活 业 — — 基 地 职 业 生 职 业 定 向 意 识 4 我 适 应 情 境 二 :社 会 主 义核 心 价 值 体 系 “ 荣八 耻 ” 人 大 4 活 体 验 感 受 f 地 选 基
了基 地 职 业 生 活 体 验 感 受 、 学 习 与 职 业 生 涯 规 划 设 计 、 秀 毕 业 生 人 生 轨 迹 评 议 、 动 合 同 案 例 剖 析 四 优 劳
个 序 列 化 的 实 践 项 目 , 贯 穿 整 个 教 学 过 程 。 学 生 并 让
表 1 课 堂教 学 内容 整 体 构 思
在 实践 实训 过 程 中感 悟理 论 、 验 生 活 , 其 职业 素 体 使 养 得 以 养 成 和 提 升 , 助 学 生 树 立 起 良好 的 职 业 “ 帮 归
属感” 职业“ 与 自信 心 ” 而 且 再 加 以 “ 会 热 点 关 注 ” , 社 P T制 作 、 益 活 动 两 个 课 外 实 践 活 动 的 有 机 结 合 , P 公
《法律基础》课在高职教育中教学改革初探
内容 ,同时涉及 了法律 专业的包括宪
法 、 刑 法 、 民 法 、 经 济 法 、 行 政 法 等诸 多 内容 。 教材 是 教 学 的 主 要 依 据 之 一 ,庞 杂 的 内容 、 有 限 的 课 时 ,难 免 在 授 课 内 容 上 出现 面 面 俱 到 , 在 授 课 方 法 上 缺 乏 重 点 , 缺 少 针 对 性 ,不 能 从 学 生 的 实 际 出 发 ,结 合 学 生 的 认 识 、 专 业 特 色 、 心 理 特 点 来 进 行 讲 授 , 自然 很 难 达 到 应 有 的 教 学 效 果 。
教学的针对性 、时效性 ,而且遭到学生 的冷遇。几年来的教学改革实践使我深
刻 认识 到 ,高职 院校 的 “ 法律 基 础”课 教 学必 须 自觉地从 那 不合 时 宜的教 学 理念 、教学 模式和 教学 方法 的 束缚 中解 放 出来 ,树 立以 人为 本的理 念 ,结 合高
学基础理论和社会主义法的基本理论。
1.“ 法律 基 础 ” 教材 内容 上 呈
现 出 “ 而 全 ” 的 特 点 。 “ 律 基 大 法 础 ” 教 材 几 乎 涵盖 了 法 学 概 论 的 全 部
“ 律基 础” 课是 大 学生 思想 品 法 德课系列课程之一,是我国大学生必修
的 公共法制 教 育课 ,它承 担着 在高校 学
用法律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 培养 ,导致学生往往是 “ 被动学法律” ,
只是 为 了考试 ,背背 概 念 ,记 记 定 义 ,
生中普及法律文化,增强大学生法律意 识、法制观念,提高大学生法律素质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重要任务。根据 中宣部、教育部及有关 部门的文件精神 ,我们必须明确 “ 法律
基础 ”课性 质是 思想 品德 教育 课 ,其 教 学 目的和要 求始 终是 围绕 着我 国全 民普
《基础》课创新性教学模式构想
题 进 行 科 学理 性 的 分析 ,及 时 引导 学 生
、
新教 学模式应该 符合《 基础》 课 的思 想 。提 高 大 学 生观 察 问题 、 分析 问
题 、 决 问题 的 能 力 , 强 时 代 紧 迫 感 和 解 增
总 之 , 施 创 新 性 教 学 模 式 是 对《 实 基 础 》 教 学 改 革 的 实 践 和 探 索 , 需 要 进 课 还
题 。 多媒 体 教 学 中 , 的 教 师 不管 教 学 如 有
教 都 二 、 教 学 模 式 应 该 能 提 高 《 础 》 环境 、 学 对 象 有何 变化 , 仍 按 原 先 制 新 基 作 好 的课 件 教 学 , 不 能合 理 调 整 讲 课 思 路 , 多 媒 体 牵 着 走 ; 有 甚 者 , 堂 课 被 更 整 都利 用 多媒 体 一 味 倾 倒 知 识 ,学 生来 不 及消 化 教 学 内容 ,再 现 了传 统 的 填 鸭 教
式 , 是追 求表 面 上 的花 样 , 是让 学 生 不 而
理 想 、 生 价 值 、 德 品 质 修 养 、 制 人 人 道 法
教学中要起到组织 、 分析 、 导 、 惑 等 动 起 来 , 引 解 不但 动 耳 听 、 跟 看 、 手 写 、 用 动 而
格 修 养 为 主 要 内容 ,使 学 生 从 理 论 与 实 作 用 , 因此 就 必 须 在课 前做 好 大 量 的准 且 动 口讲 , 脑 思 考 , 身 参 与 , 造 思 动 亲 营 际 的结 合 上 了 解 个 人 与 社 会 的关 系 , 掌 备 工 作 ,有较 强 的 教学 技 巧 和 课 堂 驾 驭 想 道 德 教 育 课 堂 教 学 平 等 和 谐 的 氛 围 , 握 社 会 生活 规 范 ,为 学 生 思 想 道德 修 养 能力 ,还 必 须 掌握 现代 的科 学 技 术 制 作 体 现 以人 为 本 的 思想 , 学 生安 全感 、 给 轻 松感、 行创新 的学 习, 有创 新体验 , 进 具
高职“四个维度”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改革
2017.09高职院校现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下文简称“基础”课)是教育部和中宣部2015版全国通用教材,具有严谨性、通用性的特点,作为新生入学的第一课,是帮助大学生对世界、人生有着正确地认识,能够对法制有正确的理解,从而适应高职大学生活、建立坚定的理想、培养良好的道德,从而解决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问题,以引导大学生“学会做人”都具有重要意义。
以往的传统的教师讲授知识“注入式”的教学方法由于灌输有余、启发不足,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参与度低,无法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因此,“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吉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在工学结合背景下基于职业素质培养为目标、以模块专题化教学改革为突破口,与专业相结合,以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为关键点,以实践教学改革为重点对“基础”课进行了教学改革,在教学改革过程中,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既要发挥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律教育主渠道、主阵地的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吉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自己的办学特色,将学生素质的培养外化为职业能力,更与专业相结合进行“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收到了更好地思政课育人的效果.一、优化“基础”课教学内容,增强教学实效性基础课内容包括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两部分内容,内容广泛,具有很强的理论性,高职学生政治素质薄弱,在有限的学时内,很难消化其内容,更难将理论知识转化成职业素质。
因此吉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根据教材内容确定了教育的基础是理论教育,主线是情感教育,而课程理念的主要目标是能力素质的提升,其知识路径为“认识—认清—认同”,情感则注重“感知、感受和感悟”,以职业能力为其基本素养和课程教育理念。
以优化课程理论教学内容为核心,结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紧扣基础课教材内容,按照突出教材重点,抓住社会热点、彰显亮点,解决难点的原则,将理论内容整合成四个模块十四个专题,并通过入学教育,思想修养、道德观修养和法制观修养四个教学阶段来完成。
思政《基础》课教材内容模块剖析_2579
【思政《基础》课教材内容模块剖析】摘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简称《基础》)课,对其教材内容模块剖析,为教学方法改革达到教学实效性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通过对《基础》课内容分析、划块、成链,使教材理论体系划分为“两篇三段式”,即为思想道德、道德法律、法律道德的教材内容链状模块。
目的是使教学活动适应高职生人文素质培养的实际。
关键词:《基础》课;教材内容模块;两篇三段式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建设内容的先驱是教材内容模块研究与成型。
其模块分割的基础是教材内容的知识结构、逻辑结构、教学指导思想的适用、教学方法的选用和教材内容的分块属性,结合教材内容的众多因素及教学对象来对它分段划块,形成教材内容模块的科学体系和链状结构。
本文基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简称《基础》)课程教学体系建设研究与实践[1]基础上,拟从教材内容、内涵分析、划块、成链、成型,以达到科学分析教材内容的目的,使教学实效性得以充分利用。
一、《基础》课教材内容分析《基础》[2]课教材的全部内容贯穿着大学生人生与人生新阶段、历史使命、新的境界、远大理想和崇高信念,继承爱国主义传统,做忠诚的爱国者,领悟与追求崇高的人生目的、人生态度和人生价值,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弘扬社会主义道德,恪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通过以上内容的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意识观;把遵守社会道德、社会公德与维护公共秩序,培养职业道德与职业精神及树立家庭美德连成一体,通过道德行为规范与道德法律规范的教育来规范学生的道德意识观和道德法制观;在社会主义道德观的基础上,把法律意识、法治精神、社会主义的法治观和国家安全意识观作为大学生在新的历史时期下的法律修养内容,并通过宪法、刑法、民商法、行政法、经济法及程序法等教育内容来提高学生的行为规范观。
《基础》课内容体现了“思想意识”和“规范行为”为一体的科学内涵结构,并把思想道德、道德法律、法律道德的内容形成了科学知识结构的链状体。
《基础》课“法律基础”教学之改革分析
《基础》课“法律基础”教学之改革分析摘要:“2005方案”实施后,高校对非法学专业的大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普遍通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进行。
但是“法律基础”部分的教学受到内容庞杂课时少等现实因素的制约,在教学目标上很难达到预期效果。
加强“法律基础”教学的具体措施有二:一是改革教材内容;二是双进教学方法。
关键词:法律基础;教材;改革路径根据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要求,2005年的课程新方案,将“1998方案”中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两门课程整合为一门新课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简称“基础”课)。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对于提高大学生的自我修养和法律素质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但是,笔者在从事该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发现“法律基础”部分的教学对大学生而言,实效性并不理想。
因此,我们有必要就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分析,并探寻解决之道,以达到“增强大学生法律意识,提高大学生法律素质”的预期目标。
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法律基础”教学面临的困境`1.“基础”课教材“法律基础”部分内容设置不合理“基础”课教材由思想政治教育(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教育、法制观教育三个相对独立的板块构成。
其中,法制观教育部分集中在教材的第七、八章和第五、六章的部分内容。
“2005方案”在对法学知识体系进行压缩后,按照课程设置以及教材篇章比例,“法律基础”部分大约只占1/3的课程量,用于该部分的教学时间一般安排在10个学时左右。
我们仔细阅读教材的“法律基础”部分,不难发现,其内容完全就是我国现行部门法的大融合,知识丰富涉及面广。
因为篇幅有限,教材的编排非常“精简”,呈现出“百科全书式”的特点:每个知识点都有,每个知识点又都是由概念一笔盖过。
其中涉及的每个部门法,让一个法学专业的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也要花一学期甚至一学年的时间才能掌握要领,对于没有一点法律知识的“门外汉”,这些内容要在一两个课时内讲述完毕,学生掌握的效果可想而知。
法律基础课教学改革谈
、
进 行 教学 内容的 改革 , 之更加符 合学生的 使
实 际 需 要
法律基 础 课是 高 校对 大学生 进行法 制教育 , 增
强 大学生 的法 律意 识 和法制 观念 , 提高 大学生综 合
素质 的一 门 共 同课 , 门课 程 的 特 点 是 教 学 内容 这
[ 稿 日 期] 2 0 —51 收 0 60 —8 [ 者 简 介 ] 燕 文 华 (9 0 )1 8 作 1 6 一 ,9 3年 毕 业 于 黑龙 江 大 学哲 学 系 , 丹 江 大 学 教 授 。 牡
经 济 日趋 兴起 的挑 战 , 最重 要 的是坚持 创新 。创新
是一个 民族 的灵魂 , 一个 国家 兴旺发 达 的不竭 动 是
力 。创新 的关 键在 人才 , 才的 成长靠教 育 。 全面 人 ”
实施 素质 教育 已经 成 为我 国教 育事 业 跨 世纪 的 历
史性选 择 。
经 常运 用 的法律 知识 , 采用 典型案 例 的形式进 行 讲
后再 由教师 进 行 总 结 的一 种 教学 方 法 。法 律 基 础
了调查 , 根据 调 查结 果 对 法 律 基 础课 的教 学 内容 、 教 学方法 和 考试 方 式 等 方 面进 行 了一 系列 的教 学 改革 , 经过 两 个学期 的教学 实践 证 明学 生 的综 合素 质 和创新 能力 得 到提 高 。
年 的 教学实 践 中 , 据学 生 的 要求 和 实 际 需要 , 根 同 时 , 据这 门课 理论 的 内在逻辑 性和与 “ 根 两课 ” 他 其 学 科 教学 内容 的关 联性 , 对所使 用教材 的 内容进 行
了改革 , 免教 学 内容相 互重复 。在课 堂教 学 中主 避 要 讲授 那些 学 生 比较 关 心 的并 且在 现 实 生 活 中 会
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方式改革的思考
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方式改革的思考摘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大学新生面临的第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其内容分为人生观、道德观和法制观三大模块。
传统的教学模式只是教师滔滔不绝的课堂讲授,学生学习的效果一般。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必须对该门课教学方式进行改革,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讲授理论,加强学生的课内课外实践,并且采用多种考核方式相结合的方式。
关键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模式;教学质量《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作为大学生入学后开设的第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其内容以人生观、道德观和法制观为重点,根据大学生的成长规律,来引导大学生加强自身修养,并提高自身素质,目的是为了培养具有高尚理想情操和良好道德法律素质的大学生。
随着中宣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的贯彻落实,现有的“基础”课内容精简,重点整合,原有的很多重点部分被内化到新课程的重点之中,综合性增强,知识面更广。
可以说,“基础”课现在几乎涵盖了从国家到个人、从家庭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内容。
因而,该门课程已经不再仅仅是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而且还是一门社会综合课程。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环节,“基础”课对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学习能力、深化教育教学效果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为了加强“基础”课的使用效果,对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改革是十分必要的。
一、寻找课堂教学的突破点要想真正地发挥教材的作用,首先要做的就是要创造性地把教材体系转化成教学体系。
因为,再好的课本也都是抽象性和纲要性的,把这些抽象的理论变成指导实践的思想支柱,必须花时间认真研究并且吃透教材,理解教材内容,努力把书面化的语言转化成便于理解的口语式的语言,把教材的特色和创新点吃透拿准。
对于现用教材来说,创新特色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
要想将这些新的形势讲好,必须要完善教师自身的知识结构,不但要掌握已有的思想道德修养的知识结构,还要学习和补充法律知识,做到二者兼备,才可以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作用。
高校德育《法律基础》课教材改革探讨
第一 , 教材内容格式 化 , 片面 追求传 授法律 知识 的系统
( 收稿 日期]0 8—0 20 2—2 4 [ 作者简介] 徐元君 (90一)男 , 16 , 满族 , 辽宁阜新人 , 宁阜新高 等专科学校师 范部 副教授 。 辽
・
19 ・ 6
维普资讯
作为高校 德育 的一个 重要 课程 《 法律 基 础》 , 的性 课 它 质、 目的是对 学生进行 社会 主义法 制教 育 , 而不是 法学理 论
教育。是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法律意识, 使大学生能够正确
行使公 民的法律 权利 , 积极履 行公 民的法律义 务 , 正确认 识 和处理各种法律 、 法规 规定的权利、 务关系 ; 义 掌握宪法 和有
维普资讯
20 年 0 08 5月
第 1卷 4 第 3
内 蒙 古 民 族 大 学 学 报
i ii o r a fI n rM o g l ie st o N aton a1tes u n l n e n oi Un v ri f r o a y
满足教 师教也不 能满足 学生学。教材 内容 改革 的基本依据是 : 社会 主义法制的概 念与 内涵。教 材 内容结构改 革的基本构想 包括三部分 : 法学原 理、 国现行 法法律制度的知识体 系、 我 法律 实践 。 [ 关键 词] 高校德 育《 法律 基础》 ; 课 教材 改革 ; 社会主 义法制
经济服务 ; 具有较 强 的社会 主义法 制法 治观念 和法律 意识 ;
学会用法律保护 国家 、 、 集体 个人及他人 的合法权益 ; 相 熟悉
关法律规范与 自己所学 专业 以及 未来从 事社会 工作领 域 的
关系等等 。
性质 ,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 , 容易根据 个人 的好 恶 , 随意摘 取了
浅谈法律基础课教学方法改革
司 。要想让学生真正掌握诉讼法 , 仅仅依靠
教 材上枯 燥的文 字叙述 和教师 的语言 描绘 是远远不够 的, 还必须进行多媒体教学。老
会 主义信念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 , 提 升思想政治修养和法律意识。这正好 与我们
的法律基 础课程有一定的衔接性 , 法律基础 课也应该 以育德为指导思想 , 以普及法律知 识为教学任务 。因此 , 我们要善于灵 活的运
高校论坛 2 0 1 3年 8期 ( 上)
浅谈法律基础课教学方法改革
王 田 雨
( 平顶山教 育学院 河南 平顶山 4 6 7 0 0 0)
摘 要 :法律基础课肩 负着艰 巨的教 学任 务,这门学科的基本任务是要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普及 法律 常识 ,改变学生的知识 结构 ,帮助他们规范 自己的言行 , 提 高思想政治素质。 目前,法律基础课的教 学方法还有待创新 ,很 多学生在现在 的教学方式之下,难 以提 高学生的积极性 ,导致学习成绩不理 想。基 于此 ,我们应
际, 教育的说服力强 , 多媒体手段又将这些 抽象的理论 知识变得具体 、 生动 了,让学生
更容易理解 和掌握 。 ( 三 )自 学与案例相结合 教师要 注重培养学生 的自学能力 , 根据
素质教育是依据 国家的教育方针 , 着眼 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和社会的需求 , 以全面提 高学生的综合 素养为根本宗 旨, 重视培养学 生的各种能力 , 促进学 生德智体全方面发展 为特征的教育。学生是国家未来 的栋梁 , 是 社会主义建设 事业 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 提高
学生的认 知水平 ,为学生选取一些适合 自学
的 内容 , 让学生 自 主学习。当代 的学生 ,不
学生的法律意识 , 加强对学生 的法制教育 ,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考核模式新设想——兼述河南大学《基础》课考试改革历程
[ 收稿 日期 ]0 1 2—1 2 1 —1 6
[ 作者简介 ] 尚红利( 9 8 , , 17 一) 女 河南清丰人 , 河南大学马克思 主义学 院讲师 , 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 育理论研 究。
第1 期
尚 红 利 : 想 道 德 修 养 与法 律 基 础 深 号卡 模 式 新 }想 思 受 殳
生 的实践 能力 , 而在 整体 上提 高 《 础 》 的针 从 基 课 对性 和实 效 性 。本 文将 回顾 我 院 《 础 》 考 核 基 课
事业 合格建 设者 和 可 靠接 班 人 的重要 途 径 , 现 体
了我 国大 学的社会 主义 本 质 。党 和 国家一贯 高度
模式 的改革历程, 提出《 基础》 考核模式的新设 课 想, 通过构 建更为合理 的考试评价 体 系来 推动 《 基础 》 教学 改革 向纵深发展 。 课
《 思想 道德修 养 与法律基 础 》 简 称《 础 》 ( 基 ) 是高 校思想 政治理 论课 的基 础课 程 。高 校思想 政
治理论 课 承担 着对 大学 生进行 系统 的 马克思 主义 理论 教育 的任务 , 对 大 学 生进 行 思 想 政治 理论 是 教育 的 主课 堂 、 主渠道 , 培养 中 国特 色社会 主义 是
、
我 院《 基础》 考核模 式 的发展 改革 历程 课
我 院《 基础 》 课最早 的考 试 形式 是 “ 考 定 乾 一
坤 ” 。考试 以闭卷 、 试 为 主 , 式 笔 内容 侧 重 于 考 查 学生对 书本 知识 的掌握 , 题 型为单 选题 、 主要 多选 题 、 答题 、 简 材料 分 析题 和论 述 题 等 , 案 带 有 绝 答 对性 , 基本 上属 于记忆 性 试题 。考试 的导 向功 能 使得 考试 成 为学 生 学 习的 “ 挥 棒 ” — 考 什 么 指 —
《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对性 的法律 , 学生能够更好地发 挥 自己的 专业知识 。 使 保
护 自己的权 利 每部分的法律 争文 的讲解偏 重 于实用部 分 的法 条 , 并将法条与现 实生活 中的案例 相结合 , 这样 不
仅 能激发 学生的学 习兴趣 , 更能将所 学的知识 贯 穿到 以 后 的生活 中 , 直接指 导 学生将 来各 方 面的社会 生活 , 使 他们具 备真正的符合现代社会需 求的 法律素 养。 其次是教学方 式的 改革 , 现在 “ 法律基础 ” 程 的教 课 学方式是课 堂教 学 , 有一定 的直接 与社 会 结合 的形 式, 没 让 学生不能真 实的感 受到 法律 力量 , 故笔 者 以为在 今 后 的教 学中要突 出四种教 学方式 : 是 与社会 的 重大 时事 一
人, 而是 需要将法律作 为指 导 自己行 为规范 的准则 的人, 笔者 以为以指导具 体 的社会 行 为为 分 类标 准, 教材 的 将 内容分为五部分 : 第一 部分为政 治行为编 , 一部 分的 目 这 来自一课 考 秘 教点 删
一革
行 更大规模 的研 究, 一 次研 究 中在 不 同类型 不 同 区域 在
以发 现 , 范性研 究已经提 出了诸 多有待 证 明的假 设 , 规 这 些假设 在一定程度 上都需要借 助于 实证 性研 究辨 明其真 伪, 这样 才能 真正 有 利 于 实践 操 作。 然 而, 实的 情 况 现
是, 由于实证性研 究数量偏 少, 多假设 都 未能得到 充分 许
《 国家安全法》 《 、 国徽 法》 《 、 国旗 法》 《 国人 民代表 大 、全 会和地 方各级 人民代 表大会选举法》 《 、 集会 游行示威 法》 等 法律 法规 的 内容 。第二 部分 为经 济行 为 编 , 该部 分 以 培 养学生的经济 法律 意识 为核 心 , 掌握 市 场经 济及 全球
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改革的一点看法
定 的成 绩 , 我 们 也应 该 看 到 , 教 学 实 但 在
践 中 仍 然 存 在 着诸 多 问题 :
首 先 , 教 学 内容 方 面 , 容 松 散 、 离 在 内 脱
自己擅 长 的 领 域 对 相 关 内容 的 讲 授 自由取 舍 ,自 由发 挥 , 意 性 较 大 ; 也 有 部 分 教 随 而 师由于过于追 求对教材 内容的高度一致 ,
门思 想 政 治 教 育 理 论 课 。 课 程 以 马 列 该
有 关 法 律 内 容 的 选 择 也 较 为 随 意 。 于 教 德 和法 律 标 尺 , 够 更 加 理性 地 看 待 自 己 , 由 能
目的 真 正 落 到 实 处 。
关键词 : 思想道德修 养与法律基础 教 学改革 教 学内容 教学方法及 手段 教 师 自身素质 中 图分 类号 : 41 G6 文 献标 识码 : A 文章 编号 : 7 —9 9 ( 0 ) 8 a一0 9 -0 1 7 2 1 0 ( ) 0 63 5 2 3 2 Ⅸ 想 道 德 修 养 与法 律 基 础 ( 下 简称 思 以 础》 二者 内容 衔 接 较 为 死 板 , 干 道德 与 法 对
在教 学 实 践 中 , 思 想 道 德 修 养 》 《 律 基 直 接 相 关 的 内容 , 望 能 从 课 堂 中获 取 指 Ⅸ 与 法 希
中 国科教 创新导刊 C ia d c to In a in e ad hn E u a in n ov to H r l
9 j
2 1 N0 2 0 2 2 0h n E oato l n aton l a du i n n ov f Her d al
浅谈高校法律基础课的教学改革
要努力提 高 自己的业务水平, 同时要 紧跟时代 步伐 , 深刻理解教 学大纲的内容 , 实际教学 中改革教育模 式 , 在 体现法律基础课的德育课性质。 【 关键词 】 法律基础课 ; 学; 教 现状 ; 改革 法律 . 仅是人们进行 自我保护的有力武器 . 不 还是 当今 社会规 范 法律基础课普遍采用 的授课模式 这一模式主要通过教师对系统知识 人们行为的准则 。 法律基础课是普通高等 院校普遍设 立的一 门公共必 的讲述 . 让学生掌握教材 . 熟悉法律基本原理和理论 . 最终能够运用所 修课 , 开设这 门课程 , 旨在让广大学生 了解我 同宪法和法律 的内容和 学知识分析现实社会生活中的简单法律问题 。 虽说教师的讲授是向学 基本精神 , 逐步促使其增强法制意识 , 使学生成为懂法 、 之人 通 生传播 知识最重要的途径 . 守法 但这种教学模式 的长期使用不利于学 生学 过法律基础课的学 习. 可以让学生 做到正确行使 公民权利 . 更可 以促 习能力的培养和 完善 . 会遏 制学生 学习的主动性 和积极性 . 导致学生 使他们正 确地履行公民义务. 为德 、 、 面发展的合格社会主义 仅仅是为 了完成学分任务而学 习法律 . 成 智 体全 有悖于法律基础教育 的初衷 , 建设者和接班人。现行的法律基础课在很多方 而还存在着不足 . 尤其 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是在课程设置、 教师讲授 和学生学习等方面, 体现得更加明显 。 为了切 2应 对 策 略 . 实 达 到开 设 法 律 基 础课 的 目的 . 当在 教 学 中进 行 相 应 的 改革 . 现 应 实 对于法律 基础课教学中存 在的上述问题 , 笔者认为 . 对该课程的 更好 的教学效果 教 学 进 行 改 革 . 样 应 从 课 程 设 置 、 学 重 点 和 教 学 模 式 三 个 方 面 人 同 教
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改革之探析
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改革之探析[摘要]当前,文化多元化格局在我国社会领域日益彰显。
多种文化并存于同一社会的格局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这使得高校思政教学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作为高校思政课程四大支柱之一的《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课尤其如是。
为了适应文化多元化的社会格局,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必须从内容上和方式上进行针对性的改革。
[关键词]文化多元化《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改革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力度的不断加大及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社会的文化多元化趋势愈演愈烈。
特别在互联网技术在我国社会各个领域普及后,国外各种思想观念、传统习惯、生活方式、道德准则等意识形态通过互联网络大量地进入我国,使我国社会传统的以政治为核心、强调高度集中统一和相对封闭的文化环境迅速被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主流文化与大众文化、草根文化与精英文化并存的文化多元化格局所取代[1]。
这种文化多元化的格局给作为一国思想文化传播主阵地的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有鉴于此,如何使当代大学生在纷繁交错的各种文化前作出正确的诀择,如何得出符合文化多元化时代格局下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改革之道已然成为我国教育界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一、文化多元化格局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挑战当前情况下文化多元化格局对我国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的挑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大众文化对社会主流文化的挑战大众文化作为与主流文化遥相呼应的一类文化载体,在文化多元化的格局中由于其贴近生活,通俗易懂的表现形式而得以迅速兴起与扩张。
她在满足人们休闲娱乐、精神需求的同时,也不断冲击着主流文化,排挤着高雅文化,削弱着传统人文。
使人们逐渐远离和否定《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中所倡导的社会主流文化。
更有甚者,部分人在大众文化的影响下,颠覆了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的坚定信念,转而投入西方自由主义,资本主义的思想意识阵营[2]。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方法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中 图分类 号 :62 G4
文献标 志 码 : A
文章 编号 :02 28( 09 3 — 07 一 O 10- 59 20 ) 1 2 1 2
教学方法 的改革与创新 是关 系到《 思想道德修 养与法律
基础》 课教学实效 的关键 。 在教 学过程 中 , 要根据学科性质和 教学 目标要求 , 强化 素质教育的观念 ,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 重视 学生的主体性 , 遵从 教育教学 规律 , 着重抓 好课 堂教 学
要从大学生 的思想实 际出发 , 把握大 学生 的特 点 , 重视分 析 不 同类 型学 生的思想与价 值观念 、 化修养 、 理素质 以及 文 心
责任感 , 要有 敬业精神 和竞争 意识 , 实事求 是 的科 学态度 和 严谨治学 的工作作 风 , 做到讲爱 心 , 要 热爱教 育 , 热爱学 生 ;
从 目前高校 的《 思想 道德修 养与法律 基础》 课教 学现状 看, 在教学 法上普遍存 在着死板 、 调 、 单 针对性差 , 离学 脱 生思想实际等问题 。具体表现为理论说教多 , 情感 陶冶少 , 灌 输多 , 发 , 范多 , 启 规 渗透少 ; 大课作 报告 , “ 小课一 言谈 ” ; “ 集体受教 多, 个体感化少” “ 向灌输 多 , ;单 双向理解少 ”这种 ,
1良好 的思想道德 素养 。首先 , . 思想 道德素质 是最重要 的素质 。 思想 道德修养 与法 律基 础》 《 课教师 的思想政治素质 对学生 的世 界观 、 人生 观 、 价值 观 、 道德 观和法治观 的形成具 有 重要 的导 向作用 , 必须 注重讲政 治 , 必须 坚定正确 的政治 方 向和政治立场 , 坚持 用爱 国主义 、 集体主义 、 社会主义思想
教学方法的创新 , 是要 结合 当代大学生 的心理 与思 想 就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法律基础”部分教学方法改革初探
一
、
新课程 与 旧课程在 “ 法律 基础 ”部分存 在的差异
“ 5 案 ”是 思 想政 治理 论课 程 的 一项 重 大 变革 。新 课 程并 不 是过 去 的 《 想道德 修 0方 思
养 》与 《 法律 基 础 》的 简 单相 加 ,而 是在 体 系和 内容 上有 机 地 将 二者 融合 为 一 门崭新 的 课
础》 。从20 年 秋季开 始 ,全 国 各高校陆 续实施 了思 想政 治理 论新课 程方 案 。这 是大 一新生 06
进入高 校学 习的第 一门课 程 ,教 学成效 的 好坏对 大 学生的 学 习生 活乃 至长远 发展 都具有 重要
意 义 。笔者 从事过新 旧课程 的教 学工作 ,新 方案 实施 后注重 对教学 过程 中遇 到的 困惑 与难 题 进行 探索研 究 ,尤其是 “ 法律 基础 ”部 分改 革带 来的 系列教 学难题 ,希翼明确 教学 思路 ,切
史 菁
( 州农业职 业技术 学院 ,江苏 苏州 2 5 0 ) 苏 10 8
[ 摘
要]0 5 开始 的 “ 20 年 两课 ” 改革 给新 课程 《 思想道德修 养与法律 基础 》课
的教 学带来 了系列难题 。经过 多年 的教 学探 索,认 为在教 学方法上应 注意 了解 受众 群体特 点,按 需讲授 ;适 当运 用案例教 学,增 强教 学实效 ;加 强实践教 学,发挥 学
出了更 高的 要求 。
二 、改 革后 的 “ 法律 基础 ”部 分 面 临的难 题 新课程 的变 化势 必给教 学带 来 一些难 题 ,尤 其在 法律基 础部 分会 面临 如下难 题 : 第一 ,如何 在 有限 的时 间内将纷 繁 复 杂的 法律 内容 教 授给 学生 。 “ 5 案 ”将法 律部 分 0方
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模式与实效性
普通高中毕业生, 但总体入学成绩要远低于普通高等学
校。另一方面 , 高职 院校学生对文化 基础课 与思想 理论课
利于学生的学习积极 性 、 主动性 、 创造性 的发挥 , 于培 不利 养学生 的 自主学 习能 力 。] 是研 究 模式 。在 研究 教 学 [二 2
中, 教师是引导者 , 启发 、 指导学生学习 ; 学生是探究者 , 通
第 2 卷第 1 期 4 2
21 0 1年 1 月 2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高等函授学报 ( 哲学社会科 学版 )
Ju o mM f g e o rso dn eE uai ( hlsp ya dS ca Sin e) o hrC rep n e c d ct n P i o h n o i cecs Hi o o l
的学 习动机层次不高 , 习的实用化倾 向明显 。学 生对学 学
习文化基础课 与思想理论课 兴趣 不高 , 把学 习文化基 础课
收 稿 日期 :0 1 O 1 2 1 —1 一2
作者简介: . - (9 3 ) 男 , 1吴志  ̄ 1 6 - , 硕士 , 轻工职业技术学院讲师 , ' r 湖北 主要研究方 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及 高等职业教育 ; 2付从荣 (96 )女 , . 16- , 硕士, 中师 范大学职业与继续教育学 院讲师 , 华 主要研究方向财务会计理论和高等职业教育.
构框架和活动程序 。作为结构框架 , 突出了教学模式从宏 观上把握教学活动整体及各要素之间 内部 的关系和功能 ; 作为活动程序 则突 出了教学 模式 的有序性 和可 操作 性。
以提高《 基础 》 课教学 的实效性 。
一
我 国现行高等 院校 《 基础 》 教 学有 以下两 种主要 模式 。 课
“法律基础”教学重点与教学方法探析
为实现上述教 学重点与教学 宗 旨, 在具体 授课
时 , 者 对 传 统 的 教 学 方 法 做 了大 胆 改 进 。 近几 年 笔 来 , 媒 体 在教 学 中被广 泛 采 用 。课 堂 教 学 过 程 中 , 多
21 0 0年 6月 第 2 卷 第 2期 8
扬州教育学院学报
J u n lo n z o l g fE u a in o r a fYa g h u Col e o d c t e o
Jn2 0 u . 01
Vo . 1 28. No. 2
“ 律 基 础 ” 学 重 点 与 教 学 方 法 探 析 法 教
乎没有一点价值 , 也没有一点效果。上 完课后 , 学生 很 容易忘记 所学 内容。在课堂 教学 中 , 如果我们 的
教 学 宗 旨是 灌 输 , 么 必 然 带 来 学 生 的 反感 , 且 产 那 并
生抵 触情绪 , 反而误解 了法 的精神 。那 么如何让 学 生感 到需要并且能够把握法的基 本精神 呢?在 授课 时, 笔者几乎不把更 多 时问花在 法律条 文的具体 内
从古 希腊 以来西方圣贤对这一概念的不同解答告诉
学生时 , 大家 不 仅 知 道 了 民 主 的 历 史 渊 源 以及 和 民
者逐渐积累了一些教学改革经验 , 现将近年来对法律 基础的教学重点与教学方法 的思考与做法作一总结。
一
主相关的重 大历 史事 件 , 更把握 了民主制度对 一个 国家发展强大 的重 要价值 。实践证 明 , 学生并 不讨 厌概 念的解 释 , 讨厌 的是照本宣科式的 、 没有历史感
好 得 多 。 因 为大 学 生 不 同于 中学 生 , 些 内容 , 们 这 他
“基础”课法制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充 分 认 识 “ 础 ” 课 中法 让 我 们 知道 什 么 可 以做 ,什 么 是 不 基 可 以做 , 让 我 们 能 够 预 先 估 计 自己
主 法 制 教 育 ,增 强 遵 纪 守 法 观 念 ” 列 入 了大 学 生 素 质 教 育 的 范 畴 。 党
制教 育的重 要性
首先 ,培养和提 高法律 素质是 的 行 为 可 能 带 来 的 后 果 。 大 学 生 毕 的政 策 在 大 学 生 素 质 教 育领 域 的 具 依 法 治 国的要 求。 古 希 腊 思 想 家 亚 业 后 必 然 会 走 向走 上 工 作 岗位 担 当 体 化 , 仅进 一 步体 现 了 “ 法 治 国 ” 里 士 多德 在 《 治 学 》 中 阐 述 了法 责任 ,必 然会 遇到 各种 问题 和麻烦 , 不 依 政
法 在 法 律 基 础 部 分 的教 学 定 位 上 出 现 护 自身 合法 权 益 的现 象 也屡 见 不 鲜 。 定程度 上 决定 着这 个社 会 “ 治化 ” 法 律 在 国 家 和 社 会 生 活 中 的权 威 地 进 程 的 水 平 。 大 学 生 是 国家 建 设 发 了 以下两种 误 区: 展 的 生 力 军 是 , 祖 国 的 未 来 ,其 法 是 将 法 律 部 分 的学 习等 同 于 位 正 在 逐 步 地 建 立 ,但 由于 历 史 以 及 一 些 现 实 因 素 的制 约 ,我 们 的 法 律 素 质 如 何 ,直 接 关 系 和 影 响着 我 政 治 教 育 。在 教 学 中有 相 当 一 部 分
严 格 的 贯 彻 落 实 , 近 年 来 ,大 学 生 观 念 、法 律 素 养 提 出 了要 求 。 一个 业 性 不 强 只 要 是 政 治 教 师 都 能上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础》课“法律基础”教学之改革分析摘要:“2005方案”实施后,高校对非法学专业的大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普遍通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进行。
但是“法律基础”部分的教学受到内容庞杂课时少等现实因素的制约,在教学目标上很难达到预期效果。
加强“法律基础”教学的具体措施有二:一是改革教材内容;二是双进教学方法。
关键词:法律基础;教材;改革路径中图分类号:g423.0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7-0259-02根据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要求,2005年的课程新方案,将“1998方案”中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两门课程整合为一门新课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简称“基础”课)。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对于提高大学生的自我修养和法律素质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但是,笔者在从事该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发现“法律基础”部分的教学对大学生而言,实效性并不理想。
因此,我们有必要就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分析,并探寻解决之道,以达到“增强大学生法律意识,提高大学生法律素质”的预期目标。
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法律基础”教学面临的困境`1.“基础”课教材“法律基础”部分内容设置不合理“基础”课教材由思想政治教育(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教育、法制观教育三个相对独立的板块构成。
其中,法制观教育部分集中在教材的第七、八章和第五、六章的部分内容。
“2005方案”在对法学知识体系进行压缩后,按照课程设置以及教材篇章比例,“法律基础”部分大约只占1/3的课程量,用于该部分的教学时间一般安排在10个学时左右。
我们仔细阅读教材的“法律基础”部分,不难发现,其内容完全就是我国现行部门法的大融合,知识丰富涉及面广。
因为篇幅有限,教材的编排非常“精简”,呈现出“百科全书式”的特点:每个知识点都有,每个知识点又都是由概念一笔盖过。
其中涉及的每个部门法,让一个法学专业的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也要花一学期甚至一学年的时间才能掌握要领,对于没有一点法律知识的“门外汉”,这些内容要在一两个课时内讲述完毕,学生掌握的效果可想而知。
而且,大学阶段的学习,自主性大大增强,课堂教学往往是教师提纲挈领式的对重点知识的讲解,其余部分就要由学生自己去攻读、理解、掌握。
但是,面对浩如烟海的抽象概念和专业法学术语,学生普遍感觉枯燥,无从下手,很难提起学习的欲望,对于教学目标的达成大打折扣。
除此之外,教材内容的安排略显混乱。
比如,第七章第三节“增强国家安全意识”与第二章第三节中的“增强国防观念”的内容有很大重合,完全可以放在一起讲解。
再者,教材一些地方的内容详略安排不当。
比如,“犯罪”理论在整个刑法学体系中可以说占据核心地位,但是教材却只是简单罗列了一些重要概念,对于像“犯罪构成”、“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这些很基础的知识点惜墨如金,没有做出任何阐释。
与之相反,对于理论价值不高的“商事法律制度”中的证券、票据、保险却进行大篇幅演绎。
不难看出,现行教材对于“法律基础”部分内容的编排繁简详略把握欠佳。
2.教师的知识结构不合理、教学理念有偏差教学就是教师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让学生将教材内容内化为自身素质。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起关键性作用。
当前,“基础”课“法律基础”部分的教学缺乏一支素质精良、专业知识过硬的师资力量。
在实践教学中,有的高校对“基础”课不够重视,认为“基础”课简单易懂,学校任何行政机构的工作人员都可以胜任,因此,采取专兼职教师相结合的方式来构建该课程的师资队伍。
如果说“思想道德修养”部分讲授较易的话,“法律基础”部分则对教师的专业知识提出很高的要求。
一个没有法学专业背景,之前没有接受过相关思维训练的教师,如何理解教材中纷繁复杂的法律概念,又如何对学生进行精准地阐释讲解?《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鲜明地提出了在新的十年中,教育改革的重点是德育为先、能力为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在以此文件为指导的教学活动中,部分教师势必会牢牢奉行“德育为先”的教学方针,花大力气对“思想道德修养”部分潜心研究、精雕细琢,而对于集中在最后两章的“法律基础”教学必定有失偏颇。
因为学时的限制,很多教师对一些重要理论一语带过,学生如同雾里看花不得要领,难以理解教材中过于抽象的理论更别说学以致用,教学效果令人质疑,显然也就失去了“法律基础”存在的意义。
二、加强“法律基础”部分教学的必要性1.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现实需要第九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一治国方略载入宪法,要求国家的各项工作都要依法进行。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一项需要全体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的系统工程,所以,这项艰巨的任务不仅需要大量专业法律人才,更离不开普通民众的推动。
如果能够使占据人口绝大多数的非法律人士自觉守法,那么依法治国的根基才会足够坚实。
大学生作为接受高等教育的人群,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中坚力量,通过对大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帮助他们了解法律,掌握法律制度的基本精神和主要内容,增强对违法行为严重性的认识,做到知法懂法,自觉维护法律尊严。
再通过他们的积极宣传、勇敢实践,影响周围民众,进而在全社会形成普遍的法治理念,提高民众依法做事的自觉性。
2.提高大学生自身素养的需要很多专家学者指出,”2005方案”的法律基础部分,着重强调的是对学生法律素质的培养与提升。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刘海洋、李启铭、药家鑫这些接受高等教育的天之骄子之所以走向犯罪的深渊,绝不仅仅是一些学者宣称的法治观念的淡薄、法律信仰的缺失,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法律知识的匮乏。
笔者就职于一所高职院校,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的法律知识相当匮乏,兹举一二例。
在讲继承权时,有这样一个案例让学生讨论:甲,男,有两子一女且均已成家,妻子早年亡故,甲病逝后留有遗产若干,未留遗嘱。
问该笔遗产如何处理。
大多数同学都认为遗产应该由两子平分,原因是“嫁出去的女儿如泼出去的水”,没有资格再继承遗产。
接着讲到“非婚生子女享有与婚生子女同等的权利”,在继承问题上均属第一顺序继承人时,学生居然连连惊呼,“私生子”怎么也能继承遗产?一脸的不可思议。
这些学生连最基本的法律常识都不具备,自己的权利都无法维护,又怎么指望这样的“天之骄子”为法治国家的实现添砖加瓦。
尽管教育界一直强调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要“德育为先”,但是,一个道德感强的人未必就是合格的守法者,社会中合情不合法的案例屡见不鲜。
也就是说仅仅依靠道德自律不能满足法治社会的需要。
因此,不管是社会大环境的要求,还是大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法制教育势在必行。
三、“法律基础”部分教学改革之道1.具体措施首先是教材内容的改革。
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基础和依据,也是学生接受知识的主要来源。
对于大学生而言,思想政治教育可以随时随地进行,但是法制教育、法律知识的获取主要依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程,所以,该课程教材的好坏,不管是对教师的教学还是学生的学习,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纵观现用教材的“法律基础”部分,由概念堆砌而成的两章内容,仅能称之为“法学压缩饼干”而已,“法律基础”的称谓名不副实。
如果该课程一定要使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个名称,那么“法律基础”所占比重就要加强,该部分内容至少应该占据教材的一半。
通过学习,至少要让学生明白每个部门法在解决什么问题,在法律框架内可以做什么,不能做什么,违法行为要承担什么样的法律后果等。
学生只有对法律知识做到熟知,才能正确处理学习生活中遇到的法律问题。
因此,修订后的教材要详略得当,要点问题要做到详尽透彻的阐释。
此外,还应该抛开对法律概念的大量使用,对于非法学专业的大学生,既没有熟知概念的必要,还增加了学习的难度。
可以尝试采用以经典案例的方式引出知识点,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和思考的积极性,又避免了枯燥理论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
其次是教学方法的改进。
“法律基础”部分的教学要能激发大学生的学习热情,一个重要举措就是从大学生的需要入手。
调查发现,大学生对在实际生活中跟自己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比较关注,比如《民法》、《刑法》、《劳动法》、《婚姻法》、《继承法》等;而对于如何培养法律意识、如何提高法律修养、国家安全观等问题不是很感兴趣。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按需授课,对于大学生感兴趣的法律问题,在成长发展过程中容易碰到的法律问题,重点讲述。
这样就很容易拉近法律与学生的距离,势必引起学生的共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选用经典案例对抽象理论进行诠释,不仅能够增强课堂教学的生动性,使学生对于理论知识轻松掌握,重点是学生通过对案例的思考和讨论,可以逐渐形成法律思维模式,提高运用法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长期路径鉴于“基础”课法律教学部分的课时有限,教材内容又高度抽象,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一个根本的改革措施就是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的“思想道德修养”部分与“法律基础”部分重新分立。
《法律基础》既然面向的是非法学专业的大学生,那么就没有必要编制的如同法学专业大学生的基础课《法学概论》一样。
建议教材设置为上下两篇,上篇从“依法治国”入手,简单介绍法律的起源、概念、价值、功能等基本理念和精神。
下篇作为重点,涉及我国的具体法律制度,包括民法、刑法、行政法、经济法等四大部门法以及三大程序法。
除此之外,对于学生关注度较高的婚姻法、继承法、劳动法也要详细介绍。
相信这样的内容安排以及专业教师的讲解,一定会使学生熟知基本的法律知识,自觉守法学会用法,达到法律基础教育的目标要求。
参考文献:[1]杨丽娟.关于《法律基础》和《思想道德修养》课合并后的教学思考[j].教育与现代化,2006,(4).[2]张会峰.“基础”课法律基础部分教学面临的矛盾与破解之道——北京大学的探索与经验[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12).[3]汤海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整合后存在的问题探讨[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8,(4).[4]陈大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建设刍议——关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法制教育部分)修改完善问题[j].思想理论教育,20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