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升华和凝华单元练习11

第四节 升华和凝华单元练习11
第四节 升华和凝华单元练习11

第三章物态变化检测题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6分)

1.(2015·江西中考)以下是小明估计的常见温度值,其中合理的是()

A.中考考场的室温为

B.冰箱保鲜室中矿泉水的温度约为

C.洗澡时淋浴水温为

D.健康成年人的腋下体温约为

2. 在严寒的冬天,需要排尽汽车水箱里的水并注入防冻剂。与水相比,防冻剂不易冰冻也

不易开锅(沸腾),这是因为()

A.防冻剂的凝固点比水的凝固点高,沸点比水的沸点低

B.防冻剂的凝固点比水的凝固点高,沸点比水的沸点高

C.防冻剂的凝固点比水的凝固点低,沸点比水的沸点低

D.防冻剂的凝固点比水的凝固点低,沸点比水的沸点高

3. 在测量液体温度的实验中,如图1所示的四种方法中正确的是()

A B C D

图1

4. 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体温计在使用前应用力将已上升的水银柱甩回玻璃泡中

B.测量时,应使温度计的玻璃泡跟被测液体充分接触

C.只有当温度计内液面停止上升(或下降)时才读数,且视线必须与液面相平

D.温度计虽然不能用它来测量超过它最高刻度的温度,但对于低温都可以测量

5. (2014·北京中考)下列实例中,为了加快蒸发的是()

A.将湿衣服晾在通风向阳处

B.把新鲜的蔬菜装入保鲜袋中

C.给盛有酒精的瓶子加盖

D.给播种后的农田覆盖地膜

6. 炎热的夏天,在阳光的烧灼下,柏油公路会变软,这一现象说明()

A.柏油是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点,受热后逐渐变软

B.柏油是晶体,受热后未达到熔点,先变软

C.柏油是晶体,受热后达到熔点,已经开始熔化

D.柏油的硬度不够,不能确认柏油是晶体还是非晶体

7. (2014·山东泰安中考)图2是冰雕展中“火车头”冰雕作

图2

01010

38373738甲乙

图5

品。展出当地的气温一直持续在以下,可是冰雕作品在一天天变小。此过程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

A .升华

B .熔化

C .汽化

D .凝华

8. (2015·福建厦门中考)如图3所示是某物质的物态变化

过程图像,以下从图像中获得的信息正确的是( )

A .该物质是非晶体

B .在段处于固液共存状态

C .在段处于沸腾状态

D .到是熔化过程

9. (2016·长沙中考)夏天,人们常吃雪糕解暑,剥开雪糕包装纸时,雪糕周围冒“白气”,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吃雪糕解暑,是因为雪糕熔化时要放热

B .吃雪糕解暑,是因为雪糕汽化时要放热

C .雪糕周围冒“白气”是液化现象

D .雪糕周围冒“白气”是汽化现象

10. (2015·湖北黄冈中考)下列做法利用物态变化放热的是( )

A .运输食品时,为了防止食品腐烂变质,常放些干冰

B .北方的冬天,常在保存蔬菜的菜窖里放几桶水

C .夏天,为了凉快,常在地面上洒水

D .夏天,为了喝到冰凉的饮料,常在饮料中加冰块

11. 关于自然界的水循环,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水蒸气在高空遇冷吸热液化成小水珠

B.冰山上的积雪只能先熔化,再蒸发成水蒸气升腾至空中

C.江河湖海中的水吸热蒸发成水蒸气升腾至空中

D.积雪放热熔化成水归入大海

12. (2014·杭州中考)下列有关物态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图4

A.冰熔化过程中冰水混合物的温度高于0 ℃

B.冷冻室取出的冰棍,外表的“霜”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而成

C.通常采用降温的方法将石油气液化储存在钢罐内

D.舞台上的云雾是干冰升华成的二氧化碳气体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2分)

13. 常用温度计上的字母C 表示_____,它的单位是_____,用

图3

图7 符号_____表示。在图5中,温度计甲的读数是_______℃,温度计乙的读数是______℃。

14. 一支没有刻好刻度的温度计,插放在冰水混合物中,水银柱长度是

;然后插放在烧杯内正在沸腾的水中时,水银柱长度为

;若用温度计去测量某液体,水银柱长度是,则液体的温度是______℃。(标准大气压下进行的测量)

15. 小明同学几乎每天都要乘公交车上学,善于观察的他发现,无论盛夏还是严冬,在装有

空调的公交车玻璃窗上,常常有小水珠附着在上面。那么,夏天,小水珠附着在玻璃的______;冬天,小水珠附着在玻璃的______。(均选填“内表面”或“外表面”)

16. (2016·江苏扬州中考)如图6所示是物质三种状态的分子模型。某物质由图丙状态直

接变为图甲状态时,发生的物态变化为________,下列事例中所发生的物态变化与之相同的是________(填序号)。

甲 乙 丙

图6

(1)固体清香剂用了一段时间后变小

(2)打开冰箱门,看到有“白气”冒出

(3)寒冷的冬天,早上看到的霜

17. 北方冬天天气寒冷,人们为了不让菜窖里的菜冻坏,常常在菜窖里放几桶水,这是利用

水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时会______热,而使菜窖里的

气温不至于太低。

18. 气锅鸡是云南的名菜之一,“舌尖上的中国”曾播放过。其做

法是:将盛有小鸡块和佐料的气锅(如图7所示)放在盛有

清水的汤锅之上,再放到火上蒸。为了保持鸡肉原汁原味,

主要是蒸汽通过气锅中间的气嘴将鸡蒸熟。汤汁是蒸汽

______(选填“吸热”或“放热”)后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而形成的。

19. (2016·吉林中考)图8是某小组绘制的海波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规律的图像。由图

像可知海波的熔点是______℃,熔化过程经历了___________分钟。由此图像发现熔化时间过短,不易观察熔化过程,请你为此提出改进方法:___________。

图8 图9

20. (2015·山西中考)如图9所示是做“观察水沸腾”实验时的现象,通过现象可以判定

水_____(选填“正在”或“没有”)沸腾;杯口冒出“白气”,这是水蒸气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形成的。

21. 小欣打开冰箱门,发现冷冻室的侧壁上有很多霜,这是水蒸气________(填物态变化

名称)形成的,这个过程中水蒸气_________(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当他拿起湿抹布去擦时,抹布却粘在了侧壁上,这是因为发生了__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现象。

三、简答题(每题6分,共12分)

22. (2016·南宁中考)炎热的夏天,小明在家长的陪同下去游泳池游泳,他刚从水中

出来时,恰好一阵风吹过,感觉特别冷(如图10所示)。请用学过的物理知识解释其中的道理。

图10

23. (2016·西宁中考)如图11所示,烧瓶内水沸腾后把烧瓶从火焰上拿开,水会停止沸

腾。迅速塞上瓶塞,把烧瓶倒置并向瓶底浇冷水,会看到什么现象?为什么?

图11

四、探究题(24题8分,25题10分,26题12分,共30分)

24.(2015·山西中考)影响水蒸发快慢的因素有水的温度、水的表面积和水表面上方空气的流动速度。请你利用生活中的物品设计一个实验,对影响水蒸发快慢的其中一个因素进行探究,并完成下列自主学习活动报告,在小组内进行展示交流。

(1)写出你选用的物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述实验过程及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得到的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 (2016·海南中考)小亮利用如图12甲所示的装置探究某物质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

律。请回答下列问题:

甲乙丙

图12

(1)安装实验器材时,小亮应按照______(选填“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的顺序进行;

(2)测量过程中,温度计在某一时刻的示数如图乙所示,此时该物质的温度为________℃;

(3)根据实验数据画出该物质的温度随加热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丙所示,由图可知,当加热到8min末,试管中物质所处的物态是________态,该物质为________(选填“晶体”或“非晶体”)。

26. (2016·福建厦门中考)小芳用如图13甲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水的沸腾特点。

甲乙

图13

(1)请指出图甲中的操作错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乙是根据实验数据画出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由图可知,水沸腾时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了说明水在沸腾过程中是否需要吸热,应___________________,观察水是否继续沸腾。

(4)小芳再次实验时采取两项措施节省了加热时间,请在图乙中大致画出能体现那两项措施的图线。

第三章物态变化检测题参考答案

1. D解析:中考考场的室温约为,故A选项错误;冰箱保鲜室中的温度在左

右,所以放在其中的矿泉水的温度也为左右,故B选项错误;洗澡时淋浴水温约为,故C选项错误;健康成年人的腋下体温约为,故D选项正确。

2. D 解析:防冻剂与水相比不易冰冻,说明防冻剂的凝固点比水低;防冻剂与水相比不

易开锅,说明防冻剂的沸点比水高。

3. D 解析:A图中温度计的玻璃泡碰到容器底,温度计的使用方法不正确。B图中温度

计的玻璃泡碰到容器壁,温度计的使用方法不正确。C图中温度计的玻璃泡充分浸在被测液体中,没碰到容器底和容器壁,使用方法正确,但读数方法错误。D图中温度计的使用方法正确,读数方法也正确。

4. D 解析:体温计在使用前应用力将已上升的水银柱甩回玻璃泡中,这样才能准确测量

病人的体温,选项A不符合题意。温度计的玻璃泡跟被测液体充分接触,能准确测量液体的温度,不会偏高或偏低,选项B不符合题意。只有当温度计内液面停止上升(或下降)时才读数,且读数时视线必须与液面相平,这样测量值会更准确,选项C不符合题意。所测温度高于温度计能测量的最大值时,容易损坏温度计,低于温度计的最小值时,温度计也不能使用,选项D符合题意。

5. A 解析:将湿衣服晾在通风向阳处,既提高了液体的温度,又加快了液体表面的空

气流动速度,能够加快蒸发,故A选项符合题意;把新鲜的蔬菜装入保鲜袋中,既减小了液体的表面积,又减慢了液体表面的空气流动速度,从而减慢蒸发,故B选项不符合题意;给盛有酒精的瓶子加盖,可以减慢液体表面的空气流动速度,从而减慢蒸发,故C选项不符合题意;给播种后的农田覆盖地膜,可以减慢液体表面的空气流动速度,从而减慢蒸发,故D选项不符合题意。

6. A 解析:柏油是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点,它是随着温度的升高逐渐由硬变软的。选

项A正确。

7. A 解析:当地的气温一直持续在以下,达不到冰的熔点,故冰不会熔化,而冰

雕作品在一天天变小,是因为冰由固态升华为气态,成为水蒸气,故选A。

8. B解析:由题图可知,该物质在物态变化过程中吸收热量,但是段温度保持不变,

说明该物质属于晶体,故A选项错误;段是该物质的熔化过程,此过程固态物质变少,液态物质变多,两种状态同时存在,故B选项正确;液体在沸腾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不变,所以段处于沸腾状态,故C、D选项错误。

9. C解析:吃雪糕解暑,因为雪糕熔化时要吸收热量,使人感觉凉爽,A、B选项错误;

雪糕周围的“白气”属于液化现象,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的小水珠,故C选项正确,D选项错误。

10. B解析:干冰升华吸热,使温度降低,从而可以防止食品腐烂变质,A选项不符合题

意;北方的冬天,在菜窖中放几桶水,水结冰时放热,能使菜窖的温度不至于太低,B 选项符合题意;夏天,洒在地面的水容易汽化吸热,从而降低周围的温度,C选项不符合题意;夏天,饮料中加冰块的目的是冰块熔化吸收热量,从而使饮料的温度降低,D 选项不符合题意。

11. C 解析:水蒸气液化是放热的,选项A错误;积雪也可以直接升华为水蒸气,选项B

错误;水吸热汽化变成水蒸气,选项C正确;积雪吸热熔化成水,选项D错误。

12. B 解析:冰的熔点是0 ℃,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故冰水混合物的温度等于0 ℃,

A选项错误;“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而成的,B选项正确;液化石油气是通过压缩体积的方法储存在钢罐内的,C选项错误;干冰升华吸热,使周围温度降低,舞台上的云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液滴,D选项错误。

13. 摄氏温度摄氏度℃37.3 解析:温度计上的字母C表示的是摄氏温度的意

思,单位是摄氏度,用符号℃表示。温度计甲越往下数字越大,表示的是0 ℃以下的温度,分度值是1 ℃,液柱在0 ℃以下4小格处(视线和液柱的上表面相平),示数为。

温度计乙分度值是0.1 ℃,液柱在37 ℃以上3小格处,示数为37.3 ℃。

14. 40 解析:水银柱5 cm时的温度是0 ℃,30 cm时的温度是100 ℃,所以1 cm水银柱

表示的温度为=4 ℃,在液体中水银柱的长度为15 cm-5 cm=10 cm,液体的温度

为10×4 ℃=40 ℃。

15. 外表面内表面解析:小水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夏天,装有空调

的公交车车内温度比车外的温度低,外面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玻璃后液化成小水珠,附着在玻璃窗的外表面;冬天,车内温度比车外温度高,车内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玻璃后液化成小水珠,附着在玻璃窗的内表面。

16. 凝华(3)解析:根据固、液、气三态物质的微观特征可以判断图甲是固态,图乙

是液态,图丙是气态,则由图丙状态直接变为图甲状态,即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发生的物态变化为凝华。固体清香剂变小属于升华现象;打开冰箱门,看到的“白气”属于液化现象;霜的形成属于凝华现象。故应选(3)。

17. 凝固放解析:冬天在菜窖中放几桶水,水受冷就会凝固,凝固要放出热量,使菜

窖的温度不至于过低而将菜冻坏。

18. 放热液化解析:汤汁是蒸汽液化形成的,在液化过程中会放出热量。

19. 481增加海波质量(或将酒精灯的火焰调小)

解析:由图像可知,海波熔化时,温度保持48℃不变,故它的熔点是48℃;它从第4min时开始熔化,第5min时熔化结束,故熔化过程经历了1min;熔化时间过短的原因可能是海波的质量太少,或是火焰太大,故要延长熔化时间,可增加海波的质量,或是将酒精灯的火焰调小。

20. 正在液化解析:水在沸腾前,由于烧杯下方水温高,气体热胀冷缩,所以水中下方

的气泡较大,越向上气泡体积越小;在水沸腾后,烧杯中水温上下都相同,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变大,所以从烧杯中水的气泡大小变化可以断定烧杯中的水正在沸腾。杯口冒出的“白气”是烧杯中冒出的水蒸气在空气中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

21. 凝华放出凝固解析:冰箱冷冻室内温度很低,冷冻室内空气中的水蒸气就会凝

华为霜附着在冰箱侧壁上,在这个过程中水蒸气放出热量。用湿抹布去擦时,抹布上的水遇到冰冷的冰箱冷冻室侧壁,发生了凝固现象,抹布会冻结在冷冻室的侧壁上。22. 风吹过时,空气流动加快了水分的蒸发,水分蒸发从人体带走大量的热量,使人体表面

温度降低,所以人感到冷。

解析:本题在解释时应首先从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解释水分蒸发加快的原因,由于水分蒸发吸热,所以人会感觉特别冷。

23. 会看到水又重新沸腾起来。因为烧瓶内压强减小,水的沸点降低。

解析:将烧瓶内水加热到沸腾后把烧瓶从火焰上拿开,瓶内水的温度达到沸点,但由于不能继续吸热,所以水停止沸腾。当向瓶底浇冷水后,烧瓶内水面上方的气体遇冷压强减小,使水的沸点降低,因此水会重新沸腾。

24.(1)两个相同的碗、保鲜膜、水、勺子

(2)在两个相同的碗中用勺子加入等量的水,把其中一个碗用保鲜膜封住口,并将两

碗水放在通风过道处,过一段时间后,比较两个碗中水量的变化。观察到没有封口的碗里的水变干,而封口的碗里仍有水。

(3)在水的温度和表面积相同时,水表面上方空气流动速度越大,水蒸发越快。(其他答案合理即可)

解析:本题为开放性题目,由于影响水蒸发快慢的因素有水的温度、水的表面积和水表面空气的流动速度,所以选择任意一个影响因素进行探究均可,实验方案设计过程中要注意控制变量法的应用,设计的实验方案合理即可。

25. (1)自下而上(2)69(3)固液共存晶体

解析:(1)安装实验器材时,应按照自下而上的顺序进行,先根据火焰的位置确定铁圈和石棉网的位置,然后根据烧杯中水的位置确定试管和温度计的位置,若顺序反了,就无法确定是否在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2)由乙图可知,温度计每小格表示1℃,此时温度计内液面与69℃刻度线相平,故示数为69℃。(3)如图丙,图像中水平线段表示物质的熔化过程,当加热到8min末时,物质已经开始熔化,但没有完全熔化完,故此时物质处于固液共存态;该物质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80℃不变,即熔点是80℃,故该物质为晶体。

26.(1)温度计碰到杯壁(2)温度保持不变(3)停止加热

(4)如图14所示

图14

解析:(1)甲装置中温度计碰到了杯壁,会使温度计的示数偏大,造成测量错误。(2)由乙图可知,水吸热先升温,然后温度不变,温度不变的过程即是水沸腾的过程,所以水沸腾过程中吸热温度不变。(3)为了说明水在沸腾过程中是否需要吸热,应停止加热,观察水是否继续沸腾,若水继续沸腾,说明水在沸腾过程中不需要吸热;若水停止沸腾,说明水在沸腾过程中需要吸热。(4)缩短加热时间可采用减少水的质量、提高水的初温

的方法,体现在图像中应是开始时的温度比90要高一些,水的质量减少会使水加热

到沸腾所需的时间减少,但沸点还应保持不变,根据这些特点画出图像。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 第4节 升华和凝华说课稿

《升华和凝华》 一.教材分析 1.本节课的地位和作用 升华和凝华是八年级物理第三章物态变化第四节的内容。本节课是前面熔化和凝固、汽化和液化的延续,由此让学生完整的知道物质状态的六种变化,并达到课标要求,能用水的三态变化解释自然界中的一些水循环现象,培养学生节约用水的意识。 2.内容结构和教材特点 本课内容线索是现象→分析→现象(实践)的过程。由于升华和凝华过程不容易被注意到,一般只能根据观察到的结果进行分析、推断。本节要从生活实例入手,尤其注意区别升华与汽化、凝华与凝固现象。 3.说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 知道升华吸热和凝华放热。 知道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2)过程和方法 通过探究碘的升华和凝华过程,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解决问题的思维程序步骤,即提出问题→猜想→实验验证→得出结论→应用结论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观察了解碘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学习的意识。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关心环境,乐于探索一些自然现象的物理学道理。 4.说重点与难点 重点:认识升华、凝华现象,系统整理本章知识 难点:分析升华、凝华现象 二.说教具 教师:多媒体 学生:碘管热水烧杯 三.说学生 学生已有初步的物态变化知识,初步知道科学探究过程,因此,教师应在本节课注重强化学生物态变化的分析能力以及帮助学生辨清易混淆的物态变化。 四.说学法 实验探究法讨论法总结归纳法 五.说教法

根据本节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学习状况,本节课采用“纲要导学,自主建构”的教学模式,着力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培养,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提高教与学双方的实效性。其结构为: 新课导入→确定目标→课内导学→尝试诊测→课内探究→达标测评 教学流程图 六.教学过程 具体步骤 1.创设问题情景引入新课 先回顾前面学习的物态变化,熔化和凝固,汽化和液化,引入物质的三种状态间的变化,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2.进行新课 (1)展示学习目标和自学向导,学生自学。 (2)新课讲解 A.认识概念

第四节 升华和凝华

第四节升华和凝华 开发区中学王积金 【学习目标】 1.掌握升华与凝华的概念. 2.理解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 3.了解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预习检测】 1.物质由_______态________变成________态叫升华,这一过程要_________热. 2. 物质由_______态________变成________态叫凝华,这一过程要_________热. 3.升华的相反过程叫__________. 4.固体空气清新剂用久了会变小,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合作探究】 探究一:什么是升华和凝华? 升华和凝华是特殊的物理现象,是指气态、固态物质,不经过液态而直接相互转化的现象. 物质直接由固态变为气态叫做升华,而物质直接由气态变为固态则叫做凝华:例如,冰冻的衣服,冬天拿到户外过一段时间变干了,是因为冰直接变成了水蒸气;在冬天的早晨常看到的霜,就是空气中的水蒸气直接凝华而成的. 例1:下列各现象中,属于升华现象的是() A.冬天,室外冰冻的衣服干了 B.早晨有浓雾 C.屋顶上的瓦上结了一层霜 D水结成冰. [分析]升华现象是物体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它不经过液态,因此A选项是升华现象.B选项浓雾是液化现象,它是水蒸气遇冷液化为小液滴,C选项霜是凝华现象,它是水蒸气遇冷凝华而成的.D选项是凝固现象,它是水达到凝固点,再放热形成的. [答案]A [变式演练]1.下列物态变化中属于凝华的是() A.铁水被浇铸成工件 B.冰冻的衣服也会变干 C.冬天寒冷的早晨,室外物体上常常挂着一层霜 D.冬天用湿手摸室外的铁器时,觉得粘手 探究二:对于升华现象和凝华现象的吸放热情况是如何的? 我们在做碘的升华实验时,在用慢火加热的过程中,我们看到固态碘逐步减少,最后不见了,而盛碘容器中并没有液体出现,就是说碘从固态直接变成了气态.而在此过程中我们对碘加热,因此碘的升华过程是一吸热过程.接着我们停止对容器加热,慢慢地我们看到容器中的碘蒸汽遇冷又凝华成固态,附着在烧瓶壁上,相应地放出热量,即碘的凝华过程为放热过程. 例2:文娱演出时,舞台上往往要用弥漫的白烟雾,给人以若隐若现的舞台效果,这种烟雾实际上是()A.向舞台喷射真实的烟雾 B.利用干冰升华形成的二氧化碳 C.利用干冰升华吸热,使空气放热液化成的“雾” D.利用干冰升华吸热,使空气中的水蒸气放热液化成的“雾” [分析]在舞台上喷洒干冰,固态二氧化碳迅速升华,要吸收大量的热,从而使周围温度降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放热液化成细小的水珠悬浮在空气中,这就是我们看到的“白雾”.若喷洒真实的烟雾,会污染环境,故A错;二氧化碳无色透明,根本看不到.故B错;要使空气液化需要极低的温度,也不现实,故C错. [答案]D [变式演练]2.用久的灯泡,为什么会变黑? 探究三:自然现象中有哪些常见的物态变化? 自然界中有很多自然现象都和物理有关.其中的雾、露、云、霜、雪、雹是常见的自然现象. 其实,雾、露、云、霜、雪、雹是水的几种物态. 露是在天气较热的时候,空气中的水蒸气于清晨前遇到温度较低的树叶、花草等,液化成小水珠附着在它们的表面上.这是一种液化现象. 雾和云的情况相同,都是水蒸气在空气中遇冷液化成为小水珠.这些小水珠悬浮在空中,在地面附近称为雾,在高空处则称为云.因此都是液化现象. 霜和雪都是水蒸气的凝化现象而不是液体的凝固. 霜是在地表面的水蒸气遇到零摄氏度以下的温度,直接凝华为固体.雪是天气较冷的时候,空气中的温度低于零摄氏度,水蒸气在空中凝华而形成的. 雹是冰球.它的形成较复杂,是空气中的水珠遇冷凝固而成小冰珠,小冰珠在下落过程中,其外层受热熔化,并彼此结合,使冰珠越来越大,如果上升气流很强就会再升入高空,在其表面凝结一层冰壳.经过多次上下翻腾,能结合成较大的冰珠,落在地上形成冰雹. 例3:古书《千字文》曾记载“露结为霜”.你认为对吗? [分析]霜并不是由露结成的,而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在地面凝化而形成的.冬天的夜晚,地表面物体的温度迅速下降到0℃以下,空气中的水蒸气就会在物体的表面迅速凝华而形成固态的小晶体,这就是霜.而露是液态,是由水蒸气液化而成,如果再凝固就会变成固体的冰球而不是霜. [答案]不对 [变式演练]3.严冬之夜玻璃窗上的玻璃表面会结上一层冰花,它是出现在玻璃的内表面还是外表面,为什么?这是属于哪种物态变化? 【综合创新】 例1:请说明下列现象属于哪种物态变化,并用学到的物理知识解释. (1)春天,冰冻的河面“开封了”. (2)夏天,雨后柏油路面上的水很快干了. (3)秋天,清晨树林中升起的白雾. (4)冬天,室外冰冻的衣服干了. [分析]本题把春、夏、秋、冬四季关于水的物态变化集中在一起考察,应熟记六种雾态变化的

第四节 升华和凝华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第四章第四节升华和凝华教学设计 一、学情分析 我所教的班级学生的数量比较大,学生学习水平差异大,给统一教学带来了难度。而且,学生学习物理时间不长,学习方法还很稚嫩,特别是观察能力还很不足。尽管生活中有一些例子,但是对于物理现象积累的不多;尽管对物理有兴趣,只停留在表面上。对实验有兴趣,但是只是停留在热闹上。对于这种情况,针对学生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制定出本教学设计。 二、教材分析 《升华和凝华》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四章第四节, 教材从升华和凝华的现象出发,在让学生进行观察实验的基础上,感知什么是升华,什么是凝华,在实验中用对碘加热来揭示固体升华是需要吸热的,其逆过程凝华则可通过分析推断其需要放热,由于升华、凝华现象不是学生学习的重点,教材在这里没有过多设计活动内容。在前面学习四种物态变化的基础上,让学生理解物态变化中的初状态和末状态中伴随的吸放热情况,更好得解释各种现象中包含的物态变化。举出生产、生活中的一些事例分析解释,这些现象与生活息息相关,充分体现了新的课程标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这一发展理念,并通过“水的循环”分析,体现了新课程标准“注重科学探究,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的特点。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 (2)知道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 (3)知道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了解升华和凝华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关心环境,乐于探索一些自然现象的物理学道理。 教学课时 1课时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通过碘的升华和凝华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 2.通过日常生活中实例的解释,培养学生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通过识别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方法 观察法、讨论法。 六、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碘升华仪、试管、铁架台、石棉网、酒精灯、碘、樟脑丸、烧杯、热水 七、教学过程

八年级物理第三章第四节升华和凝华

第三章物态变化 第四节升华和凝华 新授课 1课时 滕州育才中学张宗跃 使用日期:2012 年 10 月 22 日【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对实验的观察以及分析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和升华过程要吸热,凝 华过程要放热。 2、了解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碘的升华和凝华过程,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解决问题的思维程序步骤,即提出问题→猜想→实验验证→得出结论→应用结论解决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学习的意识。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关心环境,乐于探索一些自然现象的物理学道理。【教学重点】 认识升华、凝华现象,系统整理本章知识。 【教学难点】 会分析升华和凝华现象。 【教学准备】 1.学生课前准备;预习导学案 2.教学器材:少量的碘试管塞子热水凉水水槽、 【教学方法】学生探究实验、交流讨论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复习引入 我们已知物质有三种状态,让我们来回顾一下三种状态之间的变化。 (板书)升华和凝华 学习目标: 1、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 2、知道升华吸热和凝华放热. 3、能举例说明升华和凝华的应用. 探究:碘的升华和凝华 请认真阅读想想做做内容,边阅读边按要求同组同学合作完成实验,5分钟后比谁能正确回答下面问题. 问题一、实验过程中,观察碘状态的变化,你发现了什么? 问题二、物质在升华和凝华过程中吸热还是放热? 师总结并板书: 一、概念 1、升华(吸热) 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升华。 2、凝华(放热) 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华。提问:物质能不能直接由 固态变成气态,或者由气 态直接变成固态呢? 【提醒】 控制碘量:只需少许碘 粒.强调观察无液态碘的 出现. 试管口要密封. 在学生分组做实验 的过程中,教师巡回指 导.可以询问学生观察到 的现象,对于没有达到预 期观察目的的学生可以 做适当的操作、观察指 导. 组织、指导学生小组内共 同分析、讨论,得出结论 学生思考后做 出猜想,并发表 自己的观点. 【学生实验】碘 升华和凝华 学生自己用实 验来进行探索 研究 学生实验后,各 组代表汇报实 验观察的结果 全班交流各组 的 解释、看法

第四节__升华和凝华教案新部编本

教师学科教案 [20 -20学年度第—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r \?

本节课是前面熔化、凝固、汽化和液化的延续,由此让学生完整的知道物质形态的六种变化,并达到课标要求 些自然现象的物理学道理。

三、学情分析(手写) 学生已具有初步的物态变化知识,初步知道科学探究 过程,因此,教师应在本节课注重强化学生物态变化的分析能力以及帮助学生辨清易混淆的物态变化。 四、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手段。) 实验探究式 为了实现“以物理教学目标为中心,目标导学为核心, 反馈矫正为手段,自主能力发展为主旨,先学后教为方法” 的教育指导思想,根据本节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学习状况,本节课采用“纲要导学,自主建构”的教学模式,着力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培养,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提高教与学双方的实效性。其结构为: 新课导入T确定目标T课内导学T尝试诊测T新课讲解T达标测评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 1、重点:认识升华、凝华现象,系统整理本章知识。 2、难点:分析升华、凝华现象。 六、教学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习题设计)

(一)导课设计: (幻灯片)由图中可知物质可以处于哪几种状态?除此之外物质还可以处于哪几种状态?它们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吗?(首先从复习开始,学生回顾以前学习的知识,在黑板上自上而下写出气态、液态、固态。让学生回忆前面学过的固态和液态的相互转化,液态和气态的相互转化,并由学生上黑板填物态变化的名称及吸热、放热的过程,然后让学生猜测固态和气态之间物态是否可以相互转化呢?既为本节课做准备,也为学生建构关于六种物态变化的完整体系做准备,也为下一节课打好基础。)新课引入: 使用固体清香剂,可提前几天放在班里,讲课的时候同学们会发现清香剂变小了,而教室里弥漫着香气。这时可直接引出升华和凝华的定义。在引出定义时要强调"直接" 两个字(因为对于现在的学生来说,固体清香剂比樟脑球更加的熟悉)。引导学生猜想:升华和凝华过程中的热量特点。 (二)进行新课: 1、升华与凝华 活动一:学习自主学习一一学生分组实验-----------合作探究 《人工造“雪”》

第四节 升华和凝华

第四节升华和凝华 【学习目标】 1.通过对生活中升华和凝华的分析以及实验的观察,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 2.通过对生活中升华和凝华的观察与分析,知道升华过程要吸热,凝华过程要放热。3.将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相结合,尝试使用物理知识解决问题。 【重点与难点】 1.升华和凝华的概念及升华吸热、凝华放热。 2.解释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温故互查】 物质有_____ 、_____ 、____ 三态,由液态和气态间的变化是和,由固态和液态间的变化是_____和_______ ,由此推想固态和气态间_______ (选填“能”或“不能”)直接发生变化。 【设问导读】 1.将少量的碘放在加盖的试管里,用酒精灯微微加热,观察试管内的空间弥漫着_ _;停止加热,观察到试管内空间的____ ____。 2.实验中碘由固态直接变为_____ 的过程叫做______,此过程要热;由气态直接变为______的过程叫做______,此过程要热。 3.列举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升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凝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学检测】 1.自然界经常发生的物态变化现象中,属于凝华现象的是() A.早春的雨 B.初夏的雾 C.深秋的露 D.隆冬的霜 2.初冬季节,路边的小草上覆盖着一层薄薄的霜,来源于空气中()A.水蒸气的凝华 B.水蒸气的液化 C.小冰晶的熔化 D.小水滴的凝固 3.如图所示,寒冷的冬天,滴水成冰。挂在室外冰冻的衣服也能晾干的原因是() A.衣服是保暖内衣,能放出大量的热量 B.衣服上的冰吸收热量,升华为水蒸气 C.衣服上的冰吸收热量,汽化为水蒸气 图2 D.衣服上的冰放出热量,升华为水蒸气 4.以下自然现象,属于升华现象的是() A.用久后的白炽灯玻璃壁发黑 B.冰冻的衣服也能晾干 C.严冬铁丝网上出现针状霜花 D.初夏树叶上粘满露珠

第4节升华和凝华教案

升华和凝华 考:普通灯泡和日光灯用久了,其灯丝为什么会变细?玻璃壁为什么会发黑?黑色的物质是怎么形成的?“雾凇”是怎样形成的?美丽的

好。这时有人喊道:“快快打开窗户。”打开窗户后,刺骨的寒风涌入大厅,奇怪的现象出现了:大厅里竟然飞起雪花,纷纷扬扬的雪花落到人们的头发和衣服上。在场的人无不目瞪口呆。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大厅里的雪花从何而来呢? 故事2:据《新民晚报》载2001年5月10日,阴天,气温约为-15 ℃,第二天中午12时,科考队到达新疆罗布沙漠小河墓地前200米左右时,沙丘上均匀地覆盖着约5~10厘米的积雪,茫茫无涯,然而过了约20 min,奇怪的事发生了:就在科考队手忙脚乱地从沙漠车上卸下器材设备,开始向小河墓地靠近的时候,发现脚下踩的不再是雪地,而是干爽的沙地。再远望四周,一眼望不到边的沙漠中哪有雪的影子?雪到哪儿去了?气温一直在零下十四五摄氏度左右,天空阴沉,不见阳光,就是雪化了,沙土也至少应该是湿的,可抓一把土,手感依然干爽疏松。 请你用所学过的知识回答:这雪为什么不见了? 实验导入 “人工造雪”实验:在锥形瓶内放入少许樟脑丸粉末,再将一根细的 松树枝放入,然后将瓶子密封。点燃酒精灯缓慢加热进行实验,仔细观察瓶内有什么现象发生。 实验中注意观察的现象: (1)缓慢加热过程中,观察锥形瓶底部樟脑丸粉的状态变化;观察瓶内有何现象发生。 (2)停止加热冷却时,仔细观察锥形瓶壁及松枝上有何现象发生。 学生活动:观察瓶内有无液体产生,认真分析观察的结果,进行小组 讨论,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樟脑丸粉末在实验过程中的变化情况。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观察结果、讨论总结得出: (1)固态的樟脑粉末经加热后能直接变成气态的樟脑蒸气; (2)气态的樟脑蒸气又冷却直接变成固态的樟脑粉末。 复习导入

第四节《升华和凝华》教学设计(沪粤版初二上) (2)

第四节《升华和凝华》教学设计(沪粤版初二上)(2) 教学目标 1.明白升华和凝华的概念,明白升华吸热,凝华放热。 2.了解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并能用物理的语言进行讲明。 3.学会依照观看结果进行间接分析,从而推断出物理过程的思维方法。 4.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观看能力,分析推理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手脑并用,理论联系实际和语言的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明白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 2.了解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并能用物理的语言进行讲明。 难点: 1.明白升华和凝华的条件,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 2.了解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并能用物理的语言进行讲明。教学理念 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讨论探究。 教学方法 采纳边学习、边实践、边观看、边分析、边讨论、探究,要多摸索、多猜想、多推理和理论联系实际;并用物理语言进行小组交流的学习方法。 教学预备 樟脑丸、试管、试管夹、筷、火柴、酒精灯、碘锤、滴管、水、烧杯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第一从复习着手,在黑板上自上而下写出气态、液态、固态。让学生回忆前面学过的固态和液态的相互转化,液态和气态的相互转化,并由学生上黑板填物态变化的名称及吸热、放热的过程,然后让学生推测固态和气态之间物态是否能够相互转化呢? 二、学习新课 〔一〕活动:学习自主学习──学生分组实验──—合作探究?人工造〝雪〞? 关于人工造〝雪〞实验我们作了改进;把碘粒改为樟脑丸,锥形瓶改为试管,铁架台改为试管夹。 在实验时要向学生讲清晰实验器材,提醒学生在试管中加少许樟脑九,给试管加热时需要微微加热,筷放在试管的中间,不能触及樟脑丸,加热一会儿后,看到试管内有较多白气向上冒,这时移去酒精灯或移去被加热的试管。熄灭酒精灯,待樟脑九降温后小心取出筷。同时提醒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要注意观看物理现象,要多猜想,多分析,最后归纳得出结论。 观看物理现象。 把观看到的物理现象填入下面空格里。 加热时:樟脑丸由〔〕态直截了当变成〔〕态,条件是〔〕热。 冷却时:樟脑丸由〔〕态直截了当变成〔〕态,条件是〔〕热。 筷上显现:〔〕,它的形状像〔〕,颜色是〔〕色。 学生讨论、探究、交流: 把你观看到的物理现象与同组的同学讨论、探究一下,同时进行相互交流,得到正确答案,并得出结论。 结论:物质从固态直截了当变为气态的现象叫做升华,由气态直截了当变为固态的现象叫做凝华。 引出课题:四升华和凝华 〔二〕演示: 碘锤──磺〝搬家〞 请两位同学上讲台演示,并边做实验边讲解,把观看到的物理现象告诉同学们。 想一想:

新人教版初中物理3.4《升华和凝华》教学设计

八年级上册 第三章第四节授课教案课题第三章四升华和凝华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 能说出什么是升华和凝华现象; 能说出升华吸热,凝华放热; 能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升华和凝华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碘升华凝华实验了解升华和凝华现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生活中物理现象的关注,乐于探索一些自然现象中的道理。 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升华吸热、凝华放热。 2、教学难点:凝华放热。 教学 方法 实验、归纳、对比 教具学具1、教师:多媒体课件、烧瓶、橡胶塞、烧杯、热水、冷水、碘 2、学生:导学案 教学过程 引入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引入课题提出问题: 问1:前面我们学习了哪几种物 态变化? 问2:固态和气态之间能不能直 接转化? 学生思考,并回答:已 经学了熔化、凝固、汽 化和液化四种物态变 化。 学生思考,同时出现两 培养学生复习的良好 习惯,温故知新。 利用图示将物态变化 转化成完整的知识体固液气

请同学们举出生活中固态和气态直接转化的实例。种不同的观点。 1:不能直接转化。 2:能直接转化。 认为能直接相互转 换的同学举例:冰箱里 出现冰霜、冬天雪人不 见熔化却变小了…… 系,同时提出问题:固 体和气体之间能不能 直接转换。引起学生猜 想和举例,从而引入升 华和凝华探究实验。引 入升华与凝华课题。 新课 讲授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演示探究生活中有不少的例子都说明了 固态和气态之间可以直接转换, 但是这种变化非常缓慢而且不 容易观察,今天我们一起用碘做 一个实验,因为气态的碘是有颜 色的,容易观察。请同学们注意 观察实验。 探究碘升华和凝华: 1、在烧瓶中放少量碘。摇动烧 瓶在班级里展示碘。 问:烧瓶里的碘是什么状态的? 瓶塞底部是什么颜色的? 请把你观察到的碘的初始状态 填写在导学案中。 学生关注实验器材,同 时非常关注固态碘的颜 色。 学生可以听见碘在烧瓶 里晃动时的声音,观察 碘的状态一同回答:烧 瓶内是固态的碘,瓶塞 底部是白色的,同时把 观察到的 现象填写在导学案上。 摇动烧瓶是为了让学 生确定里面的碘是固 态的,在班级里展示是 要让所有同学都能清 楚观察。为了更确 信碘的凝华,所以让学 生观察瓶塞底部的颜 色。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 记录实验现象的习惯。 2、固态碘在烧瓶里时间久了会 产生气态的碘,但是非常缓慢, 不容易观察,我们为了加快它的 变化该怎么办呢? 多数学生回答:给它加 热 一个好的实验不仅仅 是为了得到实验结果, 也要使得实验现象明 显、操作简单,所以要固液气 ? ?

(完整版)第4节升华和凝华教学设计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 2.知道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 3.知道生活中常见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2.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升华和凝华的概念,对升华和凝华现象的认识,知道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 教学难点 用升华吸热、凝华放热来解释自然界和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3. 教学用具 4. 标签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樟脑丸、松树枝、碘、热水、冷水、带橡皮塞的试管、烧瓶、试管夹、酒精灯、碘锤、滴管、烧杯、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多媒体投影几幅生活中的图片:用久的电灯泡、冬天窗户上的“冰花”、吉林松花江畔 的“雾凇”、舞台演出时的“白烟滚滚”等内容。 引导学生思考:普通灯泡和日光灯用久了,其灯丝为什么会变细?玻璃壁为什么会发黑?黑色的物质是怎么形成的?“雾凇”是怎样形成的?美丽的窗花到底是如何形成的?舞 台上的白烟究竟是什么?它又是怎么形成的呢?

故事1:1779年冬天,在彼得堡的一个寒夜,街道上几乎不见行人,但是,在市中心 一个大厅里却灯火辉煌。六千支燃烧着的巨型蜡烛,把大厅里烘托得热气腾腾。这里正在 举行盛大的舞会,夫人小姐、名流雅士拥满大厅,在乐曲声中翩翩起舞,有的人还淌着汗。正当大家跳得如痴如狂的时候,一位小姐突然晕倒在地,旁边的人不知如何是好。这时有 人喊道:“快快打开窗户。”打开窗户后,刺骨的寒风涌入大厅,奇怪的现象出现了:大厅 里竟然飞起雪花,纷纷扬扬的雪花落到人们的头发和衣服上。在场的人无不目瞪口呆。这 究竟是怎么回事?大厅里的雪花从何而来呢? 故事2:据《新民晚报》载2001年5月10日,阴天,气温约为-15 ℃,第二天中午 12时,科考队到达新疆罗布沙漠小河墓地前200米左右时,沙丘上均匀地覆盖着约5~10 厘米的积雪,茫茫无涯,然而过了约20 min,奇怪的事发生了:就在科考队手忙脚乱地从 沙漠车上卸下器材设备,开始向小河墓地靠近的时候,发现脚下踩的不再是雪地,而是干 爽的沙地。再远望四周,一眼望不到边的沙漠中哪有雪的影子?雪到哪儿去了?气温一直 在零下十四五摄氏度左右,天空阴沉,不见阳光,就是雪化了,沙土也至少应该是湿的, 可抓一把土,手感依然干爽疏松。 请你用所学过的知识回答:这雪为什么不见了? “人工造雪”实验:在锥形瓶内放入少许樟脑丸粉末,再将一根细的松树枝放入,然后 将瓶子密封。点燃酒精灯缓慢加热进行实验,仔细观察瓶内有什么现象发生。 实验中注意观察的现象: (1)缓慢加热过程中,观察锥形瓶底部樟脑丸粉的状态变化;观察瓶内有何现象发生。 (2)停止加热冷却时,仔细观察锥形瓶壁及松枝上有何现象发生。 学生活动:观察瓶内有无液体产生,认真分析观察的结果,进行小组讨论,用自己的 语言概括樟脑丸粉末在实验过程中的变化情况。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观察结果、讨论总结得出: (1)固态的樟脑粉末经加热后能直接变成气态的樟脑蒸气; (2)气态的樟脑蒸气又冷却直接变成固态的樟脑粉末。 复习导入 (1)自然界中的物质常见的存在状态主要有哪些?

新人教版初中物理3.4《升华和凝华》教学设计

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四节授课教案

烧杯中加热水;将烧瓶放在烧杯 上加热。(持续.......大概20s) 3、当固态的碘变为碘蒸气充满 烧瓶后,拿着烧瓶在教室内展示 并问:烧瓶底部有没有出现液态 的碘?烧瓶内部你看见了什么 现象? 把你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导学 案中。 下面注意老师的操作: 把烧瓶放入冷水中冷却。拔出塞 子。 请同学们再观察烧瓶内壁和塞 子底部,你看见了什么现象? 把你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导学 案中。 在晃动烧瓶时仍然可 以看见碘在底部晃动而 且可以听见声音,学生 一起回答:底部还是固 态碘,烧瓶内充满了好 看的紫色气体。 学生看见紫色气体渐渐 消失,在烧瓶内壁上附 着了片状的固态碘,塞 子底部变成紫黑色。 把观察到的现象填写在 导学案上。 在展示时要晃动烧瓶, 使学生确信烧瓶里没 有液态的碘,碘蒸气是 紫色的,所以班内所有 学生都可以清楚看见 实验现象。 如果不给烧瓶冷 却,碘蒸气的凝华相对 时间比较长,所以为了 提高效率用冷水冷却。 学生可以看见在冷却 过程中紫色的碘蒸气 越来越少,学生都能看 见碘蒸气直接变成固 态碘。

二、分析现象1、小组内讨论并交流,检查一 下你观察到的现象与其他同学 是不是一致? (在提问时同时利用PPT展示) 问题1:加热前碘是什么状态? 问题2:加热过程中碘出现了什 么状态?这个过程需要吸热还 是放热?你判断的依据是什 么?加热过程中有没有液态 碘? 问题3:后来的固态碘是从哪里 来的,是放热所致还是吸热所 致?你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小组之间进行交流和讨 论所观察到的现象。 学生根据PPT上出现的 问题一步步回答问题, 判断物体变化前后的状 态。 学生回答:加热前碘是 固态的。 学生回答:加热过程中 没有液态的碘生成,有 大量的碘蒸气出现,这 个过程需要吸热,因为 外界给它加热。 学生回答:后来的固态 碘是碘蒸气遇到冷的烧 瓶壁和塞子放热产生 的。 通过交流,学生可以相 互补充可能漏掉了的 某些实验现象细节,获 得较完整的信息,同时 培养团队意识。 利用课件更直观,把学 生观察到的现象总结, 提高学生对实验现象 的分析能力。 判断物态变化首先要 确定物体的初始状态 和变化后的末状态,在 这里对学生进行判断 物态变化方法的教学, 使学生学会判断方法。 2.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可 以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尝试归纳: 上面的实验说明了物体 可以在固态和气态之间 直接转换。 根据实验现象总结实 验结论是实验的最终 目的,在此培养学生分 析问题能力。 3、板书: 物质直接从固态变成气态 的过程是升华。 学生翻开课本看书,并 记笔记。

最新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物态变化第四节升华和凝华

第四节升华和凝华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 2.知道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 3.知道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二、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了解升华和凝华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通过识别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1.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关心环境,乐于探索勇于实践的精神. 2.通过做碘的升华和凝华实验,培养学生欣赏色彩美的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碘的升华和凝华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通过日常生活中实例的解释,培养学生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通过识别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 观察法、讨论法. ●教学用具 试管、铁架台、石棉网、酒精灯、碘、樟脑丸、茶丸、挂图、烧杯、热水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冰块吸热后熔化成水,再继续吸热就变成水蒸气,这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物质吸热后能不能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呢?学生们在思考、讨论 二、进入新课 [想想做做] [师]现在往试管中放入少量碘,塞紧盖子后放入盛热水的烧杯里,观察到什么? [生甲]固态碘不见了,试管内看到有紫色的气. [生乙]这说明固态碘受热变成气态. [师]从热水中拿出,再放入凉水中观察 [生甲]紫色的气不见了,试管壁上有黑色固态. [生乙]这说明气态碘遇冷变成了固态. [生丙]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 [生丁]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 [师]同学们观察的很仔细,回答的也很好. 1.升华和凝华 升华(sublimation)——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 凝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

第四节 升华和凝华练习8

升华和凝华 一选择题 1.以下物态变化的事例中,属于凝华的是( ) A.冬天池塘的水面上结了一层薄冰 B.北方的冬天,冰冻的衣服在-10 ℃时也能晾干 C.刚从冰箱取出的冰棍,在其表面上附着一层“白霜” D.刚从冰箱取出的冰棒,在其表面周围“冒”出的“白气” 2.“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这种景象中“冰”“雪”的形成所对应的主要物态变化是( ) A.汽化和液化B.升华和凝华 C.凝固和凝华D.凝固和液化 3.图中,水的三态之间转化过程所对应的物态变化名称,标注都正确的是 ( ) 4.农谚说“霜前冷,雪后寒”.其中蕴含的道理是,气温低的时候水蒸气会________形成霜,雪熔化形成水的过程中需要______热. 5.如图,把少量碘放入锥形瓶中,瓶口加盖玻璃片.微微加热,瓶中充满紫色的碘蒸气,此过程碘发生的物态变化是______.停止加热,碘蒸气凝华,看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在自然界中出现的露、霜、电闪、雷鸣、沙尘暴等现象中,其形成过程涉及液化的有______,涉及凝华的有______. 7.衣柜里防虫用的樟脑片,过一段时间会变小,最后不见了.这是由于樟脑片发生了( ) A.凝固B.升华 C.液化D.汽化 8.如图所示的物态变化中,需要放热的是( )

A.干冰变小 B.树枝上霜的形成 C.干手器将手烘干 D.冰雪消融 9.舞台上经常用干冰(固态二氧化碳)制造白雾,以渲染气氛,这种白雾是( ) A.干冰升华使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珠 B.干冰熔化形成的小液滴 C.干冰升华形成的二氧化碳气体 D.干冰升华使空气液化形成的小液滴 10.下列有关物态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冰熔化过程 B.冷冻室取出的冰棍,C.通常采用降温的 D.舞台上的云雾是方法将石油气液干冰升华成的二氧冰水混合物温外表的“霜”是由空气 度高于0 ℃中水蒸气凝华而成化储存在钢罐内化碳气体 11.我国是一个缺水的国家,因而污水净化具有重要的意义.下图是江涛发明的太阳能净水器,该净水器在污水净化过程中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 ) 第14题 A.先熔化,后液化B.先升华,后凝华 C.先汽化,后液化D.先汽化,后凝固 二填空题 12.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某同学将碎冰块放入易拉罐中并加入适量的盐,用筷子搅拌大约半分钟,测得易拉罐中冰和盐水混合物的温度低于0 ℃,同时发现易拉罐的底部外有白霜形成,该白霜的形成是__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现象,在形成白霜的过程中会________(填“吸收”或“放出”)热量. 13.英国科学家研发出一种“激光橡皮”.在激光照射下,纸张上的黑色碳粉直接__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为高温碳蒸气,字迹消失;经过特殊冷却装置,高温碳蒸气又直接__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成碳粉.这样废纸和碳粉重新得到了利用,可有效地节约资源并保护环境.

新人教版初中物理3.4《升华和凝华》教学设计

物理八年级上册 第三章第四节授课教案课题第三章四升华和凝华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 能说出什么是升华和凝华现象; 能说出升华吸热,凝华放热; 能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升华和凝华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碘升华凝华实验了解升华和凝华现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生活中物理现象的关注,乐于探索一些自然现象中的道理。 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升华吸热、凝华放热。 2、教学难点:凝华放热。 教学 方法 实验、归纳、对比 教具学具1、教师:多媒体课件、烧瓶、橡胶塞、烧杯、热水、冷水、碘 2、学生:导学案 教学过程 引入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引入课题提出问题: 问1:前面我们学习了哪几种物 态变化? 问2:固态和气态之间能不能直 接转化? 学生思考,并回答:已 经学了熔化、凝固、汽 化和液化四种物态变 化。 学生思考,同时出现两 培养学生复习的良好 习惯,温故知新。 利用图示将物态变化 转化成完整的知识体固液气

请同学们举出生活中固态和气态直接转化的实例。种不同的观点。 1:不能直接转化。 2:能直接转化。 认为能直接相互转 换的同学举例:冰箱里 出现冰霜、冬天雪人不 见熔化却变小了…… 系,同时提出问题:固 体和气体之间能不能 直接转换。引起学生猜 想和举例,从而引入升 华和凝华探究实验。引 入升华与凝华课题。 新课 讲授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演示探究生活中有不少的例子都说明了 固态和气态之间可以直接转换, 但是这种变化非常缓慢而且不 容易观察,今天我们一起用碘做 一个实验,因为气态的碘是有颜 色的,容易观察。请同学们注意 观察实验。 探究碘升华和凝华: 1、在烧瓶中放少量碘。摇动烧 瓶在班级里展示碘。 问:烧瓶里的碘是什么状态的? 瓶塞底部是什么颜色的? 请把你观察到的碘的初始状态 填写在导学案中。 学生关注实验器材,同 时非常关注固态碘的颜 色。 学生可以听见碘在烧瓶 里晃动时的声音,观察 碘的状态一同回答:烧 瓶内是固态的碘,瓶塞 底部是白色的,同时把 观察到的 现象填写在导学案上。 摇动烧瓶是为了让学 生确定里面的碘是固 态的,在班级里展示是 要让所有同学都能清 楚观察。为了更确 信碘的凝华,所以让学 生观察瓶塞底部的颜 色。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 记录实验现象的习惯。 2、固态碘在烧瓶里时间久了会 产生气态的碘,但是非常缓慢, 不容易观察,我们为了加快它的 变化该怎么办呢? 多数学生回答:给它加 热 一个好的实验不仅仅 是为了得到实验结果, 也要使得实验现象明 显、操作简单,所以要固液气 ? ?

第四节升华和凝华

升华和凝华导学案 姓名班级, 【目标导学】 1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知道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 2了解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能用准确的物理语言进行解释。 3掌握气体液体固体三者之间的相互转化,吸热放热的情况。 【必备知识】 冰变为水,需要热,物态变化是; 水变为冰,需要热,物态变化是, 水变为水蒸气,需要热,物态变化是, 水蒸气变为水,需要热,物态变是, 【引入】 能否由固态的冰直接变为气态呢?气态能否直接变为固态呢? 【探秘考点】 一、升华和凝华 1、演示课本上的想想做做,学生动手实验操作并观察现象、思考回答问题: 观察现象:实验前,试管中的碘是什么状态的? 实验时,将装有碘的试管放入到热水中时,可发现态碘变为;这是碘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停止加热,把试管从热水中拿出一会,发现态的碘变成了;这是碘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2、思考:为什么前一个过程放入热水中,后一个过程放入空气中? 3、结论:升华是物体由态变为态的过程,要热: 凝华是物体由态变为态的过程;要热。二、列举生活中的升华、凝华现象

1、衣柜里防虫用的樟脑丸变小,所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2、冬天冰冻的衣服变干,所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3、用久了的灯泡的灯丝变细了,灯泡变黑了,这是灯丝先后的结果。 4、北方,冬天的早上出现的霜,所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5、早上窗玻璃上出现的冰花,所发生的物态变化是,冰花都出现在玻璃的表面。 6、树枝上出现的雾凇是而形成。 三、物质的三种状态在自然界中的循环 在箭头旁标出对应的物态变化 以及吸热和放热情况; 四【小结】 五【课堂练习】 1.物质由态直接变为态的过程叫升华,升华时要热。 2.物质由态直接变为态的过程叫凝华,凝华时要热。 3.哈尔滨寒冷的冬天,公园里冰雕作品会一天天减小,这是现象。 4.冬天早晨看到的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 A.凝固而成的 B.直接凝华而成的 C.液化而成的 D.先液化后凝固而成的5.下面哪些现象属于升华现象() A.放在木箱中的樟脑球过一段时间会变小 B.夏天清晨,草地上常有露水 C.洒在地上的水变干了 D.放在冷冻室的鲜肉变硬了 六、【课后思考讨论】 1自然现象中,雾、露珠、白气都是什么态的?是发生了什么物态变化而形成的? 2自然现象中霜、雾凇是什么态的?是发生了什么物态变化而形成的? 3小组讨论雨、云、雪、冰雹的状态分别有些什么状态?分别是什么物态变化而形成? 4 作业:讨论“下雪不冷,化雪冷”是为什么? 七、【课后练习】:完成《堂堂清》的相关练习。 八、【谈谈本节课的收获】

第四节 升华和凝华练习6

第4节升华和凝华 (泰安中考)如图是冰雕展中“火车头”冰雕作品.展出当地的气温一直持续在-10 ℃以下,可是冰雕作品在一天天变小,此过程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A.升华B.熔化 C.汽化D.凝华 【提示】当地的气温一直持续在-10 ℃以下,达不到冰的熔点,故冰不会熔化;但冰雕作品在一天天变小,故是冰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成为水蒸气. 【答案】 A 【方法归纳】在解答这类题时:首先确定出物质的初始状态属于固态还是液态或气态,然后分析物质经历了物态变化后最终属于什么状态,最后由初始状态与终端状态根据物体变化的名称确定物体中间的物态变化. 知识点1升华 1.升华是指物质从______态变成______态的过程,属于______热过程. 2.人工降雨的原理:当干冰喷入冷空气时很快______,______大量的热,使周围的冷空气温度______,这时候冷空气中的________就会变成________,小冰晶变大后就会下落,如果在下落过程中遇到暖气流则会________而形成雨. 知识点2凝华 3.凝华是指物质从______态变成______态的过程,属于______热过程. 4.霜、雾凇、冬天窗户上的“冰花”都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发生了______现象,直接变为______态. 知识点3物态变化过程中的吸热、放热 5.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华、凝华这六个物态变化过程中,属于吸热的是________________,属于放热的是________________. 1.(桂林中考)以下物态变化的事例中,属于凝华的是() A.冬天池塘的水面上结了一层薄冰 B.北方的冬天,冰冻的衣服在-10 ℃时也能晾干 C.刚从冰箱取出的冰棍,在其表面上附着一层“白霜” D.刚从冰箱取出的冰棒,在其表面周围“冒”出的“白气” 2.“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这种景象中“冰”“雪”的形成所对应的主要物态变化是() A.汽化和液化B.升华和凝华 C.凝固和凝华D.凝固和液化 3.图中,水的三态之间转化过程所对应的物态变化名称,标注都正确的是 ()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升华和凝华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升华和凝华 》教案教学目标 1.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知道升华吸热,凝华放热。 2.了解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并能用物理的语言进行解释。 3.学会根据观察结果进行间接分析,从而推断出物理过程的思维方法。 4.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分析推理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手脑并用,理论联系实际和语言的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知道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 2.了解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并能用物理的语言进行解释。 难点: 1.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条件,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 2.了解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并能用物理的语言进行解释。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首先从复习着手,在黑板上自上而下写出气态、液态、固态。让学生回忆前面学过的固态和液态的相互转化,液态和气态的相互转化,并由学生上黑板填物态变化的名称及吸热、放热的过程,然后让学生猜测固态和气态之间物态是否可以相互转化呢?

二、学习新课 (一)活动:学习自主学习──学生分组实验──-合作探究《人工造“雪”》 对于人工造“雪”实验我们作了改进;把碘粒改为樟脑丸,锥形瓶改为试管,铁架台改为试管夹。 在实验时要向学生说清楚实验器材,提醒学生在试管中加少许樟脑九,给试管加热时需要微微加热,筷放在试管的中间,不能触及樟脑丸,加热一会儿后,看到试管内有较多白气向上冒,这时移去酒精灯或移去被加热的试管。熄灭酒精灯,待樟脑九降温后小心取出筷。同时提醒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要注意观察物理现象,要多猜想,多分析,最后归纳得出结论。 观察物理现象。 把观察到的物理现象填入下面空格里。 加热时:樟脑丸由()态直接变成()态,条件是()热。 冷却时:樟脑丸由()态直接变成()态,条件是()热。 筷上出现:(),它的形状像(),颜色是()色。 学生讨论、探究、交流: 把你观察到的物理现象与同组的同学讨论、探究一下,同时进行相互交流,得到正确答案,并得出结论。 结论:物质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现象叫做升华,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现象叫做凝华。 (二)演示: 碘锤──磺“搬家” 请两位同学上讲台演示,并边做实验边讲解,把观察到的物理现象告诉同学们。

第四节《升华和凝华》教学流程(苏科版初二上)

第四节《升华和凝华》教学流程(苏科版初二上)一、新课引入 出示樟脑丸, 咨询:同学们,袋子里装的是什么? 答:樟脑丸。 咨询:它有什么作用? 答:放在衣柜里,防虫。 咨询:将樟脑丸放在衣柜里,过一段时刻后,它会发生如何样的变化? 答:变小,〔最后消逝〕,衣柜中充满樟脑的气味。 咨询:什么缘故樟脑丸会变小,什么缘故最终樟脑丸会消逝,它到哪里去了? 学生猜想:变成气体散发到空气里了。 咨询:我们明白固体熔化变成液体,液体汽化变成气体,那么固态的樟脑丸变成气态,是由固态先变成液态再变成气态依旧由固态直截了当变成气态呢? 学生猜想。 二、新课教学 1、升华、凝华 教师:常温下,樟脑丸由固态变成气态经历的时刻较长,在变化的过程中有没有显现液态现象不容易观看,下面我们通过加热来加速这一过程,请同学们注意观看实验现象。 咨询题:加热过程中你看到了烧瓶内有什么变化? 树枝上的白色的〝雪〞是由什么变来的? 整个过程中有没有液体显现? 演示实验,实验过程中晃动烧瓶,让学生观看有无液态显现。 可看到白色气体上升〔固态变成气态〕 过一段时刻后,瓶壁逐步变成白色.〔气态变成固态〕 树枝上白的的雪由气态樟脑丸变来的。 教师:从实验能够看出,加热时,固态樟脑丸没有熔化,而直截了当变成气态。停止加热,气态樟脑丸没有液华,而直截了当变成固态的樟脑丸。 教师:物质从固态直截了当变成气态叫升华。物质从气态直截了当变成固态叫凝华。 2、升华吸热,凝华放热 咨询:发生物态变化时,物质要吸热或放热,熔化、汽化过程要吸热,凝固、液化过程要放热,那么升华或凝华过程是否要吸、放热?带着那个咨询题我们一起来做下面的实验。 碘锤分组实验 实验步骤: 1、用酒精灯对碘锤下部加热,观看碘锤内发生的变化〔加热分钟〕 碘锤内整个空间显现 2、停止加热,并在碘锤上部滴入适量冷水后,观看碘锤内发生的变化。 碘锤内减少,而〔选填〝上部〞、〝下部〞或〝整个玻璃 壁〞〕显现大量碘粒 3、用手触摸碘锤上部的水,你有什么感受。 学生回答实验现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