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二辨析题汇总

合集下载

2022教师科目二音体美初中答案

2022教师科目二音体美初中答案

2022教师科目二音体美初中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答案】A。

《学记》2.【答案】C。

教育3.【答案】A。

生产力4.【答案】D。

分支型学制5.【答案】B。

个人本位6.【答案】D。

从小学到高中7.【答案】B。

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8.【答案】A。

特朗普制9.【答案】B。

形成性评价10.【答案】C。

品德评价法11.【答案】D。

疏导原则12.【答案】B。

注意分散13.【答案】B。

行为主义学习观14.【答案】C。

附属内驱力15.【答案】D。

形式运算16.【答案】B。

心理自我17.【答案】A。

理性情绪疗法18.【答案】D。

完成作业后玩游戏19.【答案】C。

寻求认可20.【答案】C。

消极21.【答案】A。

教学操作二、辨析题22.【参考答案】此题说法不正确。

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具有以下三方面特点:第一,教育是人类所独有的社会现象。

第二,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对受教育者进行培养的过程。

第三,在教育这种活动中,存在着教育者、受教育者以及教育影响三种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因此,教育只存在于人类社会中,动物界不存在教育现象。

母猴教小猴爬树是一种学习现象,而不是教育现象。

综上,题干表述错误。

【难度系数】★【知识点】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教育的产生与发展-教育的属性-教育的本质属性23.【参考答案】此题说法错误。

思想品德课指学校依据课程方案开设的旨在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课程,包括小学开设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中学开设的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课程。

我国中学德育途径是广泛的,其中,基本途径是思想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

德育课程教师是专职的德育工作者,负责系统促进学生品德知识、品德行为的全面发展,是学校德育的中坚力量。

而其他各学科教师是完善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力量,他们应该充分挖掘本学科中的德育因素,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综上所述,题干表述错误。

教师资格考试--中学科目二--主观专项1-辨析题(讲义)

教师资格考试--中学科目二--主观专项1-辨析题(讲义)

主观专项1-辨析题(讲义)各题型考试所占比重单选题(28%)21*2=42’辨析题(21%)4*8’=32’简答题(27%)4*10=40’材料分析题(24%)2*18=36’主观专项1——辨析题一、考查特点及评分标准二、考查类型及作答方法三、习题演练一、考查特点及评分标准(一)考查特点中学科目二中辨析题4道,每题8分,共32分前面2道为教育学,后面2道为心理学辨析题要求考生对题干所述做出正误判定并给出理由,考查考生对知识点识记的准确性以及理解性。

判断正误是这类题型的首要问题,一旦正误判定错误则该题不得分,而在准确判断题目正误之后给出有力的判断理由则是获得高分的关键。

一、考查特点及评分标准(二)评分标准第一步:答正确得2分,答错得0分。

第二步:尽量不给8分,解释充分、字数多、且有条理性的得8分,其次的给6分,4分,解释一句的给2分,不解释不给分。

一、考查特点及评分标准注意事项1.判断正误①正确/错误②不能出现“✔”“✖”③不科学的、片面的2.分析理由①对错都要分析②不要过于口语化③答案不唯一,思路很重要主观专项1——辨析题一、考查特点及评分标准二、考查类型及作答方法三、习题演练二、考查类型及作答方法作答思路总—分—总1.判断正确/错误2.分析思路:概念解释(关系陈述),抓住关键词;3.总结,回扣观点二、考察类型及作答方法考查类型概念混淆型概念释义型理论观点型因果关系型注意转移就是注意分散。

心理定势对问题解决只有消极影响。

学习动机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学习动机越强,学习效率越好。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性质,因此教育没有自己的相对独立性。

二、考察类型及作答方法(一)概念混淆型(A就是B)总:表述错误(正确)。

分:A概念。

B概念。

A与B的关系。

总:故表述错误(正确)。

例:注意的转移就是注意的分散。

总:此说法错误。

分:注意转移是指个体根据新的任务,主动把注意由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A概念)。

2021年上半年中学科目二真题及答案

2021年上半年中学科目二真题及答案

2021年上半年中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中学)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1小题。

每小题2分,共42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目要求。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新中国建立初期,我国师范院校教育学课程普遍采用的教材是()。

A.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B.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C.凯洛夫的《教育学》D.马卡连柯的《论共产主义教育》【答案】C2.学校教育具有促进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功能,其中个体发展主要体现为()。

A.个性化与道德化B.社会化与分性化C.社会化与标准化D.个性任化与趋同化【答案】B3.“跳一跳, 摘到桃”主要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挖掘每个学生的潜力,使其得到更好的发展,其理论依据是()。

A.最近发展区理论B.范例教学理论C.合作教育学理论D.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答案】A4.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途径是()。

A.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B.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C.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D.知识分子与工人农民相结合【答案】C5.学校教育制度一般是指一个国家的( )A.各级各类学校内部的各种制度B.各级各类学校的领导管理体制C.各级各类学校的办学体制D.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答案】D6.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实地测算、地形测绘、植物栽培和动物饲养等以获得相关学科知识的方法属于()。

A.实验法B.参观法C.演示法D.实习作业法【答案】D7.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所倡导的课程理论是()。

A.学科课程论B.活动课程论C.要素主义课程论D.永恒主义课程论【答案】B8.学校教育中的教学过程对学生来说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 具有不同于人类总体认识的特点。

它主要表现为()。

A.以学习个体经验为主B.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C.以学习直接经验为主D.以学习群体经验为主【答案】B9.王老师在讲授"磷及其化合物的性质”时,以磷化氢的“自燃”现象,说明民间俗称“鬼火”现象产生的原因,对学生进行了“无神论”教育。

驾校考试题目及答案详解

驾校考试题目及答案详解

驾校考试题目及答案详解一、选择题1. 驾驶车辆时,以下哪个行为是正确的?A. 边开车边使用手机B. 系好安全带C. 穿拖鞋驾驶D. 酒后驾驶答案:B2. 遇到前方有行人横穿马路,驾驶员应该:A. 鸣笛警告B. 减速让行C. 绕道行驶D. 快速通过答案:B二、判断题1. 驾驶员在高速公路上行驶时,可以随意变更车道。

答案:错误2. 车辆在夜间行驶时,应使用远光灯。

答案:错误(应根据情况适时切换远近光灯)三、简答题1. 请简述在雨天驾驶时应注意的安全事项。

答案:雨天驾驶时应注意以下事项:- 降低车速,保持安全距离。

- 打开雨刷器,确保视线清晰。

- 避免急刹车,以防车辆打滑。

- 注意路面积水,避免驶入深水区域。

2. 描述在高速公路上遇到紧急情况时的正确应对措施。

答案:在高速公路上遇到紧急情况时,应采取以下措施:- 立即打开双闪警示灯。

- 尽量将车辆停在紧急停车带或路肩。

- 人员迅速撤离到安全地带。

- 拨打紧急救援电话请求帮助。

四、案例分析题案例:某驾驶员在夜间驾驶时,对面来车使用远光灯,导致视线受阻,该驾驶员应该如何处理?答案:面对这种情况,驾驶员应采取以下措施:- 减速慢行,避免因视线受阻而发生事故。

- 尝试用远近光灯交替闪烁,提醒对方车辆切换至近光灯。

- 如果对方车辆没有反应,应保持冷静,不要采取报复行为。

- 在安全的情况下,可以选择靠边停车,等待对方车辆通过后再继续行驶。

五、操作题1. 请描述在倒车入库时的操作步骤。

答案:倒车入库的操作步骤如下:- 观察周围环境,确保安全。

- 打开转向灯,示意倒车。

- 调整后视镜,观察车辆后方情况。

- 缓慢倒车,同时通过后视镜和侧视镜观察车辆与车库的距离和角度。

- 当车辆与车库成一定角度时,迅速转动方向盘,使车辆进入车库。

- 调整车辆位置,确保车辆停放整齐。

2. 描述在坡道停车和起步的操作要领。

答案:坡道停车和起步的操作要领包括:- 停车时,拉紧手刹,挂入一档或倒档(根据上坡或下坡情况)。

【中学】【科目二】2017年下教育知识与能力真题含答案解析

【中学】【科目二】2017年下教育知识与能力真题含答案解析
—4—
28.简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知识观、学习观、学生观。
29.简述态度与品德形成的三个阶段及其主要内容。
四、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8分,共36分)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30.材料:
某市教育局最近出台一项改革措施,审查义务教育学校的办学效益,对效益高的 学校实行倾斜政策,加大投资的力度。市教育局先制定出以学生学业成绩、升学率等 为主要指标评价体系,然后依据这一指标体系,由教育行政部门、教育评估专家和学 校三方组成评估小组,对全市义务教育学校逐一进行评估,评出一定比例的高效益学 校。高效益学校评出后,由政府出面对这些学校加大投资力度,以确保有限的教育资 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
统地论述了班级授课制,并提出“泛智”教育思想,主张“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 人”,“一切男女青年都应该进学校”,故选A。 2. C【解析】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为一切人,一切社会所必需,与人 类社会共始终,是人类社会的永恒范畴,这就是教育的永恒性,故选C。 A项指的是在阶级社会中,教育具有阶级性,与题干无关,排除A项;B项指的是 教育与社会生产力水平和统治阶级制度密切相关,并随之变化而变化发展的,与题 干无关,排除B项;D项指的是在无阶级社会中,教育没有阶级性,教育具有平等 性,与题干无关,排除D项。 3. A【解析】根据题干关键信息,“社会成员在不同区域、层次、岗位等转化与调 动”充分体现了人才的流动,只有A项符合题干,故选A。 4. D【解析】卢梭的代表作是《爱弥儿》,故选D。 A项中柏拉图的《理想国》,排除A项; B项中拉伯雷的《巨人传》,排除B项; C项中斯宾塞的《教育论》,排除C项。 5. B【解析】根据题干信息,人的思想品行受到了各自“历史、地域、民族和阶层” 的影响,很显然,他们受到的是环境的影响,与遗传、教育、实践无关,故选B。 6. C【解析】四个选项均属于影响教育目的制定的因素,但是只有政治经济制度决定 着教育的性质、方向以及教育宗旨,故选C。 7. D【解析】李老师针对的是不同学生的不同发展水平、兴趣进行引导,发展了学生 的个性,很显然属于重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故选D。 8. A【解析】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是教育与自我教育统一 的过程,这里的“教育”是社会道德内化为个体思想品德的过程,而“自我教育” 又是个体品德外化为社会道德行为的过程,由此可见学生品德发展的内部矛盾是社 会道德要求与学生现有品德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故选A。 9. C【解析】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其表现为认识的间接性、简捷性、教

【教师资格证笔试】科目二辨析题答题模板+56道精选真题试炼,附解析

【教师资格证笔试】科目二辨析题答题模板+56道精选真题试炼,附解析

【教师资格证笔试】科目二辨析题答题模板+56道精选真题试炼,附解析一、辨析题答题模板+6个示例评分标准辨析题8分的分值,在答案中的分布如下:1.判断正误——2分(若判断有误,则接下来的解释全不得分哦!)2.说明理由——5分此环节一般来说,无法得到全分,各种得分情况如下:①字迹工整,解释清晰有条理——4分②字迹潦草,解释不准确——2~3分③解释偏少,只有一句话——1分④无解释——0分3.总结观点——1分答题模板第一步:表明观点。

“此观点是正确的/错误的。

”,“以上说法是正确的/错误的。

”,不能出现模棱两可的回答。

第二步:分析观点。

这是整道题的核心要点。

需要做到充实、有理有据。

(一)若观点错误:1.概括指明错在哪里。

例如:“违背了新课改的核心理念。

”“是对素质教育要求买面向全体学生的误解。

”2.指明观点提出的背景/确定分析题干所处的环境/解释概念/理论阐述。

例如:“在新课改的背景下,要求……。

”“专家”是指在本学科领域专业化程度高的教师,“杂家”具有丰富知识的教师。

3. 详细分析错误之处。

结合基础理论详细分析理论,几种作答方式可选:①阐述正确的理论应该是什么;②错误理论详解。

例如:在一道否认纪律约束的题目里,就要详细阐述纪律约束的概念、作用、重要意义、造成的不良后果,以及与正面引导相互结配合,共同发挥作用;4. 提出策略。

结合题干中错误的观点、做法,提出正确的做法。

例如:“在实际教学中,因坚持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

做到……“教师应利用注意规律组织教学。

……”“教学方法的选择依据有……。

”(二)若观点正确:与 A 部分结构相同,稍作变动即可,具体模板如下:1.概括对在哪里;2.指明观点提出的背景/确定分析题干所处的环境/解释概念/理论阐述;3.详细分析错误之处;4.提出策略。

辨析题答题示例:示例1:【辨析】教学评价就是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

答:此观点错误(判断正误)。

教学评价不等同于学生成绩评价。

中学科二辨析题预测汇总

中学科二辨析题预测汇总

中学科目二·预测辨析题汇总辨析题48道【模拟题1·辨析】凡是能影响个体思想观念的活动均属于教育。

答:错误。

有目的地影响个体思想观念的活动才属于教育。

因为广义的教育是指有目的地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

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的教育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

由此可见,无论是广义教育,还是狭义教育都指向教育的目的性,无意识的、偶然的活动不属于教育范畴。

因此本题说法错误。

考点:教育的含义【模拟题2·辨析】教育就是影响人们思想观念的活动。

答:错误。

教育不仅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而且还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

因为广义的教育是指有目的地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

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的教育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

由此可见,无论是广义教育,还是狭义教育都指向教育的目的性,而且教育可以促进个体生理和心理的全方位发展。

因此本题说法错误。

考点:教育的含义【模拟题3·辨析】在教育的基本要素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教育影响。

答:错误。

在教育基本要素中,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主导者。

因为教育的基本要素主要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

其中教育者是从事教育活动的人,他们是教育活动的实施者和主导者,也是学生的主要影响者和引导者。

而教育影响是教育实践活动的手段,包括教育内容和教育措施等方面,它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的桥梁。

由此可见,在教育的基本要素中,教育者起主导作用,教育影响起着中介作用。

因此本题说法错误。

考点:教育的基本要素【模拟题4·辨析】生产力对教育的发展具有制约作用,所以生产力水平低则意味着教育发展水平低。

经典科目二考试题及答案

经典科目二考试题及答案

经典科目二考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驾驶车辆通过交叉路口时,应当:A. 减速慢行B. 鸣笛示警C. 观察交通信号灯D. 直接通过答案:C2. 行车中遇到行人横穿马路时,应:A. 鸣笛警告B. 减速让行C. 绕过行人D. 加速通过答案:B3. 以下哪项是正确的停车方法?A. 靠路边停车B. 停在路口C. 停在人行道上D. 停在消防通道上答案:A4. 行车中遇到紧急情况需要停车时,应:A. 立即停车B. 寻找安全地点停车C. 缓慢停车D. 继续行驶答案:B5. 夜间行车时,应:A. 使用远光灯B. 使用近光灯C. 交替使用远近光灯D. 不使用车灯答案:B二、判断题1. 行车中,遇到前方车辆突然变道,应减速让行。

(正确)2. 行车中,可以随意变更车道。

(错误)3. 行车中,应保持安全车距。

(正确)4. 行车中,可以超速行驶。

(错误)5. 行车中,遇到交通信号灯为黄色时,应加速通过。

(错误)三、简答题1. 请简述在雨天行车时应注意哪些安全事项?答:雨天行车时,应注意降低车速,保持安全车距,使用雨刷器清除挡风玻璃上的雨水,开启雾灯或近光灯以提高能见度,避免急刹车和急转弯,确保行车安全。

2. 请简述在雾天行车时应注意哪些安全事项?答:雾天行车时,应注意降低车速,开启雾灯和近光灯,保持安全车距,使用喇叭提醒其他车辆,避免急刹车和急转弯,必要时应停车等待雾散。

四、案例分析题案例:某日,驾驶员李某在高速公路上行驶,前方发生交通事故,导致交通堵塞。

李某为了尽快通过,选择从应急车道超车,结果与正在执行救援任务的消防车发生碰撞,造成严重后果。

问题:请分析李某的行为存在哪些错误?答:李某的行为存在以下错误:- 错误使用应急车道,违反了交通规则。

- 在交通堵塞时,应耐心等待,而不是冒险超车。

- 未注意观察前方情况,未能及时发现并避让执行任务的消防车。

- 未遵守交通信号和标志,缺乏安全意识。

结束语:通过本套经典科目二考试题及答案的学习和练习,希望能够帮助驾驶员们更好地掌握交通法规和安全驾驶知识,提高驾驶技能,确保行车安全。

中学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必背简答和辨析

中学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必背简答和辨析

中学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必背简答和辨析一、简答题1、简述中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具有过渡性、闭锁性、社会性和动荡性的特点。

他们正处于从儿童期向青年期过渡的阶段,生理和心理都在经历着巨大的变化;他们开始有意识地摆脱儿童时期的依赖性和幼稚性,表现出更大的自主性和独立性;他们的内心世界逐渐复杂,开始有意识地隐藏自己的思想感情,表现出一定的闭锁性;同时,他们开始社会和他人,并试图融入社会,表现出一定的社会性。

2、简述班级授课制的基本特点。

班级授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其基本特点包括:(1)以班为单位:按照学生的年龄和知识水平进行分组,每个班级都有一定的学生数量。

(2)以课为单位:每节课都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按照学科进行划分。

(3)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负责组织、指导和评价学生的学习。

(4)以课堂为基本教学单位:班级授课制以课堂为基本教学单位,每个课堂都有固定的时间和地点。

3、简述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主要内容。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类的需求可以分为五个层次,从低到高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和爱的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其中,生理需求是最基本的需求,包括食物、水、睡眠等;安全需求包括对安全、稳定、保护的需求;归属和爱的需求包括对亲情、友情、爱情的需求;尊重需求包括对自尊、他尊的需求;自我实现需求是最高层次的需求,包括对实现自我价值、追求成长和发展的需求。

4、简述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的主要内容。

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认为,人类的认知发展可以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操作阶段、具体操作阶段和形式操作阶段。

在感知运动阶段(0-2岁),儿童通过感觉和动作来认识世界,开始将注意从自身转移到外部环境;在前操作阶段(2-7岁),儿童开始用符号思考问题,但他们的思维还带有很大的直觉行动性;在具体操作阶段(7-11岁),儿童开始能够进行逻辑推理,但他们的思维还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持;在形式操作阶段(11岁以后),儿童开始能够进行抽象思维和假设演绎推理。

XXX科目二辨析题汇总

XXX科目二辨析题汇总

XXX科目二辨析题汇总教师资格证考试XXX科目二辨析题汇总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

1)这个观点是片面的。

2)它否定了教育的目的性和社会性。

3)根据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教育起源于生产劳动中传递生产经验和生活经验。

2013上)凡是能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活动都是教育。

1)这句话是片面的。

2)教育是有目的培养人的活动,各类活动对人的身心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之分,只有起积极影响的我们才称之为教育。

(3)因此,这句话是片面的。

从广义上讲,教育指的就是学校教育。

这句话是错误的。

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增强人的体力,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积极的活动,都是教育。

广义的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2012上)动物界也存在教育。

1)这个概念是错误的,植物界不存在教育;2)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征象的基本特征,是教育的本质属性,也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教育具有社会性和目的性,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理论活动。

3)而动物界所谓的“教育活动”只是动物的一种本能活动,是自发表现出来的。

教师资格证考试4)因此,植物界不存在教育。

教师一定是教育者,但教育者不一定是教师。

1)这句话是正确的。

2)首先,教育者是指教育活动中以教为职责的人,而“教师”这个称谓特指在社会教育活动中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是教育者的重要组成部分。

所以说教师一定是教育者。

3)其次,教育者不仅包括教师,还包括教学管理人员、教材研发者以及课程标准的编写者等。

所以说教育者不一定是教师。

4)因此可以说,教师肯定是教育者,但教育者不肯定是教师。

教育由教育者、研究者和教育手腕构成。

1)这个观点是错误的。

2)教育由教育者、研究者、教育中介构成。

3)教育中介笼统地指那些受教育者与教育者之间起桥梁作用的物质和意识形态的东西,包括物质、意识形态和行为。

4)所以这个概念是错误的。

教育活动由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中介三个要素构成,这三个要素是相互独立的。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2010-2020)整理——辨析题(3) 必背 本人教资已过 科目二93分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2010-2020)整理——辨析题(3)  必背 本人教资已过  科目二93分

一、辨析题1、德育就是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的教肓此观点错误。

(1)德育过程就是学生思想品德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提高的过程。

道德认识是人们对是非、善恶的认识和评价,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品德观念,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基础;道德情感是学生产生品德行为的内部动力;道德意志是调节学生品德行为的精神力量;道德行为是衡量道德水平的标志。

(2)德育过程的一般顺序可以概括为:提高道德认识、陶冶道德情感、锻炼品德意志和培养品德行为习惯。

德育过程一般以知为开端,以行为终结。

但由于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德育影响的多样性等因素,在德育具体实施过程中,又具有多种开端,可根据学生品德发展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开端。

(3)作为一名教师,应意识到品德的构成要素具有多种开端,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做到因材施教。

2、教学具有教育性。

答:正确(1)教学具有教育性的内涵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将传递知识和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

学生掌握知识和提高思想品德修养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

(2)教学的教育性规律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知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思想品德水平的提高为学生积极地学习知识提供动力;贯彻传授知识和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防止两种极端倾向。

(3)作为一名教师,在教学中不仅应传递科学知识,还要贯穿思想品德教育,将知识和思想品德结合起来。

3、短时记忆向长时记忆转化的条件是想象。

答:错误。

(1)记忆的三级模型包括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短时记忆指信息一次呈现后,保持时间大约在20秒左右,最多不超过1分钟的记忆。

长时记忆是指保持时间在一分钟以上、直到许多年甚至终身保持的记忆。

(2)在短时记忆中,信息的保持时间是有限的。

短时记忆中的信息如果加以复述,便可以进入长时记忆,得以继续保存;如果它们得不到复述,就会很快消失掉。

因此,短时记忆向长时记忆转化的条件是复述。

(3)作为一名教师,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对重要的知识进行复述,使得重要知识从短时记忆进入长时记忆,得到长期保存。

2024年上半年教资科目二试卷

2024年上半年教资科目二试卷

2024年上半年教资科目二试卷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1小题,每小题2分,共42分)1.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赤子之心,为中国教育的发展探寻新路,被毛泽东称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是()。

A.陶行知B.黄炎培C.晏阳初D.蔡元培正确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是陶行知的一句教育名言,寓意非常高尚,只讲付出,不要任何回报,表达了一种无私奉献的高尚精神,体现了教师崇高的职业道德。

陶行知被毛泽东称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A项正确。

2.下列选项中,教育家与其提出的理论对应正确的是()。

A.巴班斯基——教学与发展理论B.加涅——结构主义教学理论C.赞科夫——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D.洛扎诺夫——范例教学理论正确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教育家与其提出的理论对应。

加涅关于学习类型的划分和教学观念及条件的转变的思想,也都是以知识的结构和对学生的实质意义为逻辑起点的。

这也可以被看作属于结构主义教学论。

B项正确。

3.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人与劳动相结合是人发展的主要途径,但是在教育史上,出现了漫长的一段人与劳动相脱离的历史,这段历史主要是从()开始的。

A.原始社会B.奴隶社会C.封建社会D.资本主义社会正确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古代教育的特征。

奴隶社会,出现了专门的教育机构,即学校。

学校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其产生条件可归纳为以下几点:(1)社会生产必须出现相当数量的剩余产品,使一部分人可以脱离生产劳动,使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分工,从而开始出现专门从事教育的教师和专门从事学习的学生。

(2)具有相当数量的经验积累,为学校教育提供特定的教育内容。

(3)文字的出现。

因此,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最早出现在奴隶社会。

B 项正确。

4.一个生而失明的孩子,很难被培养成一个画家。

这反映的影响人的身心发展因素是()。

A.遗传B.环境C.教育D.主观能动性正确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

科目二考试题内容及答案

科目二考试题内容及答案

科目二考试题内容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驾驶车辆在道路上行驶时,遇到前方有行人横穿马路,应:A. 减速让行B. 鸣笛警告C. 加速通过D. 停车等待答案:A2. 车辆在高速公路上行驶,最高时速不得超过:A. 60公里/小时B. 90公里/小时C. 120公里/小时D. 150公里/小时答案:C3. 驾驶车辆时,以下哪种行为是被禁止的?A. 系安全带B. 吸烟C. 打电话D. 调整座椅答案:B4. 在雨天驾驶,以下哪项措施是不正确的?A. 减速慢行B. 打开雨刷器C. 打开车窗D. 保持车距答案:C5. 车辆在夜间行驶,以下哪项操作是正确的?A. 开启远光灯B. 开启近光灯C. 打开所有车灯D. 关闭所有车灯答案:B6. 当车辆发生故障需要停车时,应:A. 随意停车B. 停在行车道上C. 停在紧急停车带D. 停在路中央答案:C7. 驾驶车辆在山路上行驶时,以下哪项操作是正确的?A. 频繁变道B. 保持车速稳定C. 快速超车D. 随意停车答案:B8. 车辆在高速公路上行驶,遇到紧急情况需要停车时,应:A. 立即停车B. 慢慢停车C. 停在紧急停车带D. 停在行车道上答案:C9. 在城市道路上行驶,遇到交通信号灯为红灯时,应:A. 停车等待B. 继续行驶C. 减速慢行D. 绕道行驶答案:A10. 车辆在高速公路上行驶,遇到前方有车辆故障时,应:A. 减速慢行B. 快速超车C. 停车等待D. 绕道行驶答案:A二、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1. 驾驶车辆时,可以边开车边吃东西。

(错误)2. 车辆在高速公路上行驶,可以随意变道。

(错误)3. 驾驶车辆时,应随时注意观察路况,确保安全。

(正确)4. 车辆在夜间行驶,可以随意使用远光灯。

(错误)5. 车辆在雨天行驶,可以不使用雨刷器。

(错误)6. 驾驶车辆时,可以边开车边使用手机。

(错误)7. 车辆在山路上行驶,应保持车速稳定,避免频繁变道。

2020教师资格证中学科目二辨析题汇总

2020教师资格证中学科目二辨析题汇总

2020教师资格证中学科目二辨析题汇总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

(1)这个观点是片面的。

(2)它否定了教育的目的性和社会性。

(3)根据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教育起源于生产劳动中传递生产经验和生活经验。

(2013上)凡是能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活动都是教育。

(1)这句话是片面的。

(2)教育是有目的培养人的活动,各类活动对人的身心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之分,只有起积极影响的我们才称之为教育。

(3)因此,这句话是片面的。

从广义上讲,教育指的就是学校教育。

这句话是错误的。

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增强人的体力,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积极的活动,都是教育。

广义的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2012上)动物界也存在教育。

(1)这个观点是错误的,动物界不存在教育;(2)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本质属性,也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教育具有社会性和目的性,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实践活动。

(3)而动物界所谓的“教育活动”只是动物的一种本能活动,是自发表现出来的。

(4)因此,动物界不存在教育。

教师一定是教育者,但教育者不一定是教师。

(1)这句话是正确的。

(2)首先,教育者是指教育活动中以教为职责的人,而“教师”这个称谓特指在社会教育活动中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是教育者的重要组成部分。

所以说教师一定是教育者。

(3)其次,教育者不仅包括教师,还包括教学管理人员、教材研发者以及课程标准的编写者等。

所以说教育者不一定是教师。

(4)因此可以说,教师一定是教育者,但教育者不一定是教师。

教育由教育者、学习者和教育手段构成。

(1)这个观点是错误的。

(2)教育由教育者、学习者、教育中介构成。

(3)教育中介笼统地指那些受教育者与教育者之间起桥梁作用的物质和意识形态的东西,包括物质、意识形态和行为。

(4)所以这个观点是错误的。

教育活动由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中介三个要素构成,这三个要素是相互独立的。

2013年下半年中学科目二真题解析

2013年下半年中学科目二真题解析

2013年下半年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试题考试时间:120分钟考试总分:150分一、选择题1.世界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著作是()。

A.《论语》B.《大学》C.《学记》D.《孟子》1.【答案】C。

解析:《学记》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著作。

2.教育能够把潜在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这体现了教育的什么功能?()A.经济功能B.育人功能C.政治功能D.文化功能2.【答案】A。

解析:教育能够把潜在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这是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体现了教育的经济功能。

3.最早在大学里讲授教育学的学者是()。

A.梅伊曼B.赫尔巴特C.洛克D.康德3.【答案】D。

解析:把教育学作为一门课程在大学里讲授,最早始于康德。

康德于1776年在德国柯尼斯堡大学的哲学讲座中讲授教育学。

4.人的身心发展有不同的阶段,“心理断乳期”一般发生在()。

A.幼儿阶段B.青少年阶段C.成年阶段D.老年阶段4.【答案】B。

解析:少年期又称为“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故答案为B。

5.“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隐喻了教师劳动具有()。

A.连续性B.长期性C.创造性D.示范性5.【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师劳动的特点。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反映的是教师劳动的周期长,故本题选B。

6.最早提出“什么知识最有价值”这一经典课程论命题的学者是()。

A.夸美纽斯B.斯宾塞C.杜威D.博比特6.【答案】B。

解析:1859年,斯宾塞在《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中提出了科学知识最有价值的观点。

7.一个数学成绩优秀的学生由于某种原因产生了对数学的厌恶,他在离开学校后很可能不会再主动研究数学问题了。

这种现象属于()。

A.连带学习B.附属学习C.正规课程D.显性课程7.【答案】A。

解析:杜威曾在《经验与教育》一书中提出过“连带学习”的概念。

他认为“连带学习”在一定条件下,甚至比正规教学内容有更重大的教育影响。

例如,一个学生可以得到优秀的数学成绩,但如果他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由于某种原因而“学会”了对数学的厌恶,那就可以预料,在离开学校后,他很可能永远不会再去主动钻研数学问题了。

教师资格证-科目二辨析题、简答题必背汇总

教师资格证-科目二辨析题、简答题必背汇总

科目二辨析题、简答题必背二、辨析题答题模板辨析题又叫判断说明题,是一种先判断正误再做判断解释的题型.它有一个答题套路:第一步:先判断题目观点对错;第二步:联想题目涉及到哪个所学考点;第三步:结合题目,把相关知识点写上,并做简要分析.辨析题不仅要考察你的踏实度(是否认真学过大部分知识并且吃透),还要检测你的灵活度(融会贯通会分析).学会方法,万题不难!辨析题1: 凡是能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活动都是教育.涉及考点:教育的本质属性--有目的的培养人.参考答案:这句话是错误的.教育的质的规定性说明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影响人的发展的活动可以分为有目的的活动和无目的的活动,只有有目的的培养人才是教育,无目的的影响人的活动就不是教育.所以这句话是错误的.有目的的培养人才是教育.辨析题2: 教育可以改变政治经济制度的发展方向.涉及考点: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①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②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③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2、教育对政治经济的影响①教育能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②教育可以促进政治民主③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一定的政治和经济参考答案:这个观点是错误的.政治经济制度与教育相互促进、相互制约.一方面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具体表现如下: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决定着教育目的.另一方面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具有一定的影响,教育能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的人才,教育可以促进民主化进程,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一定的政治和经济.因此教育可能影响政治经济制度的发展方向,但不能直接改变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方向.三、必背23道辨析题1、教育既然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的目的就只能是按照人的发展需求确定.(1)说法错误(2)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活动,这是教育的本质.但这并不意味着教育目的只能按照人的发展需求确定.如果只参考人的发展需求确定属于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论,是错误观点.指定教育目的时需要同时考虑以下因素:①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是确定教育目的的主要依据②人的自身发展特点与需要也是确定教育目的的而重要依据③教育目的指定的教育理想与价值观.(3)综上,说法错误,教育目的的制定需要同时参考个人发展需要和社会发展需要.2、课程就是学科.(1)说法错误.(2)课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是指为实现学校教育目的而选择的教育内容的总和进程安排,它包括各门学科和课外活动.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3)因此题干说法错误.3、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应以知为开端,知情意行依次进行(1)说法错误(2)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说明学生的品德包括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一般来说,是沿着知、情、意、行的内在顺序,以知为开端,以行为终结向前发展的.但由于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德育影响的多样性,我们不必恪守一种开端或一般教育程序,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个性差异以及品德发展的具体情况选择多种开端,多种教育程序.(3)综上,说法错误.德育过程可以根据情况有多种开端.4、学习所引起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短暂的.(1)说法错误.(2)学习是指个体在一定情境下由于经验而产生的行为和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性的变化.这一定义有三层含义:学习表现为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相对持久的;学习是由练习或反复经验引起的.药物、疲劳、疾病等因素也能引起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但这些变化是比较短暂的.疲劳会影响人的行为,降低工作效率,但这是短时间的,一旦解除疲劳,行为便表现如初.因此,疲劳引起的行为变化不是学习的特征.我们学习驾驶车辆、学习骑自行车、学习游泳等行为变化都是比较稳定的,甚至终身不忘,这才是学习的特征.(3)综上,说法错误.5、德育的起点是提高道德认识.(1)说法错误.(2)德育过程的一般顺序可以概括为知、情、意、行,以知为开端、以行为终结;但是由于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德育影响的多样性等因素,德育具体实施过程,又具有多种开端.教师可根据学生品德发展的具体情况,或从导之以行开始,或从动之以情开始,或从锻炼品德意志开始.(3)综上,说法错误.6、信息进入工作记忆会持久保存.(1)说法错误(2)根据信息保持时间的长短,可将记忆分为瞬时记忆、工作记忆和长时记忆.工作记忆指人脑中的信息在一分钟之内加工与编码的记忆,是信息从感觉记忆到长时记忆的过渡阶段.只有经过加工处理,进入长时记忆的信息才能保持持久.(3)综上,题干说法错误,只有进入长时记忆的信息才能保持持久.7、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应以知为开端,知情意行依次进行.(1)题目说法错误(2)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知情意行互动发展的过程,但由于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德育影响的多样性等因素,德育具体实施过程,又具有多种开端,这可根据学生品德发展的具体情况,或从导之以行开始,或从动之以情开始,或从锻炼品德意志开始,最后达到使学生品德在知、情、意、行等方面的和谐发展.因此,德育过程并不一定以知为开端.8、短时记忆向长时记忆转化的条件是想象.(1)说法错误(2)短时记忆是保持时间在 1 分钟左右,容量为 5 ~ 9 个组块的记忆;长时记忆是保持时间在 1 分钟以上,甚至是终身且容量无限的记忆.从短时记忆进入长时记忆要经过复述,而非想象.(3)故表述错误.9、教学任务就是向学生传授知识.(1)说法错误(2)教学任务不仅仅是指给学生传授知识,还包括道德教育、美育、体育和劳动技术教育等内容.(3)因此题目说法是错误的.10、气质是个体表现在心理活动速度、强度、灵活性和指向性上的心理特征,所以它是有好坏之分的.(1)说法错误(2)气质是心理活动表现在强度、速度、稳定性和灵活性等方面的心理特征.它是人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的表现,它依赖于人的生理素质或身体特点,通常称之为秉性、脾气、性情,心理学叫气质.气质并无好坏之分,每一种气质类型都有其优势的一面,但是也都有消极的一面,所以没有办法比较其好坏.(3)故表述错误.11、教育具有自身的发展规律,不受社会发展的制约.(1)题目说法错误(2)教育具有自身的规律,对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具有能动作用,这是教育的相对独立性特点.但是教育的独立性并非绝对独立性,而是相对独立性,教育归根到底是受生产力的发展和政治制度决定的,每一时代的教育从以往教育中继承什么,也与当时的生产力发展和政治制度分不开.(3)综上所述,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受到社会的生产力、政治经济制度等的制约,题目说法错误.12、知识越多,能力越强.(1)题目说法错误(2)知识不等于智力,知识是个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而获取的知识与能力,其实质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特征与联系的反应,能力是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并不完全表明其能力的高低.知识转化为能力是有条件的,教给学生的科学规律性的知识必须通过学生的实践活动才能转化为智力.(3)可见智力的高低不是知识的简单积累,知识的掌握与智力的发展不是同步的,题目说法错误.13、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是同一概念.(1)题目说法错误(2)教育目的是国家对培养人的总的要求,它规定着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规格和标准要求.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是结合教育目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特点制定的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培养要求.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之间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因此,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是不同的.(3)故题目说法错误.14、德育过程即品德形成过程.(1)题目说法错误(2)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品德形成规律,对受教育者有目的地施加教育影响,并引导受教育者进行自我教育,从而促进其品德发展的过程.品德形成过程是受教育者自发形成品德的过程.德育过程不等同于品德形成过程,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从主体上来说,德育过程是双边的,而品德形成过程是单边的;2、从影响上来说,德育过程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而品德形成过程受多种因素影响;3、从结果上说,德育过程的结果与社会要求一致,而品德形成过程与社会要求可能一致,可能不一致.因此,德育过程不等同于品德形成过程.(2)故该说法错误.15、接受学习一定是有意义的学习.(1)题目说法错误(2)根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结构的关系,把学习分为机械学习与意义学习.接受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接受知识的学习.接受学习既可以是机械的,也可以是有意义的.当学生建立起新旧知识间的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时,这种学习就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如果学生接受学习是死记硬背式的没有建立相应的联系,这种学习就是机械的接受学习.(3)综上所述,接受学习并不一定是有意义的,也可以是机械的,题目说法错误.16、根据科尔伯格的观点,道德发展的阶段性是固定的,相同年龄段的人都能达到同样的发展水平.(1)题目说法错误(2)科尔伯格将儿童的道德发展水平分为三个水平六个阶段,认为道德发展水平的顺序是固定的,不可逾越的.可是并不是所有的人在同样的年龄达到同样的发展水平.研究表明,大多数10岁以下儿童的道德推理处于前习俗水平,10岁以后开始进入习俗水平;但仍有少数青少年与成人罪犯停留在前习俗水平推理阶段;青少年和成人大多都处于习俗水平;但是只有少数人会达到后习俗道德水平.(3)因此,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虽然顺序固定,但发展速度及水平因人而异,题目说法错误.17、惩罚就是负强化(1)题目说法错误(2)惩罚是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以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如体罚、谴责等),以消除或抑制此类反应的过程.负强化是有机体摆脱厌恶刺激(即通过撤销惩罚),从而增强其良好行为的出现的概率.惩罚与负强化有所不同,惩罚是通过呈现厌恶刺激来降低不良行为发生的概率,而负强化是通过摆脱厌恶刺激来增加良好行为发生的概率.因此,惩罚与负强化不是同一概念.(3)故题目说法错误.18、非正式群体在班级管理中只有消极作用.(1)题目说法错误(2)非正式群体指的是没有正式档规定而构成的群体,其成员以某种共同利益、观点、爱好为基础,以感情为纽带.非正式群体既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积极型的非正式群体有助于班级管理与建设,消极型的非正式群体对班级管理起着阻碍作用.因此,非正式群体在班级管理中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3)故题目说法错误.19、教学评价就是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1)题目说法错误(2)教学评价是指以教学目标为依据,通过一定的标准和手段,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进行价值上的判断,即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进行测量、分析和评定的过程.教学评价主要包括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和对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题干将教学评价等同于学生学业评价,缩小了教学评价的内涵.因此,教学评价不只是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3)故题目说法错误.20、习得性无力感与人们对失败的归因有关.(1)题目说法错误(2)习得性无助是当个体感到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不会对自己的重要生活事件产生影响时所体验到的一种抑郁状态.一个人总是把失败归于内部的、稳定的和不可控的因素,即能力因素时,就会形成一种习得性无助的自我感觉.(3)因此,习得性无力感与个体的失败归因有关.故题干说法正确.21、某人从光线明亮的地方进入暗室,开始什么都看不见,慢慢能看见一些物体了,这种变化就是由学习导致的.(1)题目说法错误(2)从亮的环境到暗的环境,开始看不到东西,是一种感觉上的暗适应.学习是个体在特定的情境下由于练习和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比较持久的改变.因此题干的描述不属于学习现象.(3)故题干说法错误.22、常言道,做事先做人,因此学校的中心工作是德育.(1)题目说法错误(2)做事先做人,体现了德育的重要性,因此,在学校工作中应该树立""的理念.但这并不代表学校的中心工作就是德育,教学才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学校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因此,学校的中心工作是教学.(3)故题目说法错误.23、治理水平越高,学习成绩越好.(1)说法错误(2)智力是学习成绩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学习动机和学习行为会对学习成绩有重要影响.只有在学习动机强且学习行为良好的情况下,学习成绩才会好.(3)综上,智力高学习成绩不一定高.(3)故题目说法错误.辨析题历年真题(40):1、教育既然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目的就只能按照人的发展需求确定.说法错误.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一定社会需要的人的,总要求是学校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质量规格,确定教育目的要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包括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因素,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特点以及制定者的教育理想和价值观等,我国教育目的确立的理论依据韩包括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2、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以知为开端,知情意行,依次进行.说法错误.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德育过程的一般顺序可以概括为知情意行,以知为开端,以行为终结,但由于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德育影响的多样性等因素,德育的具体实施过程又具有多种开端,这可根据学生品德发展的具体情况,或晓之以理开始,或从动之以情开始,或从锻炼品德意志开始,或从导之以行开始,最后使学生品德在知情意行等方面和谐发展.故说法错误.3、信息进入人工记忆就会持久保存.说法错误.信息进入工作记忆后不能持久保存,工作记忆是指处在工作状态中的短时记忆,或者在完成当前任务中起作用的短时记忆,短时记忆信息储存的时间很短,一般是30秒,如信息得不到重复,将会被迅速忘记长时记忆中的信息,在理论上被认为是持久保存的刺激物的重复出现,是短时记忆向长时记忆转化的条件,没有复述的信息,是不可能进入长时记忆的.4、智力水平越高,学习成绩越好.说法错误.并不是智力水平越高,学习成绩越好.智力是影响学习的重要因素,许多研究表明,智力与学生的学业成绩存在着中等程度的相关,一般来说,在其他条件大体相同的情况下,智力水平高的学生学习成绩也较好,但研究也显示,智力对学业成就并不具有决定作用,学生学习的影响因素除了智力因素,还包括非智力因素、环境因素和教师的指导等.5、全面发展就是指学生德智体诸方面平均发展.说法错误.全面发展不等于平均发展,全面发展的教育由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构成.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共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但是全面发展不是人的各方面平均发展,把全面发展看成是平均发展这种认识是非常机械的,实质上,全面发展甚至人的各方面素质的和谐发展.它意味着高尚的思想信念、道德质量、审美情趣、智力发展以及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的有机结合,使人在工作和生活中体现出力量、能力、热情和需要的完美和谐,使人的身与心、灵与肉、情与理、才与德有机结合、相得益彰、健康发展.教学中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说法正确.授之以鱼是指传授给学生知识,而授之以渔是指传授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发展学生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发展能力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教学中,教师因启发学生运用自己的潜在能力,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发展认识能力,认识过程具有普遍的迁移价值,它不但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知识质量,推动学生进一步掌握知识,而且有利于促使学生将知识应用于社会实践活动,从而获得完整的知识.7、程序教学是合作学习的一种重要形式.说法错误.程序教学,不是合作学习的一种重要形式,程序教学是一种能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水平自学教学性材料的个别化教学方式.其基本做法是把教材内容细分成很多的小单元,构成由易到难的许多层次或小步子,让学生循序渐进,依次进行学习合作学习,是指学生以主动合作学习的方式代替教师主动教学的一种教学策略.8、两种学习材料的相似度越高,越容易产生正迁移.说法错误.学习材料作为学生学习的对象和知识的主要来源,对学习迁移有着重要的影响.前后两次学习材料包括所学知识和技能之间有无共同性,是影响学习迁移能否产生的重要因素之一,两种学习材料的相似度越高,越容易产生迁移,但并不意味着一定会产生正迁移.如果两种学习材料之间产生的是积极的影响,那么就会产生正迁移,如果产生的是消极的影响,就会产生负迁移.在学习中,辨别学习材料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促进迁移的重要条件.这样,既有助于正迁移的发生,也能克服由于学习材料的相似而可能带来的负迁移.9、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说法正确.随着环境、教育和实践活动的作用或训练,人的遗传素质会逐渐地发生变化,这说明人的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就遗传基因来说,它决定了个体在生理上、结构上的,甚至行为上的潜在性能,但并非所有的潜在都必定可以得到实现.人的生活经验证明,长期进行某一方面的训练,可以使脑的某一方面反应能力提高.人的遗传素质的发展,也会因人的生活条件的不同,或推迟或提前.这些都说明遗传素质是具有可塑性的.10、教学任务就是向学生传授知识.说法错误.教学活动的任务具有多样性,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知识.教学是在教育目的的规范下,有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传授系统的学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教学的首要任务,此外,教学的任务还在于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发展学生体力,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为学生形成健康的世界观,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等.11、行为改变都是学习的结果.说法错误.学习是个体在特定的情形下,由于练习或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改变.首先,学习的行为变化是由经验引起的,这里所说的经验是个体在后天活动中获得的,那些由遗传、成熟等导致的行为变化,比如吞咽、身体发育等,不能称为学习.其次,学习的行为变化是比较持久的.因此行为的改变不一定都是学习的结果,只有由练习或反复经验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比较持久的变化才是学习的结果.12、焦虑不利于学生的学习.说法错误.中等程度的焦虑对学习是有益的.焦虑指学生担心不能完成任务时产生的不舒适、紧张和担忧的感觉,焦虑程度影响着学习动机和学业成绩.大量研究表明,中等程度的焦虑对学习是有益的,焦虑程度过低或过高都会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焦虑程度过低则学习动力不足,焦虑程度过高则会导致神经病,过度紧张、失眠导致产生恐惧等不良反应,从而给学习带来不良的影响.13、教育具有自身的发展规律,不受社会发展的制约.说法错误.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教育具有其自身的规律,对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具有能动作用,但是我们不能把教育的相对独立性理解为绝对独立性,因为教育归根结底是由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政治经济制度的性质决定的,受民族文化的发展状况与需求的制约,也就是说教育的社会制约性仍然是其根本的特性,教育受社会发展的制约和影响.14、知识越多,能力越强.说法错误.掌握知识是发展能力的基础,学生认识能力的发展有赖于知识的掌握,发展能力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学生掌握知识的速度与质量,依赖于学生原有的能力水平.知识与能力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但知识不等同于能力,知识掌握的多少,并不一定都与能力发展水平成正比,有的人知识越多,但能力越差越多,知识越少,能力却越强.从掌握知识到发展能力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它不仅与知识掌握的多少有关,而且与掌握知识的质量、获得知识的方法和思维方式的运用等有密切的关系,二者不是同步发展的.15、接受学习一定有意义学习.说法错误.有意义学习是指将符号所代表的新观念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的过程.而接受学习是指教师把学习内容以定论的形式传授给学生.接受学习即有可能是有意义学习,也有可能是机械学习,关键看新旧知识之间能否建立起非人为和实质性的联系,因此接受学习并不一定是有意义学习,也可能是机械学习.16、根据课外补课道德发展的阶段性是固定的,相同年龄段的人都能达到同样的发展水平.。

2022年上半年教资真题及答案(中学科目二)

2022年上半年教资真题及答案(中学科目二)

2022年上半年教资真题及答案(中学科目二)一、单项选择题1.我国第一位系统传播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并出版《新教育大纲》的教育理论家是()。

A.杨贤江B.陶行知C.黄炎培D.李大钊【答案】 A2.1762年,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发表的系统阐述其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著作是()。

A《理想国》B.《巨人传》 C.《太阳城》 D.《爱弥儿》【答案】 D3.有的人在逆境中奋起,有的人在逆境中消沉;有的人在顺境中如鱼得水;有的人在顺境中却虚度光阴。

这种现象说明()。

A.顺境有利于人的发展B.环境好坏决定人的发展C.逆境有利于人的发展D.人对环境影响有能动性【答案】 D4.教师以自身教育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为研究对象,旨在改进教育实践,而不在于理论构建的研究属于()。

A.实验研究B.行动研究C.调查研究D.个案研究【答案】 B5.“今天的教育就是明天的经济,教育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杠杆”,这说明教育具有()。

A.科学性B.阶段性C.生产性D.独立性【答案】 C6.“教育要掌握和利用人的发展的成热机制” 抓住发展的关键时期,不失时机的泵取有效措施,卓有成效地促进学生发展,这反映了人的身心发具有()。

A.顺序性B.稳定性C.不平衡性D.个别差异性【答案】 C7.《义务教育法》规定“国家实施九年义务教育”,要求“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杈利。

义务教育的基本特征是()。

A.强制性、普及性、免费性B.强制性、基础性、普及性C.基础性、普及性、免费性D.基础性、强制性、免费性【答案】 A8.目前,我国中学实行的课程管理体制是()。

A.国家统一管理B.地方与学校共同管理C.学校自主管理D.国家,地方与学校三级共同管理【答案】 D9.由教育家洛扎诺夫创立,注重强化联想,坚持理智与情感、有意识与无意识的结合,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有效地接收更多信息的教学方法是()。

A.范例教学B.发现学习C.暗示教学D.非指导教学【答案】 C10.把两个或两个以上年级的学生编在一个年级,在一节课内由一位教师对学生进行直接教学与布置、完成作业轮流交替的教学组织形式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资辨析题都来源于这27个考点!01教育的概念:(辨析1 次)广义的教育:凡是增进人的知识与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

02教育的本质属性:(辨析1 次)教育的本质属性是育人,即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03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辨析1次)培根:首次提出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归纳法(一)学科建立阶段1.夸美纽斯:代表作:1632年《大教学论》地位:标志着教育学开始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主要思想:“泛智”教育:“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班级授课制:系统论述,奠定了理论基础2.卢梭:代表作:《爱弥儿》倡导自然主义教育3.康德:最早在大学里讲授教育学3.洛克:白板说和绅士教育论,代表作:《教育漫话》(二)规范教育学阶段1.赫尔巴特:传统教育理论代表人代表作:1806年《普通教育学》,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主要思想:教育性教学原则“旧三中心”:课堂、教师、教材2.杜威:现代教育理论代表人“新三中心”:学生、活动、经验三即两学无目的: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组或改造,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教育无外在的目的(一)教育的社会制约性1.政治经济制度:①决定教育的领导权和受教育权②决定教育目的③决定教育内容的取舍④决定教育体制⑤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制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⑥相对独立社会政治经济制度2.生产力:①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②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③制约着教育的内容、方法与手段④制约着学校的专业设置⑤相对独立(二)教育的功能1.教育的经济功能:最早主张以“美育”代“宗教”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毛泽东评论;“万世师表”——宋庆龄评论。

(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教育使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教育把一个简单的劳动力变成复杂的劳动力(2)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人力资本理论:代表人物:舒尔茨反映:教育与经济的关系教育对国民经济的增长率:33%(1929~1957)2.教育的文化功能:①教育能够传承文化(传递、保存和活化)②教育能够改造文化(选择和整理、提升文化)③教育能够传播、交流和融合文化④教育能够更新和创造文化3.教育的相对独立性:①教育自身的历史继承性②教育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生产力发展水平③教育与其他社会意识形式的平行性1.遗传:物质前提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遗传素质的成熟机制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的水平及阶段2.环境:外部动力谚语:“孟母三迁”、“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蓬生麻中,不扶则直”3.教育(学校教育):主导作用(1)教育对人发展起主导作用的原因:①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活动;②学校教育有专门的教师,相对而言教育效果较好;③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2)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主导作用表现)①对个体发展做出社会性规范;②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③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④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个体主观能动性:决定作用06教育目的的概述(辨析2次)1.教育目的: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标准2.培养目标:它是根据国家的教育目的制定的某一级或某类学校、某一专业对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是国家教育目的在不同教有阶段、不同级别的学校、不同专业方向的具体化。

3.确立教育目的依据: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根本途径、唯一途径、唯一方法。

07教育目的的理论(辨析1次)1.个人本位论:确立教育的根据是人的本性,强调本性、潜能、需要、天赋。

2.社会本位论:确立教育的目的是根据社会的要求,强调国家、社会等。

涂尔干:使青年社会化凯兴斯泰纳:培养国家公民08全面发展的教育的组成部分及其组成部分(辨析2次)1.体育:学校体育的基本组织形式--体育课2.美育:又称审美教育:感受美、理解美、鉴赏美、创造美美育对学生德、智、体、劳各方面的发展意义表现在:①美育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创造力②美育具有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完善品德的教育功能③美育可以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发展④美育有助于学生劳动观点的树立、劳动技能的形成3.五育之间的关系:①“五育”在全面发展中的地位存在不平衡性全面发展不能理解为平均发展②“五育“各有其相对独立性③“五育”之间具有内在联系09我国现代学制的沿革(辨析1次)旧中国的四个学制:(1)1902年的“壬寅学制”(日本)《钦定学堂章程》首次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但未实行(2)1903年的“癸卯学制”(日本)《奏定学堂章程》实行新学制的开端;规定男女不可同校;思想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3)1912年的“壬子癸丑学制”(日本)蔡元培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学制;规定男女同校(4)1922年的“壬戌学制”(美国)又称为新学制或六三三学制,在高中增加职业科和升学。

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结构及类型:四层次五类别类别结构:基础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特殊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我国的基础教育包括学前教育、普通中小学教育010教学的意义(辨析2次)教学是贯彻教育方针,实施全面发展教育,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1)教学是传播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形式,是社会经验再生产、适应并促进社会发展的有力手段;(2)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是培养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3)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中心工作,学校教育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教学为主,全面安排的原则)011教学的一般任务(辨析2次)(1)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首要任务、基础);(2)发展学生智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3)发展学生体能,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4)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5)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个性心理特征,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012教学过程的一般规律(辨析:5次)(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间接性规律)教学活动是学生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要以间接经验为主,直接经验为辅。

(2)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双边性规律)①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②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参与教学的能动性;③主导作用与主体作用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④要防止两种倾向(教师中心论;学生中心论)(3)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发展性规律)传授知识和发展智力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①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这两个教学任务统一在同一个教学活动中,统一在同一个认识主体的认识活动之中;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③发展智力又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

④防止的两种倾向:形式教育论:重智力、思维代表人物:洛克、裴斯泰洛奇实质教育论:重知识代表人物:赫尔巴特、斯宾塞(4)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教育性规律)①知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②思想品德的提高为学生积极地学习知识提供动力;③贯彻传授知识和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时,要防止两种倾向。

013教学原则(辨析1次)1.科学性和思想性(教育性)相统一的原则:该原则是指教学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授予学生科学知识,并结合知识教学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品德和正确人生观、科学世界观的教育。

贯彻要求:①教师要保证教学的科学性;②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进行思想品德教育;③教师要通过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④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和思想水平。

2.直观性原则:教师尽量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和已有的经验,通过各种形式的感知,使学生获得生动的表象,从而全面、深刻的掌握知识。

三种直观类型:实物直观、模像直观(视频、图片、表格、录像带)、言语直观3.循序渐进原则:“学不躐等”、“不陵节而施”、“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4.因材施教原则:贯彻要求:①坚持课程计划和学科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②从学生实际出发;③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

5.启发性原则:教师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他们通过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的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名人名言:苏格拉底——产婆术孔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记》——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第斯多惠——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贯彻要求:①加强学习的目的性教育,调动学生的主动性;(首要问题)②设置问题情景,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培养思维能力;③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④发扬教学民主。

6.量力性原则:也称可接受性原则,是指教学的内容、方法分量和进度要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使他们能够接受,但又要有一一定的难度,需要他们经过努力才能掌握,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名人名言:墨子“夫智者必量其力所能而至如从事焉”014教学评价的基本类型(辨析1次)(1)根据教学评价的作用,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诊断性评价(前):摸底考试形成性评价(中):改进和完善教学总结性评价、终结性评价(后):期中期末(2)根据教学评价采用的标准,分为相对性评价、绝对性评价和个体内差异评价相对性评价:常模参照性评价、选拔性考试如:高考、招教考试等;绝对性评价:目标参照性评价,如:教师资格证考试个体内差异评价(3)教学评价的基本内容:学生学业评价、课堂教学评价和教师评价015中学德育的内容(辨析1次)1.我国学校德育内容主要有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法制教育2.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有三方面的内容:学习辅导、生活辅导和择业指导。

016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辨析5次)德育过程是具有多种开端的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知即品德认识:品德知识和品德判断;基础和核心情即品德情感:内部动力,催化剂意即品德意志:精神力量行即品德行为:关键;重要标志017注意的品质(辨析2次)注意的品质有:注意的稳定性:(注意不稳定的一种形式:注意分散)、注意的广度、注意的分配、注意的转移。

注意不稳定:表现为注意的分散,也叫分心。

注意的分散:是指注意离开了当前应当完成的任务而被无关的事物所吸引。

注意的分配:是指人在进行两种或多种活动时能把注意指向不同对象的现象。

注意的转移:是根据新的任务,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或由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活动的现象。

018短时记忆(辨析2次)短时记忆:是指人脑中的信息在1分钟之内加工与编码的记忆,是信息从感觉记忆到长时记忆的过渡阶段。

短时记忆的特点:第一,时间很短。

不超过1分钟。

第二,容量有限。

短时记忆的容量一般是7±2,即5~9个项目,平均值为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