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访古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授课教师周国清授课班级授课时间课题名称

内蒙访古

授课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语文(基础模块)上册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复习散文特点,进而了解议论性散文的写法特点

能力目标引导学生阅读与欣赏散文,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正确理解民族关系,提高学生分析当今国际关系的

能力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

1、概括文意的方法。

2、体会议论性散文夹叙夹议的写法特点。教学难点

1、本文选择与组织材料的原则与方法。

2、文章的线索与文章结构布局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导读法、讨论法授课类型新授课程教具配备多媒体课件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1、学生预习课文,正确理解本文的字词

2、通过查找资料及参考课下注解了解本文中涉及的史地知识。

教学过程:教

学过程教师活动

学生

活动

活动目

技术

应用

织教学环视全班,与学生问好。

与老

师问

好。

做好

上课

准备。

1

激情导入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可知道我国古代的四大

美女分别是谁?人们对她们是怎样评价的呢?

学生回答:

教师评价:答对了,那么“落雁”指谁呢?

学生回答:

教师评价:很好,那么“塞外”是指我国的哪里

呢?昭君出塞是为了什么呢?

学生讨论,教师导入:好,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

翦伯赞的《内蒙访古》,看看他是如何回答这两个问

题的。

与老

师互

问题浅

显,切

合学生

生活,

易激发

学生兴

趣,自

然引出

昭君出

塞,切

入本

文。

多媒

体课

2

教学环节安排检查预习

1、梳理字音

(1)迥(jiǒng)乎不同

(2)苑(yuàn)囿(yòu)

(3)南麓(lù)

(4)沐(mù)

(5)绵亘(gân)

(6)夯(hāng)筑

(7)青冢(zhǒng)

(8)挨(ái)骂

(9)镂(lòu)空饰片

(10)呼韩邪(yã)单(chán)于

(11)款塞入朝:款,叩

2、请学生讲述有关内蒙的地理位置及“昭君出

塞”的有关历史。

作者简介

作者翦伯赞(1898—1968年),湖南桃源人,维吾

尔族,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著述颇丰。解放后曾任

北京大学历史系主任,副校长等职。文化大革命期间,

被“四人帮”迫害致死,“四人帮”覆灭后平反昭雪。

本文是1961年翦伯赞应邀访问内蒙古后写的。全文

除引言外,共六部分,课文节选的是第二、三部分。

课文以寻访古迹所见所闻为线索,把自然环境、古迹

和历史人物的描写以及作者的评论融合在一起,记叙

了我国内蒙古历史上的民族关系,阐述了自己的见

解,这是一篇独具风格,富有特色的访古散文。

为课文

讲解做

铺垫。

多媒

体课

7

讲授新课

(一)通读全文,理解内容,整体把握。

1、散文知识的复习:

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所谓“形散”

是指取材广泛,不受时间空间的约束,驰骋想象,思

接千载,视通万里。所谓“神不散”是指用明确的立

意,统领全篇,放得开,收得拢。

请同学们初读课文,并根据散文的有关知识思考

一下问题:

本文的“形散”表现在哪些方面?

本文“神不散”表现在哪里?

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后,回答问题,教师明确:

“形散”指描述视野广阔,引证资料丰富,有对

古迹的寻访,对地理环境的考察,对历史人物、事件

的介绍,对残存古迹的描述评论,不限一人一事,不

拘一时一地。

“神不散”指本文将促进各民族文化交流,加强

民族团结作为文章的感情线索,以此将众多材料贯穿

起来,使全文线索分明,中心突出。

2、请同学们根据文中的地点变化,找出游踪。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明确:

塞外→大青山→大青山南麓→(大青山上的)赵

长城遗址→(大青山下的)汉代古堡→昭君墓

教师讲解:

这条路线也就是作者的游踪,也是本文的线索

(明线)。《内蒙访古》中的“访”,是探访、寻求的

意思,“内蒙”,即“访古”的地域;“古”,即名胜古

迹和历史故事。

(二)再读课文,分部讲解,深入探讨。

1、阅读“一段最古的长城”,要求学生通过每

段中心句思考以下问题:

(1)“最古的长城”是指哪一段长城?本部分文

章如何划分?请分别概括。

学生思考讨论,教师明确:

“最古的长城”即赵长城,也是本部分文章的中心。

本部分共12个自然段,可分为:

第一层(1至2段):写塞外的地理区分及出关后的所

见所感;

第二层(3至7段):写大青山一带的地理特征,自然

环境,战略地位和历史上各民族的争夺;

第三层(8至12段)写赵长城,赞颂武灵王的功业。

同学们可利用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尝试分析《在大

青山下》中记叙与议论的关系。

使学生

明确教

学重难

点及作

者写作

意图。

多媒

体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