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晋方言中表示空间移位事件的“V 将 来去 -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晋方言表空间位移的

“V+X+来/去”结构*

乔全生(山西大学方言研究中心、文学院)

内容提要本文描写了晋方言中表示空间位移的结构形式、类型特点、句法功能及其否定形式,提出致动动词是表达空间位移语义的基础与核心,趋向词对位移的过程,有表方向的作用;在指示路径上,有定位的作用,趋向动词中表向、表位的形式比普通话丰富。

关键词晋方言空间位移趋向动词批示路径

15年前,拙文《山西方言的“V+将+来/去”结构》,(《中国语文》1990年2期)曾讨论了晋方言该结构的分布、“将”的音变形式、该结构的语法特点以及与近代汉语的比较。本文在此基础上再对晋方言表示空间位移的同类结构作一分析考察。

一表示空间位移的结构形式

基本结构形式是:空间位移动词+位移趋向动词,位移趋向动词又由两部分构成:非指示路径动词+指示路径动词。如:荷(拿,下同)将来/去、抬过来/去、吆喝进来/去,“荷、抬、吆喝”是空间位移动词,用V表示;“将、过、进”是非指示路径动词,用X表示,“来/去”是指示路径动词。这个结构可以简写为:V+X+来/去。

1 晋方言在V的位置上出现的引起物体移动的动词有四类:第一类是动作动词:荷、抬、拉、搬、摸、挟、爬、领、扔、接、踢、寻等;第二类是使动动词,多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横、顺、竖等;第三类是人发出的指令动词:吆喝、囗囗[ 21 ](指示)、训打、麻扎(抱怨)、吵等;第四类是表心理活动的动词:如:寻思、想等。

2 晋方言在X位置上出现的表非指示路径的动词有:进、出、上、下、前、后、回、过、起、将、转等十一个。普通话只有“起来”没有“起去”,只有“V过来/去”没有“V 将来/去”,早期白话有“V开去”,但没有“V转开”的用法,也不能单独说“前去”、“后去”。晋方言这十一个词又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可以单用:上、下、起——V上、V下、V 起;另一类不能单用,必须与后面指示路径的趋向动词连用,如:V进来/去、V出来/去、V前来/去、V后来/去、V回来/去、V将来/去,V转开。

3 晋方言中表指示路径的趋向动词有:来、去、走、着、开。普通话中只有“来、去”。如:“VX来、VX去”,没有“走、着、开”,如:“*VX走、*VX着、*VX开”。

二表示空间位移结构类型的特点

普通话表示空间位移的结构形式可以是:V+X+来/去,也可以省去非指示路径的动词X,其语义由指示路径意义的“来/去”负载。例如:

抬进来——抬来拿过来——拿来领出去——领去

晋方言一般没有“V+来/去”的说法。要么说成:抬进来、荷过来、领出去。要么把表非指示路径的动词统统换成“将”,如:V将来/去。晋方言有“抬去俩”的说法,但不是“将东西抬去”的意思,而是“去抬东西了”的意思(下文详析)。晋方言与普通话在这一结构上分属两种不同的类型。法语中,非指示路径的动词(进类)与指示路径的动词(来/去类)可以利用同一个句法槽,只能出现一个,这是不同于普通话、也不同于晋方言的另一种结构类型。(柯理思2003)法语中只能出现一个,普通话可以出现两个,也可以只出现后一个趋向动词,晋方言多数情况下必须两个同时出现。以下分别从“V、X、来/去”三个位置和角度谈晋方言的结构类型的特点。

(一)从V的位置看,表示位移的动词,其语义是多样化的。

*本文在日本东京大学2006年2月8日举办的汉语空间位移专题研讨会上宣读,承蒙柯理思、杨凯荣、刘勋宁、冯良珍、林英津等先生提出宝贵意见,后与沈力先生讨论多次,获益良多,谨致谢忱!

1 动作动词可以是位移的方式。例如:荷将来、拉出去、搬回来、爬出去、挟将去、摸过来、送将去、撵出去、跳过来、拽出去、搂过来、揉下去、提上去、挽起来、挖出来、搬转开。

2 动作动词可以是位移的原因。例如:扔出去、踢过来、挤出来、打进来、授(往上抬)起去、卷(骂)出来、跑过去、气回来、抽出来、甩出去、搜出来、饿过去(太饿)、吼转开、打转开。

3 动作动词可以是位移的结果。如:挂出来、摆过来、坐起来、存起来、立起来、睡下去、下将来(雨)、插下去、勾回来、报上去、摞起来、叠起来、抓起来、系出去、赚回来、吃下去、扣转开。

4 动作动词可以是位移的伴随现象。穿出去、寻回来、买回来、返回来、端下去、换回来、捎回来、溜出来。

由上表随机选取的20个动词可以看出,只有8个动词可以分别与20种结构搭配,其他12个动词只能与其中一部分结构搭配,搭配最少的动词“气、掏”只习惯于与一种结构搭配,而这种结构仅限于“气回来、掏出来”,而不与“回去、出去”搭配。它一方面反映了“VX来/去”结构搭配的不平衡性,另一方面又反映出“来”与“去”用法的不对称性。“来”与“去”的不对称,使“去”的位置上又滋长出“走”与“着”。

相当于“去”义的“走”与“着”,实际是“去”的一种补充形式。作为指示路径的趋向动词,比“去”受到很大限制。以使用最为广泛的动词“荷”为例,在“VX走”的结构中,不能说“荷起走”,其他均能说;在“VX着”的结构中,能说“荷出着、荷回着、荷过着”,其他不能说。一般来说,在用“VX走”的方言中,不用“VX着”(如临汾、临猗等),相反,用“VX着”的方言也不用“VX走”(如洪洞)。

在“V”与“X来/去”结构的搭配中,V并未以其分类不同、语义不同而有不同的表现形式。这时,习惯用法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二)从晋方言X出现的位置看,表示非指示路径的十一个动词,其词汇意义与语法意义是不对等的。

1 进、出、上、下、回、过、起等七个都有独立的词汇意义,既可单独作谓词,也可与“来/去”结合后作谓词。如:赶快进!/马上回!/老人进来/出来/上来/下来/回去/过去/起去了。“前、后”不能单独作谓词,只能与“来/去”结合后作谓词。如:前去/后去。“将”既不能单独作谓词,也不能与“来/去”结合作谓词。不能说:老人将来了。“转”虽有自己独立的词汇意义,但它作为非指示路径的趋向词与指示路径的“开”结合后,却不能充当句子的谓词。

2 非指示路径的趋向词X有少数可以跟在V后单独使用,有的与V结合后须带宾语。这些句子多为商量祈使语气。如:你今日给那他送上饭,明日就不用了。/你把垫子翻过。/你撂下。/你抬起。/把兀些碗碗扣转。大同话还可以说“V将”,买张将书。/买张将三本书。其他片方言没有“V将”的用法,只能说“V将来/去”。普通话前七个均可单独用在别的动词后面充当趋向补语,如:走进、溜出、拿回、抬起、送上、写下、放过,但不能说:拿将,拿转。

3 X与“来/去”的结合与普通话也有别,晋方言有:进来/去、出来/去、上来/去、下来/去、前来/去、后来/去、回来/去、过来/去、起来/去、将来/去,普通话不能单说“前来/去、后来/去”。普通话也没有“起去”。“起去”在早期的作家作品中和其他方言中可见到。晋方言常见,多用于祈使命令语气。如:

平遥:你坐起去。/把椅子扶起去。

洪洞:把这节木头抬起去。/把这把锨倚靠起去。

“起去”有时单说成“起”,不跟“去”,其意义不变。如:

坐起扶起抬起倚起

有时“起”的意义虚化,只表示动作的完结。如:

平遥:你的外信那封信写起啦? /兀瓶瓶酒早就喝起啦?

洪洞:房了盖起了,院墙也垒起了。/我那条裤了将将刚刚做起,倒没电了。

有时单用“-起”表示动作的结果,这时,“-起”成为结果补语。

洪洞:这车煤你能拉起拉动么? /这根木头你俩人能抬起抬动?

以上属于“V起”的多义用法。

X位置上的“转”,用在动词后也可以表示物体的位移。(乔全生2000,164)如:

山阴:鸡子飞转了。/把桌子搬转哇。/我把他骂转了。

平遥:掉转囗[ ]子屁股走了,/把兀些那些碗碗扣转。

X位置上的“将”在晋方言中普遍存在,但语音表现形式大不相同,有的甚至看不出是“将”。“V将来”的“将”可以有:[ ]、[ ]、[ ]、[ ]、[ ]、[ ]、[ ]等多种读音,其实历史地看,它们都是“将”的语音变体。文水话有同类结构:“送的的”,胡双宝先生分析“其中前一个‘的’类似词尾‘了’,后一个表示离去的趋向。如‘买的的了,端的的了’。”(1984,62,又1990,103-104)其实,第一个“的”是“将”的变体,并非词尾“了”;第二个“的”是表指示的趋向词“去”的语音变体。晋南有“买的去俩、端的来俩”可证。这些都是近代汉语的沿用。如:《朴通事谚解》偶尔用“的”:“衙门令史们送的来了”。(229)但大多用“将”:“稍将来了。”(95)“你馈我寻见了拿将来。”(64)普通话现在已没有“V将来/去”结构。而晋方言从南至北均有这种结构,其特点大同小异。(乔全生1990)

“将”及其变体作为非指示路径的趋向词的确与其他趋向词不同。柯理思先生将这种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