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意拳----七式

合集下载

形意拳秘传桩功

形意拳秘传桩功

形意拳秘传桩功1. 无极桩歌诀无极妙处无限,独静孤月伴仙,神安养心清净,满洒放松得闲。

宽松衣带,身体完全自然放松,心平气静,两腿放松,自然盘坐。

颈正直放松眼似闭非闭。

舌微顶上腰,口似闭非闭。

左右手腕轻放在左右膝盖上,或两掌报球状在胸前(图1-1)。

盘膝有三种,自然盘膝、单盘膝、双盘膝。

无极桩是自然盘膝,初练选择自然盘膝,循序渐进然后再练单盘膝、双盘膝。

练功觅环境清净,空气清新流通的地方。

练功不分早晚,心情悠闲想练就练,练功时间长短顺其自然。

无极桩是一种集放松调息静坐于一体的桩功,调节情绪,消除疲劳,疏通百脉.充实精气神。

练此桩对于调节精气神效果特佳,悠然的松弛,自然的放松,使心情很快感觉清爽,身体得到调节而感到舒适。

练习无极桩无动作,以调息放松静坐为主。

调息方法繁多,细品千变万化。

简单地说调息就是调整呼吸。

无极桩的调息方法是先自然呼吸,再深呼吸,深呼吸时气要细缓长深,然后再回归自然呼吸。

气的运行按照混元气大循环法运行,调息完全在放松中进行,放松的愈好效果愈好。

气运行时心情悠闲在宇宙间,心中聆听自己的呼吸,在倾听呼吸时也许会感觉呼吸有些不寻常,这种现象是精神气质在变化,大脑思维中潜在的智慧被触动。

此时要调整心态,万缘放下,消除妄念,调匀呼吸,使形体意念进入自然放松境界。

此状已澄清思虑,已排除心烦神脑乱,精气神已进入补充修复状态,自然盘膝打坐,静坐中淅人上乘佳境。

心念不起,妄念不生,还本性清净,修身养性,增强体质。

2. 混元桩歌决混元一气玄妙开。

百脉畅通春常在采排固炼混元气,三元相聚金刚身(1)立正站好,眼平视前方,全身放松,心平气和,多次深呼吸(图1-2)。

(2)接上式,右脚向右侧跨一步,两脚之间略宽于肩,分脚时动作要缓慢,眼平视前方(图1-3)。

(3)接上式,两脚不变,左右掌同时向内经小腹上托至胸前,掌心朝上,指尖相对,两掌之间微分,眼平视前方(图1-4)。

(4)接上式,两掌同时内旋向下往前翻,掌心朝前,向前推至两臂内撑圆止,两掌前撑臂与肩平,两掌之间微分;两脚不变,两腿弯,眼平视前方(图1-5)。

形意拳实战技法选粹(七拳十四处打法)

形意拳实战技法选粹(七拳十四处打法)

形意拳实战技法选粹(七拳十四处打法)形意七拳十四打歌诀一曰、头打头打去意占中堂,两手外拨人难挡,脚踏中门抢地位,就是神仙也难防。

二曰、肩打肩打一阴反一阳,两手只在洞中藏,左右全凭盖势取,束展二字一命亡。

三曰、手打手打起意冲胸膛,其势好比虎扑羊,站实用力须展放,两肘只在肋下藏。

四曰、肘打肘打三节不见形,用法全凭蛇出洞,拳打三节亦如此,连续使用莫要停。

五曰、胯打胯打中节并相连,阴阳相合得记准,外胯好似鱼打挺,里胯上步变式还。

六曰、膝打膝打几处人不明,好似猛虎出了笼,浑身转动不停势,左右明拨任意行。

七曰、脚打脚打踩意不落空,消息全凭后腿蹬,蓄意须防被敌觉,起式好似刮地风。

在形意拳古谱中有左右上下“十四”打法之论,即头、手、肘、肩、胯、膝、脚。

无论哪种打法,形意拳历代先师均反复强调了手、眼、身法、步的高度协调一致,“一动无有不动,必须手脚并用”,“光是手到不为能,手足齐到艺为真”,“打人如亲觜,贴身近打全凭腿”。

往往听到一些外行讲:“形意拳用腿的地方不多”,其实,在形意散手技法中,一时一刻都离不开腿,进退转侧,扭身调膀,吞吐趋避,离开了步法的灵活多变,无论多么高明的技法都无济于世,所以,在下面介绍的形意散手技法中,步法的作用必须放在第一位。

一、头打技法头为“十四”打法之首,主要有顶、摆、撞三种打法。

“顶”有前顶和上顶,“摆”有左右之分,“撞”有前撞和后撞之别。

头打的主要部位是对方的眼、鼻、口、耳、两鬓以及胸部。

关于头打的要领是:“头打起落随脚走,起而未起占中央,足踏中门抢地位,就是神仙也难防”。

二、肩打技法肩打可分左右上下之法,主要有撞、扛、靠、摆几种打法,攻击的主要部位一般是对方的胸部和双肩的前后左右。

肩打的要领是:“阴阳互变,或撞或扛,左右进击,贴身近打,步法适宜,遇敌不慌”。

三、肘打技法肘分左右,俗称“两门”,在形意拳古谱中有“横竖用肘”之谓。

肘的打击部位为人的上半身,前后左右均是肘打的有效部位。

心意拳的七拳详解以及歌诀和释义

心意拳的七拳详解以及歌诀和释义

心意拳的七拳详解以及歌诀和释义心意拳内动无形,用必七体,七拳便是人身七体,头、肩、肘、手、胯、膝、足,长短互用,相助为友。

今释其秘,供好者参考。

头歌诀:共工怒触不周山,大业欲成胆为先。

鞠躬岂计遭蹉跌,头打一点毁坤乾。

释义:头为诸阳之首,任督二脉交会之处,统领一身之气,击之必倒。

然其刚健纯悴,作为近战武器却浑然天成,故取之为拳。

卢师云:头打一点,心意拳头打技法常用者中门头、乌牛摆头、婴儿扑食。

中门头为正击法,取敌面部;乌牛摆头为侧功之技,取敌头胸;婴儿扑食则由下向上撞敌下颏。

头打必近敌身,步法要疾行如风,并以手法裹住敌梢节方可施用。

中门头即一头碎碑,为心意门锻炼中节功夫之关键拳势,能使身腰灵便、脑清目健。

练时可敛气立于墙边,然后以头部正顶壁面,身斜似柱之支撑将危房屋,两手附于大腿外侧,纯以头部力量行之,倾斜角度与盘练时间视个人体力而定。

收势后需以双手摩顶散其血气,或以药酒擦洗。

亦可用头撞击沙袋,惟力不可猛,否则无益而有损。

已故上海武术名家孙少甫擅此技,人以“孙铁头”誉之。

肩歌诀:肩打一栽击敌胸,手迟脚缓技不成。

男儿身如擎天柱,行无愧怍吼大声。

释义:肩打一栽,束展之间。

束则裹敌梢节为吾所制;展要身如牮柱,突发绝劲。

若敌之心胸中吾合力一击,定然气血上涌,五脏六腑如同翻江倒海,鲜有不败倒尘埃者。

鹰捉把变虎扑为其代表技法。

勤习之,技成之日当知吾言不虚。

肘歌诀:霸王理鬓不可近,杀机暗隐必血刃。

庸夫忿忿轻涉险,性命无端大祸临。

释义:心意拳肘打法与其它拳种不同,鲜有单独运用肘技者,多以肘手互用克敌制胜。

虎抱头为肘打之典范,俗称盘辫子。

昔心意门前辈姚连山惯用此艺,常笑脸迎敌,双手似理鬓,瞬间变双剪手而下,对手即面北矣!若此势起手撩阴不中,则竖肘施磨擦之劲创击敌人心胸,颇为实用。

注:据上海心意拳研究会会长井森金先生介绍,姚师承何人不详,以擅心意拳闻名于世。

传说,其壮年在家乡(河南)犯下命案,遁入京师为某王府充当武术教师兼护卫,后效力疆场,战绩不凡,一生传奇极多。

站桩

站桩

形意拳-桩功站桩,是以静站方式调养气息、增长劲力的方法。

称其为“桩”,是因为习练者要像木桩一样静止不动,久练之后,就可以脚底生根,像木桩一样扎实稳固。

站桩是各门各派武术都强调的功法,也是俗话讲的“私功夫”中的一种。

形意拳的桩功共8式。

形意拳,相传创自岳飞。

原作“心意拳”,乃以心行意之义,后讹为“形意拳”。

该拳以五行、十二形体,以展、截、裹、跨、挑、顶、云、领八字为用。

其基本功为站桩与盘根。

形意桩要诀:头顶、项竖、肩垂、抱胯、前膊、裹肘、顶膝、提肛、撑虎口回缩劳宫。

讲究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

不仅调气、调经络,还练修养。

姿势要领:双脚分开稍比肩宽,脚尖向前。

双腿微弯曲,双手交叉,劳宫穴对准丹田穴(男左手在内侧,女右手在内侧)。

头要正,不要左右摇摆,且微向上顶。

肘往前合一点,向下沉,但不要用力。

微含胸。

腰调直后尾骨往前翻,有坐的感觉,整个后背是平直的。

重心在脚跟,前脚掌抓地。

完全放松,采取腹式呼吸,即吸气时小腹鼓起,呼气时小腹收紧。

站桩时间:依自己能力,由短时间到长时间。

开始时站一会儿也许就会觉得脚麻,腿累,站不住,可以停下来走一走,再接着站。

注意事项:站桩时将注意力放在呼吸上,如果走神,收回来就是了,不会对身体造成伤害。

初练时不宜用气过猛,以防腹泻。

针对疾病:改善下肢气血运行,增强下肢力量,对下肢疾患有明显改善作用,如腰酸腿软,下肢运动不力等。

腹式呼吸时横膈膜上下运动,按摩胸腹腔内的脏器,可改善消化功能,对消化系统疾病有治疗效果,如胃部疾患、腹泻、便秘等。

疲劳时站一会儿,可很快恢复体力,改善精神状态。

吴式太极拳吴式太极拳是太极拳的一种,主要从杨氏太极拳所截的拳式发展创新的。

杨式太极拳原有大架和小架之分,吴式太极拳是在杨式小架拳式基础上逐步修订的。

吴式太极拳创办人:吴鉴泉(1870--1942年),河北省大兴县人,满族,自幼从其父吴全佑学太极拳。

吴全佑(1834--1902年)又在北京从杨露禅学拳。

中国武术招式名称

中国武术招式名称

形意拳招式名称大全1.进退连环立正起势上步劈拳进步崩拳※退步崩拳顺步崩拳白鹤亮翅拗步炮拳并步盖掌退步钻拳提步横拳落步劈拳冲步横拳狸猫上树进步崩拳狸猫倒上树(反复)进步崩拳退步崩拳立正收势2.鸡形四把立正起势上步劈拳鸡步※鸡形金鸡扦米履手横掌并步马形乌龙搅柱上步横拳金鸡报晓金鸡扦米捋手掖掌转身蛇形(2)乌龙搅柱(反复)转身钻拳上步钻拳转身提步钻拳落步劈拳立正收势3.八式立正起势上步劈拳坐盘蹲捶※青龙出水进步崩拳退步崩拳顺步崩拳白鹤亮翅拗步炮拳拧身滚肘退步鹰捉冲步横拳上步踢打顺步崩拳白鹤亮翅青龙出水弓步钻拳转身钻拳捋手掖掌燕子抄水捋手横掌(反复)顺步炮拳进步崩拳退步崩拳立正收势4.熊形立正起势出洞式※入洞式上步托掌搂膝进步崩拳退步崩拳顺步崩拳武松铐打猛虎扑食入洞式上步钻拳进步劈拳转身竖肘捋手横掌上步掖掌(反复)立正收势5.燕形立正起势打花※凤凰单展翅转身蛇形坐盘搓掌金鸡独立燕子抄水上步飞脚捋手掖掌上步蛇形燕子翻身弓步钻拳转身钻拳捋手掖掌燕子抄水(下托)(反复)打花收势6.鸡形立正起势上步劈拳鸡步※鸡形进步崩拳退步崩拳顺步崩拳金鸡抖翅拗步鹰捉进步崩拳转身劈拳(反复)转身劈拳立正收势7.猴形立正起势劈拳猴探掌(4)倒撵猴(5)劈拳猴探掌(4)白猿献桃扣腮右摆莲腿旋风脚猴形猴探掌(4)倒撵猴(5)劈拳猴探掌(4)倒撵猴(5)劈拳猴探掌(4)白猿献桃扣腮右摆莲腿旋风脚猴形猴探掌(5)倒撵猴劈拳转身猴跳立正收势二十四式太极|1.起势2.左右野马分鬃3.白鹤亮翅4.左右搂膝拗步5.手挥琵琶6.左右倒卷肱7.左揽雀尾8.右拦雀尾9.单鞭 10.左右云手 11.单鞭 12.高探马13.右蹬脚 14.双峰贯耳 15.转身左蹬脚 16.左下式独立17.右下式独立 18.左右穿梭 19.海底针 20.闪通臂21.转身搬拦捶 22.如封似闭 23.十字手 24.收势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动作要领歌切忌强劲意为主,体松气固神要凝。

形意拳十二形的练与用

形意拳十二形的练与用

形意拳十二形的练与用形意拳乃内家拳系的一大主流,该拳看似朴实无华,实则内涵极深,如不明拳理,不懂阴阳,不知脉络格式,不晓气窍劲诀,不依法勤练,很难掌握个中奥妙的。

形意拳其特点以散手为主,套路辅之。

其动作形式虽简单,然而要求严谨,不以虚招花架炫人耳目,注重健身与技击之实际效果。

根据人体生理之特点和内经有关气机与脏象的理论,通过练拳可调节脏腑之气血,加强其活动功能,以强身健脑,修残补缺;根据五行生克制化之理,因势利导,以出奇制胜。

此拳种内外兼修,气形合一,健身与技击并行不悖,乃是形意拳之真谛。

十二形拳系摹拟龙虎鹰熊马鲐燕猴鹞鼍蛇鸡等动物的动作形象特点,作为技击方法,编成拳套的,大多由五行拳手法演变而来,故称子拳。

如龙虎鹰马鸡等手法自上而下打击,系由劈拳发展演变而来。

熊鼍是顾法,由横拳演变而来。

另一些专打下节,如鲐、燕、蛇形以肩靠为主,鸡形则专练打击之准确性与鸡腿步法轻捷稳重之功,形意一般走鸡步。

一、龙形拳此拳采取龙升盘旋之能的特点。

练时拗步,右手起钻落翻,左腿后退,右腿前进,两腿剪形交叉,纵身跃起,同时左手从右手背上向前伸展,随即全身下降,成坐盘之势。

纵身时,应凝神静气,气沉丹田,以免呼吸急迫。

身法方面应注意升降伸缩之能,起时胸腹吸劲,胴势空穹,有拔背之功,俾敌手落空;降时束缩坐盘,前手极力前伸,后手极力后引,成拉弓之劲。

两手左前右后侧身向右后方牵引,前手控制敌肘,后手控制敌腕,使其向侧后跌出。

手法似鹰形,惟鹰形重打,龙形重顾,腰际旋转,抽身掉膀之功,至为重要。

纵身而起可增强坠落下压之力,前后换步,身向自可左右变换,使敌手落空;而且因未退步,仍能紧沾敌身,使其不易走脱,便于牵引。

龙形纵身跳跃较难,也可改为右腿提起,脚尖外摆,前踹而下,成坐盘势。

前腿稍提,顺步而下,踹敌趾骨,或踹其脚面。

意拳一般不用踢腿,恐其导致失重,或腿高容易被敌擒拿,所谓'脚踢浑身是空'。

而龙形脚不高,又以双手控制敌臂,可保无虞。

古拳谱《形意拳秘法》十二形招式与实战运用

古拳谱《形意拳秘法》十二形招式与实战运用

古拳谱《形意拳秘法》十二形招式与实战运用古人采龙、虎、猴、马、骀、猫、燕、鹞、鹰、鸡、鹤、蛇十二种动物之动作,象形取意,练成十二形象。

夫龙有搜骨之法,虎有扑食之猛,猴有纵跃之灵,马有蹄击之功,骀有竖尾之力,猫有捕捉登高之术,燕有取水之妙,鹞有穿林之巧,鹰有抓拿之技,鸡有斗智之勇,鹤有展翅之用,蛇有拨草之能。

观其形,取其能,其各物之技术,使人兼而有之,专练手眼身法步,必至行动灵敏,立势稳固,起若风,落若箭,形似狸猫,站如虎,进可以攻,退可以守。

苟能持之以恒心,不畏苦,不惮劳,纯功习练,须数载如一日,不五载而功必成,学者宜勉之。

一、龙形预备式dFr由预备式,左腿向后转旋约200度,屈膝成弓箭步,腰随腿向左拧,左臂上悬,横置头上,手心向上,肘弯处要圆,右手由胯旁,手背向前,往左方平运,至档间,将手藏伏,作裹身藏手式。

注意:眼须随左臂向左平移视线,左臂上裹时要含滚劲。

接前式,两足向右拧,屈右膝,腰随身向右拧,右腿变前弓步,右臂由左肋上举,横悬头上,手心向上,左手由额旁手心向下按至胯旁,手背向前平运,至档间藏伏,成裹身藏手式二。

再左足向前迈进一步,但足须绕至右足旁向前进,重心点则能稳寄右脚上,左臂由肋上提,横置额旁;右手由额上,手心向地下按至胯旁,手背向前上运,至裆中将手藏过,作裹身藏手龙形式二。

接前式,右手由额角下按至右胯旁止,左手由裆前提起前推,手心蓄力,作分心掌式。

注意:用掌前推时,劲须发于腰,以腰催膀,膀催腕,掌心蓄力,俟手到敌身一寸间,再发劲推去,敌固不及逃,劲亦难以散.学者注意之。

接上式,右腿前进一步,膝前屈,作弓箭步,右手随腿前推,肩和腰要平,左手指稍屈(作鸡爪式)向后抓,成龙尾式一。

如左步前上,左手随腿前推,右手指稍屈后抓,成龙尾式二。

注意:身须侧进,肩向前,手腕与肩及膝成一直线,后手与后腿亦成一垂直线。

实战用法:敌由左方击来,我以左手上裹敌臂,以右手背击敌左肋。

反之敌由右方击来,我以左手背击敌右肋。

形意拳盘根功之动功(行桩)

形意拳盘根功之动功(行桩)

形意拳盘根功之动功(行桩)动功(行桩)1.第一式∶气归丹田右脚在前,左脚在后,上身正直,两膝屈曲,如站'三体桩'之势,后脚距前脚约一脚半或稍多些。

后腿膝盖距前腿弯约6厘米(2寸许)。

两手握拳,置于脐下,相距约3厘米(一寸)远,拳心朝下;两肘向外开劲,两肩向下沉劲,两膊成半圆形,含胸拔背,顶头竖项;头向左转约30°~45°,二目平视。

这种姿势叫做鸡腿、龙身、猴背、熊房(图1)。

图1上身及双膊保持不动,双脚沿半径约一米的圆圈向左行走。

两脚各走一条线,走圈不可过大。

走步时,左脚外摆,肾经之脉气牵动;右脚向内扣,膀胱经之脉气流行。

步不要大,以两脚相距一脚半为宜。

双膝仍要保持屈山,后腿膝盖距前腿弯不超过6厘米(2寸)。

走步用形意拳的瞠步,脚底与地面平行,距地约1.5厘米(半寸)。

迈步时,前腿瞠,如行泥地、后脚蹬,脚掌内侧用力,牵动肝经、脾经,取《内经》'肝脾之气宜升'之意。

前脚脚跟先着地,然后全脚着地。

脚走双线,走步不要快。

全凭双脚、双膝用力。

仍用胁呼吸法,提脚为吸,落脚为呼,吸无意,呼有意。

所走圈数多少不限。

回身时,上身及两膊均不动。

右脚努力向里扣,身向左转,左脚提起置右踝骨旁,磨胫,脚底距地面约1.5厘米(半寸许),稍停,即向前迈出,落于右脚前一脚半之处,再进右脚;即变左脚在外,右脚在里,右脚摆,左脚扣,全身向右转圈行走。

其行走之身法、步法、呼吸之配合,皆同前,惟方向左右相反。

2.第二式∶落地三盘两腿站的姿势与前式相问,仍要保持鸡腿、龙身、熊膀、猴背。

两手内外劳宫相对,覆于丹田上,左掌在内,右掌在外,站好后,两小臂内旋,转至两掌心朝外,即向左、右斜下方撑按;肩要沉劲,肘要向外开劲,两膊要撑圆,含胸拔背,眼看左前方(图2)。

图2上身上肢不动,高度不变,沿圆弧路线向左行走。

其步法、身法、呼吸及回身动作,同第一式。

两臂之圆撑下按,十指张开,掌心空涵,则手三阴三阳之脉气全被牵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形意拳形意拳—站桩第一式先使身心放松,两手自然下垂,此时要耳不极听,目不极视,心不遐想,神不外驰,做到无欲无求,心静如水,并以舌上抵,两腿并立,深呼吸数次,轻吸缓呼,要求做到松、静、自然。

左脚向外横跨,茖步后调整重心,使两脚与肩同宽,脚尖向正前方,既不可内扣也不可外分及一前一后,要保持平、正。

然后十趾扣地,足心涵空,身体重量的70%落在后脚跟,而让30%的重量落在前脚掌。

膝微曲,似直非直,似曲非曲,膝欲曲而委中大筋欲直,前曲后伸,使大腿后侧肌肉形成上挺之力。

提住谷道,尾骨向前翻起,两臀相抱,欲坐而未坐,大腿根部折弯处向内微敛,可调直腰椎的生理弯曲。

腰椎拔直后,背部要求平、正,脊椎直,尾骨不得左右偏斜,保证了尾闾的中正,也保证了脊椎的正直。

两肩松开,微向内扣,使两肩欲交于前方,此时背部横向拉平。

左手内侧“劳宫”按住腹部“气海”。

右手内侧“劳宫”搭在左手“外劳宫”(男左手在内侧,女右手在内侧),两手都不要用力按,要求若即若离。

两肘离开两肋,肘尖向前翻,使两“曲池”欲交于正前方,两肘同时还要下沉,有落地生根之意。

下颏内收,提起耳后高骨,使“百会”上顶,额向前顶,形成向上牵拔之力,与扣肩、合肘、沉肘,共同形成横竖相济的劲力。

舌上抵,扣住牙齿,但不要用力,口微闭。

姿势调定后,重要的是调息以配合内气的运行。

要求轻吸缓呼,吸气时意想气下重楼、过膻中以降丹田。

本势有利于固本培元,呼吸方法是平时所说的腹式呼吸,小腹一起一伏,状如婴儿。

形意拳—站桩第二式站法身体各部位的要求与第一式基本相同,区别在于本式以两手为掌,掌心向上,曲臂、沉肘、两手五指一一相对,两中指间的距离很小,但不要互相接触,两掌的高度应与“气海”平齐。

两臂成环抱式,以小指指尖外侧贴住腹部,两肘下沉,在沉的同时向前翻,离开两肋,意想两肘的“曲池”交于正前方一点。

要求两肩松开,两手十指毫不用力,自然放松并微弯,以利于气血顺利到达梢节。

姿势调定自觉周身舒适自然后,调呼吸,此时呼吸方式改顺腹式呼吸为逆腹式呼吸,吸气则小腹回缩,呼气时小腹隆起,这样可以加强体内脏脏器官的活动量,使脏腑功能得到锻炼,实战技击时均以逆腹式呼吸来增加爆发力,这也正符合呼气为开、为发、为阳的道理。

同时,在内功按摩技法施用时,呼则施力,吸则持力,也是逆腹式呼吸的运用。

逆腹式呼吸的方法需以意领气,当吸气时,意想气过“重楼”直降“膻中”,可稍做停顿,但不可用力憋气。

在后再缓缓呼气,呼时气直降丹田,此时小腹隆起,聚气于丹田。

由于此种呼吸是由意念是由调节而进行的,通过一定时间的练习,可以大大降低呼吸的频率,故久练能使心平气和,精力充沛。

形意拳—站桩第三式第三式的步形、身形及身体各部位的要领与前两式基本相同,具体区别在于此式两手的掌心向下,五指松开,自然弯曲,两掌下按,鱼际贴大腿根外侧的腹股沟尽头处,两肘自然向后撑并下沉,双肩内扣,两手掌心内含。

按在大腿两侧的手掌轻轻上挑,但不要用力,以免使腕部僵滞不灵。

姿势调好以后,仍是以舌上抵,提住谷道,然后调整呼吸,吸气时要意想真气自百会穴缓缓下降,下重楼、过膻中、降至丹田。

此时小腹隆起,稍作停留,但不可憋气,呼气时再将真气降至会阴。

百会为阳,会阴为阴,引气下行,可使真气贯通冲脉,使阳交于阴,取天地交泰之义。

真气降至会阴后,小腹并不回缩,这并不是憋气造成的,而是真气凝聚所致,从而达到畅其胸,实其腹,内气鼓荡,小腹常圆的目的。

但欲做到此点,必须以前两式的修炼作为基础方可实现。

如此内气的蓄积,将气在体内存而不泄,蓄而不发,不久后会出现丹田发热或会阴时有阵跳,这都属得气表现,但要注意的是以意导气时不可行气过猛,以防出现腹泻与脱肛。

形意拳—站桩第四式当第三式练至一定阶段,可转而练第四式,第式所练日期的长短很难规定,因为人与人之间禀赋不同,资质各异,强弱有别,故应根据练功者自己的体会而定。

第四式的身型步型也同样如前式,区别有于第四式以两手掌心向上,两中指间的距离大约有两倍的肩宽,直腕,两上臂内侧轻轻贴住两肋,肩部松沉,垂肘,意想两肘间透地,十指自然弯曲,放松,五指分开,若能感到指梢有麻胀感,说明并未用力,已达到放松的目的。

肘弯处夹角大约保持在150。

姿势调好后,仍如前式,舌上抵,提住谷道,然后以意导气,配合呼吸,使内气按要求的路线运行。

缓缓吸气,引内气过喉,透至两“天宗”连线与脊椎的交点上。

但气不要透出体表,透至脊椎内侧即可。

气到后提稍作停留,时间的长短由自己调节,以舒适为度,不要感到憋气,此时背部有横向的胀感,表皮有绷紧感。

徐徐呼气,透前心到“膻中”,再下沉,直降丹田。

内气运行的路线是先向后,再向前,向下的两段曲线。

人以背为阳,腹为阴,调内气以使阴阳相交,然后聚于丹田。

通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就能打好内功的良好基础,此时神足、气充、精满,从而获得强健的体魄。

至此,以养生蓄丹田之气为目的基本桩法已介绍完毕,以上桩法适应于老、弱及初学者,意在初步领悟以意率气的要领,并使丹田之气得到蓄养,为下步练习增长功力的桩法打下良好的基础,从第五式开始,双手要求离开躯干而无有依托,与前四式相比较易出现疲劳,但能明显增长功力,是实战技击和推拿按摩施力稳定持久的基础。

形意拳—站桩第五式此式身形、步形要求与前四式相同。

双手上提,高与肩平,两掌心向里,曲肘、曲腕,肘弯内侧夹角大约60。

松开两肩并向内扣,两肘尖下沉的同时向前撑,意欲将两肘交于正前方。

两臂到手全部放松,五指自然松开,微弯曲,内缩劳宫,两手拇指微挑,两掌心正对两边肩头与腑窝的中部。

两臂完全放松后,由于两肘下沉和内交,背部也应产生横向牵拉的感觉,故需注意不要向前弓背。

身形调好以后,如果很快感到两手发热,说明做到了不僵不滞,这时再进行呼吸的调整。

可以用前面讲的第四式的方法调息,很快就会感到小腹内气鼓荡且有温热感,此时深吸气,用力提住谷道,逼内气沿督脉,过尾闾,次夹脊,透玉枕,上行达泥丸宫,呼气时直下重楼降至丹田沉至海底。

此时是吸升呼降,阴阳颠倒,逆呼吸以运周天。

从本式桩法起,两臂的感觉较前四式要累,虽然不需用力,但时间一长也会感到难以坚持,如能努力持久,对培养两臂及双手的松、沉极为有益。

以松沉之力击人,则如水银泻地,有下透之力,而松沉之力是靠两肩松开,两肘下沉,掌腕放松的长期锻炼获得的。

内气的升降与技击时的起钻落翻相合,即是以气帅形,气到而力至。

本式的运周天须作两点说明,其一:对于初练者来讲,站桩的全过程不必始终运转不息,这样可能会感到过于劳累,可以用顺呼吸法或逆呼吸法仍以丹田呼吸作为休息,交替导气运转,以免躁热心烦,无法持久。

其二:此处所讲运气路线为沿督脉,过尾闾,通髓路,过夹脊,透玉枕直上泥丸,然后由泥丸直降下丹田沉入海底,是直升直降,它与按摩技法中关于小周天任督二脉运通的理论并不冲突,其目的是运通髓路、强健脊柱,突出武术内功以阳为本的特色。

武术用以击打人身之筋骨,按摩用以祛除人身之邪气,同样需要施术者筋强骨健,因此临证施用技法运通任督,必须建立在髓路通,脊骨强的基础之上方可实现。

其有别于养生内功中无施力于外的运通小周天,平素注意锻炼脊骨是非常必要的。

形意拳—站桩第六式身形步势如前,两手掌向正前方推出,掌间距离与肩同宽,曲腕,掌微向上挑,掌背与臂间的夹角大约45度左右。

五指自然分开,指微弯曲,虎口撑圆,内缩劳宫、神门向前顶劲。

两手高度是食指与肩平齐。

臂的弯度大约为150度左右。

两肘下沉,同时向前撑,也要有内合之意。

两掌推出并不用力,只要意想推至前方极远处就可以了。

另外还应注意的是两肘下沉是垂直落地之间,肘尖不可横向上抬,也不可向里或向内裹而形成拐棒肘。

站定以后,调整呼吸,吸气入膻中,呼气时降入丹田。

当丹田产生温热感时,即以意引气下行至横骨上缘,再一分为二,各沿两腿的内侧阴面缓缓下行直达足底。

从足底向外行上足外侧面再沿两腿外侧阳面缓缓上行,升至“尾闾”穴时又合二为一。

提谷道,逼气沿髓路上升直达“大椎”,从“大椎”一分为二,沿两肩过两臂外侧阳面缓缓前行,直达于指梢,再由指梢内行至手掌及臂的侧阴面过“缺盆”复交于“大椎”,再延颈椎过玉枕直达泥丸,然后仍降于丹田,周而复始,循环往复,使内气逼于四肢百骸。

如此循环一周,大约需要3分钟左右,这种运气方式称为大周天。

行大周天也不是始终运转不停,如感到疲劳时,可以纳气归于丹田,以丹田呼吸做为休息。

如练至大周天,内功已具相当水平,久练则能周身一家,以意领气,气到而力至,即可达到更高层次,在此八法之中,第六式的劲力偏长于技击,因此要多用些功夫,可以长期练习。

另外,此式较累,也就是俗话所讲的“吃功夫”,一般来说,两腿站一小时并不困难,但两臂向前伸出,时间稍长是难以忍受的,这是锻炼意志和培养毅力的有效方法,应尽力坚持。

形意拳—站桩第七式身形、步势不变,两手掌向上,向两侧分开,腕高与两肩平齐。

五指自然放松,微弯曲,直腕,不可丝毫用力,两臂肘尖还是直向下沉,肘部的夹角大约150度左右。

两臂不要一字平伸,而是稍向前合,使臂外侧与后背平面成45度左右的夹角,这样才能使阴阳平衡,合于中庸,因此不会感到有什么地方吃力,同时不影响双肩内扣及背部横向和竖向的牵拉。

两臂调好后,仍使两肘以意内合,以轻咳验之,两掌直至指尖都出现很强的振动感,说明放松已达到要求。

站好后,仍然先行丹田呼吸,调至丹田及膻中同时胀满,吸气上提,沿胸腔四壁内侧升起,使肋骨极力张开,吸气时要匀而缓,吸要足,使气向内聚,然后呼气时从中路下降至丹田。

通过内气的升降,不但使体内脏腑得到很好的锻炼,而且使肋骨向外扩张,同时肋间肌受到拉力的锻炼而增强韧性,由于肋骨的强度有限,所以不耐冲击,经过锻炼,抗击打的能力就会大大增强。

许多人为达到这个目的借用外力进行拍打或硬操,不但耗费时日,而且禁忌甚多,十分不便,借用内气的撑持使肋膨起,如鼓皮绷紧,既有弹性,又具韧性,更可取的是练功不但对身体毫无损伤,而且对健康大益处。

站桩时,内气提升的力度要根据练功者本人的内功程度来定,初学者如提升过猛,有时会出现头晕,只要放松片刻即可消除。

另外,因双臂伸出,所以很容易疲劳,要尽力坚持,日久自能见效。

中途如不能坚持,可将双手放下,以前四式做为休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