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风区域地质资料
陕西区域地质构造要点
中秦岭造山带
礼县一柞水华里西褶皱带
南秦岭造山带
南秦岭印支褶皱带
康—勉板内接合带
康县一略阳华里西褶皱带
松潘一甘孜造山带
摩天岭加里东褶皱带
北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巴山造山带
北大巴山褶皱带
陕西区域地质构造
2
三个构造区
界线
中朝准地台
陇山、秦岭以北的八渡一宝鸡一铁炉子---三要断裂
秦岭褶皱系
宽川铺(另说在阳平关断裂)一勉县一巴山弧断裂
扬子准地台
2
2
将商丹断裂带以北作华北板块,以南作扬子板块。
板块与槽台的关系
板块观
槽台观
华北板块
北秦岭造山带
北秦岭加里东褶皱带北部分
商丹板块对接带
北秦岭加里东褶皱带南部分
陕西省宝鸡市矿产资源分布概况
陕西省宝鸡市矿产资源分布概况宝鸡市是陕西省第二大城市、西部工业重镇。
位于陕西关中西部,地处陕、甘、宁、川四省(区)结合部,处于西安、兰州、银川、成都四个省会(首府)城市的中心位置,是通往祖国西南、西北的重要交通枢纽,陇海、宝成、宝中铁路在此交汇,是中国境内亚欧大陆桥上第三个大十字枢纽。
市域面积18143平方千米。
宝鸡矿产资源丰富,现已发现各类矿产地126处,探明储量的85处;发现各类矿产26种,探明储量的18种;主要矿种探明储量的有:金5.242吨、铜8.6万吨、铅锌250万吨,另外还有大量的硫、磷、硅石、石灰石、大理石、红柱石、煤、石墨等非金属矿种,其中:铅、锌、金是宝鸡的优势矿种,已探明的储量在全省占有重要地位。
今后探明储量可能更多,潜在的经济价值铅锌5.3亿元,金37.4 亿元。
宝鸡市自元古代至第四纪地层发育齐全,经历多旋回构造变动和岩浆活动以及复杂的质变作用,形成多种内生矿床和沉积矿床,矿产资源丰富。
境内已发现矿产资源23种,产地255处,以有色金属矿占优势。
有铁、铜、铅锌、镍、金银、钨、铂、汞、黄铁等金属矿产212种,石灰石、电石灰石、大理石、白云石、硅石、耐火粘土、萤石、磷块岩、石英岩等非金属矿产43种。
宝鸡地区煤矿主要集中在凤县,有草滩沟、罗钵庵、扈家窑等煤矿,陇县娘娘庙、联游北马坊也有分布。
境内地热资源比较丰富,主要分布在渭河谷地、渭河北岸断裂与秦岭山前断裂之间的狭长地带,眉县汤峪是陕西省内著名的温泉疗养地。
金:2007年全市生产矿石约181.80万吨,生产黄金约2095.59千克,可以满足我市市场需求。
5个主要金矿企业设采能力接近150万吨/年,按目前金矿设采能力和保有储量可开采12年,由于多年的强化开采和近年来勘查找矿力度不足,使我市金矿后备资源初显紧缺苗头,为稳定黄金生产,急需开展大、中型矿床的深部探矿,扩大资源储量,并补充新的金矿开发基地。
我国对黄金矿产资源及矿产品在今后30年内都会出现需求量大,人均占有量不足的局面。
陕西省活断层分布概况
断层南西起自渭南柳园村,向北东50度方向延伸,经蒲城东王、大荔双泉再向过黄河进入山西境内,也总称为双泉一临猗(山西)断裂,陕西省境内长约80公里,为断面南倾的正断层。倾角为65—80度左右,断距达800—1000米。断层为固市凹陷东北部下第三系沉积边界,中新统沉积在断层丽侧厚度相差700—800米,呈现北薄南厚,上新世以后直至第四纪仍是北盘沉积厚度小于南盘。洛河以西裂在地表显示不清,在洛河以东,地貌显示明显,断裂沿黄土螈边展布,塬边陡坎比为50—70米。沿断裂在段家寨、双泉、相底等地分布有上升泉,表明这是一条在四纪时期仍在活动的断层;该断层在山西境内为运城盆地的北部边界断裂,北侧为峨台地,地貌显示相当清晰。
九、陇县一宝鸡断裂带
在关中西部的陇(县)宝(鸡)地区,集中发育着一组北西向展布的断层及其所夹:的断块,这组断裂向北西延至甘肃陇西地区并逐渐收敛,向南东延至关中西部逐渐撒开,也称其为陇西系构造,这些断裂新生代活动强烈。
1.桃园一龟川寺断层
由甘肃华亭县境延入陕西,经陇县咸宜关至宝鸡峡口龟川寺等地止于秦岭北麓大断裂以北,走向北西80—40度,倾向北东,倾角50—70度,本省境内长约90公里。在甘肃境内属正断层。在陕西省境内,断层控制白垩系沉积,后期活动又错断白垩1地层,断面垂直,有斜向擦痕和阶步,表示断层两盘作右旋位错。
断裂的东段(临潼以东)为盆地内固市凹陷的南界构造,下第三系及中新统北厚南薄。第四系厚度,在断裂以北为l150—1295米,以南仅有l30—210米,相差1000余米。在现今地貌上与断裂西段正好相反,其南侧为黄土塬,北侧为渭河阶地,两者接触带陡坎比高达百余米,塬边可见到数处第四纪小断层。
四、口镇(泾阳)一关山(临潼)断裂
4.陇县一岐山一马召断裂
陕西省区域地质概况
陕西省区域地质概况陕西的地质位置在我国具有得天独厚的特点,它处于中国南、北接壤,东、西过渡和三大构造域交汇地带,地层发育齐全,各种岩类发育,可追溯的地质历史近30亿年,许多重要的地质事件在本省都留下了深刻的烙印。
地层区划横跨华北、华南两个地层大区、4个地层区、10个地层分区和20个地层小区,从新太古代-新生代地层均有不同程度分布。
其中,新太古代—古元古代地层主要由中深变质的高级片麻岩系组成,呈构造穹隆或构造残块出露于秦岭造山带及其两侧;早—中元古代以浅变质火山岩和次稳定变质细碎屑岩为特征;长城—蓟县纪由火山沉积为主逐渐转为陆源碎屑沉积为主;震旦纪—早寒武世全区均为碎屑岩—碳酸盐岩建造;古生代海相地层分区明显;中三叠世以后全区均为陆相地层。
一、地层(一)陕西地层的基本特征横跨华北、秦岭和杨子三个一级综合地层区。
除晚白垩世缺失、晚侏罗世尚有争议和古元古代尚不清楚外,各时代地层发育较为齐全,自太古代至第四纪不同程度均有纪录。
出露最老的地层为太古界,分布于华北地层区南缘,研究程度低。
元古界分布较广,为本省前寒武系的主体。
古生界构成本省南部地层的主体,研究程度较高。
中、新生界遍及全省,集中于陕北、关中地区。
地层大小单元达263个。
(二)陕西地层的分布和发育特点前震旦系主要沿南、北古老地块的边缘形成,呈带状分布,震旦系主要分布于秦岭区和扬子区,华北区仅分布于南缘,寒武一奥陶系和二叠一三叠系省内普遍分布,华北区缺失志留和泥盆系,扬子区大部缺失泥盆系和石炭系;晚侏罗世及晚白垩世全省普遍缺失沉积;新生界主要分布于秦岭以北,以汾渭分区最为发育。
以上反映了古生代以来,省内地壳有两次普遍沉降和两次整体遭受剥蚀的过程。
金堆城小区中、晚元古界发育较完整,为我国西北地区所少有。
扬子区至秦岭区震旦系的横向连续变化,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阳平关小区及高滩—兵房街小区震旦系与寒武系剖面连续过渡,是研究两者界线的良好地区。
岚皋—竹溪分区志留系笔石化石特别丰富,笔石带较为齐全,是研究笔石化石不可多得的地区。
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报告目录-西北
4467
青海省玛多县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报告
崔向红、魏刚等
青海省环境地质勘查局
4466
青海省达日县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报告
徐媛、张婷婷等
青海省环境地质勘查局
4465
青海省久治县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报告
马小强、胡贵寿等
青海省环境地质勘查局
4371
甘肃省永靖县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报告
西北有色勘测工程公司
89938
陕西省城固县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报告
李存购等
陕西省煤田地质局
89937
陕西省镇巴县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报告
刘勇诚等
核工业西北地质调查院
4469
青海省杂多县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报告
周小波、王红岩等
青海省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察院
4468
青海省甘德县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报告
彭亮、王红岩等
甘肃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
4360
甘肃省武山县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报告
郭富斌、张永军等
甘肃省地勘局第二地质矿产勘查院
598
陕西省宁强县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报告
滕宏泉、张新宇等
陕西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
597
陕西省勉县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报告
娄月红、程晓露等
陕西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
596
陕西省城固县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报告
西北有色勘测工程公司
96520
陕西省合阳县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报告
陈练武、杨梅忠
西安西科产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
96519
陕西省麟游县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报告
刘恩跃、井延泉
陕西省地质调查院
96518
陕西省靖边县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报告
实例分析北部地区构造变形与金矿成矿规律
实例分析北部地区构造变形与金矿成矿规律一、引言南秦岭晚古生代凤县—太白盆地是在扬子地台北缘早古生代被动大陆边缘发展起来的具裂陷性质的盆地,处在秦岭微板块当中,在盆地内既产有八卦庙超大型金矿也产有八方山—二里河大型铅锌矿床,是我国西部重要的金及有色多金属成矿区带,也是我国最具成矿潜力和找矿远景的地区之一。
凤北地区位于凤县-太白盆地的核心部位,是金矿找矿的最具有潜力的有利部位。
由于该地区地质研究程度较为薄弱,构造变形较为复杂,因此查明该地区的构造变形特征具有很重要的意义,有助于查明凤县地区金矿成矿规律、找矿潜力,确定找矿方向和找矿靶区,推动找矿勘探实践。
二、区域地质概况在大地构造上,凤北地区处于玛曲-略阳-勉县断裂带(即勉略断裂带或缝合带)北侧,属于勉略带与商洛-丹凤深大断裂带所夹持的秦岭微陆块。
秦岭微陆块是巨型的东西向大陆推覆构造和陆内强构造变形带,是华北板块与扬子大陆板块的相互作用带,它代表着中晚泥盆世扩张打开、二叠世俯冲消减、中晚三叠世闭合的勉略有限洋盆,记录着古特提斯东部北支洋盆的发展演化,是重建中国及东亚大陆构造演化的重要研究地带(张国伟等,2001),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的碰撞造山作用造就了凤-太金矿区的发育。
凤北地区为凤-太金矿区的核心部位,是以自北而南多层次叠瓦状逆冲推覆构造为骨架的向南突出的巨型复合断裂弧形构造带,自北向南的主要断裂有庙坪~康家梁韧性断裂带、马家窑~白家店韧脆性复合断裂带、碾子湾~套坝韧脆性断裂带和罗汉寺~瓦窑上韧脆性断裂带,成矿地区位于罗汉寺~瓦窑上韧脆性断裂带南侧的罗汉寺-鹿母寺构造带。
区域上出露的地层为上元古统罗汉寺岩群、泥盆系大草滩组。
三、构造变形特征凤北地区罗汉寺岩群表现出具有拉张性质的沉积-火山建造,经历多期次的构造运动总体变形较为复杂,构造(面理)置換较为发育。
总体自西向东呈枢纽向东倾(110°∠20°),北翼北倾(0-20°∠50-70°)、南翼向南东倾(150°∠20°),轴面近于陡倾的大型斜卧褶皱,两翼产状较为稳定,其核部产状变化较大,总体显示“I”到“N”型褶皱变形,而其中的火山碎屑岩与千枚岩类又总体构成叠加褶皱,两者相互包容,互层出现,构成褶叠层构造,可能代表加里东期构造变形特征。
扶风县年种植面积
扶风县年种植面积扶风县年种植面积的情况是个庞大的话题,为了能够全面回答,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扶风县的地理和气候条件、主要农作物的种植情况、农田利用方式的变化、种植面积的发展趋势等。
首先,扶风县位于陕西省西北部,属于渭北丘陵沟壑区,地势起伏较大。
扶风县处于渭河流域,水源充足,气候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年均降水量适中。
这样的地理和气候条件为种植业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其次,扶风县的主要农作物种植包括粮食作物、蔬菜、水果、油料作物等。
在粮食作物方面,主要种植小麦、玉米、谷子等。
蔬菜方面以西红柿、黄瓜、豆角等为主。
水果方面主要种植苹果、梨等。
油料作物主要是花生、大豆等。
第三,近年来,扶风县的农田利用方式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传统的农田利用方式主要是种植一季的作物,然后闲置一段时间。
而现在,为了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益,扶风县开始采取了旱田转种水田的方式,实现了夏季和秋季两季作物的连作。
此外,还开展了有机农业示范区建设,推广科学的种植技术和管理方法,提高土地的产出效益。
最后,关于种植面积的发展趋势,扶风县的农民在传统种植业的基础上,逐渐开始发展农产品的深加工、农业旅游等产业,推动农业产值的提升;同时,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和科技的进步,扶风县也在逐步调整农作物的种植结构,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附加值。
预计未来扶风县的种植面积将进一步扩大,并且更加注重生态环保和可持续发展。
总之,扶风县作为一个农业县,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和气候条件,种植面积很大。
在农作物方面,主要种植粮食作物、蔬菜、水果、油料作物等。
农田利用方式逐渐转变为夏季和秋季两季作物的连作,并推广有机农业示范区建设。
未来,扶风县的种植面积有望进一步扩大,并注重生态环保和可持续发展。
宝鸡自然地理
矿产资源概况
宝鸡市横跨华北地区及秦岭褶皱带,由于地质构造复杂,形成了 各类岩浆岩、变质岩、沉积岩,具有良好的成矿条件,资源蕴藏量丰 富。截止2004年,全市已发现各类矿产44种(含亚矿种),发现各类 矿产地206处,已探明储量的矿产有29种,经勘查探明储量的矿产地 有95处,其中大型矿床14处、占14.74%,中型矿床26处、占27.37%, 小型矿床55处、占57.89%。在全国45种主要矿产中我市探明有资源 量的18种,占40%。)。 保有储量列全省前三位的矿产有19种,分别为金、铅、锌、镉、镓、 石墨、电石用灰岩、制碱用灰岩、水泥用灰岩、磷、红柱石、钠长石、 透辉石(第一位),汞、银、硫铁矿、玻璃用石英岩、饰面用大理岩 (第二位),饰面用花岗岩(第三位。据统计,全市已探明矿产资源 保有储量潜在经济价值达1072.1亿元。
对岸,距今7000多年,发现遗房32座、窑15个、墓439
座及工具用具1700多件;市东的钓鱼台,为周朝姜太公
钓鱼处;周公庙为西周周公旦的采邑;这些景点向人们
显示了丰富的周秦文化。
青铜器博物馆
宝鸡是炎帝故里,市区南郊清姜河古称姜水,是炎 帝部落发祥壮大的地方。
市区经二路与广元路交汇处有炎帝园,是炎帝祠的所在地。
贵重药材
宝鸡地区是中药材的适生地,现有中药材1992种,其中 动物药415种,植物药1478种,真菌药35种,矿物药12 种。为了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在中药材种植与加工方面, 实施中药现代化行动计划,加快建立地道中药材规范化种 植基地,完善新药开发体系和产品生产体系,大力推进中 药材种植产业化,中药生产集团化。在全市中药材种植适 生区,以秦艽、红豆杉、越菊、柴胡、地灵、党参、花椒 等品种为主,建立市级中药材种植基地,每个品种基地规 划种植10-20万亩,建立省级中药材规模化种植基地县、 示范县、示范园4个,争取秦艽、红豆杉、黄芪、越菊等 品种进入国家级中药材示范基地。
扶风县其他
扶风县其他
扶风县,隶属于陕西省宝鸡市,地处关中西部,为佛骨圣地、佛教圣地法门寺所在地。
位于陕西省中西部,宝鸡市境东部湋河流域。
常住人口313231人。
位置境域:
扶风县地处中国地形第二阶梯关中平原渭河盆地中西部,位于陕西省中部偏西,西安市和宝鸡市之间。
东北与永寿、乾县交界,东与武功县、杨陵区连接,南与周至、眉县毗邻,西与岐山县接壤,北及麟游县地界。
总面积720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扶风县地域南北长于东西,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北高南低。
境内自北而南自然形成低山丘陵、山前洪积扇、黄土台塬和渭河阶地等4个明显的地貌地形单元,南北呈阶梯跌落。
海拔最高1579.8米,最低438.4米,相差1141.4米。
气候特征:
扶风县属大陆性湿润季风气候。
四季分明雨量丰沛。
年平均气温12.4℃,极端最高气温42.7℃,极端最低气温零下19.5℃,年均降水量592毫米,无霜期209天。
扶风县天度镇鲁目等五村
扶风县天度镇鲁上等五村水井工程施工技术设计方案周至县新发泉钻井队二○一三年五月二十二日扶风县天度镇鲁上等五村水井工程施工技术设计方案队长:王武林总工程师:朱江钻机机长:杨守军方案审核:韩继海方案编号:张阿妮周至县新发泉钻井队二○一三年五月二十二日目录一、前言二、自然地理概况三、施工精度要求四、资料整理、数据分析五、施工人员要求六、安全生产七、质量保证体系第一章前言目的任务:扶风县水利局为解决天度镇鲁上、鲁下、巩村等5个自然村人畜饮用水,委托周至县新发泉钻井队在鲁上村一号点采用1000米钻机开凿600米深井一眼(280米—300米的履盖层,300米—320米的积岩孔),以解决鲁上、鲁下、巩村等5个自然村的人畜饮用水。
第二章自然地理概况项目区位于扶风县北部天度镇,地处关中平原西部北山山前冲洪积扇中部,工作区地理座标东径:107°57′09″——107°58′19″;北纬:34°29′31″——34°30′59″,地势南低北高,地面高程660-760米,多年平均气温12.4℃,年平均降水量592毫米,夏多暴雨。
陇海铁路和西宝高速、西宝北线东西贯穿县境,县内干线公路和支线公路连通各乡镇、村,交通方便。
第三章施工精度要求1、松散层口径为450mm,积岩孔口径215mm。
2、甲方要求松散层取水,下管材料采用Φ273mm的焊接-1-钢管(滤水管不少于40m)。
3、松散层打成必须孔内物探测井,确定好含水层位置,为下管奠定基础,确保该井良好出水。
4、根据地层颗粒的大小,采用好的滤料填入,以达到拦沙透水的作用。
5、填料后采取活塞洗井,以达到源开沙净水清。
6、按照国家技术要求达标,井孔倾斜度不超于千分之一,含沙量不超过万分之一。
第四章资料整理,数据分析竣工后,整理好该井的施工资料两份,作为该井的档案交给甲方存档。
1、柱壮图;2、电测结果;3、涌水量大小;4、降深的位置。
第五章施工人员要求该井地质复杂,施工难度较大,作业周期长,是责任心强的工作,应有技术高,长期从事钻井作业的专业人才。
2005年陕西扶风美阳河流域考古调查_徐良高
2005年陕西扶风美阳河流域考古调查周原考古队一 前 言2002年秋,周原考古队对七星河流域进行了系统的区域调查,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图一 美阳河流域区域示意图果〔1〕。
2005年,为全面了解周原地区周代以前古代遗址的分布状况及人地关系的演变,对美阳河流域进行了系统的调查。
美阳河位于陕西省扶风县东部,属水支流(图一)。
美阳河西侧为七星河,东侧为漆水河。
发源于岐山南麓,向南经山前的黄土台塬,最终汇入河。
美阳河有两条主要支流。
一支为主流,由岐山流出,径直向南,称作美阳河;另一支发源于黄土台塬上的吕宅附近,呈东北-西南流向,称太川河。
两条支流在信义合成一支,向下流入河(图版壹,1)。
美阳河流经的区域均在扶风县境内,包括南阳、黄堆、建和、法门、天度、召公、太白和城关等乡镇。
调查范围的西界以与七星河之间的分水岭为界,南至水南岸台塬,东至与漆水河的分水岭,北至山脚下(图二)。
美阳河位于周原遗址的东侧,属于大周原的范围,为深入了解关中西部在史前和先秦时期聚落形态的演变过程,以及考古学文化的变迁历程及与自然环境的互动过程,周原考古队进行了这次调查。
《国语·晋语》载:“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
”《水经注·渭水》云“岐水又东,迳姜氏城南,为姜水。
”有学者认为姜氏城即汉代的美阳城,在今扶风县法门寺一带(本次调查在法门寺一带确实发现多处汉代砖瓦和地层堆积)。
有学者据此提出,法门寺及美阳河流域应是炎帝的活动中心地区。
七星河流域是周原遗址所在的区域,漆水河是传说中的邰地所在,并—207—〔1〕周原考古队:《陕西周原七星河流域2002年考古调查报告》,《考古学报》2005年4期。
图二 美阳河流域调查范围示意图发现了郑家坡、岸底等一系列重要的先周时期遗址。
位于两河之间的美阳河应该是一条重要的交通孔道。
但考古发现如何呢?据报道,20世纪70年代曾在美阳河流域出土过商代器物(据了解,此件器物可能出自七星河流域)。
渭河盆地的地壳基本结构和断裂构造基本分布特征
渭河盆地的地壳基本结构和断裂构造基本分布特征1.渭河盆地地壳基本结构渭河盆地地处秦岭纬向构造体系、祁吕贺兰山字型构造体系、新华夏构造体系和陇西旋卷构造体系的交汇部位,各构造体系在此互相复合叠加,形成了多条断裂带,控制着渭河盆地的基底构造以及地震活动、地裂缝和地热资源的展布。
渭河盆地位于秦岭和渭河北山之间,西起宝鸡东至潼关,东西延伸约300km,东宽西窄,呈一嗽叭形,向西封闭于宝鸡附近,东部最宽达80km。
秦岭与渭河平原接触线是一条长350km,断距近万米,依次北降的阶梯状断裂带。
高差近千米的渭河北山与渭河平原接触线是一条长300 余km,断距大于1km,依次南降的断裂带,因此,渭河盆地是一个地堑构造。
据钻孔与物探资料,宝鸡—渭南断裂以北,基底为下古生界碳酸盐层,以南是太古界及元古界,其中临潼—长安断裂以西为元古界地层以东为太古界深变质岩系。
基底形态总体为一北倾的陡斜坡。
盆地东南边缘及西部骊山断隆处,出露太古界花岗岩、片麻岩及震旦亚界浅变质岩系,其中有大片的燕山期花岗岩体及各种岩脉侵入。
盆地盖层由新生代沉积物组成,北部为斜坡带,南部为坳陷区,沉积中心偏南,南陡北缓,东浅西深。
新生代沉积厚度、岩相变化均受基底构造控制(新生代地层有自北向南加厚的趋势,是凹陷中心不断南移的结果。
2.渭河盆地断裂构造基本分布特征控制渭河地堑轮廓的断裂构造,大致呈向南突出的北东东向弧形断裂系,以及伴有花岗岩体侵入的横张断裂带,该弧形断裂系主要由秦岭纬向构造系、祁吕贺兰山字形构造系、新华夏构造系以及陇西系等构造复合叠加而成。
受上述构造体系的影响,盆地内形成的断裂带规模甚大,其中主要的有七条:由南而北依次是:秦岭北缘断裂带;尚村—狄寨断裂带;三桥—临潼断裂带;渭河断裂带;关山—雷村断裂带;扶风—黑池断裂带;北山南缘断裂带。
秦岭北缘断裂带:该带是秦岭与渭河平原的分界线,西起宝鸡益门,走向北西%过户县转为东西,至焦带呈北东,至华县又折回东西向,于华阴附近隐伏于新生代地层之下其中一支呈北东方向延入山西插入中条山内,构成渭河盆地的东界,另一支向东过华阴直入河南构成灵宝盆地与秦岭的分界线。
有关陕西省扶风县发展问题的调查报告(doc 7页)(正式版)
关于陕西省扶风县发展问题的调查报告调查人:杨凯指导教师:时间:2009年 8月1日-13日地点:陕西省省扶风县正文:一、调查情况介绍;概况:扶风县地处关中平原西部,位于省市东部湋河流域。
时此地为京官右扶风的封地,唐时借汉官名作县名沿用至今,南临秦岭之巅太白山,东与杨凌农科城接壤,位于西安-宝鸡两大城市的中点。
地势北高南低,以为主。
地形可分为三部分:北部为山区;中部为高原区,是本县主要农耕区;南部平原区为粮棉高产区。
县城海拔590米。
气候属大陆性半湿润季风气候。
年平均气温12.4℃,极端最高气温42.7℃,极端最低气温—1 9.5℃,年均降水量592毫米,无霜期209天。
夏多暴雨,间有伏旱,晚霜冻易使小麦受害。
境内有渭河、玮河、漆水河、美水河,七星河等8条河流,属渭河水系。
矿藏主要有青色碳酸钙、大理石、沙卵石等。
全县面积750 平方公里,人口46 万。
辖9镇2乡,169个行政村,22个居委会。
人口42.8万。
扶风县辖城关镇、天度镇、午井镇、绛帐镇、段家镇、杏林镇、召公镇、法门镇、南阳镇、上宋乡、太白乡。
西宝高速公路、陇海铁路、西宝北线和中线、法汤和法乾旅游专线、关中旅游环线穿境而过,交通便利。
扶风区位优势独特,自然资源丰富,历史文化积淀深厚,旅游资源得天独厚,古周原遗址举世皆知,法门寺名扬海内外,年接待国内外旅客上百万,独占陕西省西线旅游的龙头地位。
历史文化:扶风是炎帝姜氏部落的故里,是中外闻名的周原文化宝库以“青铜器之乡”而闻名中外。
文明昌盛,历史悠久,可谓地灵人杰之乡。
周原遗址位于县城北9千米处,是西周古京都之遗址。
在县北法门镇,相传始建于东汉,素有“关中塔庙始祖”之称,寺内有1 3层8棱宝塔1座,高48米,1981年倒塌,1986年在清理塔基时,发现了已有1700年历史的“地下宝库”,内有的真身指骨舍利和大批珍贵文物。
这一重大发现立即引起多方重视,不仅修复原塔,并扩建成法门寺博物馆。
现在法门寺已成为陕西西线旅游龙头和世界闻名的佛教圣地。
刘瑞丨陕西扶风云塘、齐镇发现的周代建筑基址研究(一)
刘瑞丨陕西扶风云塘、齐镇发现的周代建筑基址研究(一)2000年,在地处周原这一曾长期作为周人国都的陕西省扶风县云塘、齐镇境内发掘出一处保存基本完好的周代大型建筑基址,发掘资料《陕西扶风县云塘、齐镇西周建筑基址1999~2000年度发掘简报》及时发表(下文简称《简报》)[1],徐良高、王巍先生著文《陕西扶风云塘西周建筑基址的初步认识》(下文简称《认识》)对该遗址各建筑部位名称及性质作出详尽的考订分析[2]。
研读二文后,我对该遗址各部位名称命名、遗址性质认定方面有一些不同意见。
现参照传统文献,对云塘、齐镇两处建筑基址群的各建筑部分和建筑性质再做分析。
文中误处,恳祈方家斧教。
一、扶风云塘、齐镇建筑群建筑单元名称考订据《简报》,云塘F1、F2、F3、F8为同组建筑群的不同组成部分,本文称其为云塘建筑群。
齐镇F4、F9 同属一组建筑,本文称其为齐镇建筑群。
相比较而言,云塘F1和齐镇F4结构、形制均基本相同,而云塘F1发掘面积较大,建筑各组成部分间的相互关系较为清晰,保存亦略好,因此在进行定名时就以云塘建筑群为主,个别组成部分名称涉及到齐镇建筑群。
实际上对云塘建筑群各部分的定名基本可对应到齐镇建筑群。
今据文献和历代学者研习周代宫室制度的成果,对《认识》一文中未释或有疑义的部分进行重新考订,并同时对历代学者的相关研究加以简评,限于篇幅,清代学者所作的宫室制度的相关文献无法如数征引。
云塘建筑群呈“凸”字形,周围墙垣围绕,南部为“门”F8,院落中“品”字形布置F1、F2、F3。
考证从门开始,由外到内,先综后分。
1.建筑方向和台基两组建筑群坐北朝南,如李如圭《仪礼释宫》言“宫必南向”[3]。
各建筑均有夯土台基,江永《仪礼释宫增注》:“堂基筑土为之。
按,朱子《答罗鄂州社坛说》云‘中原土密,虽城壁亦不用砖’,然则古人筑土为堂不用砖石,堂上作垣墉不多用木材者,由土密故也。
古制多在中原。
”[4]然南方早期建筑也用夯土,如良渚文化等遗址的建筑基础就是夯土筑成[5],此说不确。
一九六二年陕西扶风齐家村发掘简报
作者: 梁星彭
作者机构: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扶风考古队
出版物刊名: 考古
页码: 45-51页
主题词: 齐家;墓葬;层堆积;标本;口径;腹径;陶器;底径;夯土墙;文化遗存
摘要: <正> 为了解岐山、扶风地区的周文化遗存,我队于1961—1962年间在岐山、扶风地区进行了调查和试掘。
现将1962年秋在扶风齐家村试掘的情况简要报导如下:一、地层概况齐家村属扶风县黄堆公社云塘大队,与岐山县贺家大队仅一沟之隔。
发掘地点位于齐家村东一百多米的断崖上,西南距1960年发现的柞钟等39件铜器窖藏坑一百多米。
开探方两个,均7×8米,分别编号为 T101和T102发掘总面积为110平方米。
地层堆积的情况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扶风县境大地构造属于中朝准地台南缘,处于两个次级构造单元毗邻的部位。
以黄堆—巩村为界,北部低山区为鄂尔多斯台拗南缘的凹缘褶断束中的一段,南部塬区为汾渭断陷的渭河断凹中的一部分。
这是晚近时期以来,北山山前断裂(F4)活动所致。
北山地区抬升,基岩裸露地表,呈一明显向北倾斜、倾角中等的单斜构造。
南部黄土台塬、洪积扇裙及平原地区下陷,基岩埋深地下,接受了厚达数百至数千米的新生代沉积,区内还隐伏着F1、F2、F3、F4条近东西向相互平行以垂直升降运动为主的活动断裂带,一条北西—南东向以水平运动为主的斜交活动断裂带,将黄土塬区分割为若干个阶梯状断块。
总的趋势是北升南降,断阶逐个加深,组成渭河地堑的北部断阶带,主要断裂如下:
一、绛帐断裂(F1):分布于渭河河谷平塬与黄土台塬之间,被全新统冲积物覆盖。
大致位于绛帐镇一带,呈东西向延伸,地表显示北升南降的线性陡坎和滑坡带,顺断层线向东至兴平、咸阳一带,向西至蔡家坡都有温泉出现,是一个发生于元古代延续至今仍在活动的隐伏长寿断层。
区域上称为宝鸡—咸阳—潼关大断层,断距大于1000米。
太古代、元古代时期控制了南部沉积区的北界;古生代时期北降南升,控制了古生代沉积的南界;中生代时期也是南升北降的转化地带,控制了古渭北盆地南界;新生代时,控制了渭河地堑沉积中心。
二、午井—太白断裂(F2):分布于午井北1公里左右至太白乡一带,呈北东、东向延展,在黄土台塬上显示一连串北东、东向
洼地,区域上称扶风—礼泉—三原断裂。
北升南降,断面倾向南,倾角40°~50°,是与F1伴生的同期隐伏断裂。
三、法门寺断裂(F3):分布于法门寺至召公一带,走向北东、东,倾向南东,倾角中等,与F2平行,是与F1伴生的同期隐伏断裂,在县东漆水河、龙岩寺一带出现的温泉就是受此断裂控制,向西经青化、益店等地,向东延至乾县与北山山前断裂汇合。
四、黄堆—巩村断裂(F4):分布于黄堆—巩村一线,呈北东、东向延伸,向西延经凤翔县,向东延至乾县、富平县一带,是北山山前的区域性大断裂。
它使古生界与新生界呈断层接触,在乾县附近与法门寺断裂(F3)合而为一,走向转为北东,断距增大达1000米左右,县境内普遍被第四系黄土覆盖,是今仍在活动的隐伏断层。
断层面南倾、北盘上升、南盘下降。
五、瓦罐岭断层(F5):出露于瓦罐岭南坡古生界地层中,走向北东、东,断面以中等倾角向南东倾斜,断距约数百米,北盘上升,南盘下降。
六、黄甫—段家乡断裂(F6):分布于黄甫—段家乡南西侧1公里左右,走向北西—南东,北西延经益店、岐山,在千阳县、陇县露出地表,向南东延向垭柏,在区域上称陇县—岐山、垭柏活动断裂带。
在县区内被第四系覆盖,但呈线状延伸的黄土陡坎明显,是中生代开始发生,新生代加剧,今仍在活动的隐伏断层。
与前述5条断层明显斜交,断面倾向南西,倾角50°~80°,北东盘上升,南西盘下降,但以顺时针或右旋平移为主。
总的来说,本县构造,在时间上以晚近时期活动最突出,在形式上以断裂为主,运动方向以垂直升降为主,水平位移为辅,北升南降。
断裂带方向以总体近东西为主,北西向为辅,它决定着本县地貌景观、矿产资源及地震状况。
第三节地震与地质构造
一、地震与地质构造的关系
按中国地震区、带的划分,本县地处华北地震区汾渭地震带。
自公元1200年以来,该带可划分为3个地震活跃期,两个宁静间歇期。
第一活跃期为公元1209~1368年,第二活跃期为公元1485~1724年,第三活跃期为公元1812年直至现在。
随着时间推移,活跃期延续时间有拉长,宁静延续时间有缩短的趋势。
本带区地震震源深度一般在10公里以内,最大的华县8级大地震震源深40公里,而本区莫霍面深40~44公里,因此县境地震一般发生在地壳层内,与浅层地质构造关系密切。
由于震源浅,释放的能量易集中达地表,破坏性亦大,造成很多灾难性后果。
如1556年华县地震波及本县,造成烈度7度以上的严重破坏。
从震中分布知本县及邻区的地震震源主要位于前述几个活动断裂带内,尤其是陇县—岐山—垭柏活动断裂带(F6)与绛帐(F1)、午井—太白(F2)、法门寺(F3)、黄堆—巩村(F4)等活动断裂交汇、复合处,是地应力集中场所,又是地下岩石及砂砾层中的薄弱部位,当地应力积累到一定程度,一旦错位,即大规模释放能量,造成地动山摇。
二、地震烈度及危险区划
根据中、长期地震趋势分析和历史上地震破坏程度以及本县地质构造特点,结合全国及本省地震烈度区划鉴定意见,陕西省全境几乎属烈度7度区,其中京当—法门寺—杏林一线的南西地区,即本县城关区、黄甫、午井、段家、上宋、绛帐、揉谷等乡地域,地震危险性较大,属岐山—眉县地震危险带,今后有发生6级左右地震的可能(此线东北侧危险性较小)。
因为这一地区是黄甫—段家活动断裂带(F6)与绛帐(F1)、午井—太白(F2)、法门寺(F3)、黄堆—巩村(F4)等隐伏活动断裂带的交汇复合部位,存在着发震构造背景,历史上发生过几起大地震。
有关部门按地震活动的周期性,预计公元2044年前后,关中地区有可能出现一次强震活动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