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脏病变影像诊断

合集下载

肝脏疾病影像诊断ppt课件

肝脏疾病影像诊断ppt课件
右纵沟:宽,前为胆囊窝,后为下腔V窝,前缘 斜向肝门,位于右叶与方叶之间。
左纵沟:窄,前为肝圆韧带,后为静脉韧带,分 别划清左叶与方叶和左叶与尾状叶的界限。
21
22
3 肝脏的分叶、分段 23
肝脏的分叶、分段 1954年法国的Couinand根据门静脉和肝静
脉分布对肝脏进行分叶、分段。 后经Bismuth修正得到认可,既符合外科
19
1.位置与外 形
右上腹,呈楔 形
新生儿肝脏较 大,占腹腔的 1/2以上
正常人肝上缘 与膈平高,下 缘不超过肋弓, 平静呼吸上下 移动2~3cm。
20
2.肝韧带裂与肝门肝裂
脏面上看,有两条纵沟和一条横沟,略呈“H”型, 将肝脏分为右叶、方叶、尾状叶和左叶
横沟为肝门,内有肝管、门静脉,肝固有动脉、 淋巴管和神经出入,称为肝门肝裂,前方为方叶, 后为尾状叶。
解剖实际,并被手术切除所证实。
24
二、肝脏生理 血运丰富,每分钟内肝动脉和门静脉供血
约1.5L 肝动脉占30%,门脉占70% 肝A为肝脏的营养血管,门脉为功能性血管。
25
26
27
28
29
30
生理功能 物质代谢:糖、蛋白、脂肪的分解、合成
酶的合成与分泌(GOT、GPT)谷丙、谷草 凝血因子: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的产生
15
(一)检查前准备 (二)常用扫描序列: 1T用.R长(自T重旋R复,回时较波间长序)T列E,(。短SET)E((回spi波n 时E )间),T1采用T2短采 2.短自转时间反转恢原序列(STIR) 脂肪抑
制,抑制皮下脂肪,腹膜后脂肪信号。 3.梯度回波(GRE),快速小角度激发成像
TR、TE时间短,成像时间可为十几秒数+秒,采 集时病人屏气,可减少呼吸运动伪影。

肝脏实性病变的分类及影像学表现

肝脏实性病变的分类及影像学表现

肝脏实性病变的分类及影像学表现引言肝脏实性病变是指肝脏内出现的一种形态上可见的病理改变,它可以是肿块、结节或坏死区等。

影像学是一种非侵入性的检查方法,通过不同的影像学技术可以揭示肝脏实性病变的形态、分布和特征,对临床诊断和治疗起到重要的辅助作用。

本文将主要介绍肝脏实性病变的分类和影像学表现。

分类根据肝脏实性病变的组织学特点,将其分为良性和恶性病变两大类。

良性病变1.肝脏囊肿:是肝脏中最常见的良性实性病变,根据其组织学特点,可分为单纯囊肿和复杂囊肿两类。

单纯囊肿与周围肝脏组织的界限清晰,呈圆形或椭圆形,内部液体密度一致;复杂囊肿则内部含有固体、液体或气体等物质,影像学表现复杂多样。

2.肝血管瘤:是肝内最常见的血管瘤,通常为良性。

根据病变的类型可分为肝血管内皮细胞瘤、肝血管平滑肌瘤等。

在影像学上,肝血管瘤呈局限性低密度或等密度肿块,动态增强扫描时可出现均一强化。

3.肝脏脂肪瘤:是一种少见的肝脏实性病变,由脂肪细胞组成。

通常表现为边界清晰的团块状低密度区,CT值低于脂肪-150HU。

恶性病变1.肝细胞癌:是肝脏最常见的原发性恶性肿瘤之一,常出现在肝硬化患者中。

肝细胞癌在影像学上呈低密度区,动态增强扫描时呈特征性的“早强-早期显著强化-延时强化减退”模式。

2.转移性肝癌:是肝脏最常见的恶性实性病变之一,大多数起源于胃、结肠、乳腺、肺等部位。

在影像学上,转移性肝癌常表现为多发性低密度结节,增强扫描时可呈不同程度的强化。

3.肝胆管细胞癌:是肝脏中一种恶性肿瘤,源于肝内外胆管细胞。

在影像学上,肝胆管细胞癌可呈多中心或单中心型分布的实性肿块,边界不清,增强扫描时呈不均一或均一强化。

此外,还有其他的恶性病变如肝血管内皮瘤、肝淋巴瘤等。

影像学表现腹部超声1.肝脏囊肿:呈无回声或低回声,边界清晰,内部回声均匀。

2.肝血管瘤:呈类圆形或类卵圆形,回声均匀或不均匀,部分可见迷走血管或血流信号。

3.肝脂肪瘤:呈低回声,由于脂肪的成分较高,导致超声波的穿透性较差。

常见肝病变影像诊断课件(1)

常见肝病变影像诊断课件(1)

慢进慢出
大 小:
CT(中山) MRI(长征)
< 2cm 31.5% 75.9%
> 4cm 29.2%
7.6%
肝血管瘤影像表现
1、直接征象: 平扫:边缘锐利的略低密度灶。 增强:“快进慢出 / 慢进慢出” 的“充填”式强化。
2、间接征象:占位征相对较轻。
肝血管瘤CT诊断---典型表现
Freeny标准: 早期边缘高密度强化
3、哪些肝癌没有“快进”? 癌栓、动静脉瘘、少血供HHC
快进快出
门静脉海绵样变
HCC不典型表现
形态 弥漫型、癌栓型、外生型
密度 等密度、高密度、囊性
强化特征 充填式、轻度强化
癌栓型HCC
外生型HCC
相对高密度HCC
脂肪密度HCC
肝癌CT漏诊原因---(41例62灶分析)
病灶 < 2cm、等密度病灶、脂肪肝、 肝硬化
肝脏疾病诊断要点
1、平扫及增强扫描,能诊断绝大多 数肝脏病变。
2、增强扫描能了解病变的血液供应 特点,应常规应用。
3、增强扫描前应常规做“碘过敏试 验”。
4、CT、MRI均有技术漏诊问题。
正常解剖
1、平扫CT值:45HU~70HU 2、上下径:13~15cm 3、分叶、分段:五叶八段 4、肝门:第一肝门、第二肝门、
胰腺癌肝转移
胃癌肝转移 (环形强化)
少血供 MHC
MHC诊断中几个应当注意的问题
1、有特征影像者不多。 2、异病同影、同病异影现象严重。 3、与HCC、HHE表现常有重叠。 4、罕有浸润式生长。
肝血管瘤
发病率:0.4~7.3%(0.35~2.1%) ?
多发者:5~15%
39.1%(长征)

肝脏增大影像学诊断标准

肝脏增大影像学诊断标准

肝脏增大影像学诊断标准
肝脏增大的影像学诊断标准是,在一般情况下,肝脏的大小应当是长径25公分乘上下径15公分乘前后径16公分。

如果通过CT等影像学检查发现肝脏大小超出上述标准,可以考虑肝脏肿大。

同时,影像学检查还可以明确肝脏的其他病变。

能够造成肝大的原因有很多,比如病毒性肝炎、肝脓肿、肝淤血、中毒性肝炎、肝占位等。

除了可以采用CT 检查的方法来确诊疾病之外,还可以进行超声波检查、放射性核素检查等。

要想明确肝大的严重程度是否需要治疗,还需找出根本原因,比如是因为生活习惯、遗传因素、病毒感染、免疫因素还是其他疾病影响。

同时也要结合实验室检查结果来综合考虑,比如肝功能检查、肝炎病毒标志物检测等。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需要,建议查阅相关文献或咨询专业医生。

肝脏病变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肝脏病变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布查综合征 (Budd-Chiari)
下腔静脉肝段明显狭窄,腔 静脉及肝静脉前支也狭窄。 肝内信号不均匀,脾脏增大 伴梗死。
B. T1WI
增强MRA
C. 增强扫描
(七)肝结节病
肝结节病
病因不明的全身性疾病,其特征为 病变器官和组织出现上皮样细胞肉芽肿 而无干酪样坏死,常累及全身多个脏器, 见于肺、淋巴结、皮肤、眼、肝、脾及 肾等。肝结节病的CT表现无特异性, 可见肝脾肿大伴小结节。
(四)肝糖元贮积病
(glycogen storage)
先天性糖元代谢紊乱疾病, 多数由于糖元代谢酶的缺乏而造 成糖元分解或合成障碍,使过多 的糖元或异形糖元贮积在组织器 官中,主要受累的脏器有肝、肾、 脑、肌肉和小肠等。
本病引起的肝硬化为坏死后 性。
CT表现
肝脏体积明显增大,密度增高。因 常伴有弥漫性肝脂肪浸润,可完全或部 分抵消糖元对肝脏密度的影响,肝脏的 密度高低取决于糖元和脂肪的相对量。 常合并肝腺瘤,在诊断时应引起注意。
病理上分:小结节性肝硬化; 大结节性肝硬化; 混合性肝硬化。
大部分肝硬化的影象学表现 基本相似,常难以明确其病因。
影像学表现
肝轮廓不规则,比例失调, 常伴脂肪肝、脾肿大、门 静脉高压。
肝硬化 脾肿大 门静脉高压
结节性肝硬化 (重度)
肝硬化、门脉高压、 脾肿大、胸水。 箭头所指为扩张的脐静脉
通常是指肝静脉主干和下腔静脉肝 段阻塞引起的征候群。
原发性:先天性血管畸形,如下腔静脉 膜性狭窄引起的肝静脉阻塞。
继发性:肝癌或腹腔肿瘤的侵润压迫以 及各种原因引起的血液凝固性过高并血 栓形成。
主要病理变化为肝淤血、 肝细胞萎缩、变性以至坏死, 最终导致淤血性肝硬化。布-查 综合征常伴有肝内良性结节。

肝脏疾病影像诊断

肝脏疾病影像诊断

3. MRI检查 ①原发性肝癌在T1WI上呈稍低信号,边界常 不清楚。在T2WI上信号稍高于正常肝组织。 ②增强后肝癌实质部分信号增强,边界更为清 楚,其中坏死区无强化。 ③MR门静脉造影可清楚显示有无静脉癌栓形 成。

CT扫描异常征象
低密度改变 造影增强改变 高密度改变 淋巴结肿大 腹水

CT扫描异常征象
低密度病变 肝脏绝大多数病变,多为平扫时是低密度,少 数为等密度,多为单或多发的低密度灶,CT值 介于水和正常肝组织之间 良性:边界清楚整齐 恶性:模糊不清 低密度中可有更低密度病灶, 多为坏死或脓肿的液性成分 低密度灶也可出现 高密度,CT值不同,可以区分出血或钙化

肝脏形态异常 多为先天性发育畸形 后天引起的变化 主要是肝硬化所致肝萎缩和代偿性肥大。

肝脏形态异常



常见的有: ①肝局限性性膨出 ②对称肝(symmetric liver):肝位于两则膈 下呈“V”字型,胃向右居于中线,常伴有右位 心和脾; ③Riedel氏叶:右叶的一种变异,多见女性, 正常右叶下缘逐渐变小,而Riedel氏叶右肝角 处局部呈球样增大; ④良恶性肿瘤:较大占位均可引起形态改变。

胆道扩张为分支状低密度影 肝脏弥漫性密度减低,多为脂类沉积所 致。 脂肪由于每克肝组织中增加1mg甘油三 酯,CT值可下降1.6Hu 正常肝脏CT值比脾高6--12Hu,同脾密 度做比较,是出现肝弥漫性密度减低的 常用方法。




CT扫描异常征象 造影增强改变 多血管型肿瘤(成人HCC,FNH)明显增强效 应 血管性疾病(海绵状血管瘤,动静脉瘘),大 部分 表现结节状,高密度增强 少血管型肿瘤(胆管ca,儿童型肝ca),始 终为低密度 无血管结构(囊肿、脓肿),无增强效应

肝脏占位病变影像学检查

肝脏占位病变影像学检查

肝脏占位病变影像学检查肝脏是人体重要的器官之一,担负着许多重要的生理功能,包括合成、代谢、解毒等。

然而,由于各种原因,肝脏可能会出现占位病变,对肝功能产生影响。

为了准确诊断和及时治疗这些病变,影像学检查成为一种重要的工具。

本文将介绍肝脏占位病变影像学检查的相关内容。

一、肝脏占位病变的常见影像学检查方法在肝脏占位病变的影像学检查中,常用的方法包括超声、CT、MRI和放射性核素检查。

这些方法各有其优势和适应症,医生在选择时会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判断。

1. 超声检查超声检查是一种无创伤性、安全、无放射性的检查方法,能够提供有关肿块的形状、大小、血供情况等信息。

它对于明确肝脏占位病变的存在与否具有较高的敏感性。

此外,在超声引导下还可以进行组织活检,为进一步确定病变性质提供帮助。

2. CT检查CT检查是一种高分辨率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可以提供关于肿块的更加详细和准确的信息,例如肿块的边缘特征、内部组织结构、周围器官的侵犯情况等。

此外,CT检查还可以通过使用增强剂来提高对血供情况的观察,并能够进行三维重建,更好地展示肿块的位置和形态。

3. MRI检查MRI检查是一种无创伤性、多参数综合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可以提供高质量的三维图像。

不同于CT检查,MRI对于软组织的对比显示更好,对于检测肝脏病变的边缘、结构和血供情况具有更高的分辨率。

此外,MRI还可以使用不同的序列来观察病变的信号强度和相位特点,进一步帮助医生确定病变的性质。

4. 放射性核素检查放射性核素检查主要是利用放射性核素在肝脏内的分布情况来评估肝功能。

常用的放射性核素检查方法包括肝脏显像、肝功能评估和肝血流动力学研究等。

这些方法对于评估肝脏功能状态、检测肿瘤的生物学特性以及评估治疗效果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二、肝脏占位病变影像学检查的应用肝脏占位病变影像学检查广泛应用于不同临床场景中。

以下是其中一些常见的应用:1. 肝癌的筛查和诊断肝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早期诊断对于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3、肝脏病变影像诊断

3、肝脏病变影像诊断

一、肝脏弥漫性病变(diffuse lesions of liver)
(一) 脂肪肝(fatty liver) 【影像学诊断】:
CT表现: 1.肝脏组织密度减低,等于甚至低于脾脏密度,肝
内血管呈等或高密度,但分布、排列、走行和分 支结构均表现正常。 2.弥漫性脂肪肝可见肝岛。 3.局限性脂肪肝有时可类似肿瘤,增强后低密度灶 无强化,但病灶内血管分支显示清楚,其形态走 向正常。
一、肝脏弥漫性病变(diffuse lesions of liver)
(二) 肝硬化(Cirrhosis) 【影像学诊断】
2, CT: 肝脏形态轮廓改变:肝脏边缘呈结节状凸凹不
平,肝右叶萎缩,左叶和尾 状叶增生肥大,导致肝叶比 例失调,同时伴有肝门区扩 大和肝裂增宽。
一、肝脏弥漫性病变(diffuse lesions of liver)
感染性病变 肝脓肿(Liver Abscess)
一、肝脏弥漫性病变(diffuse lesions of liver)
肝脏弥漫性病变为一组弥漫性肝细胞变性、坏死 的疾病。可引起肝脏大小、形态、密度(信号)异 常改变。
(一) 脂肪肝(fatty liver) 肝脏脂肪含量超过5%即为脂肪肝 病因:肥胖、糖尿病、酗酒、肝炎、营养不良、 激素治疗、化学药物治疗等,导致甘油 三酯和脂肪酸等脂类物质在肝内聚集、 浸润和变性。
一、肝脏弥漫性病变(diffuse lesions of liver)
(二) 肝硬化(Cirrhosis) 【临床和病理】
肝硬化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病,是以肝细胞变 性、坏死、再生、纤维组织增生、肝结构和血液循 环体系改建为特征的一种病理过程。
早期病人无明显不适。肝硬化失代偿期临床出 现腹水、脾肿大、食管静脉曲张,晚期出现黄疸、 上消化道出血、肝昏迷等,预后不良。

影像学【肝脏弥漫性病变】

影像学【肝脏弥漫性病变】
肝囊肿
多囊肝
肝脓肿诊断要点
一、检查注意事项: 脓肿大小、数目 脓肿是否处于重要部位 隔下、胸腔有无积液
二、声像图: 内回声:等低混合回声无回 声可有气体强回声伴慧尾征 壁回声:后壁增强、侧壁无失落 后方回声:增强 周围回声:炎症反应引起的低回声
肝脓肿
❖ 炎性坏死期 ① 肝实质内不均匀增强回声 ② 边界不清
我们重点讲述门脉性肝硬化。
病因:
各种慢性弥漫性肝炎或广泛的肝实质损害继 续发展的结果。
传染性肝炎; 酗酒; 营养缺乏; 慢性肠道感染; 中毒性肝炎;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
病理与临床:
先请同学们概括。
体积缩小;硬度增加;表面不平;假小 叶形成;
肝的切面可见无数圆形或类圆形的结节, 弥漫分布全肝,大小相近。小结节D 〈0.3cm,大结节0.3cm〈=D〈1cm
❖ 液化期 ① 肝实质内团块衍变成厚壁液性暗区 ② 暗区内少许亮点随体位旋动
肝脓肿
肝脏局灶性病变的 诊断和鉴别诊断
描述病变时顺序: 位置、大小、形态 周边回声:有无包膜、声晕、侧边影 内部回声:囊性、实性、混合性
弱、低、中、高、强 后方回声:无变化、增强、衰减 血管:穿过、移位、周边、内部、密

6、PV内血栓; 7、侧支循环开放; 8、肝门和脾门区静脉海绵样变; 9、脾脏肿大; 10、腹水; 11、胆囊继发水肿、“双层”改变;(大
量腹水+低蛋白Hale Waihona Puke 症+胆囊静脉淋巴回流 受阻);
12、胸水。
Color doppler: 1、PV主干血流增宽,色彩变淡;流速
减慢,常低于15~20cm/s; 2、肝静脉呈粗细不一,或弯曲不规则
的血流,血流走向常较为僵直;

肝脏常见占位性病变的影像诊断

肝脏常见占位性病变的影像诊断

临床表现与诊断
临床表现
肝脏占位性病变的临床表现因病变的 性质和大小而异,常见的症状包括肝 区疼痛、食欲不振、消瘦等。
诊断
肝脏占位性病变的诊断主要依赖于影 像学检查,如超声、CT、MRI等。同 时,血液生化指标和肿瘤标志物的检 测也对诊断有一定帮助。
02
肝脏占位性病变的影像学检 查方法
X线检查
总结词
提高病理学诊断水平
加强病理学诊断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提高病理学诊断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对于难以确诊的病例,可考虑进行穿刺活 检或手术切除,通过病理学诊断确定病变 性质。
误诊原因分析
影像学特征不典型
部分肝脏占位性病变的影像学 特征重叠,导致难以准确诊断

病史采集不全面
医生在采集病史时遗漏重要信 息,影响对病变性质的判断。
生化指标检测不准确
由于检测方法或试剂等原因, 导致生化指标检测结果不准确 。
肝脏常见占位性病变的影像 诊断
目录
• 肝脏占位性病变概述 • 肝脏占位性病变的影像学检查方
法 • 肝脏常见良性占位性病变的影像
诊断
目录
• 肝脏常见恶性占位性病变的影像 诊断
• 肝脏占位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与误 诊分析
01
肝脏占位性病变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肝脏占位性病变是指在肝脏内出现异常的肿块或结节,这些肿块或结节可以是 良性的,也可以是恶性的。
分类
肝脏占位性病变主要分为良性占位和恶性占位两类。常见的良性占位包括肝囊 肿、肝血管瘤、局灶性结节增生等;恶性占位则包括肝癌、转移性肝癌等。
发病机制与病因

医学-肝脏常见占位性病变的影像诊断-2017628

医学-肝脏常见占位性病变的影像诊断-2017628

误诊为血管瘤的肝内胆管细胞癌
20
肝转移瘤
21
病理特点
肝转移瘤的数目、大小和形态多变。 组织学特征及肿瘤血供与原发肿瘤相似,影像学表现特点 也与原发肿瘤相似。 来自肾癌、恶性间质瘤、胰岛细胞癌、甲状腺癌、神经内 分泌肿瘤的多为富血供转移;来自胃肠道、胰腺癌、肺癌 的转移多为少血供。 肝转移瘤亦发生出血、坏死、囊变及钙化。结肠黏液癌、 乳腺癌、胃癌、卵巢囊腺癌、肾癌、黑色素瘤的转移瘤有 钙化倾向。
病理:原发性肝细胞癌
13
肝右叶团块状稍长T1稍长T2信号影,DWI呈高信号,增强扫描不均匀强化
14
肝内胆管细胞癌
15
CT影像表现
AFP多在正常范围 表现为境界不清楚的低密度肿块,分叶状或者不规则 形状。病灶内可见更低密度区,与肿块内部坏死及黏 液聚集有关。 多数肝内胆管细胞癌表现为少血供肿瘤。动脉期和门 静脉期病灶周围出现薄层不规则环状强化,中央低密 度区无明显强化。动态增强扫描表现为渐进性延迟强 化,强化方式是病灶边缘向病灶中心逐渐扩展。 多伴有肿瘤远端肝内胆管扩张,严重者呈软藤征。 病灶处肝包膜回缩被认为是肝内胆管细胞癌的特征性 表现,与肿瘤内含有较多纤维成分有关。

CT影像表现
肝实质内见多发圆形或类圆形的低密度灶,少数可单 发 坏死、囊变多见,有时候肿瘤很小也发生囊变或坏死。 增强扫描边缘呈不规则的花环状强化或不均匀强化, 少数转移瘤呈明显强化。 “牛眼征”:肿瘤中央见无增强的低密度,边缘强化 呈高密度,外周有一稍低密度的水肿带。
23
MR影像表现
MR信号变化多样,大部分病灶T1WI呈低信号,T2WI 呈高信号,少数病灶T1WI可呈高信号,如黑色素瘤转 移或转移瘤伴出血或蛋白含量高。 典型表现为“牛眼征”或“靶征”,即在T2WI上病灶 中心可见更高信号。少数病例存在瘤周水肿,病灶周 围可见略高信号环,即“光环征”或“晕征”,可能 与瘤周水肿或血供丰富有关。 MR增强表现与CT增强表现相似。

肝脏常见病变影像诊断

肝脏常见病变影像诊断

肝右叶脓肿
CT平扫(A、B)示肝脏右叶内有一圆形低密度病灶, 中间可见少许分隔。增强扫描(C~H)见病灶周边及分隔 部分有轻到中度强化,中央低密度区无强化,病灶周围可 见充血带
肝右前肝脓肿
MRI平扫示肝右前一 不规则异常信号区, T2WI(A、B)呈等高混 杂信号,T1WI(E、F) 呈低等混杂信号影,边界 不清晰;增强扫描(N、 O)病灶强化更加明显, 部分病灶呈环形强化,中 心液化、坏死区无强化
长者),少数呈膨胀性生长者边缘有假包膜形成
则边界清楚。
3,肿瘤可造成局部膨隆,肝叶增大,肝内管道和 肝门推移。
【影像诊断】
二、CT诊断
4,肝硬化表现
5,增强扫描:常规增强扫描只能观察到门静脉期 或肝实质期,肿瘤呈不规则强化, 低于周围正常肝组织,中央坏死区 呈裂隙状更低密度区。
【影像诊断】
二、CT诊断 6,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 造影剂呈“快进快出”表现。 采用专用压力注射器以2.0~3.0ml/s速度 注射80~100ml对比剂,开始注射后延迟 16~20s开始扫描为动脉期;延迟50~60s开 始扫描为门静脉期;延迟至110~120s扫描 为平衡期。
【影像诊断】 三、MRI 1,典型的海绵状血管瘤在 T1WI像上为均匀稍低 信号,质子像上呈均匀稍高信号。
2,T2WI像上随回波时间(TE)延长,信号逐渐 增高,重T2WI像上信号更高,称为灯泡征。 3,形态特征和Gd-DTPA动态增强扫描(T1WI) 血管瘤强化表现同CT所见。
肝右叶下段海绵状血管瘤
【影像诊断】
三、MRI检查 1,MR平扫示脓腔呈长T1和长T2信号改变,即T1WI为 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 2,脓肿壁的信号稍高于脓腔但低于正常肝组织。 3,Gd-DTPA增强后脓肿呈环形强化,脓腔不强化。 4 , MRI 对脓肿周围的水肿显示敏感性高于 CT ,呈 T1WI略低信号, T2WI为稍高信号,称谓“晕环征”。 如果发现环形强化和在脓腔内有气体影,为典 型肝脓肿表现。

肝脏病变影像诊断[荟萃知识]

肝脏病变影像诊断[荟萃知识]
病 、血管性或非血管性病变为必须鉴别的状况。
专业知识
6
放射诊断质量控制工作
提出增强 CT扫描的 意义
CT平扫,遗漏病变
专业知识
7
放射诊断质量控制工作
提出增强 CT扫描的 意义
增强扫描,病变一目了然
专业知识
8
提出增强CT扫描的意义
CT平扫,即使发现病变,但定性诊断困难
增强扫描后,定性诊断无可争议
(3)检查前 l h 口服 1%~2%的含碘对比剂水溶 液或水 500~800ml,临上机前再服 300ml。
(4) 训练病人呼吸及屏气。
专业知识
5
放射诊断质量控制--腹部影像规范
“规范CT检查”的主要内容及普及方法:
1. 具备单螺旋CT的医院必须开展增强CT扫描检查 2. 增加增强扫描的比例 3. 腹部为必须增强的部位、肝肿块为必须增强的疾
多参数成像,可获得T1WI、T2WI和PdWI便于比较对照;
多方位成像,可获得冠状面、矢状面和横断面的断层像;
流动效应,不用对比剂即可使血管及血管病变如动脉瘤及动 静脉发育异常成像,即血流成像;
顺磁性物质如钆作对比剂对比增强检查,效果好,副反应少。
专业知识
26
【肝脏病变】 1.肝脏良、恶性肿瘤:肝癌、转移瘤、海绵
状血管瘤。 2.肝脏囊性占位病变:肝囊肿、多囊肝、包
虫病。 3.肝脏炎性占位病变:肝脓肿、肝结核。 4.肝外伤。 5.肝炎、肝硬化。 6.肝脂肪变性。 7.色素沉着症。
专业知识
27
肝硬化、肝癌
专业知识
28
结节型肝癌三期
平 扫→ 动脉期→
门脉期→
专业知识
29
巨块型肝癌
专业知识

肝占位病变影像诊断思路

肝占位病变影像诊断思路
动脉晚期无强化,延时扫描可强化
良性:巨大血管瘤(少有强化)、FNH
恶性:纤维板层型肝细胞癌、胆管癌
01
03
02
04
05
中心瘢痕
*
FNH T1WI 延迟期 动脉期 T2WI
中心瘢痕
*
延迟扫描中心瘢痕无强化 T2WI 血管瘤
被膜回缩
*
原因:病灶浸润生长并伴有大量纤维成分 胆管或门静脉慢性梗阻
疾病:胆管癌、浸润生长的转移瘤
高/稍高信号 介于等信号和极高信号之间
极 高 信 号 脂肪 水、血管瘤
不同组织MRI信号特点(中低场)
*
分 类 代表组织 T1WI PDWI T2WI 硬组织 骨皮质、结石、肌腱、疤痕 游离水 水肿、尿液、脑脊液 等信号 结合水 实质脏器、肿瘤 等信号 临界水 脓液、滑液 等信号 等信号 脂 肪 脂肪组织、黄骨髓 血 液 依流动速度、存在形式、出血时间而异
富血供病灶
*
FNH 腺瘤 血管瘤
富血供病灶
*
肝癌 转移瘤
乏血供病灶
*
01
动脉晚期没有显著强化
良性:囊肿、囊腺瘤
恶性:乏血供转移瘤、胆管细胞癌、肝癌(10%)
02
03
乏血供病灶
*
囊肿
乏血供病灶
*
胆管细胞癌
乏血供病灶
*
肝细胞癌 T1WI 动脉期 门静脉期 延迟期
乏血供病灶
*
肝转移瘤 T1WI 动脉期 延迟期
3
增强序列
6
MRI信号含义
*
信 号 程 度 T1WI T2WI
极 低 信 号 骨皮质、水 骨皮质
低/稍低信号 介于等信号和极低信号之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流动效应,不用对比剂即可使血管及血管病变如动脉瘤及动 静脉发育异常成像,即血流成像;
顺磁性物质如钆作对比剂对比增强检查,效果好,副反应少。
【肝脏病变】 1.肝脏良、恶性肿瘤:肝癌、转移瘤、海绵 状血管瘤。 2.肝脏囊性占位病变:肝囊肿、多囊肝、包 虫病。 3.肝脏炎性占位病变:肝脓肿、肝结核。 4.肝外伤。 5.肝炎、肝硬化。 6.肝脂肪变性。 7.色素沉着症。
肝腺瘤 富血管肿瘤,增强扫描早期为高密度,门脉 期呈等密度,延迟扫描呈低密度。如病灶中 心有出血,表现为更低密度并不强化
肝腺瘤 延迟扫描呈低密度。如病灶中心有出血, 表现为更低密度并不强化
腺瘤合并出血 表现为更低密度并不强化
局灶性结节增生(FNH)




原因不明,与女性口服避孕药是否有关尚不清楚,女 性多见,认为与雌激素刺激血管畸形和肝cell增生有 关 良性占位病变,并非真正肿瘤 实体部分由正常的肝细胞、kupffer细胞、血管和胆管 等组成,但无正常排列的肝小叶结构 病变多位于肝被膜下,以星状纤维疤痕组织为核心, 向四周呈辐射状分布的纤维组织分隔,纤维分隔内同 样含血管腔和增生的胆管 肿块边界清楚,但无包膜。无出血及恶变倾向 平扫肿块密度略低或接近周围正常肝组织,中心疤痕 呈低密度改变,+C强化与肝腺瘤相似,但中心往往有 无强化而呈低密度的纤维疤痕组织
男,12岁


一周前出现腹张,无呕吐、发热及腹泻 PE 神清,消瘦,心肺无异常,上腹部膨 隆,肝肿大,表面有结节感 外院B超示肝右叶占位
巨大血管瘤
小血管瘤
肝 多 发 血 管 瘤
肝血管瘤
不典型血管瘤
肝脓肿、部分液化
单环:脓肿壁, 周围水肿带不 明显
肝脓肿、双环征
双环:表明脓肿 壁(内环),周 围水肿带(外 环),外环低于 内环
放射诊断质量控制工作
提出增强 CT扫描的 意义
增强扫描,病变一目了然
提出增强CT扫描的意义
CT平扫,即使发现病变,但定性诊断困难
增强扫描后,定性诊断无可争议
肝脏CT多期扫描检查方法:
造影剂总量一般为60-80ml,速率3ml/s~5ml/s。
动脉期延迟时间一般选择24s左右, 门脉期延迟时间60s左右,
平衡期延迟时间80s左右,
有些病变诊断需要延迟扫描5min-20min(如血管瘤和病 灶瘢痕强化)
肝血管瘤平扫及三期扫描
肝脏 CTA 与 CTAP



【适应证】 1.小肝癌的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 2.肝癌术后复发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3.转移癌的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 4.肝硬化再生结节的鉴别诊断。 5.结节增生、肉芽肿性病变(包括 TB)及炎性假瘤 等的鉴别诊断。 6门静脉癌栓早期诊断。
中心钙化
增 强
延 时
肝母细胞瘤

首先由Willis报道,是胚胎性肿瘤
多见于3~5岁小儿,有报道129例肝母细胞瘤,半数 发生于18个月,11例发生于 6周以下,(3例为新生 儿) 男:女=3~2:1,甲胎蛋白可明显升高,对诊断有重 要意义



单发为主,右叶多见,发病时肿瘤很大占据整个肝叶, 膨出于肝表面 圆形、边清、常可伴出血、坏死、囊变及纤维化

局灶性脂肪肝
肝岛
脂肪肝合并肝血管瘤
脂肪肝合并肝癌
肝细胞腺瘤



多见女性,与口服避孕药有关 组织分化好,肿瘤由正常的肝细胞组成,但排列紊乱, 失去正常小叶结构,内含血管但无胆管。类圆形,有 完整的包膜,多单发 多无症状,易合并出血 平扫低或等密度,边清,有时肿块周围有一脂肪密度 的包围环,合并急性出血内可见高密度 富血管肿瘤,增强扫描早期为高密度,门脉期呈等密 度,延迟扫描呈低密度。如病灶中心有出血,表现为 更低密度并不强化
常用影像检查 1、电子计算机断层成像(CT) 2、磁共振(MRI或MR) 检查方法依据血管内是否使用造影 平扫 剂分 增强扫描 造影扫描
{
检查前准备 (1)认真核对 CT 检查申请单,了解病情,明确 检查目的和要求,对检查目的、要求不清的申请单, 应与临床医师核准确认。 (2) 对增强扫描者,按含碘对比剂使用要求准备。 检查前 4h 禁食。 (3)检查前 l h 口服 1%~2%的含碘对比剂水溶 液或水 500~800ml,临上机前再服 300ml。 (4) 训练病人呼吸及屏气。
病理诊断:(肝左叶)局灶性结节性增生
女 40岁 P526268
临床病史:一年前体检发现肝区肿物
CT三期强化对比
平扫
A期
V期
D期
MRI三期强化对比
平扫T1
A期
V期
D期
DWI
ADC
大体所见:大体;送检肝左外叶:部分肝组织 15×9×2cm,多切面切开,切面可见灰白灰黄结 节2.8×2.5×2.0cm,突出于肝表面,与周围肝组 织境界尚清,周围肝组织土黄色、细腻。
DWI
T2 ture FISP冠状面
影像诊断 首先考虑感染性病变,炎性肉芽肿 可能性大,原发性小肝Ca待排。 术后病理 (右肝)肝细胞癌(中分化)

• 女 22岁 P357874
•临床病史:体检发现肝占位2cm
CT三期强化对比
平扫
A期
V期
D期
影像诊断:
考虑FNH可能性大,建议随访观察。
病理诊断:高分化肝癌
多发脓肿、气液平面
血吸虫性肝硬化
肝包膜下钙化
线形钙化
蟹足状、地图状钙化
脂肪肝
脂肪肝特殊表现
局限性脂肪浸润 ⒈以肝右叶较左叶多见或更严重,与肠系膜上血 管内含量高的脂肪酸主要流入肝右叶有关 ⒉无占位效应,片状低密度,边呈移行改变,不 清 ⒊+C后可见血管进入 肝岛:弥漫性脂肪肝内可有正常肝组织存在, 称为肝岛。在脂肪肝基础上及周围低密度灶的 衬托下呈相对高密度,边常清,圆形或条形
肝硬化、肝癌
结节型肝癌三期
平 扫→
动脉期→
门脉期→
巨块型肝癌
肝硬化、弥漫结节性肝癌
肝硬化、肝癌
肝癌、门脉受累癌栓形成
肝 硬 化 肝 癌
门 脉 癌 栓
肝癌下腔静脉癌栓
肝癌、两肺转移
肝癌介入术后碘油沉积
胆管细胞癌伴肝内子灶
胆管细胞癌
转移瘤 牛眼征
特殊类型的肝细胞癌

纤维板层样肝细胞癌 肝母细胞瘤
FNH 例1
FNH 例2
动脉期明显强化小结节病灶诊断
漆昌然 男 66岁 P445559 临床病史:体检发现肝占位1月余。
平扫 A期 V期 D期
三期强化对比
大体所见:送检肝组织,8×5×4cm,肝表面呈结 节状隆起,切面见一结节,5.5×4×3cm,切面灰黄质嫩, 结节中央灰白,1.2×1cm。





左肝类圆形异常信号影,首先考虑局灶性结节 增生(FNH),不完全除外高分化肝癌可能,请结 合AFP检查。
病理诊断:(肝左外叶)高分化肝细胞癌。

连荣生 男 56岁 P146551 右腰部胀痛10余年,加重2月余 临床诊断右肾结石
CT轴位平扫
CT冠状位重建
A
P
E
D
T1
T2
T2fs
肝癌平扫及增强扫描+CTA
肝癌的供血血管
肝右叶肝癌,供血血管来自肝动脉、另一供血血管来自胃左动脉分支
肝门静脉血管三维重建
门静脉
肝静脉
正常门静脉成像(MIP、VRT)、肝静脉
上腹部MRI查前准备:


一般情况都要禁食、禁饮4H---6H以上。 腹部检查通常都要做呼吸配合训练,以 便获得良好的图像。即便是运用呼吸门 控来检查(也要求患者要有呼吸恒定匀 速的呼吸频率和相对一直的呼吸幅度)
放射诊断质量控制--腹部影像规范
“规范CT检查”的主要内容及普及方法:
1. 具备单螺旋CT的医院必须开展增强CT扫描检查
2. 增加增强扫描的比例
3. 腹部为必须增强的部位、肝肿块为必须增强的疾 病 、血管性或非血管性病变为必须鉴别的状况。
放射诊断质量控制工作
提出增强 CT扫描的 意义
CT平扫,遗漏病变
[纤维板层样肝细胞癌](Fibrolamellar
HepatocellularCarcinoma,FL-HCC)


HCC一个罕见的特殊类型
左叶多见。膨胀性生长,包膜光滑完整, 有明显纤维组织包绕,肿瘤内部可有钙化, 中心纤维瘢痕较常见 好发于年轻人,不伴有肝硬化 手术切除率高,预后较好

平 扫
79
镜检所示:镜下肝细胞增生,呈条索状,细 胞索宽度2-3个细胞不等,细胞核大、胞浆丰 富,部分透明变性,具轻度异型,窦状隙毛 细胞血管化明显,细胞间见残留增生的小胆 管及增生的纤维组织。
免疫组化
免疫组化示:CD10(0)、CD34(毛细血管+)、 Hep(2+)、Vim(0)、CK(1+)、EMA(0)、Ki67(<1%+)、CK8(1+)、P53(0)、Gly(0);特殊 染色示:PAS:阴性;六胺银:阳性。 (肝细胞抗原(Hep Par1)示细胞质阳性)
扫描方法T1WI.T2WI. STIR.DWI. 方位TRA+COR
正常肝脏横断位
上腹部
T1WI T2Leabharlann I正常肝脏、胰腺冠状位正常胰腺MRI
肝硬化并肝癌
肝癌并门脉癌栓形成
MRI肝肿块明确诊 断还是需要增强
肝血管瘤增强
MRI的成像优势
主要有高的软组织对比分辨力,在诊断上具有显示病变敏感、 确定病变位置与定量诊断准确等优势 多参数成像,可获得T1WI、T2WI和PdWI便于比较对照; 多方位成像,可获得冠状面、矢状面和横断面的断层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