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理

合集下载

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机理——损伤反应假说的简介

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机理——损伤反应假说的简介

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机理——损伤反应假说的简介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其发病机理非常复杂,尚无统一的解释。

但目前广泛接受的理论之一是损伤反应假说。

损伤反应假说认为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原因是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

在正常情况下,内皮细胞通过产生一系列的因子,保持血管壁内的平衡状态,防止炎症和血小板聚集。

然而,当内皮细胞受到损伤时,这种平衡被破坏,导致一系列炎症和异常反应的发生。

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可以由多种因素引起,其中包括高胆固醇血症、高血压、糖尿病、吸烟等。

这些因素会导致内皮细胞功能受损,细胞增生,并释放多种细胞因子和化学介质,引发炎症反应。

一旦内皮细胞损伤,炎症反应的关键步骤即是单核细胞的黏附和转移到内皮细胞表面。

这些单核细胞在血管内壁上被吸附后转化为巨噬细胞,进一步释放炎症介质。

在巨噬细胞的参与下,炎症反应继续加剧,引发血小板聚集、血管收缩以及平滑肌细胞迁移和增殖等病理改变。

血小板聚集和血管收缩导致血流动力学异常,而平滑肌细胞的迁移和增殖则是斑块形成的重要过程。

斑块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典型特征。

它由脂质核心(富含胆固醇酯和胆固醇酯水解酶)和纤维帽(由平滑肌细胞和胶原纤维组成)组成。

斑块的形成与炎症反应不断发展有关,巨噬细胞摄取低密度脂蛋白(LDL)形成泡沫细胞,随后牵引平滑肌细胞迁移和增生,形成纤维帽。

当斑块破裂时,血小板聚集和凝血机制激活,形成血栓,进一步导致心肌梗死和卒中等严重后果。

值得一提的是,炎症反应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全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炎症细胞和炎症介质的释放会进一步破坏内皮屏障,并引发血管壁内的炎症反应。

这一连锁反应可以使斑块不断增大,并使斑块中的细胞更为活跃,进一步增加斑块的不稳定性,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

总之,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理非常复杂,损伤反应假说提供了一种重要的解释。

它强调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初始事件,引发炎症反应,促进斑块的形成和发展,最终导致血栓形成和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冠心病的发病机制

冠心病的发病机制

冠心病的发病机制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其发病机制十分复杂,涉及多个方面的因素。

本文将就冠心病的发病机制展开探讨,详细介绍其相关的生理过程和病理变化。

一、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是冠心病的主要病理基础,也是其发病机制的核心。

它是指动脉内膜下积聚的胆固醇、脂质等物质形成斑块,在动脉壁内逐渐形成结节,导致动脉腔狭窄甚至闭塞。

动脉粥样硬化主要由以下几个过程组成:1.内皮损伤:内皮细胞受损,促使炎症细胞和脂质渗入血管壁。

2.脂质积聚:胆固醇等脂质在血管壁内积聚,形成脂质斑块。

3.平滑肌细胞增殖:脂质斑块刺激平滑肌细胞增生,形成斑块结节。

4.纤维素沉积:纤维素在斑块内沉积,增加斑块的稳定性。

5.斑块破裂:斑块内的炎症反应和应力作用导致斑块破裂,暴露血栓原。

6.血凝块形成:破裂斑块促使血小板聚集和凝血因子激活,形成血栓。

二、心肌需氧量增加冠心病的发病机制还涉及心肌需氧量的增加。

当心肌收缩力增加、心率加快、心脏负荷加重等情况下,心肌对氧的需求也会增加。

同时,一些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等会使心肌的需氧量进一步增加。

如果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无法得到足够的氧供应,就会引发冠心病的发生。

三、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冠状动脉供血不足是冠心病的主要病理表现之一,其发生与冠状动脉病变密切相关。

当冠状动脉狭窄或闭塞时,供应心肌的血液流动受到限制,导致心肌缺血。

冠状动脉供血不足还可能由于血管痉挛、血栓形成等因素引起,使心肌血液供应更为严重受损。

四、心肌缺血导致心绞痛和心肌梗死当心肌缺血达到一定程度时,患者可能会出现心绞痛的症状。

心绞痛是由于心肌缺血引起的一种临时性胸痛,通常在体力活动或情绪激动时出现。

如果心肌缺血得不到及时缓解,就会导致心肌梗死。

心肌梗死是由于冠状动脉完全闭塞导致的心肌组织坏死,严重危及患者生命。

五、其他影响因素除了上述主要因素外,冠心病的发病机制还受到一些其他影响因素的影响。

遗传因素可能使个体对冠心病更为敏感;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等慢性病状况则增加了冠心病发生的风险。

动脉粥样硬化

动脉粥样硬化

脑出血
脑软化
(Hale Waihona Puke )肾动脉粥样硬化*好发部位:肾动脉开口处及主干近侧端 *主要病变:
1、肾血管狭窄--------顽固性肾性高血压 2、血管完全阻塞-----肾梗死 3、动脉粥样硬化性固缩肾:
由于肾动脉粥样硬化,肾血 流供应减少,肾实质缺血萎缩, 间质纤维组织增生,使肾体积缩 小,质地变硬。血管阻塞发生局 部性肾梗死后形成多处凹陷性瘢 痕,称为动脉粥样硬化性固缩肾。
2、纤维斑块
镜下观察:
(1)表面为 纤维帽:大量胶 原纤维、平滑 肌细胞、少量 弹性纤维及蛋 白聚糖构成。
(2)深层为: 泡沫细胞、平 滑肌细胞及炎 细胞
3、粥样斑块
肉眼观察:
动脉 内膜面见 灰黄色斑 块,既向 内膜表面 隆起,又 向深部压 迫中膜。
3、粥样斑块
镜下观察:
(1)纤维帽:玻 璃样变的胶原纤维 (2)红染无定形
(二)发病情况: 1、发病年龄、性别:多见于中、老年人
以40~49岁发展最快 20~49岁组男性高于女性
2、发病地区:北方高于南方
动脉粥样硬化症好发于全身大、中动脉。 1、弹力型动脉:主动脉 2、弹力肌型动脉:冠状动脉 脑动脉 肾动脉 四肢动脉等
二、原因及发病机理 (一)原因 -高脂血症 -高血压 危险因素- -吸烟 -糖尿病及高胰岛素血症 -遗传因素 -雌激素 -内分泌因素-甲状腺素
刺激 产 生 生 长 因 子
对平滑肌细胞有趋化作用
纤维增生
动脉粥样硬化
5、遗传因素
*冠心病的家族聚集现象提示遗传因素是AS的危险因素
*有20种遗传性脂蛋白血症与AS的发生有关 *有200种基因对脂代谢有影响,目前已被证实和定位的:
载脂蛋白:apoA(11q) apoB(2p) apoC(19q) apoE 脂蛋白脂酶:LPL(8p) 肝脂酶:HL(5q) 胆固醇卵磷脂酰基转移酶:LCAT 胆固醇转运蛋白:CEPT(16q) LDL受体:19q 清道夫受体:8p

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

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

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主要形成于动脉内皮层,受许多因素影响,包括高胆固醇饮食、高血压、糖尿病、肥胖和吸烟等。

动脉粥样硬化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s,CVDs)的发生,如心肌梗死和中风。

以下将详细介绍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

1. 内皮损伤:内皮细胞是动脉壁的一层薄膜,它们产生一种叫做一氧化氮(NO)的物质,它具有抗炎和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有助于保持血管的张力和血液流动的正常。

然而,内皮受损可引起NO产生减少,允许低密度脂蛋白(low-density lipoprotein,LDL)从血液中渗入血管壁。

2. LDL转运:损伤的内皮细胞释放出化学信号,吸引白细胞和血小板聚集,形成脂质斑块。

同时,LDL被氧化,形成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idized LDL,ox-LDL),这种ox-LDL更容易被吞噬细胞摄取。

3. 细胞外基质沉积:摄取ox-LDL的细胞会变成巨噬细胞和平滑肌细胞,它们从氧化LDL中重新释放出胆固醇,并促使动脉壁中的细胞外基质发生变化,沉积大量胆固醇和其他脂质。

4.斑块形成:细胞外基质的沉积导致斑块的形成。

斑块是一种由平滑肌细胞、巨噬细胞、其他免疫细胞和胆固醇等组成的团块,它会增加动脉壁的厚度。

5.斑块破裂:斑块内的巨噬细胞会释放一系列的蛋白酶,使斑块表面的纤维帽薄弱且易破裂。

这可能导致血小板聚集,形成血栓。

6.血栓形成:当血栓形成时,它可能会完全或部分阻塞动脉,导致心肌梗死、中风或其他血液循环障碍。

此外,还有一些其他因素可能影响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如血浆中的脂蛋白水平、炎症反应、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等。

=======总结一下,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主要包括内皮损伤、LDL转运、细胞外基质沉积、斑块形成、斑块破裂和血栓形成。

了解这些机制有助于预防和治疗动脉粥样硬化及其相关心脑血管疾病。

动脉粥样硬化(AS)

动脉粥样硬化(AS)

3.高血压 高血压病人易发生,其发病率为正常人的3-4倍, 且早而严重,好发于血管分叉,弯曲的地方。 4.吸烟 吸烟可破坏血管壁,诱导SMC增生。
5.某些疾病 糖尿病、肥胖、甲状腺功能减退症、肾病综 合征等使LDL升高有关。
5.遗传因素 冠心病具有家庭聚集现象。约200种基因可能 对脂质的摄取、代谢、排泄产生影响。 HDL受体基因突变 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
血栓形成(镜下)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伴血栓形成,使管腔完全阻塞
主要动脉的粥样硬化
1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2主动脉粥样硬化
主要以腹主动脉病变为重,可形成动脉瘤,动脉瘤破裂 造成致命大出血。
3脑动脉粥样硬化
病变主要累及基底动脉、大脑中动脉和 Willis 环。粥样 斑块导致动脉管腔狭窄,甚至可因继发改变使管腔闭塞。 长期供血不足导致 脑实质萎缩。急性供血中断导致 脑 梗死。如形成脑小动脉瘤,破裂可致脑出血。
肉眼观:内膜面散 在不规则隆起的斑 块,颜色初为浅黄 或灰黄色,后因斑 块表层胶原纤维的 增多及玻璃样变而 呈瓷白色。
4.复合性病变:即粥样斑块的继发改变,包括: 斑块内出血 斑块破裂 附壁血栓形成 钙化
动脉瘤形成
斑块内出血
大体:斑块内血管破裂,形 成血肿,致管腔进一步狭窄
镜下:斑块内血管破裂,形 成血肿,致管腔进一步狭窄
动脉粥样硬化(AS)
一、概述
定义: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 AS)是一种与脂质 代谢障碍有关的全身性疾病,其病变特点是血液中的脂质 进入动脉管壁并沉积于内膜形成粥样斑块,导致动脉增厚、 变硬。 动脉硬化与动脉粥样硬化不同,动脉硬化泛指动脉管壁增 厚并失去弹性的一类疾病,包括动脉粥样硬化、细动脉硬 化和动脉中膜钙化。 发病情况:我国的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呈上升态势,多见 于中老年人,但以49岁后发展快。动脉粥样硬化是严重危 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疾病 。

从细胞角度探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机理

从细胞角度探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机理

从细胞角度探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机理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是指动脉壁发生病理性变化,形成斑块,导致动脉狭窄、硬化,并且对机体的健康造成极大的危害。

其主要病理表现是斑块形成、玻璃样变、内皮细胞发生损伤等等。

尽管研究人员对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机理有着逐渐深入的认识,但是这一疾病的发病机理依然具有非常高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因此,本文尝试从细胞角度探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机理。

1. 动脉内皮细胞损伤的作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机理与动脉内皮细胞损伤密不可分。

内皮细胞在动脉壁内处于靠近血液的位置,是保护大血管内膜的关键细胞。

同时,内皮细胞还能够分泌一系列具有生物活性的物质,例如血管紧张素、一氧化氮等。

然而,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过程中,内皮细胞的活性受到了一系列因素的影响,例如氧化应激、炎症、过度的脂质负荷、高血压等等,导致内皮细胞的损伤。

损伤的内皮细胞不仅会分泌较少的一氧化氮,还会分泌大量的粘附分子,从而促进白细胞的浸润和消耗血栓的形成。

2. 脂质代谢紊乱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过程中,脂代谢紊乱是另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主要表现在脂肪从血液中进入血管内膜中,形成脂质斑块的过程中。

脂质斑块是指由胆固醇、磷脂和纤维蛋白所组成一定的厚度的区域。

在此过程中,凝血因子也会积聚在脂质斑块中,因此脂质斑块不仅对于血管内部有机膜造成威胁,而且对于机体整体的凝血系统也会造成潜在的危害。

此外,脂质代谢紊乱还对内皮细胞的功能和免疫的作用产生负面的影响。

3. 炎症反应的影响炎症反应在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过程中也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主要包括表型转变和白细胞和巨噬细胞的浸润。

这个过程是基于一系列的细胞信号和效应分子,例如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补体等等。

一旦这些信号发生了变化或者异常增高,就会导致炎性细胞和细胞因子的聚积,促进炎性反应,从而导致血管内膜的厚度增加。

这个过程中,浸润豁免反应次数较少的细胞能够通过持续释放细胞因子来增强巨噬细胞的功能,唤醒免疫成功率较低的T细胞,并促进胆固醇的在血液循环中的转运。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一、引言当今社会,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已成为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

这种疾病导致冠状动脉供血不足,最终引发心肌梗塞和心绞痛等严重后果。

了解其发病机制对预防与治疗非常重要。

二、什么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指在心肌供血的主要血管——冠状动脉中形成的斑块和粥样物质逐渐增加,导致管腔变窄或完全堵塞的一种动脉硬化性变。

它是多因素、多步骤、多系统参与的复杂过程。

三、发病机制1. 胆固醇代谢异常胆固醇是人体必需的营养物质,但当其摄入过量或代谢异常时,就会出现积累并沉积在血管壁内。

高浓度的低密度脂蛋白(LDL)在内皮细胞的摄取过程中,容易受到损伤并进一步形成氧化的低密度脂蛋白(ox-LDL)。

而ox-LDL则会促使单核细胞和中性粒细胞黏附于血管内皮细胞,并渗透至血管壁内层,从而引发炎症反应。

2. 炎症反应LDL沉积在血管壁内,触发了一系列的炎症反应。

内皮细胞激活后释放出更多的黏附分子,吸引更多的白细胞黏附在血管壁上。

这些黏附的白细胞产生趋化因子,进一步吸引更多的白细胞浸润至血管壁。

同时,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等介质也被释放出来,刺激平滑肌细胞增殖并合成大量纤维结构物质。

3. 斑块形成随着白细胞在动脉内皮下游游走,它们摄取氧化LDL,并转化为泡沫巨噬细胞。

泡沫巨噬细胞的积聚与活性氧自由基的生成进一步破坏血管内皮细胞,加速斑块形成。

把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和泡沫细胞称为早期斑块。

4. 斑块固化斑块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平滑肌细胞开始向其中增殖,并分泌胶原纤维、弹力纤维等胶原结构物质,使其渐渐固化。

此时,斑块内部逐渐被纤维组织填充,形成稳定的中老年斑块。

5. 斑块破裂和血栓形成当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达到一定程度时,斑块通常变得不稳定,并容易破裂。

当斑块破裂时,会暴露出高度凝聚性的物质,刺激血小板黏附并导致局部血小板聚集形成血栓。

这个血栓可以迅速堵塞动脉并阻断血液供应,造成心肌缺氧甚至梗死。

动脉粥样硬化名词解释生化

动脉粥样硬化名词解释生化

动脉粥样硬化名词解释生化
动脉粥样硬化又称动脉硬化,是一种能够威胁人类生命的常见疾病。

它是由于脂质堆积在血管壁上,导致损伤和硬化,故而被称作动脉粥样硬化。

脂质堆积源自于血浆中较高水平的甘油三酯,胆固醇以及高密度脂蛋白(HDL),经过一系列改变为微小的块状物,看上去就像粥一样。

而这些粥块会附着在心脏血管的壁上,增厚并最终致使血管堵塞造成心血管病发病危险。

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是复杂的。

当血浆中甘油三酯、胆固醇和高密度脂蛋白的水平过高时,它们会在血管壁上积攒凝胶物质,从而使得血管收缩紧绷、弹性严重变差。

另外,炎性细胞因子和脂质可能会改变内皮细胞功能,最终形成动脉粥样硬化。

动脉粥样硬化症状多为心血管病,其主要症状有高血压、心肌梗死、中风等,同时,有些病症可能导致肾衰竭、乳糜尿等异常。

心脏病发病危险增加,而预防此类疾病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通过管理饮食、运动、使用血清硫酸及抗血栓药物等方式来控制血液中脂质和甘油三酯的水平。

动脉粥样硬化是人类常见的疾病之一,把握其发病机制、早期诊断及及时合理治疗可以有效预防,也会对患者的心血管病提供有用的指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动脉内皮下脂质颗粒的堆积与修饰
❖ 动脉粥样硬化的起始步骤目前还存在争议, 动物实验显示,给予富含胆固醇和饱和脂肪 酸的饮食,动脉内皮下很快就会出现以LDL 为主的脂质颗粒的蓄积,这些脂质颗粒与内 膜下蛋白多糖结合并有聚集的倾向,易发生 脂质颗粒聚集的部位与随后发生动脉粥样硬 化的部位是一致的,许多因素可导致内皮损 伤
三、泡沫细胞的形成(2)
❖ 而巨噬细胞表面的清道夫受体介导脂质的过度摄取 和泡沫细胞形成,巨噬细胞通过清道夫受体识别并 吞噬修饰的LDL颗粒。该吞噬过程并不受所摄取胆 固醇量的调节,可持续至大量脂质蓄积而形成泡沫 细胞,其他受体包括CD36等也可能参与氧化型 LDL颗粒的清除和泡沫细胞的形成,病变部位的巨 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白细胞介素3以及粒细胞巨 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可诱导巨噬细胞增殖,以加快 LDL颗粒的清除
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理
概述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古老疾病,而人类对其认识 并对其发病机理的研究只有100余年历史。高 热量、高饱和脂肪酸的摄入、缺少体力活动是 其发病诱因,目前已成为人类首位死因。
❖血管不只是一个简单的解剖学管道,而是一个 功能复杂的器官。胆固醇尤其是低密度脂蛋白 胆固醇参与了它的形成,近来人们发现诸多炎 症因子参与其发病过程,并认为其实际上是一 种慢性炎症性疾病,对其认识上的进步可能带 来防治上的突破,因为有了更多干预的靶点
二、单核细胞的黏附与迁移---(2)迁移
❖ 固定在病变部位的内皮细胞上的单核细胞需 要接受新的信号以便准确迁移至病灶部位。 研究显示,内皮细胞在氧化型LDL等刺激因 素的作用下可产生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而单 核细胞趋化蛋白1能够选择性地吸引单核细胞 穿越内皮细胞间隙进入内皮细胞下并游至病 灶部位。干扰素诱导蛋白10则参与淋巴细胞 向病灶部位的趋化和迁移
四、平滑肌细胞的迁移和增殖(3)
❖ 在生理状态下,PDGF以α颗粒的形式储存于 血小板中,肝脏受损时,巨噬细胞、血小板、 浸润的炎细胞、受损的内皮细胞及激活的肝 星形细胞均可以分泌PDGF。以自分泌、旁 分泌的方式发挥作用
四、平滑肌细胞的迁移和增殖(4)
❖ 从中膜迁移至内膜的平滑肌细胞聚集在由坏死的泡 沫细胞组成的脂池周围,由收缩型转变为合成型, 能够产生胶原纤维和弹力纤维组成纤维帽包绕脂池 形成典型的粥样硬化斑块。粥样硬化处平滑肌的数 量对维持纤维帽的稳定性非常重要,在一些生长因 子的作用下平滑肌细胞可出现增殖,而许多炎症因 子和T淋巴细胞可诱导平滑肌细胞死亡,平滑肌细 胞增殖和死亡的动态过程影响着粥样硬化斑块的发 生和发展。
(1)内皮损伤的原因
❖ 长期高脂血症、由于血压增高、动脉分支的 特定角度和走向、血管局部狭窄等引起的血 流动力学改变所产生的湍流、剪切应力,以 及由于糖尿病、吸烟、细菌、病毒、毒素、 免疫性因子和血管活性物质如儿茶酚胺、5羟色胺、组织胺、激肽、内皮素、血管紧张 素等的长期反复作用;都足以损伤内膜或引 起功能变化,有利于脂质的沉积和血小板的 粘附和聚集,而形成粥样硬化
四、平滑肌细胞的迁移和增殖(1)
❖ 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病变如上所述。如进展 至复杂斑块阶段则有平滑肌细胞的参与,一 旦泡沫细胞大量死亡并形成脂池,则可导致 炎症性疾病的常见反应,对不能清除的病变 进行包裹以减少病变对周围正常组织的影响, 这个工作由平滑肌细胞完成
四、平滑肌细胞的迁移和增殖(2)
❖ 平滑肌细胞主要分布在动脉的中层(内膜也 有少量分布),通过一层弹力板与内膜隔开, 在粥样硬化病变部位的平滑肌细胞自动脉的 中层迁移而来,血小板源生长因子(PDGF) 是引导平滑肌细胞迁移的主要趋化分子
(2)内皮损伤的表现
❖ 动脉内膜损伤可表现为①内膜功能紊乱如内 膜渗透性增加,表面容易形成血栓。②也可 表现为内膜的完整性受到破坏
(3)脂质颗的堆积
❖ 内皮损伤使其对脂质颗粒的通透性增加,可 明显加快LDL颗粒的沉积速度,而影响LDL 颗粒沉积速度更重要的因素是血浆LDL的浓 度,浓度越高沉积速度越快,就越容易发生 动脉粥样硬化。而动物实验显示,如果LDLC浓度﹤80mg/L则较难诱导动脉粥样硬化的 产生。动脉内皮下脂质颗粒的堆积是动脉粥 样硬化的必备条件
二、单核细胞的黏附与迁移---(1)黏附
❖ 正常的内皮细胞有抑制血液细胞黏附的能力, 但LDL颗粒蓄积部位的内皮细胞却需要吸引 血液中的巨噬细胞迁移至病灶部位吞噬和清 除沉积的LDL颗粒。病变部位的内皮细胞等 表达的P-选择素等促使血液中的单核细胞贴 近血管壁以跳跃和滚动的形式行进,随后被 内皮细胞表达的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和细胞间 细胞黏附分子1等固定在病变部位的内皮细胞 上
(4)脂质颗粒的氧化与修饰
❖ 过多沉积的以LDL为主的脂质颗粒需要巨噬细胞的 吞噬而清除,内皮下LDL首先需要化学修饰以区别 于血液中正常运行的LDL,方便巨噬细胞的识别。 脂质颗粒与内膜下蛋白多糖结合使其更容易被氧化 或其他化学修饰,而LDL的氧化修饰是动脉粥样硬 化发生的重要步骤。早期内皮细胞产生的还原型辅 酶Ⅱ氧化酶等参与LDL的氧化,随病变进展迁移至 内膜下的巨噬细胞和平滑肌细胞产生的脂质加氧酶、 髓过氧化物酶等也参与脂质颗粒的氧化。
三、泡沫细胞的形成(1)
❖ 迁移至内皮下的单核细胞随后分化为巨噬细 胞,修饰的LDL颗粒在此过程中起了重要作 用,细胞表面的LDL受体是细胞摄取LDL-C 的经典途径,但并不参与泡沫细胞的形成, 先天缺乏LDL受体的个体仍然可以产生泡沫 细胞。正常细胞表面的LDL受体的数量受细 胞摄取胆固醇量的调节,如果细胞摄取了足 以满足其代谢需要的胆固醇,则LDL受体的 数量下调以减少甚至停止LDL的进一步摄取
三、泡沫细胞的形成(3)
❖ 巨噬细胞吞噬的胆固醇可通过HDL转移 至内皮外,使巨噬细胞能继续吞噬LDL 颗粒,并最终完成清除工作。HDL能抑 制泡沫细胞的形成。如果LDL沉积过多 超过HDL的转运能力,则巨噬细胞吞噬 的脂质不断增多最终形成泡沫细胞直至 死亡。
三、泡沫细胞的形成(4)
❖ 大量的泡沫细胞沉积在动脉内皮下临床上表 现为动脉粥样硬化的脂纹期,此时如果采取 降低LDL-C浓度、改善内皮功能等措施减少 LDL颗粒等脂质在内皮下的沉积,通过HDL 对胆固醇的逆转运,动脉脉粥样硬化病变可 能消失,反之则形成脂池而形成典型的粥样 斑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