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的构成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
原子的构成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
原子的构成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的;(2)初步认识物质结构学习中的模型方法;(3)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了解原子结构模型建立的历程,理解模型化方法在科学研究中的运用。
3.情感与价值观:结合历史上几位科学家的卓越贡献,对学生进行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可分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重点:原子的构成。
难点:知道原子的结构,建立物质无限可分的观点。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课堂讨论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二、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学生活动】温顾旧知,写出水电解的文字表达式,画出水分子通电生成氢气和氧气的示意图。
【情景引人】屏幕演示水分子的分解动画,学生观察、分析并讨论:1.什么叫原子?2.化学反应的实质是什么?化学反应的过程就是参加反应的物质的原子重新组合生成新物质的过程,那么不同的原子(如氢原子和氧原子)有什么差异呢?上述问题的答案要从原子的内部去寻找,这就涉及一个新的问题,需要我们去探索。
(通过交流讨论,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激发思考并探究新的科学奥妙的兴趣,很自然地进入新的课题)(二)进入新课题【教师提问】原子能否再分?请以“我想象中的原子结构”为题提出你的假设。
【学生交流】1.原子像葡萄,葡萄汁是原子核外的……2.原子像一个乒乓球。
3.原子像一个实心球。
【启迪思维】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分为原子,原子在化学反应中不能再分,用其他方法能不能再分呢?【情景引入】播放原子弹爆炸的蘑菇云的图片,引导学生分析原子弹是通过原子裂变释放出巨大能量而制造出来的。
如果原子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实心球体能裂变吗?【学生交流】1.原子裂变说明原子内部有复杂的结构……2.原子里面有哪些微粒呢?(通过宏观的科学实例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科学,这一教学过程培养了学生的能力,符新课程标准)【创设情景】追溯历史,回答问题。
1803年,英国科学家道尔顿提出了近代原子学说他认为一切物质都是由原子构成的,这些原子是微小的、不可分割的实心球体。
原子的构成教学反思
原子的构成教学反思(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报告、合同协议、条据文书、策划方案、规章制度、心得体会、名人名言、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ummary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doctrinal documents, planning plans, rules and regulations, personal experiences, famous quote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sample essays, please stay tuned!原子的构成教学反思原子的构成教学反思大全[13篇]身为一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教学能力,对教学中的新发现可以写在教学反思中,如何把教学反思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本店铺精心整理的原子的构成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原子的构成》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教师 总 结 :
本 上 图表分 析讨 论 、归纳 总结 ,从而加 强对 本节 知识 的理 质量 很小 ,所 以原子的质量近似 等于质子和 中子 质量之和 。 解 ,增 强学 生学 习本 节课 的兴 趣 。 3 . 重 点和难 点 重 点 :原 子 的 构 成 、 构 成原 子 的粒 子 间的 关 系 ;难
( 2 ) 过 程 与 方 法 :利 用 图表 、 多媒 体 等 教 学 手段 ,化
概 念 的 基础 上 进 一 步 探 究 原 子 的构 成 及 相 对 原 子质 量 。
考虑 到 学生 的认 知能 力和 知识 结构 ,本 节只 要求 学生 对相 哪些 信 息 ? 对 原子质 量做 初 步 了解 。 由于 缺乏粒 子 的观 点和 微观 想象 学 生讨 论回答 。
教师 活 动 :补 充a 粒子 是 带 正 电荷 的微 粒 ,异性 电荷 察 、交流 、讨 论 。本节 课在 教学 中注 重突 出重 点 ,力求 突
相 互引 吸 , 同性 电荷 相 互排 斥 。提 问为 什 么大 多 数a 粒 子 破难 点 ,基本 实现 了三 维教 学 目标 。 能直 线通 过 ,极少 数被 直接 弹 回 ? 当然 ,本 节课 也有 一 些 不 足 之 处 : 知 识 点 的衔 接 和
学 生讨论 回答 :
过渡 上 不够 自然顺 畅 ;对课 本 上 图表 的分 析 不够深 入 ,只 是 简单地 让 学生 找规 律 ,还 应 该 引导学 生利用 图表 获取 更 课 ,听课 教师 较 多 ,而 且本 节 内容相 对抽 象 ,学 生的主 体 中 ,这些 问题 要进 一步 改进 ,努 力提 高 自己对 课堂 的掌 控
初中化学教学课例《原子的构成》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纪的研究、探讨、论证。
展示:汤姆生发现电子的阴极射线的实验过程
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α粒子,即氦原子的原
子核)
现象:绝大部分的α粒子沿着原来的行进方向,没
有发生偏转;少部分α粒子的运动方向有所改变;甚至
教学策略选 有极少数的α粒子有很大的偏转,甚至是 180 度。
择与设计
提问:请大家来解释这种现象的原因
习情境创设,激发学习兴趣、思维的点燃。在这节课题
的要求,并把它渗透到教学中,
促使使教学过程成为一个再发现、再创造的认识过程。
初中化学教学课例《原子的构成》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学科
初中化学
教学课例名
《原子的构成》
称
本课题是初中化学第四单元第一课题,它既是今后
教材分析 学习的理论基础,重点要介绍原子的构成,还要介绍原
子的大小和运动情况、相对原子质量,书写表达。
知识目标:
1、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2、初步学会根据实验现象,来推导原子的组成
能再分了呢?卢瑟福同样通过α粒子散射实验,将金原
子改为氮原子,发现了原子中含有质子,经过其他的科
学家的不懈努力,终于发现原子核中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的。一个质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而中子不带电。
1、原子的构成情况:
2、电性关系
不带电的微粒:中子、原子(分子);
带负电荷的微粒:电子;
带正电荷的微粒:原子核、质子
教学中我尽量使用多媒体、投影仪、挂图来诱发学生想
象,加强对知识的理解,老师适当点拨和评价,促进学
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和学习策略。教学中
采用这种教学方式可提高学生思维最活跃性,利于接受
课例研究综 最快的记忆。所以在教学中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激发
初中化学_原子的构成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板书:执教者板书如下【板书设计】课题1:原子的结构一、原子的构成核电荷数 = 质子数 = 核外电子数二、核外电子的排布1、电子层:电子经常出现的区域2、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核外的电子在不同的电子层内运动的现象3、原子结构示意图的意义4、元素化学性质与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学情分析】本课题内容又较抽象,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因此课堂上需要老师尽可能的多提供一些信息,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好在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分子原子的概念,初步探索了物质构成的奥秘。
不过,他们并不知道原子是否就是构成物质的最小粒子,它的质量到底有多大,本课题就是要解决学生的这些问题。
教师对本节教学内容挖掘较深,导学案设计科学合理,注重了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但教师在课堂驾驭能力上还需要不断改革探索,比如本节原子结构示意图的教学上学生探究活动不足,没有达到能力的培养目标。
不善于运用发现法去启迪学生的思维,如原子核的内部结构可以放心让学生发现,归纳其特点,效度会更好。
【教材分析】本课题处于初中八年级化学第三单元第一节,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是双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单元基本概念集中,这些概念是全书的一个重点,所以本单元对于学生十分重要,它既是今后学习的理论基础,又是必不可少的工具。
而本课题包括原子的构成和相对原子质量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重点介绍原子的构成,同时介绍了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然后又形象的介绍了原子的大小,以及原子中各部分的大小和运动情况。
第二部分介绍相对原子质量,由于原子的质量太小,书写和使用都很不方便,于是采用相对原子质量来表示原子的质量。
教材还通过介绍原子结构的发现史对学生进行科学探索教育。
二、原子的结构(带电)(带,占体积,质量)()原子(不带电)(带,占体积,质量)= =一、卢瑟福实验一部分α粒子改变了原来的前进方向极少数的α粒子被反弹了回来三、原子的结构(带电)(带,占体积,质量)()原子(不带电)(带,占体积,质量)= =原子的构成练习:1、碘是人体必需的一种微量元素,严重缺碘可能诱发甲状腺疾病.已知碘的质子数为53,质子数与中子数之和为133.下列有关碘原子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双选)A.核外电子数为53 B.核电荷数为133 C.中子数为53 D.中子数为802、(2011•湖州)知识梳理有助于我们对已学知识的巩固,如图是某同学学习物质结构层次后已氧气为例进行的梳理,下列选项中与a、b、c对应的是()A.原子、原子核、核外电子B.原子核、原子、核外电子C.原子、核外电子、原子核D.核外电子、原子核、原子3、绝大多数原子的原子核中含有()A.质子、中子、电子B.质子、电子C.中子、电子D.质子、中子4、(2003•南京)某些花岗岩石材中含有放射性元素氡,一种氡原子的质子数为86,中子数为136,这种氡原子的核外电子数()A.50 B.86 C.136 D.2225、(2011•北海)下列关于原子的说法正确的是()A.原子都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B.原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C.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D.原子中不存在带电的粒子,因此不显电性6、下列关于原子的说法正确的是()A.原子是构成一切物质的基本粒子B.原子是一切变化中的最小粒子C.原子是不能再分的粒子D.原子的质量约等于原子核内质子和中子质量之和7、从分子、原子、原子核、质子、中子、电子等粒子中,选出符合下列条件的粒子,填在相应的横线上.(1)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的粒子是.(2)化学变化中最小的粒子是(3)不显电性的粒子是.(4)带正电荷的粒子是.(5)决定原子质量大小的粒子主要是.(6)质量最小的粒子是.8、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是逐渐深入的.下图所示是不同时期科学家提出的原子结构模型.1808年,英国科学家道尔顿提出了原子论.他认为物质都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原子是一个实心球体,不可再分割;同一类原子性质相同;不同的原子是以简单的整数比相结合.1897年,英国科学家汤姆生发现原子中存在电子.1904年汤姆生提出了一个被称为“西瓜式”结构的原子结构模型,电子就像“西瓜子”一样镶嵌在带正电的“西瓜瓤”中.电子的发现使人们认识到原子是由更小的粒子构成的.1911年英国科学家卢瑟福做了一个实验:用一束质量比电子大很多的带正电的高速运动的α粒子轰击金箔,结果是大多数α粒子能穿过金箔且不改变原来的前进方向,但也有一小部分改变了原来的方向,还有极少数的α粒子被反弹了回来.据此他提出了带核的原子结构模型: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根据以上材料,请回答:(1)道尔顿提出了原子论,汤姆生发现了原子中的电子,这在当时是件很了不起的事,但由于受到那时科学技术水平的限制,他们的理论中存在一些缺陷甚至错误,按照目前初中阶段你学的原子结构的理论,你认为道尔顿的原子论存在的缺陷是;汤姆生原子结构模型的缺陷是.(2)根据卢瑟福的实验所产生的现象,不能够获得的结论是.A.原子核体积很小;B.原子核质量较大;C.原子核带有正电;D.核外电子带有负电(3)通过人类认识原子结构的历史,你对科学的发展有哪些感想?.物质都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原子是一个实心球体;不可分割没有发现带正电荷的原子核科学是不断发展的;科学发展的道路是曲折而漫长的;任何一种科学理论都有它的局限性【课后反思】本课题内容抽象,对学生有一定的难度。
初中化学_第三单元第一节原子的构成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一节原子的构成(第1课时)教学设计授课人:【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说出原子的构成和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
能举例说明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之间的关系。
知道原子的种类是由质子数(核电荷数)决定的。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图表、图示化抽象为直观,初步学会运用类比、想象、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形成“物质是有结构的、结构是有层次的”化学基本观念。
【教学重点】:原子的构成【教学难点】: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之间的关系,【教学准备】:学案,多媒体课件【教学流程】:回顾旧知,问题引入→自主学习,展示交流→合作探究,交流提高→课堂总结,能力提升《原子的构成》学情分析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分子和原子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知道分子和原子都很小,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而是重新组合。
对于原子是否是构成物质的最小粒子,不是所有学生都能明确的。
在物理课上,“电荷”概念的引入和学习是从原子构成开始的。
但是学生对于原子构成粒子的带电量和电性等知识还是需要通过本课题的学习才能进一步认识的。
《原子的构成》效果分析通过《水的分解与合成》这节的学习,学生已经建立起分子、原子的微观概念,知道分子、原子很小,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分成原子。
而对于原子是否再分,学生可能产生两种截然不同的想法:有的学生认为,既然分子可分,原子就一定可分;也有的同学认为,原子在化学变化中都不可分,原子应该是最小的粒子。
对于这两种想法,不要盲目给出结论。
所以我在本节的起点应建立在了解人类原子结构的历史过程,通过卢瑟福的阿尔法粒子轰击金箔实验,我设计了视频演示实验,学生观察的更加清晰透彻,想象原子内部的结构,如同身临其境的感觉。
开始时学生对原子内部结构认识不够清晰,因此这样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学生们对原子结构有了进一步的较为清晰的认识。
原子的构成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原子的构成》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本教案是笔者讲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原子的构成》一节公开课的教学设计,《原子的构成》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本节课得到了听课教师的肯定,同时也存在一些需要改进和值得反思的地方。
一、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知道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能描述构成原子的各粒子的电性、电量和质量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利用图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化抽象为直观,培养运用想象、归纳等获取信息的方法;通过讨论与交流,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进行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可分性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2 教材分析与设计思路。
本节在学生已有分子和原子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原子的构成及相对原子质量。
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知识结构,本节只要求学生对相对原子质量做初步了解。
由于缺乏粒子的观点和微观想象力,对初三学生来说,研究一种看不见粒子的构成比较困难。
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借助直观的视频图片,通过分析宏观现象去诱发学生的微观想象力;引导学生对课本上图表分析讨论、归纳总结,从而加强对本节知识的理解,增强学生学习本节课的兴趣。
3 重点和难点重点:原子的构成、构成原子的粒子间的关系;难点: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形成。
4 教学过程导入: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能再分,在其他情况下能不能再分呢?(在此投影原子弹的爆炸图片,课前发原子弹爆炸的相关知识卷)如果能再分,原子由什么构成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原子的构成,教案《《原子的构成》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教师活动:多媒体投影原子的发现过程,播放卢瑟福a粒子散射模拟视频。
提问视频中观察到什么现象?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活动:补充a粒子是带正电荷的微粒,异性电荷相互引吸,同性电荷相互排斥。
提问为什么大多数a粒子能直线通过,极少数被直接弹回?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总结:1 原子内有一个很大的空腔,使绝大多第一文库网数a粒子能直线通过。
初中化学教学课例《原子的构成》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①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图、表等资料,借助多媒体
等教学手段,初步学会运用类比、想象、归纳、概括等
方法获取信息并进行加工。
②在分析原子结构时,鼓励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
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
惯和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对学生进行物质可分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
育。
②结合张青莲教授的卓越贡献资料,对学生进行爱
动,探究新知;4、巩固练习,拓展思维;5、分享收获,
强化思想。
这一节内容是初中阶段尤为重要的一个内容,也是
让学生步入微观世界的基础课程。本节课教,为探究活动制造
课例研究综 了一定的困难,哪些地方可以引导学生探究,怎样引导
述
探究。原本就比较抽象,难懂,掌握的好与坏,将会影
初中化学教学课例《原子的构成》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学科
初中化学
教学课例名
《原子的构成》
称
本课题处于初中化学第三单元第一课题,包括原子
的构成和相对原子质量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重点介绍
原子的构成,同时介绍了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然后又
形象的介绍了原子的大小,以及原子中各部分的大小和 教材分析
运动情况。第二部分介绍相对原子质量,由于原子的质
量太小,书写和使用都很不方便,于是采用相对原子质
量来表示原子的质量。教材还通过介绍张青莲教授的事
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
②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并会查相对原子
质量表。
③逐步提高抽象思维的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 教学目标
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国主义教育。
初中化学_原子的构成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课题:2.3原子的构成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
2.理清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3.初步树立物质无限可分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学习科学家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体会科学在人类发展历程中的重要贡献。
4. 通过学习原子结构的发展史,培养科学研究的科学态度。
知识点(重点、难点):重点:认识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
难点:理清核电荷数、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板书设计:原子的构成原子是化学变化的最小粒子1.原子的构成质子(+)原子核原子中子不带电核外电子(-)2. 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3.不同种类的原子,其核内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都不相同。
学习过程:但是汤姆森的原子模型一直饱受质疑,特别是1911年,卢瑟福和他的助手做了a 粒子散射实验。
【实验探究】a粒子散射实验动画展示a粒子散射实验【思考回答】观察实验的模拟动画,描述所看到的现象先让学生预测可能的结果,然后播放后续动画!培养学生分析实验、进行探究的能力,同时体会原子的有核模型是如何通过实验建立起来的。
使学生意识到任何科学原理的创立都要付出巨大的努力。
引导学生理解科学的发展是无止境的,原子结构模型也在不断的完善着。
【教师引导】(1)如果原子是像道尔顿所说的实心球,大部分α粒子可能穿过吗?(2)α粒子带正电,偏转说明了什么问题?设置目的化学史的学习增强了学生的的基本性质。
了解由原子直接构成的常见物质。
【投影】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
通常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有:金属、固态非金属、稀有气体。
【总结】请同学们对照学习目标把所学的知识强化重点知识,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帮助学生建立宏观物质与微观粒子的联系,知道原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基本粒子,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碳原子。
初中九年级(初三)化学 原子的构成》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
《原子的构成》教学设计[设计思想]本着新课标理念和素质教育的精神,本节课采用启发探究式的教学方法,突出原子的构成和相对原子质量两部分重点知识,通过运用现代教育手段和化学史教育,培养学生多种能力,使学生初步了解物质构成的奥秘,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展打下基础,同时渗透了真、善、美的教育及辨证观点的教育。
[教材处理]以讲解为主,图片辅助,设计一个个问题情境,让学生带着问题思考讨论,在教师的帮助下,自然地得出结论。
(做到突破教学重点,化解教学难点),由于学生对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已有所了解,而且在物理课中已经学习了原子的构成,因此,我用大家熟悉的水作为创设问题情境的物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然后提出问题:水是由什么构成的?水分子是由什么构成的?氢原子、氧原子又是由什么构成的呢?它们能够再分吗?以‘我想像中的原子结构’为题,提出你的猜想。
引入新课。
然后通过学生阅读教材,教师运用多媒体展示原子结构示意图、原子弹爆炸等图片,引导学生得出原子的构成,并分析原子为什么不显电性、原子中各种粒子之间的关系,对于相对原子质量的教学则采用具体例题进行讲解,并由学生进行练习,从中还得出近似相对原子质量等于质子数加中子数。
最后用有关张青莲教授的资料,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2)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并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3)进行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可分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
2.过程与方法(1)充分发挥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2)学习运用对比、归纳的方法在微观世界和宏观世界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3)运用形象恰当的比喻减少学生对微观世界的神秘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对学生进行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可分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
(2)逐步提高抽象思维的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原子的构成和相对原子质量;2)难点:①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②相对原子质量概念的形成。
《原子的构成》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doc
《原子的构成》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2)知道核电荷数、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3)初步了解原了结构模型及其在历史上的发展过程,体验建立模型的思想。
2.过程与方法(1)通过演示电子发现的实验,培养实验观察能力和分析思维能力(2)通过学生对学案上两个表格的观察,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3)通过师生共同讲述原子结构的发展史,初步了解人类认识微观世界的方法——假说与模型的方法(4)使学生初步学会透过宏观现象分析物质微观结构的方法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初步树立世界的物质性和物质的可分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2)学习科学家在科研中的团结协作、不懈追求的精神(3)激发学生热爱科学、崇尚科学及愿意为科学献身的情感教学重点原子的构成教学难点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复习提问]什么是原子?原子和分子右什么本质的区别?[回答]:“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粒子,在化学变化中不能再分成更小的粒子。
”[讲述]通过上一单元学习我们一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构成,分子是保持物质的化淫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引入新课]在木单元我们将进一步探索物质构成的奥秘。
木节课我们首先探索原了的构成原子到底能不能再分?能分,它又是哪几部分构成的?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來学习第一个问题——原子的构成。
[板书课题]一•原子的构成从课本中我们知道了原子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不可分割的实心球体,而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了构成。
原子已经很小了,原子核更小它的半径只有原子的半径的几万之一,原子这么小,在化学变化中已是不能再分了,那么原子的构成又是怎样被一步步发现的呢?(引发学牛对原子结构的猜想,迫切想知道粒子微观结构的发现历程。
)一、原子结构发现史1、电了的发现1897年,英国科学家汤姆逊发现了“电了”,并通过实验证实电了带负电荷,是所有物质原子共有的组成部分。
原子的构成 初中九年级化学教案教学设计课后反思 人教版
《原子的构成》教学设计
陈春芳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电子构成的。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行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原子的构成。
难点:原子的构成。
三.教学过程:
1.复习旧知。
.分子,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此时教师进行启发式提问:原子是最小的粒子吗?原子能不能再分?
2.屏幕出示:汤姆森发现电子。
(致敬伟大的科学家)
3.教师讲解卢瑟福的a粒子轰击金箔的实验。
通过三种现象,请同学呢们
进行分析,我们能得到哪些结论呢?
4.屏幕出示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
让学生通过对比去理解原子的构成。
5.师生共同归纳原子的构成:
质子(+)
原子核
原子中子(不带电)
核外电子(-)
6.教师引导。
通过表格得出结论:
1).质子数=电子数=核电荷数
2)不是所有的原子都有中子。
氢原子的中子数为0,它没有中子。
7.课堂练习。
《原子的构成》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原子的构成》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教学目标:1.了解原子的构成和组成元素;2.理解原子中的质子、中子和电子的作用;3.掌握原子模型的发展历程。
教学重点:1.原子的组成元素;2.原子中的质子、中子和电子。
教学难点:1.理解原子中的电子云和能级的概念;2.掌握原子模型的发展历程。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教师出示照片,引发学生思考:这是什么?它有什么结构?2.学生积极回答,教师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思考。
二、展示(10分钟)1.教师出示原子结构图,引导学生讨论:原子是由什么组成的?2.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和思考回答问题。
3.教师指出原子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介绍质子、中子和电子的作用。
三、讲解(15分钟)1.教师介绍原子中的质子、中子和电子的概念和作用。
2.教师讲解原子中的电子云和能级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
四、实验(20分钟)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原子模型的发展历程。
2.学生根据实验结果,总结现代原子模型的发展历程。
五、相互学习(10分钟)1.学生互相交流和讨论实验结果,共同总结原子模型的发展历程。
2.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原子模型中的未解之谜,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六、展示和讲解(10分钟)1.学生代表展示实验结果和总结的历程。
2.教师讲解原子模型中的未解之谜,并给予学生一些思考和启示。
七、归纳(10分钟)1.教师归纳总结原子的构成和组成元素,向学生提问并引导学生回答。
2.学生积极参与回答,教师给予肯定的反馈。
八、小结(5分钟)1.教师小结本节课的内容和重点,强调学生学习的重要性和意义。
2.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分析自己的学习情况和不足之处。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让学生全面了解和掌握原子的构成及其组成元素,理解原子中的质子、中子和电子的作用,掌握原子模型的发展历程。
通过展示、讲解、实验和互动交流等多种教学形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同时,教师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初中化学_原子的构成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原子的构成(第二课时)教案一、教学设计思路本课题教学内容比较抽象,但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原子基础了,所以在讲述时没有第一课时那么难以理解。
教学中将通过让学生联系实际,观看微课、动画,画图等方式来得出电子的分层排布;尤其让学生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各部分的含义;最后由学生小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教师引导学生从课本知识走出来,进行德育一体化教育。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达成教案中的教学目标。
二、教案课题原子的构成(第二课时)授课人学校教学目标1.了解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基本规律,能读懂原子结构示意图,初步认识核外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了解离子的形成。
2.培养学生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尝试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和感知模拟能力。
3.通过对整个原子内部结构的认知和探究,学习科学家坚持不懈的科学精神,建立宏观微观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科学理念,激发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感受探究未知世界的乐趣。
教学重点:原子中电子的排布及其在化学反应中的表现,离子的形成教学难点:核外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教学方法启发引导,微课辅助,多媒体辅助,交互式教学方法,探究归纳法,小组合作探究,自主探究教学流程肯定学生答案,补充规律分解任务,分几层?每一层最多排几个电子?引导学生分类思想指出“稳定结构”,引导启发“原子都有达到稳定结构的趋势”找到每一层上的电子的排布规律第一层最多......第二层最多......最外层最多......游戏:闯一闯给出一个氯原子,质子数为17,请问最外层电子数为多少?观察以下几组原子结构示意图的最外层电子数的特点,有什么规律?找出:第一排金属原子特点:最外层电子数小于4第二排非金属原子特点:最外层电子数大于等于4最后一排稀有气体原子特点:最外层电子数为8(氦为2)自主探究:怎样使以下原子达到稳定结构?培养学生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培养学生应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分类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对于钠原子得7个或者失掉1个,哪种方式更容易?总结:不同类原子的得失电子的规律引导学生发现:原子离子异同,引出离子概念帮助学生建构宏观微观相结合的思想布置作业:课下将学案所给题目做完,有余力的同学将思维导图建构完整 + 11 2 8 1 +17 2 8 7看动画,验证自主探究的结果是否正确最外层电子数化学反应中电子得失情况金属原子小于4 易失电子非金属原子大于等于4 易得电子稀有气体原子8(氦为2)不易得也不易失得出结论:1、在化学反应中,原子核是不会变化的,改变的只是原子核外的电子2、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决定了原子的化学变化中的表现思考:两种微粒结构示意图有何异同?变化后的微粒和原来的钠原子完全一样吗?新微粒质子数大于核外电子数,是带电的原子,这种新微粒叫做离子。
初中化学教学课例《原子的构成》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介绍了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然后又形象的介绍了原子
的大小,以及原子中各部分的大小和运动情况。第二部
分介绍相对原子质量,由于原子的质量太小,书写和使
用都很不方便,于是采用相对原子质量来表示原子的质
量。教材还通过介绍张青莲教授的事迹对学生进行爱国
主义教育。
初中化学教学课例《原子的构成》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学科
初中化学
教学课例名
《原子的构成》
称
本课题处于初中化学第四单元第一课题,第四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是双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单元基
本概念集中,这些概念是全书的一个重点,所以本单元
对于学生十分重要,它既是今后学习的理论基础,又是
必不可少的工具。而本课题包括原子的构成和相对原子
知识与技能:1、了解原子的构成;2、知道原子不
显电性的原因;3、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1、初步学会分析、比较、归纳等方 教学目标
法去探究客观规律;2、学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进行世界的物质性、物质
的可分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 2、通过了解我国在
测定相对原子质量方面的成绩培养民族自豪感。
二、原子的构成 活动一、教师播放课件展示原子结构示意图 教师提出问题: 1、原子是由什么构成的?
2、你能否用语言简单的描述一下? 目的:学生看到了微观的原子结构,能形象、直观 的知道原子是一个什么样的构成。 活动二、教师播放课件展示教材中的表格 4-1 教师提出问题: 1、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是什么关系? 2、构成原子的粒子他们的电性怎样? 3、构成原子的粒子质量是什么样的呢? 4、原子的质量主要是由谁决定的呢? 目的: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总结并用语言描述出 原子的构成。 活动三、教师播放课件展示教材中表格 4-2 教师提出问题: 1、原子种类不同那么就什么不同? 2、质子数和什么数相等,与什么不等? 3、所有的原子都有中子吗? 目的:学生进行分析总结能够得出原子结构中出现 的一些规律。1、原子种类不同,质子数也不同 2、核 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3、氢原子中没有中子 (即并不是所有的原子都含有中子) 活动四、教师播放课件展示原子与地球的体积比 目的:让学生感受原子体积小及原子核更小。并转
原子的结构教学设计及课后教学反思
原子的结构教学设计及课后教学反思关于东城朝晖学校一一潘振志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2、初步了解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
3、初步学会分析原子结构示意图。
(2)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2、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图、表等资料教学手段,化抽象为直观,初步学会运用类比、归纳、槪括等方法获取信息并进行加工。
3、通过讨论与交流,启发学生的思维,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情感与价值观:1、进行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可分性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2、激发学生对微观世界的探究欲和学习化学的兴趣。
(4)重点:原子的构成;外电子排布。
难点: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核外电子运动的特点。
(5)教学方法:课堂讨论法。
(6)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二、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由回忆旧知识引入课题,不仅巩固了旧知识,乂体现循序渐进的认知规律。
?回顾:1.什么是分子2.什么是原子?认真听题;考并回过渡启发:在化学反应里分子可以分为原子,答。
原子在化学反应里不能再分。
用其他方法能不能再分呢?导入新课:这节课我们就学习原子的结构。
一、原子的构成发挥想象,说说你对原子的最初认识,原子的外认真聆听老师讲解。
猜想:原子不能分。
培养学生善于想教师活动形可能是什么样的?教师点评,肯定学生。
那原子是否像同学们想像的那样呢?阅读课本53页“原子的构成”这一部分的内容。
1)原子由哪两部分构成?原子核由什么构成?2)质子、中子、电子的电性和电量怎样?播放动画(几个小粒子绕着一个大粒子作高速运动):你能说出原子的构成了吗?教师讲解:对,确实是这样。
其中居于原子中心的大粒子就是原子核,原子核带正电;粒子就是电子,电子带负电,它们在原子核外的一定范围内作高速的运动。
学生活动学生发挥想象说:1、原子可能是一个实心球体。
2、原子可能像一个乒乓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子的构成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了解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的;(2)初步认识物质结构学习中的模型方法;(3)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
了解原子结构模型建立的历程,理解模型化方法在科学研究中的运用。
3.情感与价值观:
结合历史上几位科学家的卓越贡献,对学生进行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可分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重点:原子的构成。
难点:知道原子的结构,建立物质无限可分的观点。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课堂讨论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学生活动】
温顾旧知,写出水电解的文字表达式,画出水分子通电生成氢气和氧气的示意图。
【情景引人】
屏幕演示水分子的分解动画,学生观察、分析并讨论:
1.什么叫原子?
2.化学反应的实质是什么?
化学反应的过程就是参加反应的物质的原子重新组合生成新物质的过程,那么不同的原子(如氢原子和氧原子)有什么差异呢?
上述问题的答案要从原子的内部去寻找,这就涉及一个新的问题,需要我们去探索。
(通过交流讨论,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激发思考并探究新的科学奥妙的兴趣,很自然地进入新的课题)
(二)进入新课题
【教师提问】
原子能否再分?请以“我想象中的原子结构”为题提出你的假设。
【学生交流】
1.原子像葡萄,葡萄汁是原子核外的……
2.原子像一个乒乓球。
3.原子像一个实心球。
【启迪思维】
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分为原子,原子在化学反应中不能再分,用其他方法能不能再分呢?
【情景引入】
播放原子弹爆炸的蘑菇云的图片,引导学生分析原子弹是通过原子裂变释放出巨大能量而制造出来的。
如果原子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实
心球体能裂变吗?
【学生交流】
1.原子裂变说明原子内部有复杂的结构……
2.原子里面有哪些微粒呢?
(通过宏观的科学实例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科学,这一教学过程培养了学生的能力,符新课程标准)
【创设情景】
追溯历史,回答问题。
1803年,英国科学家道尔顿提出了近代原子学说他认为一切物质都是由原子构成的,这些原子是微小的、不可分割的实心球体。
1897年,英国科学家汤姆发现电子。
1911年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为探索原子的内部结构进行了如下实验。
播放动画:a粒子轰击金箔。
结合联想与启示,你能试着对上述实验现象解释吗?
(了解原子结构模型建立的历程,理解模型化方法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交流讨论】
1.在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的 a粒子散射实验中你发现了什么?
2.下列对原子结构认识错误的是( ).
A.原子核体积很小 B.原子核带正电
C.原子内部有很大的空问 D-原子是实心球体
(结合历史资料创设情景,质疑问难,不仅引导学生突破知识难点,而且还对学生进行了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可分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拓展思维】
按现在你对分子、原子的认识,你认为道尔顿提出的近代原子学说有哪些不确切的地方?举例说明。
【学生交流】
1.一切物质都是由原子构成的是错误的,如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
2.构成物质的粒子除了原子还有分子、离子。
3.“原子是微小的、不可分割的实心球体”不正确,如汤姆生发现电子……
【提出问题】
原子内部有哪些粒子?
【讲解】
11897年,在英国科学家汤姆生发现电子以后,人们开始揭开了原子内部的秘密。
1911年卢瑟福发现原子核,说明小小的原子内部结构复杂。
经过2O世纪整整一个世纪的努力,科学家们已经发现了很多种构成原子的基本粒子,至今仍在探索中。
【创设情景】
屏幕演示原子的构成动画(2份动画)。
【学生交流】
原子很小,看不见,摸不着;我的手上有无数个原子;原子核更小,在原子里原子核外的空间很大;电子绕核做高速运动
……
【师生归纳】
1、原子的构成
2、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指导阅读】
请同学们看书 70页第一段,想象一下原子和原子核的大小,记忆并画出知识要点。
【启迪思维】
原子核带正电,核外电子带负电,那么原子显不显电性呢?由原子构成的分子显电性吗?为什么?
【教师引导】
请同学们仔细阅读 7O页表 4—1,通这个表格,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讨论】
1.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电子带负电
2.质子和中子的质量很小,但比电子大很多,即子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3.中子不带电,所以原子核的电性由质子决定,因此原子核带正电,数目跟质子相等。
【教师启发】
继续观察 70页表 4~2,分别对比横与竖行,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屏幕出示】
课本 70页原子的构成表(表略),教设问引导。
1.不同种原子之间有哪些区别?
2.所有的原子都是由质子、中子、电子构成吗?
3,质子、中子、电子在数量上有什么关系?
4.原子本身带电吗?为什么?
【学生交流】
1.氢原子核内只有一个质子,没有中子;
2.碳原子和氧原子的质子数、中子数和核外电子都相等;
3.所有原子的质子数与和核外电子数相等;
4.原子不显电性;有的原子的质子数等于中子数有的不相等;
5.不同原子的核内质子数不同,不同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也不同;
……
【归纳小结】
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核内质子数 =核外电子数,但不一定等于中子数。
原子不显电性。
由原子构成的分子也不显电性。
(三)盘点收获
这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想说些什么吗?
(四)课堂检测
(五 )课外活动设计
你能否从课堂中受到启发,上网搜索微观粒子的知识并写一篇有关原子结构的科普小论文。
课后反思
本节教学内容比较抽象为使学生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原子的构成,我主要采用了:阅读前人的实验现象——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探究验证的方法,通过课堂的表现来看,这种方法还是可行的。
学生的积极性较高,并且大多数学生能投入思考,提出自己的假设。
但也看出部分学生的探究意识还不够,探究仅停留在表面上,未做深入思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