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东西部发展差异分析共36页
中国东西部经济发展的差异及成因
中国东西部经济发展的差异及成因摘要:中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在自然地理和历史人文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区域差异和发展不平衡客观存在,其中尤以东西之间的大地带性差异最为突出。
近年来,中国西部不发达省区与东部沿海省市打的经济发展差距相当突出,这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本文旨在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和方法,对中国东西部之间的经济联系、社会发展程度差异及其成因,从自然地理和历史人文等方面,作具体深入的考察研究,以期从几个的角度,揭示东西部发展不平衡的多重因素。
本文研究的重点,一是自然地理条件与东西部发展的关系,二是社会环境与东西部发展的关系。
关键词:中国东西部经济发展差异成因我国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过大,制约了国民经济整体的健康发展,同时也带来一系列的政治、社会问题中国的东西部经济差距问题是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之一。
伴随着我国前所未有的高速经济增长的同时东西部经济差距也不断扩大,东西部经济差距加大制约了国民经济整体的健康发展。
下面就中国东西部经济发展差异及成因进行探讨。
一、中国东西部差异比较现状特点东部地区主要由平原及低矮的丘陵组成,包括北京、天津、上海、山东、辽宁、江苏、浙江、福建、海南、广东、河北,土地肥沃,温度适宜,雨量充沛,适合多种农作物生长产量也高,被誉为“鱼米之乡”;西部地区大都是高山高原,崇山峻岭巍然矗立,沙漠戈壁面积大,对外部的联系交往十分艰难,一些地区几乎处于同外界隔绝的状态。
包括甘肃、广西、贵州、内蒙古、宁夏、青海、山西、四川、西藏、新疆、云南、重庆。
直到现在,交通不便,相互阻隔,仍是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大障碍。
青藏高原极其严寒,西北地区极其干旱,黄土高原极其贫瘠,云贵高原极其险峻,对经济发展非常不利。
从我国来说,区域差距一直存在着,即使在改革开放之前实行“均衡发展战略”时期也不例外。
新中国建立以来,东部沿海地区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而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一直位居最末。
东中西区域发展差异
[探究二] 教材P19图1-18 我
国改革开放的时空发展。 1.读图1-18,说出我国对外 开放的时空格局是怎样变化的?
【探究点二】 从时间轴上看, ①开放起步于1980年设立的四个经济特区; ②至1984年才迈出第二步,开放14个沿海开放城市;从此 以后,开放步伐不断加快, ③至1992年基本形成全方位的开放格局。 从空间轴上看, ①改革开放首先从沿海开始, ②从沿海的点(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到沿海的片(长江 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南三角洲地带、山东半岛、辽东 半岛等沿海经济开放区), ③然后再沿江、沿铁路再向中、西部推进;但目前中、西 部的开放城镇仍是点状分布(长江沿岸开放城市、边境开放 城市、省会开放城市),在开放程度上不及东部沿海地带。
文化:教育、观念(开放程度)
工业基地 沪宁杭工业区 辽中南重工业基地 京津唐工业区 珠江三角洲轻工业 基地
特征 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我国著名的重工业基地 我国北方重要的综合性工业 基地 以轻工业为主的综合性工业 基地
主要工业中心 上海、南京、杭州、苏 州等 沈阳、大连、鞍山、本 溪等 北京、天津、唐山等 广州、深圳、珠海
一、东、中、西差异
■(一)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地带
东、中、西三大经济 地带划分的依据是:
自然条件 经济基础 发展水平 对外开放 程度
[学习小结]
区域差异分析的一般方法
地理位置 气候、地形
自然环境差异
水文、植被、土壤 资源
区 域 差 异制 约影 响人类活动差异(社会经济)
经济:产业结构、经济基础 社会:政策、交通、技术
思考:近年来珠三角和太湖平 原地区由历史上的粮食输出地 变为输入地。请从工业化、城 市化及产业结构方面谈谈引起 这种变化的原因。
东中西区域发展差异概述
西部地区不足: 基础设施落后,人才、技 术、资金匮乏,生态脆弱。
实施西部大开发有哪些重大意义呢?
缩小我国东部与西部地带之间的发展差距,推 动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实现全国各族人民的 共同富裕; 加强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与边疆安全; 扩大国内市场需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通过西部大开发,可将西部地带的资源优势变 为经济优势,将潜在优势变为现实优势。
因 素
…通信条件 、 市场经济…
劳动力素质较高
思想观念开放,竞争意识强 发达,国内外联系便捷 发育比较早,多种所有制经 济发展比较快
中、西部地带
山地高原为主,海拔较高 非季风区,多干旱或高寒
能源、矿产、森林、草场等资源丰富
较低 落后 较低 较差 不合理,第一产业比重偏大
相对比较落后 劳动力素质较低 思想观念保守,竞争意识弱 相对落后 市场经济发育相对落后
展
1、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划分的的依据 和范围? 2、比较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产业结构 的差异 3、对外开放程度如何直接影响到区域经济 增长?(p18) 4、西部经济发展的优、劣势? 5、西部大开发的意义?
1.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经济地带各包括哪些省级 行政区?
东部:辽宁、河北、北京、天津、山东、 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 广西、海南(暂未包括港、澳、台)
于全国平均水平,第一产业所占比重较小,低于全国平均 水平,东部地带的产业结构较优;中西部地带的第一产业 在国民经济中还占较大的比重,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
原因:(1)东部地带的自然条件优越,濒临海洋,具有
开放性和便利的海运;中西部地带自然条件差,长期处于 较封闭的状态。(2)历史上形成的经济基础,东部好于 中西部地带。(3)历史时期形成的人们的心里特征也有 差异,东部地带的人们在经济竞争面前危机感和紧迫感较 强。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分析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分析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呈现出不平衡发展的态势,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对我国经济建设意义重大。
本文通过对分析我国当前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现状和影响因素,提出了推动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的几点建议。
关键字:区域经济;发展;差异一、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情况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对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方面做出很大调整,由平衡发展战略转向不平衡发展战略,开始优先发展东部沿海地区,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国家制定的政策明显向沿海地区倾斜,沿海地区经济迅速腾飞,也拉大了沿海与内地的经济差距。
中西部地区物产资源丰富,同时强而有力的承接东部的产业转移,以重工业为主的东北地区,地理位置优越,矿产资源充裕,工业配套设施较为完善,但因缺乏产业技术升级改造,东北地区发展势头有所减弱。
二、我国区域经济差异的影响因素1.地理位置。
自然资源分布差异以及不同级别开发建设程度所引发的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
我国地大物博,自然资源丰富,分布差异巨大。
我国水资源南多北少,但耕地却是北多南少,东部地区气候条件好,平原广阔,水陆交通发达,沿海区位优势明显。
中西部为中国几大高原向平原过渡地区,地势起伏大,地形复杂,自然条件敏感而脆弱。
在自然地理条件中,交通条件是区位条件中的基础性因素。
从地理区位和交通通讯来说,东部均具备较强的优势。
2.工业技术条件和工业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
在我国经济产业链的发展中,工业具有举足轻重作用。
在历史和地理条件的限制下,西部地区发展比较落后,企业规模小,大型工业企业更是屈指可数,因此经济发展其他地区是为落后,而在沿海地区,极早开放口岸,招商引资,科技投入较多,对东部地区产业的形成及其产业结构升级注入新鲜活力,具有良好的工业技术较强的科研开发能力,因此其经济发展良好。
而中西部地区始终以经济效益低、投资回报率低的农业及重工业为主,转型困难,所以还延续着东部沿海地区重工业基地的角色,长此以往对中西部地区的长远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同时使其与东部地区在经济上的差距扩大化。
东西部发展差异
3.政策环境差异——规范经济与欠规范经济 20年的改革开放,既是我国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时期,也是计划经济体制 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时期。可以说,当年东部经济是在计划经济或“双 轨经济”体制框架中实现腾飞的。而如今西部经济却必须在市场体制框架 内运行。从这个意义上说,东西部大发展在时机上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两 种体制对经济发展的不同作用上,规范与欠规范政策环境所产生的“厚东 薄西”作用显而易见。第一,当年东部大之时,国家是投资主体并掌握着 资源分配权力,在政策“东倾”的行政干预下,使各种生产要素源源不断 地流入东部地区。如今在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国家已不可能直接成为西 部开发的主体,同时也已不具备计划体制下大规模直接调配资源的能力。 中央政府的直接投资只是西部大开发的先导,其目的主要是为了改善西部 的宏观投资环境。而西部经济的实质性发展,只有依赖自身努力。第二, 改革开放之初,我们摸着石头过河,加之体制变轨转型中政策上的漏洞和 法规的不健全,缺乏应有的规范约束,给东部地区发展提供了许多有利可 图、有机可乘的时机和条件。
结语
特殊矛盾决定着事物的特殊本质,构成一事物区别于它事物的内在根据。东西部发展时机的差异 性表明,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中潜藏着严峻的挑战。因此,西部地区绝不能把自身锁定在“跟 进式”的发展轨道上,而必须另辟蹊径,选择新的发展战略。同时,东西部经济起飞的社会基础 性条件优劣表明,必须从西部大开发的现实起点和基础出发,以求新精神和务实的态度来寻求西 部崛起之路。 西部地区幅员辽阔,各省(市)区之间的区际性差异较大。探寻西部崛起之路,不仅有别于东部地区, 而且各省(市)区之间也各有殊别。因此,要想选择西部地区普遍适用的具体发展模式是不现实的。 在这里,我们只能从宏观上提出以下若干普适性较强的战略原则,为西部省(市)区探索各自具有区 际特色的发展模式提供大致思路。 1.跨越式发展战略 西部大开发必须绕开东部发展的老路,探索新的发展模式,其战略定位是:以广泛应用现代生物 技术为农牧业跨越发展的突破口,以提升农副产品深加工技术为地方工业跨越的着力点,以直接 植入高新技术带动第三产业跨越式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追赶目标,否则,将永远受制于人。 2.产业绿色化战略 西部地区处于我国大江大河的上游,是全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生态平衡的关键“源头”,直接制 约着全国生态环境的发展。而且西部自然生态环境十分脆弱,面临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和地质灾 害三大环境问题。因此,必须果断放弃掠夺式开发资源的战略,调整产业结构,将开发与环保结 合起来,实现绿色技术和高新技术的双重跨越。这是关系自身乃至整个中华民族生存条件的重大 现实问题。 3.技术导向型战略 西部经济落后是产业落后的必然结果。因此,西部大开发不在摊子铺得大、项目上得多,不可重 蹈盲目攀比、重复建设、粗放式发展的覆辙,而必须以项目开发为载体,提高技术含量,重在集 约经营,以技术开发和引进改造传统产业,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地区经济的增长与发展。
我国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研究
我国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研究【摘要】我国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存在的差距是不争的客观事实,对我国经济的总体发展和未来总体规划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众所周知,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现象,而其中历史地理原因对我国东西部地区差异的影响是最重要的元素之一。
文章对目前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的现状以及历史地理因素引起东西部经济发展差异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最后,结合实际给出了缩小我国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历史地理因素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异对策引言改革开放之初,国家基于国内外社会经济发展大局,果断地选择了区域非均衡发展战略,力求达到缩小国内各地区发展差距必须优先服从于缩小与世界发达国家发展差距的大局需要。
这一战略从效率优先的角度,使东部地区获得了千载难逢的发展先机,从而使得东部地区经济在近三十年快速发展,也使得我国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不断扩大。
造成这种现象的因素很多,除了经济效率的差距、科技发展水平的差距、市场化程度和对外开放程度、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问题等因素外,另一个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历史地理原因。
世纪之交,我国西部地区迎来了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值此国家发展战略重点西移之际,分析比较东西部地区在经济崛起的差异性显得尤为重要。
我们应该客观地认识和把握西部经济腾飞的现实起点和基础,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正确选择发展战略,实现追赶目标的基本前提和现实要求,以求达到东西部经济均衡发展,实现国家制定的宏伟目标——共同富裕。
造成我国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的原因很多,文章以历史地理因素为切入点,对引起东西部经济发展差异的历史地理原因进行了分析,力求在历史规律中寻求突破口。
结合西部大开发战略,给出了缩小我国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的对策建议。
1.我国东西部地区经济差异现状造成我国东西部地区经济差异的原因众多,历史地理环境异同是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我国历史地理环境是指中国进入文明社会以来的整个时期,可以分为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两个方面。
区域发展的差异-东中西差异
东部最快,中部 次之,西部较慢
三个地带GDP增长
东部
中部
7%
15% 34%
42%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51%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51%
(3)产业结构差异:
西部
东部:加工制造业和第三产业发 达
中西部:农业还占较大的比重
36%
16%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三大地带的产业结构(2008年)
4.加快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 从上世纪 80 年代以来,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 水平和综合实力与东部沿海地区存在很大的差 距。原因之一在于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不合理 的矛盾非常突出,产业结构不适应需求结构的 变化,阻碍了区域经济的发展。我国东部产业 结构合理,三次产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比较 均衡;而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不合理的矛盾十 分突出,第一产业比重过大,阻碍了经济的发 展。所以,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对于提高中 西部地区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促进区域经济 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由于中西部地区在 自然条件、经济结构各不相同,所以,我们必 须结合中西部地区实际,因地制宜产业结构调 整。
2.加快中西部地区非农产业的发展 。 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农民收入差异主要源 于非农产业发展的差异。目前,中西部 地区非农产业发展缓慢,农村居民收入 渠道狭窄,与东部地区农村居民工资性 收入存在很大差距。因此,要增加中西 部地区农民收入,缩小与东部地区的经 济差距,必须充分优化经济增长结构, 促使优质生产要素向非农产业流动,将 非农产业发展作为繁荣中西部地区农村 经济、增加中西部地区农民收入的重点 加以实施。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历史上形成的社会经济基 础较好,近代工业首先 出现在沿海
产业结构相对较优,第二、 三产业比重远大于第一产业 农村工业化程度较高, 生产力水平较高 交通设施齐全,网络稠密
中国东、西部经济发展差异
中国东、西部经济发展差异一、案例背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由于自然地理的差别,经济发展起点的差别,观念的差别,地方政府行为方式的差异,产业结构的差异,开放政策的区域推进及渐进式市场经济的推进和演变等等因素的作用及影响,使得中国东部和西部的经济差距越来越大。
物流呈现东、西市场交换的不平衡格局;资金流是一江钞票向东流;人才流是孔雀麻雀东南飞;优惠政策是向东倾斜;如此等等。
使得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东部成为繁荣的象征,而西部则是贫困的代名词。
这种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及发展过程中造成的区域经济的不平衡发展,有其合理性,但若任其差距的扩大,则可能造成许多社会经济问题。
这种由市场经济造成的不平衡发展的差距,由市场的力量来缩小差距是不可能的,必须借助政府的力量,因此,中国政府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及时地提出开发西部的政策。
二、案例资料50万人以上(包括100万人以上的特大城市)。
度、有路面公路密度和内河航运密度之和)。
离主要海港的平均距离是以各省的中心城市(省会及自治区首府)至最近的主要港口之间的最短铁路距离。
资料来源∶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所的《中国工业发展报告》。
以上表中的资料除表下有注明来源的之外,均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三、案例目的选编该案例的目的其一是理解党中央提出“西部大开发”的必要性和及时性;其二是能充分利用二手资料(如统计年鉴、报刊资料、网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其三是利用统计学中的分组法、指标分析法、对比分析法等知识进行统计分析。
四、案例涉及的知识点统计分组法、统计指标的计算与分析、对比分析法五、案例问题1、利用上面的截面数据,计算相应的统计指标来分析东、西部经济发展的差距;2、为什么说党中央提出“西部大开发”的方针是必要的和及时的;3、搜集相应的资料,提出“西部大开发”的思路;4、搜集相应的资料,对东、西部差距进行动态分析;5、搜集近期(2000年以后)的资料,比较“西部大开发”的效果,并提出今后的思路及措施建议。
我国东西部经济的发展差距分析基于资本形成差异的视角
摘要:资本形成理论认为资本形成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对处于经济转型期的我国来说,由于市场改革是实行非均衡发展战略,使我国东西部地区的资本形成机制有较大的差异,形成我国东西部地区的经济的发展差距。
西部要想缩小与东部的经济发展差距就必须从根本上消除造成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的动力源,创新形成像东部那样有效的资本形成模式与资本形成机制。
根据我国东西部资本形成的差异性,探讨我国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差距和在西部地区应该建立怎样的资本形成机制,才能够有效促进西部地区的发展。
关键字:发展差距;资本形成;外商投资;经济增长;储蓄率一、引言由于我国的非均衡的发展战略,导致东西部的我国的东西部地区的资本形成机制有较大的差异。
主导产业及其所决定的结构性质和竞争力,决定着区域经济的增长质量、增长速度,竞争力和整体优势,决定着资本配置的效果。
我国西部地区的问题在于,现代工业发展主要是在资源开发和战备要求的推动下展开的,资源开发、战备需要、重工业优先、国家直接投资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推进下的西部工业化道路决定了西部地区的结构特征:以重工业、军事工业、原材料工业、采掘工业、中央企业和大中型国有企业为主的工业结构和所有制结构。
这种垂直分工格局和畸形的重型结构影响了西部工业的积累能力和贸易能力,进而影响再投资能力和区域竞争能力,阻碍西部的工业化进程和资本的形成。
资本形成的主要根源于储蓄。
对于经济增长来说,最重要的并不是储蓄的绝对量,而是其绝对量,即储蓄在国民收入中的比例或储蓄率。
储蓄可分为国内储蓄和国外储蓄。
国内储蓄可再细分为政府储蓄、企业储蓄和个人储蓄,相应地表现在资本形成上就是政府融资、企业自我融资以及金融市场融资;国外储蓄就是外部融资。
所以,从外在表现来看,资本形成来源于自身积累、财政注资、金融市场融资和外资。
但这只是资本形成的来源,此时只能称其为资金,而非现实资本,只有当储蓄转化成投资时,资本才真正形成。
因此,有效率的资本形成机制不单单指资金的来源广泛,还要具备将资金迅速转化成现实资本的能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西部区域经济发展比较分析
西部经济快速增长区域发展更趋协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西部区域经济发展比较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取得世人瞩目的成就,但经济发展水平在东西部地区之间呈现出较大差异。
2005年,十六届五中全会确立了“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在保持东部快速增长的同时,加快中西部及东北地区的发展速度,逐渐缩小地区差距,实现区域协调发展。
随着“西部大开发”等区域发展战略的相继实施,西部地区经济增长速度明显加快,重庆、四川、内蒙古等西部省市经济快速增长,而北京、广东、浙江、上海等东部省市经济增长趋于平稳。
2011年,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GDP增速的前10位,西部地区占据7席,东部地区仅占1席,我国区域经济增长格局已逐步由“东快西稳”向“西快东稳”转换。
这种发展趋势是短期现象,还是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必然?本文将就此问题,利用改革开放以来30多年的数据进行分析研究,以期得出合理结论。
一、区域经济增长实现“东快西稳”向“西快东稳”的转换改革开放之初,东部地区[1]与西部地区不仅在人均收入、城市化和工业化水平上存在一定差距,而且对于市场经济门槛的跨越能力差异较大。
本文着重分析改革开放以来东西部经济发展的差异,主要选取了地区生产总值(GDP)、人均GDP和固定资产投资等具有持续效果的指标进行研究。
(一)东西部经济总量相对差距呈缩小态势2011年,东部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6.92万亿元,是1978年的177.8倍;西部地区生产总值为9.96万亿元,是1978年的137.2倍,东部地区生产总值是西部的2.70倍。
从三十多年的发展历程来看,“七五”时期以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和1994年党的十四大召开为标志,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了新的阶段,作为“先富起来”的地区,大量生产要素涌入东部地区,东西部经济总量相对差距呈快速扩大趋势,2000年东部地区经济总量是西部地区的3.05倍;虽然2000年国家开始实施了西部大开发战略,但在“十五”期间由于投资和政策的滞后效应,东西部经济总量的比值仍呈现持续扩大趋势,在2005年达到峰值3.24倍。
47东中西区域发展差异
47东中西区域发展差异
东中西区域的发展差异是指中国国土的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在经济、社会和人口等方面存在的差异。
这些差异主要是由于地理条件、历史发展、政策导向和资源禀赋等因素所导致的。
其次,历史发展是导致东中西区域发展差异的重要原因。
在开放之前,东部地区是中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享有较高的投资和技术资源。
而中
部和西部地区在计划经济时期受到了较少的投资和资源支持。
开放以来,
东部地区依靠先发优势迅速发展,而中部和西部地区则需要通过补齐基础
设施和人力资源等短板来追赶。
再次,政策导向是导致东中西区域发展差异的重要原因。
为了促进区
域均衡发展,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
例如,推动沿海地区与
内陆地区的互动合作,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推进中部崛起等。
这些政策
导向的调整,有利于减少东中西区域之间的发展差距。
最后,资源禀赋也是导致东中西区域发展差异的重要原因。
东部地区
相对较为富裕,拥有较为发达的经济、科技、金融和教育等资源。
中部地
区虽然自然资源相对丰富,但在其他方面仍较为薄弱。
而西部地区则自然
资源富饶,但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制约了其发展速度。
综上所述,东中西区域的发展差异是由于地理条件、历史发展、政策
导向和资源禀赋等多方面因素所致。
为了实现区域均衡发展,中国政府需
要在基础设施建设、教育资源、人力资源和产业转型等方面加大投入,促
进东中西区域的协调发展。
东中西部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分析
东中西部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分析s曾世华广州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逐步形成了/东部地区一马当先、西部地区积极推进、中部地区加快发展、东北地区重振雄风0的发展格区,但是东、中、西部地区的发展还是存在着极大的不平衡,区域经济差距明显,区域贫富差距明显,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有必要深入分析造成这种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原因,从中找到一些解决的办法。
=关键词>区域经济东中西部不平衡改革开放发展初期,我国根据区域经济发展形势将全国划分为东中西三个地带,除台湾和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外。
其中西部10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东部12个,中部9个。
目前,东中西部地区无论是人均GDP、经济增长率、经济结构,还是经济环境都存在着巨大差异,这种差异在相当一段时期内还将继续存在并不断扩大。
一、东中西部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东中西部区域发展差异是由诸多因素综合作用而形成的,这些诸多因素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构成:基础因素、制度因素、文化因素、人口因素、地理因素等。
1.基础因素。
中国东部地区由于处于改革开放的前沿,取得了比中西部地区更高的经济增长率,得益于改革开放的政策,工业布局主要集中沿海等对外通商较为方便、商品经济较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和长江中下游沿江中部地区,其中苏、沪、浙、粤、鲁、京、津等地是主要产业区,鄂、湘、豫、辽、川、吉等次之,其他内陆省份甚少。
其间东部地区作为改革开放的/桥头堡0,取得了较中西部地区更高的经济增长率。
在20年的时间里,东部地区经济水平极大提高,实力大为增强,东西部的不平衡性凸现。
2.制度因素。
东中西部地区存在着制度上的非均衡性,尤其是各种正式制度。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¹制度供给时间先后上有所不同。
无论是农村的土地改革还是城市的企业产权制度改革都是从东部率先实行,而后才在中、西部逐步展开。
º制度供给量不同。
同一时期东部地区制度供给量比较多,中部比较少,西部最少。
中国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分析
中国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分析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之一,其内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差距一直是一个重要的议题。
特别是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之间的差距,在政策制定者和学者的关注下,一直成为了经济发展的焦点之一。
本文将分析中国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差距,并探讨一些可能的原因。
首先,从地理位置来看,中国东部地区位于中国的沿海地带,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便利的交通条件。
而西部地区则大多数位于内陆,地理条件相对较为恶劣。
这种地理因素直接导致了东部地区在基础设施建设和外部联系方面的优势。
例如,东部地区的港口和机场发达,便于对外贸易和运输,而西部地区则远离海洋,交通不便。
这导致了西部地区在外贸和物流方面的发展相对滞后。
其次,产业结构的差异也是造成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的重要原因之一。
东部地区以制造业和服务业为主导,拥有众多的重工业和高科技企业,从而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优势。
而西部地区则以农业和资源开发为主导,产业结构相对单一。
这导致了西部地区对外部经济环境的依赖程度较高,对国际市场的波动比较敏感,经济发展相对不稳定。
另外,教育和科技水平的差异也是影响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的重要因素之一。
东部地区拥有许多一流的高等学府和科研机构,吸引了大量的高素质人才。
这些高素质人才的聚集,为东部地区提供了创新驱动的发展动力。
而西部地区则相对缺乏高等教育资源和科技创新能力,人才流失和技术壁垒成为制约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一个瓶颈。
除了以上因素外,政策因素和历史原因也是造成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的重要原因之一。
长期以来,中国政府在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方面给予了东部地区更多的政策支持和优惠政策,这直接导致了东部地区经济的蓬勃发展。
而西部地区则受到了历史上的封闭和地理条件的制约,政策扶持程度相对较低。
为了缩小东部与西部的经济发展差距,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例如,西部大开发战略和精准扶贫政策等。
通过加大对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转移支持,中国政府试图通过这些政策来激发西部地区的经济活力并推动经济发展。
论中国东西部发展不平衡
论我国东西部发展不平衡10测控2W 周茜10314235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迅速发展,取得了举世属目的成就。
然而我国东西部发展的差距正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
就在目前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杭州湾跨海大桥花费118亿元造成时,云南省泸水县六库镇,当地居民只能通过滑索掠过怒江江面去对岸,而在江面上造一座桥仅需四五十万,但是对贫困区来讲十分不易。
因此找到导致东西部发展不平衡的原因,追更溯源,制定有效政策,以缩小东西部发展差距,对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一、东西部发展不平衡的原因1、自然原因我国中西部地区地域辽阔,国土面积占全国国土面积的百分之六十以上,但这其中不易利用的沙漠戈壁和海拔三千米以上的高寒地区占百分之六十。
因此虽然地域辽阔,可因环境恶劣,甚少有人居住。
因此形成人口的不平衡分布,东多西少。
因此虽然西部矿产资源比东部多,但因其多为沙漠戈壁,土地贫瘠,气候干燥,交通条件不利,投资环境差,因此限制了中西部的发展。
而东部地区以平原为主,土地肥沃,雨水充沛,适宜发展农业和养殖业,同时水路交通便利,便于对外发展商业贸易。
2、历史原因中国东西部发展不平衡不是短时期形成的,而是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
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西方国家瓜分中国原料产地和市场,把当时中国纳入它们的国际分工体系。
西方国家对中国的投资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沿海地区在参与西方国家经济循环中走在经济发展的前面。
清末的洋务运动所创办的现代工业也主要集中在沿江和沿海地区。
东部地区由于优越的地理条件,率先成为殖民地半殖民地经济,经济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
而中西部地区的资源在遭到更残酷的掠夺的同时,其经济并未得到发展甚至于开始落后,经过长达几十年的时间,经济越发落后。
3、社会方面的差异社会方面的差异主要包括人口文化和思想观念等方面的差异。
人口增长过快和人口素质较低是制约西部地区经济持续增长的主要障碍。
劳动力素质,特别是文化科技素质较低,是制约西部民族地区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中国东西部差异的比较分析
中国东西部差异的比较分析改革开放以来,在我国迅速发展的同时,东西部地区发展差距的拉大却成为未来我国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不可回避的一严峻挑战,因此,研究东西部发展差距形成原因并探讨缩小这种差距的途径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东西部差异已经引起社会学者高度重视,本文试图分析差异的现状特点和发展趋势。
一、中国东西部差异比较现状特点我国东西部之间呈现西部经济迅速发展,并且西部经济增长速度已经大于东部,但就全国而言西部的经济增长水平仍然不高的特点。
我国东西部之间呈现近五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增加,且西部的增长速度大于东部,西部从2007年开始处于平稳增长的特点。
1、我国东西部之间呈现西部经济迅速发展,并且西部经济增长速度已经大于东部,但就全国而言西部的经济增长水平仍然不高的特点。
表一中国各地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单位:亿元人民币)年份总计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东北地区绝对数比重(%)绝对数比重(%)绝对数比重(%)绝对数比重(%)2005 88773.6 45626.3 52.4 16145.6 18.5 17645 20.3 7678.8 8.8 2006 109998.2 54637.1 50.6 20896.6 19.3 21996.9 20.4 10520 9.7 2007 137323.9 64876 48.1 27746.2 20.6 28250.9 21 13920.1 10.3 2008 172828.4 77735.5 46 36695.2 21.7 35948.8 21.3 18714 11.1 2009 224598.8 95548 43.7 49851.8 22.8 49686.3 22.7 23732.9 10.8 (资料来源:根据2005-2009年的统计年鉴整理)由表一可见:2005年东部地区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是45626.3亿元,占全国的52.4%;到了2009年东部的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是95548亿元,占全国的43.7%;因此我们可知,与06年相比09年东部固定投资总额增长了1.09倍,在全国的比重下降了8.7个百分点。
中国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分析
中国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分析近年来,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但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差距却日益加大。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这种差距进行分析。
首先,人口分布差异是导致东西部经济发展差距的一个重要因素。
东部地区的人口相对集中,特别是沿海地区,人口密度高,人口红利得以充分发挥。
与之相比,西部地区的人口相对稀少,人口红利效应较弱,人力资源优势受限。
这导致东部地区企业更容易获得劳动力资源,并且劳动力供求关系更加平衡,而西部地区则面临劳动力短缺和供求不平衡的问题。
其次,基础设施建设和交通网络的不平衡也是导致东西部经济发展差距的原因之一。
东部地区拥有发达的交通网络和完善的基础设施,这为企业提供了更好的投资和发展环境。
与之相对的是,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交通不便,这增加了西部地区企业投资和运营的成本,限制了其发展的速度和规模。
另外,资源禀赋差异也是东西部经济发展差距的一个重要原因。
东部地区拥有较为丰富的自然资源,特别是沿海地区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这为东部地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与之相比,西部地区资源相对匮乏,无论是能源资源还是自然资源,都存在一定的缺口。
这使得西部地区企业在资源获取和利用上受到一定的限制,难以充分发挥潜力。
此外,教育资源和科技创新水平的不均衡也是东西部经济发展差距的一个重要方面。
东部地区拥有优质的教育资源和发达的科技创新环境,这为企业的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提供了有力支持。
与之相对的是,西部地区的教育资源相对匮乏,科技创新水平相对滞后,这限制了西部地区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综上所述,导致中国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人口分布差异、基础设施建设和交通网络的不平衡、资源禀赋差异以及教育资源和科技创新水平的不均衡都对东西部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为缩小这种差距,需要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投资,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交通网络的改善,提高教育资源和科技创新水平,同时加强东西部地区的合作与交流,推动资源要素的优化配置,实现全国经济的协调发展。
东中西区域发展差异概述
东中西区域发展差异概述1. 引言在一个国家或地区内部,不同地域的发展差异是非常常见的现象。
无论是经济发展水平、社会福利程度还是基础设施建设,东、中、西三个区域之间的差异都是显而易见的。
本文将对东中西区域发展差异进行概述,分析其原因,并探讨可能的解决办法。
2. 东中西区域的界定在中国,常用的将中国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三个区域。
东部地区包括北方的北京、天津、河北等地以及南方的江苏、浙江、广东等地;中部地区包括河南、湖北、湖南等地;西部地区包括陕西、四川、云南等地。
这种区域划分主要是基于经济发展、地理位置和社会文化等因素。
3.经济发展差异在东中西三个地区中,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
这主要得益于东部地区较早进行改革开放,拥有更为发达的经济体系和产业链。
东部地区对外开放程度高,吸引了大量的外资和人才,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产业结构。
与之相比,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起步较晚,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还有待提高。
3.1 产业结构差异东部地区的产业结构相对较为先进和多元化。
主要包括制造业、金融服务、信息技术、高新技术产业等。
这些产业相互关联,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条。
同时,东部地区拥有较强的进出口贸易能力,进一步促进了经济发展。
相比之下,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相对单一,仍以传统的农业和重工业为主。
3.2 地理位置的影响东部地区地理位置优越,靠近海岸线和世界经济中心。
这使得东部地区更容易与国际经济接轨,吸引外资和技术引进。
而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内陆地理位置使得交通和物流成本较高,也限制了其经济发展的速度。
除了经济发展差异外,东中西三个地区的社会发展水平也存在一定差异。
4.1 教育水平差异东部地区的教育资源相对较为丰富,在教育投入和教育质量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这导致东部地区的人口普遍受到更好的教育,具备更强的知识和技能。
相比之下,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教育资源相对较为匮乏,教育水平普遍较低。
东部地区的社会保障制度相对完善,提供了较高的社会福利待遇和保障。
中国东西部经济发展不平等现象分析
5 扭曲的价格政策, 导致西部成为东部廉价资 源的供应地
在价格方面, 资源性产品低出高进, 形成了不等 价的交换。东部以低价从西部购得原料, 加工为成 品后又以高价卖到西部地区, 造成了西部地区利润 的双重流失。西部开发资源、东部加工制造, 是中国 长期形成的区域分工格局。计划经济时期, 国家实 行资源价格管制, 以低价原材料提供给东部加工, 直 至 90年代初, 低价调拨原材料仍然是国家东部倾斜 政策的物质基础。一方是原材料价格低, 自我积累 严重不足; 另一方是加工附加价值高, 积累能力强, 东西部之间的收益差距由此拉大。 90年代中期以 后, 从一般产品到能源、原材料普遍出现过剩。西部 的能源、原材料工业、消费品工业受到很大冲击, 价 格持续下跌, 不少行业出现严重亏损。改革开放后, 由于许多资源可以从国际市场采购, 东部对西部资 源的需求相对减少, 但西部开发资源、东部加工制造 的格局并未改变。西部大开放中, 各方面对此提出 许多建议, 但从已启动的建设项目来看, 基本上还保 持这种格局。
6. 不平等的税收政策, 抑制了西部经济发展 以 1994年的分 税制改革为分界 线 ( 这次改革 对中国税收返还有很 大影响 ) 从两个方面来分析: ( 1) 1994年工商税制改革和分税制改革以前, 相对 落后的中西部地区的赋税反而高于较发达的东部地 区, 东部沿海地区的迅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 政府优惠的税收政策。税收优惠政策强化了东部地
中国采取的非均衡发展战略, 使一部分地方、一 部分产业和一部分人先发展起来, 然后通过先发展 起来的地方、产业来带动其它地方、产业的发展。正
我国东西部差距根源探析
我国东西部差距根源探析一、东西部发展的基本现状我国东西部发展存在差距,西部发展落后,这已是不争的事实。
改革开放前,在计划经济和平均主义条件下,东西部差距并不大;改革开放之后,在“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和“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思想指导下,全国各地都发展起来了,但发展的速度越来越显示出差距。
据统计,1978年至2005年,东部地区GDP占全国比重提高了11.8个百分点,而包括西部在内的其他区域所占比重则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2005年东部和西部GDP 分别为12.1l万亿元和2.55万亿元,占全国的比重为62%和13%,与2000年相比,东部地区增长了3个百分点,西部地区下降了1个百分点。
另据国家统计局课题组的一项实证研究,1980年东部地区人均GDP分别相当于西部地区的1.8倍,2004年则扩大到2.6倍[1]。
而据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和西北大学中国西部经济发展研究中心联合发布的《中国西部经济发展报告(2006)》,2005年西部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占东部地区的比例由2004年的69.7%下降到2005年的66.7%,西部地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占东部地区的比例由2004年的48%下降到44.2%。
显然,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的差距不是在缩小而是在扩大,西部仍然是我国经济最落后的地区。
二、制度差距——西部落后的根源在众多影响地区差距的因素中,什么才是更为根本的因素?东西部地区自然地理环境存在差异,国家在改革开放之初给予了东部沿海地区尤其是经济特区较为优惠和特殊的政策,这些都可以算得上是西部掉队的一个原因,但并不是根本原因。
地理因素尽管对地区经济增长十分重要,然而自然地理环境对于经济增长不能直接起作用。
换言之,地理因素对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制约作用或是促进作用不是独立存在的,地理区位条件往往与其他因素结合在一起共同对地区经济发展产生影响。
至于政策因素,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许多原来对沿海地区的优惠政策逐渐向全国普惠了,西部大开发战略也已实施了7年,但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的发展差距不仅没有缩小,反而距离进一步拉大。
我国各地区发展差异分析
中国各地区发展差异分析摘要: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东西部发展差距却在不断扩大,地区发展差异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
本文主要从2009年31个省市的生产总值、政府财政收入、城乡居民年底储蓄余额、城镇居民家庭收入、就业人员数、大专以上人数、以及城市建设指标几个方面的数据运用聚类分析,来具体分析我国各地区发展存在的差异,并进一步探讨差异存在的原因:地理条件因素以及外部经济环境和政策倾向因素,由此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地区差异、经济发展水平、居民生活水平、因子分析研究目的与意义: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题,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党牢牢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大力推进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探索,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中华大地上创造了震古烁今的人间奇迹,中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极大增强。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以及中部崛起等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的相继实施,我国经济总体上呈现出良好的增长态势,但由于受历史条件、自然环境、经济基础和政策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经济增长速度快慢不一,区域经济增长差异日益突出,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更加凸显,引起了人们的担忧。
地区经济增长差距已成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和构建和谐社会中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
因子分析模型介绍:设有n个样品,每个样品观测p个指标,这p个指标之间有较强的相关性。
为便于研究,并消除由于观测量纲的差异及数量级不同所造成的影响,将样本观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是标准化后的变量均值为0,方差为1.为方便把原始变量及标准化后的变量均用x表示,用F1,F2,……Fm(m<p)表示标准化的公共因子。
如果(1)x=(x1,x2,……,xp)’是可观测随机向量,且均值向量E(X)=0,协方差阵cov(X)=∑,且协方差阵∑与相关阵R相等;(2)F=(F1,F2,……,Fm)’(m<p)是不可观测的变量,其均值向量E(F)=0,协方差阵cov(F)=I,即向量F的各分量是相互独立的;(3)ε=(ε1, ε2,……, εp)’与F相互独立,且E(ε)=0,ε的协方差阵是对角方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