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两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合集下载

新闻两则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新闻两则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七律
• 用新闻怎样写?怎样学新闻这种文体? 新闻怎样写?怎样学新闻这种文体? 怎样写 新闻这种文体
新闻
• 新闻也称消息,特点是立场观点鲜明,内容真实具体,反应迅速,语言简明准确。 应
• 怎样学新闻?[学习方法指导 怎样学新闻 学习方法指导 学习方法指导]
1.找准新闻的六要素 时间 地点 人物 新闻的六要素:时间 地点、人物 原因、经过 结果。 新闻的六要素 时间、地点 人物、事件发生的原因 经过 结果 原因 经过、结果 2.记住新闻的结构 新闻的结构,把握文章层次; 新闻的结构
• 2.举例说说本文语言特点:
创造性实践活动
• 以播音员身份尝试朗读本文 • 结合地图说说三路大军渡江情况 • 想象渡江时情景,以第一人称口头完成一 篇想象解放军渡江战役情景的小作文
本课一得
(养成总结习惯,学有收获,有所得。) 养成总结习惯,学有收获,有所得。)
•新闻结构 要素 新闻结构、要素 新闻结构
文章要素
• 时间: 1949.4.20夜起至 夜起至4.22的22时 夜起至 的 时 • 地点: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长江阵线 西起九江(不含), ),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长江阵线 • 人物: • 原因: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国民党反动派拒签和平协定, 国民党反动派拒签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倒蒋介 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战役
新闻两则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制作者:海风轻舞
渡江战役背景
• 1948三大战役以后,国民党就 要覆灭,我们就要在全国范围 夺取胜利。 • 1948.12.31毛泽东发表《将革 命进行到底》 • 1949.4.15国共谈判 4.20谈判破裂 1949.4.21 “ 奋勇前进,坚决、 彻底、干净、全部地歼灭中国 境内一切敢于抵抗的国民党反 动派” 清晨,渡江战役开始。 1949.4.23 晚,解放南京,宣 告国民党反动政府覆灭。

新闻两则

新闻两则

新闻两则新闻两则文本简析:《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篇消息是1949年4月22日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取得胜利后,毛泽东主席亲自写的一篇新闻稿。

它真实地报道了我军渡江情况,宣告了解放战争已经取得决定性的胜利。

国民党反动派政府已面临彻底崩溃。

报道强调了我军所取得的重大成果和这一战役胜利的重大意义,揭示了“冲破敌阵,横渡长江”的深刻含义。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由南阳的解放说到一年多来中原地区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反映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大好形势,鼓舞了解放区军民乘胜前进的斗志。

教学设计思路:本文分两课时进行。

第一课时朗读新闻,要求学生听读,辨明字音及词义,积累词语;指导学生从六个方面把握新闻的主要内容,培养快速阅读叙事性作品的能力;把握两则新闻战争的主题;能力训练,学会正确听读。

第二课时,速读课文,把握两则新闻的主要内容及结构特点。

引导学生理清两则新闻的结构,品析新闻的特点,并进行课堂训练,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教学目标:1、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

2、阅读课文,把握新闻的特点、结构。

3、能根据新闻的结构理清内容、层次并体会语言的准确、简洁。

4、感受人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教学重点:2抓住新闻的文体特点,抓住战争的主题,体会本文准确精练的语言。

课前准备:1、预习生字词;查阅有关解放战争中三大战役的资料。

2、学生每人准备一份当天的报纸。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景,走进新闻。

在社会生活中发生了一件重大的事情,或者出现了一个有意义的新事物,如果我们要尽快地把它告诉尽可能多的人,可以采用怎样的办法呢?(报纸上、电视上或者广播里发布消息。

)是啊,在现代社会里,新闻在传播信息方面起着巨大作用。

“新闻”这个名称,从广义来说,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等;从狭义来说,就是指消息。

消息(新闻)这种文体的主要特点,可以概括为四条。

一是事实说话。

正如陆定一同志所说的:“新闻的定义,就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八年级语文教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新闻两则》课文原文

(八年级语文教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新闻两则》课文原文

《新闻两则》课文原文八年级语文教案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西起九江,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

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

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

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

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

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

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

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

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

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

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

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二十三日可以渡完。

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

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新华社郑州____年11月5日电在人民解放军伟大的胜利的攻势下,南阳守敌王凌云于四日下午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

南阳为古宛县,三国时曹操与张绣曾于此城发生争夺战。

后汉光武帝刘秀,曾于此地起兵,发动反对王莽王朝的战争,创立了后汉王朝。

民间所传二十八宿,即刘秀的二十八个主要干部,多是出生于南阳一带。

在过去一年中,蒋介石极重视南阳,曾于此设立所谓绥靖区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蒋介石划分全国为若干“绥靖区”,在区的中心城市设“绥靖公署”,负责指挥国民党军队进攻人民军队。

初二语文上册课文:《新闻两则》

初二语文上册课文:《新闻两则》

初二语文上册课文:《新闻两则》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西起九江,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

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

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

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

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

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

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

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

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

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

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

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二十三日可以渡完。

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

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新华社郑州1948年11月5日电在人民解放军伟大的胜利的攻势下,南阳守敌王凌云于四日下午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

南阳为古宛县,三国时曹操与张绣曾于此城发生争夺战。

后汉光武帝刘秀,曾于此地起兵,发动反对王莽王朝的战争,创立了后汉王朝。

民间所传二十八宿,即刘秀的二十八个主要干部,多是出生于南阳一带。

在过去一年中,蒋介石极重视南阳,曾于此设立所谓绥靖区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蒋介石划分全国为若干“绥靖区”,在区的中心城市设“绥靖公署”,负责指挥国民党军队进攻人民军队。

新闻两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新闻两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新闻
★狭义:指消息。广义: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
★新闻多采用记叙的表达方式,兼有议论。
★新闻六要素(记叙六要素):
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真实性 内容真实准确,不能虚构夸张。
★新闻的特点: 时效性 报道迅速及时。
简洁性 语言简明扼要。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时间: 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 地点: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长江战线 人物: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事件发生的原因: 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 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战役 经过与结果: 中路军 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三十万人全部渡过,占领长 江南岸 西路军 三十万渡过三分之二,已占领广大南岸阵地 东路军 三十五万已渡过大部,经过整天激战,歼灭及击溃 一切抵抗之敌,占领南岸阵地,控制江阴要塞,切 断镇江无锡段铁路
标题: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渡江兵力 战斗场面)
导语: 第1、2两句
(渡江区域 战役全局)
中路军
主体: 西路军
东路军
军队
渡江 区域
时间
渡过 人数 人数 详略
抵抗 程度
中路军: 安庆—芜湖 20日夜—21日夜 30万 30万

微弱
西路军: 九江—安庆 21日17时—22日22时 35万 2/3
①恢复和建立了稳固的根据地,创立了七个军区,扩大 了老根据地。 ②歼灭了大量的国民党正规部队,发展了我党武装力量。 ③纠正了“左”的策略,采取了正确的策略,孤立了敌人, 巩固了根据地。
2、为什么不报道解放南阳的消息,而要概述 一年多来南线我军的战况?
南阳的解放,是南线我军一年多来取得伟大胜利的必 然结果,所以南阳解放之日正是一年多来伟大胜利的 最好时机。其次,总结一年多来的战绩,也可以说明 将军为什么弃城南逃。

1新闻两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1新闻两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突破了。 ﹒﹒
第14页,共22页。
点拨:
赏析:“不料”一词充满嘲讽蔑视的语气,战犯的“不料”恰恰表明了 我军的英勇善战,出其不意,表达出作者对敌人的强烈嘲讽。
第15页,共22页。
一试身手:
(1)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
答案:“不含”一词,准确地表明当时九江尚未解放的状况,去
第18页,共22页。
【知识拓展】 记叙文中议论的作用
记叙文在对所叙事件发表意见、主张和看法时,就要用到议论的表达方 式。
记叙中议论的位置和作用有: ①用在文章的开头,起统领全文、点明中心、引出下文的作用,并能使 文章的主题思想得到鲜明的表达,同时能使文章条理分明,层次清楚。揭示了 记叙的事物所蕴含的道理和意义。
第4页,共22页。
1.正音辨形
要﹒塞( )
xiè( )气
溃﹒退( )
dū( )战
歼灭(﹒ )
区yù( )
答案:sài kuì jiān 泄 督 域
第5页,共22页。
2.据义填词
(1)
:(军队)被打垮而后退。
(2)
:锋利无比,不可抵挡。
(3)
:勇敢出众而且善于作战。
答案:(1)溃退 (2)锐不可当 (3)英勇善战
第6页,共22页。
近义词辨析
溃退、撤退
【同】都有退出、后退之意。 【异】“溃退”指因被打垮而后退。“撤退”不含垮和败,是有计划、
有组织地后退。
第7页,共22页。
3.走进文本 (1)阅读课文,理清这则新闻的“六要素”。
①时间:
②地点: ③人物: 答案:①从二十日夜起;②一千余华里的长江战线;③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第19页,共22页。

《新闻两则》

《新闻两则》

负隅顽抗 ——负:依靠;隅:山势弯曲险阻的地方。凭 气势磅礴 溃退 歼
顽固抵抗。指依仗某种条件,顽固进行抵抗。
——形容气势雄伟壮大。
锐不可当 ——锋利无比,不可抵挡。
——败退。“溃”,溃败。
灭 ——消灭敌人。
排山倒海 ——比喻力量强,声势大。
一、读一读
â 鄂 suí 绥靖 xiá 管辖 Wãn 阌乡
夜,毛泽东同志又撰写了这一则全面报道前线最新战况的新
闻稿。
预Hale Waihona Puke 检测1、读一读ɡuī kuì 溃退 sài 要塞 yīn 殷家汇 xiâ 泄气 pánɡ bó 气势磅 礴 dānɡ 锐不可当 wú 芜湖 línɡ 高屋建瓴
瑰宝
jiān 歼灭 dí 荻港
2、请解析下面的词语: ——形容居高临下,无法阻挡的有利形 高屋建瓴 势。“瓴”,古代一种盛水的瓶子。
为什么?它们的顺序能颠倒一下吗?
前者略议,是因为“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这一方 面,在当时已是众所周知,广大读者已经形成共识,可以一笔带过; 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使敌军官兵“都很泄气”这一 方面,在当时还是一个新出现的情况,有较大的新闻价值,也充分反 映了国民党反动阵营内部分崩离析、士气低落的虚弱本质,详写这个 原因一则是把极少数战犯同广大官兵相区别,以利争取多数,孤立少 数,瓦解敌军;同时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正是我军发起 渡江战役的直接原因。此处着重点明这一点,更有力地证明了我军发 动渡江战役在政治上是完全正确的。后评论敌军,是为了引出下面对 东路军渡江战役的记叙。
毛泽东,字润之。1893年12月26 日生于湖南湘潭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
1976 年9月9日在北京逝世。中国人民
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 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

文学常识 - 期末教案

文学常识 - 期末教案

编号:05 文学常识第1课《消息二则》1.文学常识《新闻两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选自《毛泽东新闻作品集》,作者毛泽东,字润之,伟大的政治家、革命家、军事家,新中国的缔造者。

代表作品:《沁园春雪》、《沁园春长沙》、《七律长征》等。

新闻结构: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

新闻六要素:何时、何地、何事、何人、何故、如何。

新闻特点:真实性、时效性、准确性。

2.文章思想内容《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作者用富有感情的笔调,简明扼要地报道了渡江战斗的过程,赞扬了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的精神,也从侧面反映出国民党军队军心涣散、毫无斗志的状况。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新闻报道了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胜利横渡长江的战况,歌颂了我军英勇善战的精神,展现了人民解放军的英雄气概,给全国人民和全军将士以极大的鼓舞,对瓦解敌军斗志、鼓舞我军士气起了很大的作用。

第2课《首届诺贝尔奖颁发》1.文学常识诺贝尔奖,是以瑞典著名的化学家、硝化甘油炸药的发明人诺贝尔的部分遗产作为基金,在1900年创立的,于1901年首次颁发。

诺贝尔奖分设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及和平五个奖项。

消息是用概括的叙述方式,比较简明扼要的文字,迅速及时地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事实的一种文体。

一般来说,消息由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五部分构成。

2.文章思想内容本文是路透社的一篇新闻,它介绍了首届诺贝尔奖颁发的时间、地点、获得者和原因,并补充说明了诺贝尔奖的资金来源、资金管理和评议情况,是一篇典型的新闻报道。

第3课《“飞天”凌空》1.文学常识新闻特写是指采用类似于特写的手法,以形象化的描写作为主要表现手段,截取新闻事件中最具有价值、最生动感人、最富有特征的片段和部分予以放大,从而鲜明地再现典型人物、事件、场景的一种新闻体裁。

它通过一个片段、一个场面、一个镜头,对事件或人物做出形象化的报道。

2.文章思想内容本文采用特写的形式叙述了吕伟跳水的过程以及产生的反响,再现了“5136”这一跳水动作的优美,具有浓厚的文学色彩,表达了对运动员的赞美之情和身为中国人的骄傲之感。

新闻两则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新闻两则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新闻两则》【课题】《新闻两则》【课型】新授课【教材分析】《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了解放战争中渡江战役的胜利战况。

这是人类战争史上空前的奇观,千里江面上万船齐发,人民解放军冒着炮火奋勇挺进,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毛泽东亲自撰写了这则新闻,给全军战士和全国人民以极大的鼓舞,今天读来依然令人回肠荡气。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由南阳的解放说到一年多来中原地区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反映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大好形势,鼓舞了解放区军民乘胜前进的斗志。

(学习这两则新闻不仅要抓住战争的主题,也要抓住新闻的特点)【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重点字词,把握文意,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并能分析新闻的要素和结构,学会阅读新闻稿。

2、过程与方法目标:体会本文语言准确简洁、感情色彩鲜明的特点,从而了解新闻在时事宣传上的重要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让学生认识到革命胜利的来之不易,珍惜革命成果,珍惜我们现在的生活。

【教学重难点】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知道文中议论、抒情句的表达作用,体会本文准确简洁的语言特色【教学方法】1、讲授法:对于新闻的有关知识,教师必须结合文章进行传授,并结合实例让学生融会贯通。

2、点拨法:初三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所以只在教学过程中加以适当点拨即可。

【课前准备】1、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掌握重点字词的音、形、意;初读课文,了解文意,有条件的同学可以上网查阅当时的背景。

2、教师准备:准备近期的报纸。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1、导语:同学们,在现实生活中你们都是通过哪些方式来了解世界的风云变幻、国家的政治策略以及群众的街头巷议呢?(新闻)新闻缩短了你、我、他之间的距离。

让我们寻常百姓足不出户,便可了解国内外时事,获取各种生活的信息。

好的新闻是可以穿越时空,供人们品读与回味的。

今天,并让我们来共同研读一篇来自于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佳作,让我们重温那段荡气回肠、青春激扬的硝烟岁月。

初二语文复习重点

初二语文复习重点

初二语文复习重点掌握复习的重点是非常重要的。

下面是收集整理的初二语文复习重点以供大家学习!初二语文复习重点(一)一、新闻两则毛泽东1、《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导语: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西起九江,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渡江区域。

(从中可以看出人民解放军的兵力,战况,战线。

)2、《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导语:在人民解放军伟大的胜利的攻势下,南阳守敌王凌云于四日下午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

3、新闻常识:1. 六要素(也就是记叙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2. 结构的五个部分:即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导语是新闻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它扼要地揭示了新闻的核心内容;主体是新闻的躯干,它用充实的事实表现了主题,是对导语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背景指的是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背景和结语有时暗含在主体中。

3. 三个特点:真实性、及时性、简明性。

4、细心揣摩有特殊意味的语词,如“不料”等。

“不料”二字,充满嘲讽意味。

嘲讽汤恩伯过高估计东面防线的巩固性,过低估计人民解放军的战斗力。

“正是……那一天”,使讽刺意味更浓,且避免了与上一句“二十一日”重复。

“同日同时”,不仅用语简洁,也可见我军的气度。

“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洋溢着胜利的自豪感。

5、赏析“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

不仅生了根,而且枝叶茂盛了”。

“树木”、“森林”,形象地表明根据地的发展,党领导下的人民武装力量的日益壮大,富有气势。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二、芦花荡孙犁1、小说的三要素:生动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2、老头子:外貌描写,行动、语言等描写。

3、老头子:老当益壮,充满活力,精干坚韧,智勇双全,出奇制胜,爱憎分明,爱国,过于自信和自尊(性格核心)。

4、写景的作用: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的精神世界,加强抒情韵味。

第1课 新闻两则之《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第1课 新闻两则之《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如果换成“结果就在二十一日那天”,毫无感 情色彩,且与上一句“二十一日”重复。
(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 (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课文阅读分析题
导语 1.这部分内容从结构上看是__________ ,在文中 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简述渡江战役胜利成功,引起下文。 2.“(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是电头,交代 了通讯社的名称、地点和时间,能否删去?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能,这样写表明材料真实准确,报道及时。 3.概括写出人民军队所向无敌、战绩辉煌的两个 冲破敌阵, 和____________ 短语是____________ 横渡长江 。 4.“百万”是夸张吗?为什么? 不是,因三路军加起来是一百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 的渡江区域"一句中的"(不含)""均"有何表达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含”指不包括,体现语言确凿无误的特点。“均”指 “全”,体现战线之长、胜利之大,洋溢着自豪之情。 ___________
5、语句赏析。
1、找出这则新闻的五个结构和六要素.
本文六要素:
时间: 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 地点:
华里长江战线 人物: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 事件发生的原因: 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 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战役

新闻两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新闻两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小知识复习:电头
• 电头就是在报道开头用括 号或黑体字表示,交代槁 子的来源和发稿的时间 • 1、在报道的开头 • 2、用括号或黑体字表示 • 3、交代稿子的来源和发 稿时间 • 练习:分析[新华社长江 前线22日22时电]这 电头所含的信息量 • 参考:[新华社长江前线22 日22时电]中”新华社“是 通讯社的名称,交代了稿 子的来源;”长江前线 “交代了发稿的地点,说 明稿子的真实性;”22日 22时“交代了发稿的时间, 说明了新闻的及时性;” 电“说明了发稿所采用的 形式。
毛泽东同志这首词最早发表在人民文 学出版社一九六三年十二月版《毛主席 诗词》。
1.知识和能力目标 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 2.过程和方法目标 培养阅读新闻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 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 神。
新闻的有关知识
什么是新闻 (概念) ?
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湖南韶山人。政治 家、军事家、思想家、伟大的革命导师。主要作品都 收集在《毛泽东选集》中。 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政府拒绝签订国内和平 协定。解放军坚决执行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向全 国进军的命令,举行了规模空前的全面大进军。第二、 三野战军和地方武装在长江南北广大人民的支援下, 于4月21日晨,以木帆船为主要渡江工具,在西起湖 口、东至江阴,长达500余公里的战线上强渡长江, 彻底摧毁了国民党军的长江防线。4月23日,解放了 国民党22年来的统治中心南京。
江阴 江阴 芜湖
安庆
九江 九江
思考:为什么按中、西、东的顺序叙述?此中,有详略, 详写哪路军?略写哪路军?为什么这样安排? 按中、西、东的顺序叙述,从其结构来看,它是按 照事件发生的先后,以及各路军进展情况来安排结构顺 序的。中路军和西路军所遇到的敌军的抵抗,都比较小, 东路军所遇之抵抗较为顽固,所以中路军、西路军放在 一起写,东路军后写。 中路军写得简略,西路大军写得稍详,东路大军写 得详。此处敌人的防线比较巩固,敌人的抵抗较顽强。 而且这一地区有包围敌军、解放南京的关键的战略重要 意义。

新闻两则

新闻两则

1. 新闻两则;毛泽东,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选自1981年7月9日人民日报,中原我军解放南阳;选自1948年11月9日东阳日报。

2. 芦花荡;选自孙犁文集本文是孙犁的白洋淀纪事之二,之一是他的另一篇小说荷花淀,孙犁河北安平人现代作家。

著有小说集芦花荡荷花淀,小说散文集白洋淀记事等3. 蜡烛;选自阅读和欣赏,西蒙诺夫苏联作家。

4.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选自《雨果文集》第1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版)。

雨果(1802-1885),法国作家。

代表作品有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等。

5、亲爱的爸爸妈妈;选自1989年1月8日人民日报6、阿长与《山海经》;鲁迅选自《朝花夕拾》7、背影;选自《朱自清散文全集》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

江苏扬州人,散文家、诗人、学者。

8、台阶;李森祥;选自小说集《台阶》9、老王;杨绛;选自《杨绛散文》;10、信客,余秋雨;选自《秋雨散文》。

11、中国石拱桥,茅以升;茅以升(1896-1989),字唐臣,江苏镇江人,中国桥梁学家,教育家。

12、桥之美,吴冠中;选自《吴冠中人生小品》吴冠中(1919-2010),江苏宜兴人,当代画家,美术教育家。

13、苏州园林;叶圣陶(1894-1988),原名绍均,字圣陶,江苏苏州人,作家、教育家、编辑家。

14、故宫博物院;黄传惕;选自《地理知识》1979年第11期,原题为《古代艺术的宝库-故宫博物院》。

15、说“屏”;选自《陈从周散文》陈从周(1918-2000),浙江杭州人,古建筑园林专家,著有《说园》等。

16、大自然的语言;根据《科学大众》竺可桢(1890-1974),浙江上虞人,气象学家、地理学家。

17、奇妙的克隆;选自《中学科技》1997年第4期。

谈家桢(1909-2008)。

浙江宁波人,中国遗传学家,教育家。

18、阿西莫夫短文两篇;选自《新疆城》阿西莫夫(1920-1992)美国科幻、科普作家。

《新闻两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_中原我军解放南阳)ppt 2

《新闻两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_中原我军解放南阳)ppt 2

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政府拒绝签订国内 和平协定。解放军坚决执行毛泽东主席和朱德 总司令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举行了规模空前的 全面大进军。第二、三野战军和地方武装在长 江南北广大人民的支援下,于4月21日晨,以木 帆船为主要渡江工具,在西起湖口、东至江阴, 长达500余公里的战线上强渡长江,彻底摧毁了 国民党军的长江防线。4月23日,解放了国民党 22年来的统治中心南京。
新闻的有关知识:
1、新闻,又称消息,通常分为动态新闻、 综合新闻、典型报道和新闻述评四类。其 中动态新闻是报纸、广播最常用的一种。 它报道的是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 新气象、新成就。
2、新闻的记叙要素(记叙文六要素): 人物 时间 地点 事件的起因 经过 结果
新闻的结构:
一篇完整的新闻(消息)有五部分构成:
时间:
人物: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发生的原因: 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
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战役
经过:分三路横渡长江,23日可全部渡完。 结果:人民解放军全线告捷。
导语
作战兵力
战线(渡江区域)
战况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 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 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 导语:用几句话
或者是一小段话, 简要、概括地要 把报道内容的梗 概,在开头部分 告诉人们。
请找出文章导语部分 并分析其作用
从“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到 “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这一部分简述渡江战役胜利成功。 语言简明扼要,概括性强,及时、 准确的对事件进行了报道,给读者 以完整鲜明的印象,又领起了下文。
– 标题
– 导语 – 主体
引标、主标、副标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1《新闻两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课件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1《新闻两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课件新人教版

1、本文的导语是1-5小节,它点明了香港回归祖 国及其重大意义。和第一则新闻相比,第一则新闻 的导语,是一般的写法,以高度概括的语言报道渡 江的情况,把主要事件叙述清楚;第二则新闻的导 语,写法则不同(bù tónɡ)一般,不仅篇幅较长, 而且有较多议论。
第二十一页,共23页。
2、主体部分是第6至25段,具体叙述交接仪 式举行的全过程,突出三个内容:①查尔斯王 子的讲话;②降旗、升旗仪式;③江泽民主席 的讲话。 主体部分和第一则新闻(xīnwén)相比,相同点 是:都以时间为序组织材料,重点部分详写。 本文与第一则不同的是加了一个结语,交代了 出席交接仪式的其他人员及进行采访报道的各 国记者的人数。
第二十二页,共23页。
• 写一则(yī zé)消息,报道当前 社会或校园中的发生的事件。
第二十三页,共23页。
第十六页,共23页。
学习了这则消息 (xiāo xi)后,你有 哪些收获?
第十七页,共23页。
总结
新闻要有标题、导语、主体。 用一句话单独介绍新闻的内容叫标题; 用一段话在开头介绍新闻的内容叫导语;用 几段话具体地介绍新闻的内容叫主体。另外, 课文开关括号部分(bù fen)叫电头。 新闻的结构,包括标题、导语、主体、 背景、 结语。
第六页,共23页。

习1、能说出新闻(xīnwén)的特点

2、能概括文中记叙的事件 3、能分析消息的语言特点
(xuéxí)

第七页,共23页。
词语(cíyǔ) 读识一记读
芜湖 wú 荻港 kuì
歼灭(jiānmiè) 新 jiān
zhăn 噙着 永载史册
qín
dí溃退
要塞

sài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1、真实性(让事实说话); 2、及时性(报道迅速及时); 3、准确性(简明扼要)。
标题: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人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多
渡江概况

导语:(第1、2两句)(从四个方 战线长

面概括) 攻势猛

战况好

中路军:首战告捷
主体(:剩余部分) 西路军:所向无敌
东路军:战绩辉煌 (重点) 背景:国民党政府拒绝签订和平协议。 结语:人民解放军于23日全体渡过长江。
开头的小字部分是什么内容?
是“电头”部分,交待了通讯社 的名称、发电时间和地点。
思考1:主体是用一大段话或几段话较具 体地把报道的内容告诉人们.说说主体部 分是哪些?写了什么?分几个层次?
*具体叙述人民解放军三路大军渡江战 斗的情形,并分析了我军克敌制胜的原因。
时间
队伍 地点 兵力
20日夜—21日夜 中路军 安庆——芜湖 30万
• 运用所学有关新闻
知识,写一则新闻,
作 业 布
报道发生在你自己 身边的新鲜事,300 字左右。(注意:
要符合新闻的结构
置 和要素)
• 完成语文练习册。

9、 人的价值,在招收诱惑的一瞬间被决定 。21.7.3 021.7.3 0Friday , July 30, 2021

10、低头要有勇气,抬头要有低气。1 8:10:43 18:10:4 318:10 7/30/20 21 6:10:43 PM
在文中找出表达作者鲜明的感情色 彩的词语
我军:
敌军:
突破、英勇善战, 锐不可当
歼灭、击溃、占领、 控制、封锁、切断
纷纷溃退、毫 无斗志、微弱、 不想再打了、 泄气

新闻两则教案_新闻两则阅读答案

新闻两则教案_新闻两则阅读答案

新闻两则教案_新闻两则阅读答案课文《新闻两则》出自八年级上册语文,其原文如下:【原文】1、新闻两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西起九江,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

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

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

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orG扩展中。

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

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

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

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

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

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

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

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二十三日可以渡完。

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

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新华社郑州1948年11月5日电在人民解放军伟大的胜利的攻势下,南阳守敌王凌云于四日下午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

南阳为古宛县,三国时曹操与张绣曾于此城发生争夺战。

后汉光武帝刘秀,曾于此地起兵,发动反对王莽王朝的战争,创立了后汉王朝。

民间所传二十八宿,即刘秀的二十八个主要干部,多是出生于南阳一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闻两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学目标:1、了解新闻相关知识。

2、把握新闻的内容及结构特点。

3、了解解放战争中我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力阻顽敌的精神以及人民必胜、正义必将战胜邪恶的历史规律。

教学重点:1.理解新闻内容,把握战争的主题。

2.把握新闻的特点,重点把握新闻的结构,了解导语的作用。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获得信息一般通过什么途径?我们要知晓国内外的大事,一般得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等。

但是,广播、电视、报纸都只是传播媒介,而报导这些事件的文字,才是最主要的,它们被称为新闻。

二、介绍新闻:新闻这种文体从广义上来讲,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

从狭义上来讲,只指消息,本文就是一篇报道及时的消息。

消息有三个特点:1.让事实说话,内容真实准确,不能虚构或夸张。

2.报道迅速及时。

3.简明扼要,在表达上以叙述为主,多用较朴素和概括的语言。

有时(看需要而定)兼有议论(精辟的画龙点睛式的)、描写。

一条新闻包含标题(有时有副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五个部分,有时可根据需要省略导语或背景或结语。

新闻多采用记叙手法,因此新闻写作需注意记叙的六要素。

三、引入本课:今天我们学习的两则新闻,高屋建瓴,大气磅礴,是新闻作品中不可多得的瑰宝,它出自一代伟人毛泽东之手。

介绍写作背景并背诵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毛泽东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背景简介:(1)时代背景简介1947年7月到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全国范围内转入战略进攻。

1948年秋天,人民解放军连续发起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给国民党反动派以致命的打击。

为了获得喘息的机会,以便卷土重来,1949年1月21日蒋介石宣布下野,由李宗仁代总统,支撑残局,并大搞和平谈判的阴谋。

在这历史的紧要关头,毛主席在1948年12月31日为新华社写了一篇新年献词《将革命进行到底》,指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已经是确实无疑了,国民党反动派看到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全。

我们不能让敌人国范围的胜利,已不能用单纯的军事斗争的方法加以阻止,就大搞“和平阴谋”有喘息的机会,卷土重来,必须将革命进行到底。

1949年4月15日,国共双方谈判,我方提出8条21款,限蒋介石20日前表态。

20日南京国民党政府拒绝在和平协议上签字,谈判破裂。

4月21日,毛主席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命令人民解放军“奋勇前进,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歼灭中国境内一切敢于抵抗的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中国人民,保卫中国人民领土主权的独立完整”。

21日清晨,人民解放军即执行最高统帅的进军令,在西起九江的湖口,东至江阴,长达一千华里的战线上,发动了渡江战役,国民党反动派惨淡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一触即溃。

23日晚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宣告国民党反动派政权的覆灭。

(2)大军三十万昨日渡过长江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时电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

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

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大志,纷纷溃退。

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发,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四、分析本消息的结构:消息结构为五部分: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前三者必不可少)电头():是发布消息、电讯的固定格式,具体交待发布消息的单位、发电时间和地点。

【附】:新华社即新华通讯社,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通讯社,总社设在北京,在各省、市和自治区都设分社,在世界许多国家设有分社或派驻记者,向国内报纸、广播电台、电视台提供新闻和新闻图片,并向国外发布英、俄、法、西班牙、阿拉伯等文字新闻和图片新闻。

如:法国:法新社。

英国:路透社。

美国:美联社,合众社。

(结合课文让学生理解消息的文体知识) 本文电头中发电时间精确到“时”,暗示战役在迅速发展之中。

标题:新闻内容的提要。

(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或三标齐全,或只有主标。

(前)引标:交待背景,点明中心。

(中)主标。

(后)副标:概括主要事实,或进一步点明中心。

本文标题以凝练的语言,不仅概括了全文主要内容,而且“百万”“横渡”写得气势磅礴,胜利豪情跃然纸上。

思考:题目是“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这“百万”是实数,还是虚数?(是实数。

中路军30万人;西路军35万人;东路军35万人)人数的确切,更体现了报道的真实、准确、严密。

导语:一般是正文第一句或第一段,用来吸引读者阅读下文,大都是扼要地揭示消息的核心内容(较详细了解新闻的内容)、战况三个方面总领全文。

)(本文的导语:这一导语从渡江作战兵力、战线即渡江区域①句概述主要事件(渡江胜利).②句在地点上作补充:“百万大军”——(人数之多),排山倒海,无坚不摧。

“一千余里”——(区域之广)。

“均是”——概括战线之长、胜利之大。

“冲破敌阵”、“横渡长江”——所向披靡,战绩辉煌。

思考:(1)“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其中,“不含”有什么作用?去掉它,行不行?(“不含”在这个表明地点的句子里,准确反映了当时的情况,因为九江尚未解放)本文导语给读者以完整鲜明的印象,又领起下文;它气势壮阔,精练凝缩,激动人心,洋溢着胜利豪情。

(2)为什么导语部分不交待时间?因为在《大军三十万昨日渡过长江》(4月22日2时电)已作了介绍,本文是报道渡江战役的第二篇,时间仅隔20小时,读者关心的是战役的进展,故时间交待从略。

主体:紧接导语进行补充和发展,具体展开事实,是消息的主要部分(消息的躯干)(更详细地了解新闻的内容)本文主体分别写中(30万)、西(35万)、东(35万)三路大军渡江盛况,并指出我军渡江胜利的重要意义。

背景是新闻事件发生的社会环境或自然环境。

结语是交代新闻事件结果的话。

背景和结语有时则暗含在主体里边,没有明显的标志,可通过阅读主体领会背景和结语。

五、分析新闻六要素:(即记叙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时间——从20日夜起24小时内地点——1000余华里的战线事件发生的原因——解放军横渡长江,进而解放全中国经过——分三路横渡长江结果——人民解放军全线告捷(渡过35万人,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六、分析主体部分:(一)指明学生朗读主体部分,了解各路军渡江时间和人数,体会解放军锐不可当的气势。

①给课文主体部分分层次。

第一层:从_x0010_日夜起到小时内即已渡过30万人。

第二层:从日下午到不到丝毫作用。

第三层:从汤恩伯认为到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段。

②指出各路军渡江人数、时间、进展,了解整篇新闻的具体内容。

各路军渡江情况:军别时间地段人数遇敌中路军 20日夜安庆--芜湖 30万甚微西路军 21日下午五时安庆--九江(不含) 35万甚微东路军同日下午五时南京--江阴 35万较强进展:渡至繁昌,鲁港等地已占领广大南岸地区,正向南扩展中_摧毁抵抗,控制江阴要塞,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③分析第三层:阅读第三层回答:1.“东面防线”指的是哪一段防线?东面防线指的是南京江阴段防线2.“同日同时指的是哪一时间?21日下午五时。

3.“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含义是什么?我军所向披靡的气势,并且也透露出喜悦之情。

4.“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与哪句相照应?与第一句照应。

因为这句中提到防线是很巩固的,抵抗较为顽强是与之有联系的。

5. 把“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改为“我已歼灭一切抵抗之敌”或“我已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可以吗?为什么?首先要理解“歼灭与击溃的意思。

“歼灭就是打死了,而“击溃,只是打败,没有打死。

当时实际战况是,有的敌军被我军打死,有的被打退,所以改成那两句就与实际不相符了。

6. 第6句“占领”“控制”“封锁”三个词能互换使用吗?为什么?因为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已解放,为我军所有,所以用占领。

而江阴要塞还没攻下来,还在敌军手中,不过不能任意活动或超出这一范围,所以用控制这个词来表明。

江阴已被我军控制,敌军要想从长江逃走已无办法,所以用封锁这个词较恰当。

(二)思考:(1)主体部分的三个层次安排有什么特点?明确:三个层次,从中路军到西路军再到东路军,这种顺序之间有什么关系呢?一是与发动进攻的时间有关:20日夜一一一一1日下午五时--22日下午;二是与所遇敌情有关,西路军与东路军虽同时发动进攻,但西路军与中路军又有相同之处,所遇敌军抵抗较小,而东路军所遇敌军之抵抗则较为顽固;三是各后之间有明显衔接,有时间上的衔接,渡江部队的衔接和内容上的衔接。

⑵为什么要按中路——西路——东路的顺序写?结构顺序的安排是由时间和事件本身特点决定的。

本文作者是考虑到事件发生的先后,以及各路军进展情况,B中西路所遇敌军抵抗甚微,而东路之抵抗较顽强,所以中、西路放一起写。

b 原本就是中路渡江行动在前,西路在后。

c此前已有中路详细报道(《大军三十万昨日渡过长江》),此处简略交待中路(其渡江战况只用了写时间、地点、神速的一句话)即可转入下文。

因此先写中路,再写西路。

⑶新闻的表达方式一般是以记叙为主,但也可穿插一定的抒情或议论,这段新闻中的议论部分是哪几句?明确:此种情况,一方面……不起丝毫作用。

在叙述中路后,很自然地转入对西路军渡江战况的报道,其中插入简要议论,精辟地说明了人心向背是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这是将军事行动放到当时的政治背景中来分析得出的结论,具有极大说服力。

⑷敌军为什么毫无斗志、抵抗甚微?两方面原因的议论为什么一略一详?两方面顺序颠倒一下好不好?我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略)敌军广大官兵厌战(国民党拒签和平协定(详)“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已说明了这一点。

而第二方面的原因则因第一方面的原因是不言而喻的,要详议几笔:B把极少数战犯同广大官兵区别开来,以利争取多数,孤立少数,瓦解敌军;b着重点明我军发起渡江战役直接原因是国民党反动派拒签和平协定,我军师出有名。

两方面顺序不能颠倒。

因为我军英勇善战是胜利的首要条件,而且从行文的气势和语言的衔接看(下文要写的东面敌军抵抗较为顽固更突出“英勇善战”),也以现在的写法为佳。

东路军由于所遇敌情与中、西路不同,而且上一篇也没报道,因此较为详尽。

⑸主体部分中,有两处写到“至发电时止”。

这样写说明了什么?报道准确(6)本文语言有何特点?准确:如@0余华里\24小时内\至发电时止\余部等。

简洁而具有气势::如导语中百万大军\冲破敌阵\横渡长江,再比如英勇善战,锐不可当,敌军则纷纷溃退, 毫无斗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