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赏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二、思想内容
这首《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辛稼轩的代表作品之一。
它的思想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写作者抗敌救国的雄图大志;二、写作者对回复国家大业的深谋远虑和为国效劳的赤胆忠心。
题为“怀古”,实际是借古喻今,以抒怀抱。
三、创作背景
宋宁宗嘉泰三年,即作者六十四岁时,被起用为绍兴知府兼浙东安抚使。
在这之前,他被迫退居江西已有十余年了。
此时,金政权已日益衰败。
而掌权的宰相韩佑胄希望借此机会立一场伐金大功,以巩固自己的政治地位,于是起用了辛弃疾作为号召北伐的旗帜。
第二年,辛弃疾升任镇江知府。
他初到镇江,便向宋宁宗和韩佑胄提议全面展开北伐的准备工作,不能莽撞、无目的的草率北伐,并建议将这些工作交给更具经验的一些元老重臣。
这其中当然也包括了他自己在内。
而以韩佑胄为首的执政派却因此对辛弃疾产生了怀疑,认为他是有意要夺取自己在朝野中的势力,并借口把他调离了镇江,把他挡在了北伐大计的门槛之外。
这首《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便是作于他被迫调离镇江的那一年。
辛在词的上片联系京口,歌颂了孙权和刘裕。
除了表现对人物的倾慕之外,还包含了两层意思:第一是借古讽今,指斥屈辱求和的南宋投降集团。
孙权不怕强敌,敢同曹操较量;刘裕则进一步渡江收复大江南北,他们不愧为英雄,确实是气吞万里如虎。
对照南宋统治集团则不敢与金人决一雌雄,他们畏敌如虎,妥协投降苟且偷安,不要说中原故土未能收复,就是半壁河山也朝不保夕。
第二层意思,是怀古抒愤,感慨自己空怀收复故土的壮志,而倍受打击压抑,眼看北伐无望,统一大业难以实现,对照起孙权、刘裕有所建树,虽然,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但他们的英雄气概和宏伟业绩确像千古江山那样,永远长存,而自己只有登临感叹而已。
那么词人是否因此而颓废消沉呢?没有,他密切的注视时局,希望能有朝一日为国效力。
这里虽没有直接抒写自己的怀抱,但那种想要仿效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去干一番伟大事业的雄心壮志,已隐然透露于字里行间。
下片是借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发表对时事和重大国策的看法。
主要是针对当时韩侂胄为了一己浮名和巩固自己的地位,急于事功,在没有做好充分准备的情况下就想贸然兴师北伐的情况而发。
词人怀着借古讽今和怀古抒愤去展开描述,先提出了另一个历史人物刘义隆,他是刘裕的第三个儿子。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元嘉是宋文帝的年号。
刘义隆好大喜功,却平庸无能,轻听大将王玄谟兴兵北伐的鼓吹,没有做好准备,草率出师,结果大败。
这三句的意思是:元嘉八年,刘义隆轻率举兵北伐,妄想追求汉代大将霍去病追击匈奴在狼居胥山筑坛祭天那样的功业,结果吃了败仗,张皇南逃,狼狈不堪。
作者在这里只用了十四个字,借用一个典故,就把自己对韩侂胄轻率出兵北伐的认识和意见,准确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从孙权、刘裕到宋文帝三个历史人物构成三个层次,孙权坐阵江东,敢于北抗曹操;刘裕进而渡江北伐收复失地;刘义隆有封狼居胥、克敌制胜之意,可惜“元嘉草草”,徒劳无功。
词
人倾慕孙权、刘裕这样的英雄人物,同时感慨南宋集团中,没有孙权、刘裕这样的人物。
另外又用宋文帝的历史教训,告诫南宋统治者,仓促上阵必然导致不可设想的后果,而事实证实了词人的预见。
可是韩侂胄并没有听辛弃疾的告诫。
辛弃疾深深地为国事担忧,并感叹自己不能为国尽力。
在描述宋文帝元嘉草草之后,就把笔锋转向现实,先回忆自己南归时的情景,说:“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词人在绍兴32年(1162)南归,到写这首词的时候,已经四十三年了。
望中——指登楼眺望之中。
扬州路——指江苏扬州一带,词人南归时曾经经过,而当时扬州几经金兵焚掠,所以说烽火扬州路,词人登上北固楼向北眺望,自己四十三年前南归的经历,以及扬州的兵火都还记忆犹新,那时自己胸怀大志,可是43年过去了,自己却一事无成,国事却越来越不振作。
而随着时光的流逝,人们对失败的历史和分裂的局面,渐渐的不以为然了。
这三句中隐含着无比沉痛的感情。
接下去感叹道:“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可堪——不堪。
哪里能够忍受。
佛狸一一是北魏太武帝拓拔焘的小名。
神鸦——指吃庙里供品的乌鸦,社鼓——指古代社日里迎神祭祀的鼓声。
这三句仍然是借刘宋的旧事来暗喻南宋的现实。
宋文帝元嘉北伐失败之后,北魏太武帝率军追击击败王玄谟的军队后,在长江北岸的瓜步山上修建一座行宫,南宋时老百姓常在这里迎神赛会。
后成了魏太武庙,也叫佛狸祠。
人们忘记了失败的历史,竟在佛狸祠下迎神祭祀,香火很盛,这情景真是不堪令人回首。
这三句意思是:往事不堪回首,那佛狸祠本来是异族首领南侵的遗迹,可现在人们竟然在那里击鼓祭神,乌鸦飞来飞去啄食祭品,连半点恢复北方的战斗迹象和气氛都看不到了。
词人借历史影射现实,说南宋的失败,金人的南侵,国家的耻辱随着时光的流逝,而渐渐地被人们淡忘了。
词人对这样的现实表示深深的忧虑。
他借用廉颇的典故,表明自己显然年老却还是壮志犹存,希望能够为国立功。
词的结尾他说:“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凭谁问——凭借谁,靠谁来问的意思。
廉颇——是战国时赵国的名将,善于用兵,晚年被排挤到魏国,当时赵国屡受秦国的进攻,赵王想再用廉颇,就派人去探问。
廉颇在来使面前“一饭斗米肉十斤”,并且披甲上马表自己不老,而廉颇的仇人郭开,买通了使者,在赵王面前诽谤廉颇,使者报告赵王说:廉颇将军虽然老,可是还很能吃饭,他和我坐了一会儿就上了三次厕所,赵王信以为真,认为廉颇真的老了,就没启用他。
辛弃疾在这里以廉颇自比,说自己年龄虽然已六十六岁,但还有廉颇那样老当益壮的决心,可是晚年的境遇还不如廉颇。
因为廉颇虽老,赵王还派使者去探问,而自己就连探望的人也没了,眼看时光虚度而壮志未酬,不能不深深地感到悲哀。
意思是说:现在能依凭哪个人来问问我,廉颇已经老了,食量还好吗?这里包含了两层意思;一是自己虽然年纪大了,但壮心不已,仍然热切地期待着有杀敌报国的机会;二是空怀壮志,长期被弃置不用,甚至像当年去询问、观察廉颇的人都没有一个。
豪壮中透出激愤,这三句是全词的总结,也是感情发展的高峰。
在无限的悲哀之中,他结束了这首词。
词的下片内容比较复杂,但还运用了借古讽今和怀古抒愤的手法,围绕着忧虑国事和感叹自己遭遇这个中心,与上片内容互相照应,脉络分明,层次清楚。
题为怀古止在伤今,怀古伤今以词论政。
词人登临怀古或借古讽今,或征引历史教训,或借古事进行类比,怀古之中都寄寓着对国事的忧虑和对自己遭遇的感慨。
从山川风光说到古代历史,从古代历史又说到眼前事实,怀古、伤今有机地结合,写景、叙事、议论、抒情融为一体,这可以说是辛怀古词最重要特点。
因词人心中怀着杀敌报国的理想,但是壮志难酬、岁月蹉跎,而老大无成,内心交织着慷慨悲愤的复杂感情,所以当他登临祖国太好山河的时候,千丝万绪涌上心头,常常就写下苍凉悲壮的词作,这类作品体现词人爱国主义精神的一个重要方面。
分析“千古江山——雨打风吹去”。
(1)、解释字词:孙权舞榭歌台风流:这里指英雄遗风,即英雄人物在历史舞台上所创伟绩带来的意义上的影响,所谓流风余韵。
(2)、释义:千百年来江山如故,可是象孙权那样的英雄人物再也没有地方去找了,当年那些歌舞楼台的繁华景象、英雄人物的事业余风,被雨打风吹而了无痕迹了。
(3)、析:此层“江山”冠以“千古”,便勾起了人们绵绵不断的禁锢兴亡之思:物换星移,沧海桑田,神州大地上几番分合,几番易主,在这幅历史画卷面前不禁从江山联想到人事,于是引出了与京口有关的第一个人物孙权,他曾多次在此拒强敌于江北,但这样的英雄现在却不复存在了,就连昔日的繁华和功业也被岁月的风雨消磨殆尽,此处用孙权典,不但即景抒情,而且是对南宋政权苟且偷生,偏安江南的极大不满。
即南宋苟安,叹英雄无觅。
2、分析“斜——万里如虎”。
(1)、解释字词: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想当年气吞万里如虎(2)、释义:夕阳余辉下的荒草古树,平平常常的街巷小路,人们都说,寄奴曾这里居住过,遥想到刘裕当年那种金戈铁马的军威,横扫万里的气势,真象猛虎一样!
(3)、析:繁华已逝,萧条满目,于是引出了和京口有关的第二个人物,此处用刘裕典,作者借这些京口当地的历史人物的英雄业绩,来表达自己对抗敌救国的迫切心情。
即向往英雄业绩,表达抗金决心。
3、小结上阙:上阙无论写人写地都是吊古伤今。
吊古之意明写,伤今之意见于言外,即怀念孙权刘裕,深叹英雄无觅。
向往英雄业绩,表达抗金决心。
在上阙中,作者用孙权典,用刘裕典。
下面让我们走进这首词的下阙,看看下阙中词人又用了哪些典故?
(四)、析下阙:
1、生齐读下阙。
2、下阙可分为两层,第一层,第二层。
3、析第一层:“元——顾”
(1)、注释19
(2)、释义:元嘉年间草率北伐,一心想建立战功,结果落得个大败而还,北顾追兵,仓皇失措。
(3)、此处用刘义隆典,引元嘉之败的历史教训,联想到第三个人物刘义隆,提醒当权者,要做充分准备,不要轻举妄动,自取失败。
这是借古讽今的写法,告诫当权者要以史为鉴。
4、析第二层:“四——最后”我们先来看前两句。
(1)、注释:(20)(1)
(2)、释义:四十三年过去了,遥望江北,还依稀记得扬州路上战火弥漫的情景。
(3)、析:此句是从怀古到伤今,这一句指自己南归四十三年过去了,当时的情形记忆犹新(指1162年金兵对南宋发动进攻,战火蔓延到扬州一带),如今登上北固亭,面对扬州路,想起刘义隆的历史教训。
这种辛酸的场面自然又涌上心头,即忆烽火岁月。
(4)、注释:(2)佛狸
(5)、释义:怎么忍心回头看,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的叫声和社日的鼓声。
(6)、析:此处用佛狸祠典,想到第四个人物拓跋焘。
作者描绘了一个令人痛心疾首的情景:佛狸祠是侵略者武功的象征,而瓜步山下的同胞早已忘掉这一切,在那里欢天喜地的祭祀。
作者写此情景在于从反面激励人们只有收复失地,光复祖庙,才能使同胞免除灾难,同时也指责南宋统治者偏安一隅,忘了收复失地,此所谓抒身世之慨、叹朝廷无能、悲百姓松懈。
下面来看最后一句。
(7)、书下注释(3)
(8)、廉颇:战国时期赵国老将,曾为赵国立过许多大功,被人谗害后出奔魏国,居大梁,后来赵国想重新起用他,派使者去探望,使者和廉颇一同吃饭,廉颇顿斗米、肉十斤(古代的斗、斤)比现在的小),披马上甲,表示自己身体还好,还可以上战场,但使者因为接受了廉颇仇家的贿赂,回报赵王说,廉将军虽老,饭量还很好,但是吃一顿饭时间,竟上了三次厕所。
赵王听了,认为廉颇毕竟老了,就不再起用他。
(9)、释义:有谁来问:廉颇老了,饭量还好吗?
(10)、析:在此作者想到第五个人物廉颇,用廉颇典。
作者一腔救国的热情无人能解,他虽居抗战前线却未受重用。
辛弃疾雄心与廉颇相似,但它比廉颇还是失意,竟连人问都没有。
“凭谁问”三字包含着强烈的悲愤和感慨,也表达着老当益壮的决心和意志。
此所谓明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之志、抒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之愤。
(11)、析下阙:下阙借古讽今,表达了作者北伐的深谋远虑和为国效劳的耿耿忠心。
(五)、析整首词:词人遥望在金人铁蹄蹂躏下的中原大地,念及国事,忧心如焚。
自然的想到了曾经活跃的两位历史人物,北御大敌、内固国本的孙仲谋。
金戈铁马、气吞万里的刘裕。
他们都是不可一世的英雄,而“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
”,但他们抗敌的英雄气概,却在激励着后人,凭吊英雄,也是凭吊自己的过去,而现在南宋王朝眼看着大好河山被金人占领,却苟安江南,屈辱妥协,与孙刘比起来,是丧尽民族尊严和气节,这里赞颂孙刘的业绩,实际上是对南宋王朝苟且偷安的谴责,也是深叹英雄无觅,向往英雄业绩,表达抗金决心。
词的下阙借古讽今,第一层用刘义隆典,提醒南宋当权者要慎重出战,莫倒覆辙,以史为鉴。
第二层追忆往事,慨叹当前的处境,忆烽火岁月,用佛狸祠典,抒身世之慨、叹朝廷无能、悲百姓松懈。
用廉颇典,控诉自己的遭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