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赏析

合集下载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诗歌赏析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诗歌赏析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诗歌赏析北固亭位于江苏扬州,是一座古老而著名的亭子。

北固亭成为了许多文人墨客创作诗歌的场所,其中最著名的一首就是苏轼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这首诗以古代北固亭的景色为背景,表达了作者对过去的怀念之情。

以下将对这首诗进行赏析,探索其艺术之美。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苏轼在北固亭游览时所写,全诗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写作者在北固亭怀古时的感受,第二部分描绘了北固亭的自然景色,第三部分表达了作者对过去的思念之情。

首先,诗的开头,苏轼写到:“危楼高百尺。

”这是在描述北固亭的建筑,危楼高耸,给人一种宏伟之感。

接着,他写到:“手可摘星辰”。

这里以手可摘星辰来形容北固亭的高度,显示了北固亭壮丽的气势。

同时,这里也蕴含了作者追求卓越和远大理想的意象。

接下来,苏轼描绘了北固亭的自然景观。

他写道:“不敢高声语。

”这里是指当时北固亭附近的山峦环绕,景色幽美,给人一种肃穆的感觉,故而他不敢高声说话,以免破坏了这宁静美好的氛围。

另外,他还写到:“恐惊天上人。

”这里是以“天上人”的想象来描绘北固亭的寂静,给人以静谧的感受。

最后,苏轼表达了自己对过去时光的怀念之情。

他写到:“嘈嘈切切错杂弹。

”这里描绘了北固亭曾经热闹非凡的场景,各种人群聚集在此,交流互动,充满了欢声笑语。

而今天,这一切都已成为过去,只是在苏轼的回忆中犹存。

最后,苏轼写到:“但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这里以双溪舴艋舟为象征,与前文的京口扬州相对应,表达了苏轼对故乡的思念和对时光无情流逝的忧伤。

整首诗以怀古之情贯穿始终,通过对北固亭壮丽的自然景色和过去时光的描绘,展示了作者深沉的思念和对逝去岁月的留恋之情。

苏轼以简洁明了的词语,娓娓道来,情景交融,意象鲜明,给人以深深的启迪。

总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一首描写北固亭的怀古诗,通过描绘北固亭壮丽的自然景色和诗人对过去的思念,展现了作者深情追忆与对逝去岁月的留恋之情。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赏析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赏析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赏析《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宋朝诗人辛弃疾的一首佳作。

辛弃疾生于乱世,自幼在金兵统治下生活,后来参与抗金复国的大业,但终因南宋朝廷的腐败而失败。

因此,他的诗作中充满了对国家兴亡的忧虑和对壮志未酬的感慨。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原文翻译为:历经千古的江山,再也难找到像孙权那样的英雄。

当年的舞榭歌台还在,英雄人物却随着岁月的流逝早已不复存在。

斜阳照着长满草树的普通小巷,人们说那是当年刘裕曾经住过的地方。

回想当年,他领军北伐、收复失地的时候是何等威猛。

然而刘裕的儿子刘义隆好大喜功,仓促北伐,却反而让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乘机挥师南下,兵抵长江北岸而返,遭到对手的重创。

我回到南方已经有四十三年了,看着中原仍然记得,当年扬州路上,到处是金兵南侵的战火烽烟。

怎么能回首啊,当年拓跋焘的行宫外竟有百姓在那里祭祀,乌鸦啄食祭品,人们过着社日,只把他当作一位神祇来供奉,还有谁会问,廉颇老了,饭量还好吗?本词上片赞扬了在京口建立霸业的孙权和率军北伐气吞胡虏的刘裕,表示要像他们一样金戈铁马为国立功。

下片借讽刺刘义隆来表明自己坚决主张抗金但反对冒进误国的立场和态度。

全词豪壮悲凉,义重情深,放射着爱国主义的思想光辉。

词中用典贴切自然,紧扣题旨,增强了作品的说服力和意境美。

辛弃疾的这首词是他在京口北固亭怀古时所写,表达了他对国家兴亡的忧虑和对壮志未酬的感慨。

他通过赞扬孙权和刘裕的英雄事迹,表达了自己对国家的忠诚和对立功立业的渴望。

同时,他也通过讽刺刘义隆的冒进误国,表达了自己反对南宋朝廷腐败无能的立场和态度。

辛弃疾在创作这首词时,正值南宋朝廷腐败无能、北方金兵大举南侵之际。

他作为一位爱国志士,积极主张抗金复国,但他的主张却得不到南宋朝廷的支持。

因此,他感到十分忧虑和失望,写下了这首充满豪情壮志和悲凉情感的词作。

辛弃疾的词作风格豪放激昂、慷慨悲凉,常常以恢宏的叙事和广阔的视角展现出时代变迁和历史沧桑。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原文、翻译及赏析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原文、翻译及赏析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原文、翻译及赏析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原文、翻译及赏析诗词,是指以古体诗、近体诗和格律词为代表的中国汉族传统诗歌。

亦是汉字文化圈的特色之一。

通常认为,诗较为适合“言志”,而词则更为适合“抒情”。

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原文、翻译及赏析,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宋朝辛弃疾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译文历经千古的江山,再也难找到像孙权那样的英雄。

当年的舞榭歌台还在,英雄人物却随着岁月的流逝早已不复存在。

斜阳照着长满草树的普通小巷,人们说那是当年刘裕曾经住过的地方。

遥想当年,他指挥着强劲精良的兵马,气吞骄虏一如猛虎!元嘉帝兴兵北伐,想建立不朽战功封狼居胥,却落得仓皇逃命,北望追兵泪下无数。

四十三年过去了,如今瞭望长江北岸,还记得扬州战火连天的情景。

真是不堪回首,拓跋焘祠堂香火盛,乌鸦啄祭品,祭祀擂大鼓。

还有谁会问,廉颇老了,自己还能吃饭吗?《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韵译江山如画、历经千年仍如故,但是找不到东吴英雄孙权在此的定都处。

昔日的舞榭歌台、显赫人物,都被风吹雨打化为土。

斜阳照着草和树,普通的街巷和小路,人们说,武帝刘裕曾在这个地方住。

想当年,他骑战马披铁甲,刀枪空中舞,气吞万里如猛虎。

宋文帝草率用兵学黩(dú)武,效法汉将伐匈奴,没能够封山纪功狼居胥,却要仓皇向南逃,时时回头向北顾。

我登上山亭望江北,还记得四十三年前的旧事一幕幕:烽火连天鏖(áo)战苦,扬州一带遭荼(tú)毒。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赏析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赏析

2
江山如画: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 展现出江山如画的壮丽景象
3
英雄气概:通过对英雄人物的描写, 展现出英雄气概和民族精神
4
怀古思今: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回忆和 思考,表达对现实社会的关注和思考
词作情感
壮志难酬:对个人 抱负无法实现的无
奈和悲愤
壮志凌云:对理想 和信念的坚定和执

怀古伤今:对历史 人物的怀念和对现
词作中的景物描写和抒情手法, 04 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借鉴作用
对词作发展的贡献
开创了豪放词派:《永遇
1
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
豪放词的代表作之一,对
词作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拓展了词的题材:《永遇
2
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以
历史事件为题材,拓展了
词的创作领域,丰富了词
的内涵。
提高了词的艺术价值:
3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
实社会的感慨
忧国忧民:对国家 命运的担忧和对人
民的同情
词作艺术特色
语言特色
1
2
3
4
语言简练, 意境深远
运用典故, 增强表现力
运用对比, 突出主题
运用叠词, 增强韵律感
修辞手法
1
比喻:将抽象的情感 和思想形象化,如
“舞榭歌台,风流总 被雨打风吹去”。
2
拟人:赋予自然景物 以人的情感和行为, 如“江山如画,一时
演讲人
01 词 作 背 景
02 词 作 内 容
03 词 作 艺 术 特 色
04 词 作 影 响
词作背景
创作背景
1
2
3
4
创作时间:1205 年
创作地点:京口北 固亭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原文翻译及赏析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原文翻译及赏析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原文翻译及赏析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南宋词人辛弃疾于1205年所作。

作者是怀着深重的忧虑和一腔悲愤写这首词的。

上片赞扬在京口建立霸业的孙权和率军北伐,气吞胡虏的刘裕,表示要像他们一样金戈铁马为国立功。

下片借讽刺刘义隆表明自己坚决主张抗金但反对冒进误国的立场和态度。

下面小编整理了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原文翻译及赏析,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1《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译文及注释译文:
历经千古的江山,再也难找到像孙权那样的英雄。

当年的舞榭歌台还在,英雄人物却随着岁月的流逝早已不复存在。

斜阳照着长满草树的普通小巷,人们说那是当年刘裕曾经住过的地方。

回想当年,他领军北伐、收复失地的时候是何等威猛!
然而刘裕的儿子刘义隆好大喜功,仓促北伐,却反而让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乘机挥师南下,兵抵长江北岸而返,遭到对手的重创。

我回到南方已经有四十三年了,看着中原仍然记得扬州地区烽火连天的战乱场景。

怎幺能回首啊,当年拓跋焘的行宫外竟有百姓在那里祭祀,乌鸦啄食祭品,人们过着社日,只把他当作一位神祗来供奉,而不知道这里曾是一个皇帝的行宫。

还有谁会问,廉颇老了,饭量还好吗?
注释:
⑴京口:古城名,即今江苏镇江。

因临京岘山、长江口而得名。

⑵孙仲谋:三国时的吴王孙权,字仲谋,曾建都京口。

孙权(182年—252 年),东吴大帝,三国时期吴国的开国皇帝。

吴郡富春县(今浙江富阳)人。

长沙太守孙坚次子,幼年跟随兄长吴侯孙策平定江东,汉献帝建安五年(200。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全词翻译及赏析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全词翻译及赏析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全词翻译及赏析导读:“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出自《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南宋词人辛弃疾于1205年所作。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译文历经千古的江山,再也难找到像孙权那样的英雄。

当年的舞榭歌台还在,英雄人物却随着岁月的流逝早已不复存在。

斜阳照着长满草树的普通小巷,人们说那是当年刘裕曾经住过的地方。

回想当年,他领军北伐、收复失地的时候是何等威猛!然而刘裕的儿子刘义隆好大喜功,仓促北伐,却反而让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乘机挥师南下,兵抵长江北岸而返,遭到对手的重创。

我回到南方已经有四十三年了,看着中原仍然记得扬州路上烽火连天的战乱场景。

怎么能回首啊,当年拓跋焘的行宫外竟有百姓在那里祭祀,乌鸦啄食祭品,人们过着社日,只把他当作一位神祗来供奉,而不知道这里曾是一个皇帝的行宫。

还有谁会问,廉颇老了,饭量还好吗?背景《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写于宋宁宗开禧元年(1205年),辛弃疾六十六岁。

当时韩侂胄执政,正积极筹划北伐,闲置已久的辛弃疾于前一年被起用为浙东安抚使,这年春初,又受命担任镇江知府,戍守江防要地京口。

从表面看来,朝廷对他似乎很重视,然而实际上只不过是利用他那主战派元老的招牌作为号召而已。

辛弃疾到任后,一方面积极布置军事进攻的准备工作;但另一方面,他又清楚地意识到政治斗争的险恶,自身处境的孤危,深感很难有所作为。

辛弃疾支持北伐抗金的决策,但是对独揽朝政的韩侂胄轻敌冒进的作法,又感到忧心忡忡,他认为应当做好充分准备,绝不能草率从事,否则难免重蹈覆辙,使北伐再次遭到失败。

辛弃疾的意见没有引起南宋当权者的重视。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翻译赏析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翻译赏析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翻译赏析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翻译赏析1、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2、《注释》京口:今江苏镇江。

孙仲谋:孙权,字仲谋,三国吴国开国之君。

寄奴:南朝宋武帝刘裕小名。

元嘉:南朝宋文帝刘义隆年号。

草草:仓促。

封狼居胥:汉武帝元狩四年(前119)霍去病远征匈奴,歼敌七万余,封狼居胥山而还。

狼居胥山,在今内蒙。

词中用“元嘉北伐”失利事,以影射击队南宋“隆兴北伐。

”四十三年:自作者南归至作此词时,已四十三年。

扬州路:指淮南东路,治所在扬州。

可堪:岂堪。

佛狸祠: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字佛狸。

“廉颇”二句:廉颇,战国时赵国名将,晚年奔魏,后赵王复思廉颇,派使者探望。

使者受廉颇仇人贿,还报赵王曰:“廉将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

”赵王不复召用。

3、《翻译》大好江山永久地存在着,却无处去找孙权那样的英雄了。

当年的歌舞楼台,繁华景象,英雄业迹都被历史的风雨吹打而随时光流逝了。

夕阳照着那草木杂乱、偏僻荒凉的普通街巷,人们说这就是寄奴曾住过的地方。

回想当时啊,刘裕率兵北伐,武器竖利,配备精良,气势好象猛虎一样,把盘踞中原的敌人一下子都赶回北方去了。

南朝宋文帝(刘裕的儿子)元嘉年间,宋文帝听信大将军王玄谟的鼓动,草草出兵,讨伐北魏,想得挺好,计划北伐中原后,就像那个西汉名将霍去病,远征匈奴归来,在狼居胥山封坛祭天,作为全胜的纪念,但事与愿违,由于准备得不充分,加之轻敌冒进,以致最后滑台一战,赢得仓惶北顾。

四十三年过去了,向北遥望,还记得当年扬州一带遍地烽火。

往事真不堪回想,在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的庙前,香烟缭绕,充满一片神鸦的叫声的社日的鼓声!谁还来问:廉颇老了,饭量还好吗?4、这首词最大的艺术特色在于善用典故。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赏析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赏析

xx—xxxxxx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二、思想内容这首《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辛稼轩的代表作品之一。

它的思想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写作者抗敌救国的雄图大志;二、写作者对回复国家大业的深谋远虑和为国效劳的赤胆忠心。

题为“怀古”,实际是借古喻今,以抒怀抱。

三、创作背景宋宁宗嘉泰三年,即作者六十四岁时,被起用为绍兴知府兼浙东安抚使。

在这之前,他被迫退居江西已有十余年了。

此时,金政权已日益衰败。

而掌权的宰相韩佑胄希望借此机会立一场伐金大功,以巩固自己的政治地位,于是起用了辛弃疾作为号召北伐的旗帜。

第二年,辛弃疾升任镇江知府。

他初到镇江,便向宋宁宗和韩佑胄提议全面展开北伐的准备工作,不能莽撞、无目的的草率北伐,并建议将这些工作交给更具经验的一些元老重臣。

这其中当然也包括了他自己在内。

而以韩佑胄为首的执政派却因此对辛弃疾产生了怀疑,认为他是有意要夺取自己在朝野中的势力,并借口把他调离了镇江,把他挡在了北伐大计的门槛之外。

这首《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便是作于他被迫调离镇江的那一年。

辛在词的上片联系京口,歌颂了孙权和刘裕。

除了表现对人物的倾慕之外,还包含了两层意思:第一是借古讽今,指斥屈辱求和的南宋投降集团。

孙权不怕强敌,敢同曹操较量;刘裕则进一步渡江收复大江南北,他们不愧为英雄,确实是气吞万里如虎。

对照南宋统治集团则不敢与金人决一雌雄,他们畏敌如虎,妥协投降苟且偷安,不要说中原故土未能收复,就是半壁河山也朝不保夕。

第二层意思,是怀古抒愤,感慨自己空怀收复故土的壮志,而倍受打击压抑,眼看北伐无望,统一大业难以实现,对照起孙权、刘裕有所建树,虽然,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但他们的英雄气概和宏伟业绩确像千古江山那样,永远长存,而自己只有登临感叹而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二、思想内容这首《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辛稼轩的代表作品之一。

它的思想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写作者抗敌救国的雄图大志;二、写作者对回复国家大业的深谋远虑和为国效劳的赤胆忠心。

题为“怀古”,实际是借古喻今,以抒怀抱。

三、创作背景宋宁宗嘉泰三年,即作者六十四岁时,被起用为绍兴知府兼浙东安抚使。

在这之前,他被迫退居江西已有十余年了。

此时,金政权已日益衰败。

而掌权的宰相韩佑胄希望借此机会立一场伐金大功,以巩固自己的政治地位,于是起用了辛弃疾作为号召北伐的旗帜。

第二年,辛弃疾升任镇江知府。

他初到镇江,便向宋宁宗和韩佑胄提议全面展开北伐的准备工作,不能莽撞、无目的的草率北伐,并建议将这些工作交给更具经验的一些元老重臣。

这其中当然也包括了他自己在内。

而以韩佑胄为首的执政派却因此对辛弃疾产生了怀疑,认为他是有意要夺取自己在朝野中的势力,并借口把他调离了镇江,把他挡在了北伐大计的门槛之外。

这首《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便是作于他被迫调离镇江的那一年。

辛在词的上片联系京口,歌颂了孙权和刘裕。

除了表现对人物的倾慕之外,还包含了两层意思:第一是借古讽今,指斥屈辱求和的南宋投降集团。

孙权不怕强敌,敢同曹操较量;刘裕则进一步渡江收复大江南北,他们不愧为英雄,确实是气吞万里如虎。

对照南宋统治集团则不敢与金人决一雌雄,他们畏敌如虎,妥协投降苟且偷安,不要说中原故土未能收复,就是半壁河山也朝不保夕。

第二层意思,是怀古抒愤,感慨自己空怀收复故土的壮志,而倍受打击压抑,眼看北伐无望,统一大业难以实现,对照起孙权、刘裕有所建树,虽然,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但他们的英雄气概和宏伟业绩确像千古江山那样,永远长存,而自己只有登临感叹而已。

那么词人是否因此而颓废消沉呢?没有,他密切的注视时局,希望能有朝一日为国效力。

这里虽没有直接抒写自己的怀抱,但那种想要仿效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去干一番伟大事业的雄心壮志,已隐然透露于字里行间。

下片是借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发表对时事和重大国策的看法。

主要是针对当时韩侂胄为了一己浮名和巩固自己的地位,急于事功,在没有做好充分准备的情况下就想贸然兴师北伐的情况而发。

词人怀着借古讽今和怀古抒愤去展开描述,先提出了另一个历史人物刘义隆,他是刘裕的第三个儿子。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元嘉是宋文帝的年号。

刘义隆好大喜功,却平庸无能,轻听大将王玄谟兴兵北伐的鼓吹,没有做好准备,草率出师,结果大败。

这三句的意思是:元嘉八年,刘义隆轻率举兵北伐,妄想追求汉代大将霍去病追击匈奴在狼居胥山筑坛祭天那样的功业,结果吃了败仗,张皇南逃,狼狈不堪。

作者在这里只用了十四个字,借用一个典故,就把自己对韩侂胄轻率出兵北伐的认识和意见,准确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从孙权、刘裕到宋文帝三个历史人物构成三个层次,孙权坐阵江东,敢于北抗曹操;刘裕进而渡江北伐收复失地;刘义隆有封狼居胥、克敌制胜之意,可惜“元嘉草草”,徒劳无功。

词人倾慕孙权、刘裕这样的英雄人物,同时感慨南宋集团中,没有孙权、刘裕这样的人物。

另外又用宋文帝的历史教训,告诫南宋统治者,仓促上阵必然导致不可设想的后果,而事实证实了词人的预见。

可是韩侂胄并没有听辛弃疾的告诫。

辛弃疾深深地为国事担忧,并感叹自己不能为国尽力。

在描述宋文帝元嘉草草之后,就把笔锋转向现实,先回忆自己南归时的情景,说:“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词人在绍兴32年(1162)南归,到写这首词的时候,已经四十三年了。

望中——指登楼眺望之中。

扬州路——指江苏扬州一带,词人南归时曾经经过,而当时扬州几经金兵焚掠,所以说烽火扬州路,词人登上北固楼向北眺望,自己四十三年前南归的经历,以及扬州的兵火都还记忆犹新,那时自己胸怀大志,可是43年过去了,自己却一事无成,国事却越来越不振作。

而随着时光的流逝,人们对失败的历史和分裂的局面,渐渐的不以为然了。

这三句中隐含着无比沉痛的感情。

接下去感叹道:“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可堪——不堪。

哪里能够忍受。

佛狸一一是北魏太武帝拓拔焘的小名。

神鸦——指吃庙里供品的乌鸦,社鼓——指古代社日里迎神祭祀的鼓声。

这三句仍然是借刘宋的旧事来暗喻南宋的现实。

宋文帝元嘉北伐失败之后,北魏太武帝率军追击击败王玄谟的军队后,在长江北岸的瓜步山上修建一座行宫,南宋时老百姓常在这里迎神赛会。

后成了魏太武庙,也叫佛狸祠。

人们忘记了失败的历史,竟在佛狸祠下迎神祭祀,香火很盛,这情景真是不堪令人回首。

这三句意思是:往事不堪回首,那佛狸祠本来是异族首领南侵的遗迹,可现在人们竟然在那里击鼓祭神,乌鸦飞来飞去啄食祭品,连半点恢复北方的战斗迹象和气氛都看不到了。

词人借历史影射现实,说南宋的失败,金人的南侵,国家的耻辱随着时光的流逝,而渐渐地被人们淡忘了。

词人对这样的现实表示深深的忧虑。

他借用廉颇的典故,表明自己显然年老却还是壮志犹存,希望能够为国立功。

词的结尾他说:“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凭谁问——凭借谁,靠谁来问的意思。

廉颇——是战国时赵国的名将,善于用兵,晚年被排挤到魏国,当时赵国屡受秦国的进攻,赵王想再用廉颇,就派人去探问。

廉颇在来使面前“一饭斗米肉十斤”,并且披甲上马表自己不老,而廉颇的仇人郭开,买通了使者,在赵王面前诽谤廉颇,使者报告赵王说:廉颇将军虽然老,可是还很能吃饭,他和我坐了一会儿就上了三次厕所,赵王信以为真,认为廉颇真的老了,就没启用他。

辛弃疾在这里以廉颇自比,说自己年龄虽然已六十六岁,但还有廉颇那样老当益壮的决心,可是晚年的境遇还不如廉颇。

因为廉颇虽老,赵王还派使者去探问,而自己就连探望的人也没了,眼看时光虚度而壮志未酬,不能不深深地感到悲哀。

意思是说:现在能依凭哪个人来问问我,廉颇已经老了,食量还好吗?这里包含了两层意思;一是自己虽然年纪大了,但壮心不已,仍然热切地期待着有杀敌报国的机会;二是空怀壮志,长期被弃置不用,甚至像当年去询问、观察廉颇的人都没有一个。

豪壮中透出激愤,这三句是全词的总结,也是感情发展的高峰。

在无限的悲哀之中,他结束了这首词。

词的下片内容比较复杂,但还运用了借古讽今和怀古抒愤的手法,围绕着忧虑国事和感叹自己遭遇这个中心,与上片内容互相照应,脉络分明,层次清楚。

题为怀古止在伤今,怀古伤今以词论政。

词人登临怀古或借古讽今,或征引历史教训,或借古事进行类比,怀古之中都寄寓着对国事的忧虑和对自己遭遇的感慨。

从山川风光说到古代历史,从古代历史又说到眼前事实,怀古、伤今有机地结合,写景、叙事、议论、抒情融为一体,这可以说是辛怀古词最重要特点。

因词人心中怀着杀敌报国的理想,但是壮志难酬、岁月蹉跎,而老大无成,内心交织着慷慨悲愤的复杂感情,所以当他登临祖国太好山河的时候,千丝万绪涌上心头,常常就写下苍凉悲壮的词作,这类作品体现词人爱国主义精神的一个重要方面。

分析“千古江山——雨打风吹去”。

(1)、解释字词:孙权舞榭歌台风流:这里指英雄遗风,即英雄人物在历史舞台上所创伟绩带来的意义上的影响,所谓流风余韵。

(2)、释义:千百年来江山如故,可是象孙权那样的英雄人物再也没有地方去找了,当年那些歌舞楼台的繁华景象、英雄人物的事业余风,被雨打风吹而了无痕迹了。

(3)、析:此层“江山”冠以“千古”,便勾起了人们绵绵不断的禁锢兴亡之思:物换星移,沧海桑田,神州大地上几番分合,几番易主,在这幅历史画卷面前不禁从江山联想到人事,于是引出了与京口有关的第一个人物孙权,他曾多次在此拒强敌于江北,但这样的英雄现在却不复存在了,就连昔日的繁华和功业也被岁月的风雨消磨殆尽,此处用孙权典,不但即景抒情,而且是对南宋政权苟且偷生,偏安江南的极大不满。

即南宋苟安,叹英雄无觅。

2、分析“斜——万里如虎”。

(1)、解释字词: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想当年气吞万里如虎(2)、释义:夕阳余辉下的荒草古树,平平常常的街巷小路,人们都说,寄奴曾这里居住过,遥想到刘裕当年那种金戈铁马的军威,横扫万里的气势,真象猛虎一样!(3)、析:繁华已逝,萧条满目,于是引出了和京口有关的第二个人物,此处用刘裕典,作者借这些京口当地的历史人物的英雄业绩,来表达自己对抗敌救国的迫切心情。

即向往英雄业绩,表达抗金决心。

3、小结上阙:上阙无论写人写地都是吊古伤今。

吊古之意明写,伤今之意见于言外,即怀念孙权刘裕,深叹英雄无觅。

向往英雄业绩,表达抗金决心。

在上阙中,作者用孙权典,用刘裕典。

下面让我们走进这首词的下阙,看看下阙中词人又用了哪些典故?(四)、析下阙:1、生齐读下阙。

2、下阙可分为两层,第一层,第二层。

3、析第一层:“元——顾”(1)、注释19(2)、释义:元嘉年间草率北伐,一心想建立战功,结果落得个大败而还,北顾追兵,仓皇失措。

(3)、此处用刘义隆典,引元嘉之败的历史教训,联想到第三个人物刘义隆,提醒当权者,要做充分准备,不要轻举妄动,自取失败。

这是借古讽今的写法,告诫当权者要以史为鉴。

4、析第二层:“四——最后”我们先来看前两句。

(1)、注释:(20)(1)(2)、释义:四十三年过去了,遥望江北,还依稀记得扬州路上战火弥漫的情景。

(3)、析:此句是从怀古到伤今,这一句指自己南归四十三年过去了,当时的情形记忆犹新(指1162年金兵对南宋发动进攻,战火蔓延到扬州一带),如今登上北固亭,面对扬州路,想起刘义隆的历史教训。

这种辛酸的场面自然又涌上心头,即忆烽火岁月。

(4)、注释:(2)佛狸(5)、释义:怎么忍心回头看,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的叫声和社日的鼓声。

(6)、析:此处用佛狸祠典,想到第四个人物拓跋焘。

作者描绘了一个令人痛心疾首的情景:佛狸祠是侵略者武功的象征,而瓜步山下的同胞早已忘掉这一切,在那里欢天喜地的祭祀。

作者写此情景在于从反面激励人们只有收复失地,光复祖庙,才能使同胞免除灾难,同时也指责南宋统治者偏安一隅,忘了收复失地,此所谓抒身世之慨、叹朝廷无能、悲百姓松懈。

下面来看最后一句。

(7)、书下注释(3)(8)、廉颇:战国时期赵国老将,曾为赵国立过许多大功,被人谗害后出奔魏国,居大梁,后来赵国想重新起用他,派使者去探望,使者和廉颇一同吃饭,廉颇顿斗米、肉十斤(古代的斗、斤)比现在的小),披马上甲,表示自己身体还好,还可以上战场,但使者因为接受了廉颇仇家的贿赂,回报赵王说,廉将军虽老,饭量还很好,但是吃一顿饭时间,竟上了三次厕所。

赵王听了,认为廉颇毕竟老了,就不再起用他。

(9)、释义:有谁来问:廉颇老了,饭量还好吗?(10)、析:在此作者想到第五个人物廉颇,用廉颇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