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赏析

合集下载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诗歌赏析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诗歌赏析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诗歌赏析北固亭位于江苏扬州,是一座古老而著名的亭子。

北固亭成为了许多文人墨客创作诗歌的场所,其中最著名的一首就是苏轼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这首诗以古代北固亭的景色为背景,表达了作者对过去的怀念之情。

以下将对这首诗进行赏析,探索其艺术之美。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苏轼在北固亭游览时所写,全诗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写作者在北固亭怀古时的感受,第二部分描绘了北固亭的自然景色,第三部分表达了作者对过去的思念之情。

首先,诗的开头,苏轼写到:“危楼高百尺。

”这是在描述北固亭的建筑,危楼高耸,给人一种宏伟之感。

接着,他写到:“手可摘星辰”。

这里以手可摘星辰来形容北固亭的高度,显示了北固亭壮丽的气势。

同时,这里也蕴含了作者追求卓越和远大理想的意象。

接下来,苏轼描绘了北固亭的自然景观。

他写道:“不敢高声语。

”这里是指当时北固亭附近的山峦环绕,景色幽美,给人一种肃穆的感觉,故而他不敢高声说话,以免破坏了这宁静美好的氛围。

另外,他还写到:“恐惊天上人。

”这里是以“天上人”的想象来描绘北固亭的寂静,给人以静谧的感受。

最后,苏轼表达了自己对过去时光的怀念之情。

他写到:“嘈嘈切切错杂弹。

”这里描绘了北固亭曾经热闹非凡的场景,各种人群聚集在此,交流互动,充满了欢声笑语。

而今天,这一切都已成为过去,只是在苏轼的回忆中犹存。

最后,苏轼写到:“但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这里以双溪舴艋舟为象征,与前文的京口扬州相对应,表达了苏轼对故乡的思念和对时光无情流逝的忧伤。

整首诗以怀古之情贯穿始终,通过对北固亭壮丽的自然景色和过去时光的描绘,展示了作者深沉的思念和对逝去岁月的留恋之情。

苏轼以简洁明了的词语,娓娓道来,情景交融,意象鲜明,给人以深深的启迪。

总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一首描写北固亭的怀古诗,通过描绘北固亭壮丽的自然景色和诗人对过去的思念,展现了作者深情追忆与对逝去岁月的留恋之情。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赏析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赏析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赏析《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宋朝诗人辛弃疾的一首佳作。

辛弃疾生于乱世,自幼在金兵统治下生活,后来参与抗金复国的大业,但终因南宋朝廷的腐败而失败。

因此,他的诗作中充满了对国家兴亡的忧虑和对壮志未酬的感慨。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原文翻译为:历经千古的江山,再也难找到像孙权那样的英雄。

当年的舞榭歌台还在,英雄人物却随着岁月的流逝早已不复存在。

斜阳照着长满草树的普通小巷,人们说那是当年刘裕曾经住过的地方。

回想当年,他领军北伐、收复失地的时候是何等威猛。

然而刘裕的儿子刘义隆好大喜功,仓促北伐,却反而让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乘机挥师南下,兵抵长江北岸而返,遭到对手的重创。

我回到南方已经有四十三年了,看着中原仍然记得,当年扬州路上,到处是金兵南侵的战火烽烟。

怎么能回首啊,当年拓跋焘的行宫外竟有百姓在那里祭祀,乌鸦啄食祭品,人们过着社日,只把他当作一位神祇来供奉,还有谁会问,廉颇老了,饭量还好吗?本词上片赞扬了在京口建立霸业的孙权和率军北伐气吞胡虏的刘裕,表示要像他们一样金戈铁马为国立功。

下片借讽刺刘义隆来表明自己坚决主张抗金但反对冒进误国的立场和态度。

全词豪壮悲凉,义重情深,放射着爱国主义的思想光辉。

词中用典贴切自然,紧扣题旨,增强了作品的说服力和意境美。

辛弃疾的这首词是他在京口北固亭怀古时所写,表达了他对国家兴亡的忧虑和对壮志未酬的感慨。

他通过赞扬孙权和刘裕的英雄事迹,表达了自己对国家的忠诚和对立功立业的渴望。

同时,他也通过讽刺刘义隆的冒进误国,表达了自己反对南宋朝廷腐败无能的立场和态度。

辛弃疾在创作这首词时,正值南宋朝廷腐败无能、北方金兵大举南侵之际。

他作为一位爱国志士,积极主张抗金复国,但他的主张却得不到南宋朝廷的支持。

因此,他感到十分忧虑和失望,写下了这首充满豪情壮志和悲凉情感的词作。

辛弃疾的词作风格豪放激昂、慷慨悲凉,常常以恢宏的叙事和广阔的视角展现出时代变迁和历史沧桑。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原文、翻译及赏析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原文、翻译及赏析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原文、翻译及赏析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原文、翻译及赏析诗词,是指以古体诗、近体诗和格律词为代表的中国汉族传统诗歌。

亦是汉字文化圈的特色之一。

通常认为,诗较为适合“言志”,而词则更为适合“抒情”。

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原文、翻译及赏析,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宋朝辛弃疾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译文历经千古的江山,再也难找到像孙权那样的英雄。

当年的舞榭歌台还在,英雄人物却随着岁月的流逝早已不复存在。

斜阳照着长满草树的普通小巷,人们说那是当年刘裕曾经住过的地方。

遥想当年,他指挥着强劲精良的兵马,气吞骄虏一如猛虎!元嘉帝兴兵北伐,想建立不朽战功封狼居胥,却落得仓皇逃命,北望追兵泪下无数。

四十三年过去了,如今瞭望长江北岸,还记得扬州战火连天的情景。

真是不堪回首,拓跋焘祠堂香火盛,乌鸦啄祭品,祭祀擂大鼓。

还有谁会问,廉颇老了,自己还能吃饭吗?《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韵译江山如画、历经千年仍如故,但是找不到东吴英雄孙权在此的定都处。

昔日的舞榭歌台、显赫人物,都被风吹雨打化为土。

斜阳照着草和树,普通的街巷和小路,人们说,武帝刘裕曾在这个地方住。

想当年,他骑战马披铁甲,刀枪空中舞,气吞万里如猛虎。

宋文帝草率用兵学黩(dú)武,效法汉将伐匈奴,没能够封山纪功狼居胥,却要仓皇向南逃,时时回头向北顾。

我登上山亭望江北,还记得四十三年前的旧事一幕幕:烽火连天鏖(áo)战苦,扬州一带遭荼(tú)毒。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赏析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赏析

2
江山如画: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 展现出江山如画的壮丽景象
3
英雄气概:通过对英雄人物的描写, 展现出英雄气概和民族精神
4
怀古思今: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回忆和 思考,表达对现实社会的关注和思考
词作情感
壮志难酬:对个人 抱负无法实现的无
奈和悲愤
壮志凌云:对理想 和信念的坚定和执

怀古伤今:对历史 人物的怀念和对现
词作中的景物描写和抒情手法, 04 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借鉴作用
对词作发展的贡献
开创了豪放词派:《永遇
1
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
豪放词的代表作之一,对
词作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拓展了词的题材:《永遇
2
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以
历史事件为题材,拓展了
词的创作领域,丰富了词
的内涵。
提高了词的艺术价值:
3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
实社会的感慨
忧国忧民:对国家 命运的担忧和对人
民的同情
词作艺术特色
语言特色
1
2
3
4
语言简练, 意境深远
运用典故, 增强表现力
运用对比, 突出主题
运用叠词, 增强韵律感
修辞手法
1
比喻:将抽象的情感 和思想形象化,如
“舞榭歌台,风流总 被雨打风吹去”。
2
拟人:赋予自然景物 以人的情感和行为, 如“江山如画,一时
演讲人
01 词 作 背 景
02 词 作 内 容
03 词 作 艺 术 特 色
04 词 作 影 响
词作背景
创作背景
1
2
3
4
创作时间:1205 年
创作地点:京口北 固亭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原文翻译及赏析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原文翻译及赏析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原文翻译及赏析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南宋词人辛弃疾于1205年所作。

作者是怀着深重的忧虑和一腔悲愤写这首词的。

上片赞扬在京口建立霸业的孙权和率军北伐,气吞胡虏的刘裕,表示要像他们一样金戈铁马为国立功。

下片借讽刺刘义隆表明自己坚决主张抗金但反对冒进误国的立场和态度。

下面小编整理了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原文翻译及赏析,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1《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译文及注释译文:
历经千古的江山,再也难找到像孙权那样的英雄。

当年的舞榭歌台还在,英雄人物却随着岁月的流逝早已不复存在。

斜阳照着长满草树的普通小巷,人们说那是当年刘裕曾经住过的地方。

回想当年,他领军北伐、收复失地的时候是何等威猛!
然而刘裕的儿子刘义隆好大喜功,仓促北伐,却反而让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乘机挥师南下,兵抵长江北岸而返,遭到对手的重创。

我回到南方已经有四十三年了,看着中原仍然记得扬州地区烽火连天的战乱场景。

怎幺能回首啊,当年拓跋焘的行宫外竟有百姓在那里祭祀,乌鸦啄食祭品,人们过着社日,只把他当作一位神祗来供奉,而不知道这里曾是一个皇帝的行宫。

还有谁会问,廉颇老了,饭量还好吗?
注释:
⑴京口:古城名,即今江苏镇江。

因临京岘山、长江口而得名。

⑵孙仲谋:三国时的吴王孙权,字仲谋,曾建都京口。

孙权(182年—252 年),东吴大帝,三国时期吴国的开国皇帝。

吴郡富春县(今浙江富阳)人。

长沙太守孙坚次子,幼年跟随兄长吴侯孙策平定江东,汉献帝建安五年(200。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全词翻译及赏析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全词翻译及赏析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全词翻译及赏析导读:“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出自《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南宋词人辛弃疾于1205年所作。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译文历经千古的江山,再也难找到像孙权那样的英雄。

当年的舞榭歌台还在,英雄人物却随着岁月的流逝早已不复存在。

斜阳照着长满草树的普通小巷,人们说那是当年刘裕曾经住过的地方。

回想当年,他领军北伐、收复失地的时候是何等威猛!然而刘裕的儿子刘义隆好大喜功,仓促北伐,却反而让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乘机挥师南下,兵抵长江北岸而返,遭到对手的重创。

我回到南方已经有四十三年了,看着中原仍然记得扬州路上烽火连天的战乱场景。

怎么能回首啊,当年拓跋焘的行宫外竟有百姓在那里祭祀,乌鸦啄食祭品,人们过着社日,只把他当作一位神祗来供奉,而不知道这里曾是一个皇帝的行宫。

还有谁会问,廉颇老了,饭量还好吗?背景《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写于宋宁宗开禧元年(1205年),辛弃疾六十六岁。

当时韩侂胄执政,正积极筹划北伐,闲置已久的辛弃疾于前一年被起用为浙东安抚使,这年春初,又受命担任镇江知府,戍守江防要地京口。

从表面看来,朝廷对他似乎很重视,然而实际上只不过是利用他那主战派元老的招牌作为号召而已。

辛弃疾到任后,一方面积极布置军事进攻的准备工作;但另一方面,他又清楚地意识到政治斗争的险恶,自身处境的孤危,深感很难有所作为。

辛弃疾支持北伐抗金的决策,但是对独揽朝政的韩侂胄轻敌冒进的作法,又感到忧心忡忡,他认为应当做好充分准备,绝不能草率从事,否则难免重蹈覆辙,使北伐再次遭到失败。

辛弃疾的意见没有引起南宋当权者的重视。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翻译赏析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翻译赏析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翻译赏析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翻译赏析1、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2、《注释》京口:今江苏镇江。

孙仲谋:孙权,字仲谋,三国吴国开国之君。

寄奴:南朝宋武帝刘裕小名。

元嘉:南朝宋文帝刘义隆年号。

草草:仓促。

封狼居胥:汉武帝元狩四年(前119)霍去病远征匈奴,歼敌七万余,封狼居胥山而还。

狼居胥山,在今内蒙。

词中用“元嘉北伐”失利事,以影射击队南宋“隆兴北伐。

”四十三年:自作者南归至作此词时,已四十三年。

扬州路:指淮南东路,治所在扬州。

可堪:岂堪。

佛狸祠: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字佛狸。

“廉颇”二句:廉颇,战国时赵国名将,晚年奔魏,后赵王复思廉颇,派使者探望。

使者受廉颇仇人贿,还报赵王曰:“廉将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

”赵王不复召用。

3、《翻译》大好江山永久地存在着,却无处去找孙权那样的英雄了。

当年的歌舞楼台,繁华景象,英雄业迹都被历史的风雨吹打而随时光流逝了。

夕阳照着那草木杂乱、偏僻荒凉的普通街巷,人们说这就是寄奴曾住过的地方。

回想当时啊,刘裕率兵北伐,武器竖利,配备精良,气势好象猛虎一样,把盘踞中原的敌人一下子都赶回北方去了。

南朝宋文帝(刘裕的儿子)元嘉年间,宋文帝听信大将军王玄谟的鼓动,草草出兵,讨伐北魏,想得挺好,计划北伐中原后,就像那个西汉名将霍去病,远征匈奴归来,在狼居胥山封坛祭天,作为全胜的纪念,但事与愿违,由于准备得不充分,加之轻敌冒进,以致最后滑台一战,赢得仓惶北顾。

四十三年过去了,向北遥望,还记得当年扬州一带遍地烽火。

往事真不堪回想,在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的庙前,香烟缭绕,充满一片神鸦的叫声的社日的鼓声!谁还来问:廉颇老了,饭量还好吗?4、这首词最大的艺术特色在于善用典故。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赏析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赏析

xx—xxxxxx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二、思想内容这首《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辛稼轩的代表作品之一。

它的思想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写作者抗敌救国的雄图大志;二、写作者对回复国家大业的深谋远虑和为国效劳的赤胆忠心。

题为“怀古”,实际是借古喻今,以抒怀抱。

三、创作背景宋宁宗嘉泰三年,即作者六十四岁时,被起用为绍兴知府兼浙东安抚使。

在这之前,他被迫退居江西已有十余年了。

此时,金政权已日益衰败。

而掌权的宰相韩佑胄希望借此机会立一场伐金大功,以巩固自己的政治地位,于是起用了辛弃疾作为号召北伐的旗帜。

第二年,辛弃疾升任镇江知府。

他初到镇江,便向宋宁宗和韩佑胄提议全面展开北伐的准备工作,不能莽撞、无目的的草率北伐,并建议将这些工作交给更具经验的一些元老重臣。

这其中当然也包括了他自己在内。

而以韩佑胄为首的执政派却因此对辛弃疾产生了怀疑,认为他是有意要夺取自己在朝野中的势力,并借口把他调离了镇江,把他挡在了北伐大计的门槛之外。

这首《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便是作于他被迫调离镇江的那一年。

辛在词的上片联系京口,歌颂了孙权和刘裕。

除了表现对人物的倾慕之外,还包含了两层意思:第一是借古讽今,指斥屈辱求和的南宋投降集团。

孙权不怕强敌,敢同曹操较量;刘裕则进一步渡江收复大江南北,他们不愧为英雄,确实是气吞万里如虎。

对照南宋统治集团则不敢与金人决一雌雄,他们畏敌如虎,妥协投降苟且偷安,不要说中原故土未能收复,就是半壁河山也朝不保夕。

第二层意思,是怀古抒愤,感慨自己空怀收复故土的壮志,而倍受打击压抑,眼看北伐无望,统一大业难以实现,对照起孙权、刘裕有所建树,虽然,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但他们的英雄气概和宏伟业绩确像千古江山那样,永远长存,而自己只有登临感叹而已。

赏析《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赏析《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赏析《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宋)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一、知人论世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

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

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

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

一生力主抗金。

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

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

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

这首词写于宋宁宗开禧元年(1205年),辛弃疾当时已有六十六岁。

当时韩侂胄执政,正积极筹划北伐,闲置已久的辛弃疾于前一年被起用为浙东安抚使。

辛弃疾的意见没有引起南宋当权者的重视。

一次他来到京口北固亭,心中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首佳作。

二、注释京口:古城名,即今江苏镇江。

因临京岘山、长江口而得名。

孙仲谋:三国时的吴王孙权,字仲谋,曾建都京口。

孙权(182年——252年),字仲谋。

东吴大帝,三国时期吴国的开国皇帝。

吴郡富春县(今浙江富阳)人。

生于公元182年(光和五年),卒于公元252年(太元二年)。

长沙太守孙坚次子,幼年跟随兄长吴侯孙策平定江东,公元200年孙策早逝。

孙权继位为江东之主。

寄奴:南朝宋武帝刘裕小名。

刘裕(363年4月——422年6月),字德舆,小名寄奴,汉族,先祖是彭城人(今江苏徐州市),后来迁居到京口(江苏镇江市),南北朝时期宋朝的建立者,史称宋武帝。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原文及赏析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原文及赏析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原文及赏析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原文及赏析《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由南宋词人辛弃疾于公元1205年所作,作者是怀着深重的忧虑和一腔悲愤写这首词的。

下面是店铺帮大家整理的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原文及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一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一奴一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鉴赏】此词作于开禧元年(1205)。

当时,韩腚姓准备北伐。

赋闲已久的辛弃疾于前一年被起用为浙东安抚使,这年春初,又受命知镇一江一府,出镇一江一防要地京口(今一江一苏镇一江一)。

从表面看来,朝廷对他似乎很重视,然而实际上只不过是利用他那主战派元老的招牌作为号召而已。

辛弃疾到任后,一方面积极布置军事进攻的准备工作;但另一方面,他又清楚地意识到官场斗争的险恶,自身处境的艰难,深感很难有所作为。

在一片紧锣密鼓的北伐声中,当然能唤起他恢复中原的豪情壮志,但是对独揽朝政的韩腚星岬忻敖,又感到忧心忡忡。

这种老成谋国,深思熟虑的情怀矛盾一交一织复杂的心理状态,在这首篇幅不大的作品里充分地表现出来,成为传诵千古的名篇,而被后人推为压卷之作(见杨慎《词品》)。

这当然首先决定于作品深厚的思想内容,但同时也因为它代表辛词在语言艺术上特殊的成就,典故运用得非常恰到好处;通过一连串典故的暗示和启发作用,丰富了作品的形象,深化了作品的主题思想。

词以“京口北固亭怀古”为题。

京口是三国时吴大帝孙权设置的重镇,并一度为都城,也是南朝宋武帝刘裕生长的地方。

面对锦绣一江一山,缅怀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正是像辛弃疾这样的英雄志士登临应有之情,题中应有之意,词正是从这里着笔的。

孙权以区区一江一东之地,抗衡曹魏,开疆拓土,造成了三国鼎峙的局面。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原文及赏析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原文及赏析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原文及赏析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南宋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注释】:①京口:今江苏省镇江市。

②北固亭:在镇江东北北固山上,双名北顾亭。

面临长江。

晋人蔡谟为储军备而建。

③孙仲谋:孙权,字仲谋,三国时吴帝。

④寄奴:南朝宋武帝刘裕的小名。

刘裕生于京口、建国后曾北伐,并收复过长安、洛阳。

【译文】:江山依旧,却无处觅求英雄豪杰,像孙仲谋一流。

昔日繁华的歌舞台榭。

英雄的业绩风流,总被历史的'风雨只得化为乌有。

一抹斜阳映着丛密的草树,平常的街巷,伴侣说刘裕曾在这里寄住。

想当年,他指挥的金戈铁骑,气吞万里,威猛如虎。

元嘉年间刘义隆草草出兵北合伐中原,梦想如霍去病在狼居胥山封坛癸天,作为全胜的纪念,却不料只落得惊慌败北狼狈逃窜。

隆兴北伐失败对今四十三睥,我遥望中原,扬州路上烽火杀逢的情景历历如在眼前。

那堪回首,而今侵掠中原的拓跋焘祠庙香火盛烧,一片神鸦鸣嗓,社鼓喧闹!靠谁问顾我:将军年老,饭量可好?【赏析】:本词作于宁宗开禧元年(1205),时作者任镇江知府,已66岁。

当时宰相韩胄准备北伐,作者一方面坚决主张抗金,同时又担心主事者轻敌冒进而致败,对当权者不能真正理解他,重用他表示愤慨。

上片即景生情,由眼前之主联想到两位著名的历史人物,即孙权与刘裕,对他们的业绩表示无限的向往和怀念。

下片用刘义降草率北代失败的史实告诫当政者,接下宕开。

回忆43年前率兵南归时如火如茶的战斗场面。

“四十三年”战斗场景的插入,也有深意,当年自己满腔爱国热血,在极艰危的情况下血战南归。

结果43年过去,一切依旧,佛狸祠照样在金人统治之下,而且一派和平景象。

43年的时间却一事无成。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原文-翻译及赏析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原文-翻译及赏析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原文|翻译及赏析创作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写于宋宁宗开禧元年(1205年),辛弃疾六十六岁。

当时韩侂胄执政,正积极筹划北伐,闲置已久的辛弃疾于前一年被起用为浙东安抚使,这年春初,又受命担任镇江知府,戍守江防要地京口。

从表面看来,朝廷对他似乎很重视,然而实际上只不过是利用他那主战派元老的招牌作为号召而已。

辛弃疾到任后,一方面积极布置军事进攻的准备工作;但另一方面,他又清楚地意识到政治斗争的险恶,自身处境的孤危,深感很难有所作为。

辛弃疾支持北伐抗金的决策,但是对独揽朝政的韩侂胄轻敌冒进的作法,又感到忧心忡忡,他认为应当做好充分准备,绝不能草率从事,否则难免重蹈覆辙,使北伐再次遭到失败。

辛弃疾的意见没有引起南宋当权者的重视。

一次他来到京口北固亭,登高眺望,怀古忆昔,心潮澎湃,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首词中佳作。

一词以京口北固亭怀古为题。

京口是三国时吴大帝孙权设置的重镇,并一度为都城,也是南朝宋武帝刘裕生长的地方。

面对锦绣江,缅怀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正是像辛弃疾这样的志士登临应有之情,题中应有之意,词正是从这里着笔的。

上片怀古抒情。

第一第二句中,千古,是时代感,照应题目怀古;江山是现实感,照应题目京口北固亭。

作者站在北固亭上瞭望眼前的一片江山,脑子里一一闪过千百年来曾经在这片土地上叱咤云的英雄人物,他首先想到三国时吴国的皇帝孙权,他有着统一中原的雄图大略,在迁都建业以前,于建安十四年(209)先在京口建京城,作为新都的屏障,并且打垮了来自北方的侵犯者曹操的军队,保卫了国家。

可是如今,像孙权这样的英雄已无处寻觅的了。

起笔便抒发其江山依旧,英雄不再、后继无人的感慨。

而后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打风吹去在上句的基础上推进一层,非但再也找不到孙权这样的英雄人物,连他当年修建的舞榭歌台,那些反映他光辉功业的遗物,也都被雨打风吹去,杳无踪迹了。

下三句写眼前景,词人联想起与京口有关的第二个历史人物刘裕。

高中语文 文言文 辛弃疾《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原文和译文(含赏析)

高中语文 文言文 辛弃疾《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原文和译文(含赏析)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原文和译文(含赏析)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①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②。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③。想当年④,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⑤,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⑥,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⑦,一片神鸦社鼓⑧!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⑨
第四个典故:拓拔焘。作者写下一个令人痛心疾首的情景:佛狸祠是侵略者武功的象征,而瓜步山下的同胞却早已忘掉这一点,在那里欢天喜地地祭社。这是多么令人怵目惊心的不协调,在这“喜庆”之中包含了多少麻木与耻辱。作者写此情景在于从反面激励人们只有收复失地,光复祖庙,才能使同胞免除灾难,同时也是指责南宋统治者偏安一隅,忘了收复失地。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现在看起来是很平常的地方,人们常说那就是刘寄奴曾经住过的地方。“寄奴”就是南朝宋武帝刘裕的小字,他就在京口起兵讨伐桓玄,平定判乱。“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这三句是颂扬刘寄奴率领北伐军,驰骋中原,气吞胡虏。作者通过颂扬这些历史人物表达了自己为国抗金的理想与愿望,他做梦都想成为孙权式的英雄人物,甚至想“生子当如孙仲谋”。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这三句是倒装句,意思是说,我站在北固山上,北望中原,仍然清晰记得,四十三年前,我从扬州城下经过,扬州城里一片烽火。辛弃疾南下,本想凭借强大的国力,北伐中原,收获失地,恢复大业。然而根本没想到,宋王朝从赵匡撒开始就没有多大的理想,只想苟且偷安保住自己的皇位,虽有较强的国力,但军队的战斗力极差,无法保家卫国,居然出现两个皇帝一齐被掳的千古笑话。南宋小朝廷更是昏庸无能,不知使多少像辛弃疾一样的豪杰英雄无用武之地。自己南下四十三年已经过去,人已垂老却壮志未酬。

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赏析

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赏析

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赏析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赏析【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辛弃疾最负盛名的一首怀古词,它代表了辛弃疾怀古词的特点。

从屈原以来,国诗人常常借祖国山河来抒写感时忧国的感情,屈原说:“望南山而流涕兮,淋流尽而叹兮”。

杜甫说:“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而陆游说的则更加明确,“爱国忧君孤臣泪,临水登山皆是心。

”辛弃疾同样是借登临怀古,抒发爱国感情,抒发自己的忧愤。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写登临所见又处处关合古人古事,紧紧扣住题序中的“怀古”二字。

这首词作于开禧元年(1205),当时作者已六十六岁,在江苏镇江任知府。

但在经历了漫长的岁月以后,从国家危殆的局势到他个人孤危的处境和郁闷的心情都有了新的变化。

作者虽已年迈,杀敌复国的雄心壮志仍不减当年。

词里表现了作者对国事的深切忧虑,尤其对当时韩腚忻挥凶龊米急妇颓崧时狈ナ分担心,于是借历史教训提出警告。

词中不仅抒情,而且言志,不仅言志,而且直陈时事,发表政治见解。

这样的内容和表现手法,在辛词以前是极少见的。

京口,是古城名,故址在今天江苏省的镇江市。

北固亭又名北固楼,在镇江东北的北固山上。

作者登上北固亭,想起历史上的一些人物、事件,不禁感慨万端,写下这首词。

题为“怀古”,实际是借古喻今,以抒怀抱。

上片追怀与京口有关的历史人物。

词的开头“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千古江山――指京口这个千古兴盛之地。

这三句写三国时期的孙权。

孙权在建都南京以前曾建都京口,因此作者登高望远,首先想到的就是这位著名的历史人物。

意思是:祖国的江山千古不废,可是,曾经在这里据长江之险,抗拒了曹操数十万大军,干出了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的英雄人物孙仲谋,却早已成为历史,再也找不到了。

表面上是追怀历史人物,实际上是暗寓南宋统治集团中连像雄据江左的孙权这样的人物也无处寻觅了。

所以下面补充说:“舞榭歌台,风流总被,打风吹去。

”舞榭歌台――本指一代繁华,这里借指政治军事上的`喧赫声。

《永遇乐亭口北固怀古诗》诗词原文及赏析

《永遇乐亭口北固怀古诗》诗词原文及赏析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诗词原文及赏析宋·辛弃疾【原文】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译文及注释】·译文历经千古的江山,再也难找到像孙权那样的英雄。

当年的舞榭歌台还在,英雄人物却随着岁月的流逝早已不复存在。

斜阳照着长满草树的普通小巷,人们说那是当年刘裕曾经住过的地方。

遥想当年,他指挥着强劲精良的兵马,气吞骄虏一如猛虎!元嘉帝兴兵北伐,想建立不朽战功封狼居胥,却落得仓皇逃命,北望追兵泪下无数。

四十三年过去了,如今瞭望长江北岸,还记得扬州战火连天的情景。

真是不堪回首,拓跋焘祠堂香火盛,乌鸦啄祭品,祭祀擂大鼓。

还有谁会问,廉颇老了,自己还能吃饭吗?·韵译江山如画、历经千年仍如故,但是找不到东吴英雄孙权在此的定都处。

昔日的舞榭歌台、显赫人物,都被风吹雨打化为土。

斜阳照着草和树,普通的街巷和小路,人们说,武帝刘裕曾在这个地方住。

想当年,他骑战马披铁甲,刀枪空中舞,气吞万里如猛虎。

宋文帝草率用兵学黩(dú)武,效法汉将伐匈奴,没能够封山纪功狼居胥,却要仓皇向南逃,时时回头向北顾。

我登上山亭望江北,还记得四十三年前的旧事一幕幕:烽火连天鏖(áo)战苦,扬州一带遭荼(tú)毒。

往事怎忍再回顾?拓跋焘(tāo)祠堂香火盛,乌鸦啄祭品,祭祀擂大鼓。

谁能派人来探问:廉颇将军虽年老,饭量还好吗?·注释京口:古城名,即今江苏镇江。

因临京岘山、长江口而得名。

孙仲谋:三国时的吴王孙权,字仲谋,曾建都京口。

孙权(182年——252年),字仲谋。

东吴大帝,三国时期吴国的开国皇帝。

吴郡富春县(今浙江富阳)人。

生于公元182年(光和五年),卒于公元252年(太元二年)。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赏析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赏析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赏析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出自宋代文学家欧阳修,语
言深刻、内容穿透,叹古人奇景,为人类品味古代文明提供了一种鲜
明的视角。

全首开篇即仰古耸今,大鹏展翅北固天,欧阳修形容大鹏的神态,如同古乐府中语出“神龙翱翔,回天长啸”。

随后落笔画面,此时此
景所处的位置,是北固亭。

北固亭东连京口,西临背谷,江面碧波荡漾,暮色笼罩,朦胧梦幻,情调朴素,倍受人怀念。

第三句又把读者带回到了古时候,表达出欧阳修对古代景物的惆
怅之情。

“空余洞庭,朱门酒肆”,洞庭湖成为吴越之地,朱门酒肆
流传着许多古代文化,满溢着古人的思绪和智慧,但一切都成为当时
的景象,只留给现在的人们一种怀古之情。

第四句仿佛预言了古人已失去的精神:“芳草萋萋,鹦鹉剪烛”,描绘出古人们在洞庭山上极尽华美杰作的情景,岁月无情,他们在洞
庭山上奋进的足迹早已不复存在。

整首词从最开始,将当时的景象鲜明而立体地描绘出来,再慢慢
逐渐回到古代,将古人的神情凝重地描绘出来,抒发深切的怀古之致,让读者体会到古人对于社会飞逝的忧愁之情。

辛弃疾《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辛弃疾《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阅读理解题目】: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1)词的上片写了孙权及刘裕的事迹,词人写这两位英雄人物寄托了什么情怀?(2分)(2)下片最后三句用廉颇的典故,用意是什么?(2分)【参考答案】:(1)、(2分)表达了诗人对他的敬仰和向往。

作者借此表达自己力主抗金和决心恢复中原的宏大抱负,同时借古代帝王来讽刺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

)(2)(2分)以廉颇自比,抒写了自己虽有远大抱负,而朝廷却不重用,壮志未酬的苦闷。

【问题】7.选出下列选项中,对上词的相关解说错误的一项是()A.“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显现了作者对英雄人物的仰慕和赞扬;表明作者对如今朝廷无心北伐复国,一味苟且偷安的不满。

B.“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既体现了作者对刘裕北伐军容之盛壮的仰慕和赞扬,又表现了作者渴望建功立业实现北伐的雄心壮志。

C.“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作者使用了两个典故,目的是用刘义隆草草北伐的失败来衬托霍去病封狼居胥的赫赫武功,从而表达对朝廷草率出兵的不满。

D.“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既体现了作者渴望如廉颇那样,老骥伏枥,报效祖国的热情;又有着英雄迟暮、壮志难酬的哀伤和苍凉感,是作者沉郁悲愤的表达。

(8)上阕写了哪两个历史人物?这两个历史人物有什么共同特点?(9)“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是词人引用的一个典故。

请简要解释这个典故的意思,并说明词人用典的目的。

(10)人们通常认为,词中的廉颇,是词人自身的写照。

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说说你的理由。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赏析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赏析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赏析《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辛弃疾的一首超酷的词呢!辛弃疾站在京口北固亭这儿,那心里的小情绪就像开了闸的洪水一样,止不住地往外冒。

他看着眼前的景色,就开始怀念起那些个古人的英雄事迹啦。

词里提到了孙权,孙权那可是个厉害角色。

辛弃疾想着当年孙权在京口建立了霸业,那是何等的威风。

就像我们现在看到那些超级英雄在电影里大杀四方一样,孙权在他的那个时代也是这样的耀眼。

辛弃疾对孙权那是满满的钦佩啊,他心里可能在想:“孙权大哥,你可真是牛,我咋就没赶上你那时候呢?”还有刘裕呢,刘裕当年也是在这一片土地上驰骋,北伐中原,把那些敌人打得屁滚尿流。

辛弃疾对刘裕也是羡慕得不行,觉得刘裕能有那样的成就,简直帅炸了。

他在词里写刘裕的那些事儿,就好像是在给我们讲一个超级热血的故事。

但是呢,辛弃疾也有自己的无奈啊。

他生活的南宋,那可不像孙权、刘裕的时代那么硬气。

南宋老是被欺负,辛弃疾空有一腔报国的热血,却没多少机会施展。

他写这词的时候,估计心里在嘀咕:“我也想跟孙权、刘裕一样威风,可这朝廷咋就不明白我的心思呢?”辛弃疾在词里还提到了“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这就有点让人觉得心酸了。

当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的行宫遗址,现在居然成了人们祭祀的地方,那些百姓好像都忘了这里曾经的战火纷飞,忘记了和敌人的仇恨。

辛弃疾就觉得特别不是滋味,就好像他自己还记得那些事儿,可别人都不当回事儿了,他就像个孤独的战士。

再看他说自己“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这就更让人心疼了。

他觉得自己就像廉颇一样,虽然年纪大了,但是还有力气,还有满腔的抱负,可就是不知道朝廷还会不会用他。

他就像个渴望被关注、被认可的孩子,在那里大声地喊着:“我还可以的,给我个机会吧!”整首词读下来,就感觉辛弃疾像是在跟我们聊天,把他心里的想法一股脑儿地倒出来。

他的爱国之情就像一团火,烧得旺旺的,隔着这么多年,我们都能感受到那股热度。

他的这种无奈、这种对英雄的向往,就像我们生活里那些没实现的梦想一样,让人感同身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二、思想内容这首《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辛稼轩的代表作品之一。

它的思想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写作者抗敌救国的雄图大志;二、写作者对回复国家大业的深谋远虑和为国效劳的赤胆忠心。

题为“怀古”,实际是借古喻今,以抒怀抱。

三、创作背景宋宁宗嘉泰三年,即作者六十四岁时,被起用为绍兴知府兼浙东安抚使。

在这之前,他被迫退居江西已有十余年了。

此时,金政权已日益衰败。

而掌权的宰相韩佑胄希望借此机会立一场伐金大功,以巩固自己的政治地位,于是起用了辛弃疾作为号召北伐的旗帜。

第二年,辛弃疾升任镇江知府。

他初到镇江,便向宋宁宗和韩佑胄提议全面展开北伐的准备工作,不能莽撞、无目的的草率北伐,并建议将这些工作交给更具经验的一些元老重臣。

这其中当然也包括了他自己在内。

而以韩佑胄为首的执政派却因此对辛弃疾产生了怀疑,认为他是有意要夺取自己在朝野中的势力,并借口把他调离了镇江,把他挡在了北伐大计的门槛之外。

这首《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便是作于他被迫调离镇江的那一年。

辛在词的上片联系京口,歌颂了孙权和刘裕。

除了表现对人物的倾慕之外,还包含了两层意思:第一是借古讽今,指斥屈辱求和的南宋投降集团。

孙权不怕强敌,敢同曹操较量;刘裕则进一步渡江收复大江南北,他们不愧为英雄,确实是气吞万里如虎。

对照南宋统治集团则不敢与金人决一雌雄,他们畏敌如虎,妥协投降苟且偷安,不要说中原故土未能收复,就是半壁河山也朝不保夕。

第二层意思,是怀古抒愤,感慨自己空怀收复故土的壮志,而倍受打击压抑,眼看北伐无望,统一大业难以实现,对照起孙权、刘裕有所建树,虽然,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但他们的英雄气概和宏伟业绩确像千古江山那样,永远长存,而自己只有登临感叹而已。

那么词人是否因此而颓废消沉呢?没有,他密切的注视时局,希望能有朝一日为国效力。

这里虽没有直接抒写自己的怀抱,但那种想要仿效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去干一番伟大事业的雄心壮志,已隐然透露于字里行间。

下片是借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发表对时事和重大国策的看法。

主要是针对当时韩侂胄为了一己浮名和巩固自己的地位,急于事功,在没有做好充分准备的情况下就想贸然兴师北伐的情况而发。

词人怀着借古讽今和怀古抒愤去展开描述,先提出了另一个历史人物刘义隆,他是刘裕的第三个儿子。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元嘉是宋文帝的年号。

刘义隆好大喜功,却平庸无能,轻听大将王玄谟兴兵北伐的鼓吹,没有做好准备,草率出师,结果大败。

这三句的意思是:元嘉八年,刘义隆轻率举兵北伐,妄想追求汉代大将霍去病追击匈奴在狼居胥山筑坛祭天那样的功业,结果吃了败仗,张皇南逃,狼狈不堪。

作者在这里只用了十四个字,借用一个典故,就把自己对韩侂胄轻率出兵北伐的认识和意见,准确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从孙权、刘裕到宋文帝三个历史人物构成三个层次,孙权坐阵江东,敢于北抗曹操;刘裕进而渡江北伐收复失地;刘义隆有封狼居胥、克敌制胜之意,可惜“元嘉草草”,徒劳无功。

词人倾慕孙权、刘裕这样的英雄人物,同时感慨南宋集团中,没有孙权、刘裕这样的人物。

另外又用宋文帝的历史教训,告诫南宋统治者,仓促上阵必然导致不可设想的后果,而事实证实了词人的预见。

可是韩侂胄并没有听辛弃疾的告诫。

辛弃疾深深地为国事担忧,并感叹自己不能为国尽力。

在描述宋文帝元嘉草草之后,就把笔锋转向现实,先回忆自己南归时的情景,说:“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词人在绍兴32年(1162)南归,到写这首词的时候,已经四十三年了。

望中——指登楼眺望之中。

扬州路——指江苏扬州一带,词人南归时曾经经过,而当时扬州几经金兵焚掠,所以说烽火扬州路,词人登上北固楼向北眺望,自己四十三年前南归的经历,以及扬州的兵火都还记忆犹新,那时自己胸怀大志,可是43年过去了,自己却一事无成,国事却越来越不振作。

而随着时光的流逝,人们对失败的历史和分裂的局面,渐渐的不以为然了。

这三句中隐含着无比沉痛的感情。

接下去感叹道:“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可堪——不堪。

哪里能够忍受。

佛狸一一是北魏太武帝拓拔焘的小名。

神鸦——指吃庙里供品的乌鸦,社鼓——指古代社日里迎神祭祀的鼓声。

这三句仍然是借刘宋的旧事来暗喻南宋的现实。

宋文帝元嘉北伐失败之后,北魏太武帝率军追击击败王玄谟的军队后,在长江北岸的瓜步山上修建一座行宫,南宋时老百姓常在这里迎神赛会。

后成了魏太武庙,也叫佛狸祠。

人们忘记了失败的历史,竟在佛狸祠下迎神祭祀,香火很盛,这情景真是不堪令人回首。

这三句意思是:往事不堪回首,那佛狸祠本来是异族首领南侵的遗迹,可现在人们竟然在那里击鼓祭神,乌鸦飞来飞去啄食祭品,连半点恢复北方的战斗迹象和气氛都看不到了。

词人借历史影射现实,说南宋的失败,金人的南侵,国家的耻辱随着时光的流逝,而渐渐地被人们淡忘了。

词人对这样的现实表示深深的忧虑。

他借用廉颇的典故,表明自己显然年老却还是壮志犹存,希望能够为国立功。

词的结尾他说:“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凭谁问——凭借谁,靠谁来问的意思。

廉颇——是战国时赵国的名将,善于用兵,晚年被排挤到魏国,当时赵国屡受秦国的进攻,赵王想再用廉颇,就派人去探问。

廉颇在来使面前“一饭斗米肉十斤”,并且披甲上马表自己不老,而廉颇的仇人郭开,买通了使者,在赵王面前诽谤廉颇,使者报告赵王说:廉颇将军虽然老,可是还很能吃饭,他和我坐了一会儿就上了三次厕所,赵王信以为真,认为廉颇真的老了,就没启用他。

辛弃疾在这里以廉颇自比,说自己年龄虽然已六十六岁,但还有廉颇那样老当益壮的决心,可是晚年的境遇还不如廉颇。

因为廉颇虽老,赵王还派使者去探问,而自己就连探望的人也没了,眼看时光虚度而壮志未酬,不能不深深地感到悲哀。

意思是说:现在能依凭哪个人来问问我,廉颇已经老了,食量还好吗?这里包含了两层意思;一是自己虽然年纪大了,但壮心不已,仍然热切地期待着有杀敌报国的机会;二是空怀壮志,长期被弃置不用,甚至像当年去询问、观察廉颇的人都没有一个。

豪壮中透出激愤,这三句是全词的总结,也是感情发展的高峰。

在无限的悲哀之中,他结束了这首词。

词的下片内容比较复杂,但还运用了借古讽今和怀古抒愤的手法,围绕着忧虑国事和感叹自己遭遇这个中心,与上片内容互相照应,脉络分明,层次清楚。

题为怀古止在伤今,怀古伤今以词论政。

词人登临怀古或借古讽今,或征引历史教训,或借古事进行类比,怀古之中都寄寓着对国事的忧虑和对自己遭遇的感慨。

从山川风光说到古代历史,从古代历史又说到眼前事实,怀古、伤今有机地结合,写景、叙事、议论、抒情融为一体,这可以说是辛怀古词最重要特点。

因词人心中怀着杀敌报国的理想,但是壮志难酬、岁月蹉跎,而老大无成,内心交织着慷慨悲愤的复杂感情,所以当他登临祖国太好山河的时候,千丝万绪涌上心头,常常就写下苍凉悲壮的词作,这类作品体现词人爱国主义精神的一个重要方面。

分析“千古江山——雨打风吹去”。

(1)、解释字词:孙权舞榭歌台风流:这里指英雄遗风,即英雄人物在历史舞台上所创伟绩带来的意义上的影响,所谓流风余韵。

(2)、释义:千百年来江山如故,可是象孙权那样的英雄人物再也没有地方去找了,当年那些歌舞楼台的繁华景象、英雄人物的事业余风,被雨打风吹而了无痕迹了。

(3)、析:此层“江山”冠以“千古”,便勾起了人们绵绵不断的禁锢兴亡之思:物换星移,沧海桑田,神州大地上几番分合,几番易主,在这幅历史画卷面前不禁从江山联想到人事,于是引出了与京口有关的第一个人物孙权,他曾多次在此拒强敌于江北,但这样的英雄现在却不复存在了,就连昔日的繁华和功业也被岁月的风雨消磨殆尽,此处用孙权典,不但即景抒情,而且是对南宋政权苟且偷生,偏安江南的极大不满。

即南宋苟安,叹英雄无觅。

2、分析“斜——万里如虎”。

(1)、解释字词: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想当年气吞万里如虎(2)、释义:夕阳余辉下的荒草古树,平平常常的街巷小路,人们都说,寄奴曾这里居住过,遥想到刘裕当年那种金戈铁马的军威,横扫万里的气势,真象猛虎一样!(3)、析:繁华已逝,萧条满目,于是引出了和京口有关的第二个人物,此处用刘裕典,作者借这些京口当地的历史人物的英雄业绩,来表达自己对抗敌救国的迫切心情。

即向往英雄业绩,表达抗金决心。

3、小结上阙:上阙无论写人写地都是吊古伤今。

吊古之意明写,伤今之意见于言外,即怀念孙权刘裕,深叹英雄无觅。

向往英雄业绩,表达抗金决心。

在上阙中,作者用孙权典,用刘裕典。

下面让我们走进这首词的下阙,看看下阙中词人又用了哪些典故?(四)、析下阙:1、生齐读下阙。

2、下阙可分为两层,第一层,第二层。

3、析第一层:“元——顾”(1)、注释19(2)、释义:元嘉年间草率北伐,一心想建立战功,结果落得个大败而还,北顾追兵,仓皇失措。

(3)、此处用刘义隆典,引元嘉之败的历史教训,联想到第三个人物刘义隆,提醒当权者,要做充分准备,不要轻举妄动,自取失败。

这是借古讽今的写法,告诫当权者要以史为鉴。

4、析第二层:“四——最后”我们先来看前两句。

(1)、注释:(20)(1)(2)、释义:四十三年过去了,遥望江北,还依稀记得扬州路上战火弥漫的情景。

(3)、析:此句是从怀古到伤今,这一句指自己南归四十三年过去了,当时的情形记忆犹新(指1162年金兵对南宋发动进攻,战火蔓延到扬州一带),如今登上北固亭,面对扬州路,想起刘义隆的历史教训。

这种辛酸的场面自然又涌上心头,即忆烽火岁月。

(4)、注释:(2)佛狸(5)、释义:怎么忍心回头看,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的叫声和社日的鼓声。

(6)、析:此处用佛狸祠典,想到第四个人物拓跋焘。

作者描绘了一个令人痛心疾首的情景:佛狸祠是侵略者武功的象征,而瓜步山下的同胞早已忘掉这一切,在那里欢天喜地的祭祀。

作者写此情景在于从反面激励人们只有收复失地,光复祖庙,才能使同胞免除灾难,同时也指责南宋统治者偏安一隅,忘了收复失地,此所谓抒身世之慨、叹朝廷无能、悲百姓松懈。

下面来看最后一句。

(7)、书下注释(3)(8)、廉颇:战国时期赵国老将,曾为赵国立过许多大功,被人谗害后出奔魏国,居大梁,后来赵国想重新起用他,派使者去探望,使者和廉颇一同吃饭,廉颇顿斗米、肉十斤(古代的斗、斤)比现在的小),披马上甲,表示自己身体还好,还可以上战场,但使者因为接受了廉颇仇家的贿赂,回报赵王说,廉将军虽老,饭量还很好,但是吃一顿饭时间,竟上了三次厕所。

赵王听了,认为廉颇毕竟老了,就不再起用他。

(9)、释义:有谁来问:廉颇老了,饭量还好吗?(10)、析:在此作者想到第五个人物廉颇,用廉颇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