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1-中国文化通史 1-1中国文明文化史导论-大纲

合集下载

《中国文化史》教学大纲

《中国文化史》教学大纲

《中国文化史》教学大纲《中国文化史》教学大纲执笔人李永红一、课程性质、地位和作用《中国文化史》是汉语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也可作为全校性素质教育公共选修课。

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较全面、系统地掌握中国文化史的主要内容和发展历程,正确地理解和分析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源流关系,通过进一步的具体钻研,为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提供必要的历史借鉴。

因此该门课程是汉语专业的主干课程,在本专业课程体系中居于重要地位。

二、课程教学对象、目的和要求本课程适用于大学专科层次汉语专业学生。

本课程旨在通过教学,有选择地介绍、探讨中国文化最主要的内容、特征,使学生对中国文化有一个基本而又系统的了解,为进一步认识、研究中国文化打下基础。

中国文化自古文史哲不分家,通过本课程教学,丰富学生的文化史知识,提高学生的素质,促进学生对其他课程的学习和把握,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在文史哲方面融会贯通。

学习本课程,采用讲授与讨论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将在导引学生初步解读中国文化基本状态的基础上,拓展、增进学生的人文学科知识和人文素质修养,提升对中国国情的理性认识和文化传承再造的责任。

三、课程的相关课程及其关系本课程的先行课为《中国历史》,要求学生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有较清晰的了解;本课程可与《古代文学》、《古代汉语》等课程同时开设。

四、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本课程教学总时数为34学时,全部为理论学时。

第一章文化和文化史教学时数:2学时。

教学要求:了解文化学中的大、小文化概念,主要的文化研究学派;把握文化一词在中国的古典意义、文化演进的基本特点、文化史研究的价值意义。

教学重点:文化的概念;文化史研究的价值意义。

教学难点:文化与历史的关系。

教学内容:一、关于文化1、文化界说的多维现象2、相对认可的文化定义3、重要的文化研究学派二、关于文化史1、文化史概念及文化与历史的关系2、文化史研究的对象与方法第二章中国传统文化的类型和特质教学时数:6学时。

教学要求:了解文化类型的概念;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特质及表现。

中国文明史导论

中国文明史导论

课程介绍: 课程介绍:主要知识模块

文明文化概念 中国文明起源 中国文明初阶 中国文明构型 中国文明偏转 中国文明鼎盛 中国文明沉积 中国文明复兴
物 质 文 明 精 神 文 明
治 文 明 生 态 文 明
第一讲: 第一讲:绪论
为什么要学习文明史? 为什么要学习文明史?
文化与文明: 文化与文明:基本概念 中国文明的自然基础 中国文明的基本特质 中国文明的世界地位
钱穆的观点: 钱穆的观点:
• 虽然大体文化和文明皆指人类群体生活而言,但两者应有
区别:文明偏在外,属物质方面;文化偏在内,属精神方 面。 累积而产生。比如机械可以传播和仿造,但接受机械及其 制造技术的人,未必能够具备科学精神;电影设备和制作 电影的方法可以在全世界广泛传播,但电影的内容及其所 反映的文化观念则很不相同,诸如此类。
4、最具活力和发展前景的文明
就当代人类文明格局来看,中国文明与欧美文明是世界文 明的两大主干,当今的世界文明系统中唯有中国文明可与 西方抗衡。 与西方文明强调对自然界和其他文明的竞争、征服和掠夺 不同,中国文明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共存,将主 导人类文明的未来发展方向。
3、宗法伦理的文明: 宗法伦理的文明:
宗法制度完整、系统,重视家庭、家族人伦关系,以家为本 位,家国同构;祖先崇拜根深蒂固,宗教信仰不典型、不发 达。家族宗法组织和伦理规范影响深远,遍及社会生活各个 方面。中国文明的精神核心--儒家思想,具有鲜明的伦理 文化特征。
4、多元交汇的文明: 多元交汇的文明:
2、文明的几种不同涵义(《辞海》的解释): 文明的几种不同涵义( 辞海》的解释):
与文化同义:物质文明=物质文化;精神文明=精神文化。 与文化同义:物质文明=物质文化;精神文明=精神文化。 指人类社会进步状态,与“野蛮”相对。 指人类社会进步状态, 野蛮”相对。 • 明·李渔《闲情偶寄》:“辟草昧而致文明。” 李渔《闲情偶寄》 辟草昧而致文明。 光明,有文采。 光明,有文采。 新的或新式的,曾经亦指西方新传入的。 新的或新式的,曾经亦指西方新传入的。 • 如早期话剧称文明戏,新式结婚为文明结婚,西方传入的绅士 如早期话剧称文明戏,新式结婚为文明结婚, 手杖称文明棍。 手杖称文明棍。 合乎公共道德的,有教养的(言行)。 合乎公共道德的,有教养的(言行)。 • 如文明礼貌,文明礼节。日常生活中大多取用此义。 如文明礼貌,文明礼节。日常生活中大多取用此义。

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文化通论》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935037课程名称:中国文化通论总学时数:28先修课及后续课:无说明部分:1、课程性质《中国文化通论》是中文系秘书学等专业的一门专业选修课程,授课对象为秘书学等专业的本科学生。

2、教学目标及意义中国文化史是文化学与中国历史学相结合的人文学科知识,反映中华族群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构建的历史样态和传承重构中对于中国社会进程的动态影响。

本课程将在导引学生初步解读中国文化基本状态的基础上,拓展、增进学生的人文学科知识和人文素质修养。

3、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教学内容:《中国文化通论》是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中国文化各领域诸如语言文字、哲学、史学、宗教、文学、艺术、科技、道德伦理、选举科举等的发展脉络及其成就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基本特征的概述。

教学要求:①了解中国古代文化赖以产生、发展的主、客观条件及其发生发展的历史进程。

②了解传统文化中哲学、史学、教育、宗教、文学、艺术、科学技术、伦理道德、科举等的基本内容及其发展演变。

③把握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基本特征,正确认识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树立继承、弘扬传统文化的自觉意识。

④以史为鉴、放眼未来、把握文化转型与发展的趋势,积极为社会主义新文化的构建贡献力量。

4、教学重点、难点本课程重点讲授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历程、重要文化典籍以及中国古代哲学、史学、宗教、文学艺术、科学技术、道德伦理、选举科举等的发展脉络、基本内容、基本特征。

本课程将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语言文字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基本特征作为教学难点。

5、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讲授与学生思维互动相结合;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组织学生参观、考察,开展讨论,撰写论文。

6、教材及主要参考书阴法鲁、许树安《中国古代文化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11月。

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通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10月。

张岂之《中国传统文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11月。

中国文化史导论

中国文化史导论

中国文化史导论引言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

从古代的诗经、楚辞,到现代的电影、音乐,中国文化一直深深地影响着世界各地。

本文将介绍中国文化的起源、发展及其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

起源与发展中国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大约在公元前5000年左右。

早期的中国人民创造了独特的语言、文字和宗教,形成了根深蒂固的文化传统。

中国古代文化的主要特点之一就是崇尚和平与和谐,在传统价值观中,道德、礼仪和家庭观念非常重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文化逐渐扩展和丰富。

在古代,中国成为亚洲最早的文明之一,并建立了众多王朝和帝国。

这些王朝和帝国不仅在政治和军事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也在文化艺术、科学技术和哲学思想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

例如,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造纸术,对全世界的文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思想与礼仪文化中国文化史上最重要的思想体系之一就是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以儒子孔子为代表,强调个体与社会的关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儒家思想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倡导和谐、礼仪和道德观念。

礼仪文化是中国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行为规范、礼节和仪式等。

礼仪文化体现了中国人的尊重和敬重他人的态度,也是维持社会秩序的重要方式之一。

传统艺术与文学中国文化史上有着丰富多样的传统艺术和文学作品。

中国的绘画艺术、音乐艺术、舞蹈和剧院等都有着独特的风格和传统。

中国的传统绘画以水墨为主要表现手法,注重意境和气韵,常常描绘自然风景、人物以及传统文化的题材。

中国的音乐艺术以古筝、琵琶和二胡等乐器为主要演奏工具,音乐作品常常传达着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感悟。

中国的舞蹈和剧院也是别具一格,代表作之一是京剧,其精彩的表演和精美的服装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中国文学也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创作。

从古代的诗经、楚辞,到现代的小说、散文和诗歌,中国文学一直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精妙的表达方式吸引着读者。

古代诗歌强调意境和音韵的把握,经常用以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完整word版)中国文化通论复习提纲完整版

(完整word版)中国文化通论复习提纲完整版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题纲主要看每章节后面的名词及思考题。

下面这些在课堂上基本讲到,只有“三纲五常”和“中庸”没有解释,但涉及到。

另补充“中国古代蒙学读物的特点”。

1、“文化”一词的古代解释文:五色交错的纹理。

引申为包括语言文字在内的各种象征符号及其载体——文物典籍。

化:改变、化育。

引申为通过教育使人得到改变,文明程度提高。

文化:精神领域内的文治教化。

即用道德伦理、诗书礼乐来教育、改造人群。

引申为统治阶级所使用的所有文治教化的设施。

包括礼乐、典章制度等。

2、人类文化史上的四大文化指什么?中华文化系统、印度文化系统、阿拉伯文化系统、西方文化系统。

3、文化的外显模式、内隐模式文化的外显模式主要包括哲学、法律、历史、艺术、宗教、风俗、社会制度、行为规范、语言体系等,它们以文字等符号系统或人的具体行为为载体,一般都有外壳形式。

文化内隐模式大致包括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情感取向等,这是人们在长期的文化历史发展中积淀而成的深层的东西。

4、正确对待文化遗产的原则即以科学的、辩证的方法审视和筛选文化遗产,批判封建性的糟粕,继承民主性的精华。

5、中国的“伦理型文化”的显著表现?历代统治者视道德感化为政治统治的重要手段,将有助于统治稳固、社会有序的道德规范去“教化”民众,以规范社会成员的思想与行为,此即所谓“以德治国”。

强调两个人的伦理义务,要求个人服从整体。

强调个人自身的道德修养,视“修身”为立命之根本。

6、为什么说中国文化具有鲜明的主体性和善于吸收外来文化的包容性?1)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与绵延至今,在于它的兼容并包得胸襟,在于对不同区域或民族文化的交汇与融合中,求得顽强的生存与发展。

2)对于境外文化,中国文化多能以宽阔的胸怀去迎接挑战,并加以采撷、消化和吸纳,使之成为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如来自南亚的佛教于两汉之际传入中国,至隋唐达到鼎盛,佛教思想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但它并未取代中华文化,也无损于中国本土文化的独立性格。

大学1-中国文化通史 1-3轴心时代在中国纲要

大学1-中国文化通史 1-3轴心时代在中国纲要

20XX年复习资料大学复习资料专业:班级:科目老师:日期:1-3第三课:轴心时代在中国——春秋战国时代一、从西周到东周的社会政治概况约公元前20XXXX世纪,周文王在今西安城西南长安县沣水中游西岸营建丰京,第二年,周武王在沣水东岸营建镐京。

后者为政治中心,前者为宗教、文化中心。

西周建都镐京(西安);东周建都洛邑。

西周(公元前l20XXXX2--770)历十二代共353年,公元前771年亡于犬戎。

东周(公元前770--225年),共545年。

西周的社会状况:《左传》中说:“天有十日,人有十等,下所以事上,上所以共神也。

”春秋因鲁国编年史《春秋》得名。

一般指前770年~前476年这个时期。

而战国时代指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 年,而实际上具体时间应该是从韩赵魏三家分晋开始算起直到秦始皇统一天下为止,即公元前420XXXX 年~公元前221。

春秋时期是由统一走向分裂的时期。

之后是战国时代。

按照《史记》的说法,“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

”西周时代,王室强大,诸侯国则相对弱小。

周天子能够控制各个诸侯国。

到东周时期,王室衰微,诸侯强大,相互攻战杀伐。

潼关以西的王畿之地,都被秦国占走了。

东周王室只拥有今河南西北部的部分地域。

西周初年分封作为王室屏藩的诸侯国,经过二百多年的发展,力量逐渐强大相互兼并。

春秋时期,大的诸侯国有十几个,到战国时期剩下的大国只有七个了,即战国七雄,最后六国被秦国各个击破,走向了统一。

战国时期,各个诸侯国普遍实行变法图强,奖励耕战,富国强兵。

二、周代的礼乐文明礼的广义与狭义:广义来说,是各种政治社会制度规范的总名;狭义来说是指礼仪文明。

古人认为礼的功能,是可以“经国家,定社稷,序人民,定后嗣者也。

”(《左传》)可以用于“别亲疏,定是非。

”周礼有“吉、凶、军、宾、嘉”五礼。

“以吉礼事邦国之鬼神示,以凶礼哀邦国之忧,以宾礼亲邦国,以军礼同邦国,以嘉礼亲万民。

中国文化通览一-四单元提纲

中国文化通览一-四单元提纲

中国文化通览提纲一.中国地理环境和经济结构。

中国位于东亚大陆,地理环境相对封闭。

中国内部西高东低,分布有辽河、黄河、长江、珠江几个流域。

中国古代文明主要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

远古时代,不同地理环境形成了农耕、游牧和渔猎三种不同的生产方式。

中国长期以来处于以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农业社会。

二.中国各朝代内容简介。

●三皇五帝(4000多年前)1.文化东夷文化:黄河下游,舜等西夏文化:黄河中上游,炎帝、黄帝、尧等南蛮文化:江淮流域2.宗法制禅让制3.故事神话:开天辟地;女娲造人;女娲补天;夸父逐日;精卫填海;嫦娥奔月;后羿射日;八仙过海;大禹治水。

寓言:愚公移山。

民间故事:牛郎织女。

●夏、商、西周(公元前22世纪-公元前256)1. 文化青铜文化;商甲骨文,西周青铜铭文,出现文献;宗法专制的礼乐文化成型。

2.政治王权专制国家发展,大一统观念形成。

Chinese Culture:An Introduction一.The Geographical Surroundings and the Economic Structure of the Chinese CultureChina is located in the east Asian continent,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relatively closed. China's internal west and lower in the east, distribution has liaohe, Y ellow River, Y angtze river and pearl river several river basin. China's ancient civilization, mainly in the Y ellow River and the Y angtze river basin.In ancient times, different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formed farming, nomadic and fishing and hunting three different mode of production. China had long in the small-scale peasant economy dominated by the agricultural society.二.Chinese dynasties content abstract●3Huang 5Di(4000多年前)1.Culturethe Eastern Yi culture:lower Y ellowRiver V alley,Shun etc.the western Xia culture:middleY ellow River V alley ,Y andi,Huangdi ,Y ao etc.the Southern Manculture:Yangtza-Huaihe V alley2.Patriarchal Clan SystemShanrang Zhi3.StoriesMyths:The Creation of the Earth;NǚWa Made Man;NǚWa Mended theSky;Kua Fu Chased the Sun;Jing WeiTries to Fill Up the Sea withPebbles;Chang E Flew to theMoon;When the Eight Genii Crossedthe Sea;Da Y u Led People in CurbingFloods.Fable:Old Man Y u Gong MovedA way Mountains.Folklores:The Cowherd and the GirlWeaver.●Xia/Shang/WesternZhou(AD22Century-AD256)1.Culturethe brilliant Bronze culture;theinscriptions on tortoise shells oranimal bones of the ShangDynasty;the inscriptions on bronze orcopper wares in the Western ZhouDynanty,appear literature;Thepatriarchal culture of rites and musicwas completed.2.PoliticsUnified patriarchal state based on theautocracy of royal right,the notion ofgreat national unity.3故事历史故事:姜太公钓鱼。

中国文明通论

中国文明通论

中医• • ••来自医与巫、 神农氏 战国:《黄帝内经》、扁鹊 汉代:华佗《麻沸散》、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魏晋南北朝:葛洪《抱朴子》、 陶弘景《本草经集注》、皇甫谧《针灸甲、乙经》 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方》、 《新修本草》(《唐本草》) 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濒湖脉学》


中医的五大核心理论
中国文明通论
文学院历史系
课程内容及教师安排
导论 中华文明的的形成与传播 吕建昌教授 宁镇疆教授 李福长副教授
第一章 从考古发现看中华文明的产生 曹峻副教授
第二章 先秦典籍与中国文化 第三章 秦汉一统与中国历史
第四章 隋唐政治与文化
第五章 游牧民族与中国历史 第六章 地理与古代中国 第七章 宗教与中国社会 第八章 传统与近代转型
• 阴阳五行学说
• 脏象学说 • 经络学说
• 形神学说
• 天人学说
导论
四 中国古代文明的传播 世界四大古文明与四大文化圈 (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儒教) 1 2 东亚文化圈 东南亚文化圈(东南亚诸国的汉文化)
3
阿拉伯世界(伊斯兰文化圈)
导论
三 中国古代文明的传播
1 东亚文化圈 (日本,朝韩,越南的汉文化)
导 论
3 文明社会的标志
国家(政治组织) 城市(政治、经济、文化活动中心) 文字(有文字记载的历史) 金属冶炼等(生产力水平体现)
导论
二 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
1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
2“满天星斗”说
3“六大文化区域”
4 史前中国的人种与民族
导论
二 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
1 古国(良渚 神木石峁遗址)
古代中国语境中的文化
“文”的本义指各色交错的纹理,引伸义:文物

中国文化通史1-1中国文明文化史导论-大纲

中国文化通史1-1中国文明文化史导论-大纲

第一课,中国文明文化史导论授课老师:王焱1-1,历史是什么?所谓历史(HISTOIRE),无论在东方还是西方,都具有多重复杂的意涵。

质言之,前人的一个行动将历史客观化为一个史实;这一史实经过人的反思,建构为系统化的知识,历史事实也由此化为主观的历史意义,两者叠加,这才构成完整意义上的历史。

与世界各大古老文明相比,华夏文明最富于历史意识,同时也最重视历史提供的教益。

古希腊人推重哲学,即便是号称“西方史学之父”的修昔底德也认为,所谓历史,不过是“用范例讲授的哲学课”(teaching philosophy by examples)而已。

唯有儒家的圣人孔子认为理在事中,说“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行事之深切著明也。

”(《礼记》)孔子述而不作,自认为是一位历史学家。

在由孔子所开创的儒学传统中,经史不分,所以梁启超说:“中国古代,史外无学。

举凡人类知识之纪录,无不丛纳于史。

”在今天这个“上帝已死”、“天道隐退”的世界上,无论是神话的世界观还是宗教的启示都已经失去了魅力,要克服人文的衰退,意义的危机,唯有通过对历史与生活事件的意义加以理性的说明、诠释和评价,提供一种理性可以期待的目标模式,才能为我们重建生活中的意义,从而使人摆脱盲目命运的主宰。

这就是为什么迄今为止,任何有系统的社会政治哲学,都不能不建基于对现代性及近代历史进程的基本理解之上的原因。

古往今来,就人类社会行动的空间而言,似乎是广阔无边的,但实际上其社会行动无不受到结构性社会条件的种种制约。

历史是藏往知来之学,其中蕴含着古今政治社会建制的演化嬗变之迹。

读历史,可以使我们理解社会行动的选择会遭遇到哪些限制,对于奉行责任伦理的政治家来说,明了这些限制之所在,从而选择正确的行动方略,乃是关乎政治成败的关键。

古希腊的众多贤哲踔厉风发,个个睿智机敏,辨才无碍,可唯独政治世界却是他们共同的滑铁庐。

且不说苏格拉底仰药而死,柏拉图被人拍卖为奴,连鼓吹中道的亚里士多德也不免被雅典官府通缉,最终落得客死他乡。

1中国文化史导论

1中国文化史导论

• 一般而言,与生产力直接相关的物质文化,更新 一般而言,与生产力直接相关的物质文化, 较快, 较快,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作为社会规范和行为 定势,则带有较浓厚的保守性格。 定势,则带有较浓厚的保守性格。 • 在精神文化里,富有个性色彩的社会意识形态 在精神文化里, 各种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及文学、艺术思潮) (各种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及文学、艺术思潮) 比较活跃,新旧更替快; 比较活跃,新旧更替快; • 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背景和基础的社会心理,比 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背景和基础的社会心理, 如潜藏在大众历史生活中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 如潜藏在大众历史生活中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 思维方式所构成的“民族性格” 思维方式所构成的“民族性格”,因为是一种感 性直觉的“潜意识” 集体无意识” 性直觉的“潜意识”或“集体无意识”,难以被 自觉把握和运作,具有顽强的稳定性和延续力。 自觉把握和运作,具有顽强的稳定性和延续力。 文化的深层结构) (文化的深层结构)
• • • • • • • • •
2、华夏 华指文化灿烂,“有服章之美,故谓之华” 夏就是“雅” 华夏就是古代中国人相信比较文明的地方,这就是“天下” 3、中华 中国与华夏的简称 更突出文化意义 起初指汉族及汉族文化 辛亥革命后,孙中山提出五族共和,逐渐成为中国各民族 的统称
二、文化
• 自从有了“文化”一词以后,迄今为止,人类已经给它下 了不少于260个定义。 • 广义指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能 力和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 • 狭义指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包括一切社会意识形式 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社会意识形态。有时又专指教育、 科学、文学、艺术,卫生、体育等方面的知识与设施 • 文明与文化多混用 • 文明是人类所创造的伟大成果,它既有物质的,也有精神 文明是人类所创造的伟大成果,它既有物质的, 既有政治的,也有经济的、文化的等等, 的,既有政治的,也有经济的、文化的等等,所以大致把 文明分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大类。 文明分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大类。 • 而文化则较多地指人类的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宗教、 而文化则较多地指人类的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宗教、 风习等。 风习等。这样的理解其实是学术界的共识

中国文化史导论 简体

中国文化史导论 简体

中国文化史导论简体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涵盖了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传统。

本文将从人类的视角,以自然流畅的方式,介绍中国文化史的概况。

一、古代文化的起源中国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

根据考古学的研究,中国是人类最早的定居地之一。

从新石器时代到青铜时代,人们开始发展农业,形成了最早的农耕文化。

此后,文字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文明的进一步发展,也为后来的文化传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古代文化的特点中国古代文化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倡导和谐、礼仪、忠孝等价值观念。

这些思想影响了中国人民的生活方式、社会秩序和道德标准。

另外,道家思想和佛教也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国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一个不断演变的过程。

历代帝王、文人、士人都对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们通过书籍、艺术、建筑等形式,将中国的文化精髓传承下来,并赋予其新的内涵。

四、文化的影响与交流中国文化不仅影响了东亚地区,也对世界其他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例如,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等商品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了欧洲,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同时,中国的文化也吸纳了外来的文化元素,形成了多元化的文化体系。

五、当代文化的发展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国的文化也在不断发展。

现代中国文化融合了传统与现代的元素,体现了中国人民的创新精神与时代变革的需求。

音乐、电影、时尚等领域的发展,展示了中国当代文化的多样性与活力。

在中国文化史中,我们可以看到人们对于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思考与探索。

中国文化的独特之处在于其温和、包容的特点,以及对和谐与平衡的追求。

通过了解中国文化史,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和生活态度。

中国文化史是一部充满智慧和情感的史诗,它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人民的智慧与创造力。

通过深入了解中国文化史,我们可以更好地欣赏和理解中国的独特魅力。

让我们共同探索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为人类文明的发展贡献我们的力量。

中国文化史论纲文档

中国文化史论纲文档

中国文化史论纲
前言
中国古代文化特征
第一章大哉乾元:天人合一与伦理模式
第一节天人合一的文化内涵
第二节亲缘、伦理与政治
第三节人性的显彰与拓展
第二章地齐政俗:地理环境与画野分州
第一节地理与文化关系的反思
第二节地域、南北与帝京文化
第三节画野分州的政俗理念
第三章务耕行宜:经济基础与耕织文明
第一节《长城谣》的启示
第二节以农为本的文化观念
第三节耕织文明的思想特征
第四章家国同构:家族、宗法与帝制社会……
中国古代文化制度
第五章天地四象:官制设置与政治文化结构第六章政教合一:从察举到科举的选官制度第七章观乎人文:古代教育与政治教化
第八章取则天象:科技文化的生克消长
第九章制礼作乐:礼乐制度的形成与文化内涵中国古代学术进展
第十章学在官府:史官文化与史学传统
第十一章内圣外王:道身通一的先秦儒学
第十二章庄周化蝶:存心化物的道家思想
第十三章阴阳五行:帝国政治与经学建构
第十四章有无之辨:玄学的兴盛及其论争
第十五章万川之月:佛的澄明与禅心禅境
第十六章民胞物与:理学与中国古典学术的终结中国古代宗教艺术
第十七章仙道世界:崇拜、神话与宗教
第十八章依仁游艺:艺术创造中的人文精神
第十九章诗骚传统:文学思想的二元与凝一
中国文化现代进程
第二十章审已知人:文化裂变与反思
第二十一章厚德载物:文化交流与衍展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中国文化史导论 和中国史纲

中国文化史导论 和中国史纲

中国文化史导论和中国史纲
《中国文化史导论》是国学大师钱穆继其《国史大纲》后,第一部系统阐述他对中国文化看法的著作,也是他一生中重要的学术代表作。

《中国文化史导论(修订本)》是国学大师钱穆继其《国史大纲》之后,专就通史中有关文化史一项所作之导论,与《国史大纲》合读,可获得著者写作之大意所在。

《中国史纲》是一部把五千年的中国历史浓缩成一个清晰明了的大纲的著作,简洁明了地展现了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底蕴,读者会觉得好像走进了一个精彩绝伦、美轮美奂的历史画卷。

中国文化史纲要

中国文化史纲要

中国文化史纲要第一章导论一、中国文化史的主要内容本课将从古老的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起源讲起,涉及到中国文化的发展脉络、汉字文化、儒道思想文化、宗教文化、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与发明、中国古代工艺、建筑文化、古代音乐舞蹈和戏曲文化、中国古代绘画和雕塑等各领域。

第一节中国文化界说一、文化界说文化是中国古已有之的词汇。

成文于战国的《易传》曰:“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人类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的产品称之为文化。

文化区分为狭义文化和广义文化。

狭义文化主要是指观念形态文化,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等属于上层建筑的复杂共同体,习惯上称为精神文化。

广义文化包括人类的一切创造,由三个部分组成: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观念)精神文化。

有关文化的分类: 在有关文化定义的讨论中,学者们发现要想在一个层面上给文化下一个公认的定义是困难的,所以开始尝试对文化进行分类定义,应当说这是富有实际意义的聪明做法。

关于文化的分类定义,影响最广的是根据文化的结构和范畴把文化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概念。

广义的文化即大写的文化(Culture with a big C),狭义的文化即小写的文化(culture with a small c)。

广义文化指的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它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三个方面。

物质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种种物质文明,包括交通工具、服饰、日常用品等,是一种可见的显性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分别指生活制度、家庭制度、社会制度以及思维方式、宗教信仰、审美情趣,它们属于不可见的隐性文化。

包括文学、哲学、政治等方面内容。

可见,广义的“文化”,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的生存方式,其涵盖面非常广泛,所以被称作“大文化”。

广义的“文化”从人之所以为人的意义上立论,认为正是文化的出现“将动物的人变为创造的人、组织的人、思想的人、说话的人以及计划的人”,因而将人类社会——历史生活的全部内容统统摄入“文化”的定义域。

大学1-中国文化通史 作文样本1

大学1-中国文化通史 作文样本1

20XX年复习资料大学复习资料专业:班级:科目老师:日期: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课程考核记录20XXXX-20XXXX学年第二学期学号 20XXXX20XXXX20XXXX20XXXX 姓名成绩课程名称:《中国文明文化史》论文题目:《北宋的“重文”与“轻武”》任课教师评语:任课教师签字:考核日期:年月日北宋的“重文”与“轻武”南宋学者吕祖谦这样论南宋:“以礼逊节义,成就风俗,远过前代;然文治可观,而武绩未振。

”而“文治可观,武绩未振”的评价似乎也能够用于北宋,北宋给人的印象除了繁荣的经济与文化外,还有就是其“重文”的政治特色了。

本文就将由北宋的“重文”入手,讨论“重文”与“轻武”的关系。

一、意料之中的“重文轻武”“重文轻武”是对北宋“兴文教,抑武事”这一国家文教政策目的与结果的概括,而北宋“重文轻武”现象的出现实为“意料之中”。

北宋之前是五代十国时期,在那个时期,武将得宠而骄,形成了军阀跋扈、君弱臣强的局面,藩镇强横,地方势力强大,皇帝的诏令不仅得不到很好的执行,往往还会受到地方势力的抵制。

就在北宋建国之初,五代所遗留下来的武风也依旧比较盛行,军事将领也常常有僭越的行为,而且当时“沿袭五代的惯例,带有王爵和宰相有几十人之多。

他们佣兵自重,形同土皇帝。

”1宋太祖感觉到其中潜在的危险,加之想到自己是以“黄袍加身”这一方式获取的政权,愈感不安,于是,他一方面不断削弱各地节度使的力量,不仅解除其对禁军的控制权,一方面更是抓住一切机会用文臣代替武将。

通过历史上有名的“杯酒释兵权”,这位机警的新皇帝让有可能动摇皇位的“黄袍加身”不会在自己的朝代发生。

而这仅仅是开端,为了进一步削弱武将,防止出现割据,巩固统治,宋太祖重视文人,听从大臣文彦博的建议:国家诸般举措“为与士大夫共治天下,非与百姓共治天下也”。

太祖更是在太庙立誓:“不得杀士大夫及言事官。

”在统治阶级“崇文尊儒”的导向下,形成的一套政治制度与选官制度也促使“重文”取得进一步的发展。

中国文化史课程大纲

中国文化史课程大纲

中国文化史课程大纲课程介绍1.课程描述(中英文):中国文化史是一门新闻学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培养出以史为鉴的意识,了解中国璀璨的文化,掌握中国文化文明的发展脉络,能够用时代的眼光去研读历史,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动中国文化的觉醒,正确学习认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以此开启人类文明发展进步新境界。

主要包括以下儿个方面的主要内容:第一,中国文化形成的背景,包括地理环境、经济环境、政治环境以及社会环境;第二,中国的精神文化,包括中国的哲学、宗教、文学以及艺术;第三,中国的物质文化,包括中国的服饰文化、饮食文化、建筑文化以及交通科技文化;第四,中国的制度文化,包括职官制度、科举制度、婚姻制度以及教育制度等。

Chinese cultural histoiy is a basic theoretical course for journalism majors・Students are required to cultivate the awareness of leaniiiig fi'om histoiy imderstand Cliina' s splendid culture, grasp the development context of Chinese cultural civilization,and be able to study histoi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times. Take the essence and discard the dioss. It mainly includes the following aspects: first, the backgioiuid of the fonnation of Cliinese culture, including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economic environment, political environment and social en\-ii-omnent; second,Chinese spiritual culture, including Chinese pliilosopliy, religion, literature and art; Third, Cliina * s material culture, including Chinese clothing culture, food culture, architectural cultiwe, and transportation teclmology culture; Fourth, Cliiiia ' s institutional culture, including the official system, imperial examination system, marriage system, and education system・2.设计思路:《中国文化史》课程大纲根据2011年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订或制定。

中华文化通史中国文化的总体历史著述

中华文化通史中国文化的总体历史著述

中华文化通史中国文化的总体历史著述中华文化通史——中国文化的总体历史著述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和根基。

中华文化形成和演变的历程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

本文将对中华文化的总体历史著述进行介绍,希望能够为读者加深对中国文化的了解。

1. 史前文化中华文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在这一时期,中华先民已经开始使用石器、陶器等工具,开始了自己的生产活动和文化创造。

同时,他们也开始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宗教信仰、礼俗习惯等文化传统,如祭祀、龙凤神话、图腾崇拜等。

2. 历史文化历史文化时期是中华文化发展的重要阶段。

这一时期主要指从夏朝开始,到清朝结束的长时间历史阶段。

在这段时间里,中国的政治制度、社会制度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同时,文学、音乐、绘画、雕刻等各个领域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如《诗经》、《春秋》等文学名著和京剧、民间音乐等表演艺术等。

3. 世界文化中国的历史文化深深地影响着世界文化的发展。

在古代,中国是东方世界的文化中心和经济中心。

随着文化的不断发展和演变,中国的文化思想和艺术形式逐渐被传播到世界各地。

例如,中国的儒家思想被传播到日本、韩国等国家,在其中产生了很深的影响;中国的文学影响了东南亚各国的文学,如《红楼梦》在日本流传甚广。

4. 现代文化中国的现代文化始于近代,经过百年的演变与发展,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现代文化主要体现在电影、音乐、摄影、文学等领域,以及对网络、游戏、电视等媒体的应用。

如近年来的电影《战狼》、《流浪地球》等在国内外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总结起来,中华文化通史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沉淀所形成的文化瑰宝。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的文化和思想经历了从原始文化到现代文化的演变过程,也展现了中华民族的创造力和智慧。

虽然现代文化带来了各种新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但中华文化的历史传承仍然是不可或缺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XX年复习资料大学复习资料专业:班级:科目老师:日期:第一课,中国文明文化史导论授课老师:王焱1-1,历史是什么?所谓历史(HISTOIRE),无论在东方还是西方,都具有多重复杂的意涵。

质言之,前人的一个行动将历史客观化为一个史实;这一史实经过人的反思,建构为系统化的知识,历史事实也由此化为主观的历史意义,两者叠加,这才构成完整意义上的历史。

与世界各大古老文明相比,华夏文明最富于历史意识,同时也最重视历史提供的教益。

古希腊人推重哲学,即便是号称“西方史学之父”的修昔底德也认为,所谓历史,不过是“用范例讲授的哲学课”(teaching philosophy by examples)而已。

唯有儒家的圣人孔子认为理在事中,说“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行事之深切著明也。

”(《礼记》)孔子述而不作,自认为是一位历史学家。

在由孔子所开创的儒学传统中,经史不分,所以梁启超说:“中国古代,史外无学。

举凡人类知识之纪录,无不丛纳于史。

”在今天这个“上帝已死”、“天道隐退”的世界上,无论是神话的世界观还是宗教的启示都已经失去了魅力,要克服人文的衰退,意义的危机,唯有通过对历史与生活事件的意义加以理性的说明、诠释和评价,提供一种理性可以期待的目标模式,才能为我们重建生活中的意义,从而使人摆脱盲目命运的主宰。

这就是为什么迄今为止,任何有系统的社会政治哲学,都不能不建基于对现代性及近代历史进程的基本理解之上的原因。

古往今来,就人类社会行动的空间而言,似乎是广阔无边的,但实际上其社会行动无不受到结构性社会条件的种种制约。

历史是藏往知来之学,其中蕴含着古今政治社会建制的演化嬗变之迹。

读历史,可以使我们理解社会行动的选择会遭遇到哪些限制,对于奉行责任伦理的政治家来说,明了这些限制之所在,从而选择正确的行动方略,乃是关乎政治成败的关键。

古希腊的众多贤哲踔厉风发,个个睿智机敏,辨才无碍,可唯独政治世界却是他们共同的滑铁庐。

且不说苏格拉底仰药而死,柏拉图被人拍卖为奴,连鼓吹中道的亚里士多德也不免被雅典官府通缉,最终落得客死他乡。

这与希腊-罗马文化是一种“非历史的”文化紧密相关。

这些政治家往往凭藉抽象哲理来从事政治实践,结果往往丧失了对从政来说至为重要的对于现实的感知力。

正如法国学者雅奈所说:“从政不应依赖于抽象哲理,那将丧失对于政治来说最重要的感知能力。

”中国的古人,有强调读经重要的,有重视读史的,还有主张刚日读经,柔日读史的。

国学大师章太炎则以为“史之发人志趣,益人神智,其用实倍于经……通史致用,遂为通则。

人不习史,……或为乱政之魁,清末至今,其弊可见。

”“读史使人明哲”。

这是十七世纪英国思想家培根的名言。

西方直至十六世纪的布丹(Jean Budin),才将政治正当性的基础,从自然转向了历史。

(维科论历史)培根重视历史,与他力图破除“剧场假像”有关。

在他看来,由诸多哲学学说所形成的系统教条,并不是现实世界创造的,因而要获得智慧,就必须摧毁这些假相,以便在事实的基础上重建我们的知识体系。

马基雅维里则认为,“对古代人的研究之所以有价值,乃因他们是人的模范。

而仿效他们之努力之所以不致落空,盖因人性是亘古不变的。

”当代政治哲学家阿伦特希望,“用不曾被哲学蒙蔽的眼睛去审视政治”。

所以,要从事政治就要研究历史上的实际情形如何,而非哲学家的想当然。

马基雅维利抛弃宗教神学与亚里士多德哲学,直面事实本身来构造自己的知识体系,从而使他的《君主论》一书,成了政治家的枕中秘笈。

1-2、文化与文明的概念辨析这里首先对文明与文化这一对概念进行分析评述。

国际哲学界“语言转向”以来的通用方法,首先进行概念分析,追溯“文明”与“文化”在中西语言中的语源,“文明”与“文化”这两个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历来都十分模糊笼统。

在中文世界中,“文明”、“文化”一般具有复杂、文饰、教养等意义。

中华文明即是一种以政治秩序为中心的文明形态。

而在西方语言文化脉络中,政治原本就有“文明”的意涵。

当代英语世界的一般用法,是将文化视为行为方式的总体,而将构成行为方式基础的物质条件视为文明。

其次我们对“文化”与“文明”这一对概念进行比较分析。

“文明”概念,一般用以指称特定时期、特定类型的文明中包含政治制度在内的社会建制与其精神文化基础之间的关系。

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文、文化或人文两个概念出现很早。

早在《易经》中就有“物相杂,故曰文”的说法。

与此相关的说法《易经》中还有:“观乎天文以察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书经·尧典》则称“经天纬地曰文”。

《礼记》中说:“文,彩也、美也、善也。

”这里的“文”都是相对于自然秩序的野蛮、蒙昧而言的。

至于文明的概念,《易经》中则有:“文明以止,人文也。

”《礼记》称:“情深而文明,气盛而化神。

”《乐记》解释说:“志起于内,思虑深远,是情深也;言之于外,情由言显,是文明也。

”(具有内涵的外化,即礼仪的含义)此外《易经》还有“内文明而外柔顺”的说法。

总之,“文明”、“文化”在汉语中具有复杂、文饰、教养等意义。

由于中国文化采取伦理-政治的进路,美国汉学家费正清曾指出,中华文明是一种以政治秩序为中心的文明(《美国与中国》)。

这已成为当今中西学者的一个普遍共识。

综上所述,从哲学意义上看,文明与文化是两个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概念:文化是文明的内在价值,文明是文化的外在形式。

西方文明也好中国文明也好,最主要的,一个是社会建制,一个是文化,这两个方面概括了大历史。

所谓社会建制(institution social)就是社会的各种制度的总合,包括经济、文化、政治等各种制度,这各种制度就像一个网络,我们每个人就生活在这个网络里头。

1-3什么是文明文化史?在西方古代学术之中,历史被认为是最靠不住的东西。

但中国文化与此不同。

历史固然有其不那么可靠的地方,但这并不意味着历史就没有意义了。

在中国文化的世界中,人生的意义来源于历史。

旧的历史社会理论在历史演进的洪流中不断被解构,但每一代的人又在不断的结构出新的理论。

在今天这个“上帝已死”、“天道隐退”的世界上,中国文化要想克服人文的衰退,意义的危机,唯有通过对历史与社会演进的意义给予理性的说明、诠释和评价,提供给人们一种人的理性可以期待的目标模式,才能为我们重建生活中的意义,从而使人摆脱盲目命运的主宰。

这也就是为什么迄今为止任何有系统的社会政治理论,都不能不建基于对现代性及近代历史进程的基本理解之上的原因。

从大的时间尺度看,个人以为,历史长期的演化总是会逐渐趋于合理。

在中国文化中,既没有绝对的至善的上帝,也不大相信现象界之外有一个本体界,中国文化相信人生是有意义的,这个意义就是历史-社会中的意义。

在雅斯贝尔斯所说的轴心时代,或者叫“哲学突破”的那个时代,三大文明就确立了不同的路向。

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到底差异在哪里?用余英时比较简化的说法,那就是内向超越与外在超越的路向不同。

这个说法简化了一些,但是还是能借用来说明很多问题。

外在超越是希腊罗马以来西方世界超越的路向,逻各斯也好,本体界也好,要不然是至善、绝对的上帝。

中国不然,中国至少从周代开始,就确立了我们所说的周文——中国的人文传统,它的超越界内在于人世。

在中国文化世界里,人生的意义不是向外在的超越之源诉求,它就在现世,是在历史中追求人生意义,所以它就没有救赎、神启这些基督教神学的观念。

其实世界各大文明都有这两个面:超越面和内在面。

只不过比重不同,中国也有超越面,只不过越到晚近,向内在面的倾斜度越高。

直到现在,你看现在报刊的大多文章讨论当代中国的问题,总是回避体制问题,老说文化。

知识人也老是幻想单单凭借思想文化就可以改变世界。

这里所说的文化史,并不是通常与政治史、经济史、军事史对举意义上的文化史,而是一种以文化通观历史的根本性的史学体系。

文化理念的东西不能无所凭依,而制度问题不能单以理念来处理,两者的通观总揽,就合成了文明文化史。

由于上帝已死,天道隐退,今天研究中国文明文化史,已经不能不具备一种比较的眼光 (comparative perspective),但是不能流于一种牵强的比附 (forced analogy)。

布鲁戴尔针对那种认为历史创造英雄的说法说:“历史也造就人们,深沉的、默然不语的、无名无姓的历史使人们不得不接触既是自在的,又是自为的社会实际,亦即集体生活的各种广泛的形式,各种经营活动、各种制度法规、各种社会结构以及各种文明。

”(《为历史而战斗》,p437)1-4学习文明文化通史的意义那么一部中国文明文化史应当从哪里说起呢?轴心时代的突破。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Karl Jaspers,20XXXX83—20XXXX0XX9)曾经提出“轴心时代”的观念。

他认为,在公元前五百年前后,在古希腊、以色列、印度和中国几乎同时出现了伟大的思想家,他们都对人类关切的问题提出了独到的看法。

古希腊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中国有老子、孔子,印度有释迦牟尼,以色列有犹太教的先知们,形成了不同的文化传统。

这些文化传统经过两三千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人类文化的主要精神财富,而且这些地域的不同文化,原来都是独立发展出来的,并没有互相影响。

“人类一直靠轴心时代所产生的思考和创造的一切而生存,每一次新的飞跃都回顾这一时期,并被它重新燃起火焰。

”(《历史的起源与目标》,第20XXXX页,华夏出版社,20XXXX0XX9年版)因此,我们的文明文化史,就从轴心时代前后说起。

1-5、学习文明文化史的意义与方法在马克斯·韦伯看来,文化是社会行动的产物,因为人们做事要与某些理想、态度与价值观取得协调,所以文化就产生了。

因此,我们要想理解历史上的人物的行动对于行动者的意义,我们才能真正把握住并且阐释清楚到底发生了什么。

这是第一种意义。

其次,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观,这些价值观从何而来呢?就是从文明文化的历史中来。

依据韦伯的理解,文化史学,“就是对人在过去的生活方式,他们赋予生存之意义,及为不同价值建立等级的理解;而政治行动,则是在一些我们不曾选择的情况下,维护这些价值的努力。

这些价值构成我们的共同体,甚至我们的存在。

”因此,我们的课程将特别着重文化中的价值系统特别是其终极关切(Ultimate Concern)与社会政治思想与社会建制之间的关系,以及对中国文明发生发展之间的影响与关系。

1-6、理论与方法论现有的历史理论:新康德主义西南学派历史哲学、狄尔泰解释学、精神分析学史观、尼采历史真理批判、现象学的思想史批判、分析哲学的史学理论等等。

“历史哲学”主要关系到形上学和本体论这类把“历史”当作对象或材料的哲学性论述。

而“历史理论”主要指称的则是社会学理论方向的历史思考,集中于对历史话语或历史文本的形式构造分析。

我们的历史理论,将参照马克斯·韦伯关于文化史研究的相关论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