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骨骨折从解剖到诊断

合集下载

跟骨骨折PPT课件

跟骨骨折PPT课件
WANGBIN
波 及 跟 距 关 节 面 骨 折
骨折移位大,结节关节角变小或负角,不稳定, 弹性差,创伤性关节炎
WANGBIN
WANGBIN
Essex-Lopresti(1952)分型
WANGBIN
WANGBIN
Sanders Classification
三、诊断要点
1、外伤史,多由高处坠下; 2、跟部肿痛,不能负重; 3、跟部压痛和叩击痛敏感,皮下瘀斑,伴足底扁 平,后跟增宽及内、外翻畸形等
㈡波及跟距关节的骨折 复位比较困难,应尽可能矫正跟骨体的
增宽和恢复结节关节角,两周后在固定保护 下早活动晚负重,关节面通过自行模糙而恢 复部分关节功能。形成创伤性关节炎者,可 考虑作关节融合术。
WANGBIN


现代医学认为:跟骨骨折所引起的跟骨解剖形态学上 的改变主要集中于:(1)关节结节角及Gissane角的 异常改变;(2)后关节面的平整性及完整性受到破 坏。
手术入路的选择:
1)外侧入路。 2)内侧入路。 3)载距突入路。 4)内、外侧联合入路。
外侧入路(外侧扩大 “L”形切口)
• Benirschke等于 1993年提出。 比较符合跟骨 外侧解剖的特点, 虽然创伤相对大, 但损伤外侧结构的 机会少,显露清晰, 目前最为常用。
自外踝上3~5cm、跟腱前缘或腓骨后缘 与跟腱后缘连线的中点,切口向下至足背皮 肤与足底皮肤交界水平, 再折向前, 至第五 跖骨基底近侧1cm。
• 软组织剥离广泛, 损伤大,切口边缘坏死、 感染、 后关节 面骨折块坏死。
• 适用于绝大多数有移位的跟骨骨折, 特别是跟骨关节内骨折。
手术指征:
• 1)关节面不平整, 台阶≥1 mm • 2)跟骨长度短缩明显; • 3)跟骨宽度增加≥1 cm; • 4)跟骨高度降低超过 1.5 cm; • 5)Bohler‘s角≤15° • 6)Gissane 角≤90°或≥130° • 7)跟骰关节骨折块的分离或移位≥1 mm; • 8)伴有跟骨周围关节的脱位或半脱位 • 9)跟骨外膨明显影响外踝部腓骨长、 短肌腱的活动。 • 10) 跟骨轴位 X 线片示内翻畸形成角≥5°, 外翻≥10°

一网打尽!跟骨骨折的分型与治疗

一网打尽!跟骨骨折的分型与治疗

一网打尽!跟骨骨折的分型与治疗长按识别二维码加入专业年会员01概述跟骨骨折是最常见的跗骨骨折,约占跗骨骨折的60%,全身骨折的2%,经常作为多发骨折的一部分,常常合并脊柱及下肢近端的骨折。

跟骨骨折的治疗方法不当会使跟骨骨折畸形愈合,导致足跟增宽、高度减低、平足畸形,足内翻或外翻等变化。

因此,恢复后足的正常生物力学解剖和功能成为跟骨骨折治疗的主要目的之一。

02解剖特点•不规则的长方体•6个面,4个关节面•外侧皮质薄,骨面平坦•内侧突起为载距突,骨质坚硬•跟骨外侧壁走行腓骨长短肌腱•腓肠神经位于腓骨肌腱的后方•内侧走行胫后神经血管及肌腱跟骨上面观跟骨内侧面跟骨外侧面跟骨常用的测量指标:Bolher角和Gissane角左图Bolher角:跟骨后关节面最高点分别向跟骨结节和前结节最高点连线所形成的夹角,正常为25°~40°;右图Gissane角:跟骨外侧沟底向前结节最高点连线与后关节面线之夹角,正常为120°~145°03损伤机制关节外骨折(不累及距下关节):扭转暴力,肌肉牵拉暴力,直接暴力等关节内骨折(约占75%,累及距下关节):轴向暴力(坠落或交通事故等)04X线检查1.侧位片(1)非负重跟骨外侧位:侧卧于摄影台上,被检侧靠于台面,对侧下肢向前上方弯曲,被检侧足外侧紧靠暗盒,跟骨置于照射野中心,中心线对准跟距关节,垂直于检查床面入射。

A.摄影方法;B.X线显示可清晰显示跟骨形态及跟距关节面,在评价跟骨骨折时非常重要,同时可在此体位测量跟骨结节关节角等。

(2)负重跟骨外侧位:站于检查床或检查架上,被检侧足负重,身体重心位于此足,紧靠检查床或检查架外缘,足外侧贴近平板探测器,对侧膝关节屈曲置于被检侧足前,跟骨置于照射野中心,中心线对准跟距关节,垂直于平板探测器入射。

A.摄影方法;B.X线显示可清晰显示跟骨形态及跟距关节面,在评价跟骨骨折时非常重要,同时可在此体位测量跟距角等。

跟骨骨折的解剖特点与常用分型

跟骨骨折的解剖特点与常用分型

跟骨骨折的解剖特点与常用分型① 病因通常为高能量损伤,约75%为高处坠落伤,为足跟着地后遭受撞击所致,其他如车祸,挤压伤,运动伤等。

② 最常见的跗骨骨折, 占跗骨骨折的60%,占全身骨折的2%, 约75%为关节内骨折,20%~45%伴有跟骰关节损伤。

③ 预后差;因跟骨及周围解剖结构复杂, 局部软组织覆盖质量差,且后遗症多,预后较差。

3年~5年丧失劳动力。

④ 治疗方案个体化强,方法多不统一。

侧位X-Ray片Gissane's角:正常范围125°~145°,跟距关节内骨折常造成此角增大或缩小。

跟隆结节角(Bohler's角):正常范围27°~40°,此角缩小表明承重面及后关节面有压缩、下陷。

轴位X-Ray片通常用来确定骨折类型及严重程度。

判定预后情况及指导手术方案。

Broden's位X-Ray片指的是下肢伸直,踝微屈曲,足内旋与暗盒约成45°,以下胫腓联合为投照中心,球管向头侧倾斜10°、20°、30°、40°摄片,可显示后距下关节由后向前的不同部分,使劈裂的跟骨后关节面清楚显示。

观察距下关节后关节面,必要时还可以作健侧对比照相,对术后检查复位与内固定情况也很有帮助。

CT检查及3D重建能够更加直观的观察其三维解剖结构及全面分析跟骨骨折后全骨形态改变。

对跟距下关节面出现骨质移位、分离、凹陷性骨折的严重程度及关节内是否有碎骨片存在能做出更准确的判断。

常用Essex-Lopresti分型及Sanders分型Essex-Lopresti分型:基于X线的侧位片,注重Bohler角的改变。

依据骨折是否累及距下关节面将跟骨骨折分为2型:Ⅰ型未累及距下关节;Ⅱ类累及距下关节,其原始骨折线多经过距下关节后半部或内侧部。

根据Ⅱ型骨折继发性骨折线的走向, 又将其分为舌形骨折和关节面塌陷形骨折。

根据骨折移位程度又可将这两种类型的关节内骨折分为Ⅰ~Ⅲ度。

跟骨骨折

跟骨骨折

跟骨的解剖学特点
Anatomyof calcaneus


CT检查及3D 重建
能够更加直观的观 察其三维解剖结构 及全面分析跟骨骨 折后全骨形态改变。 对跟距下关节面出 现骨质移位、分离、 凹陷性骨折的严重 程度及关节内是否 有碎骨片存在能做 出更准确的判断。 为医师治疗方案的 选择提供准确的参 考。
骨折机制
跟骨关节内骨折是
由于垂直应力经过 距骨作用于跟骨后, 由于跟骨和距骨的 轴线不同,先造成 一个平行距骨后上 缘的跟骨剪力骨折。 骨折线从跟骨后内 向前外,该骨折线 又称初级骨折线。 它经过跟骨后关节 面,将跟骨分为两 部分:1.跟骨后外 侧部分,即跟骨结 节骨折块2.跟骨内 侧部分,即截距突 骨折块。
承受压力和张力 和压力方向排列 为固定的两组, 即压力骨小梁和 张力骨小梁。两 组骨小梁之间形 成一骨质疏松的 区域,在侧位X片 上呈三角型,称 为跟骨中央三角。
临床表现
①疼痛:压疼或叩击疼,与骨折出血量有关 ②足跟部肿胀,张力性水疱形成 ③骨擦感;
④患足畸形:内外翻畸形,足弓塌陷,足跟增宽, 踝关节和距下关节活动受限,足跟不能着地
6.跟骨后表面:后表面呈卵圆形,其下方2/3部分
是跟腱止点。其中比目鱼肌纤维止于内侧,腓肠 肌纤维止于外侧。跟腱止点上方,跟骨后上缘与 跟腱之间是跟骨后滑囊。 7.软组织结构:跟骨内侧面覆盖着致密的筋膜脂 肪层、足拇趾收肌和足底方肌内侧头,浅筋膜与 支持带覆盖跟腱内缘与胫后肌之间的间隙,组成 踝管的顶部,其前方为胫骨与内踝,踝管底为跟 骨内侧壁。胫后神经跟骨支分出2条分支支配足与 足跟内侧的感觉,跟骨内侧入路时容易损伤。神 经血管束后方是屈足拇趾长肌腱,前方是屈趾长 肌腱,最前方是胫后肌腱。三角韧带位于肌腱神 经血管束深层。跟骨外侧有腓肠神经位于腓骨肌 腱后方,体标标志位于外踝尖上10cm跟腱外缘, 它在第五跖骨基底处分为2个终末支。

跟骨骨折的解剖特点和常用分析型

跟骨骨折的解剖特点和常用分析型

一个特征性的中心压缩性的骨
✓ 型:4部分及以上的移位骨折,
折块
为严重粉碎性骨折,ⅣABC
分为ⅢAB ⅢAC ⅢBC
参考文献
《洛克伍德-格 林成人骨折》 (第七版)
实用骨科学/胥 少汀,葛宝丰, 徐印坎主编.-4 版.-北京:人民 军医出版社, 2014.1
毛宾尧,庞清 江,徐向阳. 踝 关节外科学.第 1版.北京:人 民军医出版社 2013年
01
02
03
Thank You!
You can find more free PowerPoint templates on: 汇报人姓名
Bobhler角: 20-40°
跟距关节面内骨折常造成此角
01
增大或缩小
Gissane角: 125-145°
夹角减小表明承重的跟骨后距关
02
节面 已经塌陷,重心前移
Essex-Lopresti 分型
○ 1952年提出,第一个被广泛接受当然分型 ● 基于X线的表现,根据骨折是否累及距下关节面分为两型: 型未累及距下关节 型累及距下关节 ● 根据Ⅱ型骨折继发性骨折线的走向,又将其分为舌形骨折和关节 面塌陷形骨折
根据冠状面CT扫 描图像进行分型,
将跟骨平均分为3 柱,跟骨后关节 面
由平行于跟骨纵 轴 中央、内侧
✓ 型:所有无移位骨折(<2mm)
✓ 型:跟骨后关节面损伤成两部 分,移位≧2mm,分为 ⅡA .ⅡB . ⅡC
12
34
✓ 型:3个部分的骨折,经常形成
跟骨骨折的解剖特 点和常用分析型
葛梦娜 2017-04-18
解剖特点
跟骨骨折:
01
跗骨骨折中占 60 %
03

跟骨骨折

跟骨骨折

跟骨骨折一、概述跟骨骨折是常见的多发骨折,占足部骨折的第三位。

跟骨是足部最大骨骼,呈不规则长方形,分前、中、后三部分。

前部窄小,后部宽大,向下移行于跟骨结节,内侧突较大。

跟骨有4个关节面,3个距下关节面和跟骰关节面。

3个距下关节面彼此互成一定角度自后向前排列。

(一)病因跟骨所受暴力不同,引起的骨折类型亦不同。

跟骨的受伤暴力可分为以下几种。

1.撕脱应力足踝部在跖屈位时受暴力的作用,引起肠肌强烈收缩,使跟腱牵拉附着的跟骨牵拉附着的跟骨结节,可产生撕脱骨折。

骨折线常呈横形,骨折片可向上翻转,又称“鸟嘴形骨折”。

2.剪切力患者由高处坠落时,足跟常呈不同程度的内翻或外翻位,使跟骨受到剪切暴力。

足外翻位着地较多见。

3.垂直压缩力当患者由高处坠落,足跟着地时,身体向下的重力与足跟向上的反冲力对足跟形成压缩力,可引起跟骨结节纵形骨折、体部的关节外骨折或关节面的塌陷骨折。

(二)骨折分型跟骨骨折有多种分类方法,由于未波及距下关节面的骨折其结果常常好于累及到关节者,故Esses-Loprestijian将跟骨骨折分为关节外和关节内骨折。

关节外骨折按解剖部位分为前结节骨折、内侧结节骨折、载距突骨折及体部骨折。

关节内骨折包括舌形骨折和关节压缩骨折。

(三)临床表现伤后的足跟部剧烈疼痛、肿胀,不能负重,随后淤血,可有水泡形成,明显的移位会产生足的外观畸形,足内、外翻运动受限。

严重者表现为足弓塌陷,足跟横径增宽,高度减低。

(四)诊断1.X线检查可确定骨折类型,需拍跟骨正位、侧位、轴位片。

正常跟骨后上部与距骨关节面构成20℃~40℃角(跟骨结节关节角)。

跟骨骨折时此角可减少或消失。

2.CT扫描可以清楚地显示骨折块的多少、移位的大小、翻转的方向以及跟骨外侧壁增宽及外踝撞击的程度。

(五)治疗根据骨折的类型及分类的不同,骨折的治疗方法也不同。

1.非手术治疗适用于无移位或轻度移位骨折。

无移位骨折经彻底X线检查后,弹力绷带加压、石膏托固定,抬高患肢,10~14天拄拐下地活动,4~6周后足跟着地,开始负重。

跟骨骨折PPT课件

跟骨骨折PPT课件
46
(3)青壮年的跟骨压缩骨折甚至粉碎性:有人主张 早期即行切开复位并植骨,以恢复跟骨的大体形 态及足纵弓。视情况用或不用内固定。术后用小 腿石膏固定6~8周。
(4)跟骨严重粉碎性骨折:有人主张早期行关节融 合术,包括跟距、跟骰(tou)关节。但多数人主 张先行功能疗法,以促进水肿消退,预防肌腱、 关节粘连。待后期出现并发症时,再行足三关节 融合术。
跟骨骨折治疗困难,预后差。
4
1963年专家通过对众多跟骨骨折手术效果 的评估,把跟骨骨折手术比喻为:把蛋糕 拼在墙上。没能解决的骨折。
我们能把打碎的鸡蛋拼起来吗?
5
跟骨是足部最大的一块跗骨,是由一薄层 骨皮质包绕丰富的松质骨组成不规则长方 形结构。
跟骨的形态不规则,有六面和四个关节面, 即前距、中距、后距关节面。三者分别与 距骨的前跟、中跟、后跟关节面相关组成 距下关节。中与后距下关节之间有一向外 侧开口较宽的沟,成跗骨窦
的位置分为AB.AC或BC3个亚型
IV型:后关节面4片段骨折,为严重的粉碎性
关节内骨折,常不止4个骨块。
26
27
2、根据骨折线是否波及关节面一般分为以下2型: (1)关节外型 指不波及跟距关节的骨折,包括: ①跟骨后结节骨折:又有纵形骨折,横形骨折及
撕脱性骨折之分。 ②跟骨前结节骨折:如图所示,其骨折线穿过跟
骨前结节。 ③载距突骨折:表现为跟骨之载距突呈断裂状,
多伴有移位。 ④结节前方近跟距关节之骨折:实际上此处已波
及关节,在处理上应注意
28
29
30
31
32
(2)关节型骨折 视其形态及受损程度等又可分 为以下4型:
①舌型(tongue type)骨折:多系垂直暴力所致。 ②压缩型(depression type)骨折:亦因纵向垂直

跟骨骨折 (2)ppt课件

跟骨骨折 (2)ppt课件
跟骨骨折
跟骨骨折多发生于成年人,临床 较为常见,在足部跗骨的骨折中,约 占60%左右。
1
一、解剖生理
1、跟骨呈不规则的长方形,前窄 后宽,可分为前突部、体部和结 节部三部份,前面有关节面与骰 骨相关节(跟骰关节),上面有 三个关节面,与距骨构成跟距关 节,跟骨骨折如果累及该关节, 则会影响足的内翻、外翻、内收 和外展活动。
8
3、载距突骨折 4、跟骨前端骨折
9
5、不损伤关节面的跟骨体骨折
10
(二)波及跟距关节面的骨折 1、跟骨外侧跟距关节面塌陷骨折
11
2、跟骨全部跟距关节面塌陷骨折
12
三、诊断
1、伤后足跟部肿胀、疼痛、皮下有明显瘀斑, 不能站立行走。
2、足跟横径增宽,足弓变平,活动时疼痛加剧。 3、足跟部压痛,叩击痛阳性。 4、X片显示骨折。图(1)
整和贝累氏角的正常。
1、手法复位,夹板或石膏固定。时间4~6周。
图(2)
2、跟骨牵引,配合手法复位,夹板或石膏固定。
16
图(2)
(下一页)
17
3、撬拨复位,克氏针固定。 4、切开复位内固定。
18
典型病例一
19
20
谢谢聆听
21
5
4、跟骨结节上缘与跟距关节面构成 30°~45°的生理 角度(结节关节角,又称贝累氏角),骨折后该角度改 变,跟腱和足弓的作用将不正常发挥。
30~45°
6
二、病因病机
造成跟骨骨折的原因
多为直接暴力,常为高处
跌下,足跟着地所致。
7
(一)不波及跟距关节面的骨折 1、跟骨结节纵形骨折
2、跟骨结节横形骨折
2
腓骨长肌腱
拇长屈肌腱

跟骨骨折

跟骨骨折

治疗
一、保守治疗(休息、冰敷并抬高患肢)
适应症:骨折粉碎严重而无法复位;局部软组织条件差;患有严重 全身性疾病;有手术禁忌症或年龄较大的跟骨骨折患者。 二、闭合复位石膏外固定术 适应症:部分关节外跟骨骨折,无移位或移位很小的关节内骨折, 有手术禁忌症或作为手术治疗的临时处理
手术治疗
术前准备 1、跟骨正侧位、轴位片,Broden位X线,三维CT 2、正确评估局部软组织情况和全身损伤: ① 开放伤按开放性骨折处理; ② 浅表感染在处理局部创面同时应用抗生素; ③ 水泡抽出后包扎,冰敷、抬高患肢、消肿药物、踝泵或间歇性 充气脚踏加压器消肿; ④ 禁止吸烟
内外侧联合入路
优点:既可以直接暴露内侧壁骨折块和后关节面,又可正确复位载 距突骨折块,操作方便。 缺点:软组织损伤严重,创伤大,有足部疼痛、肿胀和创口愈合困 难的危险。 适应症:同时伴有跟骰关节、距下关节和载距突的骨折及跟骨内、 外侧柱均损伤严重的骨折。
微创技术
一、经皮撬拨复位内固定
适应症:移位的两部分跟骨关节外骨折,跟骨舌型骨折(关节内骨 折,多点撬拨)
跟骨骨折
关节外科胡伟全
跟骨骨折为跗骨骨折中最常见骨折,约占全部跗骨骨折的60%, 占全身骨折的2%,约75%为关节内骨折,20%-45%伴有跟骺关节 损伤。 病因通常为高能量损伤,约75%为高处坠落伤,为足跟着地后遭 受撞击所致,其他如车祸,挤压伤,运动伤。 预后差,因跟骨及周围解剖结构复杂,局部软组织覆盖质量差, 且后遗症多,预后差。 跟骨骨折后,足跟可极度肿胀,踝后沟变浅,整个后足部肿胀、 压痛,张力性水泡,骨擦感,患足畸形。有足跟着地的外伤史及 足跟疼痛时,即应怀疑跟骨骨折。
固定不良
• 粉碎性骨折和伴有关节面塌陷的骨折,应常规予以植骨

跟骨骨折汇报ppt课件

跟骨骨折汇报ppt课件
经修复或移植等手术治疗。
晚期并发症预防及应对措施
关节僵硬
长期制动可能导致关节僵硬,影响功能恢复。应在医生指 导下进行早期康复训练,逐步恢复关节活动度。
创伤性关节炎
跟骨骨折可能导致关节面不平整,引发创伤性关节炎。如 出现关节疼痛、肿胀等症状,可进行理疗、药物治疗等保 守治疗,必要时需手术治疗。
骨折不愈合或延迟愈合
跟骨骨折后,患者可能出现疼痛、肿胀、淤血、活动受限等症状。严重者可出现足弓塌陷、足跟增宽等畸形表 现。
诊断方法
医生通过询问病史、观察症状、进行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如X线、CT等)来综合判断患者是否发生跟骨骨 折。
02
解剖生理与发病机制
跟骨解剖结构特点
形态不规则
跟骨呈不规则形状,具有多个关节面和突起 ,与周围骨骼和软组织形成复杂结构。
手术治疗方法介绍
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通过手术切开皮肤和软组织,暴露骨 折端,将骨折复位后用钢板、螺钉等 内固定物进行固定。
外固定架固定术
适用于开放性骨折或伴有严重软组织 损伤的患者,通过外固定架对骨折进 行固定。
关节融合术
对于严重粉碎性骨折或伴有严重关节 炎的患者,可考虑行关节融合术,将 跟骨与距骨融合成一个整体。
方面的应用前景。
康复理念与技术的进步
03
关注了加速康复外科(ERAS)理念在跟骨骨折治疗中的应用,
以及现代康复技术在患者功能恢复中的重要作用。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1 个性化治疗方案的制定
随着精准医疗的发展,未来跟骨骨折的 治疗将更加注重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制定 ,充分考虑患者的年龄、骨折类型、身 体状况等因素。
肿胀消除
采用冷敷、热敷、按摩等方法,促进局部血液循 环,加速肿胀消退。

跟骨骨折PPT演示课件

跟骨骨折PPT演示课件

骨质疏松
骨质疏松患者骨骼脆性增 加,轻微外力即可引起骨 折。
应力性骨折
长期、反复、轻微的直接 或间接损伤可致应力性骨 折。
相关生物力学原理
力学传导
软组织损伤
跟骨是足部力学传导的重要结构,其 形态和位置对维持足部稳定性和平衡 具有重要意义。
跟骨骨折常伴有周围软组织损伤,如 韧带、肌腱等,这些软组织损伤对骨 折愈合和预后有重要影响。
CT和MRI在诊断中应用
CT检查
CT扫描能够更清晰地显示骨折的细节,特别是复杂骨折和关 节内骨折,有助于准确评估骨折的严重程度和制定治疗方案 。
MRI检查
MRI对于软组织损伤和骨髓水肿的显示具有优势,可用于评 估跟骨骨折合并的软组织损伤情况,以及早期发现骨髓炎等 并发症。
影像学表现与分期评估
影像学表现
技巧
选择合适的内固定材料,确保固定牢固;对于粉碎性骨折,可采用多枚螺钉或钢板进行固定;注意内固定物放置 位置,避免影响关节活动和软组织修复。
06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措施
感染风险防控策略
术前准备
术前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积极治疗潜在感染源,如皮肤感染、 呼吸道感染等。
术中操作规范
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范,减少手术室内人员流动,降低交叉感染风 险。
患者进行功能锻炼。
深静脉血栓形成防范
风险评估
预防措施
对高龄、肥胖、长期卧床等高危患者进行 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评估。
鼓励患者早期下床活动,避免长时间卧床 ;使用弹力袜、间歇充气加压装置等物理 方法,促进下肢静脉回流。
药物预防
观察与处理
对于高危患者,可使用抗凝药物如低分子 肝素等进行预防。
密切观察患者下肢肿胀、疼痛等情况,一 旦发现深静脉血栓形成迹象,及时采取治 疗措施。

跟骨骨折(讲稿)

跟骨骨折(讲稿)

跟骨前结节骨折
1骨折无移位:石膏固定4~6周 2骨折块较大:可ORIF 3陈旧性骨折或骨折不愈合并有症状: <20~25%,可手术切除骨折块 >25% ,行ORI
无移位骨折:小腿石膏固定6W 移位骨折:手法复位,骨块较大时可ORIF
并发症: 1骨不连(小的切除,大的ORIF) 2 长屈肌腱损伤(减压术)
Harris 位: 踝关节最大限度背屈

特殊位置
Broden 位:
伤足内旋40 度,球管 对准外踝并向头侧分别

倾斜 10 20 30 40




便于术中术后了解距下 关节面损伤与复位情况
Broden 位:
Broden 位
Computed Tomography Scanning 关节内骨折尤其有用 ,CT能为ORIF提供 补充信息 但所有伤者均行CT扫描的必要性仍存在某 些争议
6医生经验与条件:条件不具备的应转其它 有条件的医院or采用非 手术治疗
具体的治疗方法
1 闭合复位( Essex-Lopresti)疗法:
俯卧 跟腱止点插入一根Steinmann针 针尖沿跟骨纵轴向前略偏向外侧 到达后关节面的下方后撬拨复位 复位后用双手在跟骨侧方做挤压 侧位、轴位透视,位置满意后,将斯氏针穿入跟骨前方 (粉碎骨折时也可将斯氏针穿入跟骰关节内) 然后将斯氏针固定于管型石膏内,6w后去除石膏和斯氏 针,该方法适合于舌状骨折
Modified Sanders titanium plate
普通型跟骨接骨板AO
锁定型跟骨接骨板AO
AO接骨板临床适应征:
各类跟骨骨折包括:跟骨关节外骨折、关 节内骨折、关节面塌陷骨折、舌形骨折和 跟骨粉碎性骨折。

跟骨骨折诊疗技术

跟骨骨折诊疗技术

跟骨骨折诊疗技术一、解剖特点1.跟骨是足部最大一块跗骨,是由一薄层骨皮质包绕丰富的松质骨组成的不规则长方形结构。

2.跟骨形态不规则,有6个面和4个关节面。

其上方有三个关节面,即前距、中距、后距关节面。

三者分别与距骨的前跟、中跟、后跟关节面相关节组成距下关节。

中与后距下关节间有一向外侧开口较宽的沟,称跗骨窦。

3.跟骨前方有一突起为跟骨前结节,分歧韧带起于该结节,止于骰骨和舟骨。

跟骨前关节面呈鞍状与骰骨相关节。

4.跟骨外侧皮下组织薄,骨面宽广平坦。

其后下方和前上方各有一斜沟分别为腓骨长、短肌腱通过。

5.跟骨内侧面皮下软组织厚,骨面呈弧形凹陷。

中1/3有一扁平突起,为载距突。

其骨皮质厚而坚硬。

载距突上有三角韧带、跟舟足底韧带(弹簧韧带)等附着。

跟骨内侧有血管神经束通过。

6.跟骨后部宽大,向下移行于跟骨结节,跟腱附着于跟骨结节。

其跖侧面有2个突起,分别为内侧突和外侧突,是跖筋膜和足底小肌肉起点。

7.跟骨骨小梁按所承受压力和张力方向排列为固定的2组,即压力骨小梁和张力骨小梁。

2组骨小梁之间形成一骨质疏松的区域,在侧位X线片呈三角形,称为跟骨中央三角。

8.跟骨骨折后常可在跟骨侧位X线片上看到2个角改变。

跟骨结节关节角(Bohler角),正常为25°~40°,由跟骨后关节面最高点分别向跟骨结节和前结节最高点连线所形成的夹角。

跟角交叉角(Gissane角),由跟骨外侧沟底向前结节最高点连线与后关节面线之夹角,正常为120°~145°。

二、损伤机制跟骨骨折为跗骨骨折中最常见者,约占全部跗骨骨折的60%。

多由高处跌下,足部着地,足跟遭受垂直撞击所致。

有时外力不一定很大,仅从椅子上跳到地面,也可能发生跟骨压缩骨折。

跟骨骨折中,关节内骨折约占75%,通常认为其功能恢复较差。

所有关节内骨折都由轴向应力致伤,如坠伤、跌伤或交通事故等,可能同时合并有其他因轴向应力所致的损伤,如腰椎、骨盆和胫骨平台骨折等。

跟骨骨折的诊断与治疗 ppt课件

跟骨骨折的诊断与治疗 ppt课件

跟骨底面观
跟骨内侧面观
Department of Orthopedics The Affilliated Hospital of Xuzhou Medical University
上关节面有三个 部分和距骨形成 关节;后关节面 是最大的关节部 分,承受了主要 的身体重量。中 关节面位于前内 侧的载距突上。 前关节面和中关 节面常融合在一 起。
• 前面
解剖
• 后面
Department of Orthopedics The Affilliated Hospital of Xuzhou Medical University
跟骨载距突在内侧支撑距骨颈,跟距骨间韧带和三角韧 带将载距突和距骨联系起来。踇长屈肌腱从载距突下方 经过
载距突
跟舟 韧带
一、应用解剖 1.正常足底是三点负重,即由跟骨、第一跖骨头和第
五跖骨头三点组成负重面。跟骨和距骨组成足弓的 后臂,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担60%的重量。
足底负重点
Department of Orthopedics The Affilliated Hospital of Xuzhou Medical University
跟骨骨折
2017-6-3
Department of Orthopedics The Affilliated Hospital of Xuzhou Medical University
目录
概述及解剖 影像学 机制及分型 治疗
Department of Orthopedics The Affilliated Hospital of Xuzhou Medical University
• 关节
解剖
跟骰关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许多跟骨骨折病例均会出现距下关节僵硬,并导致功能严重受损。

通常,通过 X 线检查即可对跟骨骨折进行诊断,而 CT 扫描的诊断准确性更高。

在过去的岁月里,跟骨骨折的病理生理学和手术治疗技术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学术界仍在非手术治疗或有限切开复位和内固定方面存在争论。

基于此,来自西班牙 Enrique Guerado 等对既往文献进行了综述和分析,相关内容发表于最近的 Injury 上,现介绍如下:
跟骨解剖非常复杂,在三维上,存在多条关节轴线(图 1)。

跟骨后关节面呈凸起状,并向后内侧倾斜以支撑距骨体。

前、中关节面则呈扁平状,分别支撑距骨头和颈部。

载距突位于前中关节面的内侧,为一坚硬的骨性凸起,在进行内固定时,是理想的螺钉拧入位点(图 2 和 3)。

图1 跟骨后面观(如图所示,在三维空间中,包括跟骨结节、距下关节和跟骨内外侧皮质的轴线走行方向各异。

a: 跟骨结节;d: 距下关节后部;f: 跟骨-距骨颈关节的内侧面;g: 载距突;k: 外侧皮质;m: 内侧皮质。


图2 跟骨内侧面观。

a: 跟骨结节;b: 前凸;d: 距下关节后部;f: 跟骨-距骨颈关节的中间关节面;g: 载距突;h: 拇长屈肌腱沟;m: 内侧皮质。

载距突把持住内侧关节面,并通过三角韧带(虚线)与内踝(实线)相连。

发生跟骨骨折后,载距突及内侧关节面通常会与跟骨体分离,但在三角韧带作用下,仍可保持与胫骨的贴附。

拇长屈肌腱走行于载距突下方的沟槽中,发生骨折时此沟槽可能会裂开而使肌腱嵌入骨折端。

当骨折涉及跗骨窦时,可使走行其间的胫后神经血管束发生损伤。

图3 跟骨外侧面观。

a: 跟骨结节;b: 前凸;c: 跟骰关节;d: 距下关节后部;e: 跗骨窦;f: 跟骨-距骨颈关节的中间面;f’: 跟骨-距骨颈关节前关节面;i: 骨间韧带;k: 外侧皮质。

骨间韧带止于跗骨窦的更偏内侧部分,从而将关节面分为内侧面和前部,在采用外侧入路时,由于韧带的阻挡将很难显露载距突区域。

若不切除部分骨间韧带,及时采用外侧延长切口,也很难在直视下复位载距突区的关节面。

跗骨窦位于跗骨沟的外侧区域(箭头),跗骨沟将跟骨结节与前凸分隔开,同时也是前侧和内侧关节面的分界。

跟骨后关节面和更为复杂的前、中关节面之间存在一个凹陷,为骨间韧带的止点。

此凹陷的外侧部构成了跗骨窦的底部(图3和4)。

图 4 跟骨上面观。

a: 跟骨结节;b: 前凸;c: 跟骰关节;d: 距下关节后部;e: 跗骨窦;f: 跟骨-距骨颈关节的中间面;f': 跟骨-距骨头关节的前面;g: 载距突;i: 骨间韧带;k: 外侧皮质;m: 内侧皮质; n–n': 主要骨折线。

从上面观很难看出 3 个关节面的走行方向。

由于骨间韧带的阻挡,在采用外侧入路时将很难显露内侧和前部关节面,这 2 个关节面将构成跗骨窦的内侧壁。

图中的箭头标示的是跗骨窦,只有在部分切除骨间韧带后才能进行显露。

从上面观很难看出 3 个关节面的走行方向。

由于骨间韧带的阻挡,在采用外侧入路时将很难显露内侧和前部关节面,这 2 个关节面将构成跗骨窦的内侧壁。

图中的箭头标示的是跗骨窦,只有在部分切除骨间韧带后才能进行显露。

距下关节的后部主要与足的内外翻运动关。

当距下关节发生内翻时,可使中足关节处于锁定状态,这在步态循环中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所以,跟骨骨折的手术治疗中,在三维上重建整个跟骨结构将是整个手术的核心。

临床评价
肿胀和畸形是最具诊断价值的症状和体征。

手术前必须对软组织情况进行全面细致的评估,以避免在手术治疗后出现皮肤相关并发症,根据文献报道,跟骨骨折术后皮肤坏死的发生率可高达 43%。

在移位性骨折病例中,局部皮肤出现张力性水泡非常常见,若水泡内为清澈的液体,皮肤切口选择在此区域将是安全的。

若为血性液,则提示软组织损伤严重。

X 线
影像学评估是正确诊断的基础,可有效指导临床治疗。

跟骨骨折的 X 线评估主要包括对侧位片和轴位片的测量。

1. 侧位像
在侧位片上有 2 个非常重要的影像学标记(图 5)
Bohler's 角:评价跟骨高度和关节压缩情况;
Gissane's 角:评价跟骨前、中和后关节面的相对位置改变。

图 5 跟骨外侧面观。

a: 跟骨结节;b: 前凸;c: 跟骰关节;d: 距下关节后部;e: 跗骨窦;j: 距骨突;k: 外侧皮质。

距骨位于跟骨上方,在承受暴力时其底部可撞击跟骨形成骨折。

B?hler's 角代表了跟骨的高度和关节的压缩程度,正常值为 25°-40°。

Gissane's 角反映了前、中和后关节面的位置关系,正常值为 120°-145°。

2. 轴位片
主要用于评价跟骨外翻畸形程度、宽度、后关节面的塌陷及与跗骨窦的相对位置。

但其可靠性不如 CT 扫描。

CT 扫描
CT 扫描是迄今为止最为准确的跟骨骨折诊断技术,可准确测量 Bōhler 角度,而后者的压缩与跟骨骨折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应仔细观察所有层面的 CT 扫描影响,轴位像将有助于对跟骨外侧壁、跟骰关节和跗骨窦的判断。

矢状位影像则可对载距突和距下关节进行评估;而通过冠状位影像,则可测量跟骨宽度,并判断距下关节是否存在撞击、粉碎和移位,将有助于跟骨后关节面的评估(图 6 和 7)。

而 CT 三维重建则可清楚反映骨折的总体模型,
但需要注意的是,三维重建图像有可能缩小骨折线的宽度,从而对骨折的移位程度产生误判,所以需要结合三视角的重建图像进行综合判断(图 8)。

图6 跟骨骨折的矢状面CT扫描图片
图7 同一患者的冠状面CT图像
图8 同一患者的CT三维重建图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