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药有关物质检查中的一些问题

合集下载

新药质量研究基本要求

新药质量研究基本要求
质量标准:应设立合理的比旋度限度。原则如下:
1、含量测定方法无立体专署性时需设专属性的手性
杂质检查; 2、制剂及贮存过程中有外消旋化的需设对映体检查;
3、有外消旋体或对映体上市的需设立体专署性鉴别。
二、溶出度、释放度
基本概念 溶出度或释放度是指药物在规定的条件下从一定的溶剂中溶出或 释放的速度和程度,是口服固体制剂质量研究与控制的一项重要 指标。我国新药研究指导原则要求①水中难溶性药物制成的口服
样品对比考察要全面
例1:葡萄糖酸奎尼丁缓释片 原开发厂的产品BE与仿制厂产品BO 在 0.1mol/L盐酸和0.1mol/L盐酸-pH7.4的 磷酸盐缓冲液中溶出相似,但却生物不 等效(BE大于90%,BO仅41%)。后 来的研究考察证明两制剂在不同溶剂中 溶出曲线不完全相同,在pH5.4的缓冲液 中溶出明显不同。
前言
质量研究是新药药学研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 在制备工艺确定之后制定质量标准以全面控制药 品质量、保证临床用药安全有效的重要基础。随 着国内有关研究指导原则的颁布和技术要求的明 确,研究水平在不断提高,但仍存在一些薄弱环 节。在此对有关物质和溶出度研究的基本要求作 一介绍,并结合国内新药研究现状,对新药有关 物质、溶出度研究以及质量研究与标准制定中需 注意的问题谈几点个人意见,希望对大家有所帮 助。
Berlex`s Quinaglute Duratabs溶出曲线
Bolar`s 控释片溶出曲线
例2、茶碱控释片
Searle公司与Key公司的茶碱控释片临 床应用反映不同,溶出度确有差异:前 者受溶剂pH的影响不大,而后者在pH6 以上溶出明显加快。如下图所示:
Searle茶碱控释片三维溶出曲线
明确根据实际考察结果,合理制定质量标准: 1、方法合理:杂质对照品法、主成分自身对照法(加或

药品检验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药品检验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药品检验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作者:纪聪郁来源:《科学与财富》2018年第12期摘要:由于药品质量对于患者的医治作用十分关键,同时也直接关系到医疗机构医疗水平的提升。

当前药品市场全面放开,这也给药品质量监督工作带来了较大的难度。

在当前药品质量监督工作中,需要将药品检验作为重要的监管手段,通过检验,效的确保药品在有效期内药用成分含量和药效都能够处于最佳的状态下,具有最好的疗效。

文中分析了药品检验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并进一步对提高药品检验水平的措施进行了具体的阐述。

关键词:药品检验;质量;装量;晶型;过滤材料;引湿性;分层;措施由于药品质量直接关系到人身安全,因此在药品使用过程中,药品检验是其中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

当前药品检测主要是针对于药品进行出厂检验和法定检验,以此来保证流通药品的质量,确保药品保持良好的药效。

近年来市场上药物质量问题较多,这就要求相关检验部门要提高对药品检验工作的重视度,全面提高药品检验水平,确保药品的质量。

1 药品检验中的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在当前药品检验过程中,最为常见的问题主要为装置差异操作、晶型、过滤材料的吸附、引湿性和分层等。

针对于装置差异操作问题,主要集中在注射用灭菌粉末类型的药品中,由于平均装量的大小会对含量带来影响,特别是针对于一些小规格粉针剂,在对装量差异检查过程中,一旦操作不当,则会导致含量偏低。

针对于这种情况,在检验过程中要对瓶内外压力的平衡性给予充分重视,针对于灭菌粉末类药品,在具体检验过程中,需要除去标签铝盖并干燥后,再进行开盖,放去瓶内的负压,然后进行整瓶称——将瓶内内容物除清并干燥后,才能称取空瓶的质量,这样操作可以有效的保证质量的精确性。

由于药品晶型不同,原料药红外图谱和对照图谱也会存在差异,其会对药品红外特征带来较大的影响。

但在实际处理时通常会采用相同的测量方法来处理对照品和供试品,这必然会影响到含量测定的准确性。

在解决晶型问题时,需要先取一定量细粉加沸水溶解,待其自然冷却至五十度,利用自来水冲冷,这样可以有效的减少含量测定误差的产生。

新药对照品问题

新药对照品问题

在做一个化药的一类新药,没有标准品,所以自制了标准品,可是关于标化的问题一直弄不太明白。

一直认为应该是我用各种能用到的方法来测定它的含量,然后取一下平均值就可以了。

原本是打算用非水滴定,HPLC(UV检测器),HPLC(蒸发光检测器)三种方法来确定一下含量的。

可是昨天碰到了一个前辈,他说这么做是错误的,应该用HPLC的几种检测器都来做一下,然后从中选出结果最好的那个,比如说是UV检测器,然后用同一个流动相,同一根柱子,一个波长,分别在三台不同厂家生产的HPLC仪上测定,再取其平均值才是标准品的含量。

有这种说法吗?个人觉得那我还不如用两个不同的流动相在同一台机器上测定,然后取其平均值呢?两个方法我觉得都不妥,你用HPLC测定标准品的含量,那么用什么做对照呢?这是外标法的问题;如果你用内标法,那么内标怎么选?是不是合适呢?专家也会提出这样的问题;那么你会说用归一化法,可是这个方法本来就存在着条件摸索的问题,你采用的液相条件能确定把所有的杂质给分离吗?所以现在化药一般决不会用归一化法来测含量的。

所以推荐采用非水滴定法,只要你确定标准滴定液浓度正确,滴定方法得当,专家不会提出太大问题。

我们以前没有标准品时都会用滴定法确定标准品的含量,全部都通过。

我想原因应该是使用HPLC(UV检测器),对一个新药建立含量测定方法,本身这个条件就是在不断的摸索过程中建立起来的。

你不能说你建立的这个方法是最好的,只不过是这个方法满足了各方面的要求,这个方法你可以使用而已。

肯定应该还存在着和你这个条件更好或者是差不多一样的条件。

就拿我这个药来说吧,我就找到了两个都不错的条件,缓冲盐不一样,PH值也不一样,但效果都不错,后来我就选了理论塔板数稍高一点的那个条件。

对于标准品的标化,用HPLC的话只能用面积归一化法了,我个人觉得用不同的条件出的峰肯定会略有差别的,我用两个不同的条件分别来测定,这样可以增大可靠性。

这就有点像从中草药中提取分离单体化合物一样(不知道你在中草药提取分离方面怎么样?),一般在分离中草药中的单体化合物时,当你怀疑用一个展开剂跑出来的点是个单体的话,一般你还需要换1-2种完全不同的展开剂进行展开,或者要把硅胶换成聚酰胺或葡聚糖凝胶什么的。

化药新药研究中常见问题

化药新药研究中常见问题

化药新药研究中常见问题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注册处2004年5月新药申报中,绝大多数品种在技术审评时,药审中心都会给申报单位发补充资料的通知,我们对近100个品种补充资料通知中的意见进行了汇总,现将汇总意见罗列如下:化药原料药研究中常见问题1制备工艺1.1雷替曲塞合成工艺中,自引入谷氨酸后,各中间体均具有光学活性,建议采用合适的方法控制其光学纯度。

1.2提供中间体柱层析纯化前后样品的有关数据和图谱,以评价纯化效果。

(雷替曲塞)化药原料药研究中常见问题1.3L-谷氨酸作为关键的起始原料,提供详细的质量标准及质检报告,提供光学纯度的检测资料。

(雷替曲塞)1.4以TCL及沸点控制中间体质量及反应进程,补充提供主要中间体的质控方法并与文献比较。

(盐酸非索非那定)1.5非索非那定合成路线为w095/00480报道路线,请关注其专利权限与侵权事宜。

化药原料药研究中常见问题1.6合成中对中间体非索非那定乙酯进行了质控,不能全面控制合成的质量。

1.7请提供成品精制前后的纯度检查结果(包括相应的图谱),以判定其精制方法的可行性. 补测本品的紫外吸收系数。

(盐酸非索非那定)化药原料药研究中常见问题1.8西尼地平合成中,作为关键原料,应提供双乙烯酮、肉桂醇的购物发票和质检报告。

1.9为更好控制终产品质量,建议补充完善中间体的质控方法和质量标准。

(西尼地平)1.10依达拉奉合成中,提供原料本肼。

乙酰乙酸乙酯的质量标准,以考察是否需要在终产品中控制由于原料带入的杂质。

化药原料药研究中常见问题1.11建议制定起原料控标准,并控制异构体的含量。

(甲磺酸帕株沙星)1.12未提供中间体的质控方法,请补充。

(拉呋替丁)1.13请提供主要起始原料顺2-丁烯-1,4-二醇来源及控标准,重点控制反式2-丁烯-1,4-二醇。

(拉呋替丁)化药原料药研究中常见问题1.14在申报生产时提供详细的三废处理方法。

1.15建议采用合适的方法控制其光学纯度。

新药研发中有关物质分析方法验证的可接受标准简介

新药研发中有关物质分析方法验证的可接受标准简介

新药研发中有关物质分析方法验证的可接受标准简介1.准确度该指标主要是通过回收率来反映。

验证时一般要求根据有关物质的定量限与质量标准中该杂质的限度分别配制三个浓度的供试品溶液各三份(例如某杂质的限度为0.2%,则可分别配制该杂质浓度为0.1%、0.2%和0.3%的杂质溶液),分别测定其含量,将实测值与理论值比较,计算回收率,并计算9个回收率数据的相对标准差(RSD)。

该项目的可接受的标准为:各浓度下的平均回收率均应在80%-120%之间,如杂质的浓度为定量限,则该浓度下的平均回收率可放宽至70%-130%,相对标准差应不大于10%。

2.线性线性一般通过线性回归方程的形式来表示。

具体的验证方法为:在定量限至一定的浓度范围内配制6份浓度不同的供试液,分别测定该杂质峰的面积,计算相应的含量。

以含量为横坐标(X),峰面积为纵坐标(Y),进行线性回归分析。

可接受的标准为:回归线的相关系数(R)不得小于0.990,Y轴截距应在100%响应值的25%以内,响应因子的相对标准差应不大于10%。

3.精密度1)重复性配制6份杂质浓度(一般为0.1%)相同的供试品溶液,由一个分析人员在尽可能相同的条件下进行测试,所得6份供试液含量的相对标准差应不大于15%。

2)中间精密度配制6份杂质浓度(一般为0.1%)相同的供试品溶液,分别由两个分析人员使用不同的仪器与试剂进行测试,所得12个含量数据的相对标准差应不大于20%。

4.专属性可接受的标准为:空白对照应无干扰,该杂质峰与其它峰应能完全分离,分离度不得小于2.0。

5.检测限杂质峰与噪音峰信号的强度比应不得小于3。

6.定量限杂质峰与噪音峰信号的强度比应不得小于10。

另外,配制6份最低定量限浓度的溶液,所测6份溶液杂质峰保留时间的相对标准差应不大于2.0%,峰面积的相对标准差应不大于5.0%。

7.耐用性分别考察流动相比例变化±5%、流动相pH值变化±0.2、柱温变化±5℃、检测波长变化±5nm、流速相对值变化±20%以及采用三根不同批号的色谱柱进行测定时,仪器色谱行为的变化,每个条件下各测试两次。

有关物质测定、研究整理资料

有关物质测定、研究整理资料

壹、有关物质测定hplc方法的建立一、开始之前必须明白:1、有关物质来源的两种途径:1)合成过程中的中间体和副产物;2)储存过程中产生的降解产物;2、分析你的样品结构,熟悉样品的基本性质;3、样品中可能含有的中间体;4、样品的基本稳定性和可能产生的降解产物;二、准备工作1、查阅文献,看看是否同行已经做过类似的工作,有的话就简单了,直接奔主题了。

2、没有文献(苦!),那就很是麻烦了。

1)分析结构,看看有无紫外吸收,有就比较简单,选用紫外检测器就行了,没有的话那就麻烦,可以选用蒸发光散射检测器等;2)分析结构,看看选用何种色谱方式进行分离(正相或者反相色谱);3)分析结构,看看流动相该如何选择,要不要选用一些离子对试剂。

4)分析结构。

5)与同类产品进行比较;三、开工(以紫外检测为例)1、流动相的选择(采用粗品进行选择)1)、有文献,按文献进行优化。

不过我得提醒一下,文献的方法参考是可以的,要想完全按照他的条件做出来是很难的。

2)、没有文献。

a、紫外扫描一下,看看哪里有最大吸收。

将能得到的中间体、副产物、分解产物、样品配成相同浓度,在紫外扫描分光光度计上扫描一下,选择所有物质具有相同的最大吸收处的波长作为测定波长。

要是有pda检测器就不需要这一步了。

b、还是得找一些资料,看看类似的样品的流动相,以它为起始流动相进行选择,如果没有,那就找专业书吧,看看它是怎么教你选择流动相的。

2、最低检测限3、系统适应性试验重复进样5次,记录色谱图,给出系统评价报告4、考察中间体及副产物和样品的分离度。

同时定出中间体在色谱图中的出峰位置,为定质量标准提供依据。

5、考察降解产物和样品的分离情况。

这个一般是通过破坏性试验来考察。

常用的一般是高温、强光、氧化、强酸、强碱五个因素进行考察,通过考察,应该可以知道色谱图中那些峰是由于什么因素产生,这个也可为定质量标准提供依据。

6、根据上面的试验,应该可以知道样品的一些大概情况了,样品中有哪些杂质应该比较明确了。

浅谈中药新药临床及药学研究用样品的质量控制

浅谈中药新药临床及药学研究用样品的质量控制

浅谈中药新药临床及药学研究用样品的质量控制【关键词】中药新药;研究用样品;质量控制中药新药的临床试验及药学研究涉及多方面的内容,需进行大量的试验研究。

通过这些研究获得试验数据,以探索、了解和确认药品的安全性、有效性和质量可控性。

对研究用样品进行良好的质量控制,用质量均一的样品进行研究是正确认识药品安全性、有效性、质量可控性的前提,也有利于对试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

笔者对目前中药新药的临床试验及药学研究用样品在质量控制方面的注意事项进行初步分析和讨论,供同行参考。

1 临床试验用样品的质量控制临床试验一般应采用生产规模的样品;对于有效成分或有效部位制成的制剂,可采用中试或中试以上规模的样品[1]。

临床试验所用样品与临床前的药效毒理研究用样品相比,药用物质基础应变化不大。

在不同分期的临床试验中,所用样品的质量原则上应基本一致,并与以后大生产样品的质量基本一致。

1.1 样品的制备1.1.1 Ⅰ期临床试验按法规要求,应进行Ⅰ期临床试验的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形:①处方中含有毒性药材或无法定标准的原料;②非临床安全性试验结果出现明显毒性反应等临床安全性担忧;③有效成分制剂;④新的中药注射剂[2]。

这些新药往往缺少人用历史的参考或具有安全性担忧,需要对新药的耐受性进行探索性研究。

虽然Ⅰ期临床试验的时间较早,制剂成型等工艺的细节还有可能随着生产规模的放大而调整,但所用样品的工艺路线及关键工艺参数应与大生产一致。

1.1.2 Ⅱ期临床试验Ⅱ期临床试验用样品的生产工艺、工艺参数及制剂处方应与大生产基本一致。

为了满足Ⅱ期临床试验探索给药剂量的需要,可以制备多个规格(含生药量不同)的样品,并对多个规格的样品进行相应研究,如成型工艺研究、加速稳定性考察等。

对传统复方制剂而言,有一定的临床应用背景及中医理论指导,其剂量的确定有一定的依据。

但对于有效成分及有效部位新药而言,Ⅱ期临床试验的目的就是探索最佳给药剂量、适用人群及给药方案等,往往需要采用含药量不同的多种规格样品进行剂量探索研究。

药品抽样检验中的问题及其改进措施分析

药品抽样检验中的问题及其改进措施分析

药品抽样检验中的问题及其改进措施分析药品抽样检验是保障药品质量的重要环节,但在实际操作中存在一些问题,需要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来提高检验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下面将针对药品抽样检验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改进措施。

问题一:样品数量不足在药品抽样检验过程中,样品数量不足是一个比较常见的问题。

如果样品数量太少,可能无法代表整个批次的质量状况,从而导致检验结果失真。

改进措施:1. 提高样品数量要求:对于大批次药品,应增加抽样数量,以确保样品的代表性。

2. 调整抽样方式:采用不同的抽样方法,如分层抽样、经典均匀抽样等,以提高样本的代表性。

问题二:抽样方法不合理在药品抽样检验中,抽样方法不合理也是一个常见问题。

不合理的抽样方法可能导致样品选择的偏差,从而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改进措施:1. 完善抽样设计:根据药品的特点和需要检验的指标,进行合理的抽样设计,确保样品的全面性和充分性。

2. 根据相关规定和标准:按照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药品质量标准,选择适当的抽样方法,以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问题三:抽样过程操作不规范在实际抽样操作过程中,操作人员的操作不规范可能导致抽样过程的变量增多,从而影响检验结果的可比性和可靠性。

改进措施:1. 结合相关标准和规范:操作人员应根据相关的标准和规范进行操作,确保抽样过程的一致性和稳定性。

2. 强化培训和监督:对操作人员进行相关培训,提高其操作技能和规范意识,同时加强对抽样过程的监督和检查,以确保操作规范。

问题四:检验方法和设备不准确或不合理检验方法和设备的准确性和合理性对检验结果的可靠性有重要影响。

如果使用的方法和设备不准确或不合理,可能导致检验结果的误差,从而影响判定样品的质量。

改进措施:1. 更新方法和设备:根据最新的标准和要求,更新检验方法和设备,确保其准确性和合理性。

2. 校正和验证设备:对检验设备进行定期的校正和验证,以确保其准确性和可靠性。

总结:药品抽样检验中存在样品数量不足、抽样方法不合理、抽样过程操作不规范、检验方法和设备不准确或不合理等问题,这些问题可能导致检验结果的失真。

药品检验用标准物质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药品检验用标准物质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本文中笔者针对 E 述问题提 出以下几点对策建议:
2 . 1 完 善标准物质的标签、 说明书 内容 建议中国药品生物制 品检定所在供麻的抗生素类标准 品的单个包装 中
附说 明书;建议中国药品生物制 品检定所组织力量考察药典收载的每种标 准物质在一 定储藏条件下 的稳定性 ,在供应 的每种标准物质的标签和说明 节上 明确标示其储藏条件和使用期限。
量试验。
1 . 3 基准试剂的生产 与供应渠道 分散 在药品质量分析中, 基准试剂用于滴定液 的标定或直接配制 , 其作用相
当于标准物质。 基准试剂的质量对药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影响很大 。 《 中国 药典》 未规定基准试剂 , 由国务院指定的单位制 备和供应 , 这就形成 了基准 试剂 的多渠道来源 , 不利于保证药品检验用标准物质的统 一 。 《 中国药典》 收 载 的2 7 种 滴定液 需用 到基准 氧化锌 等 l 1 种基准 试剂 ,其 巾碘酸钾f O . O 5 m o l / L ) 等2 种滴定液是直接用基准试剂配制而不进行标定。
科 学 理 论


药品检验用标准物质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关剑坤 张 宁
( 黑龙江多 多集 团有 限责任 公司 黑龙江佳木斯) 摘 要: 近年来 , 有关药品质量 问题引发的各种医疗 事故及医疗纠纷等不断见诸报端 , 引起 了社会对 药品检 验结果的真实性 以及药品检验用标准物 质的合理性的关注, 并且相 当一部分人群对药品质量检验持有怀疑态度 。 为此 , 规范药品检验用标准物质 , 针对 当前标准物质中存在 的问题进行积极有效 的解决 , 增大药品检验的透明度 , 提高药品质量检验的可信 度, 是当前卫 牛部 门在药品检验 管理工作中的重 点内容 。 现本文就针对药品检 验用标准 物质存 在 的问题进行分析, 并探讨了相应 的解 决措施。

药物检验过程中的常见问题与解决措施

药物检验过程中的常见问题与解决措施

药物检验过程中的常见问题与解决措施药物检验是保障人类健康的一项重要工作,但在实际操作中常常会出现各种问题,这不仅影响了检验的准确性和效率,也可能对药品的质量和安全造成影响。

本文将从深度和广度的角度探讨药物检验过程中的常见问题及解决措施,以期为相关从业人员提供有益的参考和指导。

1. 实验室环境不符合要求在药物检验过程中,实验室环境的温度、湿度、洁净度等都对结果产生重大影响。

环境不符合要求可能会导致样品受到外界污染或变质,破坏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应该加强实验室环境的监控和管理,确保环境符合规定标准,避免不必要的影响。

2. 样品处理不当样品的处理和保存也是药物检验中的薄弱环节,不良的样品处理可能导致样品污染或退化,影响检验结果的可靠性。

为解决这一问题,应加强对样品收集、保存和运输过程的管理和监控,同时提高从业人员的操作技能和规范意识,确保样品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3. 设备故障实验室设备的故障可能会导致检验结果失真,甚至造成安全隐患。

面对这一问题,我们应定期检查和维护实验设备,及时排除潜在故障,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转。

另外,备用设备也应随时准备,以应对意外情况。

4. 操作不规范操作不规范可能会导致实验结果的误差,从而影响药物的质量和安全性。

为解决这一问题,从业人员应接受专业培训,熟悉操作规程,并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实验操作。

建立操作记录和质量管控体系也是非常必要的。

5. 结果误判在药物检验中,结果误判可能会带来不良的后果,甚至影响人类健康。

为减少误判的可能,我们可以使用多种方法交叉验证结果,进行质量控制,并建立科学的质量审核机制,从而提高结果的可靠性。

药物检验过程中的常见问题和解决措施是一个需要全面、深入考量的课题。

只有加强管理、培训从业人员、优化流程、提高质量意识,才能有效解决这些问题,保障药品质量和人类健康。

希望本文能为相关领域的从业人员提供有益的指导和借鉴,共同推进药物检验工作的提质增效。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有关物质检查中的几个问题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有关物质检查中的几个问题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有关物质检查中的几个问题审评三部冯杰张哲峰摘要:本文简要介绍了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有关物质检查中杂质种类、检测方法比较以及限度确定等方面的几个问题,并例举了技术审评中遇到的几个问题,并对此进行了简要讨论。

关键词: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有关物质检测方法氨基糖苷类(aminoglycosides)抗生素是一类抗需氧革兰氏阴性杆菌,假单胞菌属,结核杆菌属和葡萄球菌的抗生素。

此类抗生素的共同特点是由氨基环醇与氨基糖通过氧桥连接成苷类抗生素。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都是无色、溶于水,含多羟基、多氨基的化合物。

因含有氨基或其他碱性基团,故显碱性,可与无机酸和有机酸形成结晶性的盐,具有亲水性。

该类抗生素分子量较小,均在300-800之间。

大部分是含水的无定形物,无特征性熔点,无紫外和红外的特征吸收峰。

游离碱具有不同程度地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

根据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抗菌特性及结构特点,此类抗生素可分为三个发展阶段。

以卡那霉素为代表的第一代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其结构特点是完全羟基化的氨基糖与氨基环醇相结合,不抗绿脓杆菌;第二代以庆大霉素为代表,其结构中均含有脱氧氨基糖并具有抗绿脓杆菌的特点;第三代则是氨基环醇上氮位取代衍生物,品种有阿米卡星、阿司米星和我国创新的一类新药依替米星等,其特点是保留了母体的抗菌活性,耳肾毒性小,抗耐药性等。

根据氨基糖数目分为假三糖类和假二糖类,氨基含量越多,抗菌能力越强。

(见表1)。

表1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分类产生菌化学第1 代第2 代第3 代链霉菌小单孢菌假三糖类:链霉素类假三糖类:新霉素类假三糖类:卡那霉素类假三糖类:庆大霉素类假三糖类: 西索米星类假二糖类:阿司米星类链霉素新霉素巴龙霉素核糖霉素卡那霉素妥布霉素地贝卡星庆大霉素小诺米星西索米星阿米卡星阿贝卡星异帕米星依替米星奈替米星阿司米星达地米星1、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中的有关物质及其检测方法有关物质检查是本类抗生素质量控制的重要项目之一,同氨基糖苷类药物一样,其杂质最可能的毒副作用多为耳毒性,而这方面缺乏动物毒性试验模型,在药理毒理研究中难以发现,因此标准控制更为重要,各国药典均对其有关物质严加控制,表2、表3、表4对比三个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有关物质CP2005、BP2004、EP5、USP27、JP14的检验方法、限度要求和主要杂质及其结构。

药物颜色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药物颜色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药物颜色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分析一、概述药品质量标准中涉及到颜色的项目有性状描述、颜色检查(液体制剂)或溶液颜色检查(原料药、注射用粉针等)。

在审评多家同品种注册申报资料时发现,申报单位对药物颜色的研究比较随意,不够规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性状描述不准确、不规范;2、溶液颜色检查的溶剂选择较随意,同一品种选择多种溶剂;3、配制成溶液的浓度不同,有时会相差数十倍;4、检测波长选择不合理,不是该品种颜色的特征吸收波长。

由于同一品种性状描述不一致,颜色(溶液的颜色)检查方法、限度等的差异,使得药物的颜色无法灵敏地反映产品的质量及质量变化的情况,更无法进行横向比较,将此重要的质控指标流于形式。

针对上述情况,为规范药物颜色的研究,使质量标准中有关颜色的项目更规范、更灵敏、更具可比性,确实起到控制产品质量的目的,笔者想从药物颜色研究的意义、存在的问题,以及建议的一般研究原则等方面与大家进行讨论,目的是引起申报单位对该部分研究工作的重视,并试图规范药物颜色的研究工作。

二、药物颜色检查的意义药物的颜色与以下三个因素有关:1、药物本身的化学结构。

有颜色药物的分子结构中一般具有不饱和碳链和不饱和碳环的共轭体系,颜色的深浅又与N、S、O等杂原子在这些共轭体系中的原子种类和数目有关。

2、制备工艺中的杂质也是药物颜色的重要引入因素。

另外部分药物在放置过程中,由于氧化、水解,络合、聚合等原因使药物的颜色逐渐加深,如见光易变色的药物维生素C、磺胺嘧啶、硫酸链霉素、葡萄糖、喹诺酮类药物等。

由此可以看出,颜色(溶液的颜色)检查是药物纯度检查的重要指标,其目的是:1、控制生产过程中可能引入的微量有色杂质;2、控制在贮藏过程中产生的有色杂质。

目前多国药典如中国药典(CP)、美国药典(USP)、英国药典(BP)和日本药典(JP)等都收载药物颜色或溶液颜色检查项目。

因不同的制备工艺产生的杂质可能不同,这种不同可能会影响终产品的性状,终产品的颜色可能会有差别。

新药临床试验中药品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

新药临床试验中药品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

新药临床试验中药品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摘要】目的为药品临床试验相关机构及监管部门对新药临床试验中药品的管理与监管等提供相应参考。

方法总结归纳目前新药临床试验中试验用药品管理所存在的问题,并针对相应问题提出对策及思考。

结果与结论临床试验用药品在试验的各个环节的管理方面存在诸多问题,相关部门应建立、逐步完善并严格执行规范的药品管理制度,积极借鉴相关管理的新方法和新技术,使得试验药品管理更规范,确保受试者的安全,保障试验药品的质量等。

【关键词】新药临床试验临床试验用药品管理问题对策思考【中图分类号】R197.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32-0152-01药物临床试验主要指在人体(患者和健康志愿者)进行的药物系统性研究,用以证实或者探究揭示试验用药品的具体作用、不良反应、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及排泄等,最终确定试验用药品的真实疗效和安全性[1]。

试验用药品主要指在新药临床试验中所用到的试验药物、对照药物或安慰剂等。

试验用药品的相关管理在《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good clinical practice,GCP)中有具体的规定。

在新药临床试验中,试验用药物的管理规范程度,将会直接影响到临床试验中受试者的用药安全、药品的质量等,最终可能会影响到结果的整体质量。

药物临床试验机构的资格认定也需要相关监管部门进行现场检查验收。

本文主要就申办者在新药临床试验中药品的管理的各个环节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一一归纳,并进一步探讨其解决的对策。

1 新药临床试验中药品管理的各个环节存在的问题1.1 试验用药品的包装与标签申办者的药品的包装和标签上均没有写明剂型、规格、生产批号、有效期、数量等,只在药品的相关接受单上有注明。

分批到达的药品生产批号有变化时,有些工作人员为避免麻烦,直接略过不添加更改,这样不仅给临床试验的工作带来许多不便,甚至可能影响试验结果的准确性。

1.2 试验用药品的数量与质量在新药临床试验中有时会发现试验用药品的数量存在实际药品数量与临床试验方案设计所规定的试验用药品数量之间不一致的情况。

浅谈中药新药质量标准研究的特点及常见问题

浅谈中药新药质量标准研究的特点及常见问题

2017浅谈中药新药质量标准研究的特点及常见问题【关键词】?中药新药;质量标准研究;含量测定中药新药的质量标准研究是新药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药新药是未曾在中国境内上市销售的中药,主要包含新的有效成分、有效部位以及复方制剂等。

其中,有效成分新药的药用物质基本清楚;与化学药类似,不同点是:中药有效成分中的杂质大多为主成分的结构类似物,理化性质及生物活性大多相似,故对限度控制的要求相对较低;有效部位新药的原料药中一般至少含有5%以上相同结构类型的有效成分,其余部分的成分大多不清楚,而中药复方制剂是由多个原料经提取加工制成的,其中有效成分大多不明确,且所含成分的种类多、含量低,在对相关成分进行分析时,分离难、干扰大。

这些使中药新药的质量标准研究具有与化学药不同的特点。

1 中药新药质量标准研究的特点1.1 探索性1.1.1 相关基础研究如需明确特定中药中大致含有哪些成分或哪些结构类型的成分、该药品中什么成分是可能的活性成分、什么分析技术和方法适合于中药的成分分析等,这些工作属新药研究中基础性研究的范畴,也是探索性的工作。

有了充分的相关基础研究的支撑,才能建立起可控性较强的质量标准。

回顾中药质量标准研究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出,是基础研究建立起来的新技术、新方法、新指标推动着中药质量标准的水平不断提高。

1.1.2 质控指标的选择选择质控指标时需考虑以下问题:哪些成分与药品的安全性或有效性相关?拟分析成分是否具有代表性和专属性?对照品是否能够获得、现有技术条件是否适合?需尽可能将质控指标与中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关联起来,不断探索新的质控指标。

如妇科腔道用固体制剂,可在质量标准中建立pH检查项,避免因药物的酸碱性偏离正常生理状态过多而产生不良影响。

拟采用苷元类成分为质控指标的,需考察因苷类成分的不稳定而带来的影响。

1.1.3 分析方法的研究质量标准中分析方法的研究也是探索性的工作。

中药所含成分较复杂,需要根据产品的特点进行研究,尽可能排除干扰,建立具专属性的分析方法。

浅析我国药物研发中杂质研究面临的挑战与思考

浅析我国药物研发中杂质研究面临的挑战与思考

浅析我国药物研发中杂质研究面临的挑战与思考1 药物杂质的概念及影响因素杂质主要是物质中掺杂的与其自身无关的物质。

在药物杂质的概念上,则具有相似的定义,其指的是药物中含有影响药物自身纯度的物质。

药物杂质更多的是与药物本身相关的物质,药物生产中存在的交叉污染、如灰尘等其他污染物或其他物质并不属于药物杂质的范围,尽管它们对药物的安全性具有很大的影响。

药物杂质是指与药物具有一定关系的物质,这些物质影响了正常的药物作用,导致了药用效果出现了偏差。

据研究表明,患者在药用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的原因里,药物杂质是其重要因素,能够影响药物中自身的药理活性。

但从科学的角度来讲,想要完全去除杂质是不现实的,因此我们只能够使用科学合理的研究方法对药物中的杂质进行研究,对存在杂质的情况进行限制,并制定标准控制到一定的范围内,减低药用影响。

2 目前杂质存在现状我国对药物的认识规律发展的过程中,对药物杂质研究也不断的发展。

SFDA 是我国杂质研究的指导原则[2],由2005年颁布,对我国药物杂质研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提高了人们对药物杂质的认识和重要性,尽管相较西方国家有所落后,但也十分及时。

这项杂质研究指导原则确立了杂质的控制意识,并指出了一些研究的分析方法与验证的重要手段。

但我国杂质研究还尚待进一步研究的发展,目前的现状是,国际先进的研究是更多地让药用科学中的成果和药物研发相结合,并从促进研究进展,从而发现新规律,而我国在这方面表现得不尽人意,对药物杂质的研究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

3 存在的问题3.1 研究理念待提高我国的药物杂质研究目前更多处于使用数据分析的阶段。

世界先进研究中,将杂质谱为主线,同时并重安全性,同时和并CMC(药物化学、生产与控制)相照应,与药理毒理及临床等进行紧密联系,体现了更多的全面性,研究参考的问题和数据更多,更为严谨合理[3]。

通常来说,一些较新的药物的杂质控制方面更为缺少,且通常没有对其进行整体思考形成系统,对药理及临床方面没有更多的去考虑杂质的情况。

药物分析中的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

药物分析中的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

药物分析中的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药物分析是药学领域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它涉及到药物的质量控制、疗效评价等方面。

然而,在药物分析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一些问题,如果不及时解决,可能会影响药物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本文将就药物分析中的一些常见问题以及相应的解决方法进行讨论。

首先,对于药物样品的制备可能会出现问题。

药物样品的制备要求准确、精细,以保证其与分析方法的要求相符。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药物样品的制备可能会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如药物的物化性质、溶解度等。

对于具有低溶解度的药物,可以采用增溶剂或者改变溶剂的pH值等方法来提高其溶解度。

对于具有挥发性的药物,则需要采取密闭的制备方法,以避免挥发损失。

另外,在药物样品制备过程中,样品的保存也是一个关键环节。

对于容易受到光照、热、湿等因素影响的药物样品,应采取适当的保存措施,如采用遮光瓶、低温保存等。

其次,药物分析中常常会遇到色谱分析问题。

色谱分析是目前广泛应用的一种分析方法,它具有高效、灵敏等优点。

然而,在色谱分析中可能会出现色谱峰峰形不对称、色谱峰分离不清晰等问题。

这些问题可能是由于样品组分间相互作用导致的,可以通过调整流动相的组成、改变色谱柱的类型等方法来解决。

此外,对于一些极性较强、难以分离的药物样品,还可以采用前处理方法,如固相萃取、液液萃取等,以提高样品的纯度和分离度。

另外,仪器的性能和操作也是影响药物分析结果的重要因素。

仪器的性能问题可能包括信号噪声比不高、灵敏度不够等。

对于信号噪声比不高的问题,可以通过优化仪器的工作条件、调整采样速度等方法来改善。

对于灵敏度不够的问题,可以采用增大药物样品负载量、改变药物样品浓度等方法来提高灵敏度。

此外,操作上的失误也可能导致药物分析结果的误差。

因此,在使用仪器进行药物分析时,操作人员应详细了解仪器的原理、操作规程,并按照要求进行操作,以确保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最后,数据处理和结果验证也是药物分析中需要考虑的问题。

药物检验过程中的常见问题与解决措施

药物检验过程中的常见问题与解决措施

药物检验过程中的常见问题与解决措施药物检验过程中的常见问题与解决措施1.引言药物检验是保障药品质量和安全性的一项重要环节。

在药物检验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各种问题,如样品准备、仪器使用、数据分析等方面存在的困扰。

本文将从深度和广度的角度,探讨药物检验过程中遇到的常见问题,并提供相应的解决措施,以帮助读者更全面、深刻地理解和应对这些问题。

2.常见问题及解决措施2.1 样品准备问题在药物检验中,样品准备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步骤。

常见问题包括样品收集不当、样品数量不足、样品保存不当等。

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有:- 提前准备样品收集工具,并确保收集过程符合操作规范;- 根据实验需要,合理控制样品数量,避免数量不足;- 采取适当的保存方法,如冷藏或冷冻,以确保样品的稳定性。

2.2 仪器使用问题仪器使用是药物检验的核心环节,但也常常会面临一些问题。

仪器操作不当、仪器维护不及时等。

以下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建议:- 严格按照仪器的使用说明书进行操作,特别是注重关键参数的设定;- 定期对仪器进行维护保养,包括清洁、校准和更换消耗品等,以保持仪器的稳定性;- 对仪器进行合适的培训,以提高操作人员的技能和知识水平。

2.3 数据分析问题在药物检验过程中,数据分析是对结果进行解读的重要环节。

然而,许多人往往被数据分析中的复杂性所困扰。

以下是一些解决数据分析问题的建议:- 仔细审查实验数据,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运用适当的统计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以获得有效的结果;- 结果的解读应结合先前的研究和文献,以给出合理的结论。

3.个人观点和理解在药物检验过程中,常见问题的解决措施是保证药品质量和安全性的关键。

通过合理的样品准备、仪器使用和数据分析,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错误和误差,提高整体检验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对于研究者来说,不断学习和提高自己的技能和知识水平也是至关重要的。

4.总结药物检验过程中的常见问题,如样品准备、仪器使用和数据分析等,都对药物质量和安全性产生重要影响。

药品检测常见问题及控制方法

药品检测常见问题及控制方法

药品检测常见问题及控制方法摘要:为了做好药品检测工作,保障药品安全,本文将展开相关研究,论述药品检测基本概念及问题影响,然后分析药品检测问题的主要原因,最终提出相关控制方法。

采用文中方法能够有效避免检测问题发生,以保障药品检测结果质量。

关键词:药品检测;药品管理;问题控制引言药品是特殊商品,如果存在质量问题,则不但不能起到治疗效果,还可能危害使用者身体健康,情况严重时甚至会危及生命,或者留下严重后遗症,因此国家对于药品安全问题非常重视,很早就成立了药品监督管理机构,专门负责对辖区内药品进行抽验检测,确保药品使用安全。

但药品检测工作可能受多种因素影响出现失误,导致检测结果失准,有可能让不合规药品流入市场,一旦发生这种现象就可能在社会层面上造成重大影响,因此虽然无法保障药品检测一定不会出现问题,但必须让问题发生概率降至最低,这就需要对药品检测问题成因及控制方法展开研究,研究具有现实意义。

1药品检测问题产生成因1.1设备原因第一,设备保存不当,导致设备内存在一些多余的物质,当设备与药品接触后,多余物质可能改变药品成分组成或成分含量,例如用器皿类设备对相同药品进行检测,上一次检测完成后设备了遗留了某种药物成分,而后在下一次检测中这种成分会与本次样本结合,使得原本成本不代表的药品在检测结果中合格。

第二,设备参数设置不正确,导致检测结果出现偏差,这种现象常见于仪器类设备中,诸如光谱仪的夹缝宽度不当,使得光学分辨率异常,这种状态下很容易出现检测问题。

第三,设备存在故障,该现象也常见于仪器类设备,任意故障存在都可能导致参数发生异常,具体形式与参数设置不正确相同。

从基本要素来看,药品检测工作离不开仪器、设备的支持,展开药品检测和管理工作也需要对相应的仪器质量展开控制,除了让仪器设备符合国家的规定标准之外,还应做好相应的标识。

如对于计量器具和标准物质等,其标准度应当符合规定的要求,药品部门应该对各类试剂试药和仪器展开综合管理,严格把控采购、存储等一系列的工作要求,工作人员原则上要对每一种药品都建立档案信息,确保不出现其它质量缺陷。

对创新药研发中杂质限度确定的几点思考

对创新药研发中杂质限度确定的几点思考

对创新药研发中杂质限度确定的几点思考一、引言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创新药研发成为了医药行业的重要领域。

在药品研发过程中,杂质限度是一个重要的指标,它能够影响药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因此,在创新药研发中,确定杂质限度至关重要。

二、什么是杂质限度?杂质是指在制剂中存在的不应该存在或者不必要存在的物质。

在制剂中出现杂质可能会影响制剂的稳定性、纯度和安全性等方面。

因此,在制剂研发过程中,需要对杂质进行控制和限制。

杂质限度是指在制剂中允许存在的最大杂质含量。

根据国际上通行的标准,一般将杂质分为三类:有毒有害物质、未知物质和其他有害物质。

对于每种类型的杂质都有相应的限度。

三、确定杂质限度需要考虑哪些因素?1. 药品种类不同种类的药品对于其所含有的各种成分以及各种污染物所能承受的限度是不同的。

因此,在确定杂质限度时需要考虑药品种类的特点。

2. 药品用途药品用途也是影响杂质限度的一个重要因素。

对于治疗严重疾病的药品,需要对其杂质限度进行更加严格的控制,以确保其安全性和有效性。

3. 制剂工艺制剂工艺也会影响药品中杂质的含量。

因此,在确定杂质限度时需要考虑制剂工艺对于药品中杂质含量的影响。

4. 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也是确定杂质限度时需要考虑的因素之一。

在制定杂质限度时,需要参考国家和国际上通行的标准,以确保制定出来的杂质限度符合相关规定。

四、如何确定合理的杂质限度?1. 根据药品特性在确定合理的杂质限度时,首先需要根据药品特性进行评估。

不同种类、不同用途、不同制剂工艺的药品所能承受的最大杂质含量是不同的。

因此,在制定杂质限度时需要考虑药品的特性。

2. 参考国家和国际标准参考国家和国际标准也是确定合理的杂质限度的重要依据。

在制定杂质限度时,需要参考国家和国际上通行的标准,以确保制定出来的杂质限度符合相关规定。

3. 考虑安全性和有效性在确定合理的杂质限度时,还需要考虑药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对于治疗严重疾病的药品,需要对其杂质限度进行更加严格的控制,以确保其安全性和有效性。

药物临床试验检查中常见问题

药物临床试验检查中常见问题
×制度/SOP未及时更新版本、可操作性差、无专业 特色 ×实际工作未遵循制度/SOP
17
项目分工授权方面
×PI未有授权书/任命文件 ×研究者分工授权不当 •资质不符要求(培训不到位、本医疗机构的行医资
格… )
•人员不足(获取知情同意、药物管理等关键环节仅授
权1人)
×分工授权表更新不及时 ×部分研究者未接受项目培训(未参加启动会、新加
机构办公室管理方面
管理文件系统方面
管理制度、SOP等文件可操作性差
在实际运行中,对现行SOP的依从性差 未及时更新文件体系
机构办公室管理方面
机构培训方面
院内培训效果不佳(内容单一、代考、试
题答案抄袭)
机构管理人员及研究者缺乏再培训 机构管理人员及研究者仅有院内培训证书 缺失培训计划
未保留SAE报告传真发送证明或EMS底单
合并用药方面
合并用药漏记 辅助用药均未记录 门诊受试者漏记现象更加突出 合并用药漏记常与AE漏报相关联
禁忌用药 值班医生、实习医生 出院带药 门诊受试者在其他医院或其他科室开药 中草药
与伦理委员会沟通方面
未按规定向伦理委员会提交相关材料 违背方案、 研究进展 安全性信息 结题审查 SAE报告 修正案(方案、ICF、招募材料等)
CRF/EDC填写方面
填写不及时、不完整 修改不规范 填写错误,与原始记录不一致 填写过轻,第二、三联难以辨认 撕表后,在第三联上直接修改 缺少数据疑问表(未保留?没有?)
EDC缺少修改痕迹
AE/SAE方面
AE/SAE漏报(特别是门诊受试者) AE/SAE记录的完整性欠缺(未对试验药物相 关性评价…) AE/SAE随访不到位 SAE未在规定时间内报告 SAE报告部门不全 SAE报告书写不规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药有关物质检查中的一些问题
孔英梅杨伯群
作为一个新药,对其纯度的检查是保证安全有效的重要指标之一,而纯度检查的内容,根据各个药物的性质和特点有些不同,但基本上均要涉及各自的“有关物质”检查研究。

关于有关物质的检查,在国际上已早为“人用药品注册技术规范协调会(ICH)”所关注,国内在新药的有关文件中也提出了供参阅的一些具体要求,并逐渐引起研制新药者的重视。

由于一个新药从合成原料药到制备有关的制剂,再经贮藏、运输、使用,要经历一段较为复杂和漫长的过程,在此期间,每一过程都有可能产生有关的物质,如生产中可能带入起始原料、试剂、中间体、副产物和异构体等;在贮藏和运输过程中,可能产生降解产物、聚合物或晶型转变等特殊杂质。

为保证药物的安全有效,同时也要考虑到生产实际情况,因此,国内外对药物的研究,可允许含有一定限量的无害或低毒性的有关物质,但对毒性较大,能危害人体健康的、无效的或能影响药物稳定性的有关物质则必须严格控制。

因有关物质的量微小,故检测方法至关重要,必须选择专属性强、灵敏度高、重复性好的方法。

目前,首选的是色谱法,可根据新药的具体品种及其有关物质的性质采用TLC,HPLC及GC等,有的还应采用其他有关的色谱或波谱法。

对于一、二类新药更应重视,必要时可采用HPLC/UV二极管阵列、HPLC/MS或GC/MS 等联机技术,对有关物质进行定性定量分析。

现将有关物质检查中常见到的一些问题讨论如下。

1 未提供研究方法的专属性
申报资料中常见到有关物质检查的结论是“未检出有关物质”,甚至在稳定性各影响因素考察中,样品颜色已明显变化,但其结果仍是“未检出降解产物”,因而提供的TLC图上只有1个斑点,HPLC图上只有1个主药的峰。

对于此类情况,应考虑方法的专属性,如采用的是HPLC,则在方法研究中可按中国药典附录的要求,进行系统适用性试验,考察方法的专属性,具体方法有:①如有关物质为已知的某中间体、副产物或降解产物,则可在原料药中加入该杂质适量进行试验,以证明能达到分离;②如有关物质为未知,可用含有杂质的粗品进行试验,以证明能达到分离;③将精制品经强光、高温、高湿、氧化剂或酸碱等分别处理,使样品光解、分解、氧化或水解后进行试验,以证明能分离出杂质。

经上述方法试验能分离出杂质,即证明采用的方法具有一定的专属性。

2 未提供研究方法的灵敏度
申报资料中,有的把试验的最低浓度作为灵敏度,甚至有的只有文字叙述而无任何数据和图谱,而未提供详细方法学研究资料和图谱来证明该最低浓度为最低检出量。

因此,提供的灵敏度缺乏试验依据,不能反映所采用方法的真实检出灵敏度。

对此,研究者在研究的方法具有专属性后,应考虑方法的灵敏度。

如采
用HPLC分析时,一般使最低检出量相当于基线噪音的3倍峰高时注入的样品量;如采用TLC分析时,应将样品配制成一系列的不同浓度,分别点样、展开、显色,以确定灵敏度和最低检出量。

3 未提供定性和定量的依据
在申报资料中,除极少数用已知杂质作对照,对样品中有关物质进行定性、定量外,多数强调了制备杂质对照品的困难。

因此,对有关物质的定性和定量是用主成分自身对照法或面积归一化法,但因未提供所检测的杂质在设置的检出波长处的响应因子,而不同杂质的的响应因子有可能不同,且差别较大,至使虽有定性和定量结果,但可靠性较差。

因此,有关物质定性、定量的最佳方法是采用已知对照品的方法,使所提供的定性和定量有充分依据。

4 未提供有关物质的来源及其性质
申报新药中的有关物质,绝大多数为未知,即使其有关物质含量大于2%或一类创新药,也常把在HPLC主峰以外的各杂质峰统归为未知的杂质,而未研究其杂质的来源、性质及其确切的含量。

为保证新药应有的纯度,特别是一类新药,对有关物质检查应严格要求,对其主要杂质要确证化学结构,对主要杂质和其他杂质要分别定出限量。

5 色谱图记录时间太短或进样量过小
在资料中,有不少HPLC图谱不符合要求,表现在主峰的保留时间记录刚完毕,即停止记录,致使一些比主成分峰保留时间大的有关物质不能检出或进样量过小,杂质检不出。

由于有的药物与其有关物质分子结构的极性相差较大,因此,在HPLC分析中,有关物质的保留时间可能在主成分峰之后出现,故记录时间应比主成分峰的保留时间延长2~3倍,并应考虑样品配制浓度或进样量致使主成分峰为一矩形峰,以确保样品中的有关物质能全部检出。

6 提供的色谱图不合要求
资料中常见提供的色谱图失真,例如TLC分析提供的是手工绘制的正圆形示意图,或虽是图谱的照片,但无样品点样点,无溶剂前沿,斑点未标示Rf值,样品无批号或文字说明等;HPLC分析中亦有用手工描绘图谱的,有的原图缩得过小以至图上数据模糊不清,或提供的图谱无样品批号,无保留时间,无文字说明,或各峰积分值与列表数据不相吻合等;在稳定性考察降解产物中,上述情况更为严重,致使无法审查。

因此,研究者应认真参考新药审批的有关技术指导原则进行试验,提供符合要求的色谱图。

7 资料前后缺乏相关性
在有关物质检查研究中,有的用HPLC进行了较深入的方法学研究,以已知中间体或杂质作对照,证明方法较好,专属性较强,但在制订质量标准研究中的图谱却未出现相同的杂峰,而是其他杂质峰,致使样品研究中的有关物质与制订标准中的有关物质不相关,且在资料中对此无说明。

对此情况,应进一步深入研究,弄清是产品工艺不稳定带入的其他有关物质,还是产品本身不稳定的降解产物或残留有机溶剂所致,使研究的结果与制订标准的结果一致。

8 未说明有关物质的个数及其总量
资料除极少数研究了有关物质的个数和总量,并放入质量标准外,大多数对有关物质的数和量未做精密研究,对有关物质只是笼统的订为不得大于百分之多少,这就难以保证产品的有关物质是否稳定在规定的限度范围内。

因此,在研究并确定了有关物质数和量的基础上,应对若干批工艺稳定后的产品进行分析,积累数据,对有关物质订出个数,并对主要有关物质、未知及总的有关物质分别订出限量,以保证产品质量。

9 对制剂不检查有关物质的问题
申报资料中常有提出因原料药进行了有关物质检查,并已放入质量标准中,因此,对制剂不再进行有关物质研究。

关于原料药已有有关物质检查,制剂是否还要检查有关物质的问题,ICH对原料药和制剂已分别制订了杂质的定义、分类、测定方法和要求,国内新药审批的有关规定中,对制剂也有要求。

首先,对制剂在筛选处方时,应考虑辅料与主药能否配伍,是否影响稳定性,有无干扰质量检测;在制备过程中和贮藏期间是否会使主药降解、聚合或转晶等。

由于制剂过程较复杂,影响因素较多,因此,对制剂一般应以原料药确立的有关物质检查方法,对其有关物质进行检查研究。

如原料药较稳定,制剂经考察研究亦较稳定者,可考虑该制剂不必再检查有关物质;但有些原料药稳定的药物,经加工制成制剂后,有关物质有增加;或有的原料药本身稳定性较差,对其制剂则均应检查有关物质,并订出限量。

综上所述,有关物质检查中出现众多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二:一是对有关物质检查的目的和意义认识不足;二是对有关物质检查的知识技术学习和掌握不够。

由于目前我国大多数新药是仿制药,而仿制药不能单从与被仿制的原料药化学物质一致,制剂剂型和规格相同即可,应考虑原料药由于合成工艺、反应条件或精制方法等的不尽相同,而使终产品所带入的起始原料、试剂、中间体、副产物和异构体等可能有所不同,制剂则往往由于处方中所用辅料品种不同,而可能影响其安全性和有效性。

因此,要认真对待有关物质的研究,严格控制毒性较大的有关物质。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1999年5月1日施行的新药审批办法中,对第二、四类新药的药理毒理申报资料有的仅要求提供文献或在不需报送试验资料的情况下,对药学申报资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申报新药的单位务必将这部分工作研究完善,以确保新药的质量,为新药在临床研究、生产上市和临床使用上的安全有效提供可靠保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