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与疲劳
运动与疲劳-医学课件

咽喉痛 颈部或腋窝部淋巴结压痛 肌痛 没有发热、肿胀的关节炎 不同于以往模式的头痛 持续24小时以上劳作后的倦怠感
7、体适能
Physical Fitness 人体所具备的有充足的精力
从事日常工作(学习)而不 感疲劳 同时有余力享受康乐休闲活 动的乐趣 能够适应突发状况的能力。
5.4生化检查
血红蛋白
人体运动能力下降或运动性疲劳发生时,血红蛋白 含量下降
适合于个体前后比较
血尿素
尿素是蛋白质代谢产物,运动负荷过大可致机体蛋 白质分解过程加强,血尿素增加
血尿素超过8毫摩尔/升时,疲劳发生
6、慢性疲劳综合征
CFS:Chronic Fatigue Syndrome 定义:整日身体疲乏,什么也不想做,思想不集中,
4.1.3时间再生法
随着疲劳的发展,时间再生能力下降, 因而可将此指标用于评定疲劳
具体方法为:(1)让受试者看钟表的秒针 走动1分钟;(2)令受试者闭眼,每隔20 秒举手做信号,共做15—20次;(3)记录 受试者从信号到反应的时间间隔;(4)计 算 出 平 均 数 (M) 及 标 准 差 (S) , 并 根 据 这 二个数据算出动摇度(S/M)2
1. 头沉 2. 头痛 3. 全身懒倦 4. 身体某处无力 5. 肩发酸 6. 呼吸困难, 气短 7. 腿无力 8. 没有唾液,口干 9. 打哈欠 10. 出冷汗
B 精神症状
1.脑子不清醒,头昏眼花 2. 思想不集中,厌于思考问题 3. 不爱动,不爱说话 4. 针扎似的痛 5. 困倦 6. 精神涣散 7. 对事情不积极 8. 记忆力退减 9. 做事没有信心,多出错误. 10. 对事情放心不下,事事操心
消除运动性疲劳常见的方法

消除运动性疲劳常见的方法
消除运动性疲劳的常见方法包括:
1. 适当休息:休息是消除运动性疲劳最重要的方法之一。
在进行高强度运动或长时间运动后,及时休息和恢复是必要的。
休息时间可以根据个人情况而定,但一般建议每小时进行短暂休息,每天有足够的睡眠时间。
2. 补充水分:运动过程中会大量流失水分,导致身体脱水。
因此,及时补充水分是保持身体水平的关键。
饮用适量的水或运动饮料可以帮助补充体内的水分和电解质。
3. 均衡膳食:合理的饮食对于身体的恢复和能量补充至关重要。
合理搭配富含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可以帮助身体恢复,提高运动能力。
4. 运动后的拉伸和放松:进行适当的拉伸运动和放松可以帮助肌肉恢复弹性和柔软度,缓解疲劳感。
同时,进行放松和冥想的活动也有助于舒缓紧张的身心状态。
5. 使用热敷或冷敷:在运动后使用热敷或冷敷可以缓解肌肉疼痛和疲劳。
热敷有助于增加血液循环和放松肌肉,而冷敷则有助于减少炎症和肌肉酸痛。
6. 适量补充营养品:根据个人情况和运动需求,适量补充营养品,如维生素、矿物质、蛋白粉等,可以提高身体的恢复能力和抗疲劳能力。
7. 适度运动:对于长期运动者,适度运动是重要的。
过度运动可能导致疲劳和受伤,因此,根据自身状况和训练目标,制定适当的运动计划和强度是必要的。
总之,消除运动性疲劳需要综合考虑休息、饮食、恢复等多个方面。
每个人的情况不同,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采取合适的方法来消除运动性疲劳。
体育运动中疲劳产生的原因

体育运动中疲劳产生的原因体育运动中疲劳产生的原因体育运动是一项需要耗费大量体力和精力的活动,无论是竞技体育还是日常锻炼,人们在进行运动时都会感到疲劳。
疲劳是人体在长时间运动后的一种生理反应,它产生的原因非常复杂。
本文将从运动的特点、能量供给、肌肉疲劳和中枢疲劳等方面来探讨体育运动中疲劳产生的原因。
首先,体育运动的特点决定了疲劳的产生。
体育运动一般需要较长时间的持续运动,这对人体的各个系统都是一种挑战。
长时间的运动会导致身体不断消耗能量,肌肉不断收缩和放松,心血管系统不断向全身输送氧气和营养物质,呼吸系统不断将二氧化碳排出体外。
这种长时间的高强度运动会使身体各个系统处于较大的负荷状态,从而产生疲劳。
其次,能量供给不足也是体育运动中疲劳产生的重要原因。
体育运动需要大量能量来维持运动的进行,而能量的供给主要依赖于食物中的营养物质。
当人体摄入的能量不足以满足运动的需要时,就会出现能量供给不足的情况。
这时,身体就会通过降低运动强度或者停止运动来节约能量。
能量供给不足会导致运动能力下降,从而产生疲劳。
第三,肌肉疲劳是体育运动中疲劳产生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肌肉是体育运动中最重要的组织之一,它的主要功能是产生力量和驱动骨骼运动。
在长时间高强度运动中,肌肉会不断进行收缩和放松,从而消耗大量的能量。
当肌肉的能量储备不足时,就会出现肌肉疲劳的情况。
此外,肌肉还会产生乳酸和其他代谢产物,这些代谢产物会导致肌肉疲劳。
肌肉疲劳会使肌肉力量下降,运动速度减慢,从而产生疲劳感。
最后,中枢疲劳也是体育运动中疲劳产生的重要原因。
中枢疲劳是指运动中大脑皮层和脊髓运动神经元的功能降低,导致运动能力下降。
长时间高强度运动会使大脑和脊髓中的神经元疲劳,从而影响神经传导速度和运动调节功能。
此外,大脑和脊髓中的神经元也会受到乳酸和其他代谢产物的影响,进一步加剧中枢疲劳。
中枢疲劳会导致人体运动的协调性下降,反应能力减弱,从而产生疲劳感。
综上所述,体育运动中疲劳产生的原因非常复杂,涉及到运动的特点、能量供给、肌肉疲劳和中枢疲劳等方面。
14-运动性疲劳

肌肉疲劳时,肌电图可 表现出积分肌电幅值和 均方根振幅增大,平均 功率频率和中位频率降 低以及电机械延迟延长 等现象。
心电图
常表现为S-T段下移, T波下降或倒置,出 现肌电干扰等现象。
脑电图
• 脑电图 (EEG)是通过头部表面 电极引导出脑部电位变化描记的 曲线图。
机体处于剧烈运动后 的疲劳状态时,脑电 图慢波明显增多
第十四章 运动性疲劳
第一节 运动性疲劳的概念及其分类
运动性疲劳(exercise-induced fatigue)是指由于运 动过度而引发身体工作能力下降的现象,是人体运动到 一定阶段出现的一种正常生理现象。 运动员训练水平提高是 疲劳—恢复—再疲劳—再恢复 的变化过程
一、疲劳的概念
关于疲劳的研究至今已有120多年的历史,经多 次讨论于1982 年美国波士顿的第五届国际运动生物 化学会议将运动性疲劳正式定义:
短时间、剧烈运动时(如举重、投掷等),接头前膜释放 乙酰胆碱减少,可造成神经—肌肉接点兴奋传递障碍,肌细 胞膜因去极化过程减弱或不能去极化,导致骨骼肌不能兴 奋和收缩,引起运动能力下降,产生运动性疲劳。
2.细胞膜 细胞膜是细 胞进行物质 交换、细胞 识别以及信 息传递的结 构。因此, 完整的细胞 膜对于实现 其机能活动 至关重要。
-
Ca2+下降
Ca2+下降
K+下降,Na+上升
离子紊乱
第四节 运动性疲劳的判断
一、测定肌力评价疲劳 (一)骨骼肌力量测试
肌肉力量下降是肌肉疲劳的显著特征,也是判断 运动性疲劳的重要指标。一般情况下,如果运动 后肌肉力量明显下降,且不能及时恢复,可视为 肌肉疲劳。
握力和背肌力的测试
其一,每天早晚各测一次,求出数值差。如果次日 晨已经恢复,表明为正常肌肉疲劳;
简述运动疲劳产生机制。

运动疲劳是在长时间或高强度运动后,身体感到疲惫和乏力的一种生理现象。
运动疲劳产生的机制是多方面的,涉及多个生理系统和因素。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运动疲劳产生机制:
1. 肌肉疲劳:长时间或高强度的运动会导致肌肉疲劳,主要表现为肌肉力量和耐力下降。
这可能是由于肌肉糖原耗尽、酸中毒、离子紊乱、神经疲劳等因素导致。
2. 神经疲劳:神经系统在运动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长时间的运动会导致神经系统疲劳。
神经疲劳可能表现为神经冲动传导速度减慢、神经肌肉协调性下降等。
3. 能量耗竭:长时间或高强度的运动会消耗身体的能量储备,如肌肉和肝脏中的糖原。
当能量耗竭时,身体无法维持正常的运动功能,导致疲劳感。
4. 酸中毒:在剧烈运动中,肌肉会产生大量乳酸,导致酸中毒的状态。
酸中毒会干扰肌肉收缩过程,并对神经和肌肉之间的信号传递产生负面影响,导致疲劳感。
5. 热量积聚:剧烈运动会产生大量的热量,当体温升高时,身体需要通过汗腺排汗来散热。
如果散热不足或环境温度过高,体温可能升高过快,导致中暑和疲劳。
6. 水和电解质失衡:运动过程中,身体通过汗液排出水分和电解质。
如果水分和电解质的摄入不足或排出过多,会导致脱水和电解质紊乱,影响神经和肌肉的正常功能,导致疲劳。
7. 神经递质调节失衡:剧烈运动会导致神经递质如5-羟色胺、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等的释放和调节失衡,影响情绪、注意力和疼痛感知等方面,进而导致疲劳。
肌肉疲劳与运动的生理学研究

肌肉疲劳与运动的生理学研究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运动成为了一种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
无论是普通人还是职业运动员,都经常会遇到肌肉疲劳的问题。
那么,肌肉疲劳究竟是什么?为什么会产生?如何缓解?下面就让我们来一探究竟。
一、肌肉疲劳是什么?肌肉疲劳指的是肌肉在强度持续性运动后出现的一种累积性疲劳状态。
大多数人都有过肌肉疲劳的经历,如长时间跑步、强烈锻炼等都可能会导致肌肉疲劳。
肌肉疲劳可引起肌肉酸痛、肌肉无力、耐力下降等一系列不适症状。
二、肌肉疲劳的产生原因肌肉疲劳的产生原因有很多,以下是其中几个主要的原因:1、缺氧。
肌肉在进行运动时需要耗用氧气,当肺部无法提供足够的氧气时,肌肉就会出现缺氧状态。
缺氧会导致乳酸的合成和堆积,使肌肉出现疲劳感。
2、糖原耗竭。
糖原是肌肉中的能量储存物,当体内的糖原耗竭时,肌肉就会出现能量不足的状态,从而导致肌肉疲劳。
3、神经疲劳。
神经疲劳指的是运动中大脑和肌肉之间传递神经信号的速度和强度降低,导致肌肉无力、动作不协调等症状。
三、肌肉疲劳的缓解方法当肌肉处于疲劳状态时,我们需要及时进行缓解,以下是几种常见的缓解方法:1、适当休息。
适当的休息是减轻肌肉疲劳的最基本的方法之一。
运动后要及时休息,让身体得到充分的恢复。
2、放松活动。
肌肉松弛活动可以有效地减轻肌肉疲劳感,如游泳、瑜伽等。
3、按摩。
按摩可以缓解肌肉疲劳,促进身体的血液循环,从而加速恢复。
4、适当补充营养。
疲劳的肌肉往往需要更多的能量和营养物质,适量补充维生素、蛋白质等营养物质可以帮助身体更快地恢复。
四、肌肉疲劳与运动的生理学研究肌肉疲劳已经成为运动生理学研究的热门话题。
目前,已有很多研究表明,肌肉疲劳具有明显的生理学基础。
1、从能量代谢角度来看,肌肉疲劳是由于肌肉内糖原供能和脂肪供能无法满足运动需要,从而导致能量供应不足。
2、从神经系统角度来看,肌肉疲劳是由运动中神经系统疲劳所致,从而导致肌肉的收缩力降低。
3、从肌肉结构角度来看,肌肉结构的改变与肌肉疲劳密切相关。
运动与疲劳

2012年(第2卷)第4期运动人体科学对运动员来说,参加训练或比赛是常有的事。
当训练和比赛负荷超过于机体承受的能力,而产生的暂时的生理机能减退现象,是运动员为了提高运动成绩而进行大运动量、大强度训练所引起的机体机能的变化。
这就是经常所说的运动性疲劳。
产生疲劳是训练的正常反应。
疲劳大体分肌肉疲劳、内脏疲劳、神经疲劳。
疲劳的程度一般可以通过运动者的自我感觉和某些外部表现来判断。
1运动性疲劳参加体育锻炼以及运动训练和比赛,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人体就会产生工作能力暂时降低的现象,这种现象称为运动性疲劳。
早在1880年,莫索(M os so)就开始研究人类的疲劳。
此后,许多著名学者从多种视角采用不同手段广泛研究疲劳,并先后给疲劳不同的概念。
第五届国际运动生物化学会议(1982)指出,运动性疲劳是指机体生理过程不能持续其机能在一特定水平上和/或不能维持预定的运动强度。
这一概念把疲劳时体内组织和器官的机能水平与运动能力结合起来评定疲劳的发生和疲劳程度,同时有助于选择客观指标评定疲劳,如心率、血乳酸、最大吸氧量和输出功率间在某一特定水平工作时,单一指标或各指标的同时改变都可用来判断疲劳。
运动性疲劳是运动本身引起的机体工作能力暂时降低,经过适当时间休息和调整可以恢复的生理现象,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身体变化综合反应过程。
疲劳时工作能力下降,经过一段时间休息,工作能力又会恢复,只要不是过度疲劳,并不损害人体的健康。
所以,运动性疲劳是一种生理现象,对人体来说又是一种保护性机制。
但是,如果人经常处于疲劳状态,前一次运动产生的疲劳还没来得及消除,而新的疲劳又产生了,疲劳就可能积累,久之就会产生过度疲劳,影响运动员的身体健康和运动能力。
如果运动后能采取一些措施,就能及时消除疲劳,使体力很快得到恢复,消耗的能量物质得到及时的补充甚至达到超量恢复,就有助于训练水平的不断提高。
2分类运动性疲劳在人体中可以分为躯体性疲劳和心理性疲劳。
这两种不同性质的疲劳有其不同的表现,躯体性疲劳表现为动作迟缓,不灵敏,动作的协调能力下降,失眠、烦躁与不安等;心理性疲劳是由于心理活动造成的一种疲劳状态,其主观症状有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障碍,理解、推理困难,脑力活动迟钝、不准确。
运动疲劳的概念

运动疲劳的概念
运动性疲劳是指在运动过程中的一种疲劳状态,这种疲劳是由于长时间、高强度的运动或者反复的重复运动引起的。
运动性疲劳是肌肉耗竭和神经系统疲劳的综合表现,不仅会影响肌肉的力量和耐力,还会影响协调性和反应速度。
运动性疲劳产生的主要原因是肌肉疲劳。
运动时,肌肉收缩需要能量,同时也会产生乳酸和其他废物。
在长时间或高强度运动中,肌肉无法充分利用氧气来提供能量,因此会产生大量乳酸和废物。
这些废物会导致肌肉疲劳,降低肌肉的收缩能力。
长时间的运动也会消耗肌肉中的能量储备,使肌肉力量不断减弱,最终导致肌肉耗竭。
神经系统疲劳是运动性疲劳的另一重要原因。
神经系统负责控制肌肉的收缩和放松,长时间或高强度的运动会导致神经递质的消耗和神经元的疲劳。
当神经递质不足时,神经系统的传导效率降低,肌肉反应速度减慢,协调性下降。
运动性疲劳也与体温升高和脱水有关。
在运动过程中,肌肉活动会产生大量的热量,使得体温升高。
当体温过高时,身体会通过出汗来散热,但同时也会导致水分和电解质的丢失,进而影响身体的正常功能。
运动性疲劳是由肌肉疲劳、神经系统疲劳、体温升高和脱水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在运动过程中,适当的休息和补充足够的水分和营养物质能有效延缓疲劳的发生,提高运动表现。
14-运动性疲劳概述

(二)快速疲劳和耐力疲劳 快速疲劳是指短时间、 剧烈运动引起的身体 机能下降现象 耐力疲劳是指小强度、 长时间运动引起的身 体机能下降,
如短跑、投掷、 跳跃等项目运动 所产生的疲劳;
如马拉松、越野 等项目运动引起 的疲劳。
易消除
(三)整体疲劳和局部疲劳
转 化
整体疲劳是指由全身运 动引起全身各器官机能 下降而产生的疲劳, 局部疲劳是指以身体某 一局部进行运动导致局 部器官机能下降而引起 的疲劳,
第十四章 运动性疲劳
第一节 运动性疲劳的概念及其分类
运动性疲劳(exercise-induced fatigue)是指由于运 动过度而引发身体工作能力下降的现象,是人体运动到 一定阶段出现的一种正常生理现象。 运动员训练水平提高是 疲劳—恢复—再疲劳—再恢复 的变化过程
一、疲劳的概念
关于疲劳的研究至今已有120多年的历史,经多 次讨论于1982 年美国波士顿的第五届国际运动生物 化学会议将运动性疲劳正式定义:
(二)呼吸肌耐力测试
通过连续测定5次肺活量来评定。实验过程中,要求 相邻两次测试之间间歇30秒,疲劳时,肺活量依次下 降。
二、测定神经系统和感觉机能判断疲劳 (一)两点辨别阈
皮肤感觉能分辨出的最小距离叫皮肤两点辨别阈。
在训练结束后或大负荷训练后恢复期测定,与正常值进行比较
(二)闪光融合频率
闪光融合频率(flicker fusion frequency, FFF)是指刚能 够引起闪光融合感觉刺激的最小频率,也称为闪光融合临界频 率或闪烁临界频率。
第二节 运动性疲劳的产生机理
一、衰竭学说 认为疲劳产生的原因是能源物质耗竭造成的。
在长时间运动过程中
表明运动性 疲劳与体内 能源物质的 储量有关。
体育保健学课件第五章运动性疲劳概述

06 运动性疲劳与运动训练的 关系
运动训练对运动性疲劳的影响
1 2
运动强度
高强度的运动训练更容易导致运动性疲劳的发生。
运动时间
长时间持续的运动训练也会增加运动性疲劳的程 度。
3
运动类型
不同类型的运动训练对运动性疲劳的影响不同, 例如力量训练更容易导致肌肉疲劳,而耐力训练 则更容易导致心肺疲劳。
03 运动性疲劳的心理表现
反应迟钝
运动性疲劳会降低神经系统的反 应速度,使运动员的反应变得迟
钝。
疲劳时,运动员对于刺激的反应 时间延长,动作协调性下降。
反应迟钝会影响运动员在比赛中 的表现,尤其是在需要快速反应
的项目中。
注意力不集中
运动性疲劳会导致大 脑皮层兴奋性降低, 使运动员的注意力难 以集中。
肌肉疲劳
01
02
03
肌肉力量下降
运动过程中,肌肉力量逐 渐减弱,无法维持原有的 运动强度。
肌肉收缩速度减慢
疲劳时,肌肉收缩速度明 显减慢,影响运动表现。
肌肉酸痛和僵硬
长时间运动后,肌肉可能 出现酸痛和僵硬现象,是 肌肉疲劳的典型表现。
神经疲劳
反应迟钝
神经系统疲劳会降低身体 对刺激的反应速度,使人 变得迟钝。
延缓疲劳的发生。
训练安排与恢复
02
合理的训练安排和充分的恢复措施是减少运动性疲劳的重要手
段。
个体差异
03
不同个体对运动训练和运动性疲劳的反应存在差异,需要根据
个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训练计划。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05 运动性疲劳的恢复与预防
休息与睡眠
第三节运动性疲劳

4.运动生理学中,将脑至脊髓所产生的疲劳统称为 ( B),运动神经以下所产生的疲劳统称为( )。
A A 外周疲劳 B 中枢疲劳
C 局部疲劳 D 全身疲劳
5.目前认为疲劳时,心电图S-T段( B),T波可能 ( )。C A 上移 B 下移 C 倒置 D
6.疲劳时肌电振幅上升或下降,肌电图功率谱( ), 低频B成分( )。 C A 右移 B 左移 C 增加 D 减少
3.脑电图
• 判断方法:疲劳时由于神经元抑制过程发展, 可表现为慢波成分的增加。
(五)主观感觉判断疲劳
• 测试方法:锻炼者 在运动过程中根据 RPE表指出自我感 觉的等级,以此来 判断疲劳程度。如 果用RPE的等级数 值乘以l0,相应的 得数就是完成这种 负荷的心率。
(六)测定运动中心率评定疲劳
降低,而补充糖后工作能力有一定程度的提高现象
CP贮备下降程度与运动强度的关系
(二)“堵塞学说”
• 观点: 代谢产物在肌组织中堆积
• 依据:疲劳时肌肉中乳酸等代谢产物增多, 由于乳酸堆积而引起肌组织和血液中pH值 的下降,阻碍神经肌肉接点处兴奋的传递, 影响冲动传向肌肉,抑制果糖磷酸激酶活 性,从而抑制糖酵解,使ATP合成速率减 慢。另外,pH值下降还使肌浆中Ca++的浓 度下降,从而影响肌球蛋白和肌动蛋白的 相互作用,使肌肉收缩减弱。
• 此外,血糖下降、缺氧、pH值下降、盐丢失和 渗透压升高等,也会促使皮质神经元工作能力下 降,从而促进疲劳(保护性抑制)的发生和发展。
(五)“突变理论”
• 观点:运动过 程中三维空间 (能量消耗、 肌力下降和兴 奋性改变)关 系改变所致 。
肌肉疲劳控制链
• 代表人Edwards认为:在肌肉疲劳的发展过程中, 存在着不同途径的逐渐衰减突变过程,其主要途 径包括:
运动生理学知识:运动和疲劳的关系

运动生理学知识:运动和疲劳的关系运动生理学是研究对身体产生影响的各种运动的科学研究分支。
在普遍的认知中,运动被视为是提高身体健康的重要途径,但是运动无法避免疲劳的发生。
运动和疲劳之间的关系是运动生理学的重要研究领域之一。
运动是人类进化和生存所必需的,因此身体对运动积极反应。
当人体进行战斗、逃跑和追捕等运动时,运动会激活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和糖皮质激素等神经内分泌反应。
神经内分泌系统通过调节心率、肌肉收缩力和基础代谢来提高身体的适应能力。
然而,过度运动会导致不良后果。
长时间的运动超过了身体的适应能力,从而引起身体疲劳。
疲劳会降低身体的运动能力,从而影响人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因此,为了更好地理解运动和疲劳之间的关系,探究运动后身体发生的不同变化及其机理至关重要。
身体在运动时会迅速燃烧葡萄糖,以满足体内能量需求。
随着运动的进行,身体逐渐开始利用脂肪作为主要能源,这是因为葡萄糖的储备量有限而脂肪的储备量很大。
同时,运动还会导致肌肉中乳酸的产生,这是因为肌肉酸化时所释放的氢离子与乳酸结合产生。
乳酸一直被认为是导致肌肉疲劳的主要原因之一。
然而,最近的研究发现,乳酸其实是一种可再利用的能源。
在运动时,身体会不断产生和利用乳酸。
长时间的运动将导致肌肉内能量储备下降,从而导致疲劳发生。
运动既然是产生疲劳的主要原因之一,那么如何减轻疲劳呢?首先,运动者可以增加摄入足够的营养和水分,以确保身体吸收充足的能量和水分,从而提高身体适应能力。
其次,适当的休息和睡眠也可以减轻疲劳。
长时间的运动会导致肌肉内的能量储备下降,为肌肉提供充足的休息时间是减轻疲劳的重要途径。
最后,适当的训练策略和运动形式也可以提高身体的适应能力,从而减轻疲劳。
适当调节运动强度和运动时间以及进行适当的交替性训练是减轻疲劳的有效方法。
总结起来,运动无疑是提高身体健康的重要途径,但是长时间的运动会导致身体疲劳。
了解这种关系是运动生理学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运动性疲劳名词解释

运动性疲劳名词解释运动性疲劳指的是长时间或高强度体力运动后,由于身体肌肉和神经系统的消耗,产生的一种身体和心理状态。
在体力消耗过程中,人体的神经、肌肉、心血管以及代谢系统均处于超负荷工作状态,导致各种生理和心理变化,使人感到疲劳。
运动性疲劳的主要特征包括体力衰竭、肌肉疼痛、运动能力下降、心肺功能下降、心理疲劳等。
体力衰竭是指长时间或高强度体力运动后,身体无法继续进行运动,出现身体力量和耐力的显著降低。
肌肉疼痛是由于肌肉在运动过程中受到破坏,导致肌肉组织发炎和损伤。
运动能力下降是指长时间或高强度运动后,人体的运动表现能力明显下降,无法维持高强度运动状态。
心肺功能下降是指长时间或高强度运动后,人体的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功能受损,心率和呼吸频率降低,导致运动能力下降。
心理疲劳是指长时间或高强度运动后,人体的大脑和神经系统处于疲劳状态,出现注意力不集中、情绪低落等症状。
运动性疲劳是一种正常的生理反应,是人体在长时间或高强度运动后的自我保护机制。
它提醒人们适当休息,恢复体力和精神状态,防止身体过度疲劳和损伤。
然而,若过度运动或长期持续高强度运动,运动性疲劳可能会导致过度训练综合征。
这是一种严重的身体和心理问题,会给运动员的健康和表现带来长期不利影响。
为了减轻运动性疲劳并提高身体恢复和适应能力,可以采取一些措施,如合理安排训练计划,包括适当休息和恢复时间、增加睡眠时间、进行按摩和拉伸运动、补充营养和水分等。
此外,身体的耐力和适应能力也可以通过有氧运动和力量训练来提高。
综上所述,运动性疲劳是长时间或高强度体力运动后出现的一系列生理和心理变化的结果。
它是人体的一种自我调节机制,提醒我们合理安排训练和休息,以保持身体和心理的健康。
对于运动员来说,正确理解和应对运动性疲劳,能够更好地提高体力水平和运动表现。
运动性疲劳的研究进展

运动性疲劳的研究进展运动性疲劳是指在运动过程中,由于长时间或高强度的体力活动而导致的身体和心理上的疲劳状态。
它对运动表现和健康都有明显影响,因此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运动性疲劳的研究进展:一、运动性疲劳的发生机制研究:1. 游离氨基酸假说:长时间的运动会导致肌肉组织中游离氨基酸的浓度升高,从而导致神经递质5-羟色胺和多巴胺的合成减少,进而引发疲劳。
2. 酸中毒假说:由于长时间运动产生的乳酸积累,导致体液酸碱平衡失调,影响肌肉收缩和神经传导,从而引发疲劳。
3. 神经疲劳假说:长时间运动导致中枢神经系统疲劳,降低了神经肌肉系统的兴奋性,进而引发疲劳。
4. 氧化应激假说:长时间运动增加了自由基的生成,导致细胞氧化应激,损伤细胞结构和功能,从而引发疲劳。
二、运动性疲劳的评估方法研究:1. 生理指标评估:通过测量心率、血压、血乳酸浓度等生理指标来评估运动性疲劳水平。
2. 心理指标评估:通过问卷调查等心理测量方法,如疲劳度量表、注意力测试等来评估运动性疲劳水平。
3. 运动能力评估:通过运动表现测试,如跑步速度、耐力测试等来评估运动性疲劳水平。
三、运动性疲劳的干预措施研究:1. 营养干预:补充足够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水分,以满足身体的能量需求,减轻运动性疲劳。
2. 训练干预:通过有氧运动和力量训练等适量的运动训练,增强身体的耐力和肌肉力量,提高运动性疲劳抵抗能力。
3. 心理干预:通过运动心理训练、放松疗法等心理干预措施,减轻运动性疲劳的心理影响,提高运动表现。
四、运动性疲劳的影响因素研究:1. 运动强度:高强度的运动会加重运动性疲劳程度。
2. 训练状态:运动前的训练状态,包括睡眠、饮食、心理状态等,会影响运动性疲劳的程度。
3. 个体差异:不同个体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会对运动性疲劳的产生和消除产生影响。
运动性疲劳的研究进展显示了人们对健康和运动表现的关注,为运动训练和运动康复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运动生理学知识:运动和长时间疲劳问题

运动生理学知识:运动和长时间疲劳问题运动是一种对身体健康相当有益的活动,不仅可以增强肌肉力量、提高心肺功能,还可以改善心情、减压放松,甚至可以达到塑身美体的效果。
但是长时间的运动会导致疲劳,甚至会影响到身体的健康,因此在长时间的运动中,我们需要了解一些运动生理学知识,从而避免潜在的健康问题。
一、运动对身体的影响长时间的运动会对身体产生很多影响。
首先是对心脏的影响。
长时间的运动会让心脏加速跳动,增加心脏的负担。
长时间的运动还会增加呼吸的频率和深度,让呼吸系统处于不断的工作状态。
在长时间的运动中,还会失水和流失矿物质,尤其是钠和钾,可能会导致脱水和电解质紊乱。
当身体的能量储备消耗殆尽时,运动员会感到全身无力,无法继续运动,这就是最基本的疲劳。
二、长时间运动导致的疲劳长时间的运动会让我们感到疲劳。
疲劳的原因有很多。
首先是肌肉疲劳。
当肌肉活动的时间过长,肌肉会渐渐变得无力,这是由于肌肉酸性物质积累,导致肌肉失去了正常的功能。
其次是神经疲劳。
当身体处于运动状态时,身体会采取不同的策略来适应运动的需求,从而消耗了一定数量的体力。
长时间的高强度运动也会导致我们的大脑和神经系统的疲劳,从而影响我们的反应速度和注意力。
长时间高强度的运动还会增加我们的代谢需求,让我们的身体变得疲惫不堪,无法继续运动。
三、预防运动疲劳在长时间的运动中,我们需要注意预防运动疲劳。
首先是监测身体状态。
我们需要经常监测身体的状态,包括心率、呼吸、体重、血糖、血压等指标。
这样可以及时发现身体状态的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
在长时间的运动中,我们需要适当地停顿,让身体休息一下,喝点水,同时补充一些水、电解质等相关物质,防止身体失水和电解质紊乱。
另外,对于长时间的运动,我们需要注意营养和休息的调配。
因为运动会增加身体的代谢速率和能量需求,因此我们需要及时补充能量,在饮食和营养上做出调整。
同时,我们还需要给身体充分的休息时间,尤其是夜间的休息时间。
在休息时,可以采取一些放松的方式,比如冥想、音乐等,让身心都得到放松和恢复。
运动生理学中的运动耐力与疲劳机制

运动生理学中的运动耐力与疲劳机制运动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无论是进行系统性的锻炼还是日常的活动,我们都会感到疲劳。
而在运动生理学中,运动的耐力以及疲劳机制一直是研究的热点之一。
本文将探讨运动耐力与疲劳机制的相关知识。
在进行运动时,我们的身体会产生一系列的反应,这些反应涉及循环系统、神经系统、肌肉系统等多个方面。
首先,通过运动,我们的心血管系统会迅速适应并作出相应调整。
当我们开始进行长时间的运动时,肌肉需要大量氧气供应,因此心脏会加快血液的循环以满足能量的需求。
此外,运动对神经系统也有一定的影响,大脑会通过神经传递信息给肌肉,使其协调运动。
而在长时间运动的过程中,神经系统也会逐渐疲劳,导致肌肉的协调能力下降。
当我们进行长时间的运动时,肌肉可能会出现疲劳的情况。
疲劳是指肌肉对持续运动所产生的不适感、疲乏感和力量下降等反应。
疲劳通常可以分为中枢性疲劳和周围性疲劳。
中枢性疲劳是指中枢神经系统的疲劳,导致运动时间的延长,平均动力输出的降低。
而周围性疲劳则是指肌肉或周围神经系统疲劳所引起的运动能力下降。
中枢性疲劳主要与神经递质的耗竭和神经递质的转运异常有关,而周围性疲劳则与肌肉内的乳酸堆积、糖原的消耗以及酸性物质的积累等有关。
疲劳的机制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多个因素的相互作用。
首先,运动所需的能量主要来自于三磷酸腺苷(ATP)的降解。
长时间的运动会导致体内糖原和脂肪酸的耗竭,因此能量供应不足会使肌肉出现疲劳。
此外,在运动中,肌肉中的乳酸会不断积累。
乳酸的积累会改变肌内pH值,导致肌肉酸中毒,从而引起疼痛和肌肉收缩力的下降。
除了能量供应不足和乳酸堆积外,还有其他因素也可能导致运动疲劳。
例如,运动过程中产生的自由基会损害细胞膜和DNA,导致肌肉受损和炎症反应。
此外,肌肉中的离子平衡也会受到影响,特别是钠、钾、钙等重要离子的平衡失调,会导致肌肉收缩力下降和疲劳。
为了提高运动耐力并延缓疲劳的发生,我们可以采取一系列的策略。
运动性疲劳的名词解释

运动性疲劳的名词解释运动性疲劳是指身体在运动中出现的疲劳症状,这种症状会对运动员继续活动产生不利影响,使其运动成绩下降。
因此,控制好运动性疲劳,使运动员的身体不受影响,是运动员和运动训练者们共同关注的话题。
运动性疲劳一般可以由以下几个方面去解释:首先,主要可以归结为肌肉的疲劳。
当运动员持续运动或活动时,肌肉中的某些肌蛋白毛细管损坏,从而肌肉不能正常运作,肌肉疲劳就产生了。
其次是化学变化。
在运动中,身体释放大量乳酸,乳酸可以刺激神经传导衰减,使肌肉进一步无法收缩,从而产生疲劳。
另外,还有生理变化原因导致的疲劳,如身体的新陈代谢,水分失衡等,都会导致运动性疲劳。
因此,可以说,运动性疲劳是一种复杂的症状,它包括肌肉疲劳和化学变化以及生理变化等多方面的因素。
另外,与运动性疲劳相关的症状还有另外几种,比如压力和疲劳,运动比赛中心理压力过大,或者过度劳累,均会导致运动疲劳。
总之,运动性疲劳是一个复杂的疾病,它涉及到身体的肌肉、化学变化以及心理状况等多种方面的影响,因此,需要综合考虑,才能有效地预防和控制运动性疲劳,使运动员在比赛中保持更高的身体状态。
解决运动性疲劳的有效方法非常多,首先,应该适当改变运动种类和训练的强度,减少单一的训练强度,加强对周围环境的把握,均衡身体活动,对训练过程中的乳酸代谢过程做到必要控制,避免肌肉疲劳拖累身体。
其次,还应注重学习提高心理调节,主要是建立良好的心态及调节机制,针对不同活动充分准备,调节身心状态,增强自信心,以帮助运动员更好地面对挑战和竞争。
最后,对于运动性疲劳,还应注重有效的饮食控制。
营养上需要注意补充水分、蛋白质以及糖类,补充细胞活性物质,在比赛前三小时采取较稳定的饮食模式,调整身体饮食比例,为身体环境打下良好的基础。
通过以上措施,可以有效地控制运动性疲劳,达到减轻身体压力,提高运动表现的目的。
因此,无论是运动员还是运动训练者,都应该积极采取上述有效的控制手段,改善运动性疲劳,以便提升运动表现。
运动性疲劳的名词解释

运动性疲劳的名词解释运动性疲劳是指由于持续强度运动或长时间体力劳动而导致的身体和心理上的疲劳状态。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会常常感到疲劳,但是运动性疲劳与一般疲劳有所不同,它是一种通过物理劳动或锻炼体能所引起的疲劳。
本文将对运动性疲劳进行较为全面的解释和探讨。
一、什么是运动性疲劳运动性疲劳是一种生理和心理上的疲劳状态,是长时间或高强度运动后的正常反应。
它是身体为了适应长时间运动所产生的一系列生理和心理过程的结果。
运动性疲劳表现为身体疲乏、肌肉酸痛、力量下降、反应迟钝、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
二、运动性疲劳的原因1. 肌糖原消耗长时间或高强度运动会导致肌肉中的糖原储备迅速消耗,导致能量供应不足。
这会影响肌肉的耐力和力量表现,出现乏力和力量下降的症状。
2. 代谢废物积聚当我们进行剧烈运动时,身体会产生大量的乳酸和其他代谢废物,这些废物会积聚在肌肉中。
乳酸的积聚会导致肌肉酸痛和疲劳感。
3. 神经系统疲劳长时间运动会使得神经系统过度疲劳,这会导致反应迟钝、注意力不集中、协调性下降等症状。
神经系统疲劳可能是由于神经递质消耗过多或神经突触传递速度减慢所致。
4. 水分和电解质失衡剧烈运动会导致大量出汗,这会使得体内水分和电解质失衡。
水分和电解质的不足会影响肌肉的正常收缩和神经的传导功能,导致疲劳感。
三、如何缓解运动性疲劳1. 适当休息及时休息是缓解运动性疲劳的重要手段。
休息可以帮助身体恢复肌肉力量、修复疲劳组织、调整神经系统功能。
合理安排训练计划,避免长时间连续高强度运动。
2. 补充水分和电解质在运动中,要注意补充足够的水分和电解质,以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
可以选择含有电解质的运动饮料或适量摄入富含电解质的食物,如香蕉、椰子水等。
3. 营养平衡运动性疲劳时,身体的能量消耗较大,所以合理摄入营养,保持补充足够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等营养素,有助于身体恢复和修复。
4. 适当放松运动性疲劳不仅仅是身体上的疲劳,还有心理上的疲劳。
如何防止运动中的疲劳

如何防止运动中的疲劳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会感到身体疲劳,尤其是在进行长时间运动或高强度运动时更容易出现疲劳。
而如何有效地防止运动中的疲劳,提高体能和运动能力,是许多运动爱好者所关注的问题。
下面就来探讨一下如何防止运动中的疲劳。
首先,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是防止疲劳的关键。
适当摄入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以及各种维生素和矿物质对于体能的维持和恢复至关重要。
在进行运动前,可适量摄入快速消化的碳水化合物,如水果、面包等,以提供能量。
运动后则应及时补充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促进肌肉恢复和能量补充。
其次,规律的运动训练和充足的休息也是减轻疲劳的有效方式。
合理安排训练计划,适当控制运动强度和时间,避免过度训练导致身体疲劳。
在训练后,要注意及时休息并恢复体力,保证足够的睡眠时间,让身体得到充分修复和休息,避免持续性疲劳的积累。
另外,正确的心理调节也是防止疲劳的重要因素。
在运动过程中保持积极的心态,避免过度消极情绪和焦虑。
可以通过放松训练、冥想、音乐等方式帮助自己调节心情,提升专注力和运动表现。
此外,饮水和补充盐分同样重要。
在运动中,身体会大量出汗,导致体内水分和盐分流失。
及时补水和摄入适量的盐分,有助于维持体内水电解质平衡,防止运动性疲劳的发生。
最后,进行适当的拉伸和按摩也有助于减轻疲劳。
在运动前进行热身和拉伸,预防肌肉拉伤和疲劳,避免不良姿势造成的运动损伤。
而在运动后进行恰当的按摩和放松活动部位的肌肉,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减轻疲劳和酸痛感。
总的来说,防止运动中的疲劳需要综合考虑饮食、训练、休息、心理调节等多个方面。
科学合理地安排运动计划和生活方式,保持良好的身体状态和心态,可以有效减轻疲劳,提高运动能力和体能水平。
希望以上建议能够帮助您更好地防止运动中的疲劳,享受健康快乐的运动生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客观疲劳程度调查
疲劳的调查除了本人的主诉外,还必须结合客 观疲劳程度的检查。其方法包括问诊和身体观 察2部分。
问诊的内容涉及个人和社会的生活状态、食欲 和营养、体重、睡眠、生理现象等多种情况。
身体的观察包括全身情况、面色和肤色、肩腕 脚等的灵活性、声音和呼吸的样子等。
JIANG ZHONGLI20091118
手脚颤抖 无法集中精力
2、身体自我感觉能力
人体运动时的主观体力感觉与工作负荷、心功 能、耗氧量、代谢产物堆积等多种因素密切相 关,因此,运动时的自我体力感觉是判断运动 性疲劳的重要标志。
瑞典生理学家冈奈尔.鲍格(Guenzel, Borg) 制定了判断疲劳的主观体力感觉等级表(RPE), 使原来粗略的疲劳定性分析变为较精确的半定 量分析。
明确疲劳概念的意义
1)将疲劳时体内组织和器官的功能状态和运动 能力结合起来评定疲劳的发生和疲劳程度;
2)有助于选择客观的评定指标,如心率、血乳 酸、最大摄氧量和输出功率,即在某一特定水 平工作时,单一或同时改变都可作为指标来评 定疲劳。
JIANG ZHONGLI20091118
疲劳的种类
1)肉体性和精神性疲劳; 2)急性和慢性疲劳; 3)全身性和局部性疲劳等; 4)按脏器部位分类; 5)按运动方式分类。
JIANG ZHONGLI20091118
主观劳累程度评分(Borg, 1973)
自我感觉
等级
6
பைடு நூலகம்
非常轻松
7
很轻松
8 9
10
较轻松
11
12
稍累
13
14
累
15
很累
16 17
精疲力竭
18 19
JIANG ZHONGLI2002901118
3、时间再生法
随着疲劳的发展,时间再生能力下降,因而可 将此指标用于评定疲劳。
JIANG ZHONGLI20091118
疲劳的调查
疲劳的调查包括主观疲劳程度和客观疲劳程度的 调查。
主观疲劳程度调查:采用问卷表的形式,记入自 身的疲劳症状;
JIANG ZHONGLI20091118
1、自觉症状调查表
A(身体症状) 头重感
B(精神症状) 头晕、头昏
头痛
思想不集中、怕思考
全身无力
A、大标准两项 B、小标准14项,其中: 1、症状标准11项 2、体检标准3项
JIANG ZHONGLI20091118
A、大标准
1、明显影响生活的强烈疲劳感为主的症状至少持 续6个月以上或在此期间反复发作。
所谓强烈的疲劳感是指短期休息不能恢复的疲劳, 严重者不能休息、不能家务、甚至不能卧床
疲劳的检查法
疲劳的检查包括感觉功能检查、生理功能检查、 自律神经功能检查和生化检查。
JIANG ZHONGLI20091118
感觉功能检查
感觉功能检查的项目对应于疲劳现象的变化而变 化,主要有视觉功能、皮肤感觉、深感觉等。
1)视觉功能检查:视野、闪光试验。 2)皮肤感觉检查:两点辨别觉。 3)深部感觉检查:位置觉、重量感觉测定
有37-38度的低热,有咽喉疼痛,肌肉无力,全身痛或 头痛,有睡眠障碍,昼夜颠倒,记忆力减退,伴有过敏 性皮炎等症状,畏光、视力下降等。 重度疲劳的症状可以持续数月、数年甚至数十年。 经常徘徊在医院各科室之间,各种检查未发现异常。
JIANG ZHONGLI20091118
诊断标准(日本厚生省,1993)
JIANG ZHONGLI20091118
2、血压体位反射
人运动负荷训练后,植物性神经系统调节机能下降, 血管运动的调节出现障碍。血压体位反射主要是测定 心血管系统调节机能。
具体方法:(1)受试者坐位,静息5分钟,测定静时血 压;(2)受试者仰卧并保持卧姿3分钟;(3)推受试者背 部使其恢复坐姿(不能让受试者自己坐起);(4)立即测 血压,并每隔30秒钟测一次血压,共测2分钟。
喜爱独处,不想讲话
身体某部位无力、疼痛、 焦虑 抽筋
凝结肩
想睡
呼吸困难、胸闷
分神
下肢无力 无唾液、口粘、口干
对事物不关心 刚做过的事立刻就忘
打哈欠 出冷汗
对事情无自信心 对人和物担心
JIANG ZHONGLI20091118
C(神经感觉症状) 眼花、眼睛疲劳 眼干涩 易出现错误动作 脚跟站立不稳
味觉嗅觉有改变 眩晕 眼皮或肌肉跳动 耳鸣、重听
运动与疲劳
南京医科大学 江钟立
JIANG ZHONGLI20091118
疲劳的定义
所谓疲劳一般认为是肉体的、精神的活动能力 的降低,同时伴有疲劳感的状态。
疲劳感并不一定与肉体的、精神的活动能力下 降或生理变化相一致。
运动持续一段时间后,机体不能维持原强度工 作,即为运动性疲劳。
JIANG ZHONGLI20091118
JIANG ZHONGLI20091118
生理功能检查
最大肌力、肌肉耐力、膝反射。
JIANG ZHONGLI20091118
自律神经功能检查
心率、寒冷升压试验、脉压指数(压迫颈动脉 窦测量血压,并与压迫前比较)
JIANG ZHONGLI20091118
1、心率
心率(HR)是评定运动性疲劳最简易的指标,一 般常用基础心率、运动后即刻心率和恢复期心 率对疲劳进行诊断。
具体方法为:(1)让受试者看钟表的秒针走动1 分钟;(2)令受试者闭眼,每隔20秒举手做信 号,共做15—20次;(3)记录受试者从信号到 反应的时间间隔;(4)计算出平均数(M)及标准 差(S),并根据这二个数据算出动摇度(S/M)2。
动摇度在0.03以上为轻度疲劳,在0.08为重度 疲劳。
JIANG ZHONGLI20091118
如果在2分钟内血压完全恢复为正常;2分钟内恢复一 半以上为调节机能欠佳;完全不能恢复为调节机能不 良。
JIANG ZHONGLI20091118
3、心电图
运动后心肌疲劳可使心电图出现异常变化,T 波下降或倒置,S-T段下移,并出现肌电干扰, 令肌肉放松也不能消失。
JIANG ZHONGLI20091118
生化检查
生化检查包括血生化和尿液检查。 血液生化:乳酸、血糖、酮体、肌红蛋白、
CPK等; 尿液检查:乳酸、蛋白、酮体、肌红蛋白、
CPK、尿胆色素原、17羟类固醇等。 唾液:pH测定
JIANG ZHONGLI20091118
慢性疲劳综合征
CFS:Chronic Fatigue Syndrome 定义:整日身体疲乏,什么也不想做,思想不集中,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