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之行也复习要点

大道之行也复习要点
大道之行也复习要点

《大道之行也》复习要点

一文学常识。

1.《礼记》,儒家经典之一,亦称《小戴礼》或《小戴礼记》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也是一部重要的仁义道德教科书,是孔子以后战国至秦汉之间儒家的作品,相传为西汉戴圣编纂。全书包括《曲礼》《檀弓》《王制》《月令》《礼运》《学记》《乐记》《中庸》《大学》等四十九篇。

本文是《礼记?礼运》开头部分里的一段话,主旨是阐明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大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学者托名孔子答问的著作。原文此前还有一段文字记述孔子说这番话的来由,孔子因为生活在变乱纷乘的春秋末期,迫切希望出现一个太平盛世。

2.四书:《论语》、《大学》、《孟子》、《中庸》。

3.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简称“诗、书、礼、易、春秋”。

二、通假字

1.选贤与(jǔ)能。“与”通“举”,选拔。

2.矜、寡、孤、独、废疾者。“矜”同“鳏(guān)”,指老而无妻的人。

三、古今异义词

1.男有分。分古义:职业、职守。今义:成分;职责、权利等的限度。

2.女有归。归古义:女子出嫁。今义:返回。

3. 矜、寡、孤.、独、废疾者。孤古义:女子出嫁。今义:返回。

四、一词多义

1.分今天下三分。分:动词,分裂,分开,分散。

男有分。分:名词,职业。

2.恶

货恶其弃于地也。恶:动词,讨厌、憎恶。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恶:名词,罪恶。

3.与

选贤与能。与:通“举”,选择。

管仲非仁者与。与:表示疑问,后写作“欤”。

五、词类活用

1.故人不独亲其亲。亲:意动用法,以……为亲。

2.不独子其子。子:名词作意动用法,以……为子,抚养。

3.使老有所终。老:形容词作名词,老年人。

4.壮有所用。壮:形容词作名词,年壮人。

5.幼有所长。幼:形容词作名词,幼童。

六、文言句式

1.判断句: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也”表判断。

2.倒装句: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已。“藏于已”,介宾短语后置。

3.意动句: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亲”:以……为亲;“子”:以……为子。

七、课文翻译。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共有的,把品德高尚、能干的人选出来(给大家办事),(人人)讲求诚信,崇尚和睦。因此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养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终养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有职业,女子有归宿。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因此,就不会有人搞

阴谋,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都不会发生,所以(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就叫做“大同”社会。

八、理解性默写

1.与“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意思相近的语句是:使老有所终幼有所长。

2.文中与“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意思相近的语句是:外户而不闭。

3.文中能表现人人都能关爱他人,人人都能得到他人关爱、能够安居乐业的语句是: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4.文中能表现人们对财富和劳动的观念都达到了一定境界的语句是: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九、课文理解

1.大道和大同是指什么?

答:①大道是指古代指政治上的最高理想。

②大同可以理解为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

2.大道之行也是指什么?

答:是指执政者施行大道,则老百姓便可以生活在安定、和平的大同社会。

3.本人阐述的“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纲领)是什么?有哪些基本特征?

答:①根本特征是:是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②基本特征是:人人都受到社会的关爱;人人都能安居乐业;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4.《大道之行也》中的成语分别是:

①天下为公:原意是天下是公众的,天子之位,传贤而不传子,后成为一种美好社会的政治理想。

②矜(鳏guān)寡孤独:泛指没有劳动力而又没有亲属供养的人。

③老有所终:年老者能有个合适的归宿。

④物尽其用:各种东西凡有可用之处,都要尽量利用。指充分利用资源,一点不浪费。

⑤夜不闭户:夜里睡觉不用闩上门。形容社会治安情况良好。

5.大同社会与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

答:有。“世外桃源”的境界是根据“大同”社会的体制构想出来的,是艺术地再现“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

6.如何评价孔子所描绘的“大同”社会?

答:①在当时看来是不满现实向往美好的理想,但是只是一种美好的空想。

②在现在来说对激励人们奋斗仍有积极作用。

十一、拓展延伸

1.尽管这样的理想社会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不可能成为现实,但它却成为我国社会思想史上的一份宝贵财富,两千多年来一直成为许多思想家和改革家所追求的理想“桃源”。其思想意义极为深远。

孔子:大同

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陶渊明:世外桃源

康有为:小康

孙中山:民族、民生、民权——天下为公

马克思:“各尽所能,按需分配”是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的基本概念。

洪秀全:“有饭同吃,有衣同穿,有田同耕,有钱同使;无处不保暖,无处不均匀。”

西方的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圣西门、傅立:乌托邦的美好社会理想。

《大道之行也》文言现象、翻译、选择、阅读习题

《大道之行也》精品习题带答案【部编版八下第22课】班级:姓名: 题型:【文言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文言句式】【重点句子翻译】【赏析辨识选择题】【课外阅读训练】

2、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3、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4、使老有所终。 5、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6、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三、选择题: 1.下列句子中,划线字的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A.选贤与能与(jǔ) B.矜、寡、孤、独、废疾者矜(guān) C.男有分,女有归分(fēn) D.是故谋闭而不兴兴(xīng) 2.下列加点的词语跟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阡陌交通 ..,鸡犬相闻。B.寻向所志,遂迷.。C.大道.之行也。D.男有分,女有归.。3.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贤与.能:通“举”,选拔 B.盗窃乱贼.而不作:小偷 C.男有分.,女有归:职分,指职业、职守 D.货恶.其弃于地也:憎恶

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货恶其弃于.地也 A.每自比于管仲、乐毅B.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C.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D.所恶有甚于死者 5.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大道(古代指政治上的最高理想) B.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修(崇尚、培养) C.是故谋闭而不兴是故(因此) D.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大同(大家一样) 6.选出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 A、故人不独亲其亲. / 故人不独亲.其亲 B、大道之行. / 复前行. C、讲信.修睦/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D、女有归. / 壮士十年归. 7.选出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 A.是谓大同 ..小异 B.选贤与.能 / 神情与.苏、黄不属.. / 大同 C.是故谋闭而不兴. / 兴.致勃勃 D.盗窃乱贼不作. /风雨大作. 8 .选出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 A.老有所养. / 养.生送死 B.天下为.公 / 此为.何若人 C.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 不独.子其子 D.是故.谋闭而不兴 / 故.外户而不闭 9.下面对课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本文的主旨是阐明儒家思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B.首句“大道之行也”用提顿语气读,表明以下三句即“大道”的内涵 C.“天下为公”是说所有的社会成员都要有公心,为人民多做好事 D.“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阐述了“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10.选出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A.大道之行也所指的大道,是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理

《大道之行也》对比阅读 集萃

【甲】大道之行也 【乙】《礼论》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 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 【译文】礼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呢?回答说:人生来就有欲望;如果想要什么而不能得到,就不能没有追求;如果一味追求而没有个标准限度,就不能不发生争夺;一发生争夺就会有祸乱,一有祸乱就会陷入困境。古代的圣王厌恶那祸乱,所以制定了礼义来确定人们的名分,以此来调养人们的欲望、满足人们的要求,使人们的欲望不超过物资供应的限度,物资供应不是无限度的满足人的欲望,使物资和欲望两者在互相制约中增长。这就是礼的起源。 【注释】①穷:困境。②分:区分、辨别。③屈:竭尽。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女有归.(2)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3)故.制礼义以分之(4)以.养人之欲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2)使欲必不穷乎物,物必不屈于欲。 3. 【甲】文首先对大同社会的纲领进行说明,接着具体阐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最后指出大同社会的美好;而【乙】文则主要阐述了礼制产生的主要原因。 4. 根据【乙】文,说说荀子是从哪几个角度对“礼”的起源进行阐释的。 ①避免天下混乱;②确定名分;③平衡人的欲望;④使物资和欲望相互制约。 (二)文言文比较阅读(10分) 【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节选自《礼记·礼运》 【乙】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乃立三丈之木於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徒。复曰“能徒者子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 於时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 ——节选自《<史记>卷六十八·商君列传第八》 【注释】①布:颁布,公布。②於:同“于”。③卒:终于。④嗣:继承。⑤刑:处罚。⑥傅:老师。 ⑦黥:即墨刑。用刀在面额上刺字,再涂以墨。 【译文】法令已经制订完成,尚未公布,恐怕老百性不相信自己,就在都城市场的南门竖起一根三丈长的木头,招募百姓中有谁把木头搬到北门就赏给十金。人们觉得奇怪,没有人敢搬动。又下令说:“能把木头搬到北门的赏五十金。”有一个人把木头搬走了,当即就赏给他五十金,以表明决不欺骗。然后终于发布法令。 在这个时候,太子触犯了法律,公孙鞅说:“新法不能顺利施行,就在于上层人士带头违犯。太子是国君的继承人,不能施以刑罚,便将他的老师公子虔处刑,将另一个老师公孙贾脸上刺字,以示惩戒。”第二天,秦国人听说此事,都遵从了法令。法令颁布施行十年,秦国的百姓十分高兴,没有人拾取别人遗失在路边东西,山林里没有强盗和山贼,家庭富裕人口兴盛。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①秦民大说说__________ ②有一人徙之之:__________ 13.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B. 故/外户/而不闭 C. 令/既具,末布,恐/民之不信 D.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费 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募民有能徒置北门者予十金。 15.乙文卫鞅(商鞅)在实施新法令之前,作了“立木南门,徙者奖励”这件事。他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______,甲文中的“____________”二字也能体现这一点。(2分) 16.有同学读完乙文后得出“秦国己进入甲文所说的‘大同’社会”的结论,你同意这种观点吗?为什么?(2分)

(完整版)《大道之行也》知识点复习

《大道之行也》复习要点 1. 作家作品简介: 本文选自《礼记?礼运》。《礼记》是儒家经典之一,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篇。礼运,《礼记》中的篇名,大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托名孔子答问的著作。大道,指古代政治上的最高理想。 二、文言词语: (一).重点字词 行:施行 2.为:是3.与:通“举”,选举4.修:培养5.亲:以……为亲6.子:以……为子7.矜:通“鳏”,老而无妻的人8.寡:老而无夫的人9.孤:幼而无父的人10.独:老而无子的人11.废疾:残疾人12.养:供养13.分:职分,这里指职业,职守14.归:这里指女子出嫁15.恶:憎恶16.谋:奸邪之谋17.而:表并列,不译18.乱:指造反19.贼:指害人20.作:兴起21.外户:泛指大门22.谓:叫做23.大同:指理想社会24.同:有和、平的意思 (二)1、辨析古今异义词 (1)归(古:女子出嫁今:回家,回来) (2)贼(古:害人今:小偷) 2、找出文章的通假字并解释 选贤与能(“与”通“举”,选拔。音jǔ) 矜、寡、孤、独、废疾者(“矜”通“鳏”,指老而无妻的人。音guān) 3、一词多义 (1)故人不独亲其亲(用作动词,以……为亲,译为“奉养”) 故人不独亲其亲(名词,父母) (2)故人不独子其子(用作动词,以……为子,译为“抚育”) 故人不独子其子(名词,子女) 4、词类活用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意动用法以……为亲人、以……为子女) 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形容词作名词老年人、中年人、幼童) 外户而不闭(用作动词,从外面合上。用门闩插门) 是故谋闭而不兴(动词作名词奸邪之谋的行为) 【译文】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有贤德、有才能的人选出来(给大家办事),(人人)讲求诚信,崇尚和睦。因此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要有职业,女子要及时婚配。(人们)憎恶财货被抛弃在地上的现象(而要去收贮它),却不是为了独自享用;(也)憎恶那种在共同劳动中不肯尽力的行为,总要不为私利而劳动。这样一来,就不会有人搞阴谋,不会有人盗窃财物和兴兵作乱,(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就叫做“大同”社会. 【常识】四书:《孟子》、《中庸》、《大学》、《论语》 五经:《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成语】 1、天下为公:原意是天下是公众的,天子之位,传贤而不传子,后成为一种美好社会的政治理想。 2、老有所终:年老者能有个合适的归宿。 3、矜(鳏)寡孤独:guān guǎgū dú泛指没有劳动力而又没有亲属供养的人。

桃花源记与大道之行也比较阅读

桃花源记与大道之行也比较阅读 桃花源记》、《大道之行也》字词句小测 班级: 姓名: 学号: 成绩: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一空2分,共30分) 1、仿佛若有光: 2、才通人: ((( 3、豁然开朗: 4便要还家: ((( 5、无论魏晋: 6皆叹惋: ((((( 7、便扶向路: 8寻向所志: (( 9、欣然规往: 10、后遂无问津者: ((( 11、选贤与能: 12 、故人不独亲其亲: (( 13、矜、寡、孤、独、: 14 、女有归: (( 15、盗窃乱贼而不作: ( 、翻译下面的句子:( 各题4 分,共40 分) 1、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3、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4、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5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6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7、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8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 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9、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10 、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三、比较阅读 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

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选自《礼记?礼运》) [ 乙]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选自《桃花源记》) 11. 解释下列文言句中加点的词语。 (1) 选贤与( ) 能(2) 货恶( ) 其弃于地也 (3) 故( ) 外户而不闭(4)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12. <<桃花源记>><<大道之行也>>两文反映了古人对人类的追求,不同的是, 前文对理想社会进行了, 后文则是 13. 乙文中“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一句与甲文中所表达的内涵是相同的。 14. [ 甲] 文中阐述的“大同社会”与[ 乙] 文中描绘的“世外桃源”有什么相似的地方, 15. 比较《桃花源记》与《大道之行也》两者对理想社会看法的异同 16(<<桃花源记>>和<<大道之行也>>的表达方式有什么不同 骆驼祥子》名著阅读 1、作者: ,原名舒庆春,字舍予,代表作《》、《骆驼祥子》、《龙须沟》等。 2( 情节及性格: 祥子是个。他性格,如同骆驼一般。他最大的梦想是一次,他攒 了三年买的车,被抢走;第二次,车还没买上,钱就被敲诈去了; 第三次,是他和虎妞结婚后用虎妞的钱买的,但虎妞难产而死,他只好把车卖掉安葬虎 妞。经过三起三落后的他,对生活失去了信心,性格变得,作家通过对祥子这个物,如的车主刘四,的虎妞,一步步走向毁灭的小福子等。。第 人物的变化,无情地批判了这个社会。3 、人物: 小说同时还写了其他各色人

大道之行也详细教案

《大道之行也》——《礼记》 一、导入 同学们,在上课前老师想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说在唐朝的时候,有一位商人途经武阳,不小心把他的一件很心爱的衣服弄丢了,走了几十里路后才发觉,心里十分着急和沮丧。他把这件事和一个当地的人说了,那个当地人告诉他说:“哎,老兄,你不要着急和沮丧,你在我们武阳境内丢的东西一定可以找得到。”那位商人对对他的话将信将疑,于是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沿着原路返回武阳,果真在路上找到了他丢失的衣服,而且没有被动过的痕迹。后来,人们根据这个故事为我们归纳了一个成语,大家知道是什么成语吗?(请同学回答,得出“路不拾遗”)那“路不拾遗”这个成语形容社会怎么样?社会风气怎么样?(好)另外,还有一个成语和这个成语意思接近(说晚上不用关大门也不用担心小偷会偷你家的东西)是什么?(学生回答“夜不闭户”)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可以说是我们中国人几千年来的梦想。假如那天真正到来的话,我们就可以高枕无忧啦。但是,在两千多年前,我们的孔圣人也对我们提出了一种社会模式,他称之为大同社会。大同社会就完全可以做到路不拾遗、夜不闭户。那么大同社会是怎样一种社会呢?它又具有怎样的特征呢?今天我们就走进选自《礼记》的《大道之行也》。同学们打开课本177页(板书课题) 二、《礼记》简介 这篇文章选自《礼记?礼运》。《礼记》,儒家经典之一,大家看注释①,把它画一下。 三、译读课文 师:好。同学们看课文,老师先给同学们朗读一遍,在老师读的过程中同学们注意一下字音和停顿,用笔在文中勾画一下。(教师范读) 师:好。我们注意一下,同学们看小黑板,我们一起来说啊。第一个字读什么?什么意思呢?看注释。选贤与能(jǔ;通“举”,选拔)讲信修睦(mù;和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用作动词,以……为亲,以……为子,分别译为“奉养” )“抚养”幼有所长(zhǎng;成长)矜、寡、孤、独(guān;通“鳏”,指老而无妻的人) 男有分(fèn;文中指职业、职守)货恶其弃于地也(wù;憎zēng恨)职分, 师:好。字音我们过了啊。同学们读一遍课文,然后呢,同桌前后桌监督一下,看有没有同学读错。“大道之行也……”预备起。 生:朗读课文。 师:嗯,同学们读得还是比较流畅的。不过还有问题,最后一个字“恶”读什么?我们再来看一遍,是wù,还有同学读成è,记住了啊。同学们看课文,有个别同学停顿有问题。看第二行,“故”它是表示提顿的,这里面有个小停顿,“人”呢,是施动者,也有个小停顿,应该这样读。“废疾者”也是表提顿的,所以有一个小停顿。下面的“男”“女”“货”“力”是引领后面四个小句的,所以也要有一个小停顿。下面“是故”表示承上总结的,所以有一个小停顿,下一行的“故”也一样。 师:好。同学们根据老师刚才强调的停顿和刚才我们注意的字音把全文再读一遍。这回同学们还

礼记二则-知识点

大道之行也 一、课文翻译 原文: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注释 大道: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 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为:是,表判断。 与:同“举”,推举。 修:培养。 译文: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公共的。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人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原文: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注释 亲其亲:第一个“亲”,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亲;第二个“亲”,父母。 子其子:第一个“子”,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子;第二个“子”,子女。 终:终老,终其天年。 矜、寡、孤、独、废疾者:矜,同“鳏”,老而无妻;寡,老而无夫;孤,幼而无父;独,老而无子的人;废疾,有残疾。 分:职分,指职业,职守。 归:归宿。 于:在。 译文:因此人们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使老年人能安享晚年,使壮年人能为社会效力,使孩子健康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有残疾的人都有人供养,男子有职业,女子有归宿。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但并非出于自己想私藏力气,恨它不出于自己,但愿意多出力并不是为了自己的私利。 原文: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注释 是故:即“故是”,可译为“因此”。 乱:指造反。 贼:指害人。 作:兴起。 外户:大门。 闭:关(门)。 谓:叫作、称作。 大同:指理想社会。 译文:因此奸诈之心闭塞而不会兴起,盗窃、造反害人的事不会兴起,所以(家家户户)大门不关。这叫作理想社会。 二、问题归纳

大道之行也对比阅读

《大道之行也》对比阅读 【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jǔ)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乙】原谷有祖,年老,谷父母厌憎,欲捐之。谷年十有五,谏父曰:“祖育儿生女,勤俭终身,岂有老而捐之者乎?是负义也。”父不从,作舆,捐祖于野。谷随,收舆归。父曰:“汝何以收此凶具?”谷曰:“他日父母老,无需更作此具,是以收之。”父惭,悔之,乃载祖归养。 1、解释下列词的意思 选贤与.能()谷年十有.五()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父惭,悔之,乃载祖归养。 3.甲乙两段文字都写到了老人。你认为乙文给你带来的启示是什么? 【甲】《大道之行也》 【乙】《杨氏入穴》老人引杨氏入山之大穴。鸡犬陶冶,居民之大聚落也。至一家,老人谓曰:“此公欲来,能相容否?”对曰:“老人肯相引至此,则必贤者矣。吾此间凡衣服、饮食、牛畜、丝纩、麻枲(枲,麻)之属,皆不私藏,与众共之,故可同处。子果来,勿携金珠锦绣珍异等物,所享者惟薪米鱼肉,此殊不缺也。惟计口授地,以耕以蚕,不可取食于人耳。”杨谢而从之。又戒曰:“子来或迟,则封穴矣。”迫暮,与老人同出。 1、解释下列词的意思 ⑴故人不独亲.其亲()⑵谋闭而不兴. () ⑶此.殊不缺也()4迫.暮 () 2、下面各组词义相同的一组是() a、落:落英缤纷居民之大聚落也 b、果:未果,寻病终子果来 c、属: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吾此间凡衣服、饮食……之属

《大道之行也》教案

大道之行也 ●教学目标 1.积累一些重要的词语。 2.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3.背诵并默写全文。 4.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尽快形成背诵思路,提高诵读能力。 ●教学重点 1.要求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读出韵味,读出文意,最好当堂成诵。 2.引导学生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 1.联系《桃花源记》,引导学生思考,《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社会生活与文中“大同”社会相比,有无相似之处? 2.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思考“孔子的社会理想实现了吗?我们现在的社会是不是大同社会”这个问题。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探究创新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CAI课件、已选好的一张科幻VCD、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理清文章整体思路,指导学生诵读;探究性思维训练,促进学生内化课文内容,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导语:(学生背《桃花源记》)对美好社会的不懈追求,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永恒主题。其实由陶渊明再上溯千年,我国就有了名字为“大同”(板书)的美好社会构想。那么,大同社会到底是一个怎样的社会?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是不是大同社会?21世纪的中国社会,是不是“大同”社会?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学习《大道之行也》。先请学生们自由读课文,要求读音正确、停顿正确。好,读起来——(板书:大道之行也《礼记》) 2、关于《礼记》 《礼记》,儒家经典之一,亦称《小戴礼》或《小戴礼记》,相传为西汉戴圣编纂。为别于戴德的《大戴礼》,故称《小戴礼》。全书包括《曲礼》《檀弓》《王制》《月令》《礼运》《学记》《乐记》《中庸》《大学》等四十九篇,除有关我国古代社会情况和各种礼节制度的记述外,还包括了孔子及其门人言行的一些小故事,有一定的思想意义,如流传很广的“苛政猛于虎”,就出自《礼记·檀弓》篇。《礼记》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情况、儒家学说和当时文物制度的参考书。《礼记》的语言也简洁生动,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 二、朗读课文,粗知文意 1.教师播放朗读磁带或教师范读,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2. 指名读课文。师生点评。 (1)关注下列字词: 选贤与能(“与”通“举”,选拔。音jǔ)

2020-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2课《大道之行也》知识点整理

部编版语文八下《大道之行也》知识点整理 一、文学常识。 1.《大道之行也》选自《礼记正义》。《礼记》,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相传是西汉经学家戴圣编纂的。 2.“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二、朗读节奏。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三、重要字词解释。 (1)大道 ..之行.也大道: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行:施行。 (2)天下为.公为:是。 (3)选贤与能 ...贤:指品德高尚。能,指才能出众。与,同“举”。 (4)讲信修.睦修:培养。 (5)故.人不独.亲其亲故:所以。独:只。 (6)不独亲.①其亲.②亲①:以……为亲,意动用法;亲②:指父母。 (7)不独子.①其子.②:子①:以……为子,意动用法;子②:指子女。 (8)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矜:同“鳏”,老而无妻。寡:老而无夫。孤:幼而无父。独:老而无子。者:……的人。 (9)货恶 ..其弃于地也货:财物。恶:厌恶,憎恶。 (10)男有分.分:职分,职守。 (11)女有归.归:女子出嫁。 (12)盗窃乱贼 ..而不作.乱:作乱,造反。贼:害人。作:兴起。 (13)外户 ..而不闭.外户:从外面把门带上。外:从外面,这里方位名词活用做状语;户:关门。这里名词活用为动词。闭:用门闩插上。 四、字词分类归纳。 (一)通假字 (1)选贤与.能:“与”同“举”,推举。 (2)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矜”同“鳏”,老而无妻。 (二)古今异义 (1)大道 ..之行也。) (2)讲信修.睦

《桃花源记》与《大道之行也》对比练习

陶渊明“独爱菊”,周敦颐“独爱莲”,表现了他们处世态度有何异同?(5分) 相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相同点:表现出他们不随波逐流的态度。(1分) 不同点:陶渊明面对污浊的环境,选择了归隐;(2分)周敦颐强调人格修养,尽管周边的环境很不好,但人格可以是很高尚的。(2分) (甲)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乙)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6.在原文划横线的空缺处填写原句。 7.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交通:户: 8.甲、乙两文都反映了古人对人类美好社会的追求,不同的是,甲文对理想社会进行了,乙文则是。 9.乙文中与甲文“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相对应的句子是。 10.概括甲文的大意。 (一)6.讲信修睦货恶其弃于地也 7.交错相通门 8.描写阐述 9.老有所终幼有所长 10.描写了桃花源优美的环境和幸福的生活

《桃花源记》与《大道之行也》两篇课文描述的社会形式有什么相似之处? 生1:《桃花源记》中的“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与《大道之行也》中的“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相似,都表现了人民因得到社会关爱而生活安宁和乐美满幸福的景象。 生2:前者的“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与后者的“盗窃乱贼而不作”相似,都写出了和平安定的社会环境。

《大道之行也》教学设计

《大道之行也》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翻译并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要亲学生在反复朗读中读出韵味、读出文意,最好当堂成诵。 3、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古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理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感受古人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 1. 理解全文大意,积累文言词语。 2、领会文章的内涵,把握大同社会的特征。 三、教学时间; 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学生共同回忆《桃花源记》……陶渊明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美好生活的图景。文中的桃源生活是历代文人梦寐以求的,但早在战国末年,就有了关于这种美好生活的构想,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礼记》中的这篇文章《大道之行也》。 2.作品简介:《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论著的汇编。相传为西汉戴圣编纂的。《礼记》为“五经”之一。补充文学常识“四书五经”是国学之瑰宝,“四书”包括《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尚书》《周易》《诗经》《礼记》《春秋》。 (二)走进文本 【朗读】 1.学生初读课文:检查预习,认识字词。

同学朗读课文,听读同学注意字音、停顿是否正确。 选贤与能(jǔ) 讲信修睦(mù) 幼有所长(zhǎng) 矜(guān) 男有分(fèn) 谋闭而不兴(xīng) 货恶其弃于地也(wù)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2.教师指导朗读,学生个读、齐读,加深理解。 【释意】 1、学生对照课下注释自行翻译课文,圈点勾画标出疑难句。 2.小组讨论,解疑。 3.学生逐句翻译,教师点拨,理解文意。 4、齐读课文,巩固理解。 5、文言知识梳理 (1)通假字 ①选贤与能(“与”同“举”,推举,选举) ②矜、寡、孤、独、废疾者(“矜”同“鳏”,老而无妻) (2)古今异义词 ①大道之行也(古义: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今义:宽阔的道路。) ②女有归(古义:女子出嫁。今义:返回,回归。) ③盗窃乱贼而不作 贼(古义:害人。今义:偷东西的人。) ④盗窃乱贼而不作(古义:作乱。今义:没有条理) (3)词类活用 ①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用作动词,以……为亲,以……为子) (2)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形容词用作名词,指老年人、中年人、小孩儿) (3)谋闭而不兴 (动词用作名词,奸诈之心) 【探究】 1.什么是“大道”?什么是“大同”?“大道之行”指的是什么? 明确:“大道”,政治上的最高理想,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指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理或真理。“大同”,指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大道之行”,是指执政者施行大道,则老百姓便可以生活在安定、和平的大同社会。

最新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课内文言文对比阅读专项复习练习题及答案

最新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课内文言文专对比阅读项复习含答案 (一)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卷.石底以出( ) (2)潭中鱼可百许.头( ) (3)日光下澈.( ) (4)以.其境过清(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二段写了潭水的什么特点?用了什么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桃花源记(节选)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2)悉.如外人( ) (3)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 (4)便要.还家( ) 5.下面加点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皆出酒食 ..,鸡犬相闻 .. B.阡陌交通 C.率妻子 ..魏晋 ..邑人来此绝境D.乃不知有汉,无论 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表现了桃花源中人____________的特点;他们在送渔人离开时嘱咐他“不足为外人道也”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北冥有鱼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大道之行也》详细教案

《大道之行也》 ——《礼记》 一、导入 同学们,在上课前老师想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说在唐朝的时候,有一位商人途经武阳,不小心把他的一件很心爱的衣服弄丢了,走了几十里路后才发觉,心里十分着急和沮丧。他把这件事和一个当地的人说了,那个当地人告诉他说:“哎,老兄,你不要着急和沮丧,你在我们武阳境内丢的东西一定可以找得到。”那位商人对对他的话将信将疑,于是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沿着原路返回武阳,果真在路上找到了他丢失的衣服,而且没有被动过的痕迹。后来,人们根据这个故事为我们归纳了一个成语,大家知道是什么成语吗?(请同学回答,得出“路不拾遗”)那“路不拾遗”这个成语形容社会怎么样?社会风气怎么样?(好)另外,还有一个成语和这个成语意思接近(说晚上不用关大门也不用担心小偷会偷你家的东西)是什么?(学生回答“夜不闭户”)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可以说是我们中国人几千年来的梦想。假如那天真正到来的话,我们就可以高枕无忧啦。但是,在两千多年前,我们的孔圣人也对我们提出了一种社会模式,他称之为大同社会。大同社会就完全可以做到路不拾遗、夜不闭户。那么大同社会是怎样一种社会呢?它又具有怎样的特征呢?今天我们就走进选自《礼记》的《大道之行也》。同学们打开课本177页(板书课题) 二、《礼记》简介 这篇文章选自《礼记?礼运》。《礼记》,儒家经典之一,大家看注释①,把它画一下。 三、译读课文 师:好。同学们看课文,老师先给同学们朗读一遍,在老师读的过程中同学们注意一下字音和停顿,用笔在文中勾画一下。(教师范读) 师:好。我们注意一下,同学们看小黑板,我们一起来说啊。第一个字读什么?什么意思呢?看注释。选贤与能(jǔ;通“举”,选拔)讲信修睦(mù;和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用作动词,以……为亲,以……为子,分别译为“奉养”“抚养”) 幼有所长(zhǎng;成长)矜、寡、孤、独(guān;通“鳏”,指老而无妻的人)男有分(fèn;职分,文中指职业、职守)货恶其弃于地也(wù;憎zēng恨) 师:好。字音我们过了啊。同学们读一遍课文,然后呢,同桌前后桌监督一下,看有没有同学读错。“大道之行也……”预备起。 生:朗读课文。 师:嗯,同学们读得还是比较流畅的。不过还有问题,最后一个字“恶”读什么?我们再来看一遍,是wù,还有同学读成è,记住了啊。同学们看课文,有个别同学停顿有问题。看第二行,“故”它是表示提顿的,这里面有个小停顿,“人”呢,是施动者,也有个小停顿,应该这样读。“废疾者”也是表提顿的,所以有一个小停顿。下面的“男”“女”“货”“力”是引领后面四个小句的,所以也要有一个小停顿。下面“是故”表示承上总结的,所以有一个小停顿,下一行的“故”也一样。 师:好。同学们根据老师刚才强调的停顿和刚才我们注意的字音把全文再读一遍。这回同学们还是互相监督一下,看有没有同学读错的。 师:嗯,非常生疏的一篇文言文,我们刚拿在手才读了两遍,就读得这样流畅已经很不容易了。这说明我们的同学很聪明。那么按照我们学文言文的经验,下一步我们该做什么了啊?翻译,是不是?好,大家就翻译。同学们呢就结合书下的注释,把全文从头到尾翻译一遍,同桌可以讨论一下。开始,等下请同学起来翻译。 师:看哪个同学翻译得又快又准啊。……有的同学翻译好了啊。(给三分钟,教师巡看)师:好,我们就到这啊。下面请同学起来翻译一下。Xxx,你来翻译一下,你翻译到“……女

《大道之行也》复习 知识点梳理(排版)

《大道之行也》复习知识点归纳 说明:本资料已排版,可直接打印使用,也可重新排版使用 一、文学常识 1、选自儒家经典之一《礼记》 2、“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3、“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二、原文译文 1、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2、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所以人们不只奉养自己的父母,不知抚育自己的子女, 3、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要使老年人能老有所养,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 4、男有分,女有归 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 5、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 6、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 7、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所以大门都不用关上了,这叫做理想社会。 三、重点词语 1、大道:指古代政治上的最高理想。 2、行:施行。 3、之行:之,助词取消句子之间的独立性。 4、为:是,表判断。 5、选贤与能: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与,通“举”,推举,选举。 6、讲信修睦: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信:诚信。修:培养。 7、独:单独。 8、亲:意动用法,以……为亲,抚养。下文“子其子”中的第一个“子”也是动词。 9、亲其亲:第二个亲,父母。 10、终:终老,终其天年。 11、养:供养。 12、有所养:得到供养。 13、矜、寡、孤、独、废疾者:矜,老而无妻的人。矜,通“鳏”。寡,老而无夫的人。孤,幼而无父的人。独,老而无子的人。废疾,残疾人。 14、男有分:男子有职务。分,职分,指职业、职守。 15、女有归:意思是女子有归宿。归,指女子出嫁。 1

《大道之行也》比较阅读3篇(含答案)

《大道之行也》比较阅读3篇 班级_________姓名_________学号_________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16分) 【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节选自《礼记·礼运》【乙】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乃立三丈之木於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徒。复曰“能徒者子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 於时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 ——节选自《<史记>卷六十八·商君列传第八》【注释】①布:颁布,公布。②於:同“于”。③卒:终于。④嗣:继承。⑤刑:处罚。⑥傅:老师。⑦黥:即墨刑。用刀在面额上刺字,再涂以墨。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1)选贤与.能与:____________ (2)不独子.其子子:____________ (3)女有归.归:____________ (4)秦民大说.说:____________ 2.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B.故/外户/而不闭 C.令/既具,末布,恐/民之不信 D.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费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译文: (2)募民有能徒置北门者予十金。 译文: 4.乙文卫鞅(商鞅)在实施新法令之前,作了“立木南门,徙者奖励”这件事。他这样做的目的 是,甲文中的“”二字也能体现这一点。(2分) 5.有同学读完乙文后得出“秦国己进入甲文所说的‘大同’社会”的结论,你同意这种观点吗?为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14分) 【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

大道之行也复习要点

《大道之行也》复习要点 一文学常识。 1.《礼记》,儒家经典之一,亦称《小戴礼》或《小戴礼记》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也是一部重要的仁义道德教科书,是孔子以后战国至秦汉之间儒家的作品,相传为西汉戴圣编纂。全书包括《曲礼》《檀弓》《王制》《月令》《礼运》《学记》《乐记》《中庸》《大学》等四十九篇。 本文是《礼记?礼运》开头部分里的一段话,主旨是阐明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大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学者托名孔子答问的著作。原文此前还有一段文字记述孔子说这番话的来由,孔子因为生活在变乱纷乘的春秋末期,迫切希望出现一个太平盛世。 2.四书:《论语》、《大学》、《孟子》、《中庸》。 3.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简称“诗、书、礼、易、春秋”。 二、通假字 1.选贤与(jǔ)能。“与”通“举”,选拔。 2.矜、寡、孤、独、废疾者。“矜”同“鳏(guān)”,指老而无妻的人。 三、古今异义词 1.男有分。分古义:职业、职守。今义:成分;职责、权利等的限度。 2.女有归。归古义:女子出嫁。今义:返回。 3. 矜、寡、孤.、独、废疾者。孤古义:女子出嫁。今义:返回。 四、一词多义 1.分今天下三分。分:动词,分裂,分开,分散。 男有分。分:名词,职业。 2.恶 货恶其弃于地也。恶:动词,讨厌、憎恶。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恶:名词,罪恶。 3.与 选贤与能。与:通“举”,选择。 管仲非仁者与。与:表示疑问,后写作“欤”。 五、词类活用 1.故人不独亲其亲。亲:意动用法,以……为亲。 2.不独子其子。子:名词作意动用法,以……为子,抚养。 3.使老有所终。老:形容词作名词,老年人。 4.壮有所用。壮:形容词作名词,年壮人。 5.幼有所长。幼:形容词作名词,幼童。 六、文言句式 1.判断句: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也”表判断。 2.倒装句: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已。“藏于已”,介宾短语后置。 3.意动句: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亲”:以……为亲;“子”:以……为子。 七、课文翻译。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共有的,把品德高尚、能干的人选出来(给大家办事),(人人)讲求诚信,崇尚和睦。因此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养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终养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有职业,女子有归宿。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因此,就不会有人搞

《大道之行也》教案、说课稿、教学反思、教学实录

《大道之行也》教案、说课稿、教学反 思、教学实录 一、授课班级:八年级(上) 二、授课时间:XX年5月31日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相关文言词,翻译并背诵课文。 2.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尽快形成背诵思路,提高诵读能力。 3.了解古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理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大道之行也》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学习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为人类造福,做一个真正的社会人。 四、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2.要求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读出韵味,读出文意,最好当堂成诵。 五、学习时间:十分钟

六、学习准备:熟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找出不懂的词句,课堂发问。 七、教学步骤 (一)导入 展示一幅和平宁静的社会图片,引入课文——大同社会。世界上任何一个人都盼望自己生活在一个安定、和平的大同社会,没有权、利的纷争,没有名誉的搏斗,没有人与人之间的尔虞我诈,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和睦相处、各尽其责,在这样的社会里生活是快乐的。今天我们就走进《礼记》中的大同社会。 (二)解疑时刻 解答学生课前预习时遇到的难懂字词句。 (三)齐读课文 学生齐读课文,尝试用自己的话描述大同社会的特征。 (四)分析大同社会特征 1、“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说的是每个人都能够推己及人,把奉养父母、抚育儿女的责任、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使全社会亲如一家。“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意思是对各种年龄段的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