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诊断立项调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PGI、PGII酶免检测试剂盒立项调研报告

一、立项意义

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1990年全球癌症新发病例为807万,到1996年上升为1000多万,增加了24%。每年全球癌症死亡人数约700万,。癌症居全球人类主要死因的第三位。20世纪后期近20年间,全世界的癌症发病数一直呈逐年上升之势,上升了近一倍。今后的20年中,可能还将上升一倍。世界卫生组织预测,在世界范围内,到2025年肿瘤仍将继续增多,将有3亿人患癌症,并有2亿人因此而死亡。但主要在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增加相对较慢。这一流行趋势说明,21世纪上半叶,癌症仍将是对人类生命健康危害最大的重要疾病之一,是新世纪最大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

我国近期的调查表明,我国现患病人数在300万以上。每年癌症发病人数大约160—200万,约占全球20%。每年癌症死亡人数为130万,约占人口总死亡的18%。癌症居我国城市和农村居民死因的第一、二位。目前,北京市和上海市每4位死亡者中,就有一位是死于癌症。在35—59岁最佳工作年龄段的人群中,癌症长期居各类死因之首。

目前,胃、肝、肺、食管、结直肠、口/咽肿瘤一直位居我国多发肿瘤排位的前六位。胃癌新病例数基本上保持在世界胃癌发病总数的1/3以上。而肝癌、食管癌的新病例占全球发病总数的一半左右。据1973-1975年全国恶性肿瘤死亡调查及1990-1992年全国恶性肿瘤死亡抽样调查资料显示:1990-1992胃癌粗死亡率为25.16/10万,胃癌死亡占全部癌死亡的23.24%。胃癌、肝癌、结直肠癌合计死亡占到全部癌死亡的50%。1990年我国男性胃癌新病例数与1975年相比增加了22.59%;结直肠癌增加了58.5%。

在北京召开的“21世纪癌症控制学术论坛”上,肿瘤专家预测:如果粮食污染、食品卫生和饮食结构等诸多问题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我国消化系统肿瘤可能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保持高发势头。

人类与癌症斗争的目标是攻克癌症,其科学含义实为——控制癌症。按照世界卫生组织(W HO)的提法,就是使1/3的恶性肿瘤得以预防;1/3恶性肿瘤通过早诊、早治能够治愈;1/3的恶性肿瘤患者通过合理有效的姑息治疗,生

活质量得以改善。

W HO提出,以改善生活环境、戒烟、不酗酒……重视处理癌前病变和定期检查等预防措施来控制肿瘤。中国工程院院士孙燕教授也指出,有些癌症通过早期诊断和治疗是可以治愈的。因此,大力发展经济、实用的早期肿瘤鉴别诊断技术、加强癌症预防是我国癌症控制最经济有效的途径[1]。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外胃癌筛查的研究以日本,美国水平最高。日本依靠X线双重对比造影技术实施集团筛查已30年,每年筛查450万高危人群,灵敏度为84%,特异度为86.5%,早癌发现率40%-50%。但该法对早癌及癌前病变的发现率受方法本身的限制难以进一步提高,筛查成本很高,每发现1例胃癌约需7000美元,再加上没采用随机对照试验,无法对其效果做出确切的科学结论,至今WHO及国际抗癌联盟尚未向其他国家推荐该方法。美国则应用血清胃蛋白酶原(pepsinogen,PG)I,II及其比值做为胃癌筛查工具,对胃癌的癌前疾病(萎缩性胃炎)有明确筛查效果,但对癌前病变及胃癌尚缺乏特异性。芬兰应用类硫糖蛋白血清检测做为筛查工具实施集团筛查有一定的效果,正在进行远期效果评价[2]。

我国胃癌诊断主要依靠胃镜及病理活检,目前缺乏有效的实验室诊断方法。对各医院的资料分析显示,胃镜检查的指征及早期胃癌的识别能力上均存在较大的差距,一般的综合性医院由于对胃镜检查的指征掌握过严,早期胃癌的识别能力也有待提高,以致胃镜胃癌的检出率为8.89%,而早期胃癌的比例仅占1.2%-2.7%。此外内窥镜检查不但费用高、病人痛苦大,且镜头无法高温高压,增加了乙肝、丙肝甚至艾滋病医源性传播的可能。因此,目前国内实验室均在积极研究可用于胃癌血清学诊断的肿瘤标志物。概括起来包括①各种酶,如β-葡萄糖醛酸酶、乳糖脱氢酶及其同工酶,胃蛋白酶原I,II等;②来源于胚胎的标志物:如胎儿硫糖蛋白FSA、癌胚抗原(CEA)、甲胚蛋白(AFP)等;③胃癌单克隆抗体;④肿瘤相关抗原如CA72-4,CA19-9,铁蛋白、血清脂质结合唾液酸(LSA)等。上述各种标志物单独使用对胃癌诊断阳性率约为20%~70%,对早期胃癌敏感性为15-30%。几种标志物的联合应用,如CEA、CA72-4、CA19-9等,可望提高对胃癌诊断的特异性和敏感性[3]。见表1[4],表2[5]

表1 PG I、PGII用于胃癌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性

检测指标(ug/L)灵敏度(%)特异性(%)

PG I<35ng/L 54.9 89.3

PG I/PGII<1.5 61.8 83.9

PG I<35ng/L且PG I/PGII<1.5 28.4 96.4

PG I<35ng/L或PG I/PGII<1.5 71.6 83.0

表2 CA72-4、CA19-9、CEA测定及不同组合诊断胃癌的敏感度、特异性

检测指标(ug/L)灵敏度(%)特异性(%)

CA72-439.7 98.6

CA19-9 30.9 82.2

CEA 14.7 98.6

CA72-4/CA19-9 54.4 80.8

CA72-4/CEA 44.1 97.3

CA19-9/CEA 36.0 80.8

CA72-4/CA19-9/CEA 55.9 79.5

三、立项依据

(一)应用前景

胃粘膜分泌的胃蛋白酶原依其抗原性不同分为两个亚群,即pepsinogen(PGI)和PePsinogenII (PGII)。胃底腺粘膜的主细胞和颈细胞主要分泌PGI,也有少量PGII,PG II主要由贲门腺、幽门腺及十二指肠腺产生。这些胃蛋白酶原大多进入胃腔,在血液和尿中也少量存在[7]。很多组织化学研究表明胃癌细胞可分泌胃蛋白酶原,但由于一般情况下血液中来源于胃粘膜的胃蛋白酶原含量较高,很难检测出胃癌细胞产生的胃蛋白酶原引起的含量变化。血清胃蛋白酶原含量实际反映了胃粘膜的分泌功能。活动期十二指肠溃疡或胃溃疡病人血清PGⅠ和PGⅡ含量均显著升高,胰腺癌、肝胆疾病、萎缩性胃炎及胃癌病人则明显下降。早期胃癌患者的血清PGI含量即有显著下降,晚期患者下降更明显。肠型胃癌患者PGⅠ明显低下,PGⅡ升高,故PGⅠ/Ⅱ的比值明显下降。胃型胃癌及混合型胃癌病人的血清PGⅠ虽不减少,但PGⅡ增高,故PGⅠ/Ⅱ比值亦下降[8]。当胃全切后,血液或尿液中的胃蛋白酶原下降至很低的水平,这种情况下可能检测到胃癌细胞分泌的少量胃蛋白酶原[9]。

综上所述PGⅠ、Ⅱ及其比值测定,可用于:

①胃癌特别是癌前疾病(萎缩性胃炎)的早期诊断和胃癌分型(PGI下降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