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几个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几个问题
【摘要】迄今为止,人们对古代汉语判断句的认识和掌握还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影响了古代汉语判断句这方面的教学。本文通过对古代汉语判断句本质特点的阐释与分析,以求达到准确把握古代汉语判断句的目的。
【关键词】判断句本质特点系词名词谓语句判断句的活用
判断句是古代汉语中特殊的句类之一,也是古代汉语中比较重要的句类之一。到目前为止,人们对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分析与研究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判断句的确认标准是什么;“……者……也”句式是否是判定判断句的唯一或主要的特征;是否所有名词谓语句都是判断句;“是”字、“为”字在什么情况下可以当作判断句的系词;“判断句的活用”说是否是正确的。关于以上几个问题学术界还存在着歧见,并没有定论,有进一步探讨的必要。本文通过追根溯源,比较分析学术界观点,力求排除不准确的观点,准确把握古代汉语判断句本质特点,进而准确掌握古代汉语判断句。
一、古代汉语判断句的本质特点
关于古代汉语判断句的确认问题,学者王力认为“判断句是以名词或名词性的词组为谓语,表示判断的”。【1】学者郭锡良补充,“判断句表示某种事物是什么东西或不是什么
东西,某种事物属于某一类或不属于某一类”。【2】学者刘忠华则坚持以形式和意义相结合的原则来判定判断句。他认为判定某个句子是判断句需要遵循两个原则,“一是名词性质的词语作谓语,一是主语所指与谓语所指是同一事物或同一类别”。【3】我们赞同学者刘忠华的观点,他指出了判断句与非判断句的本质性的区别,即一个句子如果被判定为判断句,那么这个句子必然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在形式特点这个方面,古代汉语判断句的谓语必须是名词或名词性词组,那么形容词或形容词性词组以及动词或动词性词组作谓语的句子就一定不是判断句;一是在语义关系方面,谓语必须对主语作出判断,即判定主语所指是或不是某一事物,属于某一类别或不属于某一类别。如果只着重考虑一个方面而忽略另一个方面,就很可能把非判断句也误认为是判断句,影响我们正确地判定判断句,从而影响古代汉语教育教学实践。所以,只有满足这两个条件的句子才可判定为判断句,二者不可偏废,缺一不可。
二、关于古代汉语判断句基本形式的几个问题
关于古代汉语判断句的结构形式问题,有些学者把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基本形式归为以下四种:【4】
1.主语+者,谓语+也
2.主语,谓语+也
3.主语+者,谓语
4.主语,谓语
这种典型的只注重“……者……也”的句式并没有提及古代汉语判断句对谓语的要求以及主语和谓语之间的语义关系,单纯以形式来判定是不是判断句,无疑是不正确的。
学者刘忠华把目前学术界普遍的观点,即所谓的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基本形式,归为以下四类【3】,用来批驳这种观点,从而得出判断句本质的这样一个结论。
1.主语(者)+名词性谓语(也)
2.主语(者)+副词+名词性谓语(也)
3.主语+为+名词性谓语
4.主语+是+名词性谓语
(1)陈胜者,阳城人也。(《史记﹒陈涉世家》)
(2)制,岩邑也。(《左传﹒隐公元年》)
(3)黄帝者,少典之子。(《史记﹒五帝本纪》)
(4)荀卿,赵人。(《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5)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史记﹒项羽本
纪》)
(6)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战国策﹒魏
策四》)
(7)夫六国与秦皆诸侯。(苏洵《六国论》)
(8)“夫执輿者为谁?”“为孔丘。”“子为谁?”
“为仲由。”(《论语﹒微子》)
(9)此必是豫让也。(《史记﹒刺客列传》)
(10)天子识其手书,问其人,果是伪书。(《史记
﹒封禅书》)
学者刘忠华所归纳的第一种形式是大多数学者认为的,古代汉语判断句中典型的“……者……也”句式,如果我们假定这种说法是正确的,那么他所总结的这种形式,明确地规定了谓语的性质,所以要比其他人归纳的准确得多,也简洁得多。这种“……者……也”句式在古代汉语中是比较常见的,但这也并不能认定“……者……也”句式就是就是判断句的基本形式的一种。从“……者……也”句式本身来看:主语后面的“者”字和谓语后面的“也”字是可以省略的,甚至是可有可无的,所以把这种有“者”字、“也”字和无“者”字、“也”字均可得句式叫做“……者……也”句式,这种说法本身就是矛盾的,错误的。比如示例(1)中有“者”字、“也”字;示例(2)中有“也”字;示例(3)中有“者”字;示例(4)中既没有“者”字,也没有“也”字。如果把示例(4)中的“荀卿,赵人”改为“荀卿者,赵人也”或者把示例(1)中“陈胜者,阳城人也”改为“陈胜,阳城人”,我们看到不论是句法结构还是语义关系都没有变化,丝毫没有因“者”字、“也”字的有无而被影响,也就是“者”字、“也”字在句中几乎没有任何地位可言,一种句式怎么能用可有可无的一部分来命名呢?不仅如此,从另一方面句
类来看,并不是说古代汉语中所有“……者……也”句式的句子都是判断句,只能说符合这种形式的句子有可能是判断句,比如示例(1)、(2)(3)、(4),但这种形式并不是判定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唯一的、本质的特征,只有遵从上文中所提到的“两个原则”的句子才可以称之为判断句。
他所归纳的古代汉语判断句的第二种形式也是古代汉语中比较常见的。主语和名词性谓语之间添加副词强调语气。这里的副词可以表示肯定语气:比如示例(5)中的“必”字,加强了句子的语气,除此之外,在古代汉语判断句中还有“乃”、“固”、“诚”等用在主语和名词性谓语之间表示肯定语气。主语和名词性谓语之间的副词也可以表示否定语气:比如示例(6)中的“非”字,这些都是毋庸置疑的。但是,从语法方面看,副词是不能修饰名词或名词性词组的,很明显在古代汉语判断句的这种形式中副词是位于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之前的。那么这种现象该如何解释呢?我们还是从语法方面看,主语和名词性谓语之间的副词修饰的是什么成分,显然这里的副词修饰的是谓语,即由名词或名词性词组构成的谓语,而不是作谓语的名词或名词性词组,这样分析后,就没有疑问了。其实,古代汉语判断句的表达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以上两种表达方式只是运用得比较多罢了,古代汉语判断句并不拘泥于某些形式,就如现代汉语中的判断句一样,“是”字作为系词在现代汉语中是相当普遍的,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