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食物结构养生方案之大众养生师制度的建立与发展复习课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式食物结构养生方案

大众养生师制度的建立与发展思路

饮食业提供健康饮食服务,食品工业生产符合健康标准的食品,都需要一支专业队伍。中国历史上有一个食医制度,主要是为皇家的饮食生活服务的,可借鉴用来为大众健康服务,建立大众食医制度,或称大众养生师制度。

1、中国历史上的宫廷食医制度

食补、食疗经过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的漫长岁月,由萌芽而渐趋形成雏型,到达公元前五世纪的周代,当时统治阶级为了保护他们的健康和调制适宜的饮食,开始在宫廷设置“食医”以专司其事。食医这种职务,与疾医、疡医、兽医一起构成周代医政制度的四大分科,并排在诸医之首。《周礼·天官·冢宰》记载:“食医掌和王之六食、六饮、六膳、百馐、百酱、八珍之齐。凡食齐视春时,羹齐视夏时,酱齐视秋时,饮齐视冬时。凡和,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咸,调以滑甘。凡会膳食之宜,牛宜稌、羊宜黍、豕宜稷、犬宜粱、雁宜麦、鱼宜众,凡君子之食恒放焉”。食医主要是对食、饮、膳、馐进行调和与搭配,对饮食寒温的确定,与四季的气温相比拟,即主食应当温,羹汤应当热,酱应当凉,而饮料与酒应当寒。对饮食五味与季节的搭配也有讲究,春天多吃酸味食物,夏天多吃苦味食物,秋天多吃辛味食物,冬天多吃咸味食物,无论哪一季节都要食用甘甜滑润的食物,可调和身体、润肠通便。肉食与主食的配合,牛肉应与粳米饭配食,羊肉应与粘黄米饭配食,猪肉应与高粱米饭配食,狗肉应与小米饭配食,鹅肉应与麦饭配食,鱼应与菰米饭配食。如此复杂、讲究的饮食调配,是对天子、王侯及上等贵族之家的日常膳食而言的,但也充分说明,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古人就对饮食养生健身提出了较为系统的办法。王宫中把食医列于众医之首,又说明了当时对食养、食疗的重视。

周代之后,宫廷医事分科越来越细,到元代分为十三科,虽然没再设食医这个科目,但设置饮膳御医,与食医是类似。明清朝廷沿袭了元代的医事分科,食医制度实际上坚持下来。直至今天,食医制度似乎中断了,各级政府没有食医这一官职,但高级干部所配备的保健医生,实际上履行了食医的职责。

元代饮膳御医忽思慧,可能是中国历史上最有成就的食医,他对各种食物的养生功能、滋补作用乃至食物的毒性等,都非常有研究,他做出的御膳不仅有营养,而且在养生和治疗疾病上也

有一定的帮助。元仁宗时,因为数年在外征战,四处奔波,操劳过度,肾气亏虚,患了阳痿症,十分痛苦。忽思慧根据元仁宗的情况,做了“羊肾韭菜粥”为他调理。元仁宗每天坚持喝粥,不到三个月的时间,病就痊愈了,不久王妃也怀了孕,仁宗喜上加喜,大大奖赏了忽思慧,同时让忽思慧将此粥列为宫廷膳食良方,此后也经常服食。忽思慧还不忘整理自己的心得,并结合前代各家本草、名医方术、民间饮食的经验,在公元1330年编撰了《饮膳正要》一书,这是我国古代第一部较为系统的介绍饮食养生的专著,对今天的食物搭配、合理进食及治疗慢性疾病等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周代宫廷医生的食医、疾医、疡医、兽医中,随着历史的发展,疾医、疡医、兽医从宫廷传到民间,成为不断发展的行业,其理论思想大多以世袭方式得到了完整的保存和传承。食医从宫廷传到了贵族阶层,就停止了向民间传播,民间没有正式就业的食医大夫,但中医生在一定程度了代行了食医的职责。所以,饮食养生以及食养、食补、食疗附庸到中医上,其理论思想只能从中医典籍和医家著述中觅得踪迹。

食医作为有中国特色的一种医疗形式在远古年代产生,以中国传统哲学中的阴阳五行学说为体,以中国传统医学四气五味、性味归经学说为用,以药食同源的理念为基础,从中医独特的角度专门研究食物、食物配伍、营养和烹饪,通过饮食养生以及食养、食补、食疗方法,为中华民族的健康服务。清代著名医家徐大椿在《用药如用兵论》中指出:“圣人之所以全民生也,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而毒药则以之攻邪”。认为,圣人用来保全人民生命的健康的方法,用主食作营养品,用水果作辅助品,用肉类作补品,用蔬菜作充养品,而药物是用来治疗疾病的。这就比较准确地介绍了饮食养生的内容与作用。现代生活中,人们越来越认识到饮食养生的重要,食养、食补、食疗也出现了从未有过的大普及,再也不是皇帝御膳房和贵族膳食房的专利了,食医走进寻常百姓家,已成为新平民时代的社会要求。

2、西方公共营养师制度在中国水土不服

公共营养师,主要从事营养评价、营养指导、营养宣传教育、营养管理并指导人们合理营养、平衡膳食,以及从事营养教学的特殊职业者,包含营养保健、营养康复等工作;细分为诊所营养师、餐饮类服务管理营养师、营养咨询师、公共保健(保健食品)营养师、社区健身中心营养师、教育领域中的营养师、商务领域中的营养师、研究性营养师等职业;主要在社区、中小学、托幼机构、大专院校、大型企事业单位及机关食堂、食品生产企业、各级饭店等单位进行营养相关的指导工作。公共营养师,是西方经济发达国家在20世纪迅速发展起来的新行业。目前经济发达国家各级营养师队伍十分壮大,如人口不到3亿的美国拥有5万多名营养师,平均每6000人有1

名营养师,日本的比例更高,每330人即有1名营养师。

我国在上世纪80年代曾经有过营养师的短暂繁荣,当时从事营养学专业学习的人为数不少,但是,由于营养师这个职业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基层医院、社区、学校、幼儿园等机构一直没有营养师岗位的法定设置,造成了营养学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困难,很多人最后不得不转行从事其他职业,这最终导致了营养学教育的门庭日益冷落。我国现有专业营养师不足2000名,即每65万人共享1名营养师,且主要集中在三级和二级医院中。在百姓生活中,很难见到营养师,更没有形成一种专业化的职业。近几年,营养师的教育与培训有变热的趋势,但能否真正繁荣起来,取决于大众对营养师的接受度。

公共营养师是在西方发展起来的,其理论体系建立在营养素的基础上,必修课主要是公共卫生学、营养学、食品学、食品卫生学、烹调学、营养指导、粮食经济、社会福利、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微生物学、高分子化学、数理统计、社会心理、经营管理、伙食管理等,主要工作是研究食物中的营养素和人体机能需要的关系。营养师的工作,很多时候更像是一件科普工作,首先向大众传播营养学的科学道理,大众只有先接受营养理念,才能接受营养建议,才能聘用营养师。中国的营养师所掌握的理论体系,与中国老百姓的饮食养生知识不能引起共鸣,难以为大众所接受。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及《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抛弃了中国式的理论体系,而选择西方的理论体系,抛弃了大众熟悉的理论,选择了大众陌生的理论,这是在政府支持下、历经30余年,却不为大众普遍知晓、不为大众所接受、所实行的根本原因。中国的营养师制度,出于同一原因,也是在政府支持下、历经30余年,营养师制度没有建立起来,老百姓的传统饮食观念制约着营养师队伍的发展。

3、中国特色的大众养生师制度

中医学、中华养生学等相关学科,都受中华生命科学的影响,中华生命科学是建立在气化论及阴阳五行论哲学基础上的,是一种有别于西方的科学体系。在中国,与大众思想认识与行为相关的政策选择,中国化、大众化是不能不考虑的问题。

营养师与食医的概念相近,营养师的工作性质、工作范围、工作方式及培养教育,已经形成一整套制度,食医缺乏这种规范化、具体化的形式,食医可以借鉴营养师制度形式,但内容以中华饮食养生文化为基础,按先进文化的民族性、大众性、科学性特征,对中华饮食养生文化进行整理,从而建立和发展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大众食医理论体系,并以此为基础,建立和发展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大众食医制度。当然,究竟以“大众食医”命名,还是以“养生师”、“养生顾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