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城市管理模式的嬗变
城市基层社会管理变迁中社区中介组织的培育
同样 的 模 式 管 理 下 级 。
由于 单 位 ( 别 是 城 市 里 的 单 位 ) 承 担 职 工 特 要
、
从 单 位 制 到 社 区 制 : 市 基 层 社 会 管 理 体 制 城
的 嬗 变
的 生 活 管 理 职 责 , 大 多 数 单 位 都 以 自 己 的 住 宅 地 绝
为 中 心 , 立 起 了 大 小 不 一 的 “ 位 大 院 ”, 这 些 建 单 在 单 位 大 院 里 , 常 都 有 由单 位 直 接 领 导 的 家 属 委 员 通 会 的 建 制 。所 以 家 委 会 和 居 委 会 一 样 , 改 革 前 城 是 市 最 基 层 的 、 于 群 众 自治 性 质 的 社 会 管 理 组 织 , 属 但 是 多数家委 会 并 不 接受 所 在 街道 或 村镇 的 “ 方 ” 地 领 导 , 不 与其 发 生 联 系 , 是 由单 位 内部 的 管 理 组 也 仅 织 。 凡 有 与 “ 方 ”的 联 系 或 协 调 均 由 单 位 出 面 。 地 这种集 行政 与 生 活功 能 为 一体 的“ 位 大 院 ” 单 单 是
第 3 卷 第 6期 O
20 0 9年 l 2月
闽 江学院学报
J RNAL O N I G I R I Y OU F MI J AN UN VE S T
Vo . O No 6 13 .
De . 2 o9 c 0
城市 基层 社会 管理 变迁 中社 区 中介 组织 的培育
位 管理 体 制 中 不 可 分 割 的 部 分 。
单 位制对 于 当时 高度 集权 的政 治体 制 的运 作 ,
对 于高度集 中的计 划 经济 体制 的实施 , 于 整个 社 对
从单位制、街居制到社区问题与思考.wps
从单位制、街居制到社区问题与思考社区制的实践时间不长,还处于初步的探索阶段,在理论和实践上都还存在很多的问题,需要研究者和实践工作者以更广的视野做出更深的思考,不断去完善社区制,使得社区制的管理方式能够形成长效机制,推动社区持续发展,使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不断提高,从而向全面性小康社会迈进。
为此,笔者作出以下三个问题的分析和思考。
1、社区制理论的两大分野:行政化倾向、自治化倾向如何研判?理论来源实践,又指导实践。
随着我国现代化的发展,原来管理城市基层社会的单位制和街居制已不能适应形势的需要,社区制应映而出,但由于政治学、社会学两大学科曾经中断很长时间以及其他原因,理论界对社区制建设的理论准备并不是很充分。
因此,从本土的经验和西方的研究两个视野出发,理论界对于社区制形成了两种取向。
第一类研究者主要从强化基层社会管理的角度出发,他们看到了在社会转型后我国基层社会管理面临着严峻的问题,把社区制看作加强政府对基层社会控制的一种替代的工具。
他们认为在单位制解体后街道办事处实际上已承担起一级行政政府的职能,却没有相应的行政权力授予,权责不一致限制了街道办事处在地区整合的能力。
因此,他们主张的社区制思路主要是:政府权力重心下移,将社区内各种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居民群众等资源整合起来,在街道办事处的引导下,共同推动社区发展。
这里的社区制建设实际上是基层政权的重建。
第二类研究者主要运用西方的理论,从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来研判社区制的建设。
他们认为在我国计划经济体制下,“大政府、小社会”的局面长期维持,政府是全能主义的政府,社会的力量非常薄弱。
而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社会得到了成长的机会,但是政府权力依然过大,包揽公共事务过多,导致行政效率低下、缺乏社会认同等问题,而社区也难以发育。
为此,他们对于社区制的主要观点是:建构“小政府、大社会”模式,转变政府职能,政府管理好本该自己管理的公共事务,把不该管的和管不好的交给社区自己管理。
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缘起、演进及新时代的嬗变——基于历史制度主义的研究
R e g u la to ry D e ta ile d P lanning【文章编号】1002-1329 (2021) 01-0072-08【中图分类号】TU 984【文献标识码】A[doi ] 10.11819/cpr 20210110a 【作者简介】高捷(1978-).女.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博士研究生,高级城市规划师。
赵民(1952-男.同济 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教授、博士生导师.本文通 信作者。
【修改日期】2020—12-07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缘起、演进及新时代的嬗变—基于历史制度主义的研究ORIGIN, EVOLU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REGULATORY DETAILED PLANNING IN THE NEW ERA: BASED ON THE PARADIGM OF HISTORICAL INSTITUTIONALISM局捷赵民G A O J ie ; Z H A O M in【摘要】以历史制度主义为分析视角,将我国控 制性详细规划置于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场景之中 加以考察,以期深刻理解控规的作用、制度环 境及运作特征。
首先介绍历史制度主义的理论概 念,探讨其对规划研究的启示;然后回溯我国控规的缘起和演进历程,鉴于控规从雏形到成型再到成熟和新的变革大致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因 而对控规发展及其制度等背景的阐释也分为三 个阶段,即探索与初创阶段(1978—1989年)、改 革与成型阶段(1990—2007年)、成熟与重构阶段 (2008—2018年)。
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最后对 新时代的控规创新发展趋势作若干探讨,希冀为 完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建构和实现治理目标提供 思路。
【关键词】历史制度主义;控制性详细规划;制 度建设;创新发展ABSTRACT: T a k in g h is to r ic a l in s titu tio n a lis mas th e a n a ly t ic a l p e r s p e c t iv e , t h is p a p e r p u ts the re g u la to ry d e ta ile d p la n n in g o f C h in a in the h is to ric a l con text since the re fo rm and opening u p , in o rd e r to u n d e rs ta n d th e fu n c tio n , in s titu tio n a l e n v ir o n m e n t , a n d o p e r a tio n a l c h a r a c te r is tic s . F irs tly , the paper introduces the theoretical concept o f h is to r ic a l in s t it u t io n a lis m , and d iscusses its e n lig h te n m e n t to th e p la n n in g stu d ie s . S e c o n d ly , th e p a p e r stud ies th e o rig in and e v o lu tio n o f the re g u la to ry detailed p la n n in g . F ro m the prototype to m a tu rity , it has experienced three h is to ric a l stages , and the research and in terp reta tio n are also d ivid ed in to three stages , n a m e ly , the exp lo ra tio n and start up (1978 - 1989), the re fo rm and shaping (1990 -2007), and th e m a tu r ity and re s tru c tu re (2008 - 2018). F in a lly , it puts fo rw a rd som e tho ug hts onthe fu rth e r tran sfo rm ation o f the re g u la to ry detailed p la n n in g in the n ew era , in lin e w ith the constructionand im p le m e n ta tio n o f the national te rrito ria l spatial p lann in g system o f C h in a .K E Y W O R D S : historica l in s titu tio n a lis m ; regulatory d e ta ile d p la n n in g ; in s t it u t io n a l c o n s t r u c t io n ; in n o va tio n and developm ent1引言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以下简称控规)已经有约40年历史.在我国经济社会 转型的背景下.控规的缘起和制度化显然有其特 定的成因.规划学界和业界曾经做过诸多研究。
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深入推进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工作实施意见(试行)
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深入推进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工作实施意见(试行)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公布日期】2019.05.27•【字号】宁政办发〔2019〕30号•【施行日期】2019.05.27•【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失效•【主题分类】土地资源正文市政府办公厅关于深入推进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工作实施意见(试行)宁政办发〔2019〕30号各区人民政府,市府各委办局,市各直属单位:为加快形成“以亩产论英雄”的用地导向,提升我市省会城市功能和中心城市首位度,切实提高土地资源配置效率和产出效益,根据国家、省相关政策要求,经市委、市政府同意,现就深入推进全市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工作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范围模式(一)再开发范围。
城镇低效用地是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镇建设用地范围内,布局散乱、利用粗放、用途不合理的城镇存量建设用地。
国家产业政策规定的禁止类、淘汰类产业用地,不符合安全生产和环保要求的用地,“退二进三”产业用地,土地利用强度、土地产出率等指标较低的产业用地,废弃露采矿山用地,及其他利用效率较低的土地,可纳入再开发范围。
(二)再开发规划要求。
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坚持规划先行,必须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等,在满足基础设施、公共设施等配套设施用地的前提下,对改造开发的规模、时序等进行统筹安排,确保再开发工作稳步有序开展。
(三)再开发模式。
围绕我市创新名城和美丽古都建设、主导产业发展、改善民生的实际需求,通过老城嬗变、产业转型、城市创新、连片开发等形式多样的开发模式,采取收购储备、实施流转、协议置换、“退二进三”、增容技改等再开发方式,调动各类开发主体积极性,实现利益共享、多方共赢。
1.“老城嬗变”模式。
以低效楼宇更新、棚户区改造为重点,通过土地用途优化和利用率提升,结合历史文化遗产、特色风貌保护,进一步提升城市品质。
2.“产业转型”模式。
以重点工业片区布局调整、中小工业集中区转型升级为重点,采取协议置换等方式,鼓励企业转型,推动产业升级、效益提升。
钱学森开放巨系统
谨以此文缅怀纪念民族魂魄、科学巨擎、我们永远的钱老——人民科学家钱学森先生!钱学森开放复杂巨系统理论视角下的科技创新体系——以城市管理科技创新体系构建为例宋刚北京大学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研究所,北京100871摘要:本文基于钱学森开放复杂巨系统理论,对知识社会环境下的科技创新体系建构进行了研究。
在技术创新双螺旋基础上,进一步从科学研究、技术进步与应用创新的协同互动入手,并以城市管理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为例,构建了科技创新体系构成图,分析了由以科学研究为先导的知识创新、以标准化为轴心的技术创新和以信息化为载体的现代科技引领的管理创新构成的科技创新体系。
三个体系相互渗透,互为支撑,互为动力,推动着科学研究、技术研发、管理与制度创新的新形态,共同塑造了面向知识社会的创新2.0形态。
现代城市管理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科技创新体系的构建与实践对面向服务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具有直接参考价值,对知识社会环境下的科技创新体系的建构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关键词:知识社会,科技创新体系,创新2.0,城市管理,复杂性Science & Technology Innovation System in Perspective of Open Complex Giant System Theory of Qian Xuesen - Example from Construction of Urban Management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SystemSONG GangInstitute of Remote Sensing and GIS, Peking UniversityAbstract: Science & Technology Innovation System in knowledge-based society is studied in perspective of complexity science. Starting from the double helix structure of technology innov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is analyzed as interaction of scientific research, technology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innovation. With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system in urban management as an example, three subsystems, namely, knowledge innovation system lead by scientific research, technology innovation system supported by standardization, and management innovation enabled by modern ICT, are constructed and analyz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Open Complex Giant System Theory by Qian Xuesen. The convergence and interaction of the three subsystems triggered the paradigm shift of scientific research, technologyinnovation and management innovation, which lead to innovation 2.0 in a knowledge-based society. This construction can be borrow directly to other modern service-oriented industry, and is also revelatory to construc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system in a knowledge-based society.Key words: Knowledge Society, Science & Technology Innovation System, Innovation 2.0, Urban Management, Complexity科技进步推动了复杂性科学的发展,让我们以全新的视野审视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及其科技创新支撑[1]。
分类号密级弋谣雾弋夭等硕士学位论...
幽4-1农户农产品悄售槊道地傅盈从图4-13可以看出.大部分农户的农产品是通过批发市场销售的,可见建立大型批发市场对农产品的销售具有重要的意义。
农产品批发市场以其具有集散货物、传播信息、形成价格的功能t而逐步发展成为农产品特别是鲜括农产品流通的中心环节,在实现农产品大进大出,将产品优势转化为商品优势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另外,产地批发市场作为产业龙头,连接基地和外埠市场。
集初加工、储存保鲜和销售子一体,突出地方特色,承载产品品牌,作用也十分显著。
产销直挂、连锁配送、订单农业越来越受到客户的欢迎.这几种经营方式的最大优点是生产者可以根据客户的要求.进行有计划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产品质量和收益有保障,井可以减少流通环节,降低中间费用,对生产者和消费者都有利,其发展前景非常广阔。
小结★品牌战略诚信经营可以实现优质优价,提高优质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市场准入制度保证了市场的农产鼎质量,但目前还只是试行,推行难度根大,要真正建立起市场准入制度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批发、连锁经营等销售方式减少了中间环节.缩短了流通时间,是农产品报好的销售方式。
对农民愿意加入哪种经济组织的调查如图4-14:圈4-2:。
农民自曩加^的备种经济组织比倒圈调查结果显示农民是十分愿意加入这些经济组织的,实践证明只有把千家万户的农民组织起来,增强农民的自我约束、自我保护、自我发展能力,才能够有效地解决分散生产与统一生产的矛盾.才能够把各项标准落到实处。
小结★没有农民的组织化就没有农业的标准化。
★坚持因地制宜的采取多种途径、多种形式,不断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4.9政府对农业标准化建设的作用分析对政府在农业标准化建设中的作用的调查情况如表4一15:衰4一13政府扮怍用谭壹持况袁农业标准化建设实证分析研究(以山东为例)作者:张德新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农业大学1.国农学会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 19972.中国农业科学院世界农业 19913.全国质量体系与质量认证函授教育办公室.上海市技术监督局质量认证教程 19944.万宝瑞新阶段农业结构调整的实践 20005.匡远配.何忠伟.张银定以农业标准化促进农产品国际贸易的对策探讨[期刊论文]-农业质量标准 2004(5)6.山东省农业厅市场与经济信息处农业质量工作法律法规汇编7.徐柏园.李蓉农产品批发市场研究 19958.西蒙·库兹涅茨各国的经济增长 19859.刘连馥绿色食品导论 199810.刘志澄WTO与中国农业[期刊论文]-农业经济问题 2002(5)11.赵卫东.王占弟农业标准化 198812.邓力群当代中国农业 199213.梁青对海南农业标准化的思考[期刊论文]-中国标准化 2004(8)14.柯炳生《WTO与中国农业》简明读本 200215.曹林英.邱剑锋新世纪农业发展导论 200316.尤秉德无公害农产品的开发及技术 199617.李文华.杨修环境与发展 199418.陈骏质量体系和认证实施指南 199419.王晓英.王素梅入世后我国农产品竞争力研究——入世后我国农业发展问题研究(之一)[期刊论文]-生产力研究2003(1)20.孔祥敏国外的农业保护政策考察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2001(12)21.白瑛.张祖锡试论绿色农业[期刊论文]-中国食物与营养 2004(9)22.谷树忠农业自然可持续利用 199923.袁俊美、日及欧盟的合格评定管窥[期刊论文]-农业质量标准 2004(3)24.刘定武微量元素营养与施肥微肥施用 199325.国家技术监督局标准化司.全国环境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GB/T 2400-ISO14000.环境管理系列国家标准宣贯教材(一) 199726.农业部农业环境监测总站我国农业环境现状和发展趋势的基本评价 1992(03)27.季明川农业环境保护指南—山东省农业环境保护条例释义 199628.侯喜林有机农业与有机食品蔬菜生产-21世纪蔬菜产业发展的导向 2001(06)29.李秋洪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 199830.农业法制宣传领导小组办公室农业法律知识读本 199731.牛若峰入世后中国农业发展的国际化战略 2002(08)32.李春田标准化概论 198233.何秀荣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研究方面的问题及建议[期刊论文]-农业经济问题 2003(2)34.胡继连.张吉国农业标准化发展概况及前景展望35.耿天霖我国畜禽产品药物残留限量采用国际标准与国外先进标准分析研究[期刊论文]-农业质量标准 2004(3)36.陈涛生物农药检测及其原理 199537.吴敏文"绿多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的影响及对策[期刊论文]-农业质量标准 2004(3)38.陶运来我国农产品标准化的现状分析与改进建议[期刊论文]-中国标准化 2004(7)39.胡继连.张吉国农业标准化发展概况及前景展望40.李志军地方政府如何应对国外技术壁垒[期刊论文]-中国经贸导刊 2004(16)41.于冷国际农产品质量分等分级的经验与启示[期刊论文]-中国标准化 2004(9)42.农业部市场与经济信息司.农业部质量办公室农业质量标准工作法律法规汇编 200143.吴天琪中国农村发展新论 20011.上海市质量协会代表团标准、认证与经济增长——访问德、法两个质量组织[期刊论文]-上海质量2006(7)2.嵇立平传统城市管理模式的嬗变--访北京市市政管理委员会委员武利亚[期刊论文]-科技潮2006(7)3.宋明顺.范庆瑜.王晓军用标准化提升区域产品市场竞争力的实证研究[期刊论文]-中国软科学2004(5)4.张喜山.Zhang Xi-shan吉林省农业标准化建设的现状与对策研究[期刊论文]-税务与经济2007(2)5.刘春香.Liu Chunxiang入世后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及对策探讨[期刊论文]-世界贸易组织动态与研究2005(6)6.张伟萍加快我国农业标准化建设的重要性及对策[期刊论文]-科技信息2008(25)7.杨静加快农业标准化建设现代农业[会议论文]-20078.张颖资源型城市农业产业化发展探析——以河南省平顶山市为例[期刊论文]-调研世界2010(6)9.郝彦宏河北省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研究[学位论文]200410.方爱芹关于山东实施"走出去"战略的思考[期刊论文]-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19(6)本文链接:/Thesis_Y774676.aspx。
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城镇化发展论文
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城镇化发展论文一、中国城镇化的战略嬗变与国家治理著名城市学家贝利曾指出,20世纪快速城市化过程尽管存在很多共性,但是其道路却各不相同,差异主要源于文化背景及发展阶段的不同,并产生多样化的人类后果③。
新中国的城镇化战略,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发展演变。
正是在这种战略演进之中,国家治理的实践进程以及新近的公共治理需求变化得以呈现。
第一,抑制型城镇化或逆城镇化。
自新中国建立至“文革”结束,基于国家发展的现实需要,对于城市(镇)化采取极为谨慎的限制发展思路,城市建设总体上处于相对迟缓甚至是停滞且有阶段性起伏的状态。
譬如,1949—1957年为显著的上升期,城镇化率从10.64%上升到15.39%;而1958—1965年间,则分别经历了前三年的快速增长和后五年的持续下降,城镇化率一度达到19.75%的阶段高位,也曾一度因撤销城市而迅速降至17.98%。
及至“文革”,城镇化基本停滞,1977年的城镇化率甚至负增长至17.55%④。
此阶段的城镇化,受到三方面因素的重大影响:一是工作重心向城市转移过程中建设资源的匮乏。
建国初年,恢复秩序与发展生产面临严重资源紧缺,这对于选取乡村服从和服务于城市、以农村对城市的支撑能力为依据设计城市发展规模的思路影响深刻。
二是城市“生产性功能”的新设置。
革命后政权无论是基于秩序可控的考量,还是出于迅速促进国家建设的需要,都亟需发展出生产性而非延续传统的消费性城市定位,以工农产品“剪刀差”实现对乡村资源的超常规汲取,将经济上“小体量”的城市转变成为秩序支配的中轴。
从那时延续至今、被人们广为诟病的城乡二元体制,实际上是国家对城市功能进行生产定位置换的实践后果。
三是以满足城市人口控制、实现城乡区隔化治理的户籍制度。
严格限制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的户籍制度,具有稳定社会秩序、确保资源供给和迅速形成国家统治力的强大功效。
然而户籍的居住固着功能逐渐衍生出新的内涵,它逐渐成为城乡分治体系下大量社会福利差异化配置的“分配器”,这实际上以计划方式固化了城乡之间的权益格局。
建党百年来乡村治理范式的嬗变逻辑及新时代启示
建党百年来乡村治理范式的嬗变逻辑及新时代启示滕明君张昱[提要]乡村是中国共产党开展各项工作的重要区域,是中国共产党不断走向强大的重要基础。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乡村治理走过了极为不平凡的历程,在革命、建设、改革的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乡村治理范式的演进与历史中心任务密切相关。
透视百年发展历程,可以发现中国共产党乡村治理范式的嬗变逻辑,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不断推进乡村治理向制度化法治化的发展方向迈进。
为此新时代乡村治理要不断凸显党组织的领导作用,紧密围绕国家治理现代化,不断提升乡村治理现代化水平,不断激发农民主体作用,为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奠定坚实基础。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乡村治理范式;乡村振兴;国家治理现代化中图分类号:D26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丨004—3926(2021)03—0189—06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体制改革与社会治理创新研究”(16Z D A078)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滕明君,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社会工作政策;张昱,华东理工大学社 会工作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法学院院长,研究方向:社会工作政策、法社会学。
上海200237_、问题的提出乡村是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 分,始终是中国共产党开展各项工作的重要区域。
尽管在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中国共产党在乡村 地区推进各项工作的侧重点各有不同,但中国共 产党“不忘初心”,持续推进乡村基层社会治理,为乡村人民群众谋福祉的努力始终如一。
近年来学 术界围绕“乡村”“农村”等主题,不断深化拓展认 识中国共产党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形成了诸多 包括乡村治理研究历史脉络、实践经验、功能提升 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为推进新时代乡村治理转型 奠定了坚实的学理基础。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实 现乡村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只有更好地掌握百 年来乡村治理实践的逻辑,才能更深刻地理解乡 村治理的历史、现在和未来。
新型城镇化中的城镇文化嬗变和发展
3
.
然资源 、景观资源 、生产资源 、文化资源和人的资源 ,这
是一个地 区区别于其他地区的决定性因素。在文化趋 同的 形 势下 . 保 持每个地 区内在 的特色显得 非常重要。世界是
多元 的 .地区和人也是多元的 .只有确认这种多元性 ,才 能挖掘和保 护地域传统文化 的价值。在传统文化 的确认和
一
、
新城镇文化或成为一种新型的中间文化
态 。同样 需要强调的是 ,在城市文化现代性的后面 ,也存 在着另一种消极和异化 的城市文化 : 从鸡犬相 闻到老死不
研究新城镇文化 ,离不开对 乡村 乡土文化和城市大众
文化这两种相对成 型、具有稳定特质的文化形态的研究 。
相往来 ,从遵循古老的 乡规 民约 、人情世故到仅仅依靠冷 冰冰的法律和契约 乡村文化和城市文化之间已经形成 了
治和礼俗的后面 .隐伏了一个天道 ,构成 了一种信仰的神 圣性 。 城市大众文化具有多元开放 的特征 : 人 口的流动 、生 产方式的多样化和信息流通渠道 的开放 ,扩大 了城市的文
。 ◆ 工海 房地
式 、组织方式和文化方式转变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 中,地
庄村建设 村级市 的案例 ,无疑就是一个大胆的尝试 。 房产 开发商和地方政府 紧密合作 ,房产开发商在整个市镇 的设计 、建设、运营阶段全面参 与的运作模式 ,这可以说
巨大的鸿沟 。
中国地大物博 ,不 同地域孕育出不同类型的 、丰富多 彩的民俗文化 。需要强调的是 乡村文化 土壤上生长出的乡 规和 民约 。中国两干 多年以来 庙堂之上讲究礼治 ,宗祠
之下讲究礼俗 .基本维持了整个社会 的稳定 。因为 ,在礼
从某种意义上说 城镇文化可能是 乡村 乡土文化和城
传统城市管理模式的嬗变——访北京市市政管理委员会委员武利亚
1 0
维普资讯
“ 共 服 务 企 业 ” 公 共 设 施 与 公 共 环 公 、“
北京市信息化城市管理 系统市级平 台
责任监管 系统 、 数据 独 立 的监 督 中心 与 指 挥 中心 , 城 、 境 ” 并 服 务 于 “ 众 ” “ 共 服 务 企 业 ” 据等一系列数据库 、 , 公 ;公 西 宣 交换 系统 等为技术支撑 ,构成一 个完整 武 、海淀 、丰台 、 作 为 “ 共 设 施 与 公 共 环 境 ”的 提 供 者 公 石景 山 5 个区设置 了
事 件 数 据 、 类 公 共 设 施 与 公 共 环 境 数 观 。 各
管 理 事 件 的动 态 管 理 。预 计 到 2 0 0 7年 底 前 , 网格 将 覆 盖 中心 城 区约 10 0 0平
武利亚 传统的城市管理非常明显 生的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解决 。随着城
管理始终处于一种综合协调缺位 , 管理
工作不到位的尴尬境地 。
因此 ,城市管理信息化 迫在 眉睫。 城市 的发展 需要先进 的城市管理模 式 , 时代呼唤着运转高效的城市管理和监督
的 长 效 机 制 。北 京 市 委 、市 政 府 于 2 0 05
加之 管 理 方 式 上 过 多依 赖 突 击 式 和 运动 式 管 理 ,缺 乏 行 之 有 效 的 长 效 管 理 机 制 , 理的技术手段落后 , 式单一 、 管 方 粗 放 ,缺 乏 合 理 的 监督 评 估 机 制 ,使 城 市
高、 效率低 , 造成城市管理工作被动 , 发
能,借 助现代信 息技术 ,整合现有 城市 管理 资源 ,加 强市 民与政 府 的 良性互 动, 建立政府监督协调 、 企业规范运作 、 市 民广 泛参 与, 各司其职、 各尽其能 、 相 互配合 的城市管理联动机 制。 根据 “ 数 字北京 的总体战略部署 ,依据 7 号文 件精神 , 北京市信息化城市管理系统经
改革开放初期社会行政逻辑的三重嬗变——以开封市为例
李琳(河南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河南开封475001)作者简介:李琳(1992—),男,河南驻马店人,河南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社会管理、社会政策。
摘要: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社会行政逻辑的嬗变历程,与影响社会行政变革的变量和机制、推动行政变革的根本动力和政府行政逻辑嬗变机理内在关联。
通过对开封市民政局相关档案的整理、归纳、分析和总结,发现自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我国政府的社会行政逻辑经历了从财政供养到多元并济、从管理导向到服务导向、从兜底线到统筹兼顾的三重嬗变。
这种嬗变是我国政府的社会行政逻辑在执政历程中谋求转型的一个缩影,对后来我国政府执政能力的增强、服务水平的提高起到了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社会行政逻辑;多元并济;服务意识;兜底线;统筹兼顾中图分类号:D922.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7017(2019)03-0035-05改革开放初期社会行政逻辑的三重嬗变———以开封市为例自1978年我国政府实施改革开放以来,政府职能经历了一个政治职能中的专政职能逐步弱化、经济职能不断增强、服务意识日益强化、社会管理职能逐步凸显的演变过程[1]。
上个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是我国改革开放的重要发展转变期,经济发展日新月异,社会气象变幻万千。
在这一滚滚洪流中,政府的管理思维、行政逻辑、角色扮演发生了潜移默化的转变。
政府的转变不可能一蹴而就,必然是一个从量的积累到质的转变的渐进过程。
管中窥豹,可见一斑。
我们通过对某些历史背景、档案记载等资料的挖掘,可以看出在历史上某个阶段,政府行为方式、行政逻辑发生了一些过渡性的嬗变。
通过回溯有关社会行政逻辑的文献资料,学界从不同维度对我国政府社会行政逻辑的嬗变进行了分析。
王佃利、于棋、王庆歌基于尺度重构的视角,以国家级新区为研究对象,发现国家级新区在地域空间、使命功能、行政关系、行政手段等维度实现了行政逻辑的重构[2]。
郭苏建、向淼通过对以简政放权为重点的新一轮行政体制改革和试图克服地方主义的司法改革的研究,得出我国法治政府建设出现了从行政吸纳和司法抑制到行政主导和司法治理双重逻辑转变的结论[3]。
新中国城市建设方针的演变
新中国城市建设方针的演变第一部分:关于新中国城市建设方针的演变一、摆脱城市落后状况:城市建设的初步探索新中国成立之初,城市基础设施单薄,城市家庭几乎没有大量的物资,城市周边劳动力充裕但是城市中劳动力短缺。
在这种情况下,城市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第一条城市建设方针的诞生,成为新中国城市建设的初步探索。
二、一大、二大的城市规划:加强城市基础建设在“一大、二大”的城市规划中,新中国开始了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改善公共设施的工作。
确定大型集体经济建设项目,建立大型城市绿化区域,规划城市交通运输网络,解决住房和卫生问题。
三、大力推进工业化:城市进入高速发展时期20世纪60年代初,新中国经过初步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改善后,迅速进入了城市工业化时期。
为了适应城市快速发展的需要,城市建设的方针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城市功能分工明显,重点发展产业经济。
四、四化建设时期:城市全面发展在“四化”建设时期,城市建设迎来了新的高峰。
城市规模扩大,城镇化进程加快,城市建设向全方位和多层次发展,坚持“以人为本”、生态优先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把城市建设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
五、新时代的城市建设:城市转型升级近年来,城市化进程继续加强,深化经济改革,逐步实现城市转型升级。
城市建设已不限于硬件建设,更应该把发展城市作为优化发展机遇、推动发展的重要战略,加强交流合作,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
第二部分:案例分析一、广州市的城市建设广州市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城市之一,从改革开放前的小渔村到现在中国地形和产业经济增长的重心,广州的城市建设经历了从农业经济向工业和服务业经济的转型。
在开放的过程中,广州加大对城市软件教育、文化、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投资,建立了社会保障体系,降低了房价,提升了市民的幸福感。
通过一系列的城市管理和基础设施建设,广州成功地实现了从小渔村到现代化城市的嬗变。
二、上海市的城市建设改革开放后,上海市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城市。
上海市在城市规划建设方面的成功经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城乡一体化规划、城市竞争力提升、城市地理信息系统、城市文化建设、城市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等。
大都市郊区乡村治理的生活转向及其实践机制——以上海市为例
大都市郊区乡村治理的生活转向及其实践机制——以上海市为例马流辉摘要: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如何回应广大农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成为一个重要议题,由此乡村治理的实践呈现出明显的生活转向。
本文将这一转向置于乡村治理转型的学术脉络下,以上海郊区乡村治理经验为典型案例,构建三重结构转型的分析框架,以解释其背后的实践机制。
研究发现,无论是乡村治理任务的设置、村干部精力的分配,还是城乡居民对乡村治理的期待,都传递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国家与农民关系的调整、村级组织发展权与治权的分离以及乡村社会人口结构的变动,这三大机制共同形塑了乡村治理的生活转向。
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必须正视乡村治理生活转向的趋势,在后续实践中完善乡村生活治理需要激发城乡居民的参与积极性,平衡好治理与发展的关系。
关键词:乡村治理;生活治理;美好生活作者简介:马流辉,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学系副教授。
中图分类号:C9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402(2023)06-0170-13一、问题提出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也是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应有之义。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传统乡村社会的完整性受到冲击,原来集生产生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健全城乡融合发展机制研究”(21AZD036);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共同富裕进程中县域乡村振兴研究”(22VRC177)。
华东理工大学社会学专业博士研究生佘国梁同学对本文数据资料收集作出了贡献。
170《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6期活于一体的乡村,其生产功能不断弱化,而生活功能进一步凸显。
在此背景下,如何关照和回应农民的各种生活需求,便成为乡村治理的重要内容。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而从目前我国发展的现状来说,最不平衡的发展就是城乡发展,最不充分的发展就是农村发展。
嬗变与传统——“80后”进城务工青年群体特征探析
境, 不再愿 意仅 仅充 当廉价 劳动 力 , 不再 满足 一成不
变 的生 活状态 , 不 愿逆 来 顺 受 。他 们需 要 尊 重 和 更
交流 , 需要 靠 自己 的奋 斗努 力 , 现 自己 的人 生 梦 实 想, 渴望享 受现代 生 活 的多样 性 , 而且更 加期望 在城 市成 家立业 , 为城市 的永 久居 民 。 成
中 图 分 类 号 :9 35 文 献 标 识 码 : 文 章 编 号 :0 8— 6 5 20 0 C 1. A 10 70 (09)4—0 2 0 0 8— 5
Ab ta t T e 1 8 es w o w r m n r r la e s a d mo e o wok i i e O a r t ni n t h i g t ,s l sr c : h 9 0 r h eeb e i u a r a n v d t r n ct s n W p y mo e at t o te rr h s ef— i e o i
G e tc a g sh v a e lc h i v l e , t t d sa d p y h lg .T e r a d r g b t e e g e t h g sa d t d t n . r a h n e a et k n p a e i t er au s a t u e n s c oo y h y ae w n e n ewe n t r a a e n a i o s n i i h cn r i
n w nvr n n n iis e e io me ti cte .
k y wo d : 9 0 r o n r r lae s a d w r ig i i e ;g o p c aa tr h g s r d t n e r s 1 8 e s b r i u a a n o k n n ct s r u h ce ;c a e ;t i o n r i r n a i
关于从城市管理到城市治理
①f台撵树滞豁:《都『荐管理概论》+台湾商务目j书俯1987年版,辫22—26页。
一、我囝传统的城市管理模式及城市管理蕊临的挑战
3
慧识和机制。市民参与的缺位,导致城市管理活动自上丽下的单向性行为,而非自上而 下、鑫下甄土鞠链台懿双囱瞧嚣为,妇,拳&参与城裹营璎懿一个舂效途经——瞬汪会 猫拜的频率几乎为零,城市政尉管理缺乏程序上的公正。也就无法做列实体上的公正, 形式正义和实体正义的缺乏是传统城市管理模式的突出特征。城市政府与市民的关系纯 孝錾是“管”与“被营”,“命令”与“服从”约荚系,城市公共物品的提供缺少“凰应性”,
由于技术创新、跨国公司的发展以及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的努力,世界资本、技 术、信息等生产要索在全球的流动规模加大,速度加快并带动了世界贸易的发展。而 世界资本市场的发展比世界贸易的发展更快。1991—1996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年均 增长率达到17.1%,是世界贸易增长率的两倍多,其发展中国家接受的外国直接投资 占2/5。。由于实施对外开放政策和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我国成为外商投资的 大户,不少世界前500强的公司在我国占领了“据点”,并逐步扩大“地盘”。如此以 来,生产要素和贸易的跨国流动对我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作为国民经济主要载体 的城市,受到的影响更直接、更巨大。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国家与国家之问、城市 与城市之间的联系口益密切,许多国家的中心城市不再单纯是本国或本地区的经济中 心,而逐步发展成为超国界的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文化交流中心,形成国际性城 市;国家与国家之问的交流和竞争越来越体现为城市与城市之间的交流和竞争。
内容提要
内容提要
城市是一个国家的缩影,也是经济发展的载体,同时也是国家参与国际竞争的主 要承担者。城市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整个国家的必衰。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 已是wTO成员国,城市管理的内外环境的变化对我国城市管理提出了挑战。我国的 城市管理方式明显落后于西方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的城市管理模式。也严重滞后于我 国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对城市管理多元化的需求。所以借鉴市场经济发达国家城市管理 的经验,结合我国的国情,转变我国市管理模式显得十分迫切。
简析我国古代与近现代城市管理的演变及特征
不住 家 , 内不设 店肆 。市 的 四 坊
周 以 垣墙 围 圈 , “ ” 四面 设 称 阑 ;
积极 的作用 , 中不 乏精 彩与 智 其 慧 闪光 之处 , 很值 得 我们 今天 借
鉴。
门, “ 。市 门朝开夕 闭, 称 阅” 交易
聚散 有 时 。市 的设 立 、 撤 和迁 废
“ 市制” 成熟的典型 。长安城 坊 最
内有 南北 向大 街 1 条 , 1 东西 向大 街 1 条 , 城居 民区 共 14 。 4 全 0坊
“ 市 制” 坊 。市 ( 业 区 ) 商 与坊 ( 汉
代称 “ ” 即住宅 区 ) 里 , 分设 , 内 市
城 南有 一条 朱 雀 门大街 , 的东 街 西部各设 有 占地两 坊 ( 六百 步 ) 的 东市 和 西市 。街衢 绳直 , 整齐 划
。
唐 朝末期 , 经 战乱与 动荡, 历
都城 迁至洛 阳, 、 的围墙 被破 坊 市
徙 , 依官 府 命令 而行 。这种 制 都
坏, 来的市 已逐 渐消亡, 成 了 原 划
坊, 增加了建筑 , 成了居 民区。 1 2 宋代以后 的“ . 厢坊 制”
1 中国古代城 市 管理 的基 本
o d sa d e ouino r a n g me tn a ce t n d r ia,h nmo e n v lt fub nma a e n n in d mo e nChn te o i a
p p r n l e i e t r s a a iu me O a r vd a e ay sma n f a u e t r s t s S s t p o i e i r v me t n a z v o i o mp o e n d a
国家级传统村落空间分异及影响因素研究——以河南省为例
Abstract The creative development and inheritance protection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is an effective way to respond to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越多,涉及层面更加广泛,涵盖了传统村落文化、村落乡村旅
基金项目 新乡工程学院 2023 年度创新基金项目“非惯常环境下”传统村
落地方感构建研究———以河南省郭亮村为例(2023SK-4)。
作者简介 段方俊(1987—),女,河南平顶山人,硕士,助教,从事乡村旅
游与文化旅游研究。
收稿日期 2023-04-11;修回日期 2023-06-19
公布了 5 批国家级传统村落名录,并出台详细的传统村落等
德国学者科尔(Johann Georg Kohl)经过对传统村落的系统研
Little D 对传统村落的村民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构建了村落
居民的社会特征[4] 。 国内学者对传统村落的研究成果也颇
多,研究范围主要涉及传统村落的景观基因空间识别[5-9] 、中
摘要 传统村落的创意性传承性保护是响应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道路。 识别河南省传统村落的空间格局和影响因素对于河南传统村
落的发展规划和体制升级具有重要的现实参考价值。 以河南省 5 批国家级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运用 GIS 空间分析法,利用核密度估
计、热点探测揭示河南国家级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特征。 结果表明:河南省国家级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和不均衡性,
south of Henan is the sub⁃core area, and the distribution between the west of Henan and the north of Henan is in a belt shape, and the east of
中国古代都城的“洛阳模式”
中国古代都城的“洛阳模式”“洛阳模式”是指洛阳古都发展的历程、内容和经验,在道路上体现为洛阳古都发展的道路;在制度上体现为洛阳城空间是中国古代都城空间的“原型”;在思想上体现为以“天下之中”为核心的建都理论建构;在形象上体现为成熟的中土、仁德都城。
“洛阳模式”具有开创性、整体性、集大成性、包容性、辐射性的特点。
洛阳学是以洛阳的历史文化和社会变迁为主要研究对象,探索古今洛阳城市发展规律的综合性学问。
标签:洛阳学;古代都城;洛阳模式在中国数以百计的古都中,洛阳的地位无疑是极其重要的。
从中国古都发展史来看,洛阳都城的发展具有鲜明的特征,一是建都时间最早、立都时间最长、建都朝代多,二是古都洛阳对中国古都制度有许多重要的开创和发展之功,所体现的中国古代建都观念与都城制度对后世有重要的影响。
笔者曾撰《国家、空间与社会——古代洛阳都城空间演变研究》①,对洛阳古都空间发展特点及其与中国古代都城空间的关系进行梳理,总结和提出了中国古代都城发展的“洛阳模式”新见解。
本文意在旧稿基本观点的基础上,就中国古代都城发展的“洛阳模式”的核心内涵及特点略述一二,为方兴未艾的洛阳学研究提供一种视角,以求教于方家指正。
一、何谓“洛阳模式”“洛阳模式”是中国古代都城发展史上一段重要的历史时期。
洛阳在中国古代建都时间早、立都时间长。
在夏朝至唐朝的各个重要历史时期,洛阳几乎都能成为相应王朝的都城或陪都。
洛阳在都城建置上则包括了三代都城、统一的中央王朝之都、分裂时期区域性都城、少数民族建立的都城和陪都等中国古代都城的主要类别。
从一定意义上说,宋以前几千年中国历史的关键事件、重大场面,许多都与洛阳这座古城有直接联系。
中国古代都城发展历史若以都城空间规制来划分,大致包括两个时期:封闭式都城时期和开放式都城时期。
前者历夏、商、周、秦、汉、隋、唐,后者含宋、辽、金、元、明、清。
在空间组织形式上,中国古代都城则大致经历了单一宫城的都城(夏时期)、城郭形态的“双城制”都城(商周至春秋战国时期)、宫城、皇城和郭城的“三城制”都城(魏晋至明清时期)等历史阶段。
部门行政管理
1)试举例分析城市基层政权管理体制的变迁。
正确答案:答案要点:(1)建国前后至文革前:街道办事处的建立(2)文革期间:街道权能的嬗变(3)改革开放后:街道权能的扩展(2)结合史实分析宏观经济调控管理的历史背景与理论基础。
正确答案:答案要点:对宏观调控管理必要性的认识,起源于对“市场与计划”的理论研究与历史实践。
其过程,在理论上表现为自亚当·斯密为代表的古典自由主义经济学,转向以凯恩斯为代表的政府干预经济学,再回归到自由主义与宏观调控相结合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学”。
自1990年后,又出现了以国家干预为基础的“现代主流经济学新综合”或称“新凯恩斯主义”的理论与“克林顿经济学”。
在实践中,奉行经济自由的市场经济在20世纪30年代之前一直占据主导地位,而1929年到1933年的经济危机促成了以罗斯福新政为代表的国家干预经济实践,1973年由石油危机引发的经济危机重启了人们对自由市场经济的努力。
在诸多国家干预经济的手段中,宏观调控被认为是较好地与市场经济契合的措施。
一方面,宏观调控仍是以承认市场作为资源配置首要手段为前提,学者归纳宏观调控法基本原则时首先就倡导“尊重市场原则”;另一方面,宏观调控也摒弃以行政命令为主导的计划经济模式,强调从“行政干预”到“依法调控”转变。
因此,在当代市场经济的运行中,所谓宏观调控,就是指政府为实现宏观(总量)平衡,保持市场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增长,而对货币收支总量、财政收支总量、外汇收支总量和主要物资供求所实行的一种市场调节与市场控制。
由此扩展开来,通常把政府为弥补市场失灵采取的其他措施也纳入宏观调控的范畴。
对此,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健全宏观调控体系,则是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
(3)结合实际分析,新时期乡镇管理体制的基本内容是什么?当前乡镇政权运行存在哪些问题?如何加强乡镇政权建设?正确答案:一、基本内容:(1)党政分开、政社分开。
(2)民主与法制的恢复与发展,主要表现在乡镇人大的功能的加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统城市管理模式的嬗变编者按:传统的城市管理模式,迫切需要使用信息化的手段作为技术支撑改变传统的城市管理存在的信息不及时、专业管理部门职责不清、缺乏有效的监督和评价机制等许多弊端。
北京市于2006年4月在全国率先开通了市区两级信息化城市管理系统,采用数字化技术手段、网格化管理模式,解决了以前城市管理中存在的诸多“顽症”。
近日,本刊记者专访了北京市市政管理委员会委员武利亚。
构建全要素城市管理新模式记者:北京市建设信息化城市管理系统的初衷是什么?武利亚:传统的城市管理非常明显的缺陷是信息滞后,城管信息获取成本高、效率低,造成城市管理工作被动,发生的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解决。
随着城市的发展,管理专业分工也越来越细,城市管理各部门之间职责不清、职能交叉,管理工作混乱无序,“有的事无人管,有的事多头管”,部门之间协调合作的成本越来越高,推诿扯皮经常出现,加之管理方式上过多依赖突击式和运动式管理,缺乏行之有效的长效管理机制,管理的技术手段落后,方式单一、粗放,缺乏合理的监督评估机制,使城市管理始终处于一种综合协调缺位,管理工作不到位的尴尬境地。
因此,城市管理信息化迫在眉睫。
城市的发展需要先进的城市管理模式,时代呼唤着运转高效的城市管理和监督的长效机制。
北京市委、市政府于2005年6月下发了“京发[2005]7号”文,要求加快信息化城市管理系统建设,还明确要求“立足于城市管理体制、机制和方式的创新,理顺市区两级政府与专业管理部门的城市管理职责,切实发挥市区两级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整合现有城市管理资源,加强市民与政府的良性互动,建立政府监督协调、企业规范运作、市民广泛参与,各司其职、各尽其能、相互配合的城市管理联动机制。
”根据“数字北京”的总体战略部署,依据7号文件精神,北京市信息化城市管理系统经过市、区两级政府的共同努力,于2005年12月建成,初步构建全要素、全时段覆盖的信息化城市管理新模式。
记者:全时段、全覆盖比较好理解,什么是全要素城市管理?武利亚:信息化城市管理新模式简称GBCP模式。
G (Government)为政府、B(Business)为公共服务企业、C (Citizen)为公众、P(Public、Product)为公共设施与公共环境。
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公共设施与公共环境”是城市公共管理与服务的载体,“公众”是“政府”、“公共服务企业”的管理与服务对象,“政府”调节并维护公共秩序,监管“公共服务企业”、“公共设施与公共环境”,并服务于“公众”;“公共服务企业”作为“公共设施与公共环境”的提供者接收来自“政府”、“公众”的信息,通过改善“公共设施与公共环境”的数量和质量满足“公众”的需求。
GBCP之间的信息快速传递和互联互通,可以理顺公共管理服务信息在政府、公众及企业之间的关系,促进政府、公共服务企业、社会公众之间的互动来开展城市管理,从而满足公众对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的需要。
依据这一理念,着眼城市管理全局,理顺条块关系和解决实际问题,依托现代信息通信技术,建立以接收、分发、处置、反馈为基本工作程序,以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城市管理部件和事件数据、各类公共设施与公共环境数据等一系列数据库、责任监管系统、数据交换系统等为技术支撑,构成一个完整的信息化城市管理系统。
应用城市公共管理服务GBCP系统,有助于实现管理有序和社会和谐。
对政府来说,在公共管理和服务过程中,可以做到“责任清、数据明、协调快、决策准、服务好”。
对于公共服务企业来说,可以实现“服务规范、信息共享、协同作业”;对于公众来说,可以“反映情况方便,请求援助快捷,获取服务及时”。
而且,通过提高事后处置效率,降低损失;加强事前规划、事中监管,减少事故发生,长远来说,能够极大地降低政府公共服务的成本,预期的经济效益也非常可观。
八城区万余网格实现城管全覆盖记者:北京市信息化城市管理系统市级平台投入正式运行已有2个月,请介绍一下该系统的建设情况。
武利亚:北京市信息化城市管理系统是一个以市区两级政府、公共服务企业和市民为主体,集成网络技术、3S技术、移动技术等多种先进技术,包括专职城市管理监督人员及监督与指挥中心的具有城市管理与公共服务功能的综合系统。
系统通过联网、数据共享以及资源的整合,为不同的权属单位搭建了统一的事件处置工作平台,建立统一规范的工作流程,形成政府监督协调、企业规范运作、公众广泛参与,各司其职、各尽其能、相互配合的城市管理联动机制。
北京市信息化城市管理系统的建设,是基于“1+8+N”的运行架构进行的。
这里“1”即1个市级城市管理信息平台。
“8”即8个区级城市管理信息平台,包括东城、崇文、朝阳3个区分别设置了独立的监督中心与指挥中心,西城、宣武、海淀、丰台、石景山5个区设置了监督指挥中心,以保障信息平台的运行。
目前,各区监督指挥中心在岗人数约200余人。
“N”即指多个与城市管理相关的委办局和公共服务企业信息系统。
系统截至到2006年3月,覆盖了全市约269平方公里的71个街道,1104个社区范围,共划分城市管理网格11063个,城市部件137万个,城管监督员到位1706人,配置“城管通”手机4600个。
此系统是我国第一个率先建成的覆盖大部分城区范围的信息化城市管理系统,实现了对6大类、92小类城市管理部件,5大类、69小类城市管理事件的动态管理。
预计到2007年底前,网格将覆盖中心城区约1000平方公里的地域范围。
北京市信息化城市管理系统一经投入试运行即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
截至2006年3月底,在试运行的3个月时间内,城8区共处理案件110766件,办结90324件,结案率达到80%以上。
各区上报市级平台处理部件、事件问题共3384件,在相当程度上使北京市城市管理的面貌为之一新,随着系统运行机制的逐步理顺,各种技术的应用更趋合理,以城市管理新模式为指导的北京市信息化城市管理系统必将发挥更大的功能。
部件事件全天候动态监控与掌握记者:北京市信息化城市管理系统的功能具体有哪些?武利亚:首先是实现了城市网格化、编码化、动态数字化管理。
通过划分网格,对网格内部件进行普查,并登记造册、建库整合,实现了对城市建成区的网格化、编码化、数字化动态管理,使网格化区域内的公共设施部件的状态及各类事件的发生处置,均处于动态监控与掌握中。
在划分了网格的城区范围内实现了城市部件精确定位,初步形成以城市管理监督员队伍与专业巡查处置队伍相结合,全时段监控,敏捷反应的工作机制。
其次是规范了流程,实现了城市管理网络化。
北京市市属各相关委办局和行业单位接入平台后,消除了专业管理孤岛现象,具备了实现管理网络化联动的可能性。
初步梳理了市级与城市管理有关的各部门及所属公共服务企业的职责权限和职能分工,对条块结合的工作流程进行了规范。
三是实现了信息共享,资源整合,加强日常和应急指挥能力。
北京市信息化城市管理系统中整合了扫雪铲冰作业监控系统和地下管线综合管理信息系统等日常和应急指挥系统。
全市市属作业单位的扫雪铲冰车大部分已加装了GPS 定位系统,信息化城市管理系统可结合交通路况实时信息对这些扫雪铲冰车在道路上的分布、作业情况进行实时视频和位置监控、跟踪以及作业调度、情况查询统计。
一旦发生大雪、暴雪,可基本做到情况明、调度及时,确保城市交通畅通。
北京市地下管线综合管理信息系统(一期)整合了来自18家公共服务企业的现有12种地下管线数据,初步实现对城市四环路内的大部分区域的地下管线查询和抢修、抢险指挥。
信息化城市管理系统将管网数据与网格数据整合到统一的地理信息平台,更好地实现了城市应急、安全维护与日常管理的结合。
四是建立了评价监督体系。
依托信息化系统的建设,通过梳理城市管理业务流程,从评价对象、评价主体和方法、评价内容、评价指标等方面较全面加强了监督评价体系。
五是拓宽了公众的参与和监督渠道。
信息化城市管理系统除建立了12319城市管理服务热线,还设立了外网网站、短信平台、城市管理广播媒体互动等多种与社会公众沟通的手段,拓展了服务渠道,加强了城市管理的透明化和公众参与,强化了政府的服务效率和服务质量。
在城市日常和应急管理中,在强化了以网格为基本单元的属地管理同时,建立了政府、企业、公众间顺畅沟通的渠道,减少了管理中的环节与层次,建立了公众在城市管理中的话语权,形成了三者间的联动协调制度,为城市管理中各类问题的快速发现、敏捷反应、及时处置创造了有利条件。
创新管理模式实现社会全面和谐记者:与传统的城市管理模式相比,北京市信息化城市管理系统的特点是什么,有哪些创新。
武亚利:首先是创新全要素、全时段、全覆盖的城市管理新模式。
北京信息化城市管理系统,在东城区及各区管理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了城市管理模式。
围绕提供优质的城市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通过市区两级政府、企业、公众间的和谐互动开展城市管理。
建立以信息化城市管理系统为依托,围绕“1个目标”,抓好“2条主线”,调动“3个主体”,实现“4个和谐”的城市管理新模式。
1个目标:即全天候、全方位、高效率地提供优质城市公共管理与服务;2条主线:即以区域的网格化管理与行业的网络化管理推动信息化城市管理体系的建立,抓好两条主线的结合,加强条块协调与联动,强化综合管理、系统管理,以信息化切实推动城市管理水平和管理模式创新;3个主体:即政府、公共服务企业、市民3个主体,以民为本,三者和谐互动开展城市管理;4个和谐:即通过政民和谐、政企和谐、企业与市民和谐这3个和谐,达到社会全面和谐。
二是区域管理网格化、行业管理网络化,建立了信息整合、条块联动的雏形,推动建立长效机制。
信息化城市管理系统除与8个区级平台对接外,还与相关的委办局、公共服务企业实现了对接,围绕城市管理公共部件、事件处置的完整闭环,实现了专业管理的网络化,为理顺条块关系,推动建立城市管理“条”、“块”联动的长效管理机制创造了条件。
三是整合重要基础设施,把握城市生命线。
我们在部件普查的基础上进一步将北京市各大型公共服务企业的涉及城市安全运行的37种重要基础设施作为兴趣点落在了网格图上,纳入了系统管理。
为提升城市的日常与应急管理水平,实现精准定位、快速反应、协同应对奠定了基础。
四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通信技术建设高效服务型政府。
网络技术、3S技术、移动技术等先进技术在城市管理中广泛应用,为第一时间现场发现并高效处理问题、敏捷反应提供了手段。
信息、通信技术进一步推动流程规范和再造,使得信息畅达、流程公开、多元信息良性互动,保障了政府在为市民提供高质、高效公共服务中的流畅运转。
五是系统建设重塑城市管理模式。
系统的建设和运行,重新明确了政府、企业、市民在城市管理中的角色和定位,有利于建立公开、透明、充分回应公众需求、全面接受市民监督的城市管理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