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城市管理模式的嬗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统城市管理模式的嬗变

编者按:传统的城市管理模式,迫切需要使用信息化的手段作为技术支撑改变传统的城市管理存在的信息不及时、专业管理部门职责不清、缺乏有效的监督和评价机制等许多弊端。北京市于2006年4月在全国率先开通了市区两级信息化城市管理系统,采用数字化技术手段、网格化管理模式,解决了以前城市管理中存在的诸多“顽症”。近日,本刊记者专访了北京市市政管理委员会委员武利亚。

构建全要素城市管理新模式

记者:北京市建设信息化城市管理系统的初衷是什么?

武利亚:传统的城市管理非常明显的缺陷是信息滞后,城管信息获取成本高、效率低,造成城市管理工作被动,发生的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解决。随着城市的发展,管理专业分工也越来越细,城市管理各部门之间职责不清、职能交叉,管理工作混乱无序,“有的事无人管,有的事多头管”,部门之间协调合作的成本越来越高,推诿扯皮经常出现,加之管理方式上过多依赖突击式和运动式管理,缺乏行之有效的长效管理机制,管理的技术手段落后,方式单一、粗放,缺乏

合理的监督评估机制,使城市管理始终处于一种综合协调缺位,管理工作不到位的尴尬境地。

因此,城市管理信息化迫在眉睫。城市的发展需要先进的城市管理模式,时代呼唤着运转高效的城市管理和监督的长效机制。北京市委、市政府于2005年6月下发了“京发[2005]7号”文,要求加快信息化城市管理系统建设,还明确要求“立足于城市管理体制、机制和方式的创新,理顺市区两级政府与专业管理部门的城市管理职责,切实发挥市区两级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整合现有城市管理资源,加强市民与政府的良性互动,建立政府监督协调、企业规范运作、市民广泛参与,各司其职、各尽其能、相互配合的城市管理联动机制。”根据“数字北京”的总体战略部署,依据7号文件精神,北京市信息化城市管理系统经过市、区两级政府的共同努力,于2005年12月建成,初步构建全要素、全时段覆盖的信息化城市管理新模式。

记者:全时段、全覆盖比较好理解,什么是全要素城市管理?

武利亚:信息化城市管理新模式简称GBCP模式。G (Government)为政府、B(Business)为公共服务企业、C (Citizen)为公众、P(Public、Product)为公共设施与公共环境。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公共设施与公共环境”是城市公共管理与服务的载体,“公众”是“政府”、“公共服务企

业”的管理与服务对象,“政府”调节并维护公共秩序,监管“公共服务企业”、“公共设施与公共环境”,并服务于“公众”;“公共服务企业”作为“公共设施与公共环境”的提供者接收来自“政府”、“公众”的信息,通过改善“公共设施与公共环境”的数量和质量满足“公众”的需求。GBCP之间的信息快速传递和互联互通,可以理顺公共管理服务信息在政府、公众及企业之间的关系,促进政府、公共服务企业、社会公众之间的互动来开展城市管理,从而满足公众对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的需要。依据这一理念,着眼城市管理全局,理顺条块关系和解决实际问题,依托现代信息通信技术,建立以接收、分发、处置、反馈为基本工作程序,以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城市管理部件和事件数据、各类公共设施与公共环境数据等一系列数据库、责任监管系统、数据交换系统等为技术支撑,构成一个完整的信息化城市管理系统。

应用城市公共管理服务GBCP系统,有助于实现管理有序和社会和谐。对政府来说,在公共管理和服务过程中,可以做到“责任清、数据明、协调快、决策准、服务好”。对于公共服务企业来说,可以实现“服务规范、信息共享、协同作业”;对于公众来说,可以“反映情况方便,请求援助快捷,获取服务及时”。而且,通过提高事后处置效率,降低损失;加强事前规划、事中监管,减少事故发生,长远来说,能够极大地降低政府公共服务的成本,预期的经济效益

也非常可观。

八城区万余网格实现城管全覆盖

记者:北京市信息化城市管理系统市级平台投入正式运行已有2个月,请介绍一下该系统的建设情况。

武利亚:北京市信息化城市管理系统是一个以市区两级政府、公共服务企业和市民为主体,集成网络技术、3S技术、移动技术等多种先进技术,包括专职城市管理监督人员及监督与指挥中心的具有城市管理与公共服务功能的综合系统。系统通过联网、数据共享以及资源的整合,为不同的权属单位搭建了统一的事件处置工作平台,建立统一规范的工作流程,形成政府监督协调、企业规范运作、公众广泛参与,各司其职、各尽其能、相互配合的城市管理联动机制。

北京市信息化城市管理系统的建设,是基于“1+8+N”的运行架构进行的。这里“1”即1个市级城市管理信息平台。“8”即8个区级城市管理信息平台,包括东城、崇文、朝阳3个区分别设置了独立的监督中心与指挥中心,西城、宣武、海淀、丰台、石景山5个区设置了监督指挥中心,以保障信息平台的运行。目前,各区监督指挥中心在岗人数约200余人。“N”即指多个与城市管理相关的委办局和公共服务企业信息系统。系统截至到2006年3月,覆盖了全市约

269平方公里的71个街道,1104个社区范围,共划分城市管理网格11063个,城市部件137万个,城管监督员到位1706人,配置“城管通”手机4600个。此系统是我国第一个率先建成的覆盖大部分城区范围的信息化城市管理系统,实现了对6大类、92小类城市管理部件,5大类、69小类城市管理事件的动态管理。预计到2007年底前,网格将覆盖中心城区约1000平方公里的地域范围。

北京市信息化城市管理系统一经投入试运行即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截至2006年3月底,在试运行的3个月时间内,城8区共处理案件110766件,办结90324件,结案率达到80%以上。各区上报市级平台处理部件、事件问题共3384件,在相当程度上使北京市城市管理的面貌为之一新,随着系统运行机制的逐步理顺,各种技术的应用更趋合理,以城市管理新模式为指导的北京市信息化城市管理系统必将发挥更大的功能。

部件事件全天候动态监控与掌握

记者:北京市信息化城市管理系统的功能具体有哪些?

武利亚:首先是实现了城市网格化、编码化、动态数字化管理。通过划分网格,对网格内部件进行普查,并登记造册、建库整合,实现了对城市建成区的网格化、编码化、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