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错误信念理解与语言关系的纵向研究
儿童说谎的研究综述
儿童说谎的研究综述作者:朱波来源:《科教导刊》2013年第02期摘要自20世纪八十年代开始,说谎行为成为研究者们关注的重点。
论文主要介绍了儿童说谎的认知、儿童说谎行为及与儿童说谎相关的影响因素的研究,给这些研究成果做出总结的同时,希望能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借鉴和启迪。
关键词儿童说谎行为说谎认知中图分类号:G844 文献标识码:AA Review of the Study on Children's LyingAbstract Since 1980s of twenties century, Children's lying has become a mian research topic in psychological field. This paper will shows the research on cognition of children's lying, act of children's lying and contributing factors of children's lying. It also aims to show the furure direction of study in this field.Key words children; lying ; cognition of lying关于说谎这个问题的研究,从很早就开始了。
最早要追溯到1877年达尔文,通过对自己两岁儿子说谎行为的观察,做了观察报告(Darwin, 1877)。
自皮亚杰研究后,研究者对说谎的认知和说谎行为做了大量的研究。
本文通过对幼儿说谎的研究进行回顾,希望对这些已有成果进行梳理,为未来的研究提供方向。
1 说谎的认知的研究对说谎的概念心理学家们一直都没有过统一的定论。
Lee等人(2000)将说谎定义为个体有意识地传递错误信息而使接受者形成错误信念的行为。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_错误信念_基金支持热词逐年推荐_【万方软件创新助手】_20140729
推荐指数 3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2014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2014年 科研热词 错误信念 谎言行为判断 自发反应范式 综述 眼动 真假信息辨别 欺骗 意图理解 心理理论 孤独症谱系障碍 孤独症个体 推荐指数 2 1 1 1 1 1 1 1 1 1 1
2009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科研热词 幼儿 错误信念理解 心理理论 学前儿童 他人 阶段性错误信念任务 错误信念 语义理解 记忆 观点采择 表达论 补语句法 自我 纵向研究 投资者决策 情绪错误归因 情绪认知 情绪启发式 情绪代理变量 心理理论量表 工作记忆 定制一响应困境问题 发展次序 即时顾客化定制 元表征 产生论 个性化需求预测
2011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2011年 科研热词 推荐指数 脑外伤 2 阶段性错误信念任务 1 阶段性部分真实信念任务 1 锚定-调整 1 自我中心 1 相关性 1 横断面研究 1 指示交流任务 1 执行功能 1 成人心理理论 1 意外地点任务 1 心理推理能力 1 心灵理论 1 家属评定量表 1 元表征 1 信效度 1
2008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科研热词 心理理论 失言理解 错误信念认识 错误信念理解 错误信念 训练迁移 解释性心理理论 晚期负成分(lnc) 抑制 复制式心理理论 儿童 假装经验 假装情境 二级错误信念 事件相关电位
推荐指数 2 2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有关儿童心理理论影响因素的分析
究最常用的方法是 “ 错误信念认知” 的实验任务 : 所谓错误信 儿童进行 互动 过程中, 会 更加倾 向于使用一些心理状态言语
—
—
暇协论坛 ・2 0 1 3 年第 1 2期( 下 )——
与其交流 , 而这些能够描述心理状态的言语会促进儿童更好 关系又是儿童社会化 的重要推动因素 。布朗等人认 为,同伴
一
论 的研究 。 心理理论的研 究是近十年来认知发展研究的焦点。
个非常重要 的因素 。其中 , 家庭 中家庭社会经济地位 、 依恋
父母教养方式、 亲子谈话等, 都对 儿童心理理论 的形成 现在 国内外普遍接 受的是海普等 人的定义 , 认 为心理理 关系 、
论是对 自己和他人 心理状态 的认 识 , 并 由此对相应 的行为作 和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 出因果 性的预测和解 释的能力 。 弗拉 维尔在整合相关 的研究 3 . 1 . 1家庭社会经济地位
关键 词: 心理理论
理论模型
影 响因素 儿童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7 - 3 9 7 3 ( 2 0 1 3 ) 0 1 2 — 3 7 5 - 0 2
中图分类号 : B8 4 4 .指他人或 自己的一些与现实不一致 的信念 。探察儿童认
. 1 . 2依恋类 型 关于儿童心理理论 的研究 多使用情境性试验及任务试验 3 的方式 , 研 究者 为了更好 地测得儿童的心理理论水平, 设计 了
衡量一个人早期人际关系质量高低的一个重要变量 即是
不 同形式 、 不同难度 , 以及适用 于不 同年龄阶段儿童 的实验任 儿童 的依恋类型,其与个体的认知能力发展有一定 的关系 。
务 。如 “ 区分心理世界与物理世界” 的实验任务 , 理解到心理 已有研 究发现 3 - 4岁 儿童 中。安全型依恋的儿童错误信念测
心理学: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心理学: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1、单选以下不属于行为主义学派的是()A.弗洛伊德B.华生C.巴甫洛夫D.斯金纳正确答案:A2、填空题反应迅速,有朝气,活泼好动,动作敏捷,情绪不稳定,粗枝大叶,属于()(江南博哥)质。
正确答案:多血3、单选皮亚杰认为,决定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是()。
A.成熟B.自然经验C.社会经验D.平衡化正确答案:D4、单选要求研究者在研究心理发展和分析心理现象时,需要考虑特殊现象与一般规律的关系、量的变化和质的变化的关系、静态现象与动态发展的关系等。
这一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是().A.客观原则B.整体性和相互联系原则C.教育性原则D.能动性原则正确答案:B5、填空题观察他人的过程有()、()、()、()等4个组成部分。
正确答案:注意和;保持运动复现;强化;动机6、多选皮亚杰认为,支配心理发展的因素()A、成熟B、遗传C、物理因素D、社会环境E、平衡正确答案:A, B, C, E7、判断题小学儿童第一信号系统活动占优势,因此,小学低年级学生往往表现为情绪记忆。
正确答案:错8、判断题马斯洛认为,社会和教育的实践不应该用来控制儿童或使儿童适应. 正确答案:对9、名词解释自传体记忆正确答案:是指婴儿对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具体事件的记忆10、判断题研究发现,儿童从2岁到5岁,对想象中的生物、黑暗、动物等的害怕减少了,对噪声、陌生人等的害怕增加了。
正确答案:错参考解析:0-6个月:高分贝的噪音,突然而来的声响,身体陡然失去支撑;6个月-1岁:一般意义上的陌生人和生疏的环境,浴盆和浴缸排水;1-2岁:一般意义上的睡眠,和父母健康、受伤、排便;2-5岁:害怕黑暗、孤独,想像中的怪兽、强盗、医生等11、单选()提出社会学习理论以解释个体行为获得的规律。
A.华生B.斯金纳C.班杜拉D.巴甫洛夫正确答案:C12、判断题皮亚杰的“三山实验”表明,前运算阶段儿童的主要思维特点是自我中心主义。
正确答案:对参考解析:“三山实验”,把一个小人放在山的模型前,让儿童坐在不同的角度观察,说出这个小人处在山的哪一个方向,儿童说不出来,皮亚杰以此证明了儿童采取一种自我中心的单向思维。
幼儿说谎行为的个案研究毕业论文
题目:幼儿说谎行为的个案研究姓名:学号:系别:教育科学系专业:学前教育年级班级:2009级学前教育本科1班指导教师:2013年5 月31 日毕业论文(设计)作者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毕业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
本人完全了解有关保障、使用毕业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向有关毕业论文管理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
同意省级优秀毕业论文评选机构将本毕业论文通过影印、缩印、扫描等方式进行保存、摘编或汇编;同意本论文被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和查阅。
本毕业论文内容不涉及国家机密。
论文题目:幼儿说谎行为的个案研究作者单位:教育科学系作者签名:(学号:0089)2013年5月31日目录摘要 (1)Abstract . (1)一、个案的基本情况 (3)二、个案说谎的状况和特征 (3)(一)有意说谎 (3)(二)无意说谎 (5)三、个案说谎行为产生的原因 (6)(一)父母对幼儿产生的影响 (6)(二)幼儿自身性格产生的影响 (6)(三)老师对幼儿产生的影响 (7)四、建议 (7)(一)共同为幼儿建造一个良好、民主的家园教育环境 (7)(二)保护幼儿的自尊心,正确看待幼儿说谎 (8)(三)耐心坚持,积极引导 (8)参考文献 (10)致谢 (11)幼儿说谎行为的个案研究摘要:幼儿说谎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现象,幼儿说谎行为会对幼儿将来正确道德观和社会责任感产生不利的影响。
本文采用个案研究的方法,对开封县吉祥艺术幼儿园草莓小班幼儿范XX小朋友的说谎行为的状况进行个案分析。
笔者首先了解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并对该幼儿在幼儿园里说谎行为进行详细记录。
其次,通过与研究对象的家长之间进行沟通,对幼儿在家里的情况进行询问和了解、收集、记录个案材料,寻找幼儿说谎行为产生的原因。
最后,对幼儿说谎行为提出建议。
儿童心理理论
儿童心理理论儿童心理理论是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逐渐发展出一种对自己和他人心理状态的理解能力。
他们开始理解自己所思考的、知道的、感知的以及所相信的也许与其他人有所不同,并开始了解到人们的许多行为是由他们自己的知识和信念引起或推动的。
儿童的这种能力被心理学家称为“心理理论”(Theory of Mind)。
心理理论问题自Premack和Woodruff于1978年提出以来1,对它的研究已成为继皮亚杰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研究和元认知的研究之后,又一个探讨儿童心理表征和心理理解的崭新视角和范式。
儿童心理理论Q:儿童何时产生心理理论?在研究心理理论问题时,心理学家们最为关心的是儿童何时产生心理理论能力。
为此,心理学家把研究的重点主要集中在儿童对他人的信念以及信念与行为之间关系的认知发展方面。
所谓信念是指人们对世界的心理认识或态度,是对客观世界的心理表征。
一般而言,人们都想正确地表征现实世界,但实际上,人们依赖信念对现实世界的表征既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错误的。
为此,心理学家较为一致地认为,如果儿童能够正确地理解他人会拥有“错误信念”(false belief),那么,就可以判断这时的儿童已具有了心理理论能力。
关于儿童对“错误信念”的理解,可以用下面的实例来说明:给不同年龄的小朋友讲故事:小明把巧克力放到碗橱里,然后出门去玩了。
妈妈回家后,看到碗橱里有巧克力,便把它放到一个抽屉里,然后出去买菜了。
小明玩累了,回到家里,想吃巧克力。
此时,向小朋友提问:小明会到哪儿找巧克力?是碗橱里,还是抽屉里?实际结果是,对3岁多的儿童来说,由于他们很难区分自己所知与他人所知的不同,因而他们的典型反应是:小明将到抽屉里找巧克力,因为巧克力现在就放在里面(这是他们所知的)。
然而,对4岁左右的儿童来说,由于他们已经可以将自己所知与他人所知区分开来,他们可以正确地预测一个人的行为是依赖该人所想或所知的,因而大多可以正确地预测:小明将到碗橱里找巧克力,因为小明以为巧克力还在里面(小明有了错误信念)。
幼儿二级错误信念认知亲社会行为
3.研究方法应多元化,积极吸收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相互比较与验 证。
(一)联合注意:联合注意(joint attention)是指个体追随他人的注意, 而使得两个或两个以上个体同时注意同一物体的过程。
四 讨论
对探讨问题一的回答:
(一)本研究发现,儿童的社会选择性与其亲社会行为之间 存在显著正相关。
(二)研究者发现二级错误信念认知水平高的儿童会表现出 更多的亲社会行为,但在控制年龄效应之后,两者之间不 再存在显著关联。
(三)分析结果表明:在一级错误信念认知水平还是在二级 错误信念认知水平上,它们都与同伴接纳之间存在正向关 联。
同伴接纳分类标准
生日小狗故事
故事描述了母子之间的互动,一位妈妈故意错误地告诉 儿子将会收到什么样的生日礼物,因为她想给他一个惊喜。 接着,在妈妈不知道的情况下,儿子发现了他真正的生日礼 物。后来,奶奶问妈妈孩子是否知道他真正的生日礼物(二 级未知问题),以及孩子认为他将会获得什么样的生日礼物 (二级错误信念问题)。
探讨问题二
二级错误信念认知
亲社会行为
重要性? 同伴接纳
(年龄因素)对其预测作用?
二 方法
(一)被试 本研究从山东省济南市的一所普通幼儿园随机选取小班、 中班、大班的116 名儿童作为被试,有效被试113人。包括男孩62名, 女
孩51名, 年龄分布在40个月到79个月之间, 平均年龄为59. 7个月。根据 3—6岁中点5岁1个月,把被试分为两组:年长组(5岁以上组,N=57)与年幼 组(5岁以下,N=56)。
(四)愿望理解:
幼儿心理理论的相关研究对学前教育的启示
心理理论是指个体对自我和他人心理状态以及行为与其心理状态关系的推理或认知 ,是对自己及他人所知、所想、所欲和所感等具有归因属性心理状态的朴素心理观念,并由此对相应行为作出因果性的预测和解释(张玉萍,苏彦捷, 2007)。
心理理论有两个成分:一个是社会知觉系统,是指从他人的面部表情、声音和行为中迅速判断其意图、愿望、情绪等心理活动的能力,这是一种快速的、内隐的加工能力;二是认知加工系统,是指在头脑中对他人的意图、愿望、信念、情绪等心理状态进行表征、推理、解释的能力,这是一种外显的加工能力。
学前儿童的心理理论是随年龄增长而不断发展的,学前期3至4岁是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关键期,关注这一时期儿童心理理论的提高途径对于儿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它不仅有利于促进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提高其理解他人、去自我中心的能力,还有利于促进儿童社会化程度的提高,改善其社会行为(杨伶,兰继军, 2011)。
而且幼儿园里有大量的同伴和专业教师, 在个体的心理理论培养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与幼儿相关的心理理论研究可以为学前教育中对幼儿心理理论的培养提供一些启示和方法。
1 与幼儿心理理论相关的研究从生态系统论的角度来看,发展中的个体嵌套于相互影响的一系列环境系统之中(刘杰 ,孟会敏, 2009)。
在学前期的幼儿园系统中,对幼儿心理理论的发展产生影响的主要是教师和同伴。
其中包括了师生间的互动、关系,与同龄或异龄同伴的人际交往,以及课程中的相关活动。
1.1 师生互动与师生关系对幼儿心理理论的影响幼儿园期间,作为幼儿生活中的“重要他人”之一的教师,在幼儿园中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幼儿心理理论的发展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研究发现,师幼互动中的教师情绪表达(包括正向和负向)可以促进幼儿对他人情绪心理状态的感知和理解(仇小莉, 高凤阳, 田莉, 刘玉平, 莫书亮, 2015)。
另外,除了师幼互动,师生关系也会影响到儿童的心理理论。
莫书亮, 商冲晨, 陶莉莉和贾蒙蒙 (2012)的研究发现师生关系中的冲突感与二级错误信念理解存在密切关系。
家庭微系统对幼儿心理理论的影响_因素_过程和机制
心理科学进展2010, Vol. 18, No. 6, 914–923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家庭微系统对幼儿心理理论的影响:因素、过程和机制*商冲晨莫书亮(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湖北省人的发展与心理健康重点实验室, 武汉 430079)摘要基于国内外家庭对幼儿心理理论影响的研究, 可将家庭微系统分成三个子系统:家庭基本环境子系统(包含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和兄弟姐妹数量类型)、父母与儿童互动子系统(包含依恋类型、教养方式、情绪表达和亲子游戏)和兄弟姐妹与儿童互动子系统(包含合作冲突和假装游戏)。
家庭微系统对幼儿心理理论的影响机制模型可假设为:家庭基本环境子系统中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影响着父母与儿童互动子系统, 兄弟姐妹数量类型影响着兄弟姐妹与儿童互动子系统。
父母与儿童互动子系统、兄弟姐妹与儿童互动子系统中的各变量均通过心理状态术语使用这一中介变量进而影响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
该模型需要实证研究加以进一步验证。
关键词家庭微系统; 心理理论; 影响机制分类号B8441 前言心理理论(Theory of mind)是当今发展心理学社会认知发展领域里的研究热点。
它是指个体具有的关于自己或他人心理世界的知识, 包括愿望、信念和情绪等心理状态的理解, 以及据此对自我和他人行为的解释和预测。
心理理论的个体发生和发展机制是目前研究者关注的主要问题, 比如幼儿的心理理论发展究竟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影响的过程和机制如何, 尚有待深入的探讨。
Hughes, Jaffee, Happe, Taylor, Caspi和Moffitt (2005)采用行为遗传学的方法研究了1116对60个月大的双胞胎, 发现环境因素解释了该样本心理理论成绩个体差异的绝大部分。
由此可见, 后天环境对个体心理理论发生和发展的影响极其重要。
从生态系统论的角度来看, 生态环境是影响个体发展最重要的来源, 发展中的个体嵌套于相互影响的一系列环境系统之中, 系统与个体相互作用从而影响着个体发展(Bronfenbrenner, 1979)。
语言对非语言思维的影响及其对民族教育的启示-精选教育文档
语言对非语言思维的影响及其对民族教育的启示语言遍布于人类社会生活的每个角落,是人类社会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作为人类思想的直接表现形式,语言既是交际的首要手段,更是思维的工具。
长期以来,学术界对语言与思维的关系颇有争议。
如今,国内外大部分学者已放弃语言与思维不可分离和语言与思维相互独立这两种极端观点,承认既存在不可脱离语言的思维(语言思维),也存在可脱离语言的思维(非语言思维)[1]。
那么,语言思维和非语言思维之间究竟有何关系?语言对非语言思维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这些影响对我国民族教育有哪些启示?笔者就上述问题做一些尝试性的探讨。
一、语言思维与非语言思维语言思维是指是人类借助语言这种工具进行思维的一种心理现象。
没有语言人类就无法进行有效的、理性的、有条理的思维,语言思维是思维中最成熟的思维,因此,抽象思维多用语言进行。
语言思维不仅指自然语言(形、音、义结合的语言符号)思维,还涵盖手语和盲文这两种特殊语言思维,其功能类似于自然语言思维,且区别于非语言思维。
非语言思维是指独立于语言之外的思维。
形象思维和副语言思维都属于该范畴。
前者建立在人类感官印象之上,能更全面地映射客观世界和构建思维。
后者在人们的非语言交际中大量存在,如可以传递信息的面部表情、手势以及其他身体动作构成的身势语等。
国内对非语言思维的提法较少,且鲜有这方面的实证研究。
笔者就国外对语言差异影响非语言思维过程的相应实证研究进行了梳理,并在此基础上尝试探讨其对民族教育的启示。
二、语言影响非语言思维的研究近年来,语言影响非语言思维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语言特征形式的加工、经历的共享、社会关系和共享思维过程的形成这几个方面。
实证研究表明,在语言影响下,各种文化表现出不同的非语言思维过程。
(一)语言对语言特征形式加工的影响语言的使用需要通过加工语言特征形式有关的各种感知和认知活动来实现。
研究表明,语言书写方向差异会导致视觉浏览偏爱方向的文化差异。
如英语从左向右写,操英语者则习惯从左向右浏览阅读。
心理学什么是纵向研究
心理学什么是纵向研究心理学什么是纵向研究借助纵向研究设计,可以合理地推论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因此,纵向研究在心理学研究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下面是店铺整理的心理学什么是纵向研究,欢迎阅读。
心理学什么是纵向研究纵向研究(longitudinal study)也叫追踪研究,是指在一段相对长的时间内对同一个或同一批被试进行重复的研究。
是指对同一个被试在发展的不同时期进行重复的观察和测量,在连续性的资料中探求心理发展的规律。
控制性强,可进行因果研究,有助于细节影响的获得,但是耗时耗力。
优点1.往往能看到比较完整的发展过程和发展过程中的一些关键转折点;2.特别适用于研究发展的稳定性问题和早期影响的作用问题,也适用于个案研究缺点1.比较花费时间、经费和人力;2.时效性比较差,有时候需要等待很久才能得到研究结果,有时候研究课题的意义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减弱,或研究手段逐渐变得落后;3.由于纵向研究耗时较长,可能发生被试流失的情况,这就会影响被试的代表性和研究结果的概括性;4.由于纵向研究需要对同一批被试重复进行研究,有时可能出现练习效应或疲劳效应。
青少年心理学的研究类型和方法有哪些主要类型:(1)横向研究:是指在同一时间对不同发展阶段的个体进行研究,以及对研究者所关心的心理现象加以测量并进行比较,最终获得这种心理现象在不同阶段的发展情况。
省时省力、短时获得大量的数据,但属于相关研究,不宜得出因果结论。
(2)纵向研究:是指对同一个被试在发展的不同时期进行重复的观察和测量,在连续性的资料中探求心理发展的规律。
控制性强,可进行因果研究,有助于细节影响的获得,但是耗时耗力。
(3)聚合交叉研究:是指将横向研究和纵向研究结合起来进行研究设计,通过对多个不同阶段组的追踪研究,使得横断研究和纵向研究两种设计的优点得以融合的研究方法,结合了横向研究和纵向研究的优点,但规模较大,不宜开展。
(4)跨文化研究:是指在同一项研究中,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被试加以观察、测试和比较的一种研究方法。
发展心理学期末复习资料及习题解答完整版
发展心理学期末复习资料及习题解答完整版1、新生儿反射的种类有哪些?眨眼反射,吮吸反射,觅食反射,游泳反射,莫罗反射,抓握反射,强直性颈部反射,行走反射,巴宾斯基反射。
2、简述托马斯―切斯的气质三类型?托马斯和切斯依据婴儿对环境适应的能力,划分为容易型,困难型和迟缓型。
20、简述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阶段理论?口唇期(0~1岁);肛门期(1~3岁);前生殖器期(3~6岁);潜伏期(6~11岁);青春期(11或13岁开始)3、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中思维发展的四个阶段的特点是什么?感知运动阶段(0~2岁):获得了“客体永存性”概念(2)前运算阶段(2~7岁):具有“自我中心性”的认知特点(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克服了“自我中心性”,出现“观点采择”,获得思维上的“守恒性”(4)形式运算阶段(11~16岁):思维具有了抽象性。
4、简述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问题:关键期指儿童在心理发展的某个时期对某些刺激最敏感,因而也是发展某些技能、能力的最佳时期。
关键期概念的提出对教育实践有着直接影响,引起了人们对早期教育的重视。
应当承认,儿童的某些心理机能的发展是有较佳的时期的,这表现为某个时期的发展曲线陡然上升。
5、艾里克森关于个体发展的八阶段理论是什么?每个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什么?第一阶段,婴儿期(0~2岁)获得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
第二阶段,儿童早期(2岁~4岁)。
获得自主感而克服羞怯和疑虑,体验这意志的实现。
第三阶段,学前期(4岁~7岁)。
获得自主感和克服内疚感,体验目的的实现。
第四阶段,学龄期(7岁~12岁)。
获得勤奋感而克服自卑感,体验着能力的实现。
第五阶段,青年期(12岁~18岁)。
建立同一感和防止同一感混乱,体验着忠诚的实现。
第六阶段,成年早期(18岁~25岁)。
获得亲密感以避免孤独感,体验着爱情的实现。
第七阶段,成年中期(25~50岁)。
获得繁殖感而避免停滞感,体验着关怀的实现。
第八阶段,成年晚期(50~死亡)。
研究方法与理论体系-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36
二、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理论之精神分析学说
• (二)精神分析学说
20世纪前期,弗洛伊德从自己的临床经验出发, 对儿童的人格结构和心理发展阶段作了系统的阐述, 并逐步发展为精神分析理论。 后埃里克森加以发展。
西格蒙德· 弗洛伊德 (1856---1939) 心理学家 奥地利精神病医师 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
行追踪研究,以查明随着年龄的增长,其心理发展的进程 和水平的变化。 例如,我国最早的儿童心理学家陈 鹤琴于1919年留学回国后,就在 南京高等师范学校讲授儿童心理 学课程。他对他的儿子陈一鸣从 出生到大约三岁进行了长期观察, 作了日记式的记录,而且还做了 摄影记录。
5
挠痒痒发笑是天生的么?
• 一挠痒痒你就笑,这样的行为是天生的,还是后天
22
• 亲自体验问卷法
链接:自主学习问卷
23
第二篇· 理论体系
三个基本关系的问题:
问题1. 天性和教养之争———环境和遗传哪个更加重要?
问题2. 发展的主动性和被动性 问题3.发展的阶段性和连续性
24
Question1:环境和遗传哪个更加重要?
25
Question1:环境和遗传哪个更加重要?
12
第二节 学前儿童心理研究的类型(b)
社会生态学 研究方法
跨文化 研究方法
13
第二节 学前儿童心理研究的类型
• 三、社会生态学研究方法
布朗芬布伦纳
1917.4.29–2005.9.25
14
第二节 学前儿童心理研究的类型
• 三、社会生态学研究方法
这是一种把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置于现实生活的自然背 景中进行考察研究的方法。 核心观点:
习得的呢?心理学家Clarence Leuba为了研究这个 问题真是煞费苦心。为了完成这项研究,他拿自己 的两个孩子当被试,进行了长时间的追踪研究。孩 子给他挠痒痒时,他必须忍住不笑,避免孩子习得 这种行为„„经过长期观察,发现因为挠痒痒而笑 这个行为确实是天生的,他也终于在1941年发表论 文,结束了想笑不能的日子。
孩子阅读中的常见理解错误及纠正方法
孩子阅读中的常见理解错误及纠正方法在孩子的阅读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一些理解错误,这会对他们的阅读能力和学习成绩产生不利影响。
本文将探讨孩子阅读中的常见理解错误,并提出一些有效的纠正方法。
一、表面理解错误表面理解错误是指孩子只停留在文字表面,没有深入思考,导致对文章的真正含义产生误解。
例如,孩子们可能会遇到以下情况:1.字面理解。
孩子对某个词汇的含义只局限在字面上,而没有理解背后的深层意义。
例如,孩子在阅读故事时,遇到生词“旅行家”,可能将其理解为“旅行的人”,而没有真正领会到“追寻梦想的人”的含义。
纠正方法:教导孩子使用词典,了解生词的多个涵义。
鼓励孩子阅读有趣且意义深远的故事,帮助他们提升对词汇的理解。
2.字面逻辑。
孩子在阅读时只注重字面上的逻辑关系,而忽略了深层次的思考。
例如,当孩子在推理故事情节时,可能只看到表面上的线索,而没有注意到作者隐藏的更深层次的信息。
纠正方法:培养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导他们在阅读时要留意作者表达意图的线索,并多与孩子讨论、解读文章,丰富他们的思维。
二、情感态度错误孩子在阅读过程中,可能因为个人情感和态度的介入,对文章产生错误的理解。
例如:1.主观臆断。
孩子可能会根据自身的观点和偏见,主观臆断文章的意思。
例如,孩子在阅读社会问题类文章时,可能因为个人经历和情感而偏向某一方面,无法客观理解作者的意图。
纠正方法:培养孩子的客观思维能力。
教导他们要始终保持客观、中立的态度,学会从多个角度去理解文章。
2.情感干扰。
孩子可能会因为情感的干扰,导致对文章中的细节和推理失去注意。
例如,在情感冲击较大的故事中,孩子可能会忽略其中的逻辑推理和含义,而只专注于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
纠正方法:培养孩子对情感的敏感度。
帮助他们意识到文章中的情感因素,并教导他们如何将情感与逻辑推理结合起来,以全面理解文章。
三、知识背景错误孩子在阅读过程中,可能因为缺乏相关知识背景,而对某些观点和信息产生错误的理解。
发展心理学作业检测答案
其实大家多看看那个课件,答案就很容易找到了,大家可以多看看那个pdf文件要是实在不懂再来这里参考吧第一章判断题已完成成绩:1发展就是更高、更强、更快。
正确答案:×2每个民族的儿童都是在1岁左右会说话,指成熟的顺序性。
正确答案:×3成熟受练习或训练的影响。
正确答案:×4遗传决定论的代表人物是华生。
正确答案:×5将同卵双生子分开抚养是为了研究天性与教养这个基本问题。
正确答案:√6“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免受伤害的原则。
正确答案:√如果调查对象的年龄相差10年,就有可能出现族群效应。
正确答案:√8对不同年龄的儿童同时进行观察研究,这种研究设计是系列交叉研究。
正确答案:×第一章单选题已完成成绩:1以下哪个特征不属于成熟所带来的变化()∙A、矛盾性∙B、不受练习或训练的影响∙C、普遍性∙D、顺序性正确答案:A2下列叙述中不属于发展的是:()∙A、通过有效的记忆训练,能使学生的记忆效果显著提升;∙B、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视力、听觉及反应能力逐步下降;∙C、心情不好,外出散步后心情变好;∙D、新生儿的部分本能反射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消失。
正确答案:C3关于成熟的说法正确的是()∙A、因为营养变好了,小明长高了;∙B、小明又大了一岁,比去年长高了;∙C、小明天天跑步,比以前跑的更快了;∙D、成熟是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变化。
正确答案:B4发展需要成熟与()的共同作用∙A、锻炼∙B、生长∙C、年龄∙D、学习正确答案:D5当代多数学者认为发展是()∙A、遗传与环境的共同作用∙B、遗传的作用∙C、环境的作用∙D、自身的作用正确答案:A6发展既有量变,也有质变,下面的图形能表示质变的是()∙A、A∙B、B∙C、C∙D、D正确答案:D7以下哪个问题涉及环境和遗传问题()。
∙A、发展的连续性和可变性∙B、发展的量变与质变问题∙C、天性与教养的问题∙D、发展的普遍性与个体差异问题正确答案:C8关于免受伤害伦理,更重要的是进行风险和()评估∙A、伤害∙B、利益∙C、伦理∙D、价值正确答案:B9“在公众场所发生的行为一般不属于隐私”,所使用的隐私判断标准是()∙A、信息的敏感性∙B、行为发生的情境∙C、研究对象自愿与否∙D、收集信息的方式正确答案:B10霍桑效应出现在()∙A、纵向研究∙B、横断研究∙C、观察研究∙D、调查研究正确答案:A11短时期内重复观察不同年龄的儿童,属于()∙A、纵向研究∙B、横向研究∙C、系列交叉研究∙D、个案研究正确答案:C12系列交叉研究仍存在的问题是()∙A、样本容易流失∙B、样本量较小∙C、花费时间过长∙D、结论能否推至其他族群正确答案:D第二章判断题已完成成绩:1埃里克森认为儿童是主动的适应和改变环境的,而不是被动的接受影响。
对幼儿说谎行为理论研究及对策的综述(正文)
对幼儿说谎行为理论研究及对策的综述教育科学学院学前教育专业 080403024 何XX 指导教师叶xx 副教授【摘要】:本文通过对研究人员有关于幼儿说谎行为的不同的界定,幼儿说谎行为的基本理论研究成果,说谎行为的心理特点,认知年龄特点,以及幼儿说谎行为与心理理论的关系,幼儿说谎行为发展与说谎认知的关系理论的综述,以及针对不同的说谎行为提出的不同的对策。
从而为学前儿童教育以及幼儿身心健康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关键字】:幼儿说谎行为心理理论说谎认知关系对策心理学家很早就开始关注儿童早期说谎问题,其中比较著名的是皮亚杰(1965)考察道德认知发展时对说谎概念的理解及其道德判断的研究[1]。
很多家长在面对孩子的说谎行为问题上束手无策。
事实上,说谎行为是儿童社会化过程中必然产生的一种现象,它的发展也是儿童社会化、自我调节和适应社会环境的过程(Bussey&Bandum,1999)。
深刻认识儿童的说谎行为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说谎儿童[2]。
一.关于说谎行为的不同的界定对于幼儿说谎各专家和研究学者的理解都不一样:其一,《第七版新韦氏大学生词典》(1971)将“说谎”定义为:(1)说话者出于欺骗的企图把自己了解或相信的某事硬说为不真实:(2)制造某种虚假的或可以产生误导作用的印象。
这一定义有两层意思,一是谎言的内容,即说谎者对自己事实上相信的某事声称根本不是那么回事:二是说谎的动机,即企图欺骗他人。
其二,《美国英语文学大词典》将“谎言”定义为:(1)打着真实的旗号蓄意提供给别人的虚假说明或虚假信息。
(2)意味着欺骗的任何事情或给别人的错误表达。
其三,A.B.彼得罗夫斯基(1997)认为,“说谎”是个体的一种心理特点,表现为有意歪曲实际情况,极力让人对事实或事件造成不正确的印象。
[3]其四.皮亚杰认为“谎言”可以有三种定义:最基本的定义是纯粹实在论的定义:谎言即“顽皮的话”。
第二种定义是纯粹客观的定义:谎言是不符合事实的一种断言,即使儿童能辨别出这种断言是有意的错误陈述还是无意的错误陈述,都可归入“谎言”范畴。
发展心理学研究方法及研究点
第一题:本领域的研究方法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一、一般方法:1、行为观察法定义:在个体的成长发展过程中,研究者利用感觉器官,或借助于其它仪器设备,有目的、有计划地对被观察者的外部行为进行考察,从而探究其心理与行为发展的规律,这种方法就称为行为观察法。
分类:自然观察和控制观察a自然观察:即在日常生活中对个体进行行为观察。
自然观察常用于研究儿童的发展而不是成人的发展。
这主要是因为婴儿和年幼儿童在自我报告方面还不具有一定的言语能力。
其优势是能够告诉我们儿童和成人在日常生活中到底在做什么。
其局限性表现在两点:①一些行为(如见义勇为发生的频率很低,用这种方法很难观察到;②很难确定观察到的行为发生的原因以及行为的发展趋势。
b控制观察(实验室观察:即研究者设定特定的条件来引发他们感兴趣的行为。
控制观察可以研究在自然情境中很少发生的行为。
由于所有被观察者都接受了相同的刺激,研究者比较不同个体对刺激的反应的差别时就有了更大的把握。
其问题在于,在设计好的特定情境中观察被试行为而得出的结论是否可以推广到自然情境下的行为。
2、自我报告法定义:指儿童用言语表达他们的内心活动。
采用该方法进行研究是研究者首先向儿童提出问题或具体的要求,由儿童说出他们对某个问题的认知信念和态度。
自我报告包括书面的自我报告和口头的自我报告。
书面的自我报告又包括日记、问卷等形式,口头的自我报告主要是访谈。
a日记法:主要是根据儿童所写的日记,搜集他们每天的活动情况和对某些问题的认知感受和态度,日记通常是儿童对个人经历的记录通常比较真实可信日记法通常只适合于那些能写日记的儿童,不适用于年龄太小的儿童。
b访谈法:又称谈话法,是研究者以口头形式提出问题,要求儿童回答,然后对儿童回答进行分析以了解儿童心理的研究方法。
其主要优点是能够了解儿童深层的心理活动,包括对某些问题的看法、感受或态度,获得儿童真实的信息。
其主要缺点是:①费时、费力,效率较低;②不容易对访谈结果进行处理,对访谈者的要求较高;③被访谈者的回答可能会受到多种因素(如访谈时间、访谈者的回应的影响。
幼儿心理理论与同伴交往关系的研究
幼儿心理理论与同伴交往关系的研究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幼儿心理理论与同伴交往关系之间的内在联系。
心理理论,即个体对自己和他人心理状态的理解与推理能力,是儿童社会认知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伴交往,则是幼儿期社会化的重要途径,对幼儿的情感、认知和社会技能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本文将从心理理论的角度出发,分析其与同伴交往关系之间的相互影响,以期为幼儿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和指导。
本文首先将对幼儿心理理论的概念及其发展阶段进行梳理,明确心理理论在幼儿认知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接着,通过对同伴交往的内涵、类型及其对幼儿发展的重要性进行阐述,揭示同伴交往在幼儿社会化进程中的关键作用。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深入探讨幼儿心理理论与同伴交往关系之间的内在联系,分析心理理论水平对同伴交往质量的影响,以及同伴交往对心理理论发展的促进作用。
本文还将关注不同文化背景下幼儿心理理论与同伴交往关系的差异,以期为全球范围内的幼儿教育实践提供更具针对性的建议。
本文将对幼儿心理理论与同伴交往关系的研究现状进行回顾,指出目前研究的不足之处,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文献综述幼儿心理理论与同伴交往关系的研究一直是发展心理学领域的重要议题。
心理理论,即个体对自己和他人心理状态的理解与推理能力,是儿童社会认知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伴交往,作为幼儿期社会化的主要途径,对于幼儿心理理论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将从心理理论的发展、同伴交往的重要性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三个方面进行文献综述。
关于心理理论的发展,大量研究表明,幼儿心理理论的发展呈现出一定的阶段性。
例如,Wellman和Liu(2004)提出的心理理论发展的四阶段模型,从感知运动阶段到符号功能阶段,再到表征思维阶段,最后达到反思元认知阶段。
在这一发展过程中,幼儿逐渐能够理解自己和他人的心理状态,包括信念、愿望、情绪等,并据此进行预测和解释行为。
同伴交往对于幼儿心理理论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4, 5 岁儿童一般语言能力和心理理论关系的纵向研究
心理学报 2010, Vol. 42, No.12, 1166−1174Acta Psychologica Sinica DOI: 10.3724/SP.J.1041.2010.01166收稿日期: 2010-01-07*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资助项目(30760066)的部分工作。
通讯作者: 张丽锦, E-mail: zhangli6@11664、5岁儿童一般语言能力和心理理论关系的纵向研究*张丽锦1 吴 南1,2(1宁夏大学教育学院, 银川 750021) (2北京大学心理系, 北京 100871)摘 要 为探明汉语儿童语言和心理理论的发展, 追踪二者的动态关系及相互作用的方向, 本研究以80名4、5岁儿童为研究对象, 纵向探查了前后相隔6个月的儿童的一般语言能力和心理理论的发展状况, 并运用交叉-滞后组相关分析初步探查了二者是否存在因果关系及可能的作用方向。
结果表明:4~5岁是汉语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重要时期, 语言在这一阶段也得到快速发展。
交叉-滞后组相关分析发现了4岁儿童语言和心理理论因果关系的证据, 但随着年龄的增长, 语言对心理理论的前提基础作用有所减弱, 5岁儿童没有表现出这种因果关系。
关键词 儿童; 语言; 心理理论; 交叉-滞后组相关 分类号 B8441 问题提出作为儿童认知的核心领域之一, 心理理论在过去30多年的时间里一直是发展心理学家关注的热点。
心理理论(Theory of Mind, ToM)是指个体对自己或他人的心理状态, 如意图、愿望、信念等的认识和理解, 并以此对他人的心理和行为进行解释和推理的能力(Happe, Brownell, & Winner, 1999)。
目前该领域关注的焦点之一在于探讨儿童心理理论的获得机制, 特别是语言在儿童心理理论获得中的作用。
就这一问题, 西方一种主要观点认为:语言先于心理理论产生, 是心理理论发展的前提基础。
但究竟是一般语言能力还是语言中的某些成份在儿童心理理论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却一直存在分歧。
2020秋季学期幼儿园语言教育专题第1次平时作业-电大一体化平台参考资料
电大一体化平台-2020秋季学期幼儿园语言教育专题第1次平时作业-参考资料
请认真阅读一下说明然后下载
本文档的说明:题库有可能会换,不保证全部都有!请仔细核对是不是您需要的题目再下载!!!!,预祝您取得好成绩百!
一、单选题(共5题,共30分)
1、完整语言教育观以( )为理论依据,强调幼儿语言教育目标应当是完整的。
A : 全语言理论
B : 功能主义
C : 认知发展理论
D : 后现代主义
参考答案是:A
2、我国第一所学前儿童教育机构是()。
A : 张之洞创办的湖北幼稚园
B : 湖北巡抚端方创办的武昌幼稚园
C : 湖北巡抚端方创办的湖北幼稚园
D : 张之洞创办的蒙养院
参考答案是:C
3、幼儿语言教学的本质就是要引起幼儿内部心理机能的变化,通过对幼儿心理机能的匹配达到语言知识与技能传授的目的。
这种观点是基于哪个心理学流派?()
A : 认知心理学论
B : 行为主义心理学
C : 人本主义心理学
D : 精神分析心理学
参考答案是:A
4、一些心理语言学家研究发现,儿童在理解新句子时常常采取一定的策略,这些策略是个体从已有的语言和非语言经验中总结概括出一些“规则”去理解和解释听到的新句子,这说明此时的儿童处于()阶段。
A : 语言形式的获得
B : 语言内容的获得
C : 语用技能的获得
D : 以上都不是
参考答案是:B
5、从出生到一岁半左右,这段时间内儿童的各种语言学习现象通常被称为前语言现象或()。
A : 前语言发展
B : 前语言感知能力的发展
C : 前语言发音能力的发展
D : 前语言交际能力
参考答案是:A。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幼儿错误信念理解与语言关系的纵向研究张 旭 (北京联合大学特殊教育学院,北京,100075)摘要 本研究采用纵向实验研究的方法,在六个月的时间里,考察了51名三岁半不同语言能力幼儿错误信念理解与一般语言能力发展之间的关系。
结果发现:在3岁半到4岁之间,汉语幼儿的错误信念理解能力发生了显著变化;语言能力超常组在错误信念任务上的表现显著好于普通语言能力组幼儿;幼儿错误信念理解能力和一般语言能力发展之间存在密切联系,但难以确定二者相互作用的方向。
关键词 幼儿 错误信念 语言能力分类号 B8441 问题提出随着对儿童心理理论(T oM )研究的深入,当前该领域的研究重点已经转向对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机制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学者们对心理理论发展与语言之间的关系尤其关注。
这是因为:首先,心理理论是指个体凭借一定的知识推理系统对自身和他人的内心世界进行“阅读”,并由此对他人行为做出预测和解释的社会认知能力。
而语言是人们用来交流思想、表征外部世界及内部意识的符号表征系统。
无疑语言为理解他人及自我的内心世界提供了最有利的工具;其次,心理理论与语言能力都在学前期取得了关键性的发展。
这提示了二者之间可能存在着某种密切的关系。
此外,从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看,对众多被试开展的研究都显示,他们在一系列心理理论测试任务上的表现均与其语言能力显著相关[1][2][3][4]。
可见,儿童语言能力与心理理论发展之间的关系引人深思。
不过现有研究多是在英语或西方社会背景下进行的,由于语言与心理理论二者本身与其赖以存在的文化背景之间的密切联系,已有研究范式和假设还有待在不同的语言情境中作进一步检验。
此外,已有针对学前儿童的相关研究大都是横断性的研究,缺乏纵向追踪研究,也很少考虑到被试的语言能力变量。
因此,对语言能力超常和普通语言能力儿童进行纵向比较研究,有助于更清晰地了解语言与心理理论发展的动态关系。
本研究的被试是3岁半的汉语幼儿,在这一年龄阶段,标志幼儿表征性心理理论获得的核心能力是将错误信念归于自我及他人的能力及区别外表真实的能力。
,本研究致力于考察学前期汉语儿童错误信念理解能力发展的年龄特征是否与西方已有的研究结论一致;幼儿错误信念理解能力与一般语言能力发展之间是否存在相关及二者相互作用的方向;幼儿一般语言能力上的差异对二者的相关有何影响等问题。
我们的假设是,学前期幼儿错误信念理解能力发展的年龄特征具有跨语言文化的普遍性;幼儿错误信念理解能力与一般语言能力在发展中密切相关;语言能力超常组幼儿在错误信念任务上的表现显著好于普通语言能力组幼儿。
2 研究方法2.1 被试参加研究的被试是来自上海市三所幼儿园的51名幼儿,其中男孩29名,女孩22名。
实验前两周,采用华东师大主修的麦卡锡幼儿智能量表的言语智力分量表对150名三岁半幼儿施测,参照相应的年龄组常模,将测验粗分转化为标准分数T 分,麦卡锡测验中,T 分=63分,即各年龄组的90百分位点。
根据首次测试时的一般语言能力测试分数对幼儿进行分组,选取T 分≥63的26名幼儿组成语言能力超常组,接受首次测试时的平均年龄41.6个月(年龄范围34-47个月,S D =3.5个月);随机选取T 分<63的幼儿25名组成普通语言能力组,3张旭,博士,讲师,主要研究领域:特殊教育学。
E -mail :elodzhang @ 。
《中国特殊教育》2006年第5期(总第71期)Chinese Journal of S pecial Education (M onthly )N o.5,2006(Serial N o.71)首次接受测试的平均年龄为40.5个月(年龄范围34-45个月,S D =2.6个月)。
五个月后进行第二次测试时,普通语言能力组被试因各种原因流失3名,最后48名幼儿的数据为有效数据。
2.2 测量工具和实验材料一般语言能力测量:华东师大主修麦卡锡幼儿智能量表中国修订版的言语分量表,其中包括“图画记忆”、“词语知识”、“词语记忆”、“词语流畅性”和“反义类推”五个分测验。
麦卡锡幼儿智能量表中国修订版指导书指出,该分量表的稳定性系数为.82,分半相关系数为.94,说明该分量表具有较高的重测信度和内部一致性;韦氏量表言语I Q 和麦氏言语分量表的相关系数为.64。
错误信念任务:呈现意外转移故事的彩色图片(27×39cm )两套(每套4张组成一个故事,分别用于两次测试),内装丝巾的薯片盒一个(用于首次测试),内装小布熊的牙膏盒一个(用于第二次测试),内装卡片的饼干盒一个(备用)。
2.3 实验程序本研究测试分两次进行,每个幼儿分别接受两次一般语言能力和错误信念任务的测试,中间相隔5个月。
每次测试约进行20-30分钟。
在幼儿熟悉的游戏室,由同一名女性主试逐一施测。
使用专门的记录表记录幼儿反应,每次实验后幼儿选择一枚喜爱的卡通贴纸作为礼物。
一般语言能力:在六个月里,对每个幼儿施测两次麦卡锡言语分量表,由于两次测试相隔时间较长,练习效应对测试结果的影响不大。
分别记录两次测试的原始分数(即测试粗分)。
错误信念任务:幼儿每次完成两个错误信念任务,分别为一个意外转移任务和一个表征变化任务。
意外转移任务:主试用图片向被试展示整个故事情节(第二次测试时采用结构相同,但故事人物、被转移物体和转移地点不同的故事):“这是妹妹,她有一个布娃娃,现在妈妈叫她,她把布娃娃藏在这个篮子里,然后出去了,现在妹妹不在这里了,哥哥进来了,他想和妹妹开个玩笑,把布娃娃从篮子里拿出来放到了这个盒子里,布娃娃现在被放在了不同的地方,妹妹知道吗?对,不知道。
现在妹妹回来了,她想接着玩布娃娃。
”确定幼儿听懂故事后依次问下列问题:(1)记忆控制问题:“妹妹走的时候把布娃娃藏在哪里了?”(若幼儿表示不知道,则提示:篮子还是盒子?)(2)事实检测问题:“布娃娃现在实际上在哪里?”被试对上述问题做出正确回答后继续下面问题。
(3)信念问题:“妹妹以为布娃娃在哪里?”(4)行为检测问题:“妹妹会先到哪里找布娃娃?”以上信念问题和行为检测问题答对各记1分,得分范围0-2分。
表征变化任务:主试拿出薯片盒(第二次测试时采用内装小布熊的牙膏盒)问被试:“你说说这里面装的是什么呀?”幼儿回答薯片后(若儿童表示不知道,改用备用的饼干盒),打开盒子,拿出内装的丝巾给幼儿看,然后把丝巾放回,恢复盒子原状,依次提问:(1)表征变化问题:“在老师没打开盒子前,你以为里面装的是什么呢?”(2)信念问题:“如果你的好朋友某某现在进来,让他看这个盒子,不给他看里面的东西,你猜猜看他会以为里面装的是什么呢?”(3)检测问题:“现在你知道盒子里面装的是什么了吗?”通过了检测问题的被试,表征变化问题和信念问题答对各记1分,检测问题不计分。
得分范围0-2分。
上述两个任务得分范围共0-4分。
3 结果与分析3.1 不同语言能力组幼儿在错误信念任务上的表现表1显示了两次测试中两组幼儿在错误信念任务和一般语言能力测试上的表现。
表1 两次测试中幼儿在错误信念任务和一般语言能力上的平均分和标准差n错误信念任务平均得分M (S D )首次第二次一般语言能力平均得分M (S D )首次第二次超常组男13 1.85(1.14) 3.38(.96)49.38(6.04)53.77(8.67)女13 2.25(1.14) 3.00(1.29)53.15(10.89)58.23(11.95)普通组男14 1.57(1.02) 1.71(1.38)36.50(5.36)48.57(9.37)女8.63(.74)1.63(1.19)32.50(7.67)40.38(7.31)・27・《中国特殊教育》2006年第5期(总第71期) 从表1中可以看出,两组幼儿的错误信念任务得分和一般语言能力测试粗分在第二次测试中均稳定提高;所有测试中,语言能力超常组幼儿在两个项目上的得分都高于普通语言能力组幼儿。
此外,首次测试中,普通语言能力组幼儿在错误信念任务上的得分显著低于随机水平(t=-3.510,p <.01),语言能力超常组幼儿的得分与随机水平无显著差异(t=.569,p>.05)。
第二次测试中,普通语言能力组幼儿在错误信念任务上的得分与随机水平无显著差异(t=-1.160,p>.05),语言能力超常组幼儿的得分显著高于随机水平(t= 5.37,p <.001)。
以幼儿错误信念任务得分为因变量,首次测试的2(一般语言能力)×2(性别)UNI ANOVA分析结果表明:一般语言能力的主效应显著(F(1,43)=9.21, p<.01);性别的主效应不显著(F(1,43)=.75,p> .05);一般语言能力和性别的交互效应显著(F(1,43) =4.65,p<.05);对一般语言能力和性别二者之间的交互效应做进一步的简单效应分析,结果显示,普通语言能力组男女幼儿的表现有显著差异(F(1,20)=5.27,p<.05),男孩的表现好于女孩;而语言能力超常组男女幼儿的表现无显著差异(F(1,23)=.78,p>.05)以幼儿错误信念任务表现为因变量,6个月后第二次测试的2(一般语言能力)×2(性别)UNI ANO2 VA分析结果表明:一般语言能力的主效应显著(F(1,44)=17.70p<.001);性别的主效应不显著(F(1,44)=.43,p>.05);一般语言能力和性别的交互效应不显著(F(1,44)=.17,p>.05)。
3.2 语言能力超常组幼儿错误信念任务表现和一般语言能力的交叉—滞后相关分析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两次测试间隔的6个月中,普通语言能力组幼儿在错误信念任务上的整体表现从低于随机水平提高到随机水平,语言能力超常组幼儿则从随机水平提高到随机水平以上,为了考察错误信念理解能力和一般语言能力在这一发展过程中相互作用的方向,我们参考Eron和Huesmann等人[5]提出的交叉———滞后组相关程序的研究方法,检验二者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及其因果关系的方向。
语言能力超常组幼儿两次测试中错误信念任务的表现(分别标为T oM1、T oM2,下同)和一般语言能力测试(分别标为L1、L2,下同)之间的相关见图1,在相关分析中我们使用了一般语言能力测量的粗分,因为粗分不仅可以反映给定年龄言语能力的个体差异,也可以反映其与年龄相关的变化。
注:3p<0.05,33p<0.01图1 语言能力超常组幼儿错误信念任务表现和一般语言能力的相关系数在评估因果关系的方向时,最有意义的发现就是交叉———滞后相关(即上图中沿对角线所表示的两个变量间的相关)。
如果一个变量引起了另一个变量,那么第一个变量与时间上滞后的第二个变量之间的相关程度,应该远远大于第一个变量和同期的第二个变量之间的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