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常识复习资料

合集下载

民族常识理论

民族常识理论

民族理论常识知识点1、民族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

民族的基本特征是:共同历史渊源、共同生产方式、共同语言、共同文化、共同风俗习惯、共同心理认同。

2、民族识别,是指对一个民族的成分和名称的辨别与确定。

我国进行民族识别的主要依据包括民族特征、民族源流、民族意愿及相近和就近认同四个方面。

3、民族是在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才形成的。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的出现、产品交换的发展,是民族形成的内在条件;战争、军事冲突是民族形成的外在条件。

社会生产的发展及其带来的结果,促进了民族的形成,,是民族形成的经济条件。

4、社会的发展决定民族的发展表现在:每个民族都存在于一定的社会,民族的发展受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社会的发展决定民族的发展。

民族从产生、发展到消亡的一般过程,是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大致相对应的,也就是说,民族的发展一般经历奴隶制民族、封建主义民族、资本主义民族、社会主义民族等基本发展阶段,因此,社会和民族发展,表现为两个平行的过程,民族的发展受社会发展的制约。

5、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有它自身的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规律。

只有在阶级灭亡、国家消亡之后才能实现,也就是说,人类社会进入共产主义社会以后才能实现。

6、民族问题是在多民族国家中,或在不同国家之间关系中经常遇到的具有民族性的社会问题,是在民族的活动、交往联系中发生的问题,包括民族自身的发展问题、民族之间的关系问题、民族与阶级之间的关系问题和民族与国家之间的关系问题。

7、民族问题具有普遍性、长期性、复杂性、国际性和重要性的特征,民族问题的重要性表现在:在社会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民族问题对国家乃至人类社会的过去、现在和未来,都具有重大的影响。

对国家而言,民族问题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①民族问题关系到国家的治与乱②民族问题关系到社会的进与退③民族问题关系到人民的富与祸。

8、我国的民族概况: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我国各族人民密切交往,相互团结,休戚与共,共同开拓了祖国辽阔的疆土,维护了祖国的统一,创造了祖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推动了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

中考备用历史民族常识

中考备用历史民族常识

中考备用历史民族常识1、中国自古以来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国家。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互相学习,共同进步,逐渐形成了了中华民族。

2、中华各民族共同开拓祖国疆域,共同维护护祖国统一,共同发展经济和文化,共同创造中华文明。

3、我国民族分布。

①分布特点:呈现大杂居、小聚居、交错错居住的特点。

②分布地区:汉族主要居住在内地和东南沿海各省市;少数民族主要居住主在东北、西北、西南等地区,主要有内蒙古、广西、新疆、宁夏夏、西藏、甘肃、青海、云南、贵州、四川等自治区和省。

4、中国是中华各民族共同的祖国。

各民族族不论人口多少,经济社会发展程度高低,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异同,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平等的一员。

这些说明:各民族一律平等!5、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构建建和谐社会,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华各民族的共同责任。

6、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民族平等等、团结和共同繁荣。

7、各民族杰出人物①成吉思汗(蒙古族)、②郑和(回族)、③马本斋(回族)、④关向应(满族)、⑤曲焕章(彝族)等少数民族的杰出人物。

8、多种多样的语言文字①我国各民族语言的使用状况。

②蒙古文、藏文、维吾尔文、朝鲜文的文字形态。

③国家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

9、灿烂辉煌的文学艺术①文学作品:《格萨尔》(藏族)、《嘎达梅林》(蒙古族)、《阿诗玛》(彝族)。

②歌曲:《吉祥三宝》(蒙古族)、《阿拉木罕》(维吾尔族)、《月光下的凤尾竹》(傣族)、《龙船调》(土家族)、《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彝族)。

③舞蹈;维吾尔族(“十二木卡姆”)、朝鲜族(长鼓舞)、蒙古族(筷子舞)、藏族(弦子舞)、傣族(孔雀舞)、族(甩发舞)、苗族(踩鼓舞)、黎族(竹竿舞)等。

④国家保护和发展各民族文化艺术。

苗族(芦笙)、藏族(唐卡、壁画)、蒙古族(马头琴)、维吾尔族(木卡姆)、回族(花儿)。

10、绚丽多姿的民族风情①服饰蒙古族:蒙古族服饰也称为蒙古袍,主要包括长袍、腰带、靴子、首饰等。

民族常识学考基础知识

民族常识学考基础知识

第一课民族1.民族含义: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2.民族的基本特征:共同历史渊源、共同生产方式、共同语言、共同文化、共同风俗习惯、共同心理认可。

3.民族形成的条件:①内在条件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的出现、商品交换的发展。

②外在条件是部落之间的冲突等。

③经济条件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及其带来的结果。

4.民族形成的一般规律:从部落发展成民族。

5.民族发展的总趋势:是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循序发展,最后归于大同。

6.民族发展的基本内容:包括经济发展、政治发展、文化发展和社会发展以及人口发展等。

7.民族的消亡:只有在阶级消亡、国家消亡之后才能实现。

8.我国民族识别的主要依据:包括民族特征、民族源流、民族意愿及相近和就近认同四个方面。

第二课民族问题1.民族自身的发展: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发展,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经济发展。

2.民族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物质资料的生产。

3.民族关系的核心问题:包括民族利益和民族权利两个方面。

4.民族与阶级的关系:民族压迫是阶级压迫和剥削制度造成的5.民族问题产生的根源:①自然原因是民族差异(基本原因)。

②社会原因包括阶层阶级的划分、国家政权和社会制度的性质及相联系的民族及政策等。

6.为什么说解决我国现阶段的民族问题必须立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只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在国家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的基础上,我国各族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才能不断得到满足,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局面才能不断持续。

第三课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根本途径1.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根本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2.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根本前提:新中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3.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根本途径是: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发展)。

4.我国的民族政策是: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区域自治和各民族共同繁荣。

第四课民族平等政策1.我国民族政策的根本原则(基石):是民族平等2.民族平等政策的的内容:①民族不论大小,一律平等②各民族在一切权利上完全平等③各民族平等地享有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利④帮助一切民族实现民族平等权利,对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给予更多保护⑤各民族平等地享有法律规定的权利,平等地履行法律所规定的义务。

中国民族史复习资料

中国民族史复习资料

中国少数民族的语系、语族1.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语、侗语、傣语、布依语、水语、仫佬语、毛南语、拉珈语、仡佬语、黎语等。

藏缅语族——藏语、嘉戎语、门巴语、珞巴语、土家语、羌语、普米语、独龙语、怒语、彝语、傈僳语、纳西语、哈尼语、拉祜语、白语、基诺语、景颇语、载瓦语、阿昌语等。

苗瑶语族——苗语、布努语、勉语、畲语等。

2.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维吾尔语、哈萨克语、柯尔克孜语、乌孜别克语、塔塔尔语、撒拉语、图瓦语、西部裕固语。

蒙古语族——蒙古语、达斡尔语、东乡语、东部裕固语、土族语、保安语。

满—通古斯语族——满语、锡伯语、赫哲语、鄂温克语、鄂伦春语。

3.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佤语、崩龙语、布朗语。

4.南岛语系:印度尼西亚语族——排湾语、布嫩语、阿眉斯语等。

5.印欧语系:伊朗语族——塔吉克语。

斯拉夫语族——俄罗斯语。

1、夷离堇:官名。

辽政权建立前,为契丹各部军事首领。

辽太祖以迭刺部夷离堇建立政权称皇帝后,于天赞元年分迭刺部为北院与南院两部,各置夷离堇,分掌部族军民政事。

后改夷离堇为大王。

2、阿保机:全名耶律阿保机 (872-926),汉名为亿,辽开国君主,也就是辽太祖。

勇善射骑,明达世务。

十世纪初,统一契丹各部。

916年称帝,建立契丹国,后来改称辽,都城在上京。

称帝后,接受汉族封建化,任用汉人制定封建典章制度,创制契丹文字,发展农业和商业,使契丹族的经济文化有了较大的发展,被视为契丹族的民族英雄。

3、澶渊之盟:北宋与辽(契丹)订立和约的事件。

1004年,辽军南下深入宋境,宋宰相寇准力主抗战,劝真宗亲征,真宗勉强至澶州督战。

宋军取胜,但北宋统治者无心抵抗,屈辱妥协,同意与辽议和。

1005年1月,宋辽订和约:宋每年向辽输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

辽军撤走。

澶州又名澶渊郡,史称“澶渊之盟”。

澶渊之盟是在不平等的基础上建立的,加重了北宋的财政困难,也使阶级矛盾不断激化,但是它结束了战争状态,促进了宋辽的经济文化的交流,有利于中华民族的文化发展。

《民族常识》主要内容及重点、难点共56页文档

《民族常识》主要内容及重点、难点共56页文档
《民族常识》主要内容及重点、难点
31、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 32、鼓腹无所思。朝起暮归眠。 33、倾壶绝余沥,窥灶不见烟。
34、春秋满四泽,夏云多奇峰,秋月 扬明辉 ,冬岭 秀孤松 。 35、丈夫志四海,我愿不知老。
21、要知道对好事的称颂过于夸大,也会招来人们的反感轻蔑和嫉妒。——培根 22、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23、一切节省,归根到底都归结为时间的节省。——马克思 24、意志命运往往背道而驰,决心到最后会全部推倒。——莎士比亚
25、学习是劳动,是充满思想的劳动。——乌申斯基
谢谢!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民族常识》主要内容及重点、难点

《民族常识》主要内容及重点、难点

主要内容 少数民族居住地区的地理、气 候条件不同,经济状况、生活 方式也不相同,住房结构各具 特点
重点、难点

少数民族民居的独特性是本课 的重点 如何看待少数民族民居的特色 与变化是本课的难点
鄂温克族仙人柱
藏族碉房 傣族竹楼 维吾尔族民居
侗族建筑
第六课 别具风味的饮食
点、难点

民族服饰的多样性是本课重点 理解形成民族服饰多样性的原 因是本课的难点
南方少数民族服饰

苗族服饰
高山族服饰
彝族服饰
南方少数民族服饰

傣族服饰

壮族服饰
黎族服饰
北方少数民族服饰
南方少数民族头饰
北方少数民族头饰

赫哲族头饰

蒙古族头饰

土族头饰
苗族服饰
第五课 风格各异的住房

主要内容 在长期的生产与生活实践中, 各民族形成了独特的风味美食
重点、难点

民族饮食的多样性是本课重点 民族饮食特色形成的原因是本 课的难点
第三单元 灿烂的民族文化


本单元设三课题,从各民族创造 灿烂的民族文化展开,对诗歌、 小说、故事、戏剧、歌舞、工艺 等作品,以及各具特色的传统体 育和丰富多彩的民族节日进行了 介绍

了解民族节日的多样性是本课 的重点 理解民族节日的成因和意义是 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藏族洛萨节 火把节

蒙古族那达慕大会
壮族歌婆节
瑶族达努节
满族五月节
第四单元 知我民族,爱我中华



本单元设三课题,概述中华民族 在开拓祖国疆土、抵御外来入侵、 建设美好家园中做出的卓越贡献; 介绍在此过程中涌现出的民族英 杰;进一步阐述维护民族团结的 重要性

中国民族理论复习资料

中国民族理论复习资料

中国民族理论复习资料一、选择题1. 我国的民族构成答:我国由56个民族构成,其中汉族人口有11.3亿多人,占全国总人口数的91.59%;其余55个少数民族共一亿多人,占全国总人口数的8.49%。

2. 我国的少数民族人口分布及其特点答: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交错居住。

3. 斯大林1913年写《马克思主义与民族问题》4. 民族识别的重要依据:①民族特征②民族源流③民族意愿5. 三个过度:城乡之间的对立是随着野蛮向文明的过渡,部落制度向国家的过渡,地方局限性向民族的过渡而开始的6. 民族形成的一般规律:氏族——胞族——部落——部落联盟——民族7.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指出了具有典型意义的三种途径:民族形成具体过程中的希腊人、罗马人、德意志人式的途径8. 民族发展的基本趋势:有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最后归于大同,这是民族发展的总趋势9. 民族消亡只有在阶级消亡。

国家消亡之后才能实现。

也就是说,人类社会进入共产主义社会以后才能实现民族消亡10. 民族关系的表现形式:①有以民族群体相互交往中表现的民族关系;②有以不同民族成员之间相互交往中表现出来的民族关系;③有以国家为依托表现的国与国之间的民族关系;④有以国家与民族地区关系形式表现出来的民族关系11.民族关系的核心问题是民族权益12.民族问题的特性:①普遍性②长期性③复杂性④国际性⑤重要性13.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则:①民主原则②平等原则③法制原则④实事求是原则⑤团结统一原则⑥发展繁荣原则14.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主要内容(看一下多选)①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为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提供物质基础②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社会发展,为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创造社会条件③加强自治机关的建设,为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提供组织保障15.胡锦涛同志坚持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第一次在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表述中,增加了和谐一词16. 西部地区包括我国12个省、市、自治区二、名词解释1、中国民族理论:是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基本原理以及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结合我国民族的实际,在长期的实践中创立和发展起来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理论。

“民族团结”知识学习资料

“民族团结”知识学习资料

湖南大学“民族团结”知识学习资料一、民族基本知识(一)56个民族一览1.壮族2.藏族3.裕固族4.彝族5.瑶族6.锡伯族7.乌孜别克族8.维吾尔族9.佤族10.土家族11.土族12.塔塔尔族13.塔吉克族14.水族15.畲族16.撒拉族17.羌族18.普米族19.怒族20.纳西族21.仫佬族22.苗族23.蒙古族24.门巴族25.毛南族26.满族27.珞巴族28.僳僳族29.黎族30.拉祜族31.柯尔克孜族32.景颇族33.京族34.基诺族35.回族36.赫哲族37.哈萨克族38.哈尼族39.仡佬族40.高山族41.鄂温克族42.俄罗斯族43.鄂伦春族44.独龙族45.东乡族46.侗族47.德昂族48.傣族49.达斡尔族50.朝鲜族51.布依族52.布朗族53.保安族54.白族55.阿昌族56.汉族(二)我国民族政策1.坚持民族平等团结;2. 民族区域自治;3. 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事业;4. 培养少数民族干部;5. 发展少数民族科教文卫等事业;6. 使用和发展少数民族语言文字;7. 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8. 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宗教信仰自由二、为什么说我国是各民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多民族国家?中华大地数千年波澜壮阔的历史,中华民族数千年自强不息的奋斗,留给当代中国人的、最可宝贵的遗产有3项:一是960多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国土,是世界上陆地面积最大的国家之一。

二是56个勤劳勇敢智慧的民族,住久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大家庭。

三是精彩纷呈的多样化文化。

我们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这是我国各民族共同拥有的的宝贵财富,各民族都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发展的,幅员辽阔的国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

翻开一部厚重的中国史,我们发现,这就是一部中国各民族诞育、发展、交融并共同缔造了大一统国家的历史。

我们统一多民族的国家,是5000年来特别是秦汉以降的2000多年里,以华夏族——汉族为主体的证权与周边各族的政权在长期融合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主要经历了4个关键时期。

中考民族常识总结

中考民族常识总结

中考民族常识总结前言中考民族常识是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总结中考民族常识的相关知识点,帮助同学们进行复习备考。

1. 历史•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历史。

•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和人物。

•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2. 地理•中国的地理位置和边界。

•中国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特点。

•中国的行政区划和主要城市。

3. 传统文化•中国的传统文化内涵和核心价值观。

•中国的传统节日和习俗。

•中国的传统美术、音乐、戏曲等艺术形式。

4. 政治制度•中国的政治制度和国家领导人。

•中国的政党制度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中国的法律法规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5. 科技教育•中国的科技发展和重要发明。

•中国的教育制度和教育改革。

•中国的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

正文1. 历史•中华民族是中国多个民族的总称,形成于五千多年前的华夏族。

•中国历史上有许多重要事件,如建国、改革开放等。

•中国历史上有许多杰出人物,如孔子、屈原、孙中山等。

•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包括诗词、文化遗产等。

2. 地理•中国位于亚洲东部,东临太平洋。

•中国的自然地理特点包括山脉、河流以及自然资源的分布。

•中国的人文地理特点包括人口分布、民族分布等。

•中国行政区划包括省、自治区、直辖市等。

3. 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包括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教思想等。

•中国传统节日有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有独特的风俗习惯。

•中国传统艺术形式有中国画、京剧、曲艺等,代表了中国的传统美学观念。

4. 政治制度•中国政治制度是社会主义制度,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基础。

•中国的国家领导人包括国家主席、国家副主席等。

•中国的政党制度是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

5. 科技教育•中国科技发展包括航天、信息技术、高铁等方面的进步。

•中国的教育制度包括义务教育、高等教育等,经过不断改革和发展。

•中国的科技创新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如量子通信、高速计算机等。

中国民族理论复习资料

中国民族理论复习资料

一、填空题1、人口在1000万以上的少数民族有两个:壮族和满族。

2、在55个少数民族中,语言种类较多,约有80种左右,这些语言,大体可分为5个语系,10个语族,15个语支。

3、中国民族理论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探索形成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到1978年党的11届三中全会召开前的形成发展时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发展创新时期。

4、邓小平指明了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性质,否定了“民族问题的实质是阶级问题”这一错误观点,各民族关系为劳动人民之间的关系。

)5、从民族社会属性角度,可以把民族划分为奴隶制民族,封建主义民族,资本主义民族,社会主义民族。

6、民族识别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50—1954)至此,我国民族数量达38个。

第二阶段(1954—1965)又确定了16个少数民族。

第三阶段(1978—1986)在1979年,居住在云南西双版纳的基诺族识别得到确认。

7、城乡之间的对立是随着野蛮向文明的过渡,部落制度向国家的过渡,地方局限性向民族的过渡而开始的。

8、2010年人口普查,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8.49%,汉族占91.51%。

9、民族发展的趋势可以分为总趋势和某一历史阶段趋势,不断发展,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最后归于大同,这是民族发展的总趋势。

10、民族问题有两个历史趋势:第一趋向是民族生活和民族运动的觉醒,反对一切压迫民族的斗争,民族国家的建立。

第二个趋向是民族之间各种联系的发展和日益频繁,民族壁垒的破坏,资本,一般经济生活,政治,科学等等的国际统一的形成。

11、民族消亡只有在阶级消亡,国家消亡之后才能实现,也就是说,人类进入共产主义以后才能实现民族消亡。

民族问题的特性有:民族问题的普遍性,民族问题的长期性,民族问题的复杂性,民族问题的国际性,民族问题的重要性。

1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根本道路。

13、民族区域自治是我们当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符合我国国情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必须长期坚持和不断完善。

民族理论考试资料

民族理论考试资料

民族理论复习资料1.我国少数民族数量:55。

2. 少数民族人口及其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55个少数民族共1亿多人,占全国总人口数的8.41%。

3. 我国人数最多和最少的少数民族:壮族(16178811人),珞巴族(2965人)。

4. 我国民族自治地方的行政级别:民族自治地方,是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建立起来的一级国家行政单位,其行政地位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三级。

5. 民族自治地方及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的数量:目前我国共有民族自治地方155个,其中自治区5个,自治州30个,自治县(旗)120个。

民族乡1173个。

6. 民族自治地方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比例:64%左右。

7. 我国建立最早的民族自治地方:内蒙古自治区(1947年5月1日建立);面积最大的民族自治地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660400平方公里);四川唯一的羌族自治县:北川县。

8. 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观:①在中国,早在先秦时代对不同人们共同体的“族类”花粉就已存在,按东夷、西戎、南蛮、北狄的“族类”划分。

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观,很大程度上表现为所谓的“夷夏观”或“华夷观”。

②春秋战国时期列国出现,诸侯国之间、民族之间攻伐不止,夷夏关系变得紧张,从而催发了春秋战国夏族的民族观,即先秦夷夏观。

③在我国封建时代也有一些思想家和政治家,出于有利于国家统一的考虑,提出过比较开明的民族观和民族政策,也提出过偏见较少的主张,如汉代司马迁的《史记》,又如唐代皇帝李世民提出了“四夷一家、胡越一家”的主张。

④以孙中山为代表的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在领导旧民主革命的实践中,根据西方资产阶级民族平等观的若干原则,提出了他们的民族观及其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纲领和政策。

9. 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国家统一,民族融合。

10. 新中国成立前,保持完整的奴隶制的民族是凉山彝族,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地区是西藏。

11. “四月八”“火把节”“端节”“西迁节”“泼水节”是哪个民族的节日:布依族;彝族;水族;锡伯族;傣族。

民族常识专题复习共49页文档

民族常识专题复习共49页文档

26、我们像鹰一样,生来就是自由的 ,但是 为了生 存,我 们不得 不为自 己编织 一个笼 子,然 后把自 己关在 里面。 ——博 莱索

27、法律如果不讲道理,即使延续时 间再长 ,也还 是没有 制约力 的。— —爱·科 克

28、好法律是由坏风俗创造出来的。 ——马 克罗维 乌斯

29、在一切能够接受法律支配的人类 的状态 中,哪 里没有 法律, 那里就 没有自 由。— —洛克

30、风俗可以造就法律,也可以废除 法律。 ——塞·约翰逊
民族常识专题复习Biblioteka 谢谢!51、 天 下 之 事 常成 于困约 ,而败 于奢靡 。——陆 游 52、 生 命 不 等 于是呼 吸,生 命是活 动。——卢 梭
53、 伟 大 的 事 业,需 要决心 ,能力 ,组织 和责任 感。 ——易 卜 生 54、 唯 书 籍 不 朽。——乔 特
55、 为 中 华 之 崛起而 读书。 ——周 恩来

民族常识总结知识点

民族常识总结知识点

民族常识总结知识点民族常识是指对不同民族的文化、习俗、历史、传统等方面的了解和认识。

在当今多元文化的社会中,了解和尊重不同民族的习俗和文化是非常重要的。

下面将针对民族常识的各个方面进行总结和知识点概述。

一、民族的概念和特点1. 定义:民族是在一定地理范围内,以共同的语言、宗教、历史和文化传统为依托形成的社会群体。

2. 特点:a) 共同性:民族成员具有共同的语言、宗教、历史和文化传统。

b) 多样性:不同民族之间存在不同的文化、习俗和生活方式。

c) 民族认同:民族成员对自己所属的民族有认同感和归属感。

二、世界各国的民族多样性1. 中国的民族多样性: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共有56个民族,其中汉族占多数,其他少数民族分布在各个地区,如藏族、维吾尔族、蒙古族、彝族等。

2. 世界各国的民族多样性:a) 印度:印度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有数十个民族,其中印度教徒、穆斯林等是印度的主要民族。

b) 美国: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拥有来自世界各地的多个民族,如白人、黑人、亚裔、拉美裔等。

c) 俄罗斯:俄罗斯国内有数十个民族,其中俄罗斯人占大多数,其他民族有图瓦人、维吾尔人、蒙古人等。

三、不同民族的文化和习俗1. 语言:不同民族的语言具有独特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结构,如中文、英文、西班牙文、阿拉伯文等。

2. 宗教:不同民族信仰不同的宗教,如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印度教等。

3. 饮食:不同民族有不同的饮食习惯和传统菜肴,如中国的饺子、意大利的比萨、印度的咖喱等。

4. 节日:不同民族有不同的传统节日,如中国的春节、美国的感恩节、印度的排灯节等。

5. 服饰:不同民族的服饰风格各异,如中国的旗袍、印度的萨里、日本的和服等。

四、世界各国的著名民族文化1. 中国的民族文化:a) 传统节日:中国的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等都是中国传统的民族节日。

b) 传统建筑:中国的古建筑如故宫、长城、布达拉宫等都是中国传统的民族建筑。

c) 传统艺术:中国的书法、国画、京剧、杂技等都是中国传统的民族艺术形式。

民族团结复习提纲

民族团结复习提纲

民族团结复习提纲一、民族的含义民族是在一定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

二、民族的基本特征?1、共同。

民族的共同历史渊源主要是指民族起源的和等。

2、共同。

3、共同。

是稳定的、表露于外的最明显的特征,是民族统一性和继承性的最重要的反映之一。

4、共同。

是把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联系在一起的,是民族统一性和继承性的最显著的特点,也是一个民族发展进步的内在动力。

5、共同。

具有群众性和相对稳定性的特点,是显露于外的民族特征之一,是民族相互区别的。

6、共同。

名族的共同心理认同主要表现为对同一民族的自觉的,包括民族成员对民族整体的认同心理和民族成员之间的认同心理。

共同民族心理具有相当的稳定性、历史的连续性,对民族的存在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三、民族识别的含义民族识别,是指对一个族体的和的辨别与确定。

四、我国进行民族识别的主要依据?1、2、3、4、五、民族形成的条件有哪些?1、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的出现、产品交换的发展,是民族形成的。

2、战争、军事冲突等是民族形成的。

3、社会生产的发展及其带来的结果,促进了民族的形成,这时民族形成的。

六、民族形成的一般规律?人类社会人们共同体的发展有其序列,即到到到到到。

从发展到是民族形成的一般规律。

七、民族的发展模式1、民族的。

2、民族的。

包括、、等类型。

3、民族的。

这也属于民族发展中的。

八、民族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1、每个民族的发展都存在于一定的社会,民族的发展受的制约,社会的发展民族的发展。

2、社会和民族的发展,表现为两个平行的过程,后者受前者的制约。

民族发展的总趋势是由向的不断发展,最后归于大同。

九、民族发展的内容?1、民族的发展。

民族的发展取决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是民族发展程度的。

2、民族的发展。

3、民族的发展。

民族文化的真正发展,历来都是在保持、吸收的基础上实现的,是在相互的交往和借鉴中不断发展进步的。

4、民族的发展。

民族的人口发展,主要是指和的提高。

在现代社会更注重的优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九年思品教材中关于民族政策的有关内容
1、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有56个少数民族
2、56个民族共同缔造了伟大的祖国
3、各民族人民形成了什么样的亲缘关系?P41
4、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什么?P42
5、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
6、新型民族关系是什么?
7、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8、为什么要维护民族团结?(注意补充的)
9、怎么样维护民族团结?(注意补充的)
二、《民族政策常识》的有关内容
(注:每课的课题共同构成我国民族政策的主要内容)
第一课:民族平等政策
※1、各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具有同等的地位
※2、民族平等是解决民族问题、处理好民族关系的一个总原则
3、什么叫民族平等
民族平等是指各民族不论人口多少,经济寉发展程度高低,风谷习惯和宗教信仰异同,都一律平等,具有同等地位,在国家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依法享有相同的权利,履行相同的义务,反对一切形式的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

4、党和国家的民族平等政策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民族不分大小,一律平等
(2)各民族在一切权利上的完全平等
(3)帮助一切民族实现民族平等权利,对弱小民族的平等权利给予更多保护
(4)各民族履行相应的义务
5、我国民族平等的特征
我国的民族平等具有权利的广泛性、权利的真实性、权利的彻底性、权利的完整性、权利义务的一致性等特征。

※6、民族平等是我国建立和谐社会、促进各民族繁荣发展的重要前提
※7、民族平等是和谐民族关系的前提
8、全国人大代表中,每个少数民族都有代表,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也至少有1名代表,这说明“各民族一律平等”
9、国爱强调发达地区应当继续做好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对口支援(如对汶川、舟曲的对口支援)体现了党和国家的民族平等政策的哪个方面?
(第三个方面:帮助一切民族实现民族平等权利,对弱小民族的平等权利给予更多保护) 10、保障各民族风俗习惯的权利,也是保护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

第二课:民族团结政策
※1、民族团结是处理民族关系的另一个总原则
2、社会主义社会各民族间的团结,是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团结为核心,以社会主义制度
和祖国统一为基础
3、党和国家的民族团结政策的主要内容
(1)反对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
(2)维护、促进各民族之间的和民族内容的团结
(3)各族人民齐心协力,共同促进祖国的发展繁荣。

(4)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祖国统一。

4、民族团结是社会安定、国家昌盛和民族进步繁荣的必要条件。

民族团结是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提条件,也是各民族共同发展的基础
5、各民族的团结合作,不仅推进了本民族的发展,而且促进整个中华民族发展,是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必由之路
※6、“三个离不开”指: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

(汶川地震救援与灾后重建体现了三个离不开)
※7、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是民族团结的时代特征
第三课:民族区域自治政策
※1、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共产党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
※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符合我国民情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

3、什么叫民族区域自治: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4、我国民族分布具有“大杂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的特点
5、我国设立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三级民族自治地方,设立自治机关。

※6、我的自治区有5个,分别是:x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x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

7、民族自治地方行政区域的总面积为617万多平方公里,占全面总面积的64.3%,总人口1.6亿。

8、民族区域自治的优越性:
(1)有助于国家的集中统一和少数民族自己管理本民族本地区的内部事务。

(2)有助于把国家的方针政策同少数民族地区的具体特点有机结合起来。

(3)有助于把国家富强和民族繁荣结合起来。

(4)有助于把各族人民热爱祖国的感情和热爱本民族的感情结合起来。

9、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主要内容:
(1)建立民族自治地方
(2)设立自治机关
(3)行使自治权
※10、行使自治权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核心问题
11、每个自治区分别是以哪一个民族的聚居地区为基础建立的民族自治地方?
第四课:少数民族干部政策
1、大力培养任用少数民族干部包括各类专门人才,是做好民族工作和解决切民族问题的关键,是党的民族政策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民族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2、培养和选拔少数民族干部的方针政策:要积极培养具备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条件的少数民族干部和各种专业技术人才。

3、少数民族培养干部的“四化”方针是什么?原则是什么?
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德才兼备的原则。

4、国家培养和选拔少数民族刑部的具体政策可以归纳为以下内容:
(1)自治机关的主要领导人主要由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的公民担任。

(2)普遍且大量地培养少数民族干部
5、培养和选拔少数民族干部的重要性(或原因)
(1)振兴民族地区经济的需要
(2)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需要。

(3)巩固和发展团结、稳定的政治局面的需要。

第五课: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政策
※1、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
2、积极为少数民族地区创造更多更好的发展机会和条件,大力帮助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经济和社会事业,是党和国家一贯的方针政策。

3、发展经济和社会事业,改善人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是我国现阶段民族工作的主要任务,也是现阶段解决民族问题的主要方面
※4、各民族繁荣是我们社会主义在民族政策上的根本立场
5、国家进一步完善和加强新时期发展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的方针政策和措施主要有:(1)坚持自力更生与国家帮助相结合的原则
(2)组织发达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的对口支援,加强横向经济联系的方针。

(3)坚持因地制宜与优先照顾的政策。

5、如何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少数民族地区满后面貌?
一方面,国家要大力帮助,消除各民族经济文化上的差距;另一方面,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发挥民族经济自身的活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培植自己的“造血”功能,形成良性循环的经济机制。

6、组织较发达地区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对口支援,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帮助民族地区发展经济的一项重要政策措施。

7、发展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的重要意义:
(1)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直接关系到我国整个现代化建设目标的实现
※(2)发展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是消除各民族发展上的差距,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的根本途径。

(3)发展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有助于充分开发和利用少数民族地区的自然资源,实现互利共赢。

※(4)发展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是建设边疆,巩固国防的基本保证
※8、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本质要求在民族工作中的体现,也是党的民族政策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

※9、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也是一个政治问题。

10、党和国家发展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社会事业的政策与措施:
分为:科技事业,教育事业,文化事业,医疗卫生事业四个方面
第六课:民族语言文字政策
1、民族语言是民族文化的构成工具之一,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

我国有56个民族,有多种少数民族语言。

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的自由。

2、保障少数民族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自由的措施:
(1)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
(2)设立专门的机构
(3)为少数民族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创造条件。

3、我国55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数量达80种以上,分别属于汉藏、阿尔泰、南亚、南岛、印欧五个语系。

其中有22个少数民族有正式使用的本民族文字,数量达28种。

第七课:民族风俗习惯政策
1、民族风俗习惯是一种生活方式,是人们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我国宪法规定:各民族都有保持或改革自己风俗习惯的自由。

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包括两方面内容:即“保持”和“改革”两个方面。

※2、民族风俗习惯的特点:
群众性、民族性、区域性。

※3、各民族都有保持或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

这是关于尊重民族风俗习惯的总原则。

4、我国少数民族大都有自己独特的传统节日:如仡佬族的祭山节、景颇族的目脑纵歌、布朗族的关门节、彝族的插花节、侗族的姑娘节、怒族的鲜花节。

傣族的泼水节。

※5、了解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是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前提
第八课: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1、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2、我国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五种宗教形式。

3、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有: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

信仰佛教的有藏族、傣族等。

4、党和国家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主要内容:
(1)宗教信仰自由
(2)国家依法管理宗教事务
(3)坚持独立自主、自办教会的原则
(4)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

(5)实行政教分离的原则。

※5、宗教与迷信不能混为一谈。

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