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橡树》说课稿

合集下载

致橡树说课稿

致橡树说课稿

致橡树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本次说课的教材为《致橡树》,该课文选自现代诗人舒婷的作品,是一首以橡树为象征的爱情诗。

通过诗歌的形式,表达了作者对爱情的坚持和执着,以及对爱人的深情告白。

本课文情感饱满,意境深远,适合让学生感受诗歌的美和情感的力量。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学习本课文,使学生了解舒婷这位现代诗人,了解诗歌的表达方式和特点。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诗歌进行感悟和理解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目标:通过诗歌的表达,引导学生思量爱情的真谛,培养学生对爱情的珍视和追求。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表达,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感悟能力。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中的象征意义,把握诗歌的情感变化。

四、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包括课文、诗歌分析、作者介绍等内容。

2. 多媒体设备:用于播放诗歌的朗读和相关音频。

3. 学生练习册:用于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舒婷的诗歌朗读,引起学生对诗歌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2. 预习导入(10分钟)通过课件展示《致橡树》的诗句,让学生猜测诗歌的主题和内容,并与学生进行讨论,引导学生对诗歌的初步理解。

3. 导读课文(15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重点解读诗歌中的象征意义,如橡树代表坚贞不渝的爱情,树叶代表爱情的变化等。

通过课件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境。

4. 分组讨论(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诗歌中的情感变化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鼓励学生积极参预,提出自己的见解,并进行合理的互动交流。

5. 情感体验(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诗歌中的情感表达,思量自己对爱情的态度和追求。

可以通过提问、写作或者小组演绎等方式,让学生深入感受诗歌中的情感力量。

6. 拓展延伸(15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展示舒婷的其他诗歌作品,让学生了解更多的现代诗歌,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2024《致橡树》说课稿范文

2024《致橡树》说课稿范文

2024《致橡树》说课稿范文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致橡树》,下面我将就这个内容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致橡树》是2024年高中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诗歌作品。

它是作者舒婷的作品,被广泛应用于诗歌教学中。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于爱情的思考和呼唤,同时也蕴含了丰富的意象和感情。

二、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我制定了以下三点教学目标:1. 认知目标:理解《致橡树》的主题和情感表达;2. 能力目标:提高学生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于爱情和生命的热爱和憧憬。

三、教学重难点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致橡树》的情感表达和意象;难点是:提升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和理解深度。

四、说教法学法本节课我采用的教法是讲授法和讨论法。

通过讲解文本的背景和文学特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然后通过讨论和分析,让学生参与到文学作品的解读和鉴赏中。

五、说教学准备在教学过程中,我准备了课件和图片,用于辅助教学。

通过图片展示和多媒体技术,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教学的吸引力。

六、说教学过程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我设计了以下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一张橡树的图片,引发学生对于《致橡树》的思考和联想,激发他们的兴趣和好奇心。

2. 讲解:通过讲解作者舒婷的背景和诗歌的写作背景,引导学生理解《致橡树》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同时使用课件展示文本,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结构和意象。

3. 分析: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一起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

通过小组讨论和展示,促进学生的思考和交流。

4. 互动:组织学生进行整体讨论和互动,引导他们发表个人观点和感受。

同时,通过提问和解答问题,帮助学生加深对于诗歌的理解。

5. 总结:对于学生的讨论和观点进行总结,再次强调《致橡树》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诗歌对于他们的启示和影响。

致橡树说课稿

致橡树说课稿

致橡树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本课以《致橡树》为教学文本,该诗是现代著名诗人舒婷创作的一首抒情诗。

通过对诗歌的学习,旨在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质和审美能力。

同时,通过对诗歌的解读,让学生深入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和人生观。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致橡树》的背景和作者,理解诗歌的主旨和情感表达。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自然、对生命的敬畏之情,引导学生积极面对生活,坚持追求真理和夸姣。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理解诗歌的意义和情感表达。

2.难点:引导学生深入思量诗歌中的隐含意义和情感。

四、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通过播放一段橡树的成长视频,引起学生对橡树的好奇和思量,激发学生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2.课文讲解(20分钟)首先,让学生朗读《致橡树》,然后解读诗歌的字面意义和情感表达。

通过解读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主旨和情感。

3.诗歌赏析(3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诗歌赏析,每组选择一段诗句进行解读,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感受,表达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然后,每组派代表上台分享自己的解读和感悟,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拓展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思量。

4.课文延伸(30分钟)让学生进行创作活动,要求学生以《致橡树》为题材,写一篇自己的感悟文章或者诗歌。

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表达对生命和自然的敬畏之情。

5.课堂总结(10分钟)通过学生的分享和讨论,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收获。

强调诗歌对人们情感的引起和表达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多关注自然,多表达自己的情感。

五、教学评价1.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包括参预度、合作精神等。

2.听取学生的诗歌创作和分享,评价学生的文学素质和情感表达能力。

3.通过课后作业的批改和评价,评估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思量能力。

六、板书设计致橡树- 舒婷- 诗歌主旨:对生命和自然的敬畏之情- 诗歌赏析:意象、修辞手法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对《致橡树》的学习,旨在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和文学素质。

致橡树说课稿

致橡树说课稿

致橡树说课稿引言概述:《致橡树》是一首著名的现代诗歌作品,由舒婷创作。

这首诗以橡树和恋人之间的对话形式,表达了作者对爱情的执着和坚定。

本文将以《致橡树》为主题,分五个大点阐述其意义和内涵。

正文内容:1. 橡树的象征意义1.1 橡树的生命力:橡树是一种长寿的树种,象征着坚毅的生命力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1.2 橡树的坚固性:橡树的根深蒂固,代表着坚定的信念和不轻易动摇的态度。

1.3 橡树的成长:橡树经历了岁月的洗礼,成长为高大挺拔的树木,象征着经历与成长的力量。

2. 诗中恋人的形象2.1 爱情的执着:诗中的恋人表达了对爱情的执着和不离不弃的决心。

2.2 爱情的牺牲:恋人愿意为爱情付出一切,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2.3 爱情的坚定:恋人的爱情坚定不移,不受外界的干扰和诱惑。

3. 诗中的情感表达3.1 爱情的温暖:诗中表达了恋人之间的温暖和互相依靠的情感。

3.2 爱情的忠诚:恋人对彼此的忠诚和信任是坚不可摧的。

3.3 爱情的柔情:诗中透露出恋人之间的柔情和温和的关心。

4. 诗中的人生哲理4.1 爱情的意义:诗中表达了爱情的伟大和无私,以及它给人生带来的意义。

4.2 坚持的力量:诗中恋人的坚持和执着给人们以力量和勇气,鼓励人们面对难点和挑战。

4.3 生命的价值:诗中呈现了生命的珍贵和珍贵,以及对生命的热爱和珍视。

5. 诗歌的艺术特点5.1 诗歌的形式:《致橡树》采用了对话的形式,使诗歌更加生动有趣。

5.2 诗歌的语言: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修辞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5.3 诗歌的节奏:诗中的韵律和节奏感强烈,使诗歌更具音乐性和韵味。

总结:《致橡树》这首诗以橡树和恋人之间的对话形式,表达了作者对爱情的执着和坚定。

通过橡树的象征意义、诗中恋人的形象、情感表达、人生哲理和诗歌的艺术特点等五个大点的阐述,展现了这首诗的深刻内涵。

它告诉我们爱情的伟大和无私,坚持的力量以及生命的价值,同时也展示了诗歌的美妙和艺术的魅力。

《致橡树》优秀教案(精选7篇)

《致橡树》优秀教案(精选7篇)

《致橡树》优秀教案《致橡树》优秀教案(精选7篇)《致橡树》优秀教案篇1一、导语:爱情是人生中一个永恒的话题,也是从古至今许多文人墨客尽情歌颂的事物,“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理枝”、“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便是古人留下的表达爱情的千古绝唱。

虽然爱情这一主题亘古不变的,但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的爱情观是不断发展的,今天我们来学习我国当代著名女诗人舒婷的代表作《致橡树》,看看她在这里表达的是怎样的爱情观。

(板书课题、作者)二、教师简介作者:舒婷:原名龚佩瑜,中国当代朦胧派诗歌的代表人物。

主要作品有:《双桅船》、《舒婷顾城抒情诗选》,散文集《烟》,她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获一九七九至一九八○年全国优秀诗歌奖,她的诗被译成多国文字,是新时期以来最受青年欢迎的诗人,她与同时代的北岛、顾城都是朦胧诗派的代表。

《致橡树》是朦胧诗派的代表作之一,是诗人用一种内心独白方式表达新型爱情观的诗歌。

三、教师解题:致:向对方表示礼节或情意,有倾诉、表白之意。

四、让我们静听来自诗人心灵深处的真实表白吧。

1.师范读。

(要求:学生注意体会语气、语调和重点字词的读音及诗的写法)2.指名读。

(教师作诵读评价、指导)3.齐读。

(教师板书重点字词)五、教师提问:此诗中出现了三个人称代词,请同学们找出来并指出各指代什么?生齐答:“我”指木棉,“你”指橡树,”我们”指木棉和橡树在一起。

六、分析诗歌:1.师问:此诗阐述的是一种新型的爱情观,诗歌从什么地方开始阐述的?生答:不这些都还不够。

2.师问:“不”,是个否定词,它否定什么?明确:否定旧的、传统的爱情观,有否定就得提出肯定的东西,从这里引入崭新的爱情观。

3.解读第一层:(1)集体朗读第一层。

(2)师问:诗人在这一层中运用了哪些意象来否定传统的爱情观?请同学们在书上划出。

明确:凌霄花、鸟儿、泉源、险峰、日光、春雨。

①攀援的凌霄花它是一种藤本植物,没有直立的茎,但它为追求高贵的地位,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不顾一切向上爬,完全置身的人格尊严不顾,借橡树来证明自己价值的存在,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爱情?是一种“极力攀附”(板书)的爱,夫贵妻荣。

致橡树说课稿

致橡树说课稿

致橡树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本说课稿所涉及的教材为《致橡树》这首诗歌。

该诗是中国现代诗人舒婷创作的一首抒情诗,以橡树作为象征,表达了作者对爱情的执着和坚定。

通过分析诗歌的内容和形式,可以匡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义和美学价值。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a. 学生能够理解诗歌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b. 学生能够理解诗歌中的隐喻和象征意义。

c. 学生能够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语言运用。

2. 能力目标:a. 学生能够运用诗歌的分析方法解读其他诗歌。

b. 学生能够表达自己对诗歌的感受和理解。

3. 情感目标:a. 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b. 培养学生对爱情和坚持的理解和感悟。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a. 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语言运用。

b. 理解诗歌中的隐喻和象征意义。

2. 教学难点:a. 匡助学生理解诗歌中的抽象意象和情感表达。

b. 引导学生进行诗歌的主题思量和个人感悟。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一段橡树的视频或者展示一张橡树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提问学生对橡树有什么了解,激发学生的思量和想象。

2. 预习导入(10分钟)让学生阅读《致橡树》这首诗歌,让他们先自己理解诗歌的意义和情感表达。

然后请几位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引导其他学生进行思量和讨论。

3. 教学展开(30分钟)a. 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语言运用。

引导学生观察诗歌的标题、行数、节奏等特点,匡助他们理解诗歌的结构和形式。

同时,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音韵效果,如比喻、拟人、压韵等,使学生能够理解诗歌的语言运用和美学价值。

b. 理解诗歌中的隐喻和象征意义。

通过解读诗歌中的隐喻和象征意义,匡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和情感表达。

例如,橡树象征坚持和执着,树叶象征爱情的痕迹等。

c. 引导学生进行诗歌的主题思量和个人感悟。

通过提问和讨论,匡助学生思量诗歌中表达的爱情观和人生观,引导他们从自己的角度和经历出发,表达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4. 拓展延伸(10分钟)让学生选择其他诗歌进行分析和欣赏,引导他们运用所学的分析方法解读诗歌。

致橡树说课稿

致橡树说课稿

致橡树说课稿引言概述:《致橡树》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歌作品,由舒婷创作。

这首诗以橡树和人类之间的情感为主题,通过对橡树的比喻,表达了作者对爱情的坚贞和执着。

本文将从五个大点来阐述《致橡树》的课程内容。

正文内容:一、诗歌背景1.1 诗歌创作背景舒婷是中国现代作家,她的作品多以女性主义为主题。

《致橡树》是她的代表作之一,创作于20世纪70年代,当时正值中国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的社会转型期。

1.2 诗歌的主题和意义《致橡树》以橡树作为象征,通过描绘橡树的成长和顽强不拔的品质,表达了作者对爱情的坚守和执着,传递了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诗歌结构和形式2.1 诗歌结构《致橡树》是一首五言绝句,共有四个小节,每一个小节四句。

2.2 诗歌表达手法诗歌运用了比喻手法,将橡树比作爱情,通过对橡树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爱情的追求和坚守。

2.3 诗歌节奏和韵律诗歌的节奏明快,韵律优美,通过压韵和平仄的运用,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和艺术美感。

三、诗歌内涵解读3.1 橡树的象征意义橡树象征坚毅、执着和忍耐力,代表了作者对爱情的追求和坚守。

3.2 橡树与爱情的比喻作者将橡树与爱情进行比喻,通过描绘橡树的成长和生命力,表达了对爱情的夸姣憧憬和执着追求。

3.3 爱情的力量和意义诗歌中展现了爱情的力量和意义,爱情可以使人变得坚毅、勇敢,有了爱情的支持,可以战胜一切难点和挫折。

四、诗歌语言特点4.1 比喻和修辞手法诗歌使用了大量的比喻和修辞手法,如橡树的比喻、拟人、排比等,使诗歌更加生动有趣。

4.2 诗歌的抒情与感染力诗歌通过抒发作者内心的情感,具有较强的抒情和感染力,能够引起读者共鸣。

4.3 语言简炼而富故意境诗歌的语言简炼而富故意境,通过少量的文字,展现了丰富的情感和意义。

五、诗歌的意义与启示5.1 爱情的坚守和执着《致橡树》表达了作者对爱情的坚守和执着,启示人们在面对爱情时要坚持和努力,不轻易抛却。

5.2 爱情的力量和夸姣诗歌展示了爱情的力量和夸姣,使人们相信爱情可以赋予人们力量和勇气,使人们更加热爱生活。

《致橡树》参赛说课稿共3篇

《致橡树》参赛说课稿共3篇

《致橡树》参赛说课稿共3篇《致橡树》参赛说课稿1《致橡树》参赛说课稿尊敬的评委老师,各位同行:我今天要为大家介绍一课《致橡树》的教学设计。

该课程是我设计的中学高一年级文言文课程的一部分,以领悟爱情的真谛及其价值为教学目标,以学生的情感体验与思维感悟为教学重点。

在本节课中,我们将通过精选课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领悟爱情的真谛,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实践能力和人文素养。

一、教学内容1. 课文简介本文的作者是缪枫,诗人、小说家,现为台湾宜兰女子高中文学教师。

他的的《致橡树》是一首短诗,它通过对一棵橡树的爱慕来表达对人类爱情的追求。

这首诗的核心思想是:真爱应像橡树一样,经得起阻挠、风霜雪雨的考验而永远长存。

2. 课文阅读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可以按如下步骤进行:(1)背诵整首诗,体味诗意。

(2)多见、多读,理解佳句,提升诗意。

(3)分析诗句的层次和核心思想,揭示文本的显隐含义。

3. 课堂重点(1)探究诗歌的表达形式和美学特点。

(2)分析作者的情感和思想,理解诗歌的更深层次内涵。

(3)探究爱情的内涵、真谛、价值和意义,理解人生的真谛。

二、教学过程设计1. 导入环节通过呈现“英雄榜”的方式,展示学生在前期自主学习中积累的知识,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兴趣。

同时,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适当点拨、引导,确保所有学生都准确地理解学习目标和重点。

2. 阅读课文首先让学生熟读《致橡树》全文,体味诗意和诗的音色,然后引导学生从字面和周围的环境中,探究出作者的情感和思想;在此过程中,老师可根据课堂情况和学生的表现,根据需要适时给出启示和提示,使学生能够快速、深入地理解诗的核心思想。

3. 展开课文探究此环节可以分两次进行,第一次是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概括、解释诗的意义,进一步剖析诗歌的体裁特点和美学价值;第二次是让学生自行思考诗中的深层思想,启发学生探究爱情的本质、意义和价值,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人文素质。

4. 探究爱情的内涵和价值在这个环节中,老师可以借助图片、视频、声音等多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引导学生探究爱情的内涵和价值,思考爱情对人类的意义以及人们应该如何对待爱情。

致橡树说课稿

致橡树说课稿

致橡树说课稿引言概述:《致橡树》是现代诗人舒婷的代表作之一,通过描写橡树与爱情之间的关系,表达了作者对爱情的坚贞和执着。

本文将围绕《致橡树》这首诗进行说课,探讨其主题、结构、语言特点以及意义。

一、主题分析1.1 探讨爱情的坚贞《致橡树》通过描述橡树对爱情的执着和坚贞,表达了作者对爱情的向往和追求。

1.2 表现对爱情的忠诚诗中橡树的形象象征着对爱情的忠诚和坚守,展现了作者对爱情的理解和珍视。

1.3 反映爱情的无法割舍橡树的形象在诗中一再出现,传达了作者对爱情的无法割舍和执着追求。

二、结构分析2.1 诗歌体裁《致橡树》是一首现代诗歌,采用自由诗的形式进行创作,没有固定的格律和韵律。

2.2 分节结构诗歌分为五节,每节都以“我爱你”开头,形成回环的结构,突出了作者对爱情的表达和情感的强烈。

2.3 语言运用作者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诗歌具有深刻的意境和情感,引发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三、语言特点3.1 比喻的运用诗中大量运用了比喻,如“我爱你,像风走了八千里,不问归期”等,增加了诗歌的意境和表现力。

3.2 拟人的形象作者通过将橡树拟人化,赋予其情感和生命力,使诗歌更具有感染力和表现力。

3.3 抒情的语言诗歌中充满了抒情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爱情的热爱和向往,让读者感受到深沉的情感和情感的共鸣。

四、意义探讨4.1 对爱情的理解《致橡树》通过描绘橡树对爱情的执着和坚贞,表达了作者对爱情的理解和追求,呼吁人们珍视和坚守真挚的感情。

4.2 对生命的态度诗歌中的橡树形象象征着生命的顽强和坚韧,启示人们珍惜生命、珍惜爱情,坚定不移地向前行。

4.3 对人生的思考通过《致橡树》这首诗,作者引发人们对爱情、生命和人生的深刻思考,让人们更加珍惜和感恩身边的一切。

五、结语《致橡树》是一首充满深情和思考的现代诗歌,通过橡树的形象展现了作者对爱情的坚贞和执着。

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和探讨,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了其中蕴含的情感和意义,也更加珍视和珍惜生命中的爱情和情感。

《致橡树》yc说课稿

《致橡树》yc说课稿

《致橡树》yc说课稿第一篇:《致橡树》yc说课稿《致橡树》说课稿尊敬的各位专家评委: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致橡树》,《致橡树》是当代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舒婷的代表作。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这五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致橡树》是江苏教育出版社语文教材第一册第一单元中的第五篇课文。

本单元共收录六首中外现代抒情诗,表现出理想、青春、爱情等主题。

学习这六首诗歌,要通过多形式的,反复诵读,把握关键词句的深层含义,领悟诗歌所抒发的情感,从而体会生活,感悟人生。

《致橡树》是诗人舒婷的成名作。

这首诗通过象征手法展示了富有时代气息的爱情追求,利用各种意象表达了诗人平等独立而又紧密结合、相互依存的爱情观。

二.学情分析我所教的班级是综合高中高一五班,学生正处在诗意盎然的青春期,对诗歌有一定了解,也处在一个人生观、价值观初步形成并逐步确立的阶段。

因而,用爱的主题来唤起他们的求知欲,用诗的甘泉来浇灌他们的心田,有利于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对他们价值观、爱情观的确立也会起到一个良好的导向作用。

三.教学目标:1.(“诗歌是语言艺术的尖端又是文学中的文学”而“读”,是从文本中获取大部分第一手材料的唯一途径。

对诗歌而言,“读”显得尤为重要,所以我的教学目标第一点设置为)培养学生流畅而有感情地诵读诗歌的能力。

2.紧接着:通过诵读和品味,理解诗中丰富的意象内涵。

3.(最后)感悟诗人提倡的独立平等、互相依存、亲密无间的爱情观,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这首诗的教学重点:我设置为诗人提倡的独立平等、互相依存、亲密无间的爱情观。

设计依据:在于诗人追求的爱情观对当今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读懂文章有助于他们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而教学难点:我设置为理解诗中丰富的意象内涵。

因为本诗既是爱情诗也是朦胧诗,朦胧诗产生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强调诗人的自我意识。

内容含蓄隽永,形式虚实相生,往往借助象征、比喻等手法创造一种朦胧的艺术形象或意境,使人获得特殊的审美享受。

致橡树说课稿

致橡树说课稿

致橡树说课稿引言概述:《致橡树》是中国现代诗人舒婷的代表作品之一,描写了一段深情的爱情故事,通过橡树和爱人之间的对话,表达了作者对爱情的执着和坚持。

本文将从诗歌背景、主题思想、艺术手法、情感表达和影响等五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诗歌背景1.1 作者背景:舒婷是中国现代著名女诗人,生于1933年,曾在文革期间受到迫害。

1.2 诗歌背景:《致橡树》是舒婷在困难时期写的一首爱情诗,借助橡树的形象表达了自己对爱情的渴望和执着。

1.3 诗歌流传:《致橡树》被广泛传播,成为了现代中国文学中不朽的经典之作。

二、主题思想2.1 爱情执着:诗中表现了作者对爱情的执着和坚持,即使受到伤害也不愿放弃。

2.2 爱情信念:橡树象征着爱情的坚韧和忠诚,作者希望自己也能像橡树一样坚强。

2.3 爱情伤痛:诗中透露出作者对爱情的伤痛和无奈,但仍然选择坚持和守候。

三、艺术手法3.1 比喻手法:作者通过将橡树比作爱情,巧妙地表达了自己对爱情的理解和感悟。

3.2 对话形式:诗歌采用了对话的形式,增加了情感的真实感和亲切感。

3.3 押韵节奏:《致橡树》采用了押韵的形式,增强了诗歌的音乐感和节奏感。

四、情感表达4.1 爱情坚守:诗中表现了作者对爱情的坚守和守候,展现了一种执着的爱情观。

4.2 爱情伤感:诗中透露出作者对爱情的伤感和无奈,表现了一种深沉的爱情情感。

4.3 爱情希望:尽管受伤受挫,但作者仍然抱有对爱情的希望和憧憬,展现了一种乐观的爱情态度。

五、影响5.1 文学影响:《致橡树》被誉为中国现代爱情诗的经典之作,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5.2 情感触动:诗中表达的深情和执着,触动了许多读者的心灵,引起了共鸣和思考。

5.3 文化传承:《致橡树》作为中国文学的珍贵遗产,将被传承下去,继续影响着人们的情感和思想。

总结:《致橡树》是一首充满深情和执着的爱情诗歌,通过橡树和爱人之间的对话,表达了作者对爱情的理解和感悟。

诗歌背后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思想,对读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致橡树教学说课稿7篇

致橡树教学说课稿7篇

致橡树教学说课稿7篇致橡树教学说课稿篇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反复诵读诗歌,体味诗歌情感基调;2、背诵诗歌。

能力目标:引导学生把握诗歌内容,通过诵读领悟诗歌情感。

情意目标:培养学生独立、自尊的人格和高尚的审美情操,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重难点:重点:美读诗歌,抓住诗歌意象,把握诗歌内容,领会诗歌情感;难点:感悟诗人渴求、提倡的独立平等、相互依存、亲密无间的爱情观。

教学方法:美读、美感、美思教学过程:一、导入:(播放苏芮演唱的《牵手》)大家一定被这首歌感动了,是啊,牵了你的手,今生就要一起走。

从这首歌中我们听到了“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那份坚贞执着的爱情。

爱情也是文学作品中一个永恒的话题,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都极尽才情歌颂她的美好,表达自己的爱情观。

从“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中我们感受到了相依相存的爱情,从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中我们读到了浪漫凄美的爱情,今天我们一起来聆听一位新时代女性当代朦胧派女诗人舒婷的爱情宣言《致橡树》。

二、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诗歌,把握诗歌情感基调。

师:欣赏诗歌要在诗人设置的意境中品味把握意象,而品味离不开朗读,有没有哪位同学愿意给我们展示一下你对这首诗歌的个性诵读?(配乐)师:我们的同学真棒,不仅声情并茂,而且能从他们的朗读中听出诗歌中透露出来的那份理性的光辉,现在给大家播放一段老师从网上下载的配乐朗诵,请同学们一起来欣赏,并跟着一起朗诵。

刚才在凝神聆听的过程中你有什么感受,有没有什么话想给大家说?(播放多媒体配乐朗诵)三、师生共同赏读、研习诗歌,学生结合提问朗读思考鉴赏。

师:这首诗歌的标题叫做《致橡树》,那么我们首先要明确“我如果爱你”中“我”“你”应该指什么呢?生:木棉和橡树师:对,整首诗歌就是木棉对橡树的爱的倾诉(板书)。

如果整首诗歌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同学们认为从哪里分开最合适?生:这些都还不够。

师:对,那么我们看第一节出现的最多的词是什么?对了,“不”,那就说明诗人对这些爱情形式采取的是一种否定或不认同的态度。

致橡树说课稿

致橡树说课稿

致橡树说课稿致橡树说课稿篇1一、教材分析1、知识内容本课包括的主要内容有《致橡树》内涵的把握,象征手法的运用。

2、地位和重要性《致橡树》是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语文第一册的必修内容,是高考考查的内容范围;通过对这一节的学习,既可以让学生了解关于舒婷关于朦胧诗的知识,又可以加深对意象概念、象征手法的理解,而且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人生观。

3、教学目标根据《致橡树》一课的教学大纲及它在高中语文中的地位和作用,按照三个维度设计即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我制订了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初步了解作家作品,加深对当代诗特点和发展趋势的认识。

(2)能力目标:继续培养学生解读诗歌意象的能力;初步培养学生仔细品味意境与情感的能力及作品评价能力。

(3)情感目标: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培养独立自尊的伟大人格及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

4、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理解诗歌中鲜明而又各具特色的意象.理解诗歌中蕴含的丰富而又深刻的哲理.难点:体会诗歌物中含情、情景交融、意味隽永、质朴晓畅等特色。

准确把握诗歌的情感与主题。

5、课时安排1课时二、教学方法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水平,我采取诵读感悟法、探究式阅读法以及多媒体教学方法。

这一节属于意象比较强的一节课,因此首先我布置学生预习,对有疑问的地方划上着重号,在上课开始时通过放配乐朗诵、学生齐读、个别同学单独读等方式使学生对诗歌大意有初步的了解。

然后提出问题,与学生共同探讨。

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师生共同讨论的学习方法;运用设问、反问、疑问的教学语言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学生的思维活动紧跟上老师的教学思路,学生才有可能努力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老师是学习的“主导”。

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思维充分调动起来,对问题产生深刻的思考、探索,在此时教师再稍作一点点启发、点拨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充分发挥,体现了素质教育中能力的培养。

《致橡树》说课稿

《致橡树》说课稿

《致橡树》说课稿各位老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舒婷的《致橡树》。

咱们先来说说为啥要选这篇课文来讲。

《致橡树》那可是现代诗歌里的经典之作啊!它不仅文字优美,情感真挚,更重要的是能让学生们对爱情这个话题有更深、更正确的理解。

咱们来瞅瞅这篇诗的背景。

舒婷写这首诗的时候,正是人们对爱情的观念开始有新思考的时期。

她用独特的笔触,打破了传统爱情中那种依赖、附属的模式,大声喊出了新时代女性追求平等、独立的心声。

接下来看看教学目标。

首先,得让学生们读懂这首诗,明白里头的意象和象征意义。

比如说橡树和木棉,它们可不是普通的树,那是爱情中男女双方的象征呐!其次,得让学生们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学会欣赏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让他们明白在爱情里,平等和独立是多么重要。

那教学重难点是啥呢?重点就是理解诗歌中橡树和木棉所代表的爱情形象,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难点嘛,就是让学生能真正领会诗歌所传达的那种独立又相互依存的爱情观念,并且把这种观念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去。

说到教法,我打算用朗读法,让学生们通过反复朗读来感受诗歌的韵味。

还有讨论法,让他们分组讨论,各抒己见,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再就是情境教学法,给他们创设一些情境,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情感。

学法方面呢,我会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圈点批注,写下自己的感悟和疑问。

还会让他们合作探究,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教学过程我是这么设计的。

第一步,导入新课。

我会先给学生们讲一个小故事。

就说我有个朋友,她谈恋爱的时候,啥都听男朋友的,自己一点主见都没有。

结果呢,男朋友越来越不把她当回事儿,最后分手了。

然后我就问学生们,你们觉得这样的爱情对不对?从这个故事引出今天的课题《致橡树》,让学生们带着疑问和好奇走进诗歌。

第二步,初读诗歌。

让学生们自己大声朗读,初步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然后我会抽几个同学起来读,听听他们读得怎么样,有没有读错的字音,顺便纠正一下。

致橡树说课稿

致橡树说课稿

致橡树说课稿《致橡树》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致橡树》。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致橡树》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 2 第一单元的一篇诗歌。

本单元以“爱情”为主题,选取了古今中外不同风格的爱情诗歌,旨在引导学生感受爱情的美好与复杂,培养学生正确的爱情观。

《致橡树》是舒婷的代表作之一,诗人以独特的视角和鲜明的个性,否定了传统的爱情观,倡导一种平等独立、相互依存、心心相印的新型爱情观。

这首诗语言优美,情感真挚,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较高的艺术价值。

二、学情分析授课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在初中阶段已经接触过一些诗歌,对诗歌的基本特点和表现手法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于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还有待提高,尤其是对于现代诗歌中较为抽象的意象和深刻的主题,往往难以准确把握。

此外,高一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对爱情充满了好奇和向往,容易受到社会上一些不良爱情观念的影响。

因此,通过学习这首诗,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教学目标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诗人舒婷的生平及创作风格。

(2)理解诗歌中橡树和木棉的象征意义,把握诗歌的主题。

(3)品味诗歌优美的语言,学习诗歌的表现手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培养独立、平等、相互尊重的意识。

(2)激发学生对诗歌的热爱,提高文学素养。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中橡树和木棉的象征意义,把握诗歌的主题。

(2)品味诗歌优美的语言,学习诗歌的表现手法。

2、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理解诗人所倡导的新型爱情观,以及这种爱情观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致橡树教育说课稿(精选7篇)

致橡树教育说课稿(精选7篇)

致橡树教育说课稿(精选7篇)致橡树教育说课稿(精选7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有效地对自己的教学课程进行说课稿的编写,可以让自己的课堂教学质量得到巨大提升。

那么,应当如何写说课稿呢?下面是由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致橡树教育说课稿7篇,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致橡树教育说课稿【篇1】教学目标:一、认知目标1、感受含蓄朦胧的意象。

2、体悟诗人的价值观和爱情观。

二、知识与能力目标1、把握诗中的意象及形式结构所蕴含的感情和意义。

2、感悟诗人渴求提倡的独立平等有互相依存、亲密无间的爱情观。

3、培养鉴赏诗歌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三、思想教育目标根据本诗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特点,理解舒婷自主、平等的爱情观,树立健康的、向上的爱情观、价值观。

教学重点、难点根据诗歌学习的要求、诗歌的体裁特点以及学生学习的实际水平,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立为:1、理解诗歌中鲜明又各具特色的意象。

2、理解诗歌中蕴含的丰富而又深刻的哲理。

3、总结归纳艺术特色。

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情感意蕴。

2、点拨、讲析结合。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今天这节课我们首先来聊一个敏感的话题:爱情。

爱情是人生中一个永恒的话题。

为爱情卓文君投向司马相如;为爱情孟姜女哭倒万里长城;为爱情林黛玉含恨焚烧诗稿;为爱情祝英台忍悲奔赴黄泉……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都极尽才情歌颂它的美好,表达自己的爱情观。

其中“在地愿为连理枝,在天愿做比翼鸟”“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被人们所传唱。

那么,爱情是什么呢?我们应该怎样去看待爱情呢?现在我们暂时不要理会,先来看看当代诗人舒婷怎样对待爱情,她持有什么样的爱情观?请翻到书第三课,第二首诗《致橡树》。

二、介绍作者有关情况(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诗意,把握诗歌主题)。

舒婷,原名龚佩瑜。

当代有才华的女诗人之一。

1952年生于福建省泉州市。

她是中国当代朦胧诗的代表人物。

致橡树说课稿

致橡树说课稿

致橡树说课稿引言概述:《致橡树》是中国现代诗人北岛创作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歌作品。

这首诗以橡树和恋人之间的对话形式,表达了作者对爱情的坚贞执着和追求完美的渴望。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对《致橡树》进行分析,包括诗歌背景、情感表达、艺术手法和主题意义。

一、诗歌背景1.1 作者背景北岛,原名魏建军,是中国当代著名诗人,被誉为“北岛诗派”的创始人。

他的诗歌作品大多以自由、直接、深情的风格著称,对社会现象和人性进行深刻的思考和表达。

1.2 诗歌创作背景《致橡树》是北岛在1981年创作的一首诗,当时他正处于创作高峰期。

这首诗以对话的形式,表达了作者对爱情的渴望和追求完美的心态,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背景下人们对自由和真实感情的追求。

1.3 诗歌背景意义《致橡树》的创作背景为读者提供了理解诗歌的重要线索。

作者的背景和创作环境使得诗歌具有独特的情感表达和艺术风格,为读者理解诗歌的意义和主题提供了重要的背景信息。

二、情感表达2.1 对爱情的坚贞执着《致橡树》通过橡树和恋人之间的对话,表达了作者对爱情的坚守和执着。

诗中橡树象征着作者对爱情的追求,而恋人则代表了作者对完美爱情的向往。

作者通过对话的方式,表达了自己对爱情的坚定信念和不放弃的态度。

2.2 对完美爱情的渴望诗中的恋人不断要求橡树为其改变,追求完美的爱情。

作者通过恋人的要求和橡树的回应,表达了对完美爱情的渴望和追求。

这种渴望体现了作者对真实感情和自由的追求,也反映了当时社会背景下人们对真实和自由的渴望。

2.3 对爱情的矛盾心态《致橡树》中的对话表达了作者对爱情的矛盾心态。

恋人对橡树的要求不断变化,橡树也在不断回应。

这种矛盾心态体现了作者对爱情的追求和不满足的矛盾心理,也反映了现实生活中人们对爱情的矛盾感受。

三、艺术手法3.1 对话形式《致橡树》采用对话的形式进行表达,通过橡树和恋人之间的对话,展现了作者对爱情的思考和表达。

这种对话形式使诗歌更具生动性和情感表达力,增强了读者对诗歌的共鸣和理解。

致橡树说课稿

致橡树说课稿

致橡树说课稿
一、教学内容概述
本课以舒婷的诗歌《致橡树》为文本,通过诗歌赏析的方式,
引发学生对爱情及人生的思考。

通过诗歌的语言表达、情感描写以
及诗歌背后的寓意,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思辨能力。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 认识、理解《致橡树》这首诗歌的背景、脉络和情感表达;
- 理解诗中所传达的爱情主题及对生命的态度。

2. 能力目标:
- 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能够从诗歌中感受到情感和意境;
- 提升学生的思辨与表达能力,能够从诗歌中理解人生的哲理。

3. 情感目标:
- 培养学生对爱情和友情的理解和珍惜;
- 激发学生对生命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

三、教学重难点
1. 重点:
- 了解《致橡树》的作者舒婷及其诗歌的创作背景;
- 理解诗歌中的隐喻和情感表达;
- 掌握课文背后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2. 难点:
- 如何通过诗歌赏析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爱情和生命的主题;
- 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情感表达能力。

四、教学方法与过程
1. 教学方法:
- 情感教育法:通过引导学生对诗歌中的情感进行共鸣,培养
学生对爱情和生命的理解与感悟。

- 课堂讨论法:通过集体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表达,激发他们对诗歌的兴趣。

致橡树说课稿

致橡树说课稿

致橡树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本次说课的教材是《致橡树》,该篇诗歌是中国现代文学巨匠舒婷创作的一首脍炙人口的现代诗作。

这首诗以橡树和人之间的爱情为主线,通过描绘橡树对人的深情厚意,表达了作者对爱情的思考和追求。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本诗,使学生了解舒婷的创作背景和文学风格,掌握诗歌的基本特点和表现手法。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诗歌的赏析,引导学生思考爱情的真谛,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情感表达能力。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主题和中心思想,掌握诗歌的表现手法和语言特点。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情感内涵,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可以通过播放一段关于舒婷的介绍视频或者展示舒婷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好奇心。

2.呈现与感知(10分钟)教师将《致橡树》的诗歌内容呈现给学生,可以通过投影或手写展示诗歌的文字内容。

然后请学生静默阅读诗歌,感受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3.分析与解读(15分钟)教师带领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语言特点,解读诗歌的意义和主题。

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例如:“诗中的橡树象征着什么?”“诗人通过橡树对人的深情表达了什么情感?”等等。

4.鉴赏与欣赏(20分钟)教师播放诗歌的朗诵录音或者请同学们进行朗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音韵。

然后,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分组进行诗歌的朗诵比赛,通过比赛的形式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情感体验。

5.拓展与延伸(15分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探讨诗歌中的隐喻和象征意义,通过举例子的方式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6.归纳与总结(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诗歌的主题和中心思想,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表达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7.作业布置(5分钟)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写一篇读后感或者写一首类似的诗歌。

2023年《致橡树》说课稿

2023年《致橡树》说课稿

2023年《致橡树》说课稿2023年《致橡树》说课稿1一、说教材和学情(一)教材分析__x结束后,我国文坛进入了一个百花齐放的春天。

“朦胧派”诗歌作品和诗人群体的出现以及围绕“朦胧诗”展开的论战,是当年极具轰动效应的文坛大事。

舒婷的这首脍炙人口的《致橡树》,正是当年“朦胧诗”的代表作。

《致橡树》是一首爱情诗。

作为“朦胧派”的诗作,它不象常见的爱情诗那样直抒胸臆,它跳出一般爱情诗的窠臼,摆脱情网中人的意乱情迷,以局外人的身份观照爱情,对爱情的本质进行了一番理性的拷问与判断。

诗人以“不,这些都还不够”为转折点,把这首诗分为前后两大部分。

前一部分表达了诗人对传统认可的爱情模式的批判、摈斥,后一部分抒发了作者对心目中理想爱情的渴望、憧憬。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与鉴赏的要求是:“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养成高尚的审美理想和高雅的艺术趣味”;“学会鉴赏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启迪。

努力探索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时代精神,藉以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不断地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加深对个人与社会、自然、国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

编者正是按照课标的要求把诗歌的阅读与鉴赏安排在高中一年级的开始阶段,作为必修课。

本节课应当紧紧抓住审美这个中心展开加教学。

不宜繁琐地条分缕析,而应当整体地将朦胧诗的美感方式和美感作用通过审美的方式让学生得到情感上和心灵上的陶冶,养成高尚的审美理想和高雅的艺术趣味。

(二)说学生情况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对诗歌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十四岁左右年龄的优势在于,他们能够比较容易地进行形象思维,对于文艺作品尤其是诗歌的形象化表达方式和强烈的感情宣泄比年龄较大的学生更容易接受和领悟。

因此,我打算调动一切可能的艺术手法,让学生在获得审美快感的同时学到相关知识,陶冶情操,涵养心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致橡树》说课稿
一、说教材
《致橡树》是人教版职高语文基础版第三册诗歌阅读与欣赏单元的第四首诗歌。

这个单元的诗歌由于作者、时代、题材、体裁不同,风格差异明显,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在把握诗歌共性基础上,学会欣赏不同类型的诗歌作品。

《致橡树》则是一首当代朦胧诗,与学生的时代比较贴近,更有助于引导学生把握诗歌的共性,感受诗歌的魅力。

《致橡树》是当代女诗人舒婷创作的一首爱情诗。

通过象征手法展示富有时代气息的爱情追求,表达的是平等独立而又紧密结合、相互依存的爱情观。

二、说学生
这首诗的教学对象是十六七岁的高二学生,他们在初中对诗歌有了一定感性积累。

职高学生大多对爱情有了朦胧的感知,对爱情题材关注较强但又有所回避。

根据这一年龄阶段学生的认知和心理特点,我设计较为宽松的课堂环境,以讨论交流为主,让学生理解诗歌的象征手法,提高其诗歌鉴赏水平,另一方面提高他们对爱情、人生的认知水平,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素质和独立的个性。

三、说教学目标
教学本文的关键是阅读、欣赏、领悟,即把握作品形象,感受作者倾注于其中的感情。

据此我确定如下目标:
1、“知识目标”是本节课中要求学生整体达标的,对部分理解能力较强的学生,则要求在此基础上进行拓展。

这是根据集体教学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结合教学重点与学生实际而确立。

知识点1:了解本文作家作品(了解)
知识点2:掌握本文所运用的写作手法(理解、分析)
知识点3:理解作者的爱情观(理解、拓展)
2、德育目标: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及人生观。

德育目标的实施则贯穿在教
学的整个过程中。

3、能力目标:提高学生对诗歌的鉴赏水平
四、说教学重点:理解作者的爱情观
本文的创作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但作者追求的爱情观对当今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只有理解了作者的爱情观,才能进行深层次的探讨与拓展。

五、说教学难点:象征的表现手法
本诗之所以具有如此强烈的感染力,正是因为诗人不满足于对现实世界的简单的自我观照,而是通过感情化的具体意象,使感情的积淀和理智的渗透相结合,扩大了诗的表现领域。

但象征手法对于学生来说,比较陌生,是一个难点。

六、说教法学法
1、教法采用“四步教学法:
精巧导入——创设美
激情诵读——感受美
讨论分析——领悟美
对比阅读——发现美
这几个环节的设计,是依据认知规律,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完成知识的学习与审美训练,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旺盛的求知欲,让他们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能动地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

2、与教法相应,设计如下学法:
(1)诵读法
(2)问题讨论法
(3)理解领悟法
七、教学时间:一课时
八、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用多媒体播放轻柔缠绵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作背景音
乐,列举古人关于爱情的诗句。

这一设计,目的在于唤起学生的美感,为品赏本诗孕育情感,导入新课。

美国教育家杜威主张:“必须有一个实际的经验情景,作为思维的开端。

美”感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形象的直观性和可感性,那种使人感到幸福、震撼、和谐与协调的美,是会迁移、延伸的,它会在思维、情感、个性等方面对学生产生意想不到的影响。

2诵读:通过学生小声品读、个别学生范读、评读、听朗诵带读等方式,让学生充分地读。

诗歌的语言是按一定的规律进行组合的,具有和谐上口、铿锵悦耳的音乐美,这一特点告诉我们,在教学时应充分发挥诵读的作用。

要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吟咏,把声音的强弱、快慢、高低、轻重,以及语调的抑扬顿挫读出来,从而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领会其深远的意境。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诵读,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加深对诗歌内涵的理解,还能陶冶学生的性情,培养学生的审美趣味
3、重难点讨论分析
(1)由浅入深,逐步推导
诗歌是诗人情感激流的表现,诗人写诗总是通过某种景物或事件,表现自己强烈的主观感受。

这首诗里,舒婷主要运用了象征手法,借助具体的事物来凝聚成意象,用隐喻的言辞来营造诗的精神境界。

理解了这首诗的意象我们也就领悟了诗歌的情感内涵。

这首诗的重点是理解诗人的爱情观,要解决这个问题关键要知道诗人所否定的几种爱情。

为此,我首先让学生分组讨论:
①作者否定的爱情是什么?
诗人否定的几种爱情是借助六种事物(即意象)来表现的,在教学中,我先让学生找出六种事物,这在课文中能直接找到,对学生来说并不难;接着让学生找出描写这些事物的句子,划出最能表现事物特点的关键词语,得知事物的特点,最后引导学生将事物的这些特点与爱情联系起来,表达了怎样的爱情。

由浅入深,由具体的事物到抽象的爱情,逐步推导出问题的答案。

为此,我设计了一张表格,让学生根据表格内容填写。

(表格化抽象为直观形象,使学生清晰地看到诗人对庸俗爱情观的否定,水到渠成,为学生理解作者向往的爱情打下基础;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理解比喻象征修辞手法的能力。


否定几种爱情后,作者说出了自己的爱情宣言“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提出第二个问题让学生讨论:
②作者向往的爱情是什么?
解决这个问题关键要知道树的具体形象是怎样的:两棵树的根、叶应怎样、它们应怎样相处?让学生从描述树的句子里找出最具代表性的词语理解树的形象,然后与爱情联系起来,将描写树的形象的语言转化成表达爱情的语言,这难度较大,教师应作适当点拨。

讨论完毕后,让小组派代表来填写表格。

(2)置身角色,切身体验
橡树、木棉的象征意义是本文的一个难点,这需要从整体上把握。

我先提了两个小问题:两棵并肩站立的树形象上有不同吗?哪棵代表男性,哪棵代表女性。

回答后,指导男生有感情地读有关橡树形象描写部分(代表男性),并要求将其中的“你”换成“我”,女生接着读木棉部分(代表女性),唤醒学生的性别意识,展开想象,充分感受作为男性或作为女性应具有怎样的形象,从而得出橡树、木棉的象征意义。

橡树男性的阳刚之气
木棉女性的阴柔之美
4、拓展思维训练(达成德育目标、能力目标,让学生学会发现美)
(1)对比阅读:将舒婷的《致橡树》和裴多菲的《我愿意是急流》进行比较阅读,理解体会两诗表露出的诗人的不同的爱情观。

让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提示从整体感悟和找寻意象入手,这是对前面知识的检测。

得出:舒婷表达的是对爱情的独立、平等、自由又忠贞不渝;裴多菲表达的是对爱情的无私奉献、无怨无悔,但地位上以男性自我为中心,女性依附男性。

通过比较,学生深刻理解了舒婷作为现代知识女性的自觉和自强的爱情观,比较中也引导学生形成了正确的爱情观。

同类题材的比较阅读,既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阅读的兴趣,又可以在比较中鉴别、欣赏,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从而最终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

(2)自由发言:结合实际谈谈你怎么看待中学生“早恋”现象,也可结合自身说说女性该怎么塑造自己的形象。

这既可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可纠正学生一些错误的爱情观,。

(在学生热烈的讨论中,教师仅作适当点拨,引导学生明确求学期间的爱情是不可靠的,不经历今天的风雨,是看不到明日的彩虹的。

只有在校打下坚实的基础,才有独立的人格力量,才会获得真正的爱情。

)
5、布置作业:让学生以“早恋”为话题写篇作文。

九、说板书设计
本课时板书为内容板书,也是这节课的重点:作者的爱情观和象征的意义。

以课件的形式展示加深学生对本课时重点内容的理解。

附板书:
致橡树
象征
像凌霄花一方攀附的爱情
不平等的爱情像鸟儿单方痴恋的爱情
泉源险峰
像一味奉献的爱情
日光春雨
根紧握,叶相触相互依存,紧密结合伟大的爱情
分担共享,分离相依同甘共苦,独立相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