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脾相关的理论研究
从“肝脾相关”与“肝胃不和”探析张仲景肝病证治思想

从“肝脾相关”与“肝胃不和”探析张仲景肝病证治思想陈佳慧;马重阳;徐甜;厉赢;王雪茜;程发峰;王庆国
【期刊名称】《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年(卷),期】2024(34)3
【摘要】《黄帝内经》曰:“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脾位中央以灌四傍,胃为五脏六腑之大源,脾胃的生理功能体现在主司水谷运化和调节气机升降两方面,既为生命活动提供了物质基础,又为脏腑间物质信息交换增添了动力,对于维持生命系统的稳态具有重要作用。
张仲景继承并发展了《内经》重视脾胃的思想,在《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中提出“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又强调“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将“治肝实脾”的理论指导临床遣药处方。
【总页数】3页(P262-264)
【作者】陈佳慧;马重阳;徐甜;厉赢;王雪茜;程发峰;王庆国
【作者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首都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56
【相关文献】
1.基于冲脉理论探析张仲景平冲证治思想
2.张仲景"肝病传脾"之脏腑辨证论治思维探析
3.试论张仲景“肝病实脾”的学术思想及其临床意义
4.肝脾CT比值评价脂肝
丸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疗效及其与中医证候疗效相关性研究5.张仲景桂枝汤证治思想对虞山医派治未病研究中心建设的启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带你认识中医的肝脾同调理论

带你认识中医的肝脾同调理论
肝脾之论,《难经》《金匮要略》已有论述,后世于此多有发挥。
如:《临证指南医案·木乘土》曰:“肝为起病之源,胃为传病之所”“醒胃必先制肝”“治肝不应,当取阳明”之论,《临证医案·卷二》曰:“肝风上升于巅顶,原属阴亏;痰浊弥漫于中宫,多因脾弱”,《知医必辨·论肝气》有:“肝一病即延及他脏”等。
可见,肝脾同治论一直为历代医家所重视。
中医《金匮要略》及后世之说,提出多数脾胃病需健脾和胃与调肝同治,方能提高疗效。
临证多以四逆散合香砂六君汤加减,在辨证基础上随证多加用橘叶、砂仁、佛手、香橼、八月札、铁树叶等肝脾同理之品。
对于肝病及胃证,中医遵叶天士“苦辛泄降,少佐酸味”的治法,喜用黄连、干姜、枳壳、白芍。
对于肝胃热盛者,喜加黄连、连翘,戴原礼谓“诸寒药皆凝涩,唯有黄连不凝涩”。
同时,治胃则宜以通降为主,药用枳壳、厚朴。
然治肝则分柔肝、凉肝、清肝、疏肝。
柔肝用当归、白芍、枣仁、蛤粉炒阿胶珠、枸杞子;凉肝用蒲公英;清肝用浙贝、炒栀子、丹皮;疏肝用柴胡、川芎、白蒺藜、橘叶、炒川楝子、香附。
当归芍药散、枳实芍药散、逍遥散、痛泻要方同属肝脾同理之剂,观其方药多以当归、白芍养肝疏肝合柴胡疏肝、升肝气为主,参以柴胡疏肝散方义。
柴胡疏肝气、升肝气之论,中医认为如:升肝之用,柴胡最效,然治肝不升、胃不降之证,则不用柴胡,而以生麦芽代之,“生麦芽虽能升肝,实无妨胃气之下降……非若柴胡之纯于升提也”。
从肾肝脾相关理论论治膝骨关节炎探讨

悟出此患者乃肝气郁滞影响三焦气机通畅,水道不通之故。
虽投峻下逐水之剂,然而水道不通,故效果不显。
遵张景岳先生“三焦气治,则脉络通而水道利”之旨,拟疏肝理气,调畅三焦气机为法,用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连服2剂,尿量增加,大便如水样,腹部胀满减轻,水肿减退,下焦气滞水肿,用疏肝理气方药仍为权宜之计,应适可而止。
综上所述,水肿从肝而治,乃为肝气郁滞而致三焦气机壅滞,水道不通之机而立。
临床时应遵循抑机治法,知其常而达其变,师古不泥古,才能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收稿日期 2010-01-07)从肾肝脾相关理论论治膝骨关节炎探讨*韩清民1 黄旭东2 王跃辉21.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骨伤科医院(广东广州510405)2.广州中医药大学博士研究生(广东广州510405) 摘要:目前中医多从肾论治膝骨关节炎,我们通过重新审视膝骨关节炎退变过程中的病变特点以及脏腑病机特点,结合传统中医“肾主骨”、“肝主筋”、“脾主肌肉”、“肾肝脾相关”理论,提出从肾肝脾相关理论膝骨关节炎论治,并详细阐释补肾柔肝健脾的治疗原则。
关键词:骨关节炎 膝关节 肾肝脾相关 中图分类号:R68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3649(2010)05-0035-02 膝骨关节炎(K O A)是一种中老年人群中的常见病、多发病[1]。
目前中医多认为本病属于中医“骨痹”的范畴,按照中医“肾主骨”理论,目前对于本病的中医治疗,多为从肾论治。
笔者结合长期临床总结和科研体会[2],在本校国家级名老中医邓铁涛教授“五脏相关理论”的指导下[3],运用“肾肝脾相关”理论治疗膝骨关节炎,疗效显著。
1 膝骨关节炎从肾肝脾论治理论溯源及其再认识1.1 中医从肾论治理论 对膝关节生理功能和膝痛病理变化的认识,《内经》论之最早亦最详。
《素问·痹证》云:“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
”从四时受邪部位区分,分别有“筋痹”、“脉痹”、“肌痹”、“皮痹”、“骨痹”。
脾功能亢进研究进展

脾功能亢进研究进展一、辨证论治张舜丞用穿山甲、生牡蛎、三棱、莪术、鳖甲、桃仁、红花、丹皮、水蛭、䗪虫、丹参、延胡索等化瘀软坚药物,从治疗8例慢性肝脾肿大的患者中初步探讨了中医的治疗规律,从而提示了活血化瘀法对脾亢有一定的疗效。
余大强等用中药治疗脾亢获得显效,其方法是先用柴胡疏肝散出入:柴胡、青皮、陈皮各6g,枳壳、白术、白芍、制香附、当归、大腹皮、赤芍各9g,桃仁4.5g。
若治疗2周症状无改善,则遵“积症病在血分,聚症病在气分;积症重在活血,聚症重在调气”之旨,再用活血化瘀之法,选用膈下逐瘀汤化裁:当归、桃仁、赤芍、三棱、莪术、香附、枳壳、延胡索各9g,炙鳖甲、仙鹤草各12g,大枣15g,炙甘草4.5g。
服之症状基本缓解后,终以膈下逐瘀汤与六君子汤加首乌、阿胶、鳖甲交替使用以善其后。
赵兰堂用软坚缩脾汤(五灵脂30g,三棱、莪术各60g,穿山甲90g,柴胡45g)治疗脾亢7例,其中汤散剂合用4例,单用汤剂3例,经86~210天用药,结果:治愈5例,进步2例。
二、实验研究王修忠等用脾动脉注射尿素疗法对脾亢进行实验研究,共治疗9例,其中门静脉高压7例,遗传性球形红细胞症1例,原发性血小板减小症1例;男性6例;女性3例;平均年龄1.5~11岁。
全部临床症状缓解。
三、中药研究据大量医学文献表明,在治疗脾亢中使用频率较高的中药有20多种:炙鳖甲、龟板、三棱、莪术、桃仁、红花、穿山甲、生牡蛎、五灵脂、丹参、丹皮、香附、赤芍、水蛭、廑虫、延胡索、郁金、大黄、当归、川芎、山楂、白及、仙鹤草等。
孟践等经药理研究,观察丹参、郁金、大黄、当归、川芎具有明显的活血化瘀作用,可显著改善肝、脾的微循环,对受损的肝、脾有增加其供血、供氧、抗肝脾细胞坏死、促进细胞再生、脂肪变性、抑制和促进其纤维组织的形成和吸收等功能;郁金、龟板、鳖甲具有软化肝脾,促进白蛋白合成、抑制球蛋白升高的功能等。
四、研究述评据医学文献提示,脾亢呈上升趋势。
国医大师徐经世肝脾同治巧解情志病

国医大师徐经世肝脾同治巧解情志病徐经世是现代著名的中医大师,他以其对肝脾同治理论的研究而闻名。
徐经世认为,肝脾是人体内最为重要的两个脏腑,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对人体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情志病则是人体内因情感变化而产生的疾病,对肝脾的健康有着极大的影响。
徐经世提出了肝脾同治的巧解,以帮助人们更好地预防和治疗情志病。
肝脾同治可以说是徐经世的一个核心观点,他认为,肝脾是人体内最容易受到情容变化影响的两个脏腑。
肝脾同治的核心思想是通过调理肝脾,消除情志变化对肝脾的不利影响,从而达到治疗情志病的目的。
徐经世认为肝脾同治的关键是调节情志,以保持肝脾的健康。
肝主情志,脾主思虑。
情志波动过大会影响肝脾的正常功能,产生一系列病理变化。
人们应该通过调节情绪,保持良好的心态,以减轻情志对肝脾的不利影响。
徐经世强调了饮食调理在肝脾同治中的重要性。
他认为,饮食健康与肝脾的调理密切相关。
饮食不当会导致脾胃功能紊乱,而脾胃是肝脾的重要基础,其功能失调会进一步影响肝脾的健康。
人们应该保持饮食规律,多吃易消化的食物,并避免过食辛辣、油腻等食物,以减轻对肝脾的负担。
徐经世还提出了运动调理在肝脾同治中的作用。
他认为,适量的运动可以促进肝脾的运行,增强其功能。
运动能够调节情志,缓解压力,减少情志病的发生。
人们应该适当参加体育锻炼,如散步、慢跑等,以保持肝脾的健康。
在徐经世的治疗实践中,他还强调了中药调理在肝脾同治中的重要性。
他认为,中药可以调节情志,改善肝脾的功能,缓解情志病的症状。
根据个人具体情况,徐经世会针对肝脾的不同病理变化进行辨证施治,以达到肝脾同治的效果。
徐经世的肝脾同治理论在中医界有着广泛的影响和应用。
他通过调理情志、饮食、运动和中药等多种手段,帮助人们预防和治疗情志病,保持肝脾的健康。
在今天这个高压、快节奏的社会中,我们应该关注自己的情志健康,依据肝脾同治的原则,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以维持身心健康。
脾脏基础研究新进展-

脾脏基础研究新进展摘要:随着人们对脾脏在机体内环境稳定中重要性认识的不断提高,有关脾脏的研究在不断增多。
脾脏研究的内容不只局限在脾脏本身,对脾脏与许多其他疾病和/或病理生理过程的相互作用有了更多的关注,尤其是基础研究方面已取得了不少新的进展。
现予以总结并结合作者团队的研究结果试行对其评述。
关键词:脾脏;脾功能亢进;肝脏损伤修复;乙肝病毒;急性胰腺炎;肿瘤一、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脾功能亢进的发生机制脾功能亢进(简称“脾亢”)病因繁多。
在我国绝大多数是有肝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PtoralHypertention,PH)引起。
主要临床表现为外周血三系细胞的减少。
其中,红细胞和白细胞减少的机制依然仍主要停留在阻滞学说,血小板减少的机制的研究近年来有较大进展。
肝硬化PH脾亢时血小板减少可能是一个多因素的结果,血小板抗体增多、血小板生成素(TPO)生成减少、肝炎病毒对骨髓的抑制和脾脏潴留可能都是脾亢时血小板减少的影响因素【1】。
其中有关血小板生成素(TPO)与血小板减少的研究文献较多。
一般认为,TPO与其他细胞因子协同调节巨核细胞增殖、分化和血小板生成。
肝硬化PH脾亢的患者血浆TPO含量明显减少,除了肝硬化的肝脏生成减少以外,脾脏也可能通过参与TPO的代谢导致其减少【1,2】。
临床观察显示,肝硬化脾亢患者,在应用两种可以提高血浆TPO含量的药物(重组人IL – 11和血小板生成素受体激动药Eltrombopag)后,血小板数量明显增加【1,3,4】。
Kajihara M等【5】研究发现,肝硬化PH脾亢患者的血小板特异性抗体GPIIb-IIIa明显增高。
GPIIb-IIIa能结合到正常的血小板表面,当与GPIIb-IIIa抗体结合的血小板通过脾脏时,被脾脏的巨噬细胞识别并被过多的吞噬、破坏。
肝炎病毒可能直接抑制血小板的生成,从而导致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脾亢的血小板数量的减少【6,7】。
本课题组研究显示【8,9,10,11,12】: 1、PH时脾脏巨噬细胞(MΦ)吞噬、抗原呈递和分泌功能明显增强,细胞活力增强,细胞处于活化状态。
带你认识中医的肝脾同调理论

带你认识中医的肝脾同调理论在中医的理论体系中,“肝脾同调”是一个重要且独特的理念。
它蕴含着深刻的医学智慧,对于维护人体的健康起着关键作用。
要理解肝脾同调,首先得分别认识肝和脾在中医里的功能。
中医认为,肝主疏泄,就像是一个交通警察,负责指挥气血的运行,让全身的气机通畅。
如果肝气不舒,就容易出现情绪抑郁、胸胁胀痛等问题。
同时,肝还藏血,具有调节血量的功能。
脾呢,则是后天之本,主运化。
它就像是一个勤劳的后勤部长,负责将我们吃进去的食物转化为营养物质,并运输到全身各个部位,为身体提供能量。
如果脾的运化功能失常,就会导致水湿内停,出现食欲不振、腹胀、腹泻等症状。
那为什么要肝脾同调呢?这是因为肝和脾在生理上关系密切。
一方面,肝的疏泄功能能够促进脾的运化。
只有肝气条达,脾的运化功能才能正常发挥。
另一方面,脾的运化正常,气血生化有源,也能滋养肝脏,使肝有所藏。
在病理上,肝脾也常常相互影响。
比如说,当一个人情绪不好,长期肝气郁结,就会横逆犯脾,影响脾的运化功能,出现食欲不振、腹胀等症状。
这在中医里叫做“木郁乘土”。
反过来,如果脾失健运,湿浊内生,也会影响肝气的疏泄,导致肝气郁结。
生活中,很多常见的病症都与肝脾失调有关。
比如,很多女性容易出现的月经不调,往往就和肝脾有关。
如果长期情绪不佳,肝气郁结,就会导致气血不畅,出现月经周期紊乱、经量少等问题。
同时,脾的运化失常,气血生化不足,也无法为月经提供充足的物质基础。
再比如,消化不良也是常见的肝脾失调的表现。
现代人生活压力大,精神紧张,容易肝气郁结。
再加上饮食不规律,损伤脾胃,就会出现胃胀、胃痛、食欲不振等症状。
那么,中医是如何实现肝脾同调的呢?这主要通过中药、针灸、推拿等方法。
中药调理是常用的手段。
比如逍遥丸,就是一个经典的肝脾同调的方剂。
它由柴胡、当归、白芍、白术、茯苓、炙甘草、薄荷、生姜组成。
其中,柴胡疏肝解郁,当归、白芍养血柔肝,白术、茯苓、炙甘草健脾益气,薄荷疏散郁遏之气,生姜温胃和中。
从肝脾相关论治功能性消化不良周赛男

损及脾肾,而成痰饮之证。
而《灵枢·贼风》谓:“有所伤于湿气,藏于血脉之中,分肉之间,久留而不去……”,其描述的现象不正与尿酸盐过多,在血液组织中沉积的现代医学理论相类似。
可见,高尿酸血症为本虚标实之证,其发生主要由于先天禀赋不足,或劳倦过度、寒热失调、饮食失节(酗酒、食伤等)等导致肝、脾、肾和三焦气化功能失调,水液代谢紊乱,聚而生痰湿,痰湿阻滞于血脉之中,难以泄化,与血相结而为痰浊,痰浊瘀阻而致病。
本病患者虽然常无特殊不适主诉,但常可见体型肥胖,纳呆便溏,舌质胖大等特点。
肝肾亏虚,脾失健运为病之本,痰浊瘀阻为病之标,所以,本病以痰瘀作祟,或兼脾肾亏虚为本,基本病机为脾肾亏虚。
综观本病之病因病机不外湿、痰、热、瘀、虚五端,受累脏腑重在肝脾肾。
从治疗高尿酸血症文献中可以看到其中医证型以痰浊瘀阻、日久痰瘀阻络、阳气不足、肝肾亏虚及虚实夹杂较为多见。
综上所述,把高尿酸血症命名为“浊瘀病”是比较恰当的,既明确了高尿酸血症的中医病因病机,又与“痛风”、“痹证”相区别。
参考文献[1]陈光亮,徐淑云.高尿酸血症研究进展[J].中国药理学通报,2003,19(10):1088[2]Conen D,Wietilisbach V,Bovet P,et al.Prevence of hy-peruricmia andrelation of serum uric acid with cardiovas-cular risk factors in developingcountry[J].BMC Public Health,2004,49(3):120[3]Krishnan E,Kwoh CK.Hyperuricemia and incidenceofhypertensionamong men witn out metabolic syndromehy-oertension[J].Hypertension,2007,49(2):298[4]Onat A,Uyare H,Hergenc G,et al.Serum uric acid isadtermination tometabolicsyndrome in apopulation based stu[J].J Am J Hypertension,2006,19(10):1055[5]Nislanen LK,Laaksonen DE,Nyyssonen K,et al.Uricacid level as a risk factor for cardiovascular and all-cause mortality in middle-aged men: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J].Arch Intern Med,2004,164:1546-1551[6]田华,顾冬梅.朱良春教授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经验介绍[J].新中医,2010,42(9):132[7]王瑛,施雪莺.男性高尿酸血症与URAT1基因多态性的关系[J].检验医学,2012,27(1):31-33(收稿日期:2012-06-12编辑:朱民)从肝脾相关论治功能性消化不良周赛男(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湖南长沙410007)[关键词]脾胃;肝;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图分类号]R25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951X(2013)01-0112-02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以餐后饱胀不适、早饱、腹痛、上腹烧灼感等为主要临床表现。
基于“肠–肝”轴探讨肝脾同调论治酒精性肝病

Advances in Clinical Medicine 临床医学进展, 2023, 13(10), 15970-15976Published Online October 2023 in Hans. https:///journal/acmhttps:///10.12677/acm.2023.13102232基于“肠–肝”轴探讨肝脾同调论治酒精性肝病张毓航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黑龙江哈尔滨收稿日期:2023年9月13日;录用日期:2023年10月8日;发布日期:2023年10月13日摘要酒精性肝病(Alcoholic liver disease, ALD)是我国的常见疾病,其发病率逐年上升,对人体健康构成严重威胁。
“肠–肝”轴理论认为,肠道与肝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影响了ALD的发生及发展,这与中医肝脾同治的理论内涵十分相似。
本文分析了“肠–肝”轴与ALD和中医肝脾理论的联系,并结合中药复方探讨肝脾同调论治ALD,以期为临床治疗ALD提供理论基础,为中药研发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肠–肝”轴,酒精性肝病,肝脾同治Discussion on the Treatment of AlcoholicLiver Disease with Treating Both Liverand Spleen Based on the Theoryof “Gut-Liver” AxisYuhang ZhangGraduate School of Heilongjia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Harbin HeilongjiangReceived: Sep. 13th, 2023; accepted: Oct. 8th, 2023; published: Oct. 13th, 2023AbstractAlcoholic liver disease (ALD) is a common disease in China, the incidence of which is increasing year by year, posing a serious threat to human health. According to the theory of “Gut-liver” axis,张毓航the complex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gut and liver affects the occurrence and development of ALD, which is quite similar to the connotation of the theory of liver and spleen related to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is study analyzed the connection between the theory of “Gut-liver” axis and ALD and the link between the theory of “Gut-liver” axis and the theory of liver and spleen related to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discussed the treatment of ALD with Chinese medicine com-pound based on the theory of treating both liver and spleen, in order to provide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clinical treatment of ALD and offer a new thinking for th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Keywords“Gut-Liver” Axis, Alcoholic Liver Disease, Treating Both Liver and Spleen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licenses/by/4.0/1. 引言ALD是指长期摄入过量酒精而导致肝脏损伤而产生的疾病。
从肝脾相关性论治肝硬化腹水

过肝气的疏泄, 排泄到肠道 , 帮助脾 胃消化食糜。“ 木
之 性 主疏泄 , 气 入 胃 , 赖 肝 木之 气 以疏 泄 之 。脾 食 全 ”
中医属“ 鼓胀” 范畴。鼓胀 , 是根据腹部膨胀如鼓而命 名 。《 灵枢 ・ 水胀》 “ 日:鼓胀何如?岐伯 日: 腹胀 , 身 皆大 , 大与肤胀 等也。色苍黄, 腹筋 其 , 此其 候也。 ”
( 稿 日期 :0 1 0 9 收 2 1 —1 —1 )
作者简介: 黄恩(96 , , 18~)女 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 胃肠、 肝胆疾病的中医临床研究 。
2 1 年第 3 卷第 1 02 3 期
云 南 中 医 中 药 杂 志
内在 意义, 一是肝气犯脾 , 响脾 的运化升清功 能。 影 二是肝气犯胃, 响胃的腐熟降浊功能 , 影 故脾 胃运 化
顺利运化排泄 , 不致形成病理产物。若二者其 中一方
失 司 , 易导致 鼓胀 。 则 13 气 血方 面 . 脾 统血 , 肝摄 血 , 胃乃 气血 生化 之 脾
源, 脾气 健运 , 则气 血 充 足 , 病 不生 , 摄血 液 不 溢 百 统
于脉外 , 则肝摄 血之 功能 得 以进 行 , 且肝血 充 足 , 肝气
HB Ag + ) c ( 。腹 水 生 化 、 电 图及 胸 片未 见 明 显 异 心 常 。全 腹部 C 肝硬 化 , T: 中量 腹 水 , 管 下段 胃底 静 食 脉 曲张 。中 医 诊 断 : 胀 ( 热 内蕴 证 )西 医诊 断 : 鼓 湿 ; () 炎后肝 硬化 ( 1肝 失代 偿 期 ) () 毒 性 肝 炎 ( ;2 病 乙型 慢 性 ) () 囊 炎 。中医 以健脾利 水 , ;3胆 疏肝 行气 为 法 , 方 以实 脾饮 和 四逆散 加减 : 大腹 皮 1 , 苓 1 , 5g茯 5g 猪 苓 l , Og 木瓜 1 , 5g 白术 1 , 5g 丹皮 2 , 0g 泽兰 1 , 5g 茜 草 1 , 5g 白豆蔻 1 , 5g 厚朴 1 , 0g 生姜 6g 柴胡 2 , , 0g 白芍 1 , 草 6g 5g甘 。方 中茯苓 , 白术 , 豆蔻 , 猪苓健 脾 益 气利 水 , 柴胡 , 白芍疏 肝 理气 , 朴 , 厚 木瓜 , 腹皮 行 大
从肝脾论治大肠癌癌因性疲乏的理论和实验研究

从肝脾论治大肠癌癌因性疲乏的理论和实验研究从肝脾论治大肠癌癌因性疲乏的理论和实验研究大肠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逐年增加。
与其它癌症一样,大肠癌的发病原因复杂多样。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情绪因素和机体免疫功能的异常与大肠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而在中医传统医学中,肝脾是疲乏和衰败疾病治疗中关键的器官。
基于这一认识,我们研究了肝脾论治大肠癌癌因性疲乏的理论和实验,希望为大肠癌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首先,我们通过临床观察发现,大肠癌患者往往伴有明显的疲乏感。
在常规治疗失败的情况下,我们采用了中医肝脾论治的方法进行治疗,并观察到明显的改善。
这促使我们深入探究了肝脾论治大肠癌癌因性疲乏的理论和实验依据。
肝脾是中医学中重要的脏腑,它们是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
肝主疏泄,肝气不舒则会导致情绪不稳定、易怒、抑郁等症状。
而脾则主运化,脾气弱则会导致消化功能减退、食欲不振等问题。
大肠癌患者常伴有体力消耗过大、食欲不振、脾气不顺等状况,与肝脾功能失调密切相关。
因此,肝脾论治对于改善大肠癌患者的疲乏感非常重要。
我们在实验室中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旨在探究肝脾论治大肠癌癌因性疲乏的实验依据。
首先,我们建立了大肠癌细胞株,以模拟临床中的疾病状态。
然后,我们通过注射化学药物诱导肝损伤和脾功能减退,观察大肠癌细胞的生长和增殖情况,并通过ELISA等方法检测相关的炎症因子和免疫指标的变化。
实验结果显示,在肝脾功能减退的情况下,大肠癌细胞的增殖明显加快,免疫指标也出现异常。
而当我们通过中草药等方法进行肝脾治疗后,大肠癌细胞生长明显受到抑制,相关免疫指标也得到了显著改善。
我们进一步探究了肝脾论治大肠癌癌因性疲乏的分子机制。
通过基因表达谱分析和蛋白质组学研究,我们发现肝脾治疗可以调节与疲乏感相关的信号通路和基因表达,包括能量代谢、免疫应答和细胞增殖等。
这些研究结果为肝脾论治大肠癌癌因性疲乏的分子机制提供了新的线索。
基于“肝病实脾”理论探讨逍遥散对肝纤维化大鼠肝星状细胞铁死亡的影响

基于“肝病实脾”理论探讨逍遥散对肝纤维化大鼠肝星状细胞铁死亡的影响胡哲君;汤穆浛;张锐;金泓;严伦;何鸿志;曾凤兰;周志鹏【期刊名称】《陕西中医》【年(卷),期】2024(45)2【摘要】目的:基于“肝病实脾”理论探讨逍遥散对肝纤维化大鼠肝星状细胞铁死亡的影响。
方法:采用腹腔注射四氯化碳的方法建立肝纤维化大鼠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逍遥散组、水飞蓟宾葡甲胺组,每组12只,另选12只SD大鼠腹腔注射等剂量玉米油设为对照组,以逍遥散、水飞蓟宾葡甲胺分组处理后检测各组大鼠肝功能指标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检测各组大鼠肝指数并以Masson染色检测各组大鼠肝纤维化,比较其肝胶原容积分数(CVF);以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各组大鼠肝星状细胞活化,比较其肝组织α-SMA阳性表达;通过16SrRNA基因测序检测各组大鼠肠道菌群改变。
分离培养上述各组大鼠原代肝星状细胞(HSC),以试剂盒测定各组大鼠HSC铁死亡指标:铁含量、谷胱甘肽(GSH)及丙二醛(MDA)水平;以免疫印迹法检测各组大鼠HSC铁死亡标志蛋白[长链脂酰辅酶A合成酶4(ACSL4)、环加氧酶2(PTGS2)、谷胱甘肽过氧化酶4(GPX4)]表达。
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拟杆菌目丰度、HSC铁含量、MDA水平、ACSL4与PTGS2蛋白表达均明显降低(P<0.05),血清AST与ALT水平、肝指数、肝CVF、肝组织α-SMA阳性比、ACE指数、梭菌目丰度、HSC中GSH水平与GPX4蛋白表达均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逍遥散组、水飞蓟宾葡甲胺组大鼠拟杆菌目丰度、HSC铁含量、MDA水平、ACSL4与PTGS2蛋白表达均升高(P<0.05),血清AST与ALT水平、肝指数、肝CVF、肝组织α-SMA阳性比、ACE指数、梭菌目丰度、HSC中GSH水平与GPX4蛋白表达均降低(P<0.05);与逍遥散组相比,水飞蓟宾葡甲胺组大鼠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肝脾相关理论的经典溯源_丁站新

肝脾相关理论的经典溯源丁站新1,宋雅芳2,刘友章3(1.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乐从医院,广东佛山528315;2.广州中医药大学脾胃研究所,广东广州510405;3.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东广州510405)摘要:肝脾相关是中医学五脏相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理论渊源来源于《内经》《难经》,应用于《伤寒论》。
文章主要从《内经》《难经》和《伤寒论》三部经典著作中溯源肝脾相关理论,从生理、病理及方证运用方面探讨肝脾相关的学术源流,为肝脾相关理论指导临床治疗提供经典理论依据。
关键词:肝脾相关理论;内经;难经;伤寒论中图分类号:R2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1719(2013)07-1344-03Theory of Classic on Correlation Theory of TCM Liver and SpleenDING Zhanxin 1,SONG Yafang 2,LIU Youzhang 3(1.Lecong Hospital in Shunde District ,Foshan 528315,Guangdong ,China ;2.Spleen -Stomach Institute ,Guangzhou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Guangzhou 510405,Guangdong ,China ;3.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Guangzhou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Guangzhou 510405,Guangdong ,China )Abstract :The correlation of TCM liver and spleen is the important part of the five viscera's correction doctrine.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of the correlation of TCM liver and spleen originated from Neijing and Classic on Medical Problems ,is applied to Treatise on Febrile Diseases .This thesis mainly traced to the source from the TCM classic of Neijing ,Classic on Medical Problems and Treatise on Febrile Diseases ,from physiology ,pathology and application of prescription to discuss the academic origin and de-velopment about the correlation of TCM liver and spleen ,providing the classic theory basis to guide clinical therapy for the theory of the correlation TCM liver and spleen.Key words :correlation of TCM liver and spleen ;Neijing ;Classic on Medical Problems ;Treatise on Febrile Diseases收稿日期:2013-01-10基金项目:国家科技部973计划子课题(2005CB523502);中国博士后第39批科学基金资助(20060390197)作者简介:丁站新(1973-),女,吉林和龙人,主治医师,博士,研究方向:消化系统疾病。
调肝理脾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理论探讨及研究进展

致病 和诱发 均 与情 志 因素 密切 相 关 , 志致 病 尤 其 对 情
肝 脾 有 很 大 影 响 ; 利 民 认 为 本 病 属 于 中 医 “ 谷 腹 痛 ”“ 、泄泻 ” “ 秘 ” 、便 等范 畴 , 标 在 肠 , 病 在 肝 , 其 其 其 制 在 脾 , 者 多 在 思 想 负 担 重 , 绪 紧 张 , 虑 时 发 患 情 焦 病, 因此 避 免精 神刺 激 , 持 乐 观愉 悦 的心 态 是 预 防 保
情志 失 调 最 易 损 伤 脏 腑 气 机 , 响 脏 腑 生 理 功 影 能 。正如《 问 ・阴 阳应象 大 论 》 言 : 怒 伤 肝 , 伤 素 所 “ 喜 心, 思伤脾 , 伤肺 , 伤 。 ” 如 《 因极 一 病 证 方 忧 恐 肾。 亦 三 论 ・ 因论 》 言 : 七 情 人 之 常 性 , 之则 先 自脏 腑 三 所 “ 动 郁 发 , 形於肢 体 。 不 同 的情 志刺 激所 伤 的脏 器也 有 外 ” 所 不 同。故《 因极 一 病 证 方 论 ・五 劳 证 治 》 : 五 三 说 “ 劳者 , 用 意 施 为 , 伤 五 脏 , 五 神 ( 神 、 、 、 皆 过 使 即 魂 魄 意 、 不 宁 而 为 病 , 日 五 劳 。 以 其 尽 力 谋 虑 则 肝 志) 故 劳, 曲运 神机则 心 劳 , 外致 思 则 脾 劳 , 意 预事 而 忧 则肺 劳, 矜持 志节则 肾劳 。是 皆不 量 禀赋 , l 过 差 , 伤 事 遂
鸣 、 秘 或 腹 泻 与 便 秘 交 替 等症 状 , 便 并伴 有 明显 的全 身性 神经 官 能 症 状 。其 发 病 与 精 神 因素 及 应 激 事 件
基于肠道菌群及“脏腑别通理论”探讨肝脾同调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理论内涵

基于肠道菌群及“脏腑别通理论”探讨肝脾同调治疗非酒精性
脂肪性肝病的理论内涵
宗春晓;夏永良;汤菲菲;田璐璐;王采奕;窦晓兵
【期刊名称】《中医药导报》
【年(卷),期】2024(30)1
【摘要】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发生发展受肠道菌群的影响。
肝脾同调治法可通过调节气机升降、水谷运化、血液运行以改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中医脏腑别通理论认为“肝与大肠相通”“脾与小肠相通”。
通过论述肝脾二脏与肠道菌群、非酒精性脂肪肝之间的相关性,丰富肝脾同调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理论内涵,确立疏肝健脾、运脾清肝两大治疗原则,为中医诊治非酒精性脂肪肝提供新思路。
【总页数】4页(P161-164)
【作者】宗春晓;夏永良;汤菲菲;田璐璐;王采奕;窦晓兵
【作者单位】浙江中医药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浙江中医药大学分子医学研究所;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浙江中医药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56.43
【相关文献】
1.基于肠-肝轴理论探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和肠道菌群的关系
2.基于肠道菌群探讨“肝病实脾”法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3.不同肠道菌群调节剂联合保肝药辅助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效果观察
4.降脂保肝汤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疗
效观察及其对血清瘦素、脂多糖、肠道菌群的影响5.基于“肝-胆汁酸-肠道菌群轴”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肝郁脾虚病机的生物学内涵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运用肝脾相关理治疗2型糖尿病论文

运用肝脾相关理论治疗2型糖尿病的探讨【中图分类号】r3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1)11-0315-01【摘要】消渴之病因病机,历代多以阴虚燥热的证候多见,然探求燥热之病因,多与饮食不节、情志失调等有关,但这些因素均与肝脾有着密切的关系。
此文从肝脾相关的理论来讨论消渴,在治疗消渴中重视疏肝健脾法。
【关键词】糖尿病肝脾疏肝健脾糖尿病,属于祖国医学“消渴”范畴。
从唐代以后至明清对消渴病的认识渐趋一致,多以阴虚燥热立论,方法多从朱丹溪的“三消”论治,即上消多饮,中消多食,下消多尿。
近代也有从阴阳、气血津液方面论治的。
然而,随着现代医学对消渴不断认识的深入,对其病因病机提出了以往不同的观点,“气虚消渴”、“脾虚消渴”、“肝郁气滞”、“痰浊阻络”、“毒邪伤络”等学说。
[1]这些学说从不同的角度丰富和发展了消渴的发病机理,从而有效的指导临床治疗。
由于现代人以“三多一少”为首发症状就诊的较少,多以乏力,四肢倦怠,烦躁等症状,故对消渴的辩证已成为近来中医辨证论治的关键。
目前关于消渴病的研究有很多,然疏肝健脾的治疗方法,临床上已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1 肝脾相关理论传统中医学理论认为:肝主疏泄,调气机,畅情志,助脾运,男子排精,女子月事也要依赖肝之疏泄。
肝主藏血,人动血则运于诸经,人静则血归与肝脏。
肝既疏泄无形之气,又贮藏有形之血。
故肝是气血的调节枢纽。
脾主运化,主升清,脾为“后天之本”,脾为全身气机升降之枢纽,升则上输于心肺,降则下行至肾与膀胱。
然肝脾同居腹中,肝属木,脾属土,肝脾关系密切,从生理上相互促进,相互制约。
主要表现为肝主疏泄和脾主运化之间相互促进,肝藏血和脾统血之间的相互配合。
2 肝脾相关在消渴病机中的作用机制2.1 脾虚在消渴中的作用机制: 脾虚失其散精的作用,不能将水谷精微上输于肺,使津液干涸,化燥生热,从而产生口干口渴,诚如李杲所言“脾气不足,津液不能升,故口渴欲饮”。
肝脾相关的理论研究

肝脾相关的理论研究肝脾相关的理论研究引言肝脾是人体中重要的器官,其正常功能对维持全身的健康至关重要。
肝脾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它们相互协作,互为支撑,发挥着各自独特的生物学功能。
在中医理论中,肝主疏泄,脾主运化,肝脾失调会导致一系列的疾病。
本文将对肝脾相关的理论研究进行探讨与总结,以期加深对这一领域的认识。
一、肝脾之间的关系1. 肝脾的解剖位置肝脏位于膈下右上腹部,脾脏位于左上腹部。
肝脏为体内最大的器官,是人体的化学工厂,具有多种重要功能,如脂肪代谢、解毒、制造胆汁等。
脾脏则是人体的免疫中心,负责清除老化的红血球和细菌感染等垃圾物质,同时也参与免疫和造血等重要生理过程。
2. 肝脾的生理功能肝脾作为人体内重要的消化器官,对整个消化系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肝主疏泄,具有调节血液质量、调整血量、排除有害物质等功能。
脾主运化,主要负责消化系统的运转,包括对食物的吸收、分解等过程。
3. 肝脾的协调作用肝脾在人体内相互协作,共同维持身体的正常运转。
肝主疏泄、脾主运化的功能协同作用能够保持人体的血液供应稳定、物质代谢正常。
肝气疏泄促进脾运化,脾运化能量为肝气提供养分,二者相互以利。
二、肝脾失调的病理表现1. 肝病肝脾失调可导致肝病的发生,如肝硬化、肝炎等。
肝脾失调时,肝气不舒畅,容易导致气血凝滞,从而引发肝火上炎、肝郁症等病理变化。
2. 脾病脾脏功能紊乱则会导致脾病的发生,如脾虚、食积等。
脾虚时,会导致消化不良、食欲减退,甚至引起腹泻、脱肛等问题。
三、肝脾相关的疾病与治疗1. 肝脾失调的治疗肝脾失调的治疗可通过中医的辨证施治法来进行。
根据中医理论,在治疗肝脾失调时可以选用一些具有调理肝脾的中草药,如茵陈、柴胡、白术等,以达到调节肝脾气机、平衡人体阴阳的目的。
2. 肝脾相关疾病的预防与保健保持肝脾的健康对预防与抵抗疾病非常重要。
可以通过饮食和生活习惯的调整来达到预防与保健的效果。
一方面,饮食方面,应注意清淡饮食、规律饮食,多摄入新鲜蔬菜水果、少吃油腻及刺激性食物。
肝胃不和与肝脾失调的中医治疗研究

肝胃不和与肝脾失调的中医治疗研究摘要】目的探讨肝胃不和与肝脾失调的机理及中医辨证治疗方法。
方法从传统中医理论出发叙述肝胃不和与肝脾失调的机理及中医辨证治疗方法。
结论肝胃不和与肝脾失调都是由于情志失调以至于肝气郁结或横逆,克犯脾胃之气,导致脾胃气运失调。
在临证治疗的过程中,必须在准确辨明病理的基础上,针对肝脏采取疏、抑、柔、清等方法解郁理气,保证脏腑之气的顺畅运行,从根本上治疗疾病,减轻患者的痛苦。
【关键词】肝胃不和肝脾失调病理机制中医治疗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生活日趋紧张,压力不断加大,情志不舒,烦恼易怒的现象时有发生,从而引发肝胃不和与肝脾失调,出现食欲不振、胸胁胀满、脘腹疼痛等症状。
在多年的临床施治中,笔者认真研究肝胃不和与肝脾失调共同的病理机制,针对两症不同的病症特征,实施中医辨证治疗,其效果良好,现总结如下。
1 肝胃不和与肝脾失调的病理机制不管是肝胃不和还是肝脾失调,从病理上来讲都和肝脏有关。
肝脏为将军之官,主疏泄,利条达。
肝脏可以调节身体气机,辅助升降脾胃之气,提高脾胃的运化水平。
通常情况下,肝脏的疏泄能力会随着人们的情志变化而变化,若情志不舒,烦恼易怒则肝郁气滞,食欲不振,胸胁胀满,若情绪亢奋则肝阳上亢,性情急躁,头痛目眩。
因此中医上常常有“怒伤肝”的说法。
胃乃六腑之一,主受纳与腐熟水谷,因此常称其“五谷之腑”,“水谷之海”。
从五行上来讲,肝胆属于木,脾胃属于土。
正常情况下,脏气上升,腑气下降,在肝气的推动下,脾气为心肺输入气血精微,胃气在下降胆气的推动下才能得以顺利下降,进而消化食物,运送糟粕,这就是经常说的肝木疏土。
如果人们长期情志不舒,烦恼易怒,则会出现肝气横逆,导致肝胆无法正常发挥疏泄升降功能,从而对脾胃的运化升降功能造成影响,从而出现食欲不振、胸胁胀满、脘腹疼痛等症状。
如果脾气运行不畅,则易出现食后发胀或思睡症状,虽然正常进食但是身体逐渐消瘦,四肢乏力,这就是肝脾不调的表现。
基于肝脾相关理论探讨胆汁酸代谢异常对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的影响

基于肝脾相关理论探讨胆汁酸代谢异常对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
的影响
徐翠瑜;张明香
【期刊名称】《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年(卷),期】2024(38)1
【摘要】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已成为临床常见慢性肝病,国内外研究表明,胆汁酸已被确定为参与糖脂代谢的重要信号分子,胆汁酸代谢异常和肠道菌群紊乱与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疾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这种病理机制与传统医学中肝脾损伤在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中的致病机制相符合。
文章结合肝脾相关理论探讨胆汁酸代谢异常对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的影响,以期为中西医结合防治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提供新的参考。
【总页数】4页(P49-52)
【作者】徐翠瑜;张明香
【作者单位】辽宁中医药大学;沈阳市第九人民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56.4
【相关文献】
1.调肝理脾法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大鼠模型脂质代谢及微管相关蛋白轻链3B表达的影响
2.调肝理脾法对大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脂质代谢和自噬相关蛋白-1表达的影响
3.基于“浊毒”理论探讨脂质代谢异常与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
4.基于
“肠道菌群-胆汁酸互作”探讨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土壅木郁”的生物学内涵5.基于“人卧血归于肝”探讨睡眠障碍对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的影响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肝脾相关的临床应用………………………………………………1 7
(一)非肝脾同病……………………………………………………1 8 1.肝病及脾………………………………………………………1 8 2.脾病及肝………………………………………………………1 8 (二)肝脾同病………………………………………………………1 9 1.肝脾气虚证……………………………………………………1 9 2.肝脾气陷证……………………………………………………1 9 3.肝脾血虚证……………………………………………………21 4.肝脾气血俱虚证………………………………………………21 结语……………………………………………………………………21 参考文献………………………………………………………………2 3 文献综述………………………………………………………………25 致谢……………………………………………………………………30
目
录
中文摘要…………………………………………………………………I 英文摘要…………………………………………………………………IⅡ 前 言…………………………………………………………………1
一肝与脾的藏象特点…………………………………………………2 (一)肝的藏象特点……………………………………………………4 1.肝的解剖特点…………………………………………………4 2.肝的生理特性…………………………………………………5 3.足厥阴肝经是肝藏象体内外沟通的桥梁……………………5 4.肝藏象的生理功能……………………………………………6 (二)脾的藏象特点……………………………………………………8 1.脾的解剖特点…………………………………………………9 2.脾的生理特性…………………………………………………9 3.足太阴脾经是脾藏象体内外沟通的桥梁……………………1 0 4.脾藏象的生理功能……………………………………………1 O 二肝脾相关的理论探讨………………………………………………12 (一)对肝脾相关理论渊源的探讨……………………………………1 3 1.肝脾相关理论渊源于《内经》、《难经》……………………1 3 2.肝脾相关理论发展于汉金元时期……………………………1 3 3.肝脾相关理论丰富于明清时期………………………………14 4.肝脾相关理论进一步完善发展于现代………………………14 (二)对肝脾相关理论内涵的研究……………………………………1 5 1.经脉相通………………………………………………………1 5 2.肝脾克而互用…………………………………………………1 5 3.肝脾同居中焦…………………………………………………1 6 4.疏泄互用,藏统协调…………………………………………1 6
ant re a
large
l evant 1 i tera ture,check the”Ne i J ing”,"Cl
ca
as S
i c”and
i ent medi and
1
c
1
aS S
i cs,from
a
c
1 i ni ca 1
perspect i re,the SPleell
C01 1ect ion
relat ionship
S
pathological
between the to the
according
legend.The
S
phys ical
1 iver and spleen i i
S
the the Pi tu Lai wood i
sparse up
a
nature of wood
al SO by Pitu
ray
OIle
respect,
the 1ack of i tS connotat iOil between the 1 ivet and spleen.Liver and spleen correlat iOil between the should be
use
of
the Cl iniCal defiCiencies,
are are
wood,the spleen and
earth,wood destroys earth,the two—phase g blood
are
interoperabi l i ty.Liver blood,spleen of
closely
related wi th
blood,1 ivet and spleen of sol idar i ty.
a
perfect.Therefore,thi S
1 iver and spleen
topic has col lected
large
number of
related l i terature,and the expansion
and extens ion,the connotat ion of the 1 iver and spleen,the cl inical manifes tat ions and treatment of 1 iver and spleen les ions in——depth
the
coke, to
interoperabi 1
S
t
r
ibut i on,pos
ion
of
sys tem
five aspectS.Liver and spleen
through
serious,
through tendons,col lateralS and meridians communicate with blood, and strengthen t ies.Liver five elements the five elementS and
WaS
reached.In
fact,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1 iver and spleen that.AccesS to 8nolent and modern 1 i terature,i t
S
i S far beyond i S easy to
see
that the correlation of 1 iver and spleen,and only
irrigation and I.”Laid
theoret ical foundat ion for the l iver and spleen related research.
In recent years,many medical workers from various relations to the
C01 1at iOil
of
the
1 iver fu 1 1
and
related
content smooth,Or iented topics,mak ing
preparat ions.
Ill
Result Related to l iver and spleen
on
the earl iest dat ing back to the
1 iver and spleen
further explored.
Liver and splcon related to the 1 iver and spleen meridians,
the
same
g
and
interoperabi 1 i ty, and
cohabi tat ion
sess
in
the
补肝健脾、升举肝脾、疏肝理脾,和血调经、调肝和脾,益气养血等法。 并分别予以四逆散、茵陈蒿汤、四君子汤、逍遥散、加味逍遥撒、八珍汤
等加减使用。 结论 1.肝与脾的藏象特点:两脏在解剖位置、生理特性、经脉循行及生理功 能方面各有其特点。 2.肝脾相关的理论探讨:理论源远流长,经过历代的发展理论日趋完善, 对现代的影响颇深。肝脾相关包括肝脾经脉相通、克而互用、同居中 焦、疏运互用,藏统协调五方面的内容。 3.肝脾相关的临床应用包括:非肝脾同病及肝脾同病。非肝脾同病包括: 肝病及脾或脾病及肝,0肝脾同病包括:肝脾气虚证,肝脾气陷证,肝 脾血虚证,肝脾气血俱虚证。 关键词: 肝脾相关 肝脾同病 肝脾同治
di
SCUS S
ion
of
S
the
1 i vet to lay
and the
sp l
eerl
re
1 a ted
c1 ini
ca
l
and
experimental
tudies
theoret iCal
foundat iOil.
Method
From rIP,China Journal Net,HowNet database to C01 lect number of other
中文摘要
目的五脏中,肝与脾之间的关系尤为密切,《(黄帝内经》指出两者关系是 脾土得肝木而达。实际上,肝与脾之间的关系远远超越于此。通过查阅古 今相关文献资料,不难看出,对肝脾相关性的研究,仅停留在肝脾之间的 某一方面,缺乏对其内涵的研究。肝脾相关性在临证运用上,也有不足之 处,应予以完善。故,本课题搜集整理了大量有关肝脾相关的文献资料, 并对其进行扩展和延伸,对肝脾相关的内涵、肝脾病变的临床表现及治疗 方法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以期为肝脾相关的临床和实验研究奠定理论基
ABSTRACT
Purpose Five internal organs,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pl
eell
the 1 iver and
i
S
part i cular ly
c
l ose,and the”Yel 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