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道禅学习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创始人: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人法地, 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25章)的思想。 集大成者:庄子则提出“不刻意”的命题。 (《庄子•刻意篇》) 2.道家的衰落与复兴 道家在几经曲折之后具有复兴的趋势。林语 堂在《中国人的智慧》一书中把道家的智慧称 为“自然”的智慧。
二、道家的基本义理:
5.诚信无欺 这是儒家关于交往方面的德性原则。 诚者,言必成之谓;信,人言也。言必信,
行必果。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论语• 述而》)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论语 •学而》) “诚者天之道,思诚者人之道也。”(《孟 子•离娄》)“反身而诚,乐莫大焉。” (《孟子•尽心》)
美国前总统里根:
孔子高贵的行谊与伟大的伦理道德思想, 不仅影响了中国人,也影响了全人类,孔子学 说世代相传,提高了全世界人类丰富的做人处 世原则。
儒家强调的“道”是道德,仁义诚信: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 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 道家强调的“道”是自然,无为而治: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25章)的思想。 佛家强调的“道”是觉悟,由觉而悟: 佛教的“佛”就是觉悟者的意思,从本质上可 以归结为一种由觉而悟的过程。
仁者的自我修养之道:正人先正己。“修己 以安人”(《论语•宪问》) 仁者的用人之道:任人唯贤。“是以惟仁 者宜在高位。”(《孟子•离娄》) 仁者的控制之道:由道而德。“夫道若 大路然”(《孟子•告子》),“行路有得于心 谓之德。”(朱熹)
道家
一、道家发展史的简要考察
1.道家之学的产生
以其无以易之。”(《老子》78章)
道家学说的现实意义
我们也许可以称道家智慧是竞争时代的人 生智慧。道家以“自然”为核心原则的智慧 是人格修养应坚持的最重要的原则之一。 严子陵: “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 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 这是新道家认为的企业家人格的两大特征: 人格的独立,心性的自由。
2.以和为贵 这是儒家关于人际关系方面的德性原则。 “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
子》)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论语 •子路》)
“君子和而不流”。(《中庸》)
3.中庸为美
这是儒家关于做事方面的德性原则。
否定。 中日甲午战争 复兴于现代:西方新儒学的兴起和当今中国的 儒学热。 2.儒家德治思想的现代意义 孔子“为政以德” (《论语•为政》)的主张 与中国共产党“德法并举”的现代管理理念。 德性就是力量。
二、儒家德性思想的基本内容
1.德性立身 这是儒家关于德性的总原则。
孔子有“三达德”之说:“仁者不忧,智 者不惑,勇者不惧”(《论语•子罕》)。 孟子有仁、义、礼、智“四端”说。 董子则有“五常”说:仁、义、礼、智、 信。
1、中国古代文化的“东学西渐”
新儒家(成中英)和新道家(张绪通)以及
“中国禅”在美国及欧洲的兴起。
2、传统文化之现代意义的歧义
肯定派(以汤因比、成中英等为代表)
否定派(以胡适为代表)
近代以来的我国学说思想的主题一直主张 以“西学为用”,但1989年是一分界线。 传统伦理现代意义之开掘的基本原则: 以社会实践需求为标准,遵循“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的原则。 中国共产党最新执政理念中的民族复兴精神。
因此,佛门主张“空观大千世界”(慧能)。 有“佛书”之誉的《红楼梦》中“好了歌”
唱的就是空观这四大物事。 而且,佛教以“空观”教义为本。 这是领导力中指向自身的信仰力: 空的力 量。
有“佛书”之誉的《红楼梦》中“好了歌”唱的就 是空观这四大物事: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其四:“精进”度懈怠——“八正道”之一
就是正精进,晨钟暮鼓的激励;木鱼的象征; 佛有“不可自满”的口头禅。
其五: “智慧”度愚痴——在佛门智慧又 称般若,主要体现为一种境界或称法门;赵 朴初先生(1990年)有佛门光明心、不生比 较心、不动心、安心、放下执著心之五大智 慧说。 其六:“禅定”度散乱——“禅”为梵文 音译,意为静修之意。在禅宗以后的历史发 展中对“禅”的体悟有极多的门派。譬如一 指禅、茶禅等。
**从现代管理的角度理解其现代意义
(1)德治的管理境界:
“仁者爱人”的人道思想
“仁者不忧”(《论语•子罕》)“仁人无 敌于天下”(《孟子•尽心》) (涩泽荣一:《“论语” 与算盘——商务圣 经》,1994)
孔夫子主义(Confucianism)在西方世界的
流行。
(2)德治的管理方法:
(3)六度修行:
其一:“布施”度悭贪——佛门主张“给予 的快乐之道”: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 其二:“持戒”度毁犯——佛祖的临终叮咛: “以戒为师”;比丘戒250条,比丘尼戒348 条,居士五戒;中国禅里更主张“心戒”。
其三:“忍辱”度嗔恨——弥勒和尚的“大 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笑口常开,笑世 间可笑之人”。
所以,佛教讲述了“人生苦海无边”的事实,
但是,它更给出了“回头是岸”的路径: “心无挂碍,故无烦恼”(《般若心经》)。 这是领导力中指向自身的信仰力: 灭的力 量。
(2)因果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应:
佛祖有两大口头禅: 其一是“三世轮回 是因果”,其二是“怕因不怕果”。 “欲知过去因,现在受者是;欲知未来果, 现在作者是。” 果有因因有果有果有因 种甚因结甚果; 心即佛佛即心即心即佛 欲求佛先求心。 这是领导力中指向自身的信仰力: 果报的力量。
(4)普渡众生:
众生是缘和惜缘的思想: 佛祖曾以”一滴水怎样才能不干涸”问弟 子,从而阐明众生因缘的道理。佛祖甚至有 以身饲虎的典故。 观音的宏愿:“只要人世间尚有苦难, 就誓不成佛。” 地藏王的宏愿:“众生渡尽, 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 这是领导力中指向自身的信仰力:缘的力量。
儒道禅学习探讨
管理学中的“术”与“道” 以道驭术
西方:以术建长,简要就是胡萝卜加大棒 东方:管理智慧和精髓,以“道”为尊, 朝闻道、夕可死已 三教合一 薄熙来案例 人生从来不是被命运或者他人打败,而是 被自己的人生哲学所打败。
1988年,世界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集会,
瑞典物理学家阿尔文博士在发言中指出: 人类如果要在21世纪继续生存下去,恐怕要回 到2500年从孔子那儿找到支撑我们人类生存与 发展的依据与理念。
拙 大辩若讷。” (《老子》22章) 后 来的苏轼加了“大勇若怯,大智若愚”二句。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老 子》40章)
即太极思维 原则(西方人亦称“太极管理” 模式)
(3)虚静柔弱
自然是虚静的:
“夫恬淡寂寞,虚无无为,此天地之本而道
德之质也。”(《庄子•刻意篇》) “致虚极,守静笃。”(《老子》16章) 自然之本的虚静
佛教
一、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 前566——486),其创始人 为乔达摩· 悉加多,相传他在菩提树下悟道。 2.中国化过程 : 汉时传入——白马寺——隋唐 时发展至宗派林立:法相宗、律宗、密宗、天 台宗(止观)、禅宗(顿悟)、净土宗(念佛) 以及藏传佛教——喇嘛教等。
1. 创立于古代印度
二、
儒家文化
一、儒家伦理思想的发展历程 1.发展历程 其创始人是孔子 ; 集大成者为孟子。 其发展历程大致经历四个阶段: 诞生于春秋战国,发展至汉代在董仲舒“独 尊儒术”的主张下成为主导文化。 勃兴于唐宋:唐太宗“德主刑辅”的治国方 略,曾经带来盛唐气象。
衰弱于明清:“五四”运动对孔孟之道的全盘
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 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娇妻忘不了! 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 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佛教主张世界万物与人之身体皆由地、水、 火、风之四大和合而成.“四”是指地、水、火、 风四物,也指坚、湿、暖、动四性.称之为“大”, 是因为它普遍存在于任何物体中,也就是说,“四大 ”是每个物体自身所固有的物性,而不是单指自然 界的大地、河流、日光、风力.就人的身体而言, 皮肉筋骨属“地大”,汗血津液属“水大”,体温 暖气属“火大”,呼吸运动属“风大”. 物质(佛法称为色)由“四大”构成的观念,反 映了古代印度人对物质世界构成的基本认识,是人 类对宇宙本体初期探索的结果,属于一种朴素的唯 物论思想,这样的观念和中国古代“五行”(金、 木、水、火、土)学说相近似.佛教产生后,沿用 了古印度固有的思想并加以深化,提出了“四大皆 空”的思想.
所以孔子讲“过犹不及” (《论语•先进》);“不得中行而与之……狂 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论语•子路》)。 “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 不骄,威而不猛”(《论语•尧曰》) “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论语•子 路》)
中者,以中为用;
中庸不是平庸
4.克己复礼 这是儒家关于对己方面的德性原则。 孔子说“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 ( 《论语•子路》) 王阳明有“破山中贼 易,破心中贼难”一说。 孔子曾经提出克己的三大目标指向: “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 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 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论语• 季氏》)
上善若水
(4)崇尚无为 自然是无为的: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老子》37章)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
败,无执故无失。”(《老子》64章) “不刻意而高”。(《庄子•刻意篇》) 李约瑟认为“无为”的实质是禁止反自然的 行为(1963)。
无为有三层重要哲学意义: 第一层意义:遵循事物的自然趋势而为, 不争,即是无为。所以老子说:“圣人之治, 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原来要 百姓休养生息,让百姓填满肚子,强壮骨骼, 专心做事,能够不争安乐啊。 第二层意义:无为就是能放得下,有所不 为。只有有所不为才能聚集精力有所作为,这 就是道家的执一、贞一、守一的思想。 第三层意义:无是甲骨象形字与大篆金文 中的“乐舞”,为是研究学习。要人们学而知 其乐,指快乐的学习研究。
(5)信奉变易 自然是变化的: “反者,道之动。”(《老子》40章) 这一思想可追溯至《易经》,讲“易为不易之
则”。 所以,自然的力量在这里体现为变化的永恒性。
物极必反: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 则得,多则惑。”(《老子》22章)
柔弱之道: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基本教义
(1)空观大千世界(四大皆空)
“空即色,色即空。”这里的“空”是无 常之谓。 “ 外四空”:地、水、风、火 。
“内四空”:钱财、权位、家室、子女。
“四大皆空”的解释常见的有:
1、“佛教用语,指世界上一切都是空虚的.”(《现代汉
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2年5月增补本) 2、“指宇宙间的一切,包括人身在内都是虚幻的.(《 汉语成语大词典》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年6月版)” 3、“谓世间万事皆虚,并不存在.”(《成语俗语词典》 商务印书馆1992年1月版) 4、“佛教用语.泛指世界上一切都是空虚的.是虚无主 义的反映.”(《汉语成语分类词典》复旦大学出版社 1987年8月版)
(1)自然为本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25章)。 但道是什么? 老子说:“夫物芸芸,各复 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 知常曰明。”(《老子》16章)
(2)阴阳平衡
自然是阴阳对立统一的。老子说“万物负阴
而报阳”
“大成若缺,大盈若冲,大直若屈,大巧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