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践灭吴教学内容
勾践灭吴教案-教案
勾践灭吴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勾践灭吴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2)能够掌握文中关键词语和句式;(3)能够运用文中的故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勾践灭吴的原因和过程;(2)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和表演能力;(3)通过讨论、思考,培养学生的判断力和批判性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兴趣和热爱;(2)培养学生团队协作、互相尊重的良好品质;(3)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鼓励学生面对困难,勇往直前。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勾践灭吴的历史背景、原因和过程。
2.教学难点:文中关键词语和句式的理解与运用。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利用多媒体展示勾践灭吴的图片,引起学生兴趣;(2)简要介绍勾践灭吴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2.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勾践灭吴的原因和过程;(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勾践、夫差等相关人物的历史背景;3.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勾践灭吴的原因和过程;(2)各组派代表进行汇报,分享讨论成果;(3)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评价和补充,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
4.角色扮演(1)学生分组进行角色分配,准备进行角色扮演;(2)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角色扮演,展示勾践灭吴的过程;(3)教师对学生的表演进行评价和指导,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和表演能力。
5.情景模拟(1)教师设定情景,让学生进行情景模拟;(2)学生运用课文中的知识点,进行情景模拟;(3)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指导。
6.讨论与思考(1)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思考勾践灭吴给我们的启示;(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3)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评价和指导。
7.课堂小结(2)学生复述勾践灭吴的原因和过程;(3)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反馈。
四、课后作业1.请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绘制勾践灭吴的思维导图;3.请学生思考并回答:勾践灭吴给你带来了哪些启示?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了解了勾践灭吴的历史背景、原因和过程。
勾践灭吴(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勾践灭吴(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越国和吴国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
(2)掌握勾践灭吴的历史事件和过程。
(3)了解中国古代史上的重要战役和战争策略。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地图和图片,直观展示越国和吴国的地理位置。
(2)运用历史资料和文献,分析勾践灭吴的原因和过程。
(3)运用比较和归纳的方法,探讨中国古代战争策略的特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兴趣和好奇心。
(2)培养学生对国家民族荣誉和尊严的认同。
(3)培养学生对和平与发展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勾践灭吴的历史事件和过程。
(2)中国古代战争策略的特点。
2. 教学难点:(1)勾践灭吴战争中的战略和战术运用。
(2)如何评价勾践灭吴事件的历史意义。
三、教学准备1. 教具准备:(1)地图和图片。
(2)历史资料和文献。
(3)多媒体教学设备。
2. 课前准备:(1)了解学生的学习背景和历史知识水平。
(2)设计教学活动和问题讨论。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越国和吴国的地图和图片,引导学生关注两国地理位置。
(2)提问:同学们听说过勾践灭吴的故事吗?请大家简单分享一下。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历史资料和文献,了解勾践灭吴的历史背景。
(2)引导学生通过资料分析,归纳勾践灭吴的原因和过程。
3. 课堂讲解:(1)结合资料和文献,详细讲解勾践灭吴的过程和战争策略。
(2)分析勾践灭吴战争中的重要战役和战术运用。
(3)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勾践灭吴事件的历史意义。
4. 互动环节:(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勾践灭吴战争中的战略和战术运用。
(2)分享成果:每组选代表进行分享,总结讨论成果。
5. 总结与反思:(1)教师总结勾践灭吴的历史事件和过程。
(2)引导学生反思勾践灭吴战争对中国古代战争策略的影响。
五、课后作业1. 请学生结合所学,绘制一幅勾践灭吴战争示意图,标注重要战役和战术运用。
勾践灭吴(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勾践灭吴(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勾践灭吴的历史背景、经过和结果。
学生能够分析勾践的形象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勾践灭吴的历史事件。
学生学会运用历史分析法,评价勾践的策略和智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了解并尊重历史,培养爱国情怀。
学生学习勾践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的精神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勾践灭吴的历史经过及勾践的形象特点。
勾践灭吴事件对后世的影响。
2. 教学难点:勾践的心理变化及其对战略决策的影响。
如何评价勾践的策略和智慧。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熟悉勾践灭吴的历史背景、经过和结果。
搜集相关的历史资料和案例,为课堂讨论提供素材。
2. 学生准备:预习勾践灭吴的相关内容,了解历史背景。
搜集关于勾践的资料,了解其形象特点。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勾践灭吴的历史背景,引发学生兴趣。
学生分享预习成果,介绍勾践的形象特点。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勾践灭吴的经过。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学习效果。
3. 合作探讨: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勾践的战略决策及其心理变化。
每组选取代表进行分享,总结勾践的智慧与策略。
4.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勾践灭吴的历史事件,强调其对后世的影响。
学生谈收获,分享学习感受。
五、课后作业1. 请学生结合教材,总结勾践的形象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3. 请学生搜集其他历史人物的故事,与勾践进行对比,分析其异同点。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过程中的参与程度、思维活跃度。
评价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如观点明确、逻辑清晰等。
2. 课后作业评估:检查学生作业完成情况,关注作业的质量和对知识点的理解程度。
评价学生在作业中展现的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反思:回顾课堂教学过程,总结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
针对学生的学习反馈,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勾践灭吴》简案 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勾践灭吴》这篇文章。
(2)理解并掌握文章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3)了解越王勾践灭吴的历史背景和过程。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文章的写作特点和表达技巧。
(2)学会如何运用文中的词语和句式进行有效的表达。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祖国历史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2)培养学生勇敢面对困难,坚定信念,为理想奋斗的精神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勾践灭吴》。
(2)理解文章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3)了解越王勾践灭吴的历史背景和过程。
2. 教学难点:(1)文章中一些特殊句式的理解和运用。
(2)对越王勾践灭吴事件的历史背景和过程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越王勾践灭吴的历史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文章,感受文章的韵律和节奏。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文章的内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写作特点和表达技巧。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教学拓展:(1)讲解文章中一些特殊句式的用法。
(2)引导学生运用文章中的词语和句式进行有效的表达。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2)鼓励学生继续努力,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勾践灭吴》。
2. 运用文章中的词语和句式,写一篇关于勇敢面对困难的小短文。
3. 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做好学习准备。
五、教学评价:1. 课后跟踪了解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掌握情况。
2. 在下一节课开始时,检查学生的背诵情况和课后作业完成情况。
3. 通过课堂提问、讨论等方式,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度和思维能力。
六、教学内容: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勾践灭吴》这篇文章。
(2)理解并掌握文章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勾践灭吴》教案
《勾践灭吴》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勾践灭吴的历史背景和时代意义;2. 分析勾践的策略和智慧,探讨他成功的原因;3. 探讨勾践灭吴对后世的启示和影响。
二、教学重点1. 勾践灭吴的经过和结果;2. 勾践的智慧和策略。
三、教学难点1. 解释勾践灭吴对后世的启示和影响。
四、教学内容勾践是越国的君主,他的出生并不起眼,但却有着非凡的领导才能和雄才大略。
在他的统治下,越国逐渐壮大,成为一个强大的国家。
而勾践灭吴,更是他一生中最为辉煌的一战。
勾践灭吴的背景是,在当时,吴国是一个强大的国家,势力蔓延至越国境内。
越国虽然人数不如吴国众多,但却有着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战略资源。
勾践充分利用这些优势,采取了一系列策略,最终成功地灭亡了吴国。
在对吴国作战的过程中,勾践展现出了非凡的智慧和勇气。
他不仅善于分析敌情和判断形势,还善于运用兵法,灵活应对吴军的进攻。
在战斗中,他总是能够冷静思考,迅速做出正确的决策,取得战争的胜利。
勾践的成功不仅在于他的军事才能,更在于他的领导才能。
他能够团结越国人民,建立起一个强大的团队,使整个国家朝着统一的方向前进。
他善于激励士兵,鼓舞士气,使越国的军心稳固,士气高昂。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讲述勾践灭吴的历史背景和战争经过,让学生了解事件的全貌;2. 分析法:通过分析勾践的智慧和战略,引导学生思考他成功的原因;3.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勾践灭吴对后世的启示和影响,促进学生深入理解。
六、教学过程1. 教师介绍勾践灭吴的历史背景和时代意义;2. 学生分析勾践的策略和智慧,探讨他成功的原因;3.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勾践灭吴对后世的启示和影响;4. 小组讨论,学生就勾践灭吴的历史事件展开讨论,交流彼此的观点;5. 总结教学内容,概括勾践灭吴事件的核心要点。
七、课堂作业1. 就勾践灭吴的故事,写一篇读后感;2. 根据勾践的智慧和策略,思考在现实生活中如何运用。
八、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勾践灭吴”这一历史事件,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的战争史,培养他们的历史意识和文化素养。
北京版必修一《勾践灭吴》教案4篇
课题:教学目标:1、掌握本文中出现的重点字词句。
2、揣摩人物语言,体会其说话艺术。
3、引导学生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观念来评价勾践等人物。
4、引导学生畅谈自己对文章的感想。
教学重点:同上1教学难点:同上1、3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宣布上课后,直接播放音乐,屏幕显示杨慎的《廿一史弹词》。
播放完后,教师:话说天下大势,中国诸侯,尔虞我诈,逐鹿纷争,此消彼长,遂有五霸。
南之吴越,意欲逐鹿,然两国彼此虎眈……(——司马)下一张幻灯片:吴以伍子胥、孙武之谋,西破强楚,北威齐、晋,南伐越。
越王勾践迎击之,败吴于姑苏,伤阖庐指。
军却,阖庐谓太子夫差曰:“尔忘勾践杀而父乎?”夫差对曰:“不敢。
”是夕,阖庐死。
夫差既为立为王,以伯嚭为太宰,习战射,三年,伐越,败越于夫湫。
教师:但越王夫差与吴王勾践之间的恩恩怨怨并未由此结束,惊心动魄的战争也就是从这儿才真正开始!二、学习第一段1、找一学生朗读该段。
要求尽量读出:勾践号令三军时的虽败犹昂扬的语气,对答文种既含蓄地承认错误又不失其君王身份的口气;文种从容镇定、侃侃而谈、敢于责备君王、忠贞和自负的口气。
2、教师讲析该段,需要强调的重点字词:栖——本指鸟类歇宿,引申为停留居住。
使动用法:有以助寡人谋而退吴者——退知:管理资:积蓄水:动词,发大水苟:如果子——加在人名或官名前表示尊敬。
古今异义:爪牙——勇猛的将士然后:这以后无乃后乎——恐怕太迟了吧?何后之有——宾语前置执其手而与之谋——而,表示顺承行成——求和教师分析时,要引导学生进行体验式学习——————(1)先设想自己是勾践,被逼留于会稽山上,自己会怎样想和做呢?(事已至此,无力回天矣。
乃献国书,进国资,两股战战,口结涕飞,仆地而求赦。
)(或者:夫差小儿,欺人太甚,大仇不报,誓不为人。
成败之机,在乎今日。
——乃致众而誓,曰:“士可杀,不可辱。
必与越国共存忘!”)(2)文种最终要说明的道理是什么呢?(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3)在这么危急的时候,被大臣批评,你又会怎么做呢?(仰天太息,曰:“寡人鄙,未能远谋,诚有罪,请恕之。
《勾践灭吴》的优秀教案一等奖3篇
1、《勾践灭吴》的优秀教案一等奖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课文,达到熟读成诵,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感受能力。
2、积累文言词语的用法,掌握特殊的语法现象。
3、结合时代背景,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和人物的性格特征。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清代蒲松龄有副对联——有志者,事竞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其中“三千越甲可吞吴”的“苦心人”,指的就是卧薪尝胆,雪耻复仇的越王勾践(可以让学生答)。
那么他究竟是如何忍辱负重、厉兵秣马,最终打败吴王夫差,灭掉吴国的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勾践灭吴》。
板书:勾践灭吴二、解题《勾践灭吴》节选自《国语·越语上》,原文没有标题,题目是后人加的,是一部国别体史书,相传是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春秋时期,诸侯争霸。
古代曾有“春秋五霸”之说,五霸的一般说法,是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庄王。
但宋襄公并未能称霸,而争霸的大国还有吴、越,于是对“五霸”,其说不一。
争霸的情况,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齐桓公称霸。
(2)晋文公称霸。
(3)楚庄王称霸。
(4)吴、越争霸。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复越灭吴的故事,是春秋末年吴越争霸中的著名史实。
记载这一史实的古代典籍很多,民间传闻也很丰富,而尤以《国语》中的《勾践灭吴》写得最为简练、精彩,最富文学意味。
统观全篇,故事情节曲折委婉,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外交辞令巧妙传神,特别是史实所提供的教训,惊心动魄,发人深省。
公元前494年,吴、越大战于五湖夫椒,越王勾践兵败会稽,濒于亡国。
吴国以伍子胥为代表的“灭越派”和以太宰嚭为代表的“存越派”,反映了吴国内部上层的矛盾。
在大是大非、事关国家前途命运的攸关时刻,方能显示出历史人物的卓见、才华和品性。
伍子胥深谋远虑,一番兴霸良言,精湛深刻、一针见血,极具预见性。
但遗憾的是,沽名钓誉、自矜功伐的吴王夫差,利令智昏,倨傲轻敌,一心北进中原,争当盟主,他怎听得进伍子胥不合己意的言论!至于太宰嚭,鼠目寸光,贪色受贿,十足的误国小人。
勾践灭吴(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勾践灭吴(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勾践灭吴(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1勾践灭吴(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1. 教学背景分析勾践灭吴,是中国历史上一场重要的战役,发生在春秋时期末年至战国初期(公元473年-472年)。
这场战役影响深远,事关国家生死存亡,也是春秋时期重要历史事件之一,它的背后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方面面的因素。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使学生全面深入地了解这场战役,认识其重要性,成为了教学者面临的一个问题。
2.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学生能够全面系统地了解勾践灭吴的时间、地点、原因、过程和结果,并能够正确理解各种历史事件背后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因素。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水平和历史素养。
情感目标:通过这个教学设计,让学生认识到勾践灭吴对中国历史的重要意义,并培养学生珍爱和传承历史文化的情感。
3. 教学方法本次教学过程中,教师将采用“讲授-问答-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讲解历史事件的大致时间、地点、原因、过程和结果来引出问题,再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去认识和理解事件和背后的因素。
4. 教学内容和流程4.1 导入环节(5分钟)教师通过简单的史料介绍和图片展示,引导学生回顾春秋时期的历史背景,了解战国时期诸侯国的分布和政治形势,同时引出勾践灭吴的事件。
4.2 讲授(20分钟)教师以课件的形式,讲述勾践灭吴的时间、地点、原因、过程和结果,并重点介绍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两位历史人物的形象及其历史意义,以及战役对于中国历史的意义。
4.3 问答(2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通过思考回答问题,质疑问题和探究问题,比如:勾践灭吴是如何发生的?有哪些重要的历史人物参与到这个事件中来了?反吴联盟的形成背后有哪些因素等。
4.4 讨论(15分钟)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逐步进行主题探讨,引导学生展开小组讨论,深入分析勾践灭吴的各个方面的历史意义,通过帮助学生找到关键因素及其相互关系,讨论勾践灭吴对中国历史的影响等。
《勾践灭吴》教案教案
《勾践灭吴》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熟悉《勾践灭吴》的故事情节,理解文本大意。
1.2学习生字词,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1.3分析勾践的人物形象,理解其卧薪尝胆的精神。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文本中的重点句子。
2.2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分析勾践与其他历史人物的联系与区别。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感受勾践坚韧不拔的精神品质,培养自己面对困难时的勇气和毅力。
3.2认识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道理,增强国家观念。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掌握生字词,理解文本大意。
1.2分析勾践的人物形象,理解其卧薪尝胆的精神。
2.教学难点:2.1分析文本中的重点句子,理解其深层含义。
2.2将勾践与其他历史人物进行对比,找出其独特之处。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1教师简要介绍勾践灭吴的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1.2学生分享自己了解的勾践灭吴的故事。
2.自主学习2.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本大意。
2.2学生勾画出自己认为重要的句子,做好笔记。
3.合作探究3.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勾践的人物形象。
4.分析重点句子4.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如:“卧薪尝胆”等。
5.比较阅读5.1学生将勾践与其他历史人物进行比较,如:曹操、刘备等。
6.小组讨论6.1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将勾践的精神应用到现实生活中。
7.课堂小结7.2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悟。
四、作业布置1.巩固生字词,熟读课文。
3.思考勾践的精神品质对现实生活的启示,下节课分享。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勾践灭吴的故事,培养学生面对困难时的勇气和毅力。
2.教师在课堂上注重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3.课堂小结环节,学生能够主动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悟,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4.不足之处:部分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能力还有待提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训练。
《勾践灭吴》教案
《勾践灭吴》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理解并掌握《勾践灭吴》的故事梗概。
1.2分析勾践的人物形象,了解其忍辱负重、发愤图强的精神。
1.3领悟文章的寓意,学会从历史故事中汲取智慧。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2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分析勾践与其他历史人物的形象差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感受勾践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
3.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信念。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勾践灭吴》的故事梗概。
1.2勾践的人物形象分析。
2.教学难点:2.1勾践忍辱负重、发愤图强的精神内涵。
2.2文章寓意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古代有哪些著名的成语故事吗?(2)学生回答:卧薪尝胆、破釜沉舟、背水一战等。
2.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梗概。
(2)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分析勾践的人物形象。
3.合作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勾践人物形象的理解。
(2)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其他组进行补充和评价。
4.教师讲解(1)教师对勾践的人物形象进行详细分析,强调其忍辱负重、发愤图强的精神。
(2)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寓意,学会从历史故事中汲取智慧。
5.比较阅读(1)教师出示勾践与其他历史人物(如刘备、诸葛亮、李世民等)的对比材料。
(2)学生进行比较阅读,分析勾践与其他历史人物的形象差异。
6.情感升华(1)教师引导学生感受勾践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
(2)学生发表自己对勾践精神的感悟,以及如何将这种精神运用到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
7.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8.课后作业(1)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勾践的人物传记。
(2)思考勾践精神在现代社会的意义,下节课进行交流分享。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教师讲解、比较阅读等方式,使学生深入理解了《勾践灭吴》的故事梗概和人物形象,领悟了文章的寓意。
2024年语文教案-勾践灭吴
一、教案基本信息《勾践灭吴》适用年级:八年级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勾践灭吴的历史背景、经过和结果。
2. 培养学生对勾践品质的分析能力,如忍辱负重、坚韧不拔等。
3. 引导学生理解“善败者不丧,善胜者不昌”的历史哲理。
教学重点:1. 勾践灭吴的历史背景和经过。
2. 勾践的品质分析。
教学难点:1. 勾践灭吴事件的历史意义。
2. 引导学生理解历史哲理。
二、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勾践灭吴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勾践灭吴的经过。
3. 课堂讲解教师详细讲解勾践灭吴的经过,分析勾践的品质,如忍辱负重、坚韧不拔等。
4. 讨论交流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勾践品质的理解,以及如何运用这些品质到现实生活中。
5. 历史哲理讲解教师讲解“善败者不丧,善胜者不昌”的历史哲理,引导学生思考。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勾践的品质和历史哲理。
三、课后作业1. 请学生复述勾践灭吴的经过。
2. 分析勾践的品质,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体会。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勾践灭吴的历史背景、经过和结果的了解程度。
2. 学生对勾践品质的分析能力。
3. 学生对历史哲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重点内容,以及是否存在需要改进的地方。
关注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策略与方法1. 情境创设:通过图片、音乐、故事等多种方式,营造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授法:教师以讲述、讲解的方式,向学生传授勾践灭吴的历史背景、经过和结果。
3.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4. 案例分析法:以勾践为例,引导学生分析其品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5. 启发式教学: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七、教学资源1. 教材:八年级语文教材。
勾践灭吴(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勾践灭吴(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了解勾践灭吴的历史背景、经过和结果。
(2)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勾践灭吴的过程。
(2)运用多媒体手段,展示历史事件的相关图片和视频,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尊重历史、热爱祖国的情感,激发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信念。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勾践灭吴的历史背景、经过和结果。
(2)勾践和夫差的人物形象。
2. 教学难点:(1)勾践灭吴事件的历史意义。
(2)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勾践的忍辱负重和夫差的骄傲自大。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勾践灭吴的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学生分享自己对勾践和夫差的初步了解。
2. 自主学习(1)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勾践灭吴的经过。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勾践和夫差的人物形象。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课堂拓展(1)教师运用多媒体展示勾践灭吴的相关图片和视频,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2)学生分享自己对勾践灭吴事件的认识和感悟。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勾践灭吴的历史意义。
四、课后作业1. 请学生结合教材,总结勾践灭吴的经过和结果。
2. 请学生分析勾践和夫差的人物形象,谈谈自己的看法。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为下一步的教学做好准备。
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性地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自评:学生通过自我评价,反思自己在课堂学习中的表现,如积极参与、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等。
2. 同伴评价:学生之间相互评价,关注彼此在课堂学习中的表现,如倾听他人意见、尊重他人、积极参与等。
3. 教师评价: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以及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行综合评价,给予鼓励和指导。
2024年语文教案-勾践灭吴
2024年语文教案-勾践灭吴教案章节:一、故事背景及人物介绍【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勾践灭吴的故事背景和历史意义。
2. 使学生熟悉故事中的主要人物及其性格特点。
【教学内容】1. 故事背景:春秋时期,吴越两国相邻,长期互相争斗。
吴王夫差大败越国,越王勾践投降,后来越国逐渐恢复实力,最终灭掉吴国。
2. 主要人物:勾践、夫差、文种、范蠡等。
【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回顾春秋时期的历史背景,让学生了解吴越两国的纷争。
2. 讲述吴王夫差大败越国,越王勾践投降的过程,强调勾践的忍辱负重。
3. 介绍勾践在越国恢复实力的过程中,如何重用贤才、发展经济、壮大军队。
4. 分析勾践灭吴的决策过程,让学生了解勾践的智勇双全。
5. 讲述勾践灭吴后的成果,以及勾践的治国理念。
教案章节:二、重点词汇解析【教学目标】1. 使学生掌握故事中的重点词汇,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增强学生对文言文的语言感受。
【教学内容】1. 重点词汇:投降、忍辱负重、重用、发展、壮大、决策、智勇双全、治国等。
2. 词义解析:结合故事情节,解释重点词汇的含义。
【教学步骤】1. 列出故事中的重点词汇,让学生自主查阅词典,了解词义。
2. 针对难理解的重点词汇,进行讲解,举例说明。
3. 引导学生结合故事情节,体会重点词汇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
4. 进行词汇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词汇进行句子构建。
教案章节:三、故事情节分析【教学目标】1. 提高学生对故事情节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 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的评价能力。
【教学内容】1. 故事情节:勾践灭吴的过程。
2. 分析角度:勾践的政治智慧、军事才能、人格魅力等。
【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回顾故事情节,总结勾践灭吴的过程。
2. 从政治智慧、军事才能、人格魅力等方面,分析勾践在故事中的表现。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评价勾践的优点和不足。
4. 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进行课堂交流。
教案章节:四、文言文阅读训练【教学目标】1. 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勾践灭吴》教案
4.探讨课文中的历史事件对现代社会的启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5.学会运用课文中的成语和典故,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核心素养目标
《勾践灭吴》教案核心素养目标:
1.增强文化自信:通过学习《勾践灭吴》,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历史,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提升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五、教学反思
在《勾践灭吴》这一章节的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到几个值得思考的问题。首先,学生在理解文言文方面存在一定难度,尤其是断句和实词虚词的识别。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文言文阅读技巧的讲解,让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
其次,关于人物形象的分析,我发现学生在深入挖掘勾践、范蠡等人物的精神品质时,往往只停留在表面。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人物形象,我应该在课堂上多举一些生动的例子,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和感悟。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勾践灭吴》这一历史事件的基本概念。这是关于越王勾践如何卧薪尝胆、奋发图强,最终灭掉吴国的故事。它体现了坚忍不拔、逆境求生的精神。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这个案例展示了勾践在困境中如何不屈不挠,以及范蠡等大臣的智谋和忠诚。
(2)人物形象分析:深入了解勾践、范蠡等人物形象,学习他们的品质和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举例:分析勾践在困境中不屈不挠、卧薪尝胆的精神,以及范蠡的智谋和忠诚,从而启发学生在面对困难时要有勇气和毅力去克服。
(3)历史背景与文化内涵:理解越王勾践灭吴的历史背景,体会当时的历史文化氛围,增强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文化素养。
《勾践灭吴》教案教案
《勾践灭吴》教案教案《勾践灭吴》教案教案教学目的掌握根本的文言字、词、句;学习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发奋图强的精神。
教学设想一、词汇。
要掌握文言文,首先必须解决词汇问题。
王力先生说,解决了词汇问题,文言文也就解决了一半。
但是,假如就词汇论词汇,教学过程会变得枯燥乏味,所以必须亲密注视该词各种变化和各种活用情况,注视该词在现代汉语中遗留下来的痕迹,这个过程中尤其需要重视成语。
同时注意补充古代文化常识,增加信息量。
二、朗读。
学习任何一种语言,语感都很重要,而进步语感的最好方法是朗读,大声的朗读,重点难点局部还要加以背诵。
三、背景资料。
《勾践灭吴》涉及到吴越争战的历史,学生虽然掌握了其中的一些根本情况,但是仍旧非常关注吴越争战的始末和故事人物的最后命运,所以想参照学习《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四、《勾践灭吴》虽然是自读课文,鉴于内容和背景知识较多,拟上三课时。
课前准备叫学生搜集越王勾践在绍兴活动的资料,寻找与卧薪尝胆有关的名胜古迹,并预习课文,准备质疑。
课外阅读《史记·项羽本纪》。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教学要点:理解吴越争战的历史背景;以练习为预习。
教学过程和内容:越争战的历史背景:《史记·越王勾践世家》〔以幻灯片展示〕:“越王勾践,其先禹之苗裔,而夏后帝少康之庶子也。
封于会稽,以丰守禹之祀。
文〔纹〕身断发,披草莱而邑焉,后二十余世,至于允常。
允常之时,与吴王阖庐〔闾〕战而相怨伐。
允常卒,子勾践立,是为越王。
“元年,吴王阖庐闻允常死,乃兴师伐越。
越王勾践使死士挑战,三行,至吴陈〔阵〕呼而自刭。
吴师观之,越因袭击吴师,吴师败于李,射伤吴王阖庐。
阖庐且死,告其子夫差曰‘必勿忘越’。
“三年,勾践闻夫差日夜勒兵,且以报越,越欲先吴未发往伐之,范蠡谏曰:‘不可。
臣闻兵者凶器也,战者逆德也,争者事之末也。
阴谋逆德,好用凶器,试身于所末,上帝禁之,行者不利。
’越王曰:‘吾已决之矣。
’遂兴师。
吴王闻之,悉发精兵击越,败之夫椒。
高中语文《勾践灭吴》教案
高中语文《勾践灭吴》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勾践灭吴》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2.掌握小说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以及作者的写作手法;3.分析小说中的主题和思想,深入理解中国文化的精髓。
二、教学内容1.《勾践灭吴》:全文阅读和理解;2. 历史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背景、国家政治和文化氛围;3. 人物形象:勾践、夫差、姜子牙等主要人物形象的刻画;4. 作者写作手法:对话、描写、象征等写作手法的分析;5. 主旨和思想:阐述小说的主题及作者所倡导的思想。
三、教学重点1.对《勾践灭吴》进行深入的阅读和理解;2.分析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刻画和作者的写作手法;3.探讨小说的主题和思想。
四、教学难点1.分析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刻画;2.解读作者的写作手法;3.理解小说中的主题和思想。
五、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述《勾践灭吴》的历史背景、人物形象、写作手法等来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2.分析法:通过对小说的主题和思想进行分析,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3.讨论法:通过学生参与讨论,深入地理解小说的内涵;4.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与小说相关的历史事件和文化现象,加深学生对小说的理解。
六、教学过程1. 导入(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勾践灭吴》的历史背景及与春秋战国时期重要事件的关系,引起学生的兴趣。
2. 正文(80分钟)第一部分:全文阅读和理解(20分钟)教师让学生自己阅读小说,把握小说的主线情节和人物关系,让他们初步了解小说的文学价值。
第二部分:历史背景(10分钟)教师介绍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背景、国家政治和文化氛围,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小说。
第三部分:人物形象和写作手法(35分钟)教师分别介绍勾践、夫差、姜子牙等主要人物形象的刻画,并分析了作者运用的对话、描写、象征等写作手法,以便学生能够深入地理解小说的文学魅力。
第四部分:主旨和思想(15分钟)教师通过对小说的主题和思想进行分析,以便学生深入理解中国文化的精髓,体会作者所倡导的思想。
勾践灭吴教案(精选5篇)
勾践灭吴教案(精选5篇)勾践灭吴篇1了解《国语》的体例及主要内容。
理解文言实词:知、成、耻、资、服“等的含义;了解几个通假字:帅、政、取、有。
认真诵读课文,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学习勾践在逆境之中不气馁、不沉沦,刻苦自励战胜困难的精神与其奋斗成功的具体缘由,理解文种、申胥的忠贤报国之志。
揣摩人物语言,体会说理动情艺术。
教学设想:教学重点:(1)积累本课要求掌握的重点实词与虚词及文言句式。
(2)理解勾践卧薪尝胆、发奋图强的奋斗精神。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在熟悉课文、诵读课文的基础上背诵课文的饿最后两段。
3、课中的特本殊句式归类(1)判断句夫吴与越也,仇雠敌战之国也此寡人之罪也(省略介词于)昔者之战也,非二三子之罪也昔者之战也……寡人之罪也(2)省略句夫差将欲听(之)与之成(省略动宾短语“之”。
之——指代文种)(与之成)不可!(省主语——与越国订立盟约)纳之(于)太宰喜否(省略介词于)以(之)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省略介词宾语“之”)寡人请更(对待吴国的态度)(省略动词宾语)(勾践)无不甫(之)也(省略主语与宾语)员闻之,陆人居(于)陆,水人居(于)水(省介词)省量词,例:女子十七(岁)不嫁,丈夫二十(岁)不取2:一(条)犬,一(头)豚(3)倒装句A介宾短语后置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乃号令于三军又有美于此者将献之B.宾语前置何后之有?本课虚词用法归类1、之代词,他,它。
例:吾与之共越国之政。
:三江环之。
助词,的。
例:苟得闻子大夫之言此则寡人之罪也助词,取消主谓间的独立性,不译。
例: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
若水之不归也。
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例:何后之有?2、其代词,他的,他们的。
例:执其手而与之谋。
: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
代词,他。
例:其身亲为夫差前马。
代词,自己的。
例:必哭泣葬埋之如其子。
指示代词,那些。
例:其必士。
副词,同“岂”,难道。
例:其有敢不尽力者乎?3 、于介词:在。
例:是故败吴于囿,又败之于没。
勾践灭吴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勾践灭吴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勾践灭吴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勾践灭吴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背景介绍:学习历史可以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文物等知识,以及众多有名的历史事件。
而勾践灭吴则是一次非常著名的历史事件,是中国五千年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在历史上,重大事件往往成为后人研究和思考的主题,因此学生学习勾践灭吴的历史事件值得推荐和鼓励。
下面阐述一下教学设计及其重要性。
一、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通过勾践灭吴学案的历史事件,所涉及到的人、事、物等相关知识的学习、理解,能够加深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了解,同时增强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教学内容勾践灭吴学案的相关教学内容涵盖以下三个方面:1)历史背景:学生应该知道勾践灭吴事件发生的背景,即东周时期,吴越两族大战,吴越两族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小国。
在这个背景下,战争爆发,勾践奋起反抗吴国,最终取得了胜利。
2)相关人物:学生应该知道勾践、夫差、范蠡、苏秦、张仪等有关人物的地位、姓名、经历和作用等。
3)相关文化:学生应该知道勾践灭吴事件对中国传统文化、文物、传统艺术等方面的影响。
3.教学方式因势利导,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是受学生欢迎的重要条件之一。
在勾践灭吴历史事件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如下教学方式:1)了解并回答问题:提出相关问题并教授相关信息,让学生自己思考和回答,然后交流,最后得出结论和答案。
2)观察、熏陶和体验:教师通过文化、文物、图片等多种展示形式呈现,让学生观察、熏陶和体验,深入了解勾践灭吴事件的具体历史流程和文化背景。
3)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以实际历史事件的形式,让学生进行文化沉浸体验,完成相关的研究和功课。
4.教学过程教学过程设计:1)对于历史背景的讲解,教师可以通过PPT、视频、文字讲解等在课中展示。
2)对于相关人物的介绍,教师可以请学生阅读相关资料进行介绍并交流。
勾践灭吴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勾践灭吴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勾践灭吴教案教学设计1勾践灭吴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的1.了解勾践的成就和影响,了解勾践灭吴的历史背景、经过和影响。
2.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历史知识和思维能力,深入研究历史事件,提升学生的历史素养和文化修养。
二、教学内容1.勾践的成就和影响2.勾践灭吴的历史背景、经过和影响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主要讲解勾践灭吴的历史背景、经过和影响。
2.讨论法:通过团体讨论、小组合作等形式,让学生发表自己对历史事件的见解和思考。
3.实践法:通过参观实地景点、模拟实际情况、活动体验等方式,让学生亲身感受历史文化。
四、教学流程一、导入通过展示有关勾践和吴国的资料或图片,引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究勾践灭吴的热情。
二、讲授1. 讲解勾践的成就和影响,包括勾践整合吴越并为吴越地区带来的经济繁荣、文化进步以及中国历史上的深远影响。
2. 讲解勾践灭吴的历史背景、经过和影响,包括吴越之争、勾践反抗夫差、勾践十年南征北战,以及勾践灭吴后对东方世界政治、文化、军事、科技等方面产生的重大影响。
三、讨论1.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成小组,针对历史事件进行讨论,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2.班级讨论:通过展示小组讨论的结果和结论,引导学生展开全班讨论,汇总和归纳各组讨论的观点和结论,深入研究勾践灭吴的历史意义。
四、实践1. 参观实地景点:安吉富春江古战场、吴越故城遗址等地历史文化景点,加深学生对勾践灭吴历史事件的文化认知。
2.模拟实际情况:组织学生分组,模拟勾践灭吴的历史情景,深化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感性认知。
3.活动体验:通过制作勾践灭吴相关的文化作品、文艺表演等方式,让学生体验勾践灭吴的文化魅力和艺术魅力。
五、总结总结勾践灭吴的历史事件及其意义,提高学生文化素养和历史意识。
六、课后作业1.学生可以查阅相关资料,深入了解勾践、吴越等历史人物和事件。
2.补充勾践灭吴的相关历史文化背景知识,提高对历史的综合把握。
3.通过制作勾践灭吴相关作品、写作文、演讲等方式,表达自己对勾践、吴越以及历史事件的观点和看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勾践灭吴
勾践灭吴
《国语》 3课时
教学目的:1.掌握文言文的基本句式及句子的用法。
2.学习《国语》的写作方法和勾践卧薪尝胆的精神。
教学重点:理解作者笔下的深沉而丰满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掌握亿、节、旅、蕃、知、劝、当、遂等词的用法。
教学内容:教法:讲读式
一、简介:
1.《国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体史书,记载了周穆王十二年(前990)到周贞定王十六年(前453)间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的史实,分二十一卷,共538年各国内政、外交等事件。
全书似乎是编辑各国旧存的史料而成,采择有多有
少,以《周语》的记载最详尽余各国所记都侧重在某几个人物和事件上。
《国语》文字质朴简练,文学成就虽不及《左传》,但也是先秦时期一部重要的散文著作,又有《春秋外传》之称。
2.背景:见教参。
3.导语设计: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归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二千越甲可吞吴。
”
这是颜迈为颂扬蒲松龄坚忍不拔的意志而作的一副对联,郭沫若为之作了补充。
上联说的是秦朝末年项羽带兵渡过渭水,破釜沉舟,置之死地而后生,终于击败秦军主力的史实;下联则记述了越王勾践在失败后卧薪尝胆,务求报仇雪耻,终于达到目的的故事。
今天,我们结合历史事实和古人的记述,看看越王勾践是如何实现心中理想的。
二、分析:
1.结构:
(一)战败和谈:
(1)越王勾践为什么要与吴王夫差谈判?
(2)越王勾践和吴王夫差对臣下进谏的态度有什么不同?提示:越王纳谏,吴王拒谏。
(3)谈判结果怎么样?提示:夫差与之成而去之。
★理解下列词语的用法:
栖知资无乃…乎成伐服去
(二)卧薪尝胆:
(1)越王对战败的反省及态度如何?
提示:力之不足。
此寡人之罪也。
寡人请更。
(2)越王是如何纠正自身错误的?
提示:葬、问、养、吊、贺、送、迎、去、补。
(3)从文中找出能表现勾践卧薪尝胆的句子。
提示:卑事夫差……亲为夫差前马。
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
(4)勾践为了增强国力,采取了哪些措施,结果如何?
提示:鼓励生育,提高人口素质,招纳贤士。
轻摇薄赋,整肃军纪。
结果:十年不收于国,民俱有三年之食。
三败吴国。
★理解下列词语的用法:
雠、更、吊、卑事、广运、帅、蕃、饩、挈、摩厉、辍、节、亿、旅、劝(三)勾践灭吴:
(1)体会与夫差前后两次谈判的心理变化。
★理解下列词语的用法:
宸宇、视、次
总结全文:从勾践战败媾和,卧薪尝胆,最终灭吴的经历中能得到什么启示?
提示:逆境中不能沉沦,要有明确的目标、坚定的信心和顽强的毅力。
2.分析:
我国古代有一部著名的军事典籍,曾被美国军校作为教科书。
20世纪90年代初海
湾战争期间,有消息报道美国几乎人手一册。
它向人们介绍战争谋略,在各种环境下克敌制胜或避敌锋芒、保存实力的高招,是我国古代长期军事谋略的概括总结,也为后世军人提供了宝贵的借鉴资料,这就是《三十六计》。
(第3 段)美人计
效果:缔结和约,吴国撤军。
讲解:原文“兵强者,攻其将;将智者,伐其情。
”越王面临危机,以八美女赂吴亲信,是在形势不利的情况下采取的一种谋略,符合当时的形势需要。
美女西施也在此时被送给了吴王,目的是求得媾合,获得喘息之机。
(第4段)苦肉计
效果:骗取了夫差的信任。
讲解:原文“人不自害,受害必真。
假真真假,间以得行。
”以越王之尊,而为夫差牵马,目的就是让吴王放松警惕。
据史料他曾亲尝夫差的粪便以了解病情,骗取信任。
此后不久,勾践便得以释放,回到越国。
应用:要离断臂刺庆忌、周瑜打黄盖等。
(第3~5段)暗渡陈仓
效果:增强了国力。
讲解:原文“示之以动,利其静而有主,益动而异。
”汉王火烧栈道,示项羽无东意。
暗用韩信之计,从故道击败雍王章邯。
不明修栈道,则不能暗渡陈仓,示敌以假象,暗行秘密之实是本记的要旨。
越王一面卑事夫差,表明无东山再起之意,一面体恤民情,休养生息,发展经济。
终于具备了与吴国抗衡的实力。
应用:二战后期,盟军制造了在加来海峡登陆的假象,以吸引德军的注意力,把德军大量兵力牵制在挪威,为诺曼底登陆创造了条件,一举改变了欧洲战局。
(第2 、7段)趁火打劫
原文“敌害在内,则劫其地;敌害在外,则劫其民;内外交害,则劫其国。
”利用敌方遭受危难之机,最大限度地获取利益。
讲解:第2段中伍子胥劝谏吴王的一段话,客观分析了吴越地理状况和军事形势,
力劝吴王把握有利时机,一举灭越,以绝后患。
可惜吴王拒不纳谏,落得个国破人亡的下场。
第7段,在史实上也运用了此计:越王不断积蓄力量,乘吴国遭受自然灾害,螃
蟹、稻谷都绝种之时计划攻取吴国,后来终于乘吴王去黄池与各诸侯会盟,国内空虚之际,一举攻吴,大获全胜。
★小结:三十六计之间不是孤立的、割裂的、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运用计谋的关键
是要冷静客观地分析形势,把握有利时机,创造制胜条件。
板书设计:
勾践灭吴
《左传》
共知国政使形成于吴
战败和谈文种进谏
子胥进谏
太宰受贿与之成而去之
抚慰国人葬、问、吊、贺、送、应
卧薪尝胆卑事夫差
休养生息婚嫁、生育、抚恤、养老
励精图治招贤纳士达士、四方之士、孺子游
以身作则食、衣
勾践灭吴请报之又请之国人皆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