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发展

【摘要】判断句的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判断词“是”的产生与发展。判断句由以没有判断词为主发展到以有判断词为主,由多个判断词发展到以判断词“是”为主,是判断句在发展过程中的两个最主要的特点。

【关键词】古汉语;判断句;发展;“是”

判断句是以名词或名词性的词组为谓语,表示判断的句子。判断词,也叫系词、断词,它是联系主语和名词谓语构成判断的词。判断句的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判断词的产生与发展。在现代汉语中,判断句的主语和谓语之间一般要用判断词“是”字来联系。但是,在古汉语中则不然。判断句由以没有判断词为主发展到以有判断词为主,由多个判断词发展到以判断词“是”为主,是判断句在发展过程中的两个最主要的特点。这两个特点是密切相关的,因为在“是”作为判断词之前,“惟”、“为”作为判断词都只占判断句的少数,而在“是”作判断词之后,才逐渐扩大影响,使判断句由以没有判断词为主发展到以有判断词为主,而其中主要的判断词就是“是”。

一、判断词“是”产生以前的判断句

古汉语中,最早是不使用判断词的,直接表示判断,或者用“者”、“也”表示判断。同时,“……也”“……者,……也”“……者,……”等都是古汉语判断句中典型的格式。例如:

农,天下之本。(史记?孝文本纪)

张骞,汉中人也。(汉书?张骞传)

陈胜者,阳城人也。(史记?陈涉世家)

有时会加起联系作用的副词,如“乃”、“皆”、“诚”、“良”、“盖”等,或者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判断,不同的副词表示不同的判断语气。

到了上古汉语中出现了类似判断词的“惟”“、为”、“是”,它们的动词性已经很弱了,而系词性加强了,可看作判断词。在春秋以前多“用惟”,春秋以后多用“为”加强语气,这两个词有先后交替的关系。汉魏之后,“是”作判断词的用法逐渐增多。但是,无论在先秦还是汉魏,这几个判断词都曾同时存在,尤其是“为”和“是”,曾长期并用。

二、判断词“是”的产生与发展

关于判断词“是”的起源问题,最早是由王力先生在《中国文法的系词》一文中提出的,他认为“是”作为判断词始于“西汉末年或东汉初叶”。王力先生的论述引起了许多学者的关注,他们围绕着这个问题,陆续发表了不少文章。而马忠先生认为“是”作为判断词开端于东汉初年。又经过大约一百年的发展才确立起来。”洪诚先生则认为“是”这个判断词西汉前期就产生了。史存直先生认为:“到了春秋时代,判断句就有了系词,这时充当系词的主要有‘为’‘是’两个。”我们认为“是”作为判断词起源于战国末期,到了西汉,判断词“是”的使用已经在扩大,并有所发展了。例如:

此是何种也?(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孰是吾君也,而可以无死乎?(国语·越语)

在以上例句中,我们可见,除了“是”以外已经有一个指示代词“此”“其”存在,而且例句主语简略,没有复指的必要,可见战国末期已经产生判断词“是”的用法,即使数量较少或处于萌芽状态,但我们仍然不可忽视它们的存在。

到了西汉,判断词“是”的使用已经扩大了。在《春秋谷梁传》、《史记》、《说苑》、《淮南子》、《韩诗外传》等西汉作品中都有判断词“是”的用法。例如:

何以知其是陈君也?(春秋谷梁传)

此必是豫让也。(史记·刺客列传)

而在东汉,判断词“是”使用的就更多了,在皇帝诏令、史家传记、学者论辩和文人辞赋以及佛经、道藏和笺注中都有判断词“是”的用法。例如:

夜梦老父曰“:余是所嫁妇人之父也。”(论衡·死伪)

其谓霣之者皆是星也。(论衡·说日)

在先秦不带判断词的判断句,两汉时增加了判断词“是”,原来用判断词“为”的判断句也都改用“是”字,这反映了判断词“是”在两汉时,已经得到了很普遍的使用。

三、判断词“是”的成熟与完善

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判断词“是”已经相当成熟和完善了,带判断词“是”的判断句已经在判断句中占

了绝对的优势,完全处于主导地位。从散文到韵文,从书面语到口语,“是”字判断句都得到了普遍的运用。“是”字判断句句型有了变化,判断词“是”后面的表语扩大,“是”受更多副词修饰,成分趋于复杂化,产生了判断句的省略表达式,确认事实与解释原因等引申用法,以及“非是”、“不是”、“未是”等新的否定形式的判断句。可见,魏晋南北朝时期,判断词“是”的发展已经完全成熟。其过程中,某些判断句里的“是”和现代汉语很接近,这个大约从汉代就开始了,并且是从口头语言而来的。如:

此必是豫让也。(史记·刺客列传)

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诗)

汝是大家子。(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宋元之后的诗文,尤其是平话小说里,“是”字判断句的使用越来越接近口语,也越来越接近现代汉语了。

通过对判断词尤其是“是”这个判断词的产生发展过程的简单的描述,我们可以看到古汉语中判断句的简略发展过程。从最早的不使用判断词,到判断词的产生,从几个判断词的交替使用和并存,到判断词“是”的一枝独秀,这个过程便正是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发展过程。

【参考文献】

[1]王力.中国文法中的系词[a].龙虫并雕斋文集:第一册[c]北京:中华书局,1980.

[2]王力.汉语史稿:中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0.

[3]杨伯峻,何乐土.古汉语语法及其发展:下册[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1.

[4]柳士镇.魏晋南北朝历史语法[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

[5]张昊.古汉语语法特征[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6.

[6]洪诚.论南北朝以前汉语中的系词[j].语言研究,1957(2).

[7]唐钰明.上古判断句的变换考察[j].中国语文,1991(5).

[8]唐钰明.中古“是”字判断句述要[j].中国语文,1992(5).

[9]董希谦.古汉语系词“是”的产生和发展[j].河南大学学报(哲社版),1985(2).

[10]毛玉玲.判断词“是”和指示代词“是”的再探讨[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1994(3).

[11]裘锡圭.谈谈古文字资料对古汉语研究的重要性[j].中国

语文,1979(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