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图的灵魂观与建立理想城邦的关系
[精品文档]柏拉图理想国主要观点
![[精品文档]柏拉图理想国主要观点](https://img.taocdn.com/s3/m/d7f4d73ae3bd960590c69ec3d5bbfd0a7956d561.png)
《理想国》背景《理想国》是西方思想史上第一部论述正义、探讨国家起源和建立理想城邦的著作。
事实上它是在雅典城邦由盛转衰之际,柏拉图力图重振城邦的应世之作。
主要观点什么是正义。
正义是灵魂的状态,不随任何环境而改变,是超越具体利益的客观普遍的存在,体现城邦和全体公民共同利益的理念。
正义存在于城邦和个人之中。
城邦的正义。
人们由于分工不同,结合在一起满足自己生存所需要的物质资料,从而就组成了国家。
分工不免产生阶级,第一阶级是生产劳动者和商业从事者,这是被统治阶级;第二是护卫者和辅助者,是统治阶级;最后是领导和统治前两个阶级的哲学王;这种人拥有理性,在国家中具有绝对的权威。
当国家的公民按照天赋遵从阶级分工,集中毕生精力从事一种职业而不互相干扰时,便有了正义,从而也就使国家成为正义的国家。
城邦对公民的教育因此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大众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公民良好的心性品德和各种技能,使其能够承担城邦分工责任。
第二阶段是精英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出优秀的统治者,能运用理性把握最高的善的理念,才能实现与维护现实世界的理想国家。
个人的正义。
人的灵魂分成三个部分,即理性、激情和欲望,根据这三个部分在每个人的心灵中的比重不一样把人分为三种类型,对应理想国家中的哲学王、护国者和劳动者。
个人的正义就是用理智来领导控制欲望和激情,欲望则应克制自身。
理想城邦的国体和政体。
柏拉图认为国家的政制犹如人的天性,并且把三种类型的灵魂在国家治理中起到正面还是负面的作用作为国家政体变化的推动力量,论述了国家的政制的种类在君主政治、僭主政治、贵族政治、寡头政治、民主政治、平民政治和中的兴衰演变。
理想城邦的所有制。
分为两个部分,对于统治阶级实行公有制;对被统治阶级实行私有制,允许他们有适度的财产。
这种所有制二重性的最终依据是正义,是各个阶级的各司其职,国家的统治者是国家的精英,是高尚人性的体现,故而有着这样为少数统治者而存在的国家层面的公有制。
理想城邦对人的治理。
柏拉图的城邦正义与灵魂正义的类比

摘要摘要《理想国》中柏拉图为了回答“正义是什么?”的问题,引入了城邦正义与灵魂正义的类比,试图以大见小,通过对城邦正义的分析来引导人们理解灵魂或个人正义,并最终达到对正义的把握。
因此,城邦正义和灵魂正义之间的类比,在一定程度上正是柏拉图《理想国》正义论的基础。
但另一方面也有一些人对于柏拉图的这个正义类比提出了质疑,并进而批判柏拉图的正义理论,代表性的有戴维·萨克斯(David Sachs)和伯纳德·威廉姆斯(Bernard Williams)。
萨克斯和威廉姆斯分别在不同程度上批判了柏拉图的城邦正义与灵魂正义的类比存在的问题。
作为对他们的回应,一些学者站在柏拉图的立场上为柏拉图展开了辩护。
本文在聚焦这一学术热点并结合对《理想国》文本的研究后可以发现,柏拉图并不是不假思索的建立起城邦正义与灵魂正义的关系的。
城邦正义与灵魂正义在内涵上具有严格的一致性,但在结构上只具有相似性。
因为城邦正义与灵魂正义分有的是同一个“正义”的理念,所以在内涵上它们是一致的。
在结构上它们都包含有三部分,但内在秩序可以是不一样的,所以在结构上只具有相似性,不具有一致性。
对于威廉姆斯所说的“城邦是正义的当且仅当他的人是正义的”。
笔者认为,在正义的城邦中是可以实现个人正义的,只是城邦中三个阶层的正义状态有所不同。
由于文化对灵魂结构的影响,欲望与理性并不是最初被识别出的样子,为了满足灵魂内部的需求,在正义的城邦中生产者,保卫者是会服从理性的统治的,这样在实现个人正义的同时城邦的正义也得到实现。
关键词:《理想国》;柏拉图;城邦正义;灵魂正义;类比原则AbstractABSTRACTIn order to answer the question of"what is justice?",Plato’s Republic introduces City-State justice and individual justice to make people understand the soul or individual justice by analyzing the City-State justice.Therefore,the comparison of City-State justice and individual justice is the basis of the theory of justice in Plato’s Republic to a certain degree.However,some people questioned Plato’s justice analogy and criticized his theory of justice.The representatives are David Sachs and Bernard Williams.Sachs and Williams respectively criticized Plato's city-state justice and soul justice analogy problems in varying degrees.As a response to them,some scholars stood in Plato's position to defend Plato.In this paper,the author focuses on this academic question and combines the study of the text of the Republic and finds that Plato had thought ab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ity-state justice and soul justice a lot.Urban justice and soul justice are same in the content and similar in the construction.City-state justice and soul justice are divided by the same"justice" concept,so they are same in the content.In the structure they contain three parts and the inner order can be different,so the structure is only similar but not same.For Williams’opinion,"the city is right and only when his people are all right".I think that people can achieved individual justice in the justice city,but the justice in state of the three classes is different.Desire and reason are not indifferently recognized because of the influence of culture,in order to meet the needs of the soul,in the justice city producers and defenders will be subject to rational rule.So the personal justice and the city-state justice will achieve in the same time.Key Words:Republic;Plato;city-state justice;soul justice;analogy principle目录目录第1章引言 (1)1.1选题背景 (1)1.2研究综述 (2)1.3理论意义与实际意义 (5)第2章对柏拉图类比问题的不同争论 (7)2.1戴维.萨克斯和伯纳德.威廉姆斯对类比问题的批判 (7)2.1.1戴维.萨克斯提出的一个谬误 (7)2.1.2伯纳德.威廉姆斯提出的两种类比原则 (9)2.2对类比问题的辩护 (11)2.2.1聂敏里对类比问题的分析 (11)2.2.2吴天岳对类比问题的分析 (12)2.2.3李尔对类比问题的分析 (13)第3章《理想国》中对类比问题的讨论 (15)3.1柏拉图对类比问题的引入 (15)3.2城邦正义 (18)3.3灵魂正义 (21)第4章对柏拉图类比问题的重新思考 (25)4.1对“正义”理念的分有 (25)4.2基于内涵的一致性 (28)4.3文化对灵魂结构的内化 (31)4.4三种不同的正义状态 (34)第5章结语 (37)致谢 (38)参考文献 (39)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41)引言第1章引言1.1选题背景柏拉图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理想国》是其经典著作,更是他成熟期的重要作品。
《理想国》中城邦正义与灵魂正义的

100《名家名作》·研究一、 城邦正义(一)建构理想城邦《理想国》从第二卷到第四卷都在致力于构建一个理想城邦。
柏拉图在找寻正义前认为要先构建一个理想城邦。
城邦源于人们的不自足,人们有很多衣食住行等方面的需要,而人们不能靠自己去满足所有的需求。
于是人们为了满足各种需要,不同分工的人开始居住在一起,这个公共住宅区就是城邦。
由于城邦中的每个人天赋不同,所以适合每个人做的工作也不同。
“个人性格不同,适合于不同的工作。
只要每个人在恰当的时候干适合他性格的工作,放弃其他的事情,专搞这一行,这样就会使每种东西都生产得又多又好。
” 柏拉图在这里提出了劳动分工原则,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满足人民的需要。
为了满足最基本的生存需要,在城邦里我们最先需要的就是生产者。
最重要的是粮食,所以首先需要的是农夫,其次是瓦匠、纺织工人,再接着是给这些人提供劳动工具的匠人,加上养牲口的人、技工、商人等,这样就构建出一个健全的城邦。
不过这个城邦还是不够健全,要再扩大点,加入许多必要的人和物。
由于居民的增多,之前供应的农产品已不能满足需要,互相争夺物资和财富的下一步就是战争。
为了避免城邦遭到灾难,保卫人民的生命和所有的财产,又基于分工原则,需要专门的人去从事这一项工作,所以出现了护卫者。
柏拉图认为护卫者的工作是最重大的,所以要挑选有这种天赋的人来守卫城邦。
为了使护卫者产生心灵上的节制和身体的健康,要对护卫者进行体操和音乐的教育。
而且这种教育要从小培养才能达到好的效果。
“凡事开头最重要。
特别是生物。
在幼小柔嫩的阶段,最容易接受陶冶,你要把它塑成什么形式,就能塑成什么形式。
” 除了给予护卫者好的教育外,对于他们的生活方式也要有所规定。
护卫者除了绝对的必需品外,他们中的任何人不得有任何私产,而且他们也不应该有私人的房屋或仓库。
他们的粮食要由其他公民供应,按照需要定量分给,既不多余又不短缺。
他们必须同住同吃,像士兵在战场上一样。
也不能给予他们金银,护卫者是不能与金银发生关系的。
《理想国之第四卷》鉴析

《<理想国>第四卷》鉴析关于《理想国》第四卷的主题:主题是通过探究城邦来认识人的灵魂。
主要阐述城邦中的正义和城邦个人灵魂的正义两大方面内容。
其中,对于城邦中的正义柏拉图主要是从统治者、辅助者和城邦整体各自应有的“德目”来看城邦的德性,具体就是:统治者拥有智慧,即对关于城邦整体的知识;辅助者拥有勇敢,即对法律的持久信仰;城邦整体应拥有的节制,即城邦的和谐和秩序。
最终归结于城邦整体的正义,也就是城邦各阶层的各司其职。
在对个人灵魂的正义的表述中,柏拉图分别对激情与欲望、理智与欲望、激情与理智进行了一定的比较和论证,得出灵魂三分的“德性论”。
认为智慧应该是理智关于整体的认识,勇敢是激情遵守理智给予的信条,而节制是灵魂整体在灵魂内部的友好和谐,最终认为个人灵魂的正义是灵魂整体在灵魂内部的一种良好秩序。
认为正义的人使得自己灵魂中的这三种元素井然有序,而一切的不正义正是这三者的混淆和迷失。
有关《理想国》第四卷的行文结构:采用的依旧是对话式的文体,从总体上看给人的感觉在“自然引入”后的论述是“多面包抄”以及由大及小的同理论证式的论证结构。
在第四卷卷首苏氏就被问及自己对待卫士是否太过苛刻而使得他们不能享受幸福的时候(419),苏格拉底认为应该把幸福从整个城邦的角度来考虑,卫士的看似不幸福保护了城邦,这样才能给城邦里的各个阶级带来幸福(420—421C)。
同时还要防止卫士变得贫穷或者富有,因为这样会使得他们的技艺衰退(421C—421E)。
在接下来的表述中,柏拉图重点阐述了国家的性质,即“这样一个城邦一定是智慧的、勇敢的、节制和正义的”(427E)。
苏格拉底认为智慧是统治者在管理城邦时所用的好的谋划和智慧(428-429)。
勇敢就是一种保持,保持住法律通过教育所树立起来的应该害怕的信念,并且这种保持是在无论什么情况下(即在无论什么情况下都有所敬畏)(429B-430C)。
而“节制是一种好秩序或者是对快乐和欲望的控制”(430E),同时也是自身较好部分控制较坏部分。
浅谈城邦的正义与灵魂的正义

浅谈城邦的正义与灵魂的正义论文关键词:城邦城邦的正义灵魂的正义理想国论文摘要: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分别从城邦的正义和灵魂的正义两个方面来阐述正义本身。
而对于为什么当且仅当从这两个方面入手才能说清楚正义问题,柏拉图并没有给出恰当的解释。
同时,柏拉图也从城邦的正义想当然地过渡到了灵魂的正义,并进行了类比,认为两者结构相似、各个部分能够一一对应。
这在逻辑论证的有效性上是值得怀疑的。
这种类比本身也有不少的问题,以至于在某种程度上就哲学的严谨性上可以说问题很大。
另外这种类比过后也会出现一些“剩余”,而这些在某些偏僻的角落里为柏拉图意识到了,但是却给忽略掉了。
几个世纪前才真正有学者认真地学习柏拉图的本原思想,他们从他的最早读本开始——立刻发现他非常地粗糙和不完善——如果没有后来2000年间的另一些大师,可以说我们的意识中绝对不会出现柏拉图如此光辉的形象。
而且“柏拉图的正义理论之所以能激起人们的恒久兴趣,乃是因为他的视角,而不是其中的细节”。
正因为如此,本文试图阐释柏拉图在城邦的正义与灵魂的正义的论证和解释当中所出现的问题。
一、城邦的正义柏拉图认为理想的城邦需要精心的谋划才能建立起来,而这种谋划之所以是好的谋划,乃是由于知识而不是无知。
这种知识不是别的,它是治国的知识,因为它并不是用来考虑国家中某个特定方面的事情,而只是用来考虑整个国家大事,改进它的对内对外关系的。
于是护国者的知识即智慧也作为一种美德就毋庸置疑了。
说到勇敢只会让人想起为了保卫国家而上战场打仗的那部分人,即护卫者。
可它到底是什么呢?柏拉图认为它就是一种保持,即“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保持住法律通过教育所建立起来的关于可怕事物——即什么样的事情应当害怕——的信念”。
也就是说他们要象羊毛接受染色一样,最完全地相信并接受法律,使他们的关于可怕事物和另外一些事情的信念都能因为有良好的天性和得到教育培养而牢牢地生根,并且使他们的这种“颜色”不致被快乐、苦恼、害怕和欲望这些具有最强退色能力的碱水所洗退。
浅谈城邦的正义与灵魂的正义

浅谈城邦的正义与灵魂的正义论文关键词:城邦城邦的正义灵魂的正义理想国论文摘要: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分别从城邦的正义和灵魂的正义两个方面来阐述正义本身。
而对于为什么当且仅当从这两个方面入手才能说清楚正义问题,柏拉图并没有给出恰当的解释。
同时,柏拉图也从城邦的正义想当然地过渡到了灵魂的正义,并进行了类比,认为两者结构相似、各个部分能够一一对应。
这在逻辑论证的有效性上是值得怀疑的。
这种类比本身也有不少的问题,以至于在某种程度上就哲学的严谨性上可以说问题很大。
另外这种类比过后也会出现一些“剩余”,而这些在某些偏僻的角落里为柏拉图意识到了,但是却给忽略掉了。
几个世纪前才真正有学者认真地学习柏拉图的本原思想,他们从他的最早读本开始——立刻发现他非常地粗糙和不完善——如果没有后来2017年间的另一些大师,可以说我们的意识中绝对不会出现柏拉图如此光辉的形象。
而且“柏拉图的正义理论之所以能激起人们的恒久兴趣,乃是因为他的视角,而不是其中的细节”。
正因为如此,本文试图阐释柏拉图在城邦的正义与灵魂的正义的论证和解释当中所出现的问题。
一、城邦的正义柏拉图认为理想的城邦需要精心的谋划才能建立起来,而这种谋划之所以是好的谋划,乃是由于知识而不是无知。
这种知识不是别的,它是治国的知识,因为它并不是用来考虑国家中某个特定方面的事情,而只是用来考虑整个国家大事,改进它的对内对外关系的。
于是护国者的知识即智慧也作为一种美德就毋庸置疑了。
说到勇敢只会让人想起为了保卫国家而上战场打仗的那部分人,即护卫者。
可它到底是什么呢?柏拉图认为它就是一种保持,即“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保持住法律通过教育所建立起来的关于可怕事物——即什么样的事情应当害怕——的信念”。
伯纳德·威廉姆斯丨柏拉图《理想国》中城邦与灵魂的类比

伯纳德·威廉姆斯丨柏拉图《理想国》中城邦与灵魂的类比伯纳德·威廉姆斯编者按:本文收入娄林主编:《<理想国>的内与外》,华夏出版社2013年版。
在开始第一次建构城邦时,存在着一个假定,即有关个人中的δικαιοσύνη[正义],城邦应该能够告诉我们某些东西:我们观看大字有助于我们阅读小字(368D)。
但是,正如柏拉图确实也在暗示的那样,只有当大字和小字呈现的是同一个信息时,大字才将有助于小字。
柏拉图期待那同一个信息的理由是什么?从根本上来说,那一理由便是δίκαιος[正义的]同时适用于城邦与人,也就是那一理由意味着这一特征:“因此,就正义这一品质而言,正义的人就不会与正义的城邦有任何不同,而是会与它类似”(καὶδίκαιοςἄραἀνὴρ δικαίαςπόλεωςκατ’αὐτὸτὸτῆςδικαιοσύνηςεἶδοςοὐδὲν διοίσει,ἀλλ’ὅμοιοςἔσται, 435B)。
因此,在询问“δικαιοσύνη是什么”以及在期待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时,就似乎有着这么一个预设,即城邦与人之间,在有关它们都是δίκαιος的方面,应当存在着某种类比(analogy)。
的确,在434E处,柏拉图说,当我们从方才就城邦所言转回到人的时候,我们有可能会发现那种类比并没有奏效;但是,道德意志在于,我们应当返回到城邦,再试一次,“或许通过两边对观,将它们相互摩擦,我们便有可能使得正义燃烧起来,犹如两根木棍会擦出火花……”。
很显然,柏拉图有着一个十足的信念,即认为这一方法将会生效:他的信心就在于我将称之为的“含意类比”(analogy ofmeaning)上。
虽然如此,但在435E处,他实际上采取了一种不同的做法。
在那里,他开始对灵魂进行划分,初看起来,他似乎在支持“含意类比”。
“我们不是完全有必要承认,我们每个人身上都与城邦中一样,存在着那些相同的种类(kinds)和品质(characteristics)吗?因为除了个人身上而外,那些种类和品质何从出现在城邦呢?要是设想在那些拥有激情这种名声的人民中间……,在他们的国家中,激情这一品质不是来自公民个人,这将是荒谬的,如此等等的设想都是荒谬的。
论《理想国》中城邦—灵魂类比的合法性

论《理想国》中城邦—灵魂类比的合法性“正义是什么”这一问题构成了柏拉图《理想国》一书的主题。
柏拉图试图根据正义在个人灵魂与城邦中的相似性,通过分析城邦的正义来探寻个人的正义,简称城邦—灵魂类比。
对于这一类比关系的论证,有学者对类比提出的合法性、类比结构能否一一对应等问题提出质疑,其中最主要的是正义观念能否作为这一类比的支撑。
通过对“观念”(“■”)一词的内涵分析,揭示了在这一类比关系的论证中暗含着柏拉图的理念论思想,以此为柏拉图城邦—灵魂类比论证的合法性辩护。
标签:《理想国》;城邦—灵魂类比;正义观念;理念论城邦和灵魂的类比是柏拉图《理想国》一书中探寻正义是什么的基石。
关于这一类比关系的合法性论证,威廉姆斯等人认为柏拉图存在基本的逻辑混乱。
本文通过对“正义观念”的考察,揭示出这一类比关系中暗含的“理念论”思想,即个人正义和城邦正义因分有正义本身而是相似的,以此为柏拉图城邦—灵魂类比的合法性辩护。
一、城邦—灵魂类比的论证“正义是什么”这一问题构成了柏拉图《理想国》一书的主题。
在第一卷,柏拉图笔下的苏格拉底便向克法洛斯提出“究竟正义是什么呢”这个问题[1]6,其后直到第二卷提出城邦正义与个人正义的类比关系为止,苏格拉底都在否定他人关于正义是什么的定义。
在第二卷368b处,苏格拉底想让他的对话伙伴们相信,正义优于不正义,为此他必须首先弄清楚正义是什么,但他们都没有足够的能力去探寻个人正义,因此他借助类比的方式来简化这个问题(368c)。
城邦—灵魂类比就是指个人的正义与城邦的正义的相似性关系:正如写得较小的字和写得较大的字是相同的字而是相似的,人们可以首先读大字然后读小字,这就比直接去读小字要简单得多(368d-369b)。
同样,城邦比个人大,也存在更多的正义,为了方便,探讨个人正义前先探讨城邦里的正义更简单,这就是所谓的“城邦—灵魂类比”,它贯穿于《理想国》第二卷到第九卷的讨论,确定了其后的论证方向,即通过分析城邦这一较大对象的阶级构成和内部正义来探寻灵魂这一较小对象的内在结构及其正义。
柏拉图《理想国》中的灵魂学说

柏拉图《理想国》中的灵魂学说©哲次互鉴ZHEWENHUJIAN ----■-■蔡韬/中央党校研究生院摘要:《理想国》是柏拉图在思想成熟 的中期写下的 的一部代表作,也是他的思想从早期,中期至晚期演进中 的承前启后之作。
在《理想国》中,柏拉一步发展了早期的 学说,并将对于灵魂的分析与理想城邦的构建勾连起来。
本文合《理想国》《斐德罗篇》的文本,从灵魂的构成、灵魂的 功能以及灵魂与政制的关系三个方面 对柏拉图《理想国》中的学说进行。
关键词:柏拉图理念论灵魂学说 政制苏格拉底再起中首先赋予了灵魂认识论的含义。
图继承了苏格拉底对于灵魂的关注,对灵魂问题进 行了深入的 和阐述。
图的灵魂、政治及认识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在 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本文将以《理想 》文,中关于灵魂的述进行分析。
一、灵魂的结构在《理想》的第四章中, 图集中了灵魂的组成,即“欲望”,“”,“性”。
性是人们进行思维活动的 ,在想城邦中相当于统治者的身份。
理性关于真实的存在( )的识,因,美德中的“智慧”应。
“”则是灵魂中怒等情感相关的情绪,在城邦中当于 (辅 h荣誉和 ,因 美德中的“”相应。
“ ” 性 是偏向于“性”的,但也可能被“欲望”所支。
“欲望”则是灵魂中最 的,它与人的欲望和联系,它是人们用以感受爱、饿、等等物欲之骚动。
“欲 望”对应于城邦中的劳动者阶级。
然 , 图确指出“欲望”哿“制”具有确的对应关系。
图指出,“和慧是由于存在于:的不同部分中得国家成的和智慧的”, 制则是“ 于全体公”,制是处于不同等级的人在谁应 当 治和 应当 治的问题184的 。
由此可见, 图指的“制”是仅限于劳动者的美德,而 是全体城邦成员在统治和被统治的问 题 成的。
,黑格尔认为,制是普遍性的美德,但是最适合于劳动阶级:首先,“劳动是在个别事物上的 活动,别事物是要到普遍的,是了普遍而在的。
”劳动的 虽然是个别事物,但是 的是城邦-普遍物,因最终将由个别到普遍;,劳动者阶级的灵魂中 的程度最低,因最需要节制促 到协调的。
试论柏拉图的灵魂学说及其影响

试论柏拉图的灵魂学说及其影响作者:尹红霞来源:《青年与社会》2019年第22期摘要:“灵魂”这个熟悉又陌生的问题自古以来就是大众广泛关注、探索的对象。
作为古希腊三贤之一的柏拉图无疑是灵魂研究领域的奠基性人物,他构建了相对完整的灵魂理论体系。
其灵魂观深受老师苏格拉底与毕达哥拉斯学派影响,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对灵魂的本质与构成、灵魂不朽与灵魂轮回等进行了创造性论述。
柏拉图认为灵魂是生命运动的原则,是推动事物发展的本原,他将灵魂分为理性、激情、欲望三部分,分别对应着三种美德,在国家中相当于三个等级。
并且柏拉图认为灵魂永恒不朽,学习的过程就是回忆灵魂的原本所知,这就是其著名的“回忆说”。
柏拉图的灵魂学说无论是对当时城邦的发展、哲学主题的研究还是对现代社会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柏拉图;灵魂;西方哲学;影响提到“古希腊三贤”大家可能都不会陌生,正是柏拉图、苏格拉底(老师)、亚里士多德(学生)。
柏拉图作为承前启后的伟大古希腊哲学家,是整个西方文化的奠基者之一。
怀特海曾这样说过:“西方哲学传统最稳定的一般特征,是由对柏拉图的一系列注释组成的。
”这是对柏拉图哲学的极大的肯定与说明。
柏拉图的思想内容繁多,具有过程性与动态性。
一般被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但对后人影响最大的当属其中期思想,其中《理想国》是集大成之作,包括柏拉图的伦理学、政治学、本体论、认识论等,思想深邃。
灵魂观作为其理论体系的基础,重要性不言而喻。
一、何为灵魂自远古时期“灵魂”就被提起,但从古希腊时代才真正开始被人们意识到并进行研究。
在古希腊神话中,灵魂是与肉体相对的非实体对象,他能给予肉体生命,离开肉体后,它便存在于彼岸世界之中。
在最初的意义上,灵魂“是指呼吸,是指情感、感觉等意识活动的主体。
”而早期研究灵魂的派别“毕达哥拉斯学派”、“奥尔弗斯教派”认为,灵魂是生命的本原,只有在俗世中净化灵魂才可摆脱肉体的羁绊。
他们主张“万物皆有灵”与“灵魂不灭”。
柏拉图

论柏拉图灵魂论李运香(南方医科大学14级应用心理学专业)一、柏拉图的灵魂三分理论:柏拉图在理想国第4卷中提到理想城邦已经建成,进而讨论城邦的正义是什么,接着,按照城邦与个人的类推,他以城邦中的正义为指导去理解个人灵魂中的正义,这也是他最初之所以要建立一个理想城邦的目的。
苏格拉底说他们建立的城邦是善的,并且一定是智慧的、勇敢的、节制的和正义的。
为了证明这个国家是有这四种美德的,苏格拉底说首先在他们建立的城邦中可以看到第一种美德—智慧,因为他们所描述的国家有很好的谋划,所以是智慧的,这种智慧是人数最少部分的统治者的知识,唯有这种知识才是智慧的;接下来说到勇敢,苏格拉底认为勇敢这种美德存在于那些为了保卫国家而上战场的那一部分人。
他认为勇敢就是保持,勇敢的人无论在什么情形下他们都永远保持着关于可怕事物的信念。
他用羊毛染色来比喻通过音乐和体操的教育,培养战士要像接受羊毛染色一样来完全接受并相信他们的法律,并且不被快乐,苦恼和害怕,欲望等对人们的信念具有强烈褪色能力的碱水给洗褪色,也就是说只有通过教育使战士畏惧法律而不畏惧其他的品质才是勇敢,而那些不是有教育造成的和法律无关的但出现在兽类或奴隶身上的同样表现都不能称之为勇敢;苏格拉底说节制是对某些快乐与欲望的控制,他在这里提到人的灵魂里面有一个较好的部分和一个较坏的部分,当较坏的部分受到较好的部分时,那这人可以说是自己的主人,反之,当较好的部分受到较坏的部分控制时,他便要受到谴责而被称为自己的奴隶和没有节制的人了;在这里他提到国家和灵魂一样,受智慧的控制,国家里众多下等人的欲望被少数优秀人的欲望和智慧统治着,同样的,他依此类推,在统治阶层中也有较好的部分和较坏的部分,当较好的阶层统治着较坏的阶层时,这个国家也被称为是自己的主人。
节制和前面所说的智慧和勇敢两种美德不同,它不属于专属的某个阶层,它是属于所有人的,是一种和谐和一致。
关于正义苏格拉底通过和格劳孔进行一些列推断,得出正义就是有自己的东西干自己的事。
柏拉图《理想国》中的教育理论

柏拉图理想国的教育理论1、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究古希腊哲学巨擘柏拉图在其经典著作《理想国》中提出的卓越教育理论体系。
柏拉图的《理想国》不仅是一部详尽的政治哲学专著,而且是一部宏大的理想教育模式构想。
在这个框架内,柏拉图勾勒出了一幅全面而深刻的教育蓝图,强调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理想的公民。
通过道德教育和理性训练,个人可以达到灵魂的完美和社会正义的维护。
《理想国》中的教育思想渗透到本书的多个章节中,尤其是在第7卷中,柏拉图对教育的本质、过程、内容和目标进行了详细而彻底的阐述。
他主张教育应建立在严格的等级制度基础上,根据不同的人的天赋和社会角色划分不同的教育道路,以培养一个在追求智慧的同时保护城邦的哲学国王和一个忠诚勇敢的守护阶级。
柏拉图的教育哲学特别重视音乐、体育等各个方面的早期教育和素质教育,并提出了一个独特的“洞穴寓言”来隐喻教育引导个人从无知走向真理的过程。
通过分析柏拉图在《理想国》中的教育话语,本文将进一步揭示其教育理论的核心本质,包括对个人道德和智慧的培养,对理想人格塑造的追求,以及构建理想社会秩序的教育基础。
同时,反思这些理论对当今时代现代教育实践的启示和借鉴价值。
2、理想国家与理想人格的建构柏拉图认为,一个理想的国家应该建立在正义的基础上。
在这样一个国家,每个人都会根据自己的能力和才能从事最合适的工作。
他把国家划分为三个主要阶层:统治者、守护者和生产者。
统治者(哲学家王):统治者是理想国家的领导阶层,具有智慧和哲学素养,能够感知真理,因此最适合决策和领导国家。
柏拉图认为,只有哲学家才有统治的资格,因为他们能够超越物质世界的诱惑,追求真理和正义。
守护者:守护者是保卫一个国家的力量。
他们受过良好的军事训练和道德教育,具有勇敢和忠诚的品质。
他们的任务是保护国家不受外国入侵,维护国内秩序。
生产者:生产者包括农民、工匠、商人等,他们负责生产和分配物质财富。
尽管他们在社会中的地位低于统治者和监护人,但他们的工作对国家的运作同样重要。
《理想国》中的灵魂论与西方政治走向

’ ! 6 ’ ’
浙江学刊 !% " " 6 年第 ! 期
就是预见了今 日 美 国 社 会 的 基 本 特 征 自 由& 平 等& 宽 容& 党争 & 奢侈 & 浪费 & 轻薄 & 放纵等 等! 不 一 而 足$而 他 所描绘的僭主 政 体 ! 与现代法西斯主义以及二战后西 方世界由议会民主制向行政 集 权 民 主 制 的 过 渡 也 极 其 相似 ! 甚至连这种政体与民主政体的内在逻辑关 系’ ’ ’ 极端的民主导致极端 的 奴 役 ’ ’ ’都 完 全 符 合 后 来的历史 $ 这样看来 ! 太 阳 底 下 的 确 没 有 什 么 新 东 西$历 史 的终结何必要千年以后的黑 格 尔 和 当 今 的 福 山 来 宣 布 呢 / 如果历史真 的 终 结 了 ! 那也早在柏拉图时代就终 结了 $ 当然 ! 柏拉图的历史的 终 结 与 黑 格 尔 & 福山有着 根本的区别 $ 在 柏 拉 图 那 里 ! 历史终结于哲学王统治 下的理想国 ! 终结于灵魂对 纯 粹 理 念 的 观 照 % 而在黑格 尔和福山那 里 ! 历史终结于取得别人承认的" 主 人# 的 激情的胜利 ! 历史终结于资 本 主 义 ! 也就是说终结于欲 望政体 $ 福 山 认 为 ! 人 类 几 千 年 来 的 政 治 问 题! 如专 制& 帝国主义和统治欲望的 根 源 终 于 找 到 了 ! 这就是柏 拉图灵魂论中 的 激 情 ! 它要求得到别人认可和获得荣 这种激情已经在一个 耀 $ 随着自由民 主 制 度 的 建 立 ! 实现了普遍和 互 相 认 可 的 社 会 中 得 到 了 彻 底 解 决 ! 因
何历宇
柏拉图的 理想国 . 中 的 灵 魂 论 与 其 政 体 论 存 在 同 构 关 系! 不仅城邦的正义与个人正 !! 提要 ! 义是同构的 ! 而且灵魂的变化也决定着政体类型的演 变 $ 古 典 政 治 向 现 代 政 治 的 转 变 过 程 及 其 实质 ! 早已在 理想国 . 中得到 讨 论 $ 现 代 政 治 取 代 古 典 政 治 的 过 程 ! 就是欲望政治取代德性政 治的过程 $ 不过 ! 这一过程之所以 得 以 顺 利 产 生 ! 也是与柏拉图所确立的理性化的德性论传统 不可分的 $ 从柏拉图的灵魂论可以窥见整个西方政治走向的秘密 $ 关键词 ! ! 柏拉图 !! 理想国 !! 灵魂论 ! ! 正义 ! ! 西方政治 作者何历宇 ! 男! 政治学博士生 ! 浙江财经学院人文艺术学院哲学与政治学系副 ! 1 # ! 年生 ! 教授 $& 杭州 !$ ’ ! " " ! 2
对柏拉图《理想国》中“城邦与灵魂类比”的反思

他着力论证 了柏 拉 图《 理 想 国》 中的 正义论 证 的一个 根 本 的逻辑悖谬 , 即在《 理想 国》 的最初 被提及 出来并希 望 得 到 论 证 的是 一 个 世 俗 的 正 义 概 念 ( t h e v u l g a r c o n c e p t i o n o f j u s t i c e ) 。但是 , 随着这一论证 的发 展 , 取而代之的实际 上是 对 一 个 柏 拉 图式 的 正 义 概 念 ( t h e P l a t o n i c c o n c e p t i o n o f j u s t i c e ) 的论证。前者是关 于城邦 的社 会生活 的 , 后 者 却 是 关 于个 人 的灵 魂 生 活 的 ; 前 者 同 人 和 人 之 间 的社 会 关 系有关 , 后 者却仅仅 同个人 内心各种力量 的平衡有关 。 S a c h s 在其 论 证 中 , 不 仅 具 体 指 出 了 这 两 种 正 义概 念 互 不 相 干, 而 且还 扩展 地 讨 论 了 是 否 有 可 能 从 后 一种 正 义 推 出前 一 种 正 义 作 为 其 必 然 的结 果 , 而 答 案 同样 是 否 定 的 。 “ 柏拉图《 理想 国》 中正义论证 的一 个 内在 的逻辑 困难就 被 一种 分析 哲 学 的 方 式 得 到 了 清 晰 地 揭 示 。 ” l 3 S a c h s 的 观点引起 了理论 界 的 极大 争 议 。1 9 7 3年 , B e na r r d Wi l — l i a m s 发表 了 “ 柏 拉 图《 理 想 国》 中城 邦 和灵 魂 的类 比”
第1 3卷 第 3期 2 0 1 3年 3月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鸡 西 大 学 学 报
何为理想的城邦——以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理想城邦的异同为视角

006何为理想的城邦城邦共同体的内涵城邦的地理环境与历史背景古希腊位于地中海的东北部,正如柏拉图在《斐多篇》中提到过的——如同青蛙围绕着池塘,天然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城邦的疆域并不广阔,虽然城邦具体人数并不可考,但是城邦规模之小乃是学术界所公认。
由于规模限制,城邦制度所指向的公民群体也很小,法律只保护本国公民,且妇女、奴隶和外邦人都不能称之为公民。
换言之,只有公民与其城邦紧密相连时,他的权利才能得到保障,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的城邦共同体思想正是基于这样的历史背景下的讨论。
希腊城邦制度在柏拉图时期就已经逐渐衰落,这种状况在亚里士多德时期达到顶峰,这种社会背景下,亚里士多德通过对柏拉图的政治哲学批判性继承,由理想转向现实,由“天上”走向“地上”。
城邦共同体的内涵柏拉图的《理想国》中便有了“共同体”的概念:“每个人为了各种需要,招来各种各样的人,由于需要许多东西,我们邀集许多人住在一起,作为伙伴和助手,这个公共住宅区,我们把它叫作城邦。
”人们因为不能达到自给自足的状态,出于需要,必然与他人结成共同体共同生活。
亚里士多德继承了柏拉图的共同体思想,在《政治学》开篇便提到:“我们见到的每一个城邦(城市)各是某种共同体,所有共同体都是围着某种善而建立的。
”“城邦的长成出于人类‘生活’的发展,而其实际的存在却是为了‘优良的生活’。
”在亚里士多德这里,依然把城邦作为出于人的需要而产生并且始终追求至善的存在。
城邦的特点之一就是分工,城邦中的人各司其职,哲学王、军人、平民作为城邦的理智、激情和欲望共同构成城邦,也即是城邦中个人只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存在,并且个人只与作为整体的城邦发生关系。
在柏拉图看来,城邦中的个人完全置于整体之下,没有自由发展和选择的余地,例如——通过个人生来的天性而非个人选李 莹(首都师范大学 北京市 100089)摘 要:人是一种政治性动物,“人是政治的存在者,必定要过共同的生活”,即城邦的生活,人的政治性正式在城邦共同体中得以体现。
柏拉图灵魂观的两条逻辑线索——《理想国》与《斐多》

柏拉图灵魂观的两条逻辑线索——《理想国》与《斐多》叶发钿( 宁夏大学,宁夏,银川 750001 )摘要:柏拉图在《理想国》和《斐多》中分别涉及了对于灵魂问题的探讨,二者讨论范围、目的、重点和逻辑结构各有不同。
本文将考察这两部分关于灵魂的思想理路,探索柏拉图完整统一灵魂观体系的依据。
关键词:灵魂;理想国;斐多一、关于灵魂和谐的城邦哲学柏拉图在《理想国》中谈到灵魂的和谐(正义)。
灵魂的和谐与城邦的和谐相对应,“正如城邦分成三个等级一样,每个人的心灵也可以分成三个部分”,它们是理性、激情和欲望,三个部分发展充分的状态下则会形成智慧、勇敢、节制的三种品质。
灵魂不是单一的物质而是有其内在构造,由理性、激情和欲望三部分组合而成。
由此可以推断,灵魂三部分的性质和调和程度决定了不同人灵魂的区别。
如果理性被蒙蔽,激情任意徜徉,欲望无边无尽,灵魂则会走向智慧、勇敢、节制的反面,成为不正义之人千百种形态的诱因。
苏格拉底对格劳孔谈及灵魂是不朽的,这个论证过程是这样的:事物毁灭(死亡)是指使它不复成为它本身的现象,由其特有的自身的恶造成,如身体死于身体本身的不完善(疾病)。
灵魂也有这种特有的恶,如愚蠢、放纵等品质,即不正义,但这对灵魂的存在不是致命的,不正义的灵魂依旧是灵魂而不是别的。
而且,如果不正义能够杀死不正义者的灵魂,那这是一件好事,又怎么会是不正义的呢?再者,外在的恶如果能够毁坏事物,也是通过引起内在的恶对事物发生间接作用的,如变质的食物被人食用,是使得身体病变进而毁坏的。
而不能说将死之人的灵魂会突然变得不正义。
所以灵魂作为这样一种,既不能死于自身的恶,又不能死于外在的恶,而且外在的恶不会引起内在的恶的事物,是不死的。
在此对于灵魂的讨论,是为正义城邦的构造提供依据的。
个人的正义在于灵魂正当地统摄身体,灵魂的三部分彼此协调充分发展,造就灵魂的和谐。
个人与城邦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城邦由个人组成,所以讨论城邦的正义必然牵涉到个人的问题,于是才出现了对于灵魂性质的界定与讨论。
柏拉图灵魂观及其现代意义

柏拉图灵魂观及其现代意义作者:张蕊来源:《青年文学家》2015年第23期摘 ;要:柏拉图在继承了灵魂的认识论的前提下,对灵魂的意义又做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
他认为,灵魂的存在是独自存在于时间和空间之外的永恒精神实体,物质世界与理念世界需通过灵魂才可以沟通的,其本身包含理性特质和求真向善的能力性,一切生命的运动都以其为原则。
柏拉图开创了那个时代相对完善的纯理论思辨的灵魂系统,并且创造性地对灵魂的本质与特点、构成与类别、统治与永恒、功能与净化进行了论述。
他在认识论意义上研究灵魂的新思潮,使灵魂逐步脱离于实体、宗教,富予理性精神意义,让整个西方哲学都沉浸在“理性”的统治之中,顺沿着“求真”、“向善”的两条路径向前发展。
关键词:柏拉图;灵魂不朽;精神实质;现代意义作者简介:张蕊(1988-),女,民族:汉,籍贯:双城,学历:硕士,单位:黑龙江大学。
[中图分类号]:B502.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5)-23--03一、关于“灵魂不朽”的论证柏拉图灵魂论的重要主旨就是他对“灵魂不朽”的论证。
恩师苏格拉底的死对其“灵魂不朽”的观点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斐多篇》中曾描述苏格拉底从容不迫的面对死亡,他认为:“哲学家是不怕死的,是不在乎所谓的享乐吃喝的,因为他们不是为别的,正是因为他们为死和死后做准备的,必定是在孜孜以求地寻求着死”[1]。
死亡就是肉体与灵魂相互独立存在的一种状态。
灵魂只有挣脱肉体的束缚,精神才会被净化,思想才能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柏拉图用五种方式论证“灵魂不死”的观点。
第一,事物对立面相互转化的论证。
柏拉图认为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对立面相互转化而产生万物。
他认为“凡是对立的东西总是从它的对立面产生的在每一种对立中,都有两个相反的转变过程,从对立的这一方转为对立的那一方,又从对立的那一方转为对立的这一方”[2]。
生和死的关系也是相互对立的。
人的成长就是由生到死的过程,既然生能产生死,因此生也一定是由死产生的,生死之间并没有明确的界限,人的灵魂在离开肉体后也只是去了另一个地方存活。
柏拉图个人灵魂中的正义

柏拉图个人灵魂中的正义赵严严摘要:柏拉图的“理想国”的建国基础是对话中一再论述的几种“德性”,可以说,这四种德性城邦的体系以及城邦的建设中极为重要,柏拉图本人也对此进行了详细的不厌其烦的理论阐释。
然而纵观全文,《理想国》通篇对于“正义”这个概念进行了更加细致的诠释,作者不惜笔墨的细致论述给予读者很大的思维空间。
对于正义的描述也由城邦中单个的个人转向城邦的系统,由有实质意义上的“人称物主”转向了“灵魂物主”,开始来强调灵魂上的正义。
笔者认为,对正义的解释不能仅仅从单方位的一元视角来思考,而是多维的视域,更有可能,正义是万物所共同“分有”的。
关键词:理想国灵魂正义柏拉图最伟大的对话之一《理想国》提出了建立合理的城邦国家的问题,在《理想国》中的一开始,柏拉图就借用苏格拉底之口与他人的辩论过程深刻的阐释了正义的问题。
在全书的开始,苏格拉底就与克法洛斯就什么是正义展开了详细的论证,由最开始的借人物品要还那便是正义到后来的对正义的合理重建,苏格拉底出色的运用了它的“精神助产术”和“辩证法”教玻勒马霍斯自行道出了正义的实质,而玻勒马霍斯自身还在我无知的圈子里转动,显得无比的自如与从容,他对正义的理解似乎已经超越了前人和当时的其他所有人,当然,柏拉图利用一个整章来阐明正义的实质并不完全是为了显示苏格拉底的才华,甚至说,不是为了显示而显示,而是为奠基柏拉图心目中所构建理想的城邦而做准备——理想国的精神基础,而这种正义的基础,在多重的范畴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不同的身份。
一、个人的正义在理想国中,已经步入夕阳西下之年的克法罗斯挑起苏格拉底与各位就何谓正义的旷日持久的论战,而最开始的题头便是对正义的字义理解。
克法罗斯认为,归还借来的东西就是正义,那么相反的是,不还的话就不是正义,就是非正义。
当然,我们可以很容易看出来,在克法罗斯对于自己的一生做出的精要而又简单的说明后再作出这样的论断很明显受到了影响。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正义也就是他前半生浪荡不羁而在后半生趋于安宁的一种真实写照吧,即支出与收入的相抵产生了正义。
柏拉图《理想国》中城邦和灵魂的类比

柏拉图《理想国》中城邦和灵魂的类比伯纳德·威廉姆斯;聂敏里【摘要】城邦和灵魂的类比关系的论证构成了柏拉图的<理想国>一书中正义论证的一块基石,从某种意义上说,柏拉图的正义论证的成立与否完全取决于其关于城邦和灵魂的类比关系能否成立.伯纳德·威廉姆斯发表于1973年的这篇文章即是针对这一类比关系所展开的深入的逻辑分析.在这篇文章中,威廉姆斯指出,正是在城邦和灵魂的类比上,柏拉图的论证存在着基本的逻辑混乱,他交替而不加区别地使用了两种性质截然不同的类比原则,即基于内涵的一致性的类比原则,以及基于整体和部分的一致性的类比原则,结果造成了他在关于城邦的正义和个人的正义的论证上的种种自相矛盾.威廉姆斯细致地分析了柏拉图由于混用这两种不同的类比原则所带来的种种理论上的困难,从而将人们通常在阅读<理想国>时所感到的各类疑难以分析哲学的方式给予了清晰的表达.显然,威廉姆斯的这篇文章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入认识柏拉图的<理想国>中的论证,而且也有助于我们了解分析哲学作为一种哲学史研究方法的价值.【期刊名称】《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0(009)001【总页数】7页(P13-19)【关键词】内涵的类比;整体-部分规则;主导部分规则;理性;激情;欲望【作者】伯纳德·威廉姆斯;聂敏里【作者单位】剑桥大学,英国CB21TN;中国人民大学,北京,10087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502.232在对城邦做第一次构造时有一个假定,即,这应当能够就个人中的δικαιοσνη〔正义〕告诉我们一些什么:我们观看大字以帮助我们阅读小字(368D)。
但是,如柏拉图确实表明的,仅当它们呈现了同样的信息时,大字方是有助于小字的。
什么是柏拉图期望这同样的信息的理由呢?在根本上,这就是〔正义的〕适用于城邦和人二者,以及它表示同一种品质:“所以,就正义这一品质而言,正义的人将完全无别于正义的城邦,而将类似于它”(,②文中的希腊原文使用的是通用的MS Word字符模板所提供的希腊字符,故一些特殊的上标符号未能完全打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柏拉图的灵魂观与建立理想城邦的关系
现象界与本真界现象事物与本真事物
现实中只有哲人相信本真存在,并努力探索这种存在,知道自己无知,所以这些人不会成为独裁者
《哲人王》
只有哲学家成为国家的领导者,或现在的国家领导者学习哲学,只有这一点现实中的不正义才能消失。
柏拉图的灵魂观
来自于毕泰格拉斯学派——人的存在是灵魂和肉体的结合,肉体是灵魂的坟墓
柏拉图——人活着的时候,肉体是灵魂的监狱。
灵魂原来与神同在,是理性的,在进入人的肉体之后,出现了三个部分的划分——灵魂三分说:
理性的本质——在人的头部保持着灵魂的本性,追求的是智慧,一直会作为自己的德性激情的部分——胸部勇气勇敢是这个部分德行的体现
欲望的本分——腰部以下最大的一个部分,节制是这个部分必然追求的德行
三个部分存在领导被领导的关系,激情必须被智慧领导,否则就会演变成暴躁,狂妄,它靠智慧最近,所以最优秀。
欲望必须遵从理智的领导
如果这三者和谐,分工明确的话,一个正义的人就出现了,理智主导下又勇敢又节制
正义,智慧,勇敢,节制被称为四主德
理想的国家:实现了正义的国家
正义如何实现:在人的现实生活中,每个人的灵魂素质是不一样的,
通过教育衡量各人素质,12岁以下的孩子离开父母,统一教育,不和成人接触,通过文艺教育,体育教育,数学教育,50岁之后最优秀的人学习哲学,之后再最优秀的人就是哲学王,几个人一样优秀就共同领导国家
勇敢的人辅助领导者,作为军人——掌握军队,因此这个阶层最容易出现政变,所以从小要编故事灌输这种阶层观念,服从统治者的领导。
其他欲望比较强烈的人作为劳动者
三个阶层各司其职,和谐的领导被领导的关系,理想的国家就出现了。
哲人王除了身体之外不可以有任何财产,没有任何私人关系,即不能结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