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纳中国近代学习西方的历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归纳中国近代学习西方的历程
王冠一
自1840年鸦片战争中国战败,中国便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历史进入近代史阶段。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血泪史,更是斗争史、发展史和探索史。
面对社会现实,先进的中国人通过中外比照,思考着怎样才能救中国?是守旧还是向西方先进学习?如果守旧,那要“守”哪些?最终会有什么结果;如果向西方学习,怎么学?学什么?是经济技术、政治制度、思想文化还是……矚慫润厲钐瘗睞枥庑赖。
深入的思考伴随着近代中国各阶级先进力量“向西方学习”的不懈探索,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师夷长技以自强”到维新变法、追求民主共和、再到提倡民主科学,最后到接受马克思主义,汇聚成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
聞創沟燴鐺險爱氇谴净。
通过表格分析法,宏观展现了近代中国主要阶级力量“向西方学习”的代表、学习内容、基本主张、理论发展和实践活动及各自结果,自上而下,线索分明,脉络清晰,体现着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的漫长汇聚过程。
残骛楼諍锩瀨濟溆塹籟。
然而,由于教材安排之特殊需要,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思想与实践没有在本单元体现,这就割裂了近代中国主要阶级力量向西方学习的基本历程。
故教学过程中,可把第四单元第一课《孙中山三民主义》相关内容往前移,以完善单元知识结构。
酽锕极額閉镇桧猪訣锥。
单元知识结构表格中,①——⑦用以分析各历史时期不同思想主张提出的“背景”。
对于“背景”的分析历来是历史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同学们死记硬背往往事倍功半,①——⑦处处分析也不利于学生记忆。
其实,分析“背景”也有诀窍。
彈贸摄尔霁毙攬砖卤庑。
一般而言,“背景”总与特定的历史事件相联系,故分析应以抓住“时代特色”为要务,并在掌握窍门的情况下灵活运用,勿需多背,便能做到“背景分析”几无遗漏。
謀荞抟箧飆鐸怼类蒋薔。
一般分析背景分三个角度展开:
一、环境角度,包括国内外环境。
尤其是谈到近现代时期历史大事件,如鸦片战争、五四运动、新中国成立等,都要与国际形势相联系。
对于“国内外环境”的阐述,常见的又可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军事、对外关系等方面展开。
如政治方面主要考虑的是制度本身优劣和统治状况,挖掘是相对先进的还是较为落后的什么什么制度,是政治清明还是统治腐败;经济方面主要考虑的是社会经济形态,是原始经济还是封建自然经济还是资本主义经济或民
族资本主义经济等等,并要说明发展状况;对外关系方面主要考虑是主动还是保守;军事方面主要在分析战争时应用,考虑武器装备优劣、战略艺术妙拙等。
各个方面的分析,主要解决的是事件产生或发生各种变化的可能性问题。
厦礴恳蹒骈時盡继價骚。
二、条件角度,又称“基础”角度,包括政治基础、物质基础、阶级基础、组织基础、思想基础、群众基础等。
如果“环境角度”分析全面,该本分出现的某些重叠则可省略,如关于政治基础、思想基础等,但该部分对各基础的分析较前者更为细微。
譬如政治基础,还可涉及统治者的支持与否;物质角度则涉及的更为广泛,如开辟新航路的物质基础包括罗盘针和星盘的运用、造船与航海技术的先进、地图的绘制等等;阶级基础方面,一般需要指出经济利益团体的阶级属性和发展状况,如辛亥革命爆发的阶级基础是民族资产阶级的发展壮大;群众基础则主要说明是否广泛。
以上各个方面的分析,主要解决的是事件发展与变化的可行性问题。
茕桢广鳓鯡选块网羈泪。
三、原因角度,包括根本原因、直接原因、主要原因和其他原因。
各种原因的分析历来是高考难点,学生不易区别某一原因到底属于直接的还是根本的或主要原因。
举个例子:两位同学打架,班主任询问为何打架?学生甲回答:“他抢我一支钢笔”。
该生回答的即属于事件发生的直接原因,它往往是导致另一更为严重事件发生的导火索、借口、幌子。
班主任接着问:“为何会为一支钢笔打起来呢?”甲乙同学都声称该笔属于自己。
这就体现了两者有共同的利益追求,并产生一对矛盾,矛盾不可调和便导致事件的发生。
再如分析鸦片战争的爆发,其直接原因便是“林则徐虎门硝烟”,这一事件触犯了英国在华经济利益,成为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爆发的借口。
那么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源是什么呢?传统地认为英国要维护其在华经济利益,获取市场和原料产地,其实这分析的是英国发动该战争的主要原因,往往带有事件挑起者一方目的性。
试想,如果清王朝不进行大规模禁烟行动,甚至鼓励鸦片走私或使鸦片贸易合法化,全面满足英国贪婪欲求,战争会来得这么快吗?这里面还存在中国政府要维护封建统治,阻碍英国利益谋求这一问题,是这对矛盾导致战争的爆发。
由此可见,在分析根本原因时,若该事件涉及冲突双方,则一般可从矛盾对立角度展开;否则可从经济(利益)角度进行分析。
按政治学观点,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军事、对外关系等诸多方面中,经济原因往往是根本原因。
而其它原因则包罗万象,是为应对以上分析之不足或特例而准备,如可谈谈统治者态度和政策措施、个人努力程度、人民群众辛勤劳动、交通是否便利、民族融合程度、特定自然地理条件等。
各种原因的分析,主要解决的是事件发展与变化的必要性问题。
鹅娅尽損鹌惨歷茏鴛賴。
三个角度的分析,面广点细,并可拆分单独运用。
但解答时无须题题面面俱到,一般视分定夺,切不可生搬硬套。
如分析①,“开眼看世界”的背景有:第一、清政府危机四伏(政治上:日益腐败,阶级矛盾日益激化;经济上: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依然占统治地位,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对外关系上:闭关锁国,夜郎自大);第二、欧美资本主义国家迅速崛起(政治上:17——18世纪基本确立资本主义制度;经济上:资本主义发展,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生产力飞速提升;对外关系上:随着对海外市场和原料产地的急切需求,开始殖民扩张);第三、明末清初“经世致用”的思想奠定思想基础;第四、鸦片战争中国战败,有识之士惊醒,这是“开眼看世界”的直接原因。
籟丛妈羥为贍偾蛏练淨。
四个方面的分析,已较为深刻地揭示历史背景,无须硬扯进人民群众辛勤劳动、交通便利、民族融合等与此联系不够紧密的内容,預頌圣鉉儐歲龈讶骅籴。
再如分析④,“康梁维新思想”产生的背景有:第一、政治方面:列强瓜分中国,民族危机大大加深;第二、经济方面:19世纪九十年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第三、思想方面:早期维新思想的准备。
渗釤呛俨匀谔鱉调硯錦。
其中第一点是直接原因,而根本原因是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那为什么这里不用矛盾的观点来解释呢?注意:康梁维新思想是向西方学习思潮的重要内容,具有问题分析的共性。
这里要解决的是“同样是向西方学习,此时为什么会产生维新思想?”这是特定经济基础决定并在思想领域的反映。
由于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已分析过,就无须用“第四”、“第五”再次展开,更不可无中生。
铙誅卧泻噦圣骋贶頂廡。
当然,在把握以上分析方法,紧抓“根本”的前提下,尽可能打开思维角度,体现创新思想,正是新课程理念追求的效果。
擁締凤袜备訊顎轮烂蔷。
另外,在教学分析中,还不可忽视一些理论实践过程和对实践及其指导理论的区别评价。
如评价洋务运动,我们在必修(2)已涉及,课堂上可穿插讲述,引导学生回顾:①、引进西方先进科技和工具;②、培养科技人员和技术工人;③、刺激民族资本主义发展;④、一定程度抵制外国经济扩张;⑤、在改革封建教育制度上打开了缺口。
贓熱俣阃歲匱阊邺镓騷。
但评价洋务运动的理论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则主要指明:①洋务派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并与顽固派论争,冲击了传统的保守观念,多少动摇了恪守祖训的传统及纲常名教的绝对权威地位,有利于西学的传播,开始了变革中国近代社会现状的首次实践;②、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指导下,洋务派通过洋务运动引进西方先进科技和工具,培养科技人员和技术工人,刺激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一定程度抵制外国经济扩张,并在改革封建教育制度上打开了缺口;③、洋务派介绍西方社会科技知识,对于促进民主思想的传播,起到了开一代风气的拓荒作用;④、然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地主阶级进行道路选择的前提,也就是说他们总想把西方先进的军事、经济技术来稼接到落后的社会制度上来,这种努力是注定会失败的。
坛摶乡囂忏蒌鍥铃氈淚。
诸如此类,还有很多,不可混为一谈。
除此,教学中注意细节的同时,更要引导学生从宏观角度审视历史,不仅要看中国各历史时期变化,更要与世界趋势相对照。
尤其是在讲近代中国历史时,危机意识的培养、爱国主义教育、道德情操熏陶、真伪优劣比照等显得尤为重要。
教学不仅要教会学生书本知识,更要引起学生共鸣,在情景渲染中,让学生设身处地思考过去,高瞻远瞩思考未来。
蜡變黲癟報伥铉锚鈰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