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全文之学而篇第一
论语学而第一译文

论语学而第一译文《论语・学而第一》原文如下:1.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1.2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者,仁之本与!”1.3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1.4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1.5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1.6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1.7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能信其言,虽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1.8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1.9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1.10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圣也乎?” 子贡曰:“固天纵之圣,又何疑焉?” 子禽曰:“然则夫子何以为之?” 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夫子之求之也,其道反是。
”1.11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1.12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
有所不行,知和而和,非和也。
礼来节之,亦不可行也。
”1.13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
恭近于礼,远耻辱也。
因不失其小宗,亦可宗也。
”1.14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1.15 子贡问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 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其义若何?” 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1.16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注释:1.1•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孔子。
•时习:时常温习、练习。
•说(yuè):通“悦”,愉快。
《论语·学而篇》原文及译文-论语学而

《论语》学而篇本文简介《学而》是《论语》第一篇的篇名.《论语》中各篇一般都是以第一章的前二三个字作为该篇的篇名。
《学而》一篇包括16章,内容涉及诸多方面.其中重点是“吾日三省吾身”;“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礼之用,和为贵"以及仁、孝、信等道德范畴。
经典原文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3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5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6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7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8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9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10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11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12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
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13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
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14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15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论语》五章文言文翻译

第一章:学而篇原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学习并且时常温习,难道不是一件愉快的事情吗?有朋友从远方来,难道不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吗?别人不了解自己,却不生气,难道不是君子吗?第二章:为政篇原文: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译文:孔子说:“用德行来治理国家,就像北极星一样,自己居于固定的位置,而众星都围绕着它。
”第三章:八佾篇原文: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
小大由之,有所不行。
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译文:孔子说:“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
古代圣贤的治国之道,就在于这一点。
无论大事小事,都要遵循这个原则。
如果只追求和谐,而不遵循礼节,也是不可行的。
”第四章:里仁篇原文:子曰:“里仁为美。
择不处仁,焉得知?”译文:孔子说:“居住在仁德之地是美好的。
选择不居住在仁德之地,怎么能算是明智呢?”第五章:公冶长篇原文:子曰:“君子不器。
”译文:孔子说:“君子不是器物。
”这五章文言文翻译分别从学习、为政、礼、仁、君子等方面阐述了孔子的思想。
通过学习,我们可以了解到孔子对于个人修养、国家治理、道德规范等方面的见解。
以下是这五章文言文的详细翻译:第一章:学而篇原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学习并且时常温习,难道不是一件愉快的事情吗?有朋友从远方来,难道不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吗?别人不了解自己,却不生气,难道不是君子吗?第二章:为政篇原文: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译文:孔子说:“用德行来治理国家,就像北极星一样,自己居于固定的位置,而众星都围绕着它。
”第三章:八佾篇原文: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
小大由之,有所不行。
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译文:孔子说:“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
古代圣贤的治国之道,就在于这一点。
无论大事小事,都要遵循这个原则。
《论语》之《学而第一》原文+翻译(分段)(全)

《论语》之《学而第一》原文+翻译(分段)(全)【原文】子曰:“学而时习①之,不亦说②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③,不亦君子乎?”【注释】①习:温习。
②说:通“悦”,愉快。
③愠:恼怒。
【译文】孔子说:“学习知识后按时温习并实践练习,不也是很愉快的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的吗?别人不了解我,我也不恼怒,不也是品格高尚的人吗?”【原文】有子曰:“其①为人也孝悌②,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③本④,本立而道⑤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注释】①其:应该。
②孝:孝顺父母,悌:顺从兄长。
③务:专心致力于某事。
④本:根本、基础。
⑤道:规范、秩序。
【译文】有子说:“如果做人孝顺父母、尊敬兄长,却喜欢冒犯上级的人,是很少的。
不喜欢冒犯上级,却喜欢造反的人是没有的。
君子专心致力于事务的根本,根本建立了,道德规范、秩序就产生了。
孝顺父母、尊敬兄长这些,应该是仁的根本啊!”【原文】子曰:“巧言令①色,鲜矣仁!”【注释】①令:美善。
【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讨好的表情,(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原文】曾子曰:“吾日三省①吾身②:为人谋而不忠③乎?与朋友交而不信④乎?传不习乎?”【注释】①省:反省。
②身:自身。
③忠:尽心竭力。
④信:诚实。
【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温习了呢?”【原文】子曰:“道①千乘之国,敬②事而信③,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④。
”【注释】①道:治理。
②敬:慎重、严肃。
③信:守信。
④以时:根据时节。
【译文】孔子说:“治理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要严谨认真地办事而且(恪守)信用,节约财政开支而且爱护官吏,役使百姓要不误农时。
”【原文】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①而信,泛爱众,而亲②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③。
”【注释】①谨:谨慎。
②亲:亲近。
③文:文献、知识。
论语全文之学而篇第一

以下是整理的《论语全⽂之学⽽篇第⼀》,希望⼤家喜欢!【原⽂】⼦⽈:“学⽽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远⽅来,不亦乐乎?⼈不知,⽽不愠,不亦君⼦乎?”【注释】 “ ⼦:对男⼦的尊称,这⾥特指孔⼦。
⽈(约):说。
时:时常。
习:⽤于实践,实习。
亦:也是。
乎:吗。
朋:同学为朋,同志为友。
愠(运):怨恨,恼怒。
” 【译⽂】孔⼦说:“经常学习,不也喜悦吗?远⽅来了朋友,不也快乐吗?得不到理解⽽不怨恨,不也是君⼦吗?”【原⽂】有⼦⽈:“其为⼈也孝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务本,本⽴⽽道⽣。
孝悌也者,其为⼈之本与?”【注释】悌(替):尊敬师长。
鲜(显):很少。
犯上作乱:冒犯尊长,*国家。
【译⽂】有⼦说:“孝敬⽗母、尊敬师长,却好犯上的⼈,少极了;不好犯上,却好作乱的⼈,绝对没有。
做⼈⾸先要从根本上做起,有了根本,就能建⽴正确的⼈⽣观。
孝敬⽗母、尊敬师长,就是做⼈的根本吧!”【原⽂】⼦⽈: “巧⾔令⾊,鲜矣仁。
”【注释】巧:好。
令:善于。
⾊:脸⾊。
【译⽂】孔⼦说:“花⾔巧语、满脸堆笑的⼈,很少有仁爱之⼼。
”【原⽂】曾⼦⽈: “吾⽇三省吾⾝:为⼈谋⽽不忠乎?与朋友交⽽不信乎?传不习乎?”【注释】 " 吾(务):我。
⽇:每天。
三:多次。
省(醒):检查,反省。
传:⽼师传授的知识。
【译⽂】曾⼦说:“我每天都要多次提醒⾃⼰:⼯作是否敬业?交友是否守信?知识是否⽤于实践?”【原⽂】⼦⽈: “导千乘之国,敬事⽽信,节⽤⽽爱⼈,使民以时。
”【注释】 " 导:治理。
乘(胜):军队基本单位,兵车⼀辆,兵⼠ 100 ⼈。
" 【译⽂】孔⼦说:“治理国家应该事事认真,时时诚信,处处节约,关⼼群众,及时抓住发展机遇。
”【原⽂】⼦⽈: “弟⼦⼊则孝,出则悌,谨⽽信,泛爱众⽽亲仁。
⾏有余⼒,则以学⽂。
”【注释】悌(替):尊敬师长。
【译⽂】孔⼦说:“年轻⼈应该孝顺⽗母,尊敬师长,认真诚信,⼴施爱⼼,亲近仁⼈志⼠。
论语学而第一原文注释 学而第一原文及翻译

论语学而第一原文注释学而第一原文及翻译学而第一【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孔子说:“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这是《学而第一》的开篇。
这里有这么一个语境:孔子在传播“道”,即仁道。
学仁道,要经常复习,经常和人探讨,哪怕说得不很准确,也不要责怪。
后人可以将道理延伸开,无论学什么,都要勤于复习,乐于交流和表达。
孩子对问题见解比较肤浅,我们要以鼓励为主。
【原文】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通“悌”,尊敬兄长为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译文】有子说:“孝顺父母,尊敬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
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
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
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长辈仁的根本啊!”这段话一言以蔽之,就是百善孝为先。
有了孝,就有了家庭秩序;有了家庭秩序,就有了社会秩序。
母慈子孝,至今仍然是文明和谐家庭关系的象征。
【原文】子日:“巧言令色(1),鲜矣仁。
”【注释】(1)令色:令,好、善;色,脸色。
【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一副讨好人的脸色,这样的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原文】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前一句教我们有言必行,喜欢说好话、轻易许诺人的,不是个有仁德的人。
比如有人喜欢说“改天请你吃饭”,几年下来也没请过,你信任这样的人吗?第二句话是让我们多反思自身,是否真诚待人?是否坚持学习?【原文】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论语》篇之学而第一 原文与翻译

《论语》篇之学而第一1.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翻译:孔子说:“学了,然后按时复习,不也是很高兴的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相会,不也是很快乐的吗?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并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2.原文: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翻译:有子说:“那种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人,却喜欢触犯上级,是很少见的;不喜欢触犯上级却喜欢造反的人,更是从来没有的。
有德行的人总是力求抓住这个根本。
根本建立了便产生了仁道。
孝敬父母、敬爱兄长,大概便是仁道的根本吧!”3.原文: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翻译:孔子说:“花言巧语、面貌伪善的人,仁慈是很少的。
”4.原文: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自我反省:替别人谋划事情是否尽心尽力了呢,与朋友交往是否诚实相待了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否认真复习了呢?”5.原文: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翻译:孔子说:“治理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就要严肃认真地对待工作,言而有信,节约用度,关爱百姓,不在农忙时节役使百姓。
”6.原文: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翻译:孔子说:“年轻人,在家就要孝顺父母,出门在外就要尊敬兄长,行为谨慎,言语有信,博爱众人,亲近仁者。
这些都做到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去学习文化。
”7.原文: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翻译:子夏说:“看重实际的德行,轻视表面的姿态。
侍奉父母要竭尽全力,服务君主要奉献自身,与朋友交往要说话诚实守信。
这样的人,虽然说没有学习过,我也一定说他学习过了。
”8. 原文: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论语·学而篇》原文及译文

《论语》学而篇本文简介《学而》是《论语》第一篇的篇名。
《论语》中各篇一般都是以第一章的前二三个字作为该篇的篇名。
《学而》一篇包括16章,内容涉及诸多方面。
其中重点是“吾日三省吾身”;“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礼之用,和为贵”以及仁、孝、信等道德范畴。
经典原文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3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5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6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7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8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9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10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11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12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
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13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
恭近于礼,远耻辱也。
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14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
可谓好学也已。
”15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
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16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全文之学而篇第一
【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
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注释】“ 子:对男子的尊称,这里特指孔子。
曰(约):说。
时:时常。
习:用于实践,实习。
亦:也是。
乎:吗。
朋:同学为朋,同志
为友。
愠(运):怨恨,恼怒。
” 【译文】孔子说:“经常学习,不也
喜悦吗?远方来了朋友,不也快乐吗?得不到理解而不怨恨,不
也是君子吗?”
【原文】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悌也者,其
为人之本与?”
【注释】悌(替):尊敬师长。
鲜(显):很少。
犯上作乱:冒犯尊长,*国家。
【译文】有子说:“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却好犯上的人,少极了;不好犯上,却好作乱的人,绝对没有。
做人首先要从根
本上做起,有了根本,就能建立准确的人生观。
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就是做人的根本吧!”
【原文】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
【注释】巧:好。
令:善于。
色:脸色。
【译文】孔子说:
“花言巧语、满脸堆笑的人,很少有仁爱之心。
”
【原文】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
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注释】 " 吾(务):我。
日:每天。
三:多次。
省(醒):检查,
反省。
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译文】曾子说:“我每天都要多次
提醒自己:工作是否敬业?交友是否守信?知识是否用于实践?”
【原文】子曰:“导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
以时。
”
【注释】 " 导:治理。
乘(胜):军队基本单位,兵车一辆,兵士100 人。
" 【译文】孔子说:“治理国家应该事事认真,时时诚信,
处处节约,关心群众,即时抓住发展机遇。
”
【原文】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
【注释】悌(替):尊敬师长。
【译文】孔子说:“年轻人应该
孝顺父母,尊敬师长,认真诚信,广施爱心,亲近仁人志士。
能轻松
做到这些,才能够从事理论研究。
”
【原文】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
【注释】贤贤:第一个贤为动词,第二个贤为名词。
事:为…做事,事奉。
" 【译文】子夏说:“重贤轻色、尽心孝顺父母、尽力献
身国家、交朋友言而有信的人,即使没有高等学历,我也认为他已经
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
【原文】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毋友
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
【注释】固:固执。
过:过失。
惮(但):害怕。
毋(无):不要。
【译文】孔子说:“君子不稳重就不会有威严,经常学习就不会固执,一切要以忠信为本,不要结交不如自己的朋友,有错误不要怕改正。
”
【原文】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
【注释】终:去世的父母。
远:祖先。
【译文】曾子说:
“认真办理丧事、深切怀念先人,社会风气就会归于纯朴。
”
【原文】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
之与?抑与
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夫子之求之也,其
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注释】是:这个。
邦:诸侯国。
抑:还是。
其诸:大概。
温良
恭俭让:温和、善良、恭敬、节俭、谦让。
【译文】子禽问子贡:“老师每到一个地方,就能了解到该地的政事,是求来的?还是人家
自愿告诉的?”子贡说:“老师凭着温和、善良、恭敬、节俭、谦让
的品德得来的。
老师的请求,与普通人的请求大概不同吧?”
【原文】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
【注释】【译文】孔子说:“父亲在时世时看其志向,父亲死
后看其行动,三年内不改父亲的规矩习惯,可算孝了。
”
【原文】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小
大由之。
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
【注释】斯:这。
小大:小事大事。
节:约束。
【译文】有
子说:“礼法的使用,以和为贵。
这是最美好的传统,适用于一切事情。
但仅知道?和为贵?是不行的,违反礼法而讲?和?是绝对不行的。
”
【原文】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
【注释】复:实现。
因:依靠。
宗:可靠。
【译文】有子说:“信誉符合道义,才能兑现诺言;恭敬符合礼法,才能远离耻辱;任
用可信赖的人,才会取得成功。
”
【原文】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
【注释】焉(烟):语气词。
也已:语气词。
【译文】孔子说:“君子吃不求饱、住不求安、做事灵敏、言谈谨慎、积极要求上进,
就算好学了。
”
【原文】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
“可也。
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
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
【注释】诸:之于的合音。
磋(错的平声)。
【译文】子贡说:“贫穷却不阿谀奉承,富贵却不狂妄自大,怎样?”孔子说:“能够。
不如穷得有志气,富得有涵养的人。
”子贡说:“修养的完善,如同
玉器的加工:切了再磋,琢了再磨,对吧?”孔子说:“子贡啊,现
在能够与你谈诗了。
说到过去,你就知道未来。
”
【原文】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
【注释】不己知:不知己的倒装。
【译文】孔子说:“不怕没
人了解自己,就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