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滑轮及其应用》(物理沪科八年级全一册)

合集下载

10-2滑轮及其应用(第2课时滑轮组习题课)课件 2022-2023学年沪科版八年级全一册物理

10-2滑轮及其应用(第2课时滑轮组习题课)课件 2022-2023学年沪科版八年级全一册物理
返回
8.如图所示,在两墙之间同一水平面上的A、B两处用弹 簧测力计和滑轮相连,不计弹簧测力计、绳、滑轮重 和摩擦,若拉力F=2 N,则弹簧测力计P示数是
___6___N,弹簧测力计Q的示数是____4____N。
返回
9.如图所示,在一水平地面上,木箱重400 N,受到的摩
擦力为200 N,用力F拉动木箱使它匀速直线运动了3
返回
4.画出人站在地面上拉动物体上升的绕线方法。
解:如图所示。
返回
5.两个滑轮用如图所示的方式组合,其中B是___定_____滑 轮,用力F拉动绳端时,物体向左做匀速直线运动,此 时物体所受摩擦力为0.6 N,不计绳、滑轮重及滑轮的 摩擦,则拉力为____0_.3___N。
【点拨】用力F拉动绳端时,B滑轮的位置不动,则B是定滑 轮;A滑轮会随物体一起向左移动,所以A是动滑轮;由图可 知,动滑轮上有2段绳子(即N=2),不计绳和滑轮的重力以及 滑轮的摩擦,则绳端的拉力:F= 12f=12 ×0.6 N=0.3 N。
____能____(填“能”或“不能”)改变动力的方向。假设衣服和
晾衣架(含动滑轮)等的总重是50 N,则静止时绳子拉力是 __1_2_.5__ N。(各种摩擦力忽略不计)
返回
3.如图所示的滑轮A是___定___滑轮,使用它的好处是改变力 的___方__向___(填“大小”或“方向”),电梯间运动的速度与电 动机拉绳的速度_不__相__等___(填“相等”或“不相等”)。
返回
7.有一个矿井,深30 m,有两个工人将一个重为500 N的 矿石从井底匀速拉向井面,如图所示,动滑轮重20 N, 不计绳重与其他摩擦。 如果两个工人始终保持相同的速度拉矿石, 则其中一个工人所用的拉力F=__2_6_0__N;当矿石拉出

《滑轮及其应用》讲义

《滑轮及其应用》讲义

《滑轮及其应用》讲义同学们好,今天咱们要一起学习沪科版八年级全一册第十章机械与人里的第二节——滑轮及其应用。

这滑轮啊,在咱们的生活里可老常见了,像建筑工地上吊东西、升旗的时候国旗升上去,这里面都有滑轮的功劳。

咱们今天就好好研究研究这个有趣又有用的滑轮。

一、滑轮的基本概念1、啥是滑轮滑轮就是边缘有凹槽,能绕轴转动的小轮。

就好比一个小轮子,中间有个轴,周围还有个小槽,这就是滑轮的基本模样。

这东西虽然看起来简单,但是用处可大着呢。

2、滑轮的种类滑轮主要分为两种,定滑轮和动滑轮。

这就好比滑轮家族里的两个兄弟,各有各的特点。

(1)定滑轮定滑轮啊,就是在工作的时候,它的轴固定不动的滑轮。

比如说咱们学校的升旗杆顶部那个滑轮,不管国旗怎么升上去,那个滑轮就在那一动不动,这就是定滑轮。

那定滑轮有啥特点呢?咱们做个小实验来看看。

假设咱们用一个定滑轮匀速提升钩码。

咱们会发现啊,不管咱们改变钩码的个数,或者改变拉力的方向,拉力的大小和钩码的重力是相等的。

这就是说,使用定滑轮不省力。

但是呢,咱们会发现一个很有趣的事情,咱们可以通过定滑轮改变力的方向。

比如说,钩码是往下有重力,咱们却可以通过定滑轮竖直向上拉,或者斜着拉,都能把钩码提起来,这就改变了力的方向。

这定滑轮啊,就相当于一个等臂杠杆。

咱们可以想象一下,杠杆的两边力臂是一样长的,所以力的大小就不会改变,只是方向能变。

从数学关系上来说,当不计摩擦时,拉力大小等于重物的重力大小,也就是F = G(这里的F是拉力,G是物体重力),而且绳端移动距离等于物体上升高度,s = h(s是绳端移动距离,h是物体上升高度)。

(2)动滑轮动滑轮就不一样了,它在工作的时候,轴是随着物体一起运动的。

就像在建筑工地上,那种随着重物一起上升或者下降的滑轮就是动滑轮。

那动滑轮又有啥特点呢?咱们再做个小实验看看。

当咱们用动滑轮匀速提升钩码的时候,要是让跨过动滑轮的两段绳保持平行,然后竖直向上拉,咱们会发现一个神奇的事情,这个拉力啊,大概是物重的一半。

完整)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一册)

完整)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一册)

完整)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一册)第一章:打开物理世界的大门XXX提出了XXX说,这一理论被XXX用望远镜观察天空后得到了支持。

XXX发现了XXX三大定律,而XXX提出了相对论。

XXX则是量子力学的奠基人。

物理学是研究自然界的物质结构、物体间相互作用和物体运动最一般规律的自然科学。

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包括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第二章:运动的世界一、动与静宇宙每时每刻都在运动,而机械运动则是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

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因此选择参照物来描述运动。

二、长度与时间的测量长度的单位包括米、千米、分米、厘米、毫米、微米和纳米,而时间的单位包括秒、小时、分钟、毫秒和微秒。

正确使用刻度尺需要认清磨损、量程和分度值,同时要放正、看垂直和估读下一位。

正确记录测量结果需要将测量值加上准确值和估读值,并记下单位。

测量误差产生的原因包括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可以通过选用精密的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和多次测量取平均值来减小误差。

三、快与慢(速度)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定义为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国际单位是米/秒,常用单位是千米/小时。

速度的公式为v=s/t,变形公式为s=vt,直线运动分为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2、次声1)定义: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叫次声。

2)特点:人耳听不到,但有些动物能听到。

常见于地震、火山爆发等自然现象中。

3、超声和次声的应用1)超声:医学、工业、军事等领域中广泛应用。

如超声检查、超声波清洗等。

2)次声:用于地震监测、矿山探测等领域。

超声波是指频率高于人类听力范围(20Hz~20kHz)的声波,应用广泛,如医学中的超声诊断仪、工业中的超声金属探伤仪、军事中的超声雷达等。

而次声波则是指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具有频率低、波长长、传播距离远、穿透力强、破坏力强等特点。

它们常用于预防自然灾害、军事探测等领域。

沪科版全一册八年级物理10.2《滑轮及其应用》教学设计

沪科版全一册八年级物理10.2《滑轮及其应用》教学设计

《滑轮及其应用》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认识定滑轮、动滑轮,能识别生产、生活中常见的滑轮。

2、掌握定滑轮、定滑轮的结构、特点。

3、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结构。

4、通过探究了解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1、经历“探究滑轮的使用方法及工作特点”过程,运用实验归纳法得出结论。

2、通过将定滑轮抽象成等臂杠杆、将动滑轮抽象成省力杠杆的过程,感受建模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了解滑轮与生产、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到生活中处处存在物理。

2、通过对滑轮的教学,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真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思维习惯。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在科学探究过程中理解定滑轮、动滑轮的使用方法和工作特点。

难点:1、学生自主探究动滑轮的使用方法。

2、理解动滑轮的实质及工作特点。

三、教具单滑轮2个,铁架台1个,刻度尺1个,绳子2根,大钩码1个,小钩码若干个,弹簧测力计1个。

四、教学过程设计(一)新课引入[教师活动]复习杠杠,导入学习另一种简单机械---滑轮。

(二)新课讲授一、滑轮的概念及使用方法:[教师活动]ppt显示升旗仪式的图片,引入滑轮。

让学生探究,在生活中都见过哪些滑轮?出示滑轮,让学生总结滑轮的构造。

[学生活动] 观察滑轮的结构特点。

(板书------滑轮:周边有槽、能绕着轴转动的小轮。

)[教师活动] 举例:工人要装修三楼的房子,他们需要把货物从地面运到三楼。

工人甲在底楼地面,工人乙站在三楼。

他们都想利用一根绳子和一只滑轮将货物从地面运到三楼。

提出问题:工人甲,该怎么使用滑轮,将货物从地面运到三楼?工人乙,该怎么使用滑轮,将货物从地面运到三楼?教师讲述:下面我们用钩码代替货物,利用细线、滑轮在铁架台上分别模拟甲、乙工人提起重物。

[学生活动] ①(小组合作)探究滑轮的使用方法;②个别学生上台演示交流滑轮的使用方法。

[教师活动] ①用PPT再现滑轮的使用②提问:仔细观察两种情况下滑轮的运动情况,比较装置的不同之处。

2020春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 第10章 第2节 滑轮及其应用 教案+教学设计+学案(6份)

2020春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 第10章 第2节 滑轮及其应用 教案+教学设计+学案(6份)

教案一第二节滑轮及其应用【教学目标】1.科学探究:在活动过程中,培养探究滑轮应用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科学的严谨,培养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

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培养乐于探究、注重科学事实、敢于提出不同见解、乐于合作与交流的意识。

3.科学知识:通过实验探究,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通过对比分析,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有不同作用。

知道定滑轮和动滑轮在实际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探究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

【器材准备】学生材料:定滑轮和动滑轮各一个,铁架台、线、便签纸、钩码、测力计等。

(每组一份)老师材料:相关图片、学生材料一份、实验汇报表。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1.让学生讲讲周一升国旗时,这国旗是怎样被升上旗杆的?2.提出升旗手向下拉绳子为什么旗帜上升的问题,让学生开展讨论。

出示滑轮,滑轮的位置是固定不变的,它没有随物体的升降而变化,所以叫做定滑轮。

然后操作。

让学生观察滑轮的构造。

二、探求新知1.猜测滑轮的作用。

问:你们认为定滑轮可能有什么作用?汇报小结。

2.组装定滑轮,研究定滑轮的作用。

(1)分组做一个跟旗杆相似的滑轮装置。

让他们自己设计实验来验证此装置。

①学生分组实验(用测力计直接提升钩码;用定滑轮做提升)②学生可多次改变钩码个数,并记录。

(绳子一端挂钩码,一端用测力计)③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④讨论:有什么发现?(2)讨论谈话:既然定滑轮省力不明显,为什么还要在高高的旗杆上安装定滑轮呢?(3)分组讨论后汇报:向下用力,红旗向上升。

工作方便。

(4)教师小结:通过以上的实验和讨论,我们知道定滑轮虽然没有省力的作用,但它可以改变用力的方向,使工作方便。

3.组装动滑轮,研究动滑轮的作用。

(1)讨论:动滑轮是否省力呢?(2)学生实验(动滑轮省力)。

①分组测量提起一个钩码和一个滑轮时所用的力。

测量后学生汇报,教师板书记录下来。

②分组实验。

(用测力计直接提升钩码;用定滑轮做提升)③汇报实验结果④讨论:通过以上研究你认为动滑轮有哪些作用?(动滑轮有省力的作用)定滑轮和动滑轮在生活中的作用1.出示图片。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102滑轮及其应用ppt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102滑轮及其应用ppt

的物体,不计绳重和摩擦,滑轮 A重
牛。
假设要使物体上升2米,应将绳的自由端拉动
____米。
• 3、如图5所示甲、乙两个装置,: A 重100牛,
A在地面上滑动时所受的摩擦力为40牛〔不考
虑绳与滑轮的摩擦〕。要使A向右匀速滑动,
拉力F甲=
牛,F乙=

这是怎么回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救命!

请您帮助抓 住,我到楼 上接袋子。
猜测与假设 制定方案设计实验
弹簧测力计测量物重和拉力的大小 刻度尺测量力移动的距离和物体移动的距离
进展实验收集数据
定滑轮 使用定滑轮提升物体 〔匀速〕 拉力F 物体上升 绳端(拉力作用
F =G 物重G 大小 方向 拉
距离h
(物cm)
点)移动距离s (cm)
S=h 物体上升 的距离
实验结论:定滑轮不省力、不省 距离,但能改变力的方向。
弹簧测力计测量物重,动滑轮重和拉力的大小
刻度尺测量拉力移动的距离和物体移动的距离
拉力F 物体 绳端(拉 与动滑轮
物 重
大 小
方 向
上升 距离 h
力作用点)相连的绳 移动距离 子段数 s
(cm)(cm)
1:滑轮组 由一个定滑轮和一个动滑轮组成。
F
F
F
G
G
G
实验结果:拉力F的大小与吊起动滑轮的绳子股数n有关。
〔2〕公式:F=G总/n=〔G物+G动滑轮〕/n 〔不计滑轮摩
擦〕
s=nh
谢谢观赏
(a)
(b)
(c)
(d)
如下图,物体A重G=80N,在F=60N拉力下匀 速前进,此时物体A受到的摩擦力等于__12_0N_ N。〔滑轮自重及绳子与滑轮的摩擦不计〕

滑轮及其应用-沪科版八年级全一册教案

滑轮及其应用-沪科版八年级全一册教案

滑轮及其应用-沪科版八年级全一册教案1. 知识目标本节课的知识目标:•了解滑轮的定义与种类,了解滑轮的工作原理;•掌握使用滑轮组进行力的转换,计算滑轮组获得的力的大小;•了解滑轮组的应用,如电梯、手动吊车等。

2. 教学重点•滑轮的种类和工作原理;•滑轮组的力的转换规律;•滑轮组的应用。

3. 教学难点通过例题和练习,学生能更好地掌握滑轮组的力的转换规律和计算方法,并能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4. 教学方法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滑轮及其应用,教师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讲解法:通过讲解滑轮的基本原理,帮助学生了解其特点和工作原理;•举例法:通过实例讲解,帮助学生掌握滑轮组的力的转换规律;•实验法:通过实验,帮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滑轮组的力的转换规律。

5. 教学过程第一步:复习复习上一节课学过的力的定义,公式及单位,为本节课的内容做好铺垫。

第二步:引入介绍滑轮的定义及种类,并通过图片向学生展示滑轮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

第三步:讲解滑轮组的力的转换规律•前置知识:力的合成、分解,单轮滑轮的工作原理。

•滑轮组的力的转换规律:滑轮组的力等于往滑轮组上绳子的力的倍数。

第四步:应用实例将学生分成小组,通过教师提供的材料,完成下列题目:例1:手动吊车如图所示,其中滑轮组有5个滑轮,重物质量为500牛。

求手动吊车绳子的拉力。

例2:电梯如图所示,滑轮组有3个轮,求电梯所受的力。

第五步:实验通过实验,观察滑轮组的工作原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滑轮组的力的转换规律。

实验步骤:•准备材料:滑轮、绳子、小轮车等;•组装滑轮组,重新观察滑轮组的结构及工作原理;•对不同的滑轮组,改变悬挂物的重量,观察绳子的受力情况,记录下所有实验数据;•计算力的大小,并验证滑轮组的力的转换规律。

第六步:总结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点,并帮助学生理解力的转换规律,以及滑轮组的力的大小计算方法。

6. 作业完成课后题,加深对滑轮及其应用的理解。

7. 教学反思本节课采取了多种教学方法,如讲解法、举例法和实验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滑轮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第十章第二节__滑轮及其的应用___学案 2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第十章第二节__滑轮及其的应用___学案 2

第十章第二节滑轮及其应用导学案班级姓名一、学习目标1.知道定滑轮、动滑轮及它们的作用。

2.认识滑轮组会分析滑轮组的省力情况,能据要求画滑轮组。

二、知识回顾:杠杆平衡的条件:动力臂:。

三、新知识导学:(滑轮自重均不考虑)1.定滑轮:图1 ,动滑轮:图2________________ 。

(1) (2) (3)(4)2.做一做上面甲、乙两图(1)先用弹簧测力计测两钩码的重力 G= N(2)再通过定滑轮匀速向下拉动两钩码拉力 F乙N 数据分析:F乙 G总结:定滑轮的特点:使用定滑轮不能,但可以改变力的。

3.做一做上面甲、丙两图(1)用弹簧测力计测出两钩码的总重G= N (2)再通过动滑轮匀速拉向上动两钩码拉力F丙= N 数据分析:F丙 G总结:动滑轮的特点:使用动滑轮可以省力,但不能改变。

4.分析定滑轮、动滑轮特点的原因:(1)如图(3)若把滑轮看成杠杆,支点在轮的中心动力臂L1和阻力臂L2.都等于轮半径即L1=L2 定滑轮的实质相当于杠杆(2)如图(4)若把动滑轮看成杠杆,支点在轮的边缘上,动力臂L1等于轮的直径、阻力臂L2 等于轮的半径,即L1=2L2 动滑轮实质相等于杠杆5、滑轮组:(1)导入:使用动滑轮可省力,使用定滑轮可改变力的方向。

你在生活中有时又想省力又想改变力的方向,那你说你该怎么办呢?将动滑轮、定滑轮组合起来使用的机械就是滑轮组。

(2)滑轮组的特点:使用滑轮组即可以,又可以。

(1)(2)(3)比较两种滑轮组的情况有什么不同:将两个单滑轮按上图(1)那样,通过细绳装成最简单的滑轮组。

手通过测力计拉住绳的一端,当滑轮组平衡(即重物与动滑轮一起匀速提升)时,记录数据,得出结论:当n=2时,F=___G,重物向上提起,用手向下拉,表明用力的方向了再将两个单滑轮按图2那样组装,手通过测力计拉住绳的一端,当滑轮组平衡(即重物与动滑轮一起匀速提升)时,记录数据,得出结论:当n=3时,F=___G,力的方向_____。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滑轮及其应用》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知道杠杆及其平衡条件,理解了力的平衡的相关知识后,对杠杆类的简单机械的拓展学习,而滑轮等知识又是以后机械效率学习的基础,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具有较重要的地位。

通过探究定滑轮、动滑轮和滑轮组的作用,经历自主探究滑轮及滑轮组的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激发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知道定滑轮、动滑轮、滑轮组的作用及实质。

(2)会根据滑轮的挂线判断省力情况,会根据要求正确组装滑轮组。

2.过程与方法:
(1)学习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找出问题发生的原因。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真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思维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认识定滑轮、动滑轮的作用、特点以及实质。

2.认识滑轮组的作用。

教学难点:
1.动滑轮的实质是省力杠杆。

2.滑轮组的组装方法。

◆课前准备
PPT课件、滑轮、细线、铁架台。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旗手在地面上能将国旗竖直向上拉起,是利用了什么?
通过视频观察到旗杆顶端装的装置叫做滑轮。

【设计意图】通过生活中滑轮的应用导出本节研究的对象——滑轮。

二、新课教学
(一)滑轮:滑轮是一个周边有槽,能绕轴转动的小齿轮。

请你尝试组装滑轮将重物拉起。

(二)滑轮的分类
使用时轴固定不动的滑轮叫做定滑轮,使用过程中轴随着物体一起运动的滑轮叫做动滑轮。

【设计意图】让学生亲身体会组装滑轮的过程,体验到使用工具的效果,并感受两种组装方式的区别。

1.定滑轮
实验探究:定滑轮的特点
(1)先用弹簧测力计测量钩码所受的重力G
(2)再通过定滑轮匀速竖直向下拉动钩码,记下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
数据分析:F G
思考: 使用定滑轮不能省力,那为什么还要使用定滑轮呢?
使用定滑轮不省力,但是可以改变力的方向。

定滑轮不省力的原因
定滑轮实质上是一个等臂杠杆,比如向上提物体时,力的方向朝上,通过定滑轮就可以向下用力。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杠杆知识对滑轮进行分析,认识其本质。

2.动滑轮
(1)用弹簧测力计测出钩码和滑轮所受的总重G= N
(2)再通过动滑轮匀速拉动钩码F= N
数据分析:
实验结论: 动滑轮的使用能使力的大小变化,能省一半的力,但是不能改变力的方向动滑轮省一半的力的原因:
画出动滑轮的动力臂L1和阻力臂L2。

动滑轮的实质:动力臂是阻力臂2倍的杠杆,可以省一半力。

动滑轮由两根绳子共同承担重物,因此每根绳子各承担物重的一半.
【设计意图】在感性认识基础上进行测量实验,由数据理性分析滑轮的作用,并同杠杆知识分析其本质。

3.滑轮组
能否将定滑轮、动滑轮的优点结合起来?
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重和绳子拉力,发现同是一定滑轮和一动滑轮组装的滑轮组,其省力程度不同。

再由受力分析发现:使用滑轮组省力的多少由滑轮的组合形式和绳方法共同决定,对于由一根绳子的滑轮组,其平衡时动力(F1)与阻力(F2)之间的关系是F1=1/n F2其中n为承担生物和动滑轮总重的绳子股数。

确定滑轮组承担生物的绳子的股数,及滑轮组省力情况,关键是确定股数的数值。

动滑轮、滑轮组都可以省力,有没有省距离呢?通过测量发现,绳端移动的距离s1与物体被移动距离s2的关系是s1=ns2。

(注意:上述分析过程忽略了滑轮与轴之间的摩擦以及滑轮自重等因素)
【设计意图】从实验数据上得出滑轮组的特点,由受力分析认识其省力原因。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教学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