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人教版物理下《12.2滑轮》一等奖优秀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同步优秀教学案例:12.2滑轮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同步优秀教学案例:12.2滑轮
3.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4.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科学探究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热情,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培养学生尊重科学、追求真理的情感态度,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3.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热爱生活的情感,提高学生的生活品质。
作为一名特级教师,我将以此教学内容与过程为依据,注重学生的兴趣培养和知识传授,通过导入新课、讲授新知、学生小组讨论、总结归纳和作业小结等环节,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体验和指导,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和掌握滑轮的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综合能力。
五、案例亮点
1.生活实例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让学生感受到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2.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3.教师巡回指导,给予学生必要的提示和帮助,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探究。
(四)总结归纳
1.引导学生对滑轮的知识进行总结归纳,包括滑轮的类型、特点和应用。
2.强调滑轮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和实际应用价值,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热情。
5.综合实践活动: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思考滑轮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力,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这五个亮点案例充分体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策略,注重了学生的兴趣培养、知识传授和能力提高,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了基础。同时,这些亮点案例也展示了作为一名特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教学方法、学生主体地位和情感态度的培养,努力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综合能力。
2.实验演示:通过滑轮组的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到滑轮的工作原理和特点,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12.2滑轮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12.2滑轮教案

教案:人教版八年级下册12.2 滑轮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的物理教材,第12章第2节“滑轮”。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1. 了解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定义和特点。

2. 掌握滑轮组的概念及其省力特点。

3. 掌握滑轮的使用方法,能够正确计算滑轮的省力效果。

二、教学目标1. 能够说出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定义和特点,了解滑轮组的概念。

2. 能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滑轮的省力特点,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定义和特点,滑轮组的省力特点。

难点:滑轮组的省力计算,滑轮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滑轮组模型,绳子,重物。

学具: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上课之初,教师可以演示一个滑轮的实验,如用滑轮组提升重物,让学生观察和感受滑轮的省力特点。

2. 概念讲解: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滑轮的构造,讲解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定义和特点,如定滑轮固定位置,动滑轮随物体移动等。

3. 滑轮组讲解:教师讲解滑轮组的概念,让学生了解滑轮组的使用方法,如如何省力,如何改变力的方向等。

4. 例题讲解:教师可以举例讲解滑轮组的省力计算,如给定重物和滑轮组,让学生计算所需用力的大小。

5. 随堂练习:教师可以设计一些随堂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设计一个滑轮组,使物体提升一定高度所需用力最小。

6. 滑轮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滑轮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吊车、电梯等。

六、板书设计1. 滑轮的定义和特点2. 滑轮组的省力特点3. 滑轮组的应用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1. 请描述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定义和特点。

2. 请解释滑轮组的省力特点,并给出一个例子。

答案:1. 定滑轮固定位置,动滑轮随物体移动;定滑轮改变力的方向,动滑轮省力。

2. 滑轮组通过多根绳子承担同一重物,能够省力;例如,一个重200N的物体,用一个动滑轮提升需要用力200N,而用两个动滑轮组成的滑轮组提升,只需要用力100N。

人教版物理八下12.2《滑轮》教案

人教版物理八下12.2《滑轮》教案

教案:人教版物理八下12.2《滑轮》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12.2节《滑轮》。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滑轮的定义、分类、工作原理以及滑轮组的使用。

具体内容包括:1. 滑轮的定义:滑轮是一种简单机械,可以改变力的方向和大小。

2. 滑轮的分类:根据滑轮的形状和数量,分为动滑轮、定滑轮和滑轮组。

3. 滑轮的工作原理:滑轮的工作原理基于力的分解和杠杆原理。

4. 滑轮组的使用:滑轮组可以通过改变滑轮的组合方式,实现力的合成和分解。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滑轮的定义、分类和作用,能解释实际生活中的滑轮现象。

2. 掌握滑轮的工作原理,能运用滑轮解决简单的物理问题。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滑轮组的使用方法和滑轮的力的合成与分解。

2. 教学重点:滑轮的工作原理和滑轮组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滑轮模型、绳子、重物、黑板、粉笔。

2. 学具:学生手册、笔、尺子。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教室里的吊扇,引导学生发现吊扇就是利用滑轮的原理工作的。

2. 知识讲解:讲解滑轮的定义、分类和作用,通过示例让学生理解滑轮的工作原理。

3. 滑轮组的使用:讲解滑轮组的原理和应用,让学生学会如何使用滑轮组。

4. 例题讲解:讲解滑轮的力的合成与分解的例题,让学生掌握解题方法。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所学内容。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滑轮定义:能改变力的方向和大小的简单机械分类:动滑轮、定滑轮、滑轮组工作原理:力的分解和杠杆原理滑轮组:力的合成和分解七、作业设计1. 请用一句话解释滑轮的作用。

答案:滑轮可以改变力的方向和大小。

2. 请列举生活中常见的滑轮应用,并说明其原理。

答案:例子1:吊车利用滑轮组原理吊起重物;例子2:电梯利用滑轮原理上下运动。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对滑轮有了直观的认识,通过知识讲解和例题讲解,让学生掌握了滑轮的工作原理和滑轮组的应用。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教案第12章第2节《滑轮》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教案第12章第2节《滑轮》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教案第12章第2节《滑轮》作为一名资深的幼儿园教师,我对于教案设计有着丰富的经验。

下面是我设计的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教案第12章第2节《滑轮》的内容。

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掌握滑轮的原理和应用。

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滑轮的构造、工作原理和特点,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滑轮的构造、工作原理和特点,能够运用滑轮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和讨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滑轮的构造、工作原理和特点。

难点:滑轮组的设计和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滑轮组、绳子、重物、剪刀、胶带等。

学具:笔记本、彩笔、剪刀、胶带等。

五、活动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简单的滑轮小游戏,引发学生对滑轮的兴趣,然后展示一些生活中的滑轮应用,如吊车、滑轮组等,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讲解:介绍滑轮的构造、工作原理和特点,通过示例和图示进行讲解,让学生理解滑轮的工作原理。

3. 实践:让学生分组进行滑轮组的制作,使用剪刀和胶带将滑轮固定在合适的位置,然后用绳子和重物进行实验,观察滑轮组的工作效果。

4. 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制作的滑轮组的工作效果,讨论滑轮组的优缺点,以及如何改进滑轮组的设计。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滑轮的构造、工作原理和特点。

难点:滑轮组的设计和应用。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掌握了滑轮的构造、工作原理和特点,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在实践环节,学生分组进行滑轮组的制作和实验,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在讨论环节,学生分享了自己的制作经验,讨论了滑轮组的优缺点,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创新意识。

12.2滑轮(教学教案)-初中八年级下册物理同步教学(人教版)

12.2滑轮(教学教案)-初中八年级下册物理同步教学(人教版)

教案:12.2 滑轮初中八年级下册物理同步教学(人教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初中八年级下册物理第12章第2节“滑轮”。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滑轮的定义、分类和特点,滑轮组的省力特点,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应用,以及滑轮组的使用方法。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滑轮的定义、分类和特点,掌握滑轮组的省力特点及使用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滑轮组的省力特点及应用。

2. 教学重点:滑轮的分类、特点和滑轮组的使用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滑轮组模型、绳子、重物、多媒体设备。

2. 学具:笔记本、笔、测量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常见的滑轮装置,如吊车、晾衣架等,引导学生思考滑轮的作用和原理。

2. 知识讲解:介绍滑轮的定义、分类和特点,讲解滑轮组的省力特点及使用方法。

3. 例题讲解:运用多媒体展示滑轮组的使用实例,讲解滑轮组的工作原理和计算方法。

4.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组进行滑轮组实验,测量不同滑轮组的省力效果,并计算力的大小。

6. 知识拓展:介绍滑轮组在现代科技领域的应用,如航空航天、交通运输等。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滑轮1. 定义:利用轮轴原理,实现力的传递和变换方向的装置。

2. 分类:定滑轮、动滑轮、组合滑轮。

3. 特点:能减小力的大小,改变力的方向。

滑轮组1. 省力特点:力的乘积原理,多段绳子承担同一力,力的大小减小。

2. 使用方法:根据需求选择合适的滑轮组,计算力的大小和方向。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一个重200N的物体,通过一个定滑轮提升5m,求拉力的大小。

(2)一个重100N的物体,通过一个由两个动滑轮组成的滑轮组提升10m,求拉力的大小和方向。

2. 答案:(1)拉力大小为200N。

(2)拉力大小为50N,方向向上。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例和实验,使学生掌握了滑轮的定义、分类、特点和滑轮组的使用方法。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十二章12.2《滑轮》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十二章12.2《滑轮》教案

教案: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十二章12.2《滑轮》一、教学内容1. 滑轮的定义和分类:介绍滑轮的概念,区分动滑轮和定滑轮,讲解滑轮的作用和特点。

2. 滑轮的原理:讲解滑轮的工作原理,包括力的转换和方向的改变。

3. 滑轮组:介绍滑轮组的组成和应用,讲解滑轮组的省力特点。

4. 滑轮的选用:指导学生如何选择合适的滑轮,以提高使用效果。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滑轮的定义、分类和作用,掌握滑轮的工作原理。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探究的科学精神,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滑轮组的工作原理和选用方法。

2. 教学重点:滑轮的定义、分类和作用,滑轮的工作原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滑轮组、绳子、重物、多媒体设备。

2. 学具:笔记本、三角板、直尺、铅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常见的滑轮设备,如吊车、晾衣架等,引导学生思考滑轮的作用和原理。

2. 知识讲解:讲解滑轮的定义、分类和作用,阐述滑轮的工作原理。

3. 例题讲解: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滑轮应用,如滑轮组的使用,讲解解题思路和方法。

4. 随堂练习:让学生自主完成一些滑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动手操作:让学生亲自动手组装滑轮组,体验滑轮的工作原理,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6.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探讨滑轮组的选用方法,分享彼此的经验和心得。

8. 课后作业:布置一些有关滑轮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滑轮定义:分类:动滑轮、定滑轮作用:原理:力的转换、方向的改变滑轮组组成:应用:省力特点:选用方法:七、作业设计1. 请简述滑轮的定义、分类和作用。

2. 请解释滑轮的工作原理。

3. 请举例说明滑轮组在生活中的应用。

4. 请谈谈你如何选择合适的滑轮组,以提高使用效果。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知识讲解、例题讲解、随堂练习、动手操作等环节,让学生掌握了滑轮的基本知识和应用。

人教版8下物理12.2滑轮教案

人教版8下物理12.2滑轮教案

教案: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 12.2 滑轮一、教学内容1. 了解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定义和特点。

2. 掌握滑轮组的概念及其省力特点。

3. 探究滑轮组的使用方法及如何计算滑轮组的省力程度。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识别定滑轮和动滑轮,理解它们的工作原理和特点。

2. 能够组成滑轮组,并了解滑轮组的省力特点。

3. 能够运用滑轮组的原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滑轮组的使用方法及如何计算滑轮组的省力程度。

2. 教学重点: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定义、特点及滑轮组的概念。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滑轮组模型、绳子、重物、多媒体设备。

2. 学具:笔记本、笔、测量工具(如尺子、秤)。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展示一个滑轮组模型,让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认为这个滑轮组是如何工作的?它有什么特别之处?”引导学生思考滑轮组的特点和作用。

2. 知识讲解:教师讲解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定义、特点,并通过多媒体动画展示滑轮组的工作原理。

3. 例题讲解:教师展示一个滑轮组的使用实例,如升国旗,讲解如何计算滑轮组的省力程度。

引导学生理解滑轮组的使用方法。

4. 随堂练习:学生分组讨论,设计一个滑轮组,并用所学知识计算其省力程度。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5. 动手实践:学生分组进行滑轮组实验,测量不同组合的省力程度,并记录数据。

六、板书设计1. 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定义、特点。

2. 滑轮组的概念及其省力特点。

3. 滑轮组的使用方法及计算省力程度的方法。

七、作业设计1. 题目:设计一个滑轮组,计算其省力程度,并解释原理。

2. 答案:学生可根据所学知识,结合实际情况,设计滑轮组,计算省力程度,并阐述原理。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分析学生的掌握情况,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

2. 拓展延伸:学生可以结合生活实际,探究滑轮组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如工程吊车、无人机等。

八年级人教版物理下《12.2滑轮》一等奖优秀教学设计

八年级人教版物理下《12.2滑轮》一等奖优秀教学设计
把学到的知识用到解释实际问题中,联系实际,使学生获得对科学知识的热爱。
巩固、拓展所学知识




第二节滑轮
一、定滑轮:
1.定义:工作时,轴不随物体移动的滑轮叫定滑轮。
2.特点:使用定滑轮不省力,不省距离;但可以改变力的方向。
二、动滑轮:
1.定义:工作时,轴随着物体移动的滑轮叫动滑轮。
2.特点:使用动滑轮可以省力;但费距离,且不改变力的方向。
从学生的亲历出发,提出的问题才能激起学生思考、探究的欲望,学生的学习才会扎实、有效。
培养学生从评估中吸取经验教训的意识
,给学生较大的思考、活动空间,让他们从学习中学会学习,体会学习的乐趣。
通过实验探究,思考和总结滑轮组的工作特点和规律。
归纳学生的发言
把定滑轮和动滑轮组装在一起,应该就可以了。
引导学生实验探究,巡视指导,解决探究困难。
引导学生汇报探究成果
拓展实验
利用两个定滑轮和两个动滑轮,可以怎样绕绳子呢其拉力的大小及拉力移动的距离跟物重和物体上升的高度有何关系
三、交流与反馈
请同学们结合实验和理论分析,寻找一下滑轮组的规律
总结:有几股绳子承担着重物,绳子自由端用的拉力就是特征的几分之一。
且:
1、既能省力又能改变力的方向;
2、F=G物/n(不计摩擦、绳重和动滑轮重);
F=(G物+G动)/n(不计摩擦、绳重);
3、s=nh,h为重物上升高度,s为绳子自由端移动距离。
4、V拉=nV物,V拉为拉力移动的速度,V物为物体移动的速度;
其中:n为绳子段数,有几段绳子与动滑轮相连,n就为几;
四、运用拓展
A.F1B.F2 C.F3D.F4
4、图1中A是____滑轮。利用这样的装置把物体举高,用力的方向应向____(选填“上”、“下”)。如果用26牛的拉力,匀速提起50牛的物体,不计绳重和摩擦,滑轮A重牛。若要使物体上升2米,应将绳的自由端拉动____米。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十二章12.2《滑轮》优秀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十二章12.2《滑轮》优秀教案

《滑轮》优秀教案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定滑轮、动滑轮;2.知道定滑轮、动滑轮、滑轮组的作用;3.会根据要求使用和组装滑轮组。

过程与方法1.经历探究定滑轮、动滑轮工作特点的过程,进一步掌握用观察、对比来研究问题的方法;2.经历组装滑轮组的过程,学会按要求组装滑轮组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关心生活、生产中有关滑轮的实际使用,对实践中滑轮的工作特点具有好奇心; 2.具有利用简单机械改善劳动条件的愿望;3.通过了解简单机械的应用,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

教学重点动滑轮、定滑轮及滑轮组的作用及特点。

教学难点1.定滑轮及动滑轮的实质;2.滑轮组省力情况的判断,根据要求组装滑轮组。

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准备:滑轮、铁架台、钩码、细线、弹簧测力计、刻度尺、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杠杆这一种常用的简单机械,请大家一起回忆一下杠杆的种类以及各类杠杆的特点:省力杠杆:省力但费了距离。

费力杠杆:费力却省了距离。

等臂杠杆:不省力,也不省距离,可以改变力的方向。

今天,我们要一起学习另一种简单机械——滑轮。

漫画导入让学生观察和欣赏下面的三幅漫画,“胖子”利用滑轮将重物吊到二楼,“瘦子”想帮忙,却把自己吊了上去。

学生活动:观察思考,讨论交流。

想想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笑话?其中蕴含着什么科学道理?学生会带着“滑轮到底有什么作用”这一问题开始本节课的学习。

情景导入多媒体投影展示生活中常见的使用滑轮的一些画面:起重机吊臂上的滑轮、使用滑轮从井中提水、窗帘中的滑轮、升旗中的滑轮……学生活动:观察思考,讨论交流。

滑轮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很广泛,使用滑轮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好处和方便呢?滑轮的特点有哪些?在实际应用中如何连接滑轮?要想了解这些知识,需要学习本节课的内容。

引出课题:滑轮。

推进新课一、定滑轮和动滑轮1.定滑轮和动滑轮的概念教师活动:生活中,人们常常使用滑轮来提升重物。

请你观察桌上摆放的滑轮,说出它的结构特点,想一想滑轮的这些结构在提升重物时有什么功能吗?学生活动:出示一个滑轮,让学生观察其结构,归纳:滑轮就是边缘有槽、能绕轴心转动的轮子。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12.2《滑轮》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12.2《滑轮》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12.2《滑轮》作为一名资深的幼儿园教师,我对于设计这节幼儿园课程有着充分的思考和准备。

我以《滑轮》为主题,旨在让孩子们通过实践活动,了解和体验滑轮的原理和应用。

一、设计意图我采用了实践导向的设计方式,让孩子们在动手操作中感受和理解滑轮的原理。

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孩子们的动手能力、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二、教学目标通过这节课,我希望孩子们能够了解滑轮的基本原理,学会使用滑轮,并能够运用滑轮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是让让孩子们理解滑轮的原理,学会使用滑轮。

难点则是如何让孩子们能够将滑轮的原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我准备了滑轮组、绳子、重物等教具,以及画纸、彩笔等学具,以便孩子们在实践活动中的需要。

五、活动过程六、活动重难点活动的重点是让孩子们理解和掌握滑轮的原理,学会使用滑轮。

难点则是如何引导孩子们将滑轮的原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在课后,我会反思这节课的实施情况,看看孩子们是否能够理解和掌握滑轮的原理,以及他们是否能够将滑轮的原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同时,我也会考虑如何将滑轮的原理进一步拓展到其他物理现象的学习中。

这就是我对于《滑轮》这节幼儿园课程的设计和思考。

希望通过实践活动,让孩子们能够理解和掌握滑轮的原理,学会使用滑轮,并能够将滑轮的原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设计这节《滑轮》的幼儿园课程中,我有几个关键的细节需要重点关注。

如何让孩子们直观地理解滑轮的原理;如何设计实践活动,让孩子们能够通过动手操作,深入体验滑轮的作用;再次,如何引导孩子们思考和讨论,将滑轮的原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如何进行课后反思和拓展延伸,以确保孩子们能够真正理解和掌握滑轮的原理。

为了让孩子们直观地理解滑轮的原理,我选择了实物演示的方式。

我会准备一个滑轮组,让孩子们亲眼看到滑轮如何工作,以及滑轮如何改变力的方向和大小。

通过这种方式,我希望孩子们能够直观地感受到滑轮的作用,从而更好地理解滑轮的原理。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 第节 滑轮-公开课比赛一等奖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 第节 滑轮-公开课比赛一等奖
3、分析实验数据,归纳实验结论
4、观察、思考、回答问题
5、思考、作答
1、思考、讨论、作答:把定滑轮和动滑轮组装在一起,应该就可以了。
2、观察、按实物图组装滑轮组
3动手操作、思考、讨论为什么,阅读教材,寻求原因。
4、归纳结论
学生总结
通过日常生活及高科技中简单机械的应用实例分析,拉近物理与生活的关系,反映出物理是有用的。
利用两个定滑轮和两个动滑轮,可以怎样绕绳子呢
聆听、回顾、回答问题
接合实物看图,思考并回答:滑轮是边缘有凹槽,能绕轴转动的小轮。
1、以小组设计提起钩码的不同方法
2、甲、乙两组派代表PK不同绕线方法并演示。
学生展示、观察、比较,归纳出定滑轮和动滑轮的概念写在导学案
3、回答、观察
1、看教材,思考为什么
2、明确步骤,设计表格,以组探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
二、认识滑轮
三、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探究1)
四、探究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探究2)
五、探究滑轮组的特点(探究3)
六、小结本节知识点
七、布置作业
八、本节拓展
介绍简单机械的应用、章首图史实、引出滑轮并板书课题。
展示各种滑轮图片、实物,请学生观察图片中各种滑轮的结构。
二、动滑轮:
1.定义:工作时轴随着物体移动的滑轮叫动滑轮。
2.特点:使用动滑轮可以省力; 但费距离,且不改变力的方向。
三、滑轮组:
1定义:定滑轮与动滑轮的组合叫滑轮组。
2特点:使用滑轮组既可以省力; 又可以改变力的方向。
课后反思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关心生产、生活中滑轮的应用,有利用滑轮的意识。

八年级物理下册第12章 第2节《滑轮》省优获奖教案 新人教版

八年级物理下册第12章 第2节《滑轮》省优获奖教案 新人教版

滑轮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一、知识与技能1、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能够识别生活和生产中常见的滑轮。

2、会根据要求使用和组装简单的滑轮组。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结构。

2、通过实验探究,了解定滑轮和动滑轮以及滑轮组的特点。

3、通过实验探究,学习数据信息处理的方法,有初步处理信息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实验探索中,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通过分析数据,感受收集数据信息的重要性。

2、通过学习,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

教材分析重点教学重点:定滑轮、动滑轮的特点难点教学难点:理解滑轮的实质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实验探究—归纳教学法教具准备滑轮、铁架台、钩码、细线、(学生实验8组、演示实验)弹簧秤、刻度尺。

教学过程导入一、引入新课从生活中的滑轮引入,提出问题。

给出滑轮实物,让学生观察滑轮的构造,认识滑轮。

新授二、新课教学观察课本图9-9甲,乙两图,思考两次使用滑轮有什么不同?(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得出:(一)滑轮:定滑轮:滑轮的轴不随物体一起移动的滑轮。

动滑轮:滑轮的轴随物体一起移动的滑轮。

提出问题:工人师傅要把货物提升到同一高度,使用哪种滑轮好?或使用这两种滑轮各有什么好处?将猜测可能出现结果写在黑板上:①省力②省距离③省功④或﹍结合学生讨论结果,确立研究课题。

两个滑轮还有什么区别吗?(二)定滑轮、动滑轮的特点1、提出问题:小组合作,采用绳和一个滑轮将货物提到高处,你有什么方法?请用钩码替代重物来实验.课题:使用定(动)滑轮是否省力?或省距离?2、实验探究:首先按图(a)或(b)组装器材,用弹簧秤和刻度尺分别测出力和距离,将测量结果填入表格。

(教师巡回指导解决出现的问题)实验次数物体重力(N)物体升高的高度(cm)弹簧秤示数(N)弹簧秤升高的高度(cm)用力的方向123交流讨论:组织指导学生分组交流讨论。

(1)比较1、2两次实验,使用定滑轮与不使用滑轮直接提升物体时拉力的大小有什么不同?拉力的方向有什么不同?(2)比较1、3两次实验,使用动滑轮与不使用滑轮直接提升物体时拉力的大小与方向又有什么不同?结论:A、使用定滑轮不省力也不费力,但可以改变力的方向.s=h,F=G.B、使用动滑轮可以省一半的力,但费一倍的距离,不改变力的方向.S=2h,F=G/2.同样用滑轮提升重物,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结果呢?学生分析回答后,教师演示。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12.2《滑轮》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12.2《滑轮》教案

教案: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12.2《滑轮》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12.2节《滑轮》。

本节课主要介绍滑轮的类型、特点和应用,以及如何计算滑轮组的使用。

具体内容包括:1. 了解滑轮的定义和分类,包括动滑轮和定滑轮。

2. 掌握滑轮的工作原理和特点,如省力、改变力的方向等。

3. 学习滑轮组的计算方法,包括计算承担物重绳子的段数和承担的力。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识别和区分动滑轮和定滑轮,了解它们的工作原理和特点。

2. 学会使用滑轮组,并能够计算滑轮组的使用效果。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1. 滑轮的定义和分类。

2. 滑轮的工作原理和特点。

3. 滑轮组的计算方法。

难点:1. 滑轮组的使用效果计算。

2. 如何在实际情境中应用滑轮组。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滑轮模型。

2. 绳子。

3. 重物。

学具:1. 滑轮组实验器材。

2. 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一个滑轮组的使用情景,引导学生思考滑轮的作用和原理。

2. 讲解:介绍滑轮的定义、分类和特点,解释滑轮组的工作原理。

3. 实验:学生分组进行滑轮组实验,观察滑轮组的使用效果,并记录实验结果。

4. 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滑轮组的计算方法,分享实验结果和心得体会。

5. 练习:教师给出几个滑轮组的实例,学生独立计算使用效果。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12.2 滑轮滑轮的定义:滑轮是一种能够改变力的方向和大小的装置。

滑轮的分类:动滑轮定滑轮滑轮的特点:改变力的方向滑轮组的计算方法:计算承担物重绳子的段数计算承担的力七、作业设计1. 请描述动滑轮和定滑轮的区别,并说明它们的工作原理。

2. 给出一个滑轮组的实例,计算其使用效果。

3. 思考一下,滑轮组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举例说明。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1. 本节课通过实验和练习,学生是否掌握了滑轮的定义、分类和特点?2. 学生是否能够正确使用滑轮组,并计算使用效果?3. 学生在实验和练习中遇到的问题,教师是否给予了及时的指导和帮助?拓展延伸:1. 研究一下,滑轮组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如航空航天、建筑等。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12.2 滑轮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12.2 滑轮

教案: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12.2 滑轮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12章第2节,主要内容包括:1. 了解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工作原理。

2. 掌握滑轮组的省力特点。

3. 探究滑轮组机械效率的计算方法。

二、教学目标1. 能够说出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工作原理,理解滑轮组的省力特点。

2. 会计算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能够运用滑轮组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计算方法及应用。

2. 教学重点: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工作原理,滑轮组的省力特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滑轮组模型、绳子、重物、计算器。

2. 学具:笔记本、笔、测量工具(如尺子、天平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展示一个滑轮组模型,让学生观察并描述滑轮组的工作原理。

2. 知识讲解:教师讲解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工作原理,动滑轮可以改变力的方向,而定滑轮则不能。

同时,讲解滑轮组的省力特点,即使用滑轮组可以减小所需的力。

3. 例题讲解:教师出示一道有关滑轮组的例题,如:“一个重20N的物体,通过一个动滑轮和一个定滑轮组成的滑轮组,提起物体所需的力是多少?”教师引导学生一起解决这道题目,讲解解题思路和方法。

4. 随堂练习:学生分组进行随堂练习,运用滑轮组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5. 滑轮组机械效率的探究: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定滑轮:工作原理:改变力的方向,不省力也不费力。

动滑轮:工作原理:改变力的方向,省力但费距离。

滑轮组:省力特点:使用滑轮组可以减小所需的力。

机械效率:计算方法:机械效率 = 有用功 / 总功。

七、作业设计1. 题目:一个重10N的物体,通过一个动滑轮和一个定滑轮组成的滑轮组,提起物体所需的力是多少?2. 答案:提起物体所需的力为5N。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教师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对滑轮组的理解程度如何,是否需要加强巩固。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12.2滑轮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12.2滑轮教案

教案:人教版八年级下册12.2滑轮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的物理教材,第12章第2节,主要讲述了滑轮的原理和应用。

具体内容包括:1. 了解滑轮的定义和分类;2. 掌握滑轮的工作原理和特点;3. 学习滑轮组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4. 探索滑轮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能够说出滑轮的定义和分类,理解滑轮的工作原理和特点;2. 能够运用滑轮组解决问题,提高动手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实验观察和分析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滑轮的定义和分类,滑轮的工作原理和特点;难点:滑轮组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滑轮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滑轮组模型,绳子,重物;学具:学生分组实验器材,笔记本,彩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请同学们观察生活中常见的滑轮,试着说出滑轮的定义和分类。

2. 知识讲解:介绍滑轮的定义和分类,讲解滑轮的工作原理和特点。

3. 实验演示:用滑轮组模型进行实验,展示滑轮组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a. 滑轮组是如何工作的?b. 使用滑轮组时应注意什么?5. 例题讲解:讲解滑轮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滑轮提升重物的问题。

6. 课堂讨论:请同学们举例说明滑轮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并讨论滑轮的优缺点。

7. 板书设计:板书滑轮的定义、分类、工作原理和特点,以及滑轮组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8. 作业设计:题目1:请同学们画出一种滑轮组的示意图,并说明其工作原理。

题目2:解答滑轮提升重物的问题。

答案:题目1:见附件;题目2:见附件。

六、板书设计滑轮定义:……分类:……工作原理:……特点:……滑轮组使用方法:……注意事项:……七、作业设计题目1:请同学们画出一种滑轮组的示意图,并说明其工作原理。

答案:见附件。

题目2:解答滑轮提升重物的问题。

答案:见附件。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使同学们对滑轮有了直观的认识,通过实验演示和随堂练习,使同学们掌握了滑轮组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十二章第2节滑轮教学设计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十二章第2节滑轮教学设计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十二章第2节滑轮教学设计作为一名资深的幼儿园教师,我对于孩子们的教育有着丰富的经验和独到的见解。

我始终坚信,孩子们应该在快乐中学习,在游戏中成长。

下面,我将以第一人称,向大家分享我设计的一次幼儿园教学活动。

一、设计意图:我设计的这节课,主要围绕滑轮展开。

我希望通过这节课,让孩子们了解滑轮的原理,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同时,我也希望通过这节课,激发孩子们对科学的兴趣,让他们在快乐中学习,在游戏中成长。

二、教学目标:1. 让孩子们了解滑轮的定义和原理。

2. 培养孩子们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激发孩子们对科学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滑轮的定义和原理。

难点:如何让孩子们理解和掌握滑轮的原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滑轮模型、绳子、重物。

2. 学具:每个孩子准备一个滑轮模型、绳子和重物。

五、活动过程:1. 引入:我通过一个简单的滑轮小游戏,让孩子们初步接触到滑轮。

我提问:“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它有什么作用呢?”孩子们纷纷举手回答,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滑轮。

2. 讲解滑轮的原理:我拿出滑轮模型,向孩子们讲解滑轮的定义和原理。

我通过实际的操作,让孩子们看到滑轮是如何改变力的方向和大小的。

在这个过程中,我鼓励孩子们积极提问,解答他们的疑惑。

3. 动手实践:让孩子们自己动手,用滑轮模型、绳子和重物进行实践。

我指导他们如何正确地使用滑轮,观察滑轮的作用。

在这个过程中,我巡回指导,帮助孩子们解决遇到的问题。

4. 团队协作:我将孩子们分成小组,让他们团队合作,用滑轮模型、绳子和重物完成一个任务。

这个任务旨在让孩子们在实践中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滑轮的原理,同时也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活动重难点:1. 重点:滑轮的定义和原理。

2. 难点:理解和掌握滑轮的原理。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我反思这节课的优点和不足。

优点在于孩子们积极参与,动手能力强,团队协作良好。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优秀教学案例:12.2滑轮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优秀教学案例:12.2滑轮
2.问题情境:创设具有挑战性和探究性的问题,如“如何用滑轮系统吊起一辆重达数十吨的货车?”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滑轮的原理和应用。
3.实验情境:设计有趣的滑轮实验,如滑轮速度实验、滑轮力的大小实验等,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直观地观察和理解滑轮的工作原理。
(二)问题导向
1.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滑轮的原理和应用。
2.问题驱动的学习方式:本案例通过提出具有挑战性和探究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滑轮的原理和应用。学生通过解决问题的方式,深入理解滑轮的工作原理,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3.小组合作的学习模式:本案例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模式,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和交流,共同探讨滑轮的原理和应用。通过合作实验、分享与展示等环节,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
3.提醒提交:提醒学生按时提交作业,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下一步的教学做好准备。
五、案例亮点
1.现实生活情境的创设:本案例以实际生活中的滑轮应用为切入点,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通过展示现实生活中滑轮应用的图片或视频,如起重机、滑轮组等,让学生感受到滑轮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学生对滑轮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优秀教学案例:12.2滑轮
一、案例背景
本节内容是针对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的“12.2滑轮”一节。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简单机械和重力等基础知识,但对滑轮系统的工作原理及应用还较为陌生。针对这一情况,我以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为核心,设计了一份优秀教学案例。
案例以一个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为切入点:如何用一台起重机吊起一辆重达数十吨的货车?通过对问题的探讨,引导学生思考滑轮系统的应用和优势。接着,通过展示各种滑轮装置的图片和模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滑轮的构造和作用。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滑轮系统的工作原理,探讨其如何改变力的方向和大小。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12.2滑轮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12.2滑轮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1. 了解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定义和特点。

2. 掌握滑轮组的概念,以及滑轮组的省力特点。

3. 掌握滑轮组绳子的绕法,以及如何判断滑轮组的省力情况。

4. 会运用滑轮组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定义、特点和应用,能够判断滑轮的类型。

2. 使学生理解滑轮组的省力特点,能够运用滑轮组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定义、特点和应用;滑轮组的省力特点及绳子的绕法。

难点:滑轮组的省力情况判断;运用滑轮组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滑轮组模型、绳子、剪刀、胶带等。

学具:学生手册、笔记本、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上课之初,教师可以展示一个滑轮组模型,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个模型是如何工作的?它有什么特点?2. 讲解与演示:教师讲解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定义、特点和应用,并进行演示。

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感受滑轮的工作原理。

3. 滑轮组的讲解与演示:4. 例题讲解:教师选取一道有关滑轮组的例题,讲解解题思路和方法,引导学生运用滑轮组解决实际问题。

5. 随堂练习:教师给出几道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

教师及时批改,给予指导和讲解。

6.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应包括:1. 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定义、特点。

2. 滑轮组的省力特点及绳子的绕法。

3. 滑轮组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1. 判断下列滑轮组是省力还是费力,并说明理由。

题目一:一个重为10N的物体,通过一个动滑轮和一个定滑轮组成的滑轮组提升,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为2m。

题目二:一个重为20N的物体,通过一个定滑轮和一个动滑轮组成的滑轮组提升,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为3m。

2. 应用滑轮组解决实际问题。

题目:一桶水重20N,请设计一个滑轮组,使得提起桶水的力最小。

答案:1. 题目一:省力;题目二:省力。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第十二章第2节《滑轮》优质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第十二章第2节《滑轮》优质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第十二章第2节《滑轮》优质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2)知道简单机械的一些应用过程和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结构(2)通过探究,了解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了解简单机械的应用,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

教学重点: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结构、特点及作用教学难点:正确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实验教学准备定滑轮、动滑轮、钩码、细绳、测力计、铁架台、刻度尺教学过程1、引入让同学们观看书上的漫画。

问:为什么瘦子却拉不住这个物体?2、定滑轮和动滑轮(1)介绍滑轮周边有槽,能绕轴转动的轮子。

(2)请学生用滑轮把钩码提升到一定的高度。

(学生自由组装)这个时候学生应该会出现不同的方法。

在学生实验完成后,选取不同的类型放在讲台上进行讲解。

(1)定滑轮:提升物体时滑轮不随物体一起移动。

(2)动滑轮:提升物体时滑轮随物体一起移动。

3、探究:定滑轮与动滑轮的特点学生自己动手探究,明确探究目的,设计数据表格,通过分析得出结论。

在学生自己探究时,引导是非常重要的,强调学生在提升物体时一定要匀速移动。

分析:定滑轮不能省力,但能改变力的方向;动滑轮不能改变力的方向,但能省一半力。

动滑轮在省力的同时,却费了一倍的距离。

此时,教师可以根据情况,用杠杆的知识分析一下,定滑轮、动滑轮的特点。

另外:在探究过程中,由于滑轮本身有重力,和绳子有摩擦,结果可能不太一样,教师应交待清楚。

并提出在动滑轮中:F=G物+G动24、滑轮组动滑轮可以省力,却不能改变力的方向;定滑轮能改变力的方向,却不能省力。

有什么办法既能省力又能改变力的方向吗?引入滑轮组。

(1)将动滑轮和定滑轮组合在一起就形成了滑轮组。

让学生自己组装,教师巡视指导。

(要求既能省力又能改变力的方向)再让学生用测力计测量一下,归纳其特点:(2)使用滑轮组时,滑轮组用几段绳子吊着物体,提起物体所用的力就是物重的几分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引导学生实验探究,巡视指导,解决探究困难。
引导学生汇报探究成果
拓展实验
利用两个定滑轮和两个动滑轮,可以怎样绕绳子呢其拉力的大小及拉力移动的距离跟物重和物体上升的高度有何关系
三、交流与反馈
请同学们结合实验和理论分析,寻找一下滑轮组的规律
总结:有几股绳子承担着重物,绳子自由端用的拉力就是特征的几分之一。
1.定滑轮左端绳子下端挂着相同的重物,若在定滑轮右端的绳子自由端分别沿三个方向用力(如图所示),力的大小分别为:F1、F2、F3,则()。
A.F1最大
B.F2最大
C.F3最大
D.三个力一样大
2.根据绕线确定F与G的大小关系(不计摩擦、绳重和动滑轮重)
3、如下图所示,用四个滑轮组分别匀速提升重力相同的物体,若不计滑轮重、绳重及摩擦,其中用力最小的是()
给出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定义。
二、合作探究
(一)探究活动1:利用定滑轮和动滑轮提升重物
1、教师强调实验要点,老师先做示范
2、引导学生组装滑轮,进行实验探究,巡视指导时,引导一部分学生组装定滑轮,另一部分同学组装动滑轮。解决探究困难。
3、引导两名学生分别上台汇报探究过程和成果
4、引导学生讨论分析一个滑轮为什么会呈现两种探究结果。
且:
1、既能省力又能改变力的方向;
2、F=G物/n(不计摩擦、绳重和动滑轮重);
F=(G物+G动)/n(不计摩擦、绳重);
3、s=nh,h为重物上升高度,s为绳子自由端移动距离。
4、V拉=nV物,V拉为拉力移动的速度,V物为物体移动的速度;
其中:n为绳子段数,有几段绳子与动滑轮相连,n就为几;
四、运用拓展
画滑轮的杠杆示意图展示分析动滑轮和定滑轮的优点和缺点生活的关系反映学生能够任务开始逐步引学生进入探究轨道树学生学习的自信心让学习中来通过他与扎实有效地获取知识锻练能力
八年级人教版物理下《12.2滑轮》一等奖优秀教学设计(共5页)
课题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12章第2节滑轮
学校
责任人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1



把学到的知识用到解释实际问题中,联系实际,使学生获得对科学知识的热爱。
巩固、拓展所学知识




第二节滑轮
一、定滑轮:
1.定义:工作时,轴不随物体移动的滑轮叫定滑轮。
2.特点:使用定滑轮不省力,不省距离;但可以改变力的方向。
二、动滑轮:
1.定义:工作时,轴随着物体移动的滑轮叫动滑轮。
2.特点:使用动滑轮可以省力;但费距离,且不改变力的方向。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二力平衡、功、功率、杠杆这些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是对功和功率的延续,是对简单机械学习的深化。教材对滑轮组的特点没做探究,因此还需补充。




知识
技能
1、能识别动滑轮和定滑轮。
2、能通过实验,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并能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滑轮解决实际问题。
3、会安装滑轮组,并能根据安装情况分析施加拉力大小与物重的关系。。
分析动滑轮和定滑轮的优点和缺点
聆听,思考
学生讨论后各抒己见。
尝试组装滑轮组并展示
进行实验、收集数据
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展示汇报探究成果
学生经过思考和操作后回答问题
同样可以从定滑轮开始绕线,或从动滑轮开始绕线。
交流、讨论
总结规律
认真思考,完成练习。
动手做一做
回忆本节课所学内容,并相互谈谈
激趣激疑,引导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A.F1B.F2 C.F3D.F4
4、图1中A是____滑轮。利用这样的装置把物体举高,用力的方向应向____(选填“上”、“下”)。如果用26牛的拉力,匀速提起50牛的物体,不计绳重和摩擦,滑轮A重牛。若要使物体上升2米,应将绳的自由端拉动____米。
小结本节课所学得的知识
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笑话?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滑轮、细绳、钩码、弹簧测力计、刻度尺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
1、、播放滑轮应用的视频:胖子利用滑轮将重物吊到二楼,瘦子想帮忙,却把自己吊了上去。
2、启发学生观察滑轮结构特点
3、展示教科书中旗杆和起重机的图片,提问:下面两个滑轮在使用上有什么不同呢?
5、总结:
(1)定滑轮的特点:使用定滑轮不省力,但可以改变力的方向
(2)定滑轮的特点:使用动滑轮可以省力,但不可以改变力的方向,而且费距离
(二)探究活动2:探究动滑轮和定滑轮的实质
1、从问题入手,定滑轮为什么不能省力而动滑轮可以省力?引导学生思考,探究问题的成因。
2、老师通过课件和实物进一步说明:
定滑轮的实质是一个等臂杠杆;
观察滑轮结构特点,说出滑轮的结构。
看图,思考并回答:
国旗上升时,旗杆顶端的滑轮不随物体一起移动。
货物上升时,电动机下面的滑轮随物体一起移动。
小组合作进行实验、收集数据、分析数据、得出结论。以小组竞赛的形式展示汇报探究成果
观察两名学生的汇报演示
学生思考、讨论,说出自己的想法和依据。
画滑轮的杠杆示意图,展示
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分析,拉近物理与生活的关系,反映出物理是有用的。
从学生能够完成的任务开始,逐步引领学生进入探究轨道,树立学生学习的自信心,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通过他们的亲身参与,扎实有效地获取知识,锻练能力。及时的展示进一步巩固学习成果,给学生较大的思考、活动空间,让他们从学习中学会学习,体会学习的乐趣。
其中:n为绳子段数,有几段绳子与动滑轮相连,n就为几;




过程
方法
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现过程,学会从简单的物理现象中归纳出物理规律,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等学习方法和科学的思维观。
情感
态度
初步认识滑轮在生产生活中的运用,获得对科学的热爱及亲近感。
教学重点
研究动滑轮和定滑轮的特点。
教学难点
使用和组装滑轮组。
突破重难点的设想
在认识滑轮的过程中,体会对比的探究方法。
动滑轮滑轮的实质一个动力臂是阻力臂两倍的杠杆。
3、引导学生分析现在的探究活动3:探究滑轮组的特点
引导,提问
定滑轮可以改变力的方向,但不能省力。动滑轮可以省力,但不能改变力的方向。能否得到这样一种机械,它既可以省力,又可以改变力的方向呢?
归纳学生的发言
把定滑轮和动滑轮组装在一起,应该就可以了。
从学生的亲历出发,提出的问题才能激起学生思考、探究的欲望,学生的学习才会扎实、有效。
培养学生从评估中吸取经验教训的意识
通过他们的亲身参与,扎实有效地获取知识,锻练能力。及时的展示进一步巩固学习成果,给学生较大的思考、活动空间,让他们从学习中学会学习,体会学习的乐趣。
通过实验探究,思考和总结滑轮组的工作特点和规律。
三、滑轮组:
1.定义:定滑轮与动滑轮的组合叫滑轮组。
2.特点:使用滑轮组既可以省力;又可以改变力的方向。
总结:
(1)既能省力又能改变力的方向;
(2)F=G物/n(不计摩擦、绳重和动滑轮重);
F=(G物+G动)/n(不计摩擦、绳重);
(3)s=nh,h为重物上升高度,s为绳子自由端移动距离。
(4)V拉=nV物,V拉为拉力移动的速度,V物为物体移动的速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