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情绪和情感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情感是人的内心体验和主观感受,具有稳定性和深刻性特点
3)从稳定性程度看,情绪具有情境性和短暂性的特点
情感则具有较大的稳定性和持久性,一经产生就相对稳定,不受情境所左右
4)从表现方式看,情绪具有明显的冲动性和外部表现的特点
情感则以内蕴的形式存在或以内敛的方式加以流露,始终处于人的意识调节支配下
联系:情绪是情感的外部表现,情感是情绪的本质内容,两者紧密联系。
第九章情绪和情感
情绪的功能:1)适应功能2)组织功能
3)信息功能:面部表情、身段表情、言语表情
情绪和情感的关系
区别:1)从需要角度看,情绪一般与人的生理需要是否满足相联系
情感是人类特有的心理活动,通常包括与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复杂而又稳定的态度体验。
2)从发生角度看,情绪具有反应性和活动性的特点,受情境影响较大
从众类型:1、行为上从众,内心也从众(真从众)
2、行为上从众,内心不从众(权益从众)
3、内心从众,行为不从众(假从众)
从众特点:1、面对群体压力表现出从众
2、从众行为在某种程度上具有强制性
3、从众过程中的去个性化
影响从众行为的主客观因素:1、群体规模与特点
2、社会支持
3、任务的熟悉程度
4、性别
影响服从行为的因素:1、他人的支持会影响个体的服从行为
影响成就动机的因素:
1.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文化条件对人的成就动机水平的高低具有一定影响
2.成就动机高低与童年期所受家庭教育关系密切
3.教师的言行影响学生成就动机的强弱
4.经常参加竞争和竞赛活动的人要比一般人的成就动机强
5.学生的学习成绩与其成就动机呈正相关
6.个人的成败经验对其成就动机具有一定影响
7.个人对学习或工作难度的看法会影响成就动机
3.态度的认知不协调理论
费斯汀格认为,认知是个体对环境、他人及自身行为的看法、知识和态度的总和。
1、协调
2、不相干
3、不协调或失调
4.态度的平衡理论
海德认为,客观事物都是相互作用和相互联系的,事物之间由于相互影响而组成了单元或系统。平衡理论在于单元内或系统内各部分是否平衡,不平衡就有压力,压力就会促使人去寻求态度变化以实现平衡。
4.自我防御功能
5.社会适应功能
态度形成理论
1、态度学习论
态度形成的学习论认为,态度是个体通过联结学习、强化学习和观察学习而习得的。
态度联结学习建立在经典型条件反射理论的基础上
态度的强化学习建立在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基础上
态度的观察学习,强调模仿在态度形成中的重要性
2.态度的分阶段变化理论
凯尔曼认为,态度的形成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服从、认同、内化
动机的作用:激发功能
指向功能
激励功能
动机的种类:根据与需要相关联的性质分为:生理性动机、社会性动机
根据影响范围和持续作用的时间长短分为:长远的、概括的动机和暂时的具体的动机
根据性质和社会价值:高尚动机、卑下动机
根据在活动中的地位和所起作用的大小:主导动机、辅助动机
生理性动机:饥饿动机
渴动机
性动机
社会性动机:
方差分析模型
可选择的原因有三类:第一类,属于行动者个人方面的原因,包括个体的人格、心境、态度、能力第二类,属于环境方面的原因,如个体所处的情境、他人的影响、社会团体所给予的压力第三类,属于行为对象或刺激对象方面的原因。对这三种归因,分别称为个人归因、环境归因、刺激归因。
一致性
独特性
一贯性
4.韦纳对归因理论的贡献
意志品质的特性:1.意志的自觉性
2意志的果断性
3.意志的自治性
4.意志的坚韧性
意志品质的培养
1.加强目的性教育,注意培养道德情感
2.组织实践活动,以取得意志锻炼的直接经验
第十一章动机
动机产生的条件:内在条件:人的需要
外在条件:能够满足需要的事物
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最初提出需要有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后来又补充了认知需要、审美需要和超越的需要。
一、.好奇动机
儿童的好奇动机,一般以三种方式表现出来:
第一,感官探索
第二,动作操弄
第三,好问
二、成就动机
默里,提出“成就需要”
麦克莱兰,成就动机和个人的抱负水平存在着密切的关系。社会成员成就动机水平的
高低关系到社会经济与科技的发展速度,成就动机高的社会,往往比成就动
机低的社会具有更高的生产力。
阿特金森,与成就动机有关的目标倾向(Ts)是三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2.情绪的认知理论
1)阿诺德和拉扎勒斯的认知—评价情绪理论
评估刺激之后才能产生情绪
2)沙赫特和辛格的情绪两因素理论
人的情绪,实际上是认知过程、生理状态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不良情绪的调控
1.觉知自己的情绪状态
2.转移注意力
3.合理的发泄情绪
4.主动用言语控制调节情绪
健康情绪的培养
1.学校的情绪智力教育
任务的难度、运气、家庭条件等原因都是外源性的,是外归因)
第二个维度:稳定的归因和不稳定的归因(任务的难度、能力、家庭条件等原因是稳定的归因,努力、运气、心境等原因是不稳定的归因)
第三个维度:可控归因和不可控归因(努力等原因是可以受个人控制的归因,运气等原因则是不能被个人意志控制的归因。)
把人对活动和失败的原因总括为四个因素:努力、能力、运气和任务难度
三维归因结构:因素源、稳定性、控制性
当个体把行为成败的原因归因于外部的和不可控的因素的话,就会降低个体的行为动机;
而把行为结果归因为内部的、可控的因素,就会增加个体的行为动机。
人际关系
舒茨将人际关系分为不同类型,即基本的人际关系取向。
人们有三种基本需求:包容需要(人们愿意与他人交往,并建立和维持和谐关系的需要)
归因理论
人的行为的原因有两类:1.行为者个人方面的原因,如个人的兴趣、动机、性格、态度、
能力、努力(内部归因)
2.环境导致个体或群体行为产生的原因,如行为者的周围环境、
对行为者有影响的其他人、运气、工作难易程度(外部归因)
归因的基本原则是寻求事件的原因。在个体寻求事件的原因是,会从内外源、稳定性、
控制性三个维度进行综合考虑。
4、群体内成员存在着某种整体观念或隶属观念
5、不同群体尤其相应的群体规范
群体对成员的影响:1、群体能够满足成员的需要
2、群体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与影响群体成员的某些需要和行为
群体规范的作用:1、维系群体的存在
2、统一群体成员的认识
3、指引群体成员的行为
个体受群体规范影响的四个方面的心理效果:归属感、认同感、行为的定向作用、惰性作用
归因理论最早由海德提出,他认为,一个人的成功,可以归因于自己的努力或能力,一个人
的失败,可以归因于环境和他人的过错。归因既可以是内源性的,也可以是外源性的。在内
外源的归因中,还可以分为稳定和不稳定归因维度。
韦纳的三维归因理论
把成败的原因分为三个维度:
第一个维度:内归因和外归因(努力、能力、个性等原因都是内源性的,是内归因;
控制需要(人们在权利或权威基础上建立并维持良好关系的需要)
情感需要(人们在情感基础上与他人建立并维持联系的需要)
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外貌
能力
邻近
相似
互补
性格因素
人际关系的测量:社会测量法
群体特征:1、群体表现为一定人数的集合
2、群体内成员之间存在持续的心理上或行为上的相互关系
3、群体成员存在着共同目标,并以此作为群体存在的心理基础
2)克服困难,实现所作出的决定
挫折的行为反应
挫折承受力是指人在面对挫折时能够摆脱困难,避免心理活动与行为表现失常的能力。不同人产生的挫折感是不同的,取决于很多条件:
1)对诱发挫折事件的认识
2)个人的挫折经历
3)个人的抱负水平
4)个体的自信心
5)个人性格、气质上的差异
6)是否了解其他遭遇相同或相似挫折情境的人的反应
3、投射倾向
是指由于个体所具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的某种特性,因而推断他人也由于自己相同特性的心理现象。
(以己度人,将心比心)
归因理论
1.海德的归因理论
个人行为的原因有两大类:一类是行为者个人行为方面的原因,诸如个人的兴趣、动机、性格、态度、能力、努力等。归因于这方面就是内部归因
一类是外界导致个体或群体行为产生的原因,诸如行为者周围的环境、对行为者有影响的其他人、运气、工作难易程度等。如果归因于这方面,则是外部归因或情境归因。
2.家庭的早期情绪智力教育
第十章意志
意志行动的特征:1.自觉的目的性
2.随意运动
3.克服困难
意志与认知、情绪和情感的关系
意志过程与认知过程的相互关系
(1)意志过程是以认知过程为前提,离开了人的认知过程,意志过程就不可能产生
(2)意志过程对认知过程也有很大影响。没有人的意志努力,就不可能有认知过程,更不可能有认知活动过程深入和持久。
2、个体当时的情绪状态会影响个体的服从行为
3、权威水平会影响个体的服从行为
从众和服从行为的区分1、多数意志的社会压力会造成从众,随着社会压力的增大,强使个体从事某种行为,称为服从。服从是在他人尤其是在具有权威的人的直接要求、命令下完成
2、个体在作出服从行为是,服从是在被迫情况下发生的,行为过程中个体通常带有不满意、不情愿等消极情绪。
意志过程与情绪情感过程的相互关系
(1)情绪和情感既可以成为意志行动的阻力。
(2)意志能够控制情绪,使情绪服从人的理智
意志行动过程
1.采取行动阶段
1)动机斗争(双趋冲突、双避冲突、趋避冲突、多重趋避冲突)
2)确定行动目标
3)选择行动的方式方法
4)制定行动计划
2.执行决定阶段
1)根据既定方案积极组织行动,实现预定目的
情绪和情感种类
情绪种类:心境
激情
应激:警觉阶段、阻抗阶段、衰竭阶段
情感种类:道德感
理智感
美感
情绪的生理机制
植物性神经活动的变化:呼吸,心率、血压、血管容积,皮肤电,
内外分泌腺活动
情绪的生理反应脑电波的变化
测谎的原理:测谎仪测的就是由于说谎而导致的紧张、内疚等所引起的生理反应,测谎过程实际上运用了联想原理。
情绪理论
1.早期情绪理论
1)詹姆士—兰格理论
认为情绪必须现有引起个体反应的刺激,刺激会引起个体的生理反应,正是由于生理反应个体才产生了情绪。
詹姆士—兰格的情绪理论,重视情绪体验与生理变化之间的密切关系,但片面强调了自主神经系统的作用,忽视了中枢神经系统对情绪的控制与调节。
2)坎农—巴德的情绪理论
情绪与生理反应同时发生,重视丘脑
Ts=Ms×Ps×Is
Ms:追求成功的相对稳定或持久的特质,即成功动机
Ps:成功的可能性,指对认知目标的期望或对达到目标的工具行为的预期
Is:成功诱因值
Is和Ps是相反的关系,人在竞争时会产生两种倾向:追求成功的动机和回避失败的动机。
成就动机高的人倾向于选择做中等难度的工作,回避失败动机强的人,倾向于选择极端任务,要么挑战成功可能性极小的困难任务,要么挑战比较容易的任务。
每个人都有理解自己或他人行为的内在动机,即满足自己预测环境和控制环境的需要,正式在这种内在动机的引发下,个体才会对自己以及他人行为的原因进行因果推理。
2.琼斯和戴维斯的归因理论
他们认为,个体是根据行为符合社会规范的程度和是否是行为者自由选择的结果两个因素来确定是否把行为原因归因于行为者的内在属性。
3.凯利的三维归隐模型
挫折不可避免,每个人都应该自觉地与内外部困难做斗争,以提高自己的抗挫折能力,力争成为生活、工作和学习的强者。人们会采取很多策略来锻炼与提高自己的抗挫折力,例如
改变周围环境,提高认知水平,调整自己的心态,宣泄不良情绪。最重要的是要对挫折心理具有正确的认识,对学习、生活以及事业充满信心和希望,并增强自己克服困难的决心、毅力和勇气。
服从阶段,在外界环境的压力影响下,或处于某种目的,会表现出与他人一致的行为
个体此时的态度是暂时性的、表面的。
认同阶段,自愿接受他人观点与信念,表现出自己的主动性。
内化阶段,个人的内心发生了质的变化。新的观点、新的情感、新的意愿以纳入自己的价值观中,成为自己态度体系的一部分,比较稳固、不易改变。态度真正形成。
三、交往动机
沙赫特,恐惧使合群倾向增加,忧虑使合群倾向减少。
顿伯,出生次序也是影响人合群需要的重要因素,长子、长女和独生子女的交往动机要强些。
四、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可以分为四类:1.学习兴趣
2.学习能力感
3.外在目的性
4.知识价值观
第十四章社会态度与社会行为
态度的功能:1.工具性功能
2.知识功能
3.价值表达功能
印象形成过程中的效应
1、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
信息呈现的先后次序会影响最终印象的形成。
最先呈现的信息对印象形成起重要作用,这种现象称为印象形成的首因效应(陌生人之间)
最近呈现的信息起着重要作用,这种现象称为近因效应(一般发生在熟人之间)
2、晕轮效应
当形成对他人的印象后,往往会根据这个印象对他人的其他方面特征作出推论。晕轮效应是指个人在社会知觉中,将知觉对象的某种总体印象不加分析的扩大到其他具体方面的心理现象(一俊遮百丑)
3)从稳定性程度看,情绪具有情境性和短暂性的特点
情感则具有较大的稳定性和持久性,一经产生就相对稳定,不受情境所左右
4)从表现方式看,情绪具有明显的冲动性和外部表现的特点
情感则以内蕴的形式存在或以内敛的方式加以流露,始终处于人的意识调节支配下
联系:情绪是情感的外部表现,情感是情绪的本质内容,两者紧密联系。
第九章情绪和情感
情绪的功能:1)适应功能2)组织功能
3)信息功能:面部表情、身段表情、言语表情
情绪和情感的关系
区别:1)从需要角度看,情绪一般与人的生理需要是否满足相联系
情感是人类特有的心理活动,通常包括与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复杂而又稳定的态度体验。
2)从发生角度看,情绪具有反应性和活动性的特点,受情境影响较大
从众类型:1、行为上从众,内心也从众(真从众)
2、行为上从众,内心不从众(权益从众)
3、内心从众,行为不从众(假从众)
从众特点:1、面对群体压力表现出从众
2、从众行为在某种程度上具有强制性
3、从众过程中的去个性化
影响从众行为的主客观因素:1、群体规模与特点
2、社会支持
3、任务的熟悉程度
4、性别
影响服从行为的因素:1、他人的支持会影响个体的服从行为
影响成就动机的因素:
1.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文化条件对人的成就动机水平的高低具有一定影响
2.成就动机高低与童年期所受家庭教育关系密切
3.教师的言行影响学生成就动机的强弱
4.经常参加竞争和竞赛活动的人要比一般人的成就动机强
5.学生的学习成绩与其成就动机呈正相关
6.个人的成败经验对其成就动机具有一定影响
7.个人对学习或工作难度的看法会影响成就动机
3.态度的认知不协调理论
费斯汀格认为,认知是个体对环境、他人及自身行为的看法、知识和态度的总和。
1、协调
2、不相干
3、不协调或失调
4.态度的平衡理论
海德认为,客观事物都是相互作用和相互联系的,事物之间由于相互影响而组成了单元或系统。平衡理论在于单元内或系统内各部分是否平衡,不平衡就有压力,压力就会促使人去寻求态度变化以实现平衡。
4.自我防御功能
5.社会适应功能
态度形成理论
1、态度学习论
态度形成的学习论认为,态度是个体通过联结学习、强化学习和观察学习而习得的。
态度联结学习建立在经典型条件反射理论的基础上
态度的强化学习建立在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基础上
态度的观察学习,强调模仿在态度形成中的重要性
2.态度的分阶段变化理论
凯尔曼认为,态度的形成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服从、认同、内化
动机的作用:激发功能
指向功能
激励功能
动机的种类:根据与需要相关联的性质分为:生理性动机、社会性动机
根据影响范围和持续作用的时间长短分为:长远的、概括的动机和暂时的具体的动机
根据性质和社会价值:高尚动机、卑下动机
根据在活动中的地位和所起作用的大小:主导动机、辅助动机
生理性动机:饥饿动机
渴动机
性动机
社会性动机:
方差分析模型
可选择的原因有三类:第一类,属于行动者个人方面的原因,包括个体的人格、心境、态度、能力第二类,属于环境方面的原因,如个体所处的情境、他人的影响、社会团体所给予的压力第三类,属于行为对象或刺激对象方面的原因。对这三种归因,分别称为个人归因、环境归因、刺激归因。
一致性
独特性
一贯性
4.韦纳对归因理论的贡献
意志品质的特性:1.意志的自觉性
2意志的果断性
3.意志的自治性
4.意志的坚韧性
意志品质的培养
1.加强目的性教育,注意培养道德情感
2.组织实践活动,以取得意志锻炼的直接经验
第十一章动机
动机产生的条件:内在条件:人的需要
外在条件:能够满足需要的事物
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最初提出需要有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后来又补充了认知需要、审美需要和超越的需要。
一、.好奇动机
儿童的好奇动机,一般以三种方式表现出来:
第一,感官探索
第二,动作操弄
第三,好问
二、成就动机
默里,提出“成就需要”
麦克莱兰,成就动机和个人的抱负水平存在着密切的关系。社会成员成就动机水平的
高低关系到社会经济与科技的发展速度,成就动机高的社会,往往比成就动
机低的社会具有更高的生产力。
阿特金森,与成就动机有关的目标倾向(Ts)是三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2.情绪的认知理论
1)阿诺德和拉扎勒斯的认知—评价情绪理论
评估刺激之后才能产生情绪
2)沙赫特和辛格的情绪两因素理论
人的情绪,实际上是认知过程、生理状态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不良情绪的调控
1.觉知自己的情绪状态
2.转移注意力
3.合理的发泄情绪
4.主动用言语控制调节情绪
健康情绪的培养
1.学校的情绪智力教育
任务的难度、运气、家庭条件等原因都是外源性的,是外归因)
第二个维度:稳定的归因和不稳定的归因(任务的难度、能力、家庭条件等原因是稳定的归因,努力、运气、心境等原因是不稳定的归因)
第三个维度:可控归因和不可控归因(努力等原因是可以受个人控制的归因,运气等原因则是不能被个人意志控制的归因。)
把人对活动和失败的原因总括为四个因素:努力、能力、运气和任务难度
三维归因结构:因素源、稳定性、控制性
当个体把行为成败的原因归因于外部的和不可控的因素的话,就会降低个体的行为动机;
而把行为结果归因为内部的、可控的因素,就会增加个体的行为动机。
人际关系
舒茨将人际关系分为不同类型,即基本的人际关系取向。
人们有三种基本需求:包容需要(人们愿意与他人交往,并建立和维持和谐关系的需要)
归因理论
人的行为的原因有两类:1.行为者个人方面的原因,如个人的兴趣、动机、性格、态度、
能力、努力(内部归因)
2.环境导致个体或群体行为产生的原因,如行为者的周围环境、
对行为者有影响的其他人、运气、工作难易程度(外部归因)
归因的基本原则是寻求事件的原因。在个体寻求事件的原因是,会从内外源、稳定性、
控制性三个维度进行综合考虑。
4、群体内成员存在着某种整体观念或隶属观念
5、不同群体尤其相应的群体规范
群体对成员的影响:1、群体能够满足成员的需要
2、群体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与影响群体成员的某些需要和行为
群体规范的作用:1、维系群体的存在
2、统一群体成员的认识
3、指引群体成员的行为
个体受群体规范影响的四个方面的心理效果:归属感、认同感、行为的定向作用、惰性作用
归因理论最早由海德提出,他认为,一个人的成功,可以归因于自己的努力或能力,一个人
的失败,可以归因于环境和他人的过错。归因既可以是内源性的,也可以是外源性的。在内
外源的归因中,还可以分为稳定和不稳定归因维度。
韦纳的三维归因理论
把成败的原因分为三个维度:
第一个维度:内归因和外归因(努力、能力、个性等原因都是内源性的,是内归因;
控制需要(人们在权利或权威基础上建立并维持良好关系的需要)
情感需要(人们在情感基础上与他人建立并维持联系的需要)
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外貌
能力
邻近
相似
互补
性格因素
人际关系的测量:社会测量法
群体特征:1、群体表现为一定人数的集合
2、群体内成员之间存在持续的心理上或行为上的相互关系
3、群体成员存在着共同目标,并以此作为群体存在的心理基础
2)克服困难,实现所作出的决定
挫折的行为反应
挫折承受力是指人在面对挫折时能够摆脱困难,避免心理活动与行为表现失常的能力。不同人产生的挫折感是不同的,取决于很多条件:
1)对诱发挫折事件的认识
2)个人的挫折经历
3)个人的抱负水平
4)个体的自信心
5)个人性格、气质上的差异
6)是否了解其他遭遇相同或相似挫折情境的人的反应
3、投射倾向
是指由于个体所具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的某种特性,因而推断他人也由于自己相同特性的心理现象。
(以己度人,将心比心)
归因理论
1.海德的归因理论
个人行为的原因有两大类:一类是行为者个人行为方面的原因,诸如个人的兴趣、动机、性格、态度、能力、努力等。归因于这方面就是内部归因
一类是外界导致个体或群体行为产生的原因,诸如行为者周围的环境、对行为者有影响的其他人、运气、工作难易程度等。如果归因于这方面,则是外部归因或情境归因。
2.家庭的早期情绪智力教育
第十章意志
意志行动的特征:1.自觉的目的性
2.随意运动
3.克服困难
意志与认知、情绪和情感的关系
意志过程与认知过程的相互关系
(1)意志过程是以认知过程为前提,离开了人的认知过程,意志过程就不可能产生
(2)意志过程对认知过程也有很大影响。没有人的意志努力,就不可能有认知过程,更不可能有认知活动过程深入和持久。
2、个体当时的情绪状态会影响个体的服从行为
3、权威水平会影响个体的服从行为
从众和服从行为的区分1、多数意志的社会压力会造成从众,随着社会压力的增大,强使个体从事某种行为,称为服从。服从是在他人尤其是在具有权威的人的直接要求、命令下完成
2、个体在作出服从行为是,服从是在被迫情况下发生的,行为过程中个体通常带有不满意、不情愿等消极情绪。
意志过程与情绪情感过程的相互关系
(1)情绪和情感既可以成为意志行动的阻力。
(2)意志能够控制情绪,使情绪服从人的理智
意志行动过程
1.采取行动阶段
1)动机斗争(双趋冲突、双避冲突、趋避冲突、多重趋避冲突)
2)确定行动目标
3)选择行动的方式方法
4)制定行动计划
2.执行决定阶段
1)根据既定方案积极组织行动,实现预定目的
情绪和情感种类
情绪种类:心境
激情
应激:警觉阶段、阻抗阶段、衰竭阶段
情感种类:道德感
理智感
美感
情绪的生理机制
植物性神经活动的变化:呼吸,心率、血压、血管容积,皮肤电,
内外分泌腺活动
情绪的生理反应脑电波的变化
测谎的原理:测谎仪测的就是由于说谎而导致的紧张、内疚等所引起的生理反应,测谎过程实际上运用了联想原理。
情绪理论
1.早期情绪理论
1)詹姆士—兰格理论
认为情绪必须现有引起个体反应的刺激,刺激会引起个体的生理反应,正是由于生理反应个体才产生了情绪。
詹姆士—兰格的情绪理论,重视情绪体验与生理变化之间的密切关系,但片面强调了自主神经系统的作用,忽视了中枢神经系统对情绪的控制与调节。
2)坎农—巴德的情绪理论
情绪与生理反应同时发生,重视丘脑
Ts=Ms×Ps×Is
Ms:追求成功的相对稳定或持久的特质,即成功动机
Ps:成功的可能性,指对认知目标的期望或对达到目标的工具行为的预期
Is:成功诱因值
Is和Ps是相反的关系,人在竞争时会产生两种倾向:追求成功的动机和回避失败的动机。
成就动机高的人倾向于选择做中等难度的工作,回避失败动机强的人,倾向于选择极端任务,要么挑战成功可能性极小的困难任务,要么挑战比较容易的任务。
每个人都有理解自己或他人行为的内在动机,即满足自己预测环境和控制环境的需要,正式在这种内在动机的引发下,个体才会对自己以及他人行为的原因进行因果推理。
2.琼斯和戴维斯的归因理论
他们认为,个体是根据行为符合社会规范的程度和是否是行为者自由选择的结果两个因素来确定是否把行为原因归因于行为者的内在属性。
3.凯利的三维归隐模型
挫折不可避免,每个人都应该自觉地与内外部困难做斗争,以提高自己的抗挫折能力,力争成为生活、工作和学习的强者。人们会采取很多策略来锻炼与提高自己的抗挫折力,例如
改变周围环境,提高认知水平,调整自己的心态,宣泄不良情绪。最重要的是要对挫折心理具有正确的认识,对学习、生活以及事业充满信心和希望,并增强自己克服困难的决心、毅力和勇气。
服从阶段,在外界环境的压力影响下,或处于某种目的,会表现出与他人一致的行为
个体此时的态度是暂时性的、表面的。
认同阶段,自愿接受他人观点与信念,表现出自己的主动性。
内化阶段,个人的内心发生了质的变化。新的观点、新的情感、新的意愿以纳入自己的价值观中,成为自己态度体系的一部分,比较稳固、不易改变。态度真正形成。
三、交往动机
沙赫特,恐惧使合群倾向增加,忧虑使合群倾向减少。
顿伯,出生次序也是影响人合群需要的重要因素,长子、长女和独生子女的交往动机要强些。
四、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可以分为四类:1.学习兴趣
2.学习能力感
3.外在目的性
4.知识价值观
第十四章社会态度与社会行为
态度的功能:1.工具性功能
2.知识功能
3.价值表达功能
印象形成过程中的效应
1、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
信息呈现的先后次序会影响最终印象的形成。
最先呈现的信息对印象形成起重要作用,这种现象称为印象形成的首因效应(陌生人之间)
最近呈现的信息起着重要作用,这种现象称为近因效应(一般发生在熟人之间)
2、晕轮效应
当形成对他人的印象后,往往会根据这个印象对他人的其他方面特征作出推论。晕轮效应是指个人在社会知觉中,将知觉对象的某种总体印象不加分析的扩大到其他具体方面的心理现象(一俊遮百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