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制度与中国文化54页PPT

合集下载

文化常识科举.ppt

文化常识科举.ppt

? 【察举】
? 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察举有考察、推举的 意思,又叫荐举。由侯国、州郡的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 时考察、选取人才,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 再任命官职。察举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贤良文学、茂才 等。
? 【征辟】 ? 也是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 征,是 皇帝 征聘
社会知名人士 到朝廷充任要职。辟,是 中央官署的高级 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 。征、 辟指征召 布衣 出仕,是自上而下 选拔官吏的制度。
【殿试】 是科举制最 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 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实际上皇 帝有时委派大臣主管殿试,并不亲自策问。录取分为三
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 称 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 ,第三名称 探花 ;二 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 “同进士出身”的称号。二、三甲第一名皆称 传胪 ,
? 【庠】
? 周代学校的名称。 ? 【序】
? 商代学校的名称。《孟子 ·滕文公》:“设为庠序学 校以教之。”古人常以庠序称 地方学校,或泛指学校 或教育事业。
? 【国学】 ? 先秦学校分为两大类: 国学和乡学。国学为
天子或诸侯
所设,包括太学和小学两种。太学、小学教学内容都 是“六艺” ( 礼乐射御书数 ) 为主,小学尤以书、数 为主。
? 【孝廉】
? 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 的意思。 “察茂才”“举孝廉”,是自下而上选拔官吏 的制度。
【童生试】 也叫“童试”;明代由提学官主持、清代由 各省学政主持的地方科举考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
个阶段,院试合格后取得 生员(秀才)资格,方能进入府、 州、县学学习,所以又叫入学考试。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 都称童生(儒生 )。院试三年之内举行两次。 考试第一名 称为 案首 。东汉时避光武帝刘秀讳,而称秀才为茂才。

中国文化概论之古代科举制度.ppt

中国文化概论之古代科举制度.ppt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唐代出仕不惟科举一途
门荫 军功
三、宋代科举 三项创新: (一)礼部试主考官由皇帝任命 (二)建立殿试制度 所有进士都成为天子门生 三甲 : 赐进士及第 赐进士出身 赐同进士出身
北宋:榜首(第一名) 榜眼(第二、三名) 南宋:状元 榜眼 探花
欢迎选修
《中国文化概论》
历代科举制度
科举:分科取士 选人制度
教育制度 >科举制度 > 官职制度 科举之始:隋炀帝大业二年( 606年)设 进士科
一、科举之前的选人制度
(一)春秋战国以前 世卿世禄制 血统 世袭 (二)春秋战国时期 客卿制:从下层军士和平民中选官 (三)汉代 察举制 征辟制 1、察举 高级官员考察推荐人才出来做官 公卿、列侯、太守有资格察举人才
光绪三十一年(1906年)诏废科举
(六)科举之功过
功: 1、相对公平、公正 2、有利于社会稳定 3、提高了各级官吏的文化素质 影响了西方的文官考试制度 过: 1、重文才轻干才 2、导致官重民轻的社会观念
清 代 贡 院 号 舍
(三)制度完备
弥封与誊录
四、明清科举 特点:科举必由学校 八股取士 (一)学校 1、中央学校——国子监
监生:举监、贡生、纳贡、例监 县学教谕
2、地方学校——县学、府学 生员(诸生、秀才、博士弟子) 廪生 增生 附生 地方学校入学考试:童试 童生 进学——中秀才 童试:县试、府试、道试(院试) 学道 秀才权利:穿蓝衫 免肉刑 免服役
(二)考生
生徒 乡贡 生徒:在校学生 国子监所辖六学:
国子学 太学 四门学 ——儒学学校 书学 律学 算学—— 专门学校 弘文馆、崇文馆——贵族学校 乡贡:地方考生

中国传统文化(科举制)PPT课件

中国传统文化(科举制)PPT课件

8
3.唐玄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考试主要内容
“时(指开元间)海内 和平,士有不由文学而 进,谈者所耻的改 革时期
1.宋代的科举放宽了录取范围 2.宋代确立了三年一次的三级考试制度。 3.科举开始实行糊名和誊录 4.宋代科举在考试内容上也作了较大改革
12
“今以少壮时,正当讲求天下正理,乃 闭门学作诗赋,及其入官,世事皆所不 习,此科法败坏人才,致不如古。”
——《宋史·选举志》
(1071年)“罢诗赋及明经诸科,以经义、 论、策试进士。”——《续资治通鉴》
13
劝学诗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房不用架高梁,书中自有黄金屋。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有女颜如玉。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 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床前读。
10
(1)州试
主考官:州通判
进士科
州录事参军 其余各种考试
限考人员:凡是家中高祖以内有犯死罪 的“及诸不孝、不悌、隐匿工商异类、 僧道归俗之徒”,都不准参加考试。另 外,身体有残疾者也不得报考。
“士不还乡里而窃户他州以应选者,严 其法。”
“中格者,第其甲乙,具所试经义,朱 书通、否,监官、试官署名其下 ”
18
感谢聆听
不足之处请大家批评指导
Please Criticize And Guide The Shortcomings
演讲人:XXXXXX 时 间:XX年XX月XX日
19
2
二、科举前的选官制度
1.世官制时代
初期
夏、商
约前21世纪—— 前11世纪
发展
西周
约前11世纪—— 前770年
衰落
春秋、战国
前770年——前 221年
3
2.察举制时代

《中国科举制度》课件

《中国科举制度》课件
清代科举考试主要采用八股文形式, 要求考生按照固定的格式和韵律进行 写作。
03 科举制度的影响
对古代社会的影响
促进社会流动
科举制度打破了世袭制 ,为寒门学子提供了上 升通道,促进了社会阶
层的流动。
强化中央集权
科举考试由中央统一组 织,通过考试选拔官员 ,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
控制力。
推动文化传承
科举制度以儒家经典为 考试内容,促进了中华
唐代科举
01
02
03
创立与发展
科举制度在唐代开始创立 ,经过唐太宗、武则天等 人的发展,逐渐完善。
主要科目
唐代科举主要有明经、进 士等科目,其中进士科最 为重要。
选拔标准
唐代科举选拔注重考生的 文化素养和才华,考试内 容以经史、诗赋为主。
宋代科举
改革与创新
宋代对科举制度进行了重 大改革,扩大了科举取士 的范围,提高了科举的地 位。
科举制度需要改革以适应值
科举制度的某些方面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如公平竞争、选拔机制 等。
05 科举制度的遗产
教育遗产
1 2 3
促进了古代教育的发展
科举制度为古代士人提供了一个公平的竞争平台 ,激发了人们的学习热情,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 展。
培养了大量优秀人才
美国公务员制度
中国科举制度对美国的公务员制度 也有一定的影响,体现在选拔和考 核方面。
04 科举制度的评价
积极评价
公平竞争
科举制度打破了门第和出身的限 制,为有才学的人提供了公平竞
争的机会。
提高文化素质
科举制度促进了教育普及和文化 素质提高,培养了大量人才。
选拔官员
科举制度为政府选拔了大量优秀 官员,提高了官员素质。

《中国历代科举制度》课件

《中国历代科举制度》课件
《中国历代科举制度 》ppt课件
THE FIRST LESSON OF THE SCHOOL YEAR
目录CONTENTS
• 科举制度的起源 • 科举制度的演变 • 科举制度的影响 • 科举制度的争议与批判 • 现代考试制度的发展
01
科举制度的起源
起源背景
社会背景
随着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门阀的 衰落,寒门庶族势力逐渐兴起, 社会流动成为一种需要,科举制 度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
科举与学校教育
明代科举与学校教育紧密结合,考生需先通过县试、府试和院试等层层选拔,才 能参加乡试。
清代科举
科举制度的鼎盛
清代科举制度达到了鼎盛时期,考试科目和选拔程序更加严 格和规范。同时,清代还设立了武举,以选拔军事人才。
科举制度的衰落
随着近代教育的兴起和西方文化的传入,清代科举制度逐渐 失去了其重要地位,最终在1905年被废除。
01
科举制度的演变
唐宋科举
唐代的科举制度
唐代的科举制度是中国科举制度的起 源,主要分为明经、进士等常科和制 科。明经科主要考查儒家经典,进士 科则注重诗赋和策论。
宋代的科举改革
宋代对科举制度进行了多次改革,如 增加殿试、实行糊名和誊录等,以确 保考试的公正性和客观性。
明代科举
八股文的兴起
明代科举开始采用八股文作为考试文体,要求考生按照固定的格式和韵律进行写 作,限制了考生的发挥和创新。
废除过程
在近代,科举制度逐渐被废除, 取而代之的是现代教育体制。
影响与意义
科举制度的废除标志着传统教育 体制的结束,为现代教育体制的
兴起奠定了基础。
科举制度的历史地位与评价
历史地位
科举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政治、文化、教育等方 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古代科举制度ppt课件

古代科举制度ppt课件

二、发展
唐朝科举制度
分科考试 基本特征
择优录取
进士科 分类 常 科 明经科
制 举“非常之人”
常科分秀才、明经、进士等科,其 中以明经、进士两科最重要。明经考试 的内容以帖经为主;进士考试的内容以 诗赋为主。考帖经全赖背诵,做诗赋需 要独立思考。因此有“三十老明经,五 十少进士”之说。进士及第虽难,但及 第后易于飞黄腾达。
宋代已有状元、榜眼、探花的名目, 是作为榜首前三名的荣誉称号。
明清科举考试程序 童试(府、县试):
由童生参加考试,州县长官主考,中试称生 员,秀才、秀士,取得府县学校的学生资格。 乡试:
乡试又称大比,中者称举人。8月中旬举行, 又称秋闱,在省署举行。 会试:
在乡试的第二年春二月举行,又称春闱。由 礼部主持,又称礼闱。地点在京城。 殿试:
4、美国学者费正清说:“在一个我们看来特别注重私人关 系的社会里,中国的科举考试却是惊人地大公无私。每当 国势鼎盛,科举制度有效施行时,总是尽一切努力消除科
场中的徇私舞弊。”对作者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A)
A.科举制度体现了公平竞争的精神 B.科举制度背离了传统的伦理道德
C.科举制度扩大了封建统治的基础 D.科举制度实现了封建国家的兴盛
破题 承题
起讲
八 入手

文 起股
中股
程 正反
正反
式 大结
股者,对偶也。每股中均须一正一反, 或一实一虚,或一深一浅排偶论述。 所有内容必须本 《四书集注》,代圣人 立言,不可以己见发挥。只有最后大结 时可用己见,但只可言前朝,且只能三 四句。
后股
正反
束股
正反
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 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名次。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ppt课件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ppt课件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
完整版ppt课件
1
• 科举制的产生与发展 • 贡院考试的流程以及级别 • 科举制的利弊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 建议参考文献
完整版ppt课件
2
科举制的起源与发展
科举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故叫做科举。 科举制从隋朝大业三年(607年)开始实行,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 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约一千三百年。 魏文帝时,陈群创立九品中正制,由中央特定官员按出身、品德等考核民间人才,分 为九品录用,九品中正制是察举制的改良,是由地方官推荐选拔人才。魏晋时代,世族 势力强大,常影响中正官考核人才,后来甚至所凭准则仅限于门第出身。于是造成“上 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现象。不但堵塞了民间人材,还让世族得以把持朝廷人事, 影响皇帝的权力。从南北朝开始,频繁的战事导致大量的寒族地主阶级通过战功进入统 治阶层,士族门阀制度的衰败,庶族统治的不断强化九品中正制无法继续实行,科举制 应运而生。 在1300年的历史发展中,它一直紧紧伴随着中华文明史。在一定程度 上,它塑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文化形态与知识分子的性格与形象,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 化及社会风气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13
科举的弊端
• 科举制度对崇尚特权和等级意识的影响,科举制度创立后,,“万般皆下品, 惟有读书高”的社会气象出现。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也导致了中国 人职业选择上的心态扭曲,时至今日,通过国考的火爆程度,可见一斑。 顾 炎武曾说八股盛而‘六经’微,十八房兴而二十一史废,愚以为八股之害, 甚于焚书对于心态的毒害——功名富贵是很现实的,一经考中,便一步登天, 享受殊荣,不仅走马夸官京都“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而且 还能光宗耀祖。《儒林外史》中,范进的岳父胡屠户这个形象反映了在八股 取士的时代,姑爷今非昔比了,不仅出入科场的士子,连宰猪杀羊的屠户也 都深受科举考试的毒害,反映了科举制度使人们崇尚特权等级的意识尤为深

科举制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教学课件

科举制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教学课件
汉代察举制度可说是科举制度的 雏形。
唐宋以来的士大夫多称晁错(汉文帝)、 董仲舒和公孙弘(汉武帝)为最早的科举出 身者。
察举之弊端 :
举荐权掌握在官僚、权贵和豪门手中。
前述公卿、列侯、太守才有察举资格; 察举重举不重考,是因为德行重于知识, 德行通过举荐了解,知识通过考试了解。但 “德行”是一个很难掌握甚至说不清楚的标 准,一般地方官员要了解本地有德行的人, 往往也只能根据本地豪门、名士们的“清 议”,因而察举实际上仍受本地豪门的左右。
科举制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一、科举的兴衰
1、科举制定义: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读书人参加 人才选拔考试的制度,也是封建王朝通 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
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 做科举(“科举”二字就其本义而言是 分别科目、举送人才之意)。
科举制从隋代开始实行,到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 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 一千三百多年。1905年9月2日, 清政府废除科举制度。
除察举制外还实行征辟制, 就是由皇帝和官府直接聘请有 名望的人才做官。“征”是由 皇帝聘请,“辟”是由各级官 府来聘请。
汉代还实行“任子”制度,即担任 “二千石(汉代官员级别)”以上的官 员,任期满三年以后,可以送子弟到京 师为“郎”(是汉代入仕的初阶),叫 做 “任子”,这是先秦以来世卿世禄制 的残余(在此后的历代封建王朝始终不 同程度地存在)。 家财万贯的地主(汉行抑商政策, 商人不得入仕)也可出钱买“郎”,叫 “赀选”。
苏轼之说有一定道理,秦末农民起义中, 儒生卷入之多是历史上罕见的,如范增、韩 信、张良、萧何、陈平、张耳、陈余等都是 失意之“士”。 秦朝既亡,刘邦与项羽争天下而项羽最 终自刎乌江,同样败在不会用“士”上。项 羽出身旧贵族,看不起贫贱之士,像韩信、 陈平、英布、彭越等刘邦的骨干羽翼,本都 是项羽的部下失意而投奔刘的。最后项羽身 边唯一的“士”范增也离他而去。

古代文化常识之科举制超全课件

古代文化常识之科举制超全课件
娘”。 ——清 吴敬梓《儒林外史》
(三)通过诗词学习、识记、理解。 如:1、宋代柳永不第后作《鹤冲天》“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 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 自是白衣卿相。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恁 偎红倚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科别
内容
项目
考场 主考人 参加者 中者名称
日期
第一名 第二名 第三名
院试
府、县 各省学政 童生(儒生) 生员(秀才) 三年之内两次
案首 - -
乡试(秋闱)
会试(春闱)
殿试
省城
京城贡院(礼部) 皇宫(宫殿)
朝廷特派官员
钦差大臣
皇帝
生员及监生
举人
贡士
举人
贡士
进士
子、卯、午、酉年八月, 乡试次年三月, 会试同年四月
个出上联“如夫人”,另一个就对“同进士”;一个又把上联加为“如 夫人洗脚”,另一个就对“同进士出身”;一个再加“替如夫人洗脚”, 另一个再对“赐同进士出身”……两人正对得高兴,突听屋子里一声爆 响,接着就见总督大人铁青着脸从里面出来,拂袖而去。两个幕僚莫名其 妙,去问老幕僚。老幕僚一听,忙说:“你们二人赶紧收拾行李走人吧。 哪壶不开提哪壶——你们不知曾大人就是‘赐同进士出身’?”二人一 听,马上收拾家当逃之夭夭——他们做梦也没有想到,这权倾天下的曾大 人居然也就是一个“同进士”!
(四)科举制度之前选拔官吏的相关常识
察举 汉代确立的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察举有考察、推举的意思。由地方长 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拔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 官职。
如:李密《陈情表》:“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孝廉 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实际上察 举孝子廉吏多为世族大家垄断,互相吹捧,弄虚作假,当时有童谣讽刺:“举 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中国古代科举PPT课件

中国古代科举PPT课件

2019/8/9
8
SUCCESS
THANK YOU
2019/8/9
宋神宗的《劝学篇》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家不用架高梁,书中自有黄金屋。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有女颜如玉。 出门莫恨无随人,书中车马多如簇。 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2019/8/9
10
明代:科举制度的鼎盛
明代对科举更加,制度更为完善,更注重形式,规条更 繁琐,科举地位更高,尤其是八股取士的创行,导致教育 呆板,思想僵化,学校完全成为科举附庸。
以上五种考试方法从不同的层面考察了学生对 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尤其是对儒家经典的死 记硬背;同时也促进了学校教育内容的标准化 和考试方法的多样化。
2019/8/9
6
影响
科举制度产生后远播海外,对东亚和世界文明 产生过重要影响。如西方国家的近代文官考试制度 是借鉴中国科举制度建立起来的。在东亚,日本早 在公元7至8世纪就实行了科举制度;韩国是中国 域外实行科举时间最长的国家(958—1894,共 936年);越南是东亚三国中最迟实行科举也是世 界上最晚废止科举的国家(1075—1919)。可见 科举制度有力地促进了中国文化的传播和世界各国 文化水平的提升。
• 吏部复试内容:“书,判,身,言”
• “书”:书法,试其“楷法遒劲”;
• “判”:写另一类文章,试其“文理优长”;
• “身”考察其相貌是否端正,试其“体貌丰伟”;
• “言”,口齿是否伶俐,试其“言辞辩正”,全 部通过即可授予官职。
2019/8/9
4
考试方法
(1)帖经。类似于今天的填空题目,主要考察学生的记 诵能力。
2019/8/9
7
宋代:科举制度的改革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6科举制度课件63张PPT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6科举制度课件63张PPT

二、有关考官、考生与考场的各种规定
(二)对考官的规定
• 乡、会、殿试的考官都由皇帝亲自派选。 • 乡试考官:一正一副,由进士出身的官员担任。 • 会试考官:由1位总裁,3-5位副总裁,
18位同考官,称“十八房”。 • 殿试考官:殿试名义上由皇帝主持,评卷官员称为读卷官。 • 回避制度:别头试(考官子弟另试)、乡试考官避有籍。 • 闭锁考院:会试考官上任,不许回家,直接赶到贡院住宿,
名落孙山时失意之诗
唐 罗邺《落第东归》: 年年春色独怀羞,强向东归懒举头。 莫道还家便容易,人间多少事堪愁。 唐 温宪(庭筠子)《题崇庆寺壁》: 十口沟隍待一身,半年千里绝音尘。 鬓毛如雪心如死,犹作长安下第人。
(郑延昌见此诗,荐于当事,宪乃得第。庭筠才思敏捷,时称“温八
叉”、每科考喜代为他人作,动辄“救数人”。)
正式名称:第一甲第一名、第一甲第二名、第一甲第三名
二、有关考官、考生与考场的各种规定
(一)对考生的规定:
填履历表:姓名、年龄、籍贯、婚否、三代(曾祖父、 祖父、父亲)、身材(如胖瘦等)、面貌(如白晳、 黑红、有无胡须等)
结保:考生五人结保,如有舞弊发生,则五人同罪。 点名与搜检:考生入场前点名与搜查携带的用品。
韩国恢复科举考试图
2006年10月1日,韩国老人参加Gwageo考试
韩 国 首 尔 恢 复 科 举 考 试 图
贡院旧照片
(坐朝问道 垂拱平章)
南京贡院旧照
贡院与号舍图 顺天贡院模型
两位考生在号舍中
• 左图:模拟考试情景 • 右图:考箱和考篮
陈独秀《实庵自传》(南京考场)
到了八月初七日,我们要进考场了。我背了考篮、书籍、文具、食粮 、烧饭的锅和油布,已竭尽了生平的气力,若不是大哥代我领试卷,我便 会在人丛中挤死。一进考棚,三魂吓掉了二魂半,每条十多丈长的号筒, 都有几十或上百个号舍,号舍的大小仿佛现时警察的岗棚,然而要低得多 ,长个子站在里面,是要低头弯腰的,这就是那时科举出身的大老以尝过 “矮屋”滋味自豪的“矮屋”。矮屋的三面七齐八不齐的砖墙,当然里外 都不曾用石灰泥过,里面蜘蛛网和灰尘是满满的,好容易打扫干净,坐进 去拿一块板安放在面前,就算是写字台。睡起觉来,不用说就得坐在那里 睡。一条号内,一两间空号,便是这一号的公共厕所,考场的特别名词叫 做“屎号”。……如果不幸坐位编在“屎号”,三天饱尝异味,还要被人 家议论是干了亏心事的果报。

古代文化常识(科举制) (共28张PPT)PPT课件 图文

古代文化常识(科举制) (共28张PPT)PPT课件 图文
如:《明史·章懋传》弘治中,孝宗登用群贤。 众议两京国学当用名儒,起谢铎于北监。及南监 缺祭酒,遂以懋补之。懋方遭父忧不就。
——芜湖市马鞍山市2016届高中毕业班第一次教学质量监测语文试题
(四)科举制度之前选拔官吏的相关 常识
察举 汉代确立的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察举 有考察、推举的意思。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 时考察、选拔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 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
曾国藩担任两江总督时,有一天,两个幕僚无聊时对对联玩。 一个出上联“如夫人”,另一个就对“同进士”;一个又把上 联加为“如夫人洗脚”,另一个就对“同进士出身”;一个再 加“替如夫人洗脚”,另一个再对“赐同进士出身”……两人正 对得高兴,突听屋子里一声爆响,接着就见总督大人铁青着脸从 里面出来,拂袖而去。两个幕僚莫名其妙,去问老幕僚。老幕僚 一听,忙说:“你们二人赶紧收拾行李走人吧。哪壶不开提哪壶— —你们不知曾大人就是‘赐同进士出身’?”二人一听,马上收 拾家当逃之夭夭——他们做梦也没有想到,这权倾天下的曾大人 居然也就是一个“同进士”!
※金榜题名
金榜:科举时代殿试揭晓的榜; 题名:写上名字。指科举得中。
※名落孙山
指考试或选拔未被录取。 出自宋·范公偁《过庭录》:“吴人孙山,滑稽 才子也。赴举他郡,乡人托以子偕往。乡人子失意, 山缀榜末,先归。乡人问其子得失,山曰:‘解名 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
二、中国文化常识之 科举制度
桂榜
杏榜
金榜
解元
会元
状元


榜眼


探花
(三)与科举有关的内容
(一)院试:又称郡试、道试。是参加过县试、府试后的 童生取得生员资格的考试。由朝廷所派官员主考。考中者 称秀才,才有资格“入泮”(进官办学校)学习。 (二)乡试:每三年一次在各省省城举行的考试。考中者 称“举人”,有做官资格。第一名称“解元”。 (三)会试:每三年一次会集各省举人在京城举行的考试。 考中者称“贡士”。第一名称“会元”(或“会魁”)。 (四)殿试:亦称“廷试”,是皇帝在殿廷亲自对会试考 中的贡士所进行的面试。按成绩分为“三甲”(即三等):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6科举制度共65页PPT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6科举制度共65页PPT

60、生活的道路一旦选定,就要勇敢地 人民应该为法律而战斗,就像为 了城墙 而战斗 一样。 ——赫 拉克利 特 17、人类对于不公正的行为加以指责 ,并非 因为他 们愿意 做出这 种行为 ,而是 惟恐自 己会成 为这种 行为的 牺牲者 。—— 柏拉图 18、制定法律法令,就是为了不让强 者做什 么事都 横行霸 道。— —奥维 德 19、法律是社会的习惯和思想的结晶 。—— 托·伍·威尔逊 20、人们嘴上挂着的法律,其真实含 义是财 富。— —爱献 生
56、书不仅是生活,而且是现在、过 去和未 来文化 生活的 源泉。 ——库 法耶夫 57、生命不可能有两次,但许多人连一 次也不 善于度 过。— —吕凯 特 58、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 朱熹 59、我的努力求学没有得到别的好处, 只不过 是愈来 愈发觉 自己的 无知。 ——笛 卡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