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递学原理概论
传播学概论
传播学概论传播学是一门研究信息传播的学科。
它从信息传播的角度来探索传播现象所涉及的各种问题,如信息传播的特点、要素、模式、效果和方法等。
传播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涉及社会学、心理学、计算机科学、新闻学、政治学、文化学等多个学科的内容。
在现今信息时代,传播学显得越来越重要,它对我们认知现实、掌握信息、提高素质和与世界互动都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以下是对传播学概念、理论等方面的一些探讨。
一、传播学的概念和历史传播学是研究信息传播的一门学科,也可以说是一门应用性学科。
它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解释和理解信息传播现象,同时也可以指导实践,在效果和成效方面加以优化。
传播学的理论内容非常广泛,它包括信息传播的模式、要素、机制、效果、过程等许多方面。
这门学科的研究对象是人类社会中各种形式的信息传播行为,如口头传播、书面传播、视觉传播、互联网传播等。
关于传播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传说中的普罗米修斯火种传播、莫西法·孔戴尔的烟火传播等。
但是它在现代社会中真正被学术界所关注,始于20世纪初,随着报纸、广播、电视等大众传媒的兴起而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传媒学作为传播学的重要分支,在过去几十年里也迅速发展,从最初简单的对媒介行业的描述,到现在精细的分析媒介影响的因素和机制,以及媒介对公众认知的影响。
二、传播学的理论内容传播学的理论内容可以分为五大方面:传播信息的特性和内涵、传播过程的要素和模式、传播动力的机制和原理、传播效果的评估和影响因素、传播技术的应用技巧和方法。
1. 传播信息的特性和内涵传播信息的特性包括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可靠性、完整性、及时性等。
这些特性直接关系到信息的传递和接收效果。
传播信息的内涵则包括信息的质量、量、种类、形式、语言、目的和意义等。
在传播信息的过程中,传播信息的内涵是影响传播效果的重要因素。
2. 传播过程的要素和模式传播过程的要素包括传播者、信息内容、媒介和接收者四个方面。
这些要素相互作用,决定了信息的传播效果。
传播学概论名词解释
1.传播:是带有社会性、共同性的人类信息交流的行为和活动。
2.传播学:是研究人类如何运用符号进行社会信息交流的学科。
3.大众传播:是指传播组织通过现代化的传播媒介,对极其广泛的受众所进行的信息传播活动。
4.自我传播:就是体内传播或人的内向交流,是每个人本身的自我信息沟通。
5.人际传播: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的仅指个人与个人之间面对面的信息交流,亦称之为亲身传播,它还包括利用电话、书信等媒介协助进行的传播。
广义的则包括群众传播和组织传播在内,形成了亲身、群体、组织三个人际传播的层次。
6.群体传播:即团体传播,有时也称作小群体传播。
它是指人们在“群体”范围内进行的信息交流活动,也是介乎人际传播和组织传播之间的一个信息交流层次。
7.组织传播:是一种有组织、有领导、有计划、有一定规模的信息交流活动,即由各种相互依赖关系结成的网络,为应付环境的不确定性而进行信息交流的过程。
8.传播过程:即传播现象的结构、要素和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
9.理论:是对客观规律的表达,指经过概括、系统化的一组相互关系的命题和结论。
10.模式:是一种简洁地表现“理论”的手段,指再现现实的一种理论性的、简化的形式。
11.拉斯韦尔模式:传统的线性模式中最具代表性者之一,又叫5W模式,是由美国学者拉斯韦尔于1948年提出来的。
按其观点,传播的过程可分解为:传者、受者、信息、媒介四大要素,再加上效果成为五大环节。
12.“2+4定律”:这是“传播单位”思想的主要内容。
兼有传者和受者这两种身份及发信、受信、编码、译码这四种功能。
13.编码:即认知一表述过程,是把看到、听到、想到的意思,化作符号,这个过程也叫“符号化”。
14.译码:可称表述一理解过程,就是把符号还原成意思,也叫符号读解过程。
15.反馈:本是电子工程学的概念。
在传播过程研究中,指传播过程中的受者对收到的信息所做出的反应。
16.传播学研究的“定量化”:是指在传播学研究中对传播活动和传播现象采用数量化的研究设计和分析手段叫定量化。
【重点】传播学概论复习重点整理
【关键字】重点传播学概论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第一节: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所谓传播,实质上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
介质:是作为意义和符号、精神内容和物质载体之统一体的信息。
传播三要素:信源、讯息、信宿信息定义: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
传播的定义和特点:定义: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特点:①一种信息共享活动②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③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④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同的意义空间;⑤传播是一种行为,也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第二节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的科学一、社会传播的系统性社会传播的五种基本类型:1.人内传播:人体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信息系统2.人际传播:由两个个体系统的互相连接所形成的新的信息系统3.群体传播:群体传播不仅存在着许多个体系统的活动,有机结合还产生了新的输出物——群体意识、群体规范和群体价值4.组织传播:企业传播与企业管理5.群众传播:专业传播者、广泛受众、专业技术手段二、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①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开放性系统②社会信息系统是有各种子系统相互连结、相互交织而构成的整体③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传受双方都存在着不确定性)④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系统三、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与社会发展传播障碍——结构与功能障碍传播隔阂——无意曲解、有意曲解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的存在是社会信息系统的一个必然现象,会造成社会成员的认知、判断、决策和行动的混乱,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及时妥善地解决,必会影响社会的和谐和正常发展。
第三节精神交往理论与马克思主义传播观·研究传播学的重要前提:必须从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立场出发,树立科学的传播观·马克思和恩格斯精神交往理论的几条重要原则:一、在人类交往活动的大系统中把握传播二、在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辩证关系中把握传播三、学习传播学,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二、在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辩证关系中把握传播·一定的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与一定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相适应(唯物史观的一个重要前提)包含以下几个要点:(1)人类的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起源于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活动(2)物质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对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起着重要的制约作用(3)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关系反映着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关系(三)学习传播学,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传播学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进入中国的。
《传播学概论》第三章
欧洲: 古埃及:纸莎草 ——公元前3000年 阿拉伯人:羊皮纸
唐朝,中国造纸术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1150年在阿拉伯人统治下的西班牙开设欧洲 第一个造纸厂 法国、意大利在13世纪,德国在14世纪,英 国在15世纪末,荷兰在16世纪,美国费城 (当时英属)在1609年先后造纸
1946年,埃克特等人研制成功的世界第一台 电脑主机 “埃尼阿克”
在电话高度网络化的基础上形成 它除了具有其它传播的特点之外,还具有自己 的主动性、参与性、交谈性和操作性特点
有声语言、图像、文字、声音、传真通信、娱 乐性服务融为一体 报纸、广播、电影、电视的网络化、数字化 交流方式的改变、生活方式的改变
自我传播(人内传播) 人际传播 组织传播 大众传播
自我传播: 个体对信息的加工过程,即个体自我进行的思 维活动。 思考;自言自语;陶醉——心理活动
人际传播: 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传播活动,即个人与个人之 间互相沟通信息、交流思想感情的社会行为。
组织传播: 组织内部及内部与外部的信息交流。 内部:协调关系; 外部:适应环境。
4,大众传播时代(电子传播时代) 19世纪开始 电报、电话、留声机、无线电、广播、电影、 电视、通讯卫星
1920年的美国,匹兹堡的KDKA电台; 1936年,英国广播公司开始定时播出电视节 目; 1946年,美国无线电公司推出了NTSC彩电制 式; 1962年7月美国发射“电星一号”通信卫星。
从世界范围看,印刷传播时代是与现代化、 现代性、 现代文明这一系列事物的生成相一 致、相同步的。
“正是印刷术的发明(而不是别的) 使历史从 中世纪发展到近代; 这期间, 能够阅读的大 众日益增多导致了思想的广泛传播, 思想的 广泛传播又推动了哲学与科技的变革。这些变 革最终推翻了 教士和贵族的统治,从而产生 了崭新的政治、 经济、社会、文化和宗教制 度。” ——[美]阿特休尔:《权力的媒介》
人类传播的历史与发展 传播学概论 教学PPT课件
14
2. 传播媒介进化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加拿大传播学家麦克卢汉著名观点:媒介即讯息
• 从人类漫长的发展过程看,真正有价值的讯息不是具体传播内容,而 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及其开创的可能性。
• 小规模的近距离社会群体或群落内的信息传播
9
二、文字传播时代 意义: 1.文字克服了音声语言的转瞬即逝性。 2. 文字打破音声语言的距离限制,扩展了人类的交流和社会活动的空间。 3.文字的出现使人类文化的传承有了确切可靠的资料和文献依据。 • 文字作为第一套体外化符号系统,它的产生加速了人类利用体外化媒
8
第二节 人Leabharlann 传播的发展进程不是媒介依次取代的过程,而是一个依次叠加的进程
一、口语传播时代 人类传播的第一个发展阶段。 重要意义:1.口语具有抽象能力,成了一种能够表达复杂含义的音声符
号系统。2.口语促进了人类思维能力的发达,促进了人类社会进化和发 展的进程。
• 局限性:近距离传递和交流 声音符号转瞬即逝,记录性差
信息处理、记忆和传输能力两个方面都有了质和量的飞跃。 d.1电2 子技术的发展特别是数字技术的发展, 开创了人类传播媒介大融合的时代。
第三节 信息社会与信息传播
信息社会:信息成为与物质和能源同等重要甚至 比之更加重要的资源,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和 文化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的社会 。
13
一、传播媒介的进化与社会发展
5
二、人类的传播现象
1.劳动创造了人类的语言 语言的产生标志着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的重大飞跃。 • 劳动中的相互支持和共同协作产生了语言的需要。 • 劳动中的相互协作对语言的需要促进了早期人类发音 器官的进化,终于出现了分音节的语言。
传播学概论 重点
传播学概论1、信息(1)广义的信息概念:信息科学认为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
在这个概念下,一切“表述”(或反映)事物内部或外部互动状态或关心的东西都是信息。
(2)信息的构成:社会信息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主体和客体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传播学所关注的是人类的社会信息。
社会信息指的是人类社会在生产和交往活动中所交流或交换的信息。
c.香农认为,所谓信息就是在人们需要进行决策之际影响他们可能的行为选择之概率的物质—能量的型式。
从功能角度看,信息是具有帮助我们消除对事物不确定性的功能并影响着我们选择或不选择某种行为概率的一种度量。
)2、传播(1)概念: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人类传播是一种交流和交换信息并由此发生社会联系和社会互动的行为。
(2)库利的传播观:传播指的是人与人的关系赖以成立和发展的机制——包括一切精神象征及其在空间中得到传递,在时间上得到保存的手段。
(3)传播的实质:所谓传播,实质上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人们通过传播保持着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
(4)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5)人类传播是一种交流和交换信息并由此发生社会联系和社会互动的行为。
3、符号(1)符号是信息意义的外在形式或物化载体,是事物表述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其功能是携带和传达意义。
(2)符号的构成:符号分为信号和象征符两大类。
(3)符号的基本功能:一是表述和理解功能;二是传达功能;三是思考功能。
4、意义(1)概念:意义就是人对自然事物或社会事物的认识,是人为对象事物赋予的含义,是人类以符号形式传递和交流的精神内容。
(2)符号与意义的关系:符号是意义的载体和表现形态。
5、象征性社会互动(1)象征行为①含义:指的是用具体事物来表示某种抽象概念或思想感情的行为。
这种象征行为通常通过使用象征符来传达象征意义实现。
象征符是具有双层意义的符号,第一层是符号的字面意义,第二层则是符号的类比或联想意义。
《传播学概论》复习提纲
《传播学概论》复习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1、“信息”概念的出现对“传播”概念的界定有何影响有了信息的概念,传播概念的阐述就更为简洁和确切了。
20世纪40年代信息科学诞生以后,许多传播学家在界定传播概念之际都突出强调传播的信息属性。
例如:“当我们从事传播的时候,也就是在试图与其他人共享信息——某个观点或某个态度……传播至少有三个要素:信源、讯息、信宿。
”(传播学家施拉姆《传播是怎样运行的》)“传播在广义上指的是信息的传递,它不仅包括接触新闻,而且包括表达感情、期待、命令、愿望或其他任何什么。
”(传播学家阿耶尔《什么是传播》)2、“传播”的定义及其理解定义:传播是人类通过符号和媒介交流信息以期发生相应变化的活动。
理解:》(1)传播是人类的活动。
人是传播的主体和轴心。
人既是信息的传播者,又是信息的接受者;既是行为的施控者,又是行为的受控者;既是产生传播的原因,又是导致传播的结果。
(2)传播是信息的交流。
在信息传播过程中,传播者不是简单地输出信息,还应含有复杂的双向交流;(3)传播离不开符号和媒介。
媒介负载符号,符号负载信息。
(4)传播的目的是希望发生相应的变化。
不论是传播信息还是接受信息,每一个参与活动的人,都是有意图、有目的和有自觉性的动机的。
3、传播有那些特点(1)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2)传播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
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3)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
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共通的意义空间指传受双方必须对符号意义拥有共通的理解;同时,从广义上讲,它还包括:人们大体一致或相近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背景。
)、第二章传播学的回顾与展望4、传播学四大先驱现代意义上的传播研究于20世纪30、40年代在美国脱颖而出。
出现了四位代表人物。
它们是哈罗德·拉斯韦尔、库尔特·勒温、卡尔·霍夫兰、保罗·拉扎斯菲尔德,他们被誉为传播学的四大先驱和奠基人。
施拉姆-传播学概论
者”,通过他的这本《传播学概论》我读到了传播学涉及各方面的知识,对我已有的知识也
起到了深化和补缺的作用。
在网上看到了别的人写的读后感,我觉得很有同感:“这本书真的太棒了,让我无法按捺内
心急于和大家分享的想法。喜欢这本书,因为它是我读过的理论作品中文字最优美的;喜欢
产业)、发送者、接收者与挑选过程(大众媒介的信息制造和消费过程、媒介教育的问题)
、社会控制与大众传播(四种控制媒介的政治理念和体制,观点与施拉姆《报刊的四种理论
》相同、媒介的涵化作用、电视暴力等问题)、传播怎样产生效果(美国是传播学影响研究
的重地,所以施拉姆对传播的影响十分重视,用了从11章--14章共4章的篇幅),最后一章
材料你也能从中以不同的角度发掘出人所未见的新意(意义,也是一种信息)。我想,施拉
姆的价值就在这里,他从崭新的角度观照传播学,建立了一种新的体系、一种新的哲学。
施拉姆传播学体系
施拉姆从日常可见的地方切入,介绍了传播学作为一个理论体系的方方面面,把传播学所涉
及的一些基本问题都给出了它们的轮廓,如:传播是怎样发展的、传播对人类所起的作用(
的声音以及那个发声音的人分离,也就促使人类的思维进一步走向抽象化。
施拉姆曾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在我看来
施拉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如麦克卢汉学说),给人们提供了一种崭新的视角去观照以前
人们熟知的用老生常谈的理论去解释的领域,他的长处不是象拉斯韦尔或拉扎斯菲尔德那样
用严谨的社会学的方法去做实证研究,他就是汇集和阐释,但是这种汇集和阐释是有新意的
一场雄心勃勃的革命,而信息媒介自身也在这些雄心勃勃的目标之中。”施拉姆使我看到传
《传播学概论》课后习题答案
传播学概论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1.为什么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广义上,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
有学者将信息分为物理信息、生物信息和社会信息。
传播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主要关注人类的社会信息。
德国哲学家克劳斯指出,纯粹从物理学角度来说,信息是按一定方式排列的信号序列,但仅此一点尚不足以构成一个定义,毋宁说,信息必须有一定的意义。
2.什么是传播,它的特点是什么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特点: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在一定的社会关系进行,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传播成立的前提是传授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是一种行为;过程和系统。
3.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如何理解这个观点施拉姆说:传播一词和社区(community)一词有共同的词根,这并非偶然,没有传播,就不会有社区,没有社区也就不会有传播。
所谓社区也就是由地缘关系和社会关系构成的共同体。
传播产生于一定的社会关系,这种关系可能是纵向的,也可能是横向的;它又是社会关系的体现,传受双方表述的内容和采取的姿态、措辞等,无不反映着各自的社会角色和地位。
4.如何理解社会传播的系统性系统科学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无不处于一定的系统之中,所谓系统,即由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若干部分结合在一起并且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从这个定义看,人类社会传播也具有普遍的系统性。
传播学通常将社会传播分为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等五种传播类型,实际上也是五种不同的传播系统。
传播系统也称为信息系统。
5.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是什么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开放性系统;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结、相互交织而构成的整体;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系统。
6.如何理解社会信息系统中的“双重偶然性”双重偶然性是德国传播学家鲁曼提出的概念,指传播的双方都存在着不确定性,因此,通过传播所做的选择有受到拒绝的可能性。
传播学概论笔记
传播学概论笔记传播学概论。
第一章导论第一节植根于人类社会生活的传播现象一、传播现象由来已久传播是自然界和社会的普遍现象,包括传播行为、传播活动在内的传播现象,早就存在于人类社会生活之中。
(1)原始社会,传递信息的必要性:(2)语言产生前后,传播行为是通过声音、结绳、烟火、图画等方式进行的。
结论:传播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是和人类文化史、社会发展史并存的;传播是一种社会性的行为,它的产生和发展的确是由来已的。
烽火戏诸侯。
(3)20世纪20年代,在西方(美国)开始科学分析传播现象,探索传播理论。
40年代逐渐成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
(4)1946年,美国政治学家拉斯韦尔在《宣传、传播与舆论》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大众传播科学”的概念。
(5)1947年,美国传播学者施拉姆在美国伊利诺伊大学成立了第一个传播研究所,第二年主编了第一本大众传播学论文集,出版了第一本传播学教材,至此传播学也就应运而生。
传播学之父:施拉姆二、什么是传播(一)传播1)来源:译自英语communication,源自拉丁语communis 基本意思:与他人建立共同的意识2)概念复杂性:1976年,美国学者丹斯和拉森列举的定义达126种(二)传播定义的四种类型:香农“信息”概念的引入1)传播是信息的共享:(美)施拉姆2)传播是有意图的施加影响:(美)心理学家霍夫兰3)传播是信息交流的互动过程:(美)传播学者贝雷尔森4)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中)郭庆光教授(三)人类社会传播的基本特点:1)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2)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也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3)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传播者与传播对象(受者、受众)4)传受双方须有共通的意义空间:一个符号化和符号解读的过程5)传播是一种行为、过程和系统:(四)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理论与传播学理论:物质决定精神交往第二章人类传播的历史与发展人类传播活动是个社会信息流动的过程,它的发展历史,其实也是传播媒介的演进历史。
传播学概论第一章
第二节 新闻写作的真实性原则
二 新闻报道失实的原因
1 体制性失实
2 经济性失实 3 故意失实与非故意失实
第二节 新闻写作的真实性原则
三 新闻写作如何避免失实
1 在确定主题和选择报道角度时要坚持独立思考 2 在谋篇布局时要避免片面性
3 加强思维修养
第二节 新闻写作的真实性原则
一 新闻写作对真实性的要求
二 新闻报道失实的原因
三 新闻写作如何避免失实
第二节 新闻写作的真实性原则
一 新闻写作对真实性的要求 1 新闻报道的具体事实必须真实准确
确有其事、基本要素准确无误、引用资料无误、反映的事 实的环境过程细节人物语言动作必须真实、人物思想认识 心理活动必须是当事人所述。 2 新闻报道的整体概括与分析要符合客观实际
事实,传播具有新闻价值的信息时所使用的文字语言。
新闻传播是一种“对话”,受众需要通过解码还原出传者意
图。
第四节 新闻语言
一 新闻写作对新闻语言的要求 2 新闻语言的特征: (1)准确、简洁、鲜明、生动 (2)新闻语言要有时代感
(3)新闻语言要有不同的风格:体裁、事件基调、被访 者语言个性
(4)“白描”是新闻语言的主要特征
第二节 新闻写作的基本要求
三 可读性:具体 生动 通俗 3 通俗 (1)解决“新闻官腔”的问题
(2)要学会“第二种翻译”
(3)巧妙地处理新闻报道中的数字
第二节 新闻写作的基本要求
四 针对性:信息 知识 思想 1 加大信息量 (1)学会多侧面地进行报道,写“立体化新闻” (2)学会抓特点 (3)学会使用新闻背景 (4) 用尽可能少的新闻符号传递尽可能多的新闻信息
传播学概论期末复习整理
传播学最终版一、名词解释1、大众传播。
答案:现代化的传播机构或组织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向广大的受众开展信息传播的活动。
2、反馈。
答案:反馈是信息的接受者在接受信息以后对传者所做出的反应。
3、传播单位。
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与前面介绍的各种模式比较,它的最大特点是没有明确的传播主体和传播客体,而是统称为“解码者”,或者称为“传播单位”。
他们把参与传播行为的各方描述成对等的,行使着相同的功能,那就是编码和译码。
4、环境监视功能。
答案:施拉姆把它称为“雷达功能”。
就是向人们提供种种即将到来的灾害、威胁等警告,从而提高人们的警惕,促使人们加以防御。
5、《权力的媒介》。
答案:美国学者阿特休尔在上世纪80年代写的《权力的媒介》一书被认为是对《报刊的四种理论》“第一次构成了严重的挑战”。
他主要想表达这样一个基本事实:一切媒介,都不是独立的、自为的,而是某种权势的“吹鼓手”,包括的、世俗的;党派的、经济的,总之,是“某种权势的媒介”。
并且认为,控制者与被控制者之间存在四种关系:一是官方关系,是由规定、法令和条例决定的;二是商业形式的关系,主要是广告商及商业伙伴;三是利益关系形式,比如金融企业,或政党,或团体等;四是非正式形式,这主要是只亲朋好友。
6、EPS。
答案:任何一种大众传播媒介,都经历了从上流社会走向大众,再由为数众多、成分复杂的大众走向兴趣一致的小群体怎么一个过程。
有学者将这一规律称作EPS,其中E(elite)指上流社会、精英阶层,P(popular)指大众化、流行化,S(specialized)指专门化。
7、第四媒体。
答案:互联网因其诞生在报刊、广播、电视这三种大众传播媒介之后,又被形象地称为“第四媒体”。
1998年5月,联合国新闻委员会年会上正式提出“第四媒体”的概念。
8、地球村。
答案:由于电子传播媒介的出现和普及,使得原来比较分散、联系不够紧密的世界各国或地区之间的联系加强,从而使空间距离相对缩短,就像一个城市或乡村社区部的联系那样紧密。
传播学概论课程习题
《传播学概论》课程习题第一章、第二章一、填空1、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2、语言的产生,是完成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之巨大飞跃的根本标志。
3、人类传播区别于动物传播的本质特征是能动性和创造性。
4、人类传播发展的阶段包括:口语传播时代、文字传播时代、印刷传播时代、电子传播时代。
5、人类传播的第一套体外化符号系统是文字。
二、名词解释1、信息: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
信息是由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2、社会信息:除人的生物和生理信息以外的、与人类的社会活动有关的一切信息。
3、传播: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4、系统:由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若干部分结合在一起并且具有特别功能的有机整体。
5、信息社会:信息成为与物质和能源同等重要甚至比之更加重要的资源,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的社会。
三、简答1、人类社会传播的特点。
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社会传播是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2、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
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开放性的系统。
社会信息系统是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结、相互交织而构成的整体。
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
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系统。
3、信息社会的特点。
社会经济主体为以高新科技为核心的第三产业,信息和知识产业占据主导地位。
劳动力主体为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
交易结算主要依靠信用。
跨国贸易、全球贸易成为主流。
第三章、第四章一、填空1、信息是符号和意义的统一体。
2、符号可以分为信号和象征符两类。
3、非语言符号包括:语言符号的伴生符、体态符号和物化、活动化、程式化的 符号。
4、符号的基本功能包括:表述和理解功能、传达功能、思考功能。
传播学概论-传播与信息
第三章传播与信息本章重点:信息的特点本章难点:信息研究理论教学方法:讲授与互动教学课时:3在词源学上,传播具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信息的分享和信息的传递。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传播与信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信息在这里可以理解为“传递的某种事物”,它可能是消息、信号,也可能是量、能量、物质。
可以说,有信息的地方就有传播。
信息科学认为,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
信息既不是物质,也不是意识,它在物质运动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表述它所属的物质系统,在同其他物质系统全面相互作用(或联系)的过程中,以质、能波动的形式所呈现的结构、状态和历史。
这是广义的物质的概念。
从这个意义出发,一切“表述”(或反映)事物内部或外部互动状态或关系的东西都是信息。
如自然界的刮风下雨、电闪雷鸣,生物界的杨花授粉、鸡叫蛙鸣,人类社会的语言交流、书信往来,都属于信息传播的范畴。
据此,我们可以把信息分成三种,即物理信息、生物信息和社会信息。
物理信息是指力、能量、电波这种非生物的传通讯号。
当敲打一下桌面,桌面就会弯曲,产生应力,从而把打击传向地面,力就成了物理信息。
热能从高温处传向低温处,电波从发射台达到接收站,热能、电波就属于物理信息。
生物信息是指人以外的生物发出的传通讯号。
如生物电,动物的色、香味、表情、求偶信号等。
社会信息是人和社会的传通讯号,如新闻、思想、舆论、流言。
电报大楼每天发出的讯号,从传递的消息内容上说,也是社会信息。
我们所研究的,是与人类的社会活动有关的一切信息。
第一节信息研究简述一、信息研究的纵向扫描1、技术信息论技术信息论的创始人是美国贝尔电话研究所的数学家香农和韦弗。
他们1948年在《贝尔系统技术杂志》上发表的著名论文《通讯的数学原理》,标志着信息论的萌芽和诞生。
差不多与香农和韦弗同时,维纳于1948年发表了著作《控制论》,从控制和通讯的角度研究信息问题。
他认为,信息不仅是通讯领域研究的对象,而且与控制系统有着密切的联系。
胡正荣版《传播学总论》传播学概论笔记 第四章
第四章信息符号与讯息I、信息“信息就是谈论的事情、新闻和知识。
”“信息就是在观察或研究过程中获得的数据、新闻和知识。
”“信息就是所观察事物的知识。
”(一)三论中的信息三论: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申农、维纳、贝塔朗菲(1)信息论申农:信息、熵与比特;信息传播的数学模式(2)控制论维纳:反馈(3)系统论贝塔朗菲世界上的一切事物、现象、过程皆是有机整体。
讯息信号所接受信号讯息理解信息第一个问题:信息是什么?1、信息和物质、能量一起,是这个客观世界的基本构成要素。
维纳说:“信息就是信息,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
”信息是和物质、能量的抽象程度相同的一个概念。
第二个问题:信息从哪里来?2、信息是事物运动、变化、联系、差异的表现。
第三个问题:信息有什么用?3、人们借助信息可以认识客观世界(减少对事物的不确定性)。
传播学所研究的信息是人类的精神创造物。
信息是构成客观世界的一个基本要素。
信息是两次不确定性之差,或者说,信息是能够减少或消除不确定性的东西。
信息是事物运动、变化、联系、差异的产物。
(二)基本分类:社会信息(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信息自然信息(三)其他几个重要概念▲噪音传播过程中的干扰即噪音。
▲冗余信息即信息中不影响信息完整的、不容信源自由选择的那一部分。
▲反馈“在人类传播中,指接收者对传播者发出的讯息的反应。
传播者可以根据反馈检验传播的效果,并据此采取进一步的行动。
”——施拉姆▲前馈“指的是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使用大众媒介时,事先通过调查研究等方式了解传播对象的需要,以改进传播节目的制作,增强传播效果。
”——施拉姆熵▲热力学第二定律:“热量不能自动地从低温物体传向高温物体”,即“在孤立系统中实际发生的过程,总是使整个系统的熵的数值增大,它是不可逆的。
”这就是熵增加原理。
▲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中,熵是无序状态的量度,而信息就是一种负熵。
二、信息的特征:1、客观性和主观性的统一不同民族的文化禁忌红十字与红新月2、普遍性上课铃声课堂上老师的语言与文字交通信号灯食堂里的价目表情侣间的花与礼物3、表达性蒙克《呐喊》20世纪表现主义先驱以极度夸张的笔法,描绘了一个变了形的尖叫的人物形象,把人类极端的孤独和苦闷,以及那种在无垠宇宙面前的恐惧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传播学原理
传播学原理
传播学原理是研究人类社会信息传播活动规律的学科,它对于人们理解和指导传播行为具有重要意义。
在传播学中,有一些基本的原理值得我们关注和探讨。
首先是信息传输原理。
信息传输原理认为,信息在传递过程中会经历编码、传输和解码的环节。
发送者将想要传递的信息进行编码后发送出去,接收者则根据接收到的信息进行解码。
这一过程是信息传输的基本原理。
其次是媒介效应原理。
媒介效应原理认为,媒介对信息传播过程和结果产生影响。
不同的媒介具有不同的特点和表现方式,这将影响到信息传播的效果和接收者的反应。
比如,电视媒介可以通过图像和声音的融合传递信息,在视听上更具有吸引力。
另外还有观众理解原理。
观众理解原理认为,接受信息的观众会根据自身的经验、知识和价值观对信息进行理解和判断。
观众的理解过程是主观的,不同的人可能对同一条信息有截然不同的理解和反应。
因此,在进行信息传播时,应当考虑到观众的背景和需求,以提高信息的传递效果。
最后是双向传播原理。
双向传播原理认为,传播不是单向的,而是一个相互影响的过程。
在传播过程中,发送者和接收者之间将进行反馈和互动,这将对信息的传递产生影响。
双向传播原理提醒我们,传播需要注意接收者的反馈和参与,以提高传播效果。
以上是传播学中的一些基本原理。
了解和应用这些原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引导传播行为,提高信息传递的质量和效果。
传播学概论
传播学概论选择&填空1、米德的象征性社会互动理论认为自我是主我和和客我的统一,什么是主我客我?(选择)象征性互动理论:把人看作是具有象征行为的社会动物,把人类的象征活动看做是一个积极的、创造性的过程,象征性互动指的是人与人之间通过传递象征符和意义而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过程。
主我与客我的统一:米德认为,人的“自我”意识就是伴随着意义的传播活动而形成的。
自我是“主我”和“客我”的统一,前者是个人的主体意识,后者是从周围观察到的他人对自己的态度、评价、和角色期待。
“客我”意识只有通过与他人的意义交换(即传播)才能得到。
“客我”和“主我”的对话和互动形成统一的社会自我。
自我的形成是个人的社会化过程。
主我:主观意愿之我客我:社会期待和社会建构之我人内传播是主我和客我的交流,最终呈现“现实之我”2、地球村的概念是哪一个传媒理论家提出的?M.麦克卢汉1967年《理解媒介:人的延伸》3、传播学通常把社会传播分为哪5个类型。
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4、英国诗人约翰弥尔顿1644年出版的一本《论出版自由》小册子中提出出版自由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权利。
5、美国传播学者哈特把传播媒介分为哪三类?示现的媒介系统、再现的媒介系统、机器媒介系统。
5、动物对信息传播行为和人的本质有何不同(1)动物的信息传播行为是一种先天的本能行为,其能力更多地取决于体内的信息功能和遗传基因,而不是后天的系统学习(2)动物传递和接受信息的过程是基于条件反射原理的过程,而不伴随复杂的精神和思维活动。
一句话,动物传播只是对自然界的一种被动的适应,而不能成为对自然界和自身进行能动的、创造性改造的因素。
6、集合行为中主要的信息传播形式是什么集合行为中主要的信息形式是流言。
7、什么是组织,组织的定义填空为实现共同目标,有明确的角色分工、从事协作行为的有指挥的人群体系。
8、传播流研究三部曲是哪三部扎拉菲尔德等人的《人民的选择》(1944年出版)、卡兹等人的《个人影响》(1955年出版)、罗杰斯等人的《创新与普及》(1962年出版)9、传播的模式是对传播活动的什么与外部联系的一种图示化描述。
郭庆光《传播学概论》自考复习资料
《传播学概论》复习资料第一章传播概述【名词解释】传播学:研究人类社会传播现象和传播活动规律的学科。
人际传播:至少两人之间进行的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传播活动。
工具性传播:人类进行传播是为应对环境,即顺利地有效地展开与自身生存和发展相关的一切行为。
麻醉作用:与大众传播媒介的接触,耗费现代人大量时间,使之越来越疏于行动,并以为自己在参与社会实践过程。
即沉溺于被动的信息积累。
托马斯公理:如果人将某状况作为现实把握,那状况作为结果就是现实。
类似“自我达成的寓言”,即如果个人根据对状况的错误理解而开展行动,结果就可能使之成为现实。
【简答题】传播的本质形态多样性(使用符号不同)、时空遍布性(无时不有、无处不在)、行为伴随性(实物传播、贯穿性)、极端重要性(传播的本质)大众传播职业化的传播机构利用机械化、电子化的技术手段向不特定的多数人传送信息的行为或过程。
其主要优点为:快、广、多、好(清晰度、保真度)。
传播的四大功能监测环境——用新闻不断地向整个社会及时报告环境的变动协调社会各部分——以【论述题】传播的定义(一)共享说:强调传者与受者对信息的额分享(二)影响说:强调是传者意图对受者施加影响、改变对方(认知、态度或行为)的过程(三)“仪式”说:强调是传者与受者之间开展的仪式(四)“符号“说:强调传播是符号的流动拉斯维尔的5W模式5W:Who(谁)→says What(说什么)→in What channel(通过什么渠道)→to Whom(对谁)→with What effect(取得什么效果)5W,传播结构(过程)中的5个要素和环节:传者、讯息、媒介、受者、效果。
5W,传播学的研究领域:控制分析、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效果分析。
5W模式的问题:(1)单向/双向(无反馈):线性模式,将传播堪称是单向传达信息、呈直线形态的过程。
但传播使双向的。
(2)孤立/联系:割裂传播过程与社会过程的联系(3)静止/变动:“讯息”往往在传播过程中发生变化(e.g.噪音)(4)环节/要素:“效果”并不一定出现,传播可能无效,因此只是环节。
《传播学概论》复习要点
(三)传播学研究的方法
1、社会研究方法三个层次: 方法论、研究方式、技术 2、传播学的研究方法: 定性分析———哲学思辩、历史求证、法律判别 定量分析———实地调查、控制试验、内容分析
二、传播的主要类型 传播 非人类传播 人类传播 非社会传播 内向传播 社会传播 人际传播 (群体传播) 组织传播 大众传播 (国际传播) (网络传播)
2、传播者 施控——把关理论研究、潜网理论等 受控—— 制度上的各种控制:政治、经济、 受众、自律
(二)传播者概念
信息的发出者。
不仅指单个的人,还指一切从事传播的组织和机构。
(三)传播者任务、权利 任务: 搜集信息 选择信息 加工、制作信息 控制传播内容和过程 收集、处理反馈信息 权利: 采访权 报道权 批评权 保密权 安全权
1、研究人类传播的历史 口头---文字---印刷---电子---互联网络
2、研究人类传播的形态
内向交流---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 3、研究人类传播的过程 (1)宏观层面: 研究传播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心理等等的关系 (2)微观层面 研究人类传播活动过程的自身轨迹
二、从电视对社会的影响来看研究传播的意义 (一)传媒与人们的生活息息 共性 (二)传媒和政治紧密相联 1 电 “非语言”的传递方式 “电视明星” “颠覆性传媒”(托夫勒 美国未来学家)
有 高度文 化修养的人
美国社会的外部社会和文化条件 媒介的制作者和分布者
财政支持者、广告机构、市场研 究及商店信用评价机构
中等文化 素养的人
缺乏文化素养的人
消费者中趣味不同的受众
第三讲
传播者:角色、制度与控制
一、控制研究
二、 传播制度 三、传播控制
一、控制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递过程原理》概论
¾传递过程原理在学科中的地位¾工程科学中的传递现象
¾生活中的传递现象
¾课程特点和传递本质
¾学习本课程的几点建议
Transport Phenomena
¾Principles of momentum transfer ¾Principles of heat transfer
¾Principles of mass transfer
化学工业
化工行业作为国民经济的第一大支柱产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6.6%。
化学工程学科
•2003年美国化工年会: 化学工程学科就是一门将分子变为钱的学科。
【Chemical Engineering is about turning molecules into
money.】
•AIChE:化学工程:将化学带出实验室进入社会的科学。
【Chemical Engineering takes chemistry out of the lab and into the world】
【Chemical engineers are uniquely trained to (a) close energy and mass balances, (b) understand and apply scaling laws, (c) determine and
mitigate rate limiting steps, and (d) perform financial analysis. 】
化学工程学科的发展
Industrial chemistry:(1915年以前)
产品加工工艺学,以产品为主线,以化学家为主,从法国到英国再到德国,并在德国得到迅速发展。
Unit Operation (化学工程学科的第一个里程碑)
19世纪末20世纪初石油炼制的发展,1915年, MIT, Little教授首次提出单元操作的概念。
•摆脱了生产过程简单的各工艺学的知识的积累
•把握各工艺加工过程的本质(共同基本原理,通用设备)
多相、多尺度、动态、随机、非线性
换热
蒸发
动量传递热量传递质量传递流体输送
沉降
过滤混合
蒸馏
吸收
萃取
吸附
化学工程学科的发展Transfer Phenomena(20世纪60年代,化学工程学科的第二个里程碑)
•单元操作的共性是传递现象
•传递速率控制单元操作过程
“三传一反”是化学工程学科的核心。
“反应工程”和“分离工程”为化学工程学科的两大支柱。
与化工原理、化工热力学的区别
化工热力学
9化学工程中能量及其转换;
9多相体系的平衡状态;
9指出过程可进行的程度;
9流体的基本性质。
与化工原理、化工热力学的区别
化工原理
9依赖于经验或半经验关系式,研究或解释总体的平衡;9理想流体经过修正为真实流体;
9稳态(定常)一维;
9数学上用常微分方程,总体或平均的代数方程计算总体的速率;
9一般用于设计目的,在没有新的关系式时只能解决传统的单元操作问题;
9若有很好的湍流关系式可以较好地解决湍流条件下的单元操作问题。
与化工原理、化工热力学的区别
传递过程原理
9应用基本理论,解决微元体的平衡;
9真实流体经特定简化成理想流体;
9定常、非定常一维或多维问题;
9数学上采用偏微分方程,预测微元的速度、温度、浓度剖面;
9解决湍流的问题不太有效;
9很好的用于分析问题的工具;
9对于新的过程也有分析和设计能力。
《传递过程原理》概论
¾传递过程原理在学科中的地位¾工程科学中的传递现象
¾生活中的传递现象
¾课程特点和传递本质
¾学习本课程的几点建议
材料自组装
材料工程中的传递
表面涂层材料工程中的传递
z
r
ω
Wafer Coating
h
中空纤维膜材料工程中的传递
z
L
V Fiber Melt (T M )
Orifice
生物工程中的传递
生物、医药化工中的传递现象-生物反应工程
气泡聚并破碎
界面气流分布
剪切、混合、溶氧
生物工程中的传递
生物、医药化工中的传递现象-控缓释药物
环境工程中的传递环境化工中的传递现象-污染物扩散
环境化工中的传递现象-污染物控制和回收技术
环境工程中的传递
热能工程中的传递
化学工程中的传递分离工程中的传递现象
化学工程中的传递分离工程中的传递现象
反应工程中的传递现象
化学工程中的传递
化学工程中的传递微化工系统中的传递现象
微化工系统中的传递现象
化学工程中的传递
《传递过程原理》概论
¾传递过程原理在学科中的地位¾工程科学中的传递现象
¾生活中的传递现象
¾课程特点和传递本质
¾学习本课程的几点建议
生活中的传递现象
•衣:衣服的材料、布料的结构形式等•食:食品的形态与功能
•住:空调、暖气、装修
•行:汽车、飞机、高速公路
•日常现象:斑纹、材料的冷热
•生理现象:呼吸
《传递过程原理》概论
¾传递过程原理在学科中的地位¾工程科学中的传递现象
¾生活中的传递现象
¾课程特点和传递本质
¾学习本课程的几点建议
课程特点
1)系统性、综合性和全面性
2)数理基础性与逻辑性
3)广泛的学科基础
4)学科前沿性及多学科交叉
分子传递湍流传递
分子传递和湍流传递
1)牛顿粘性定律(1687年)
2)傅立叶定律(1822年)
3)费克定律(1855年)
《传递过程原理》概论
¾传递过程原理在学科中的地位¾工程科学中的传递现象
¾生活中的传递现象
¾课程特点和传递本质
¾学习本课程的几点建议
如何学好传递这门课
•培养兴趣
•做好预习
•课堂笔记
•独立作业
•善于问题
•及时答疑
•认真总结
课程信息与课程安排任课教师:骆广生联系电话: 62783870
王玉军联系电话:62798447
徐建鸿联系电话: 62773017
助教老师:林茜妍
Email:linxiyan_0023@ 答疑地点:工物馆388,572
课程信息与课程安排
学时:48学时
主要环节:讲课+大作业+课外作业+小测验+考试2成绩评定:平时作业+现象观察分析30%
大作业10%
小测验10%
期中考试10%
期末考试:40%
作业要求:条理清楚、计算正确、整洁美观、独立完成
课程信息与课程安排
①Bird, R.B.;Stewart, W.E.;Lightfoot, E. N.,“Transport Phenomena”, John Wiley
& Sons, New York
②Welty, James R.;Wicks, Charles E.; Wilson, Robert E.,“Fundamentals of
Momentum, Heat, and Mass Transfer”,2nd, John Wiley&Sons, New York
③Hines, Anthony L.; Maddox, Robert N.,“Mass Transfer Fundamentals and
Applications”,Prentice-Hall, New Jersey
④Rosner, D. E.,“Transport Processes in Chemically Reacting Flow Systems”,
Bulterworth Publishers, Boston
⑤Brodkey, R. S.; Hershey, H. C.,“Transport Phenomena A Unified Approach”,
McGraw-Hill Book Company, New York
⑥Geankoplis, C. J.,“Transport Processes and Unit Operations”, 3rd ed., Prentice -
Hall, New Jersey
⑦“传递过程原理”,刘谦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⑧“化工传递过程基础”,王绍亭陈涛编,化学工业出版社
⑨“传递过程原理”,韩兆熊编,浙江大学出版社
⑩“传递过程原理”,王运东等编,清华大学出版社
We must be, in the same instant, both dreamers and realists.
祝同学们学有所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