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根生部分玉器藏品

合集下载

新乡市博物馆藏明清玉带钩赏析

新乡市博物馆藏明清玉带钩赏析

古人的服饰与现今不同,在古人服饰的发展过程中,发明了很多系带的工具,带钩就是其中之一。

带钩最初单称为“钩”,见于《左传》《国语》《管子》等书,有“窃钩者诛”“缙绅而无钩”等记载,出土带钩在自身铭文中也称为钩。

“带钩”全称似始于《史记·齐太公世家》,其中有管仲为保公子纠为君,偷袭公子小白,一箭“射中小白带钩”的记载。

带钩大多由钩首、钩体、钩钮三部分组成,用法为将带钩背面的钩钮嵌入革带一端,钩首则钩挂在革带另一端的穿孔中,或将钩首穿挂在置于革带另一端的带环之上,利用身体的张力达到自然束腰的效果。

新乡市博物馆藏明清玉带钩赏析孙 静 郭 强 李建文图1编辑|屈梦夏820481337@AppreciatION 鉴赏·玉缘AppreciatION 鉴赏·玉缘制作带钩的原料以铜、铁为主,也有金、银、玉、石等,纹饰以蟠螭纹、兽纹、龙纹、鸟纹、虎纹、卷云纹、几何纹、涡纹等常见。

玉带钩虽然实用性不及铜带钩,但就艺术价值而言,多数玉带钩在造型与工艺上都有独特的表现。

玉带钩的形制通常有方牌形、方体形、曲棒形、琵琶形和异形等几类。

目前,在已知的考古发现中,最早的带钩出现于新石器时代的良渚文化。

此后,玉带钩发现的数量较少,形制规格不一,后至春秋中期,玉带钩的形态才日渐成熟,此阶段为玉带钩的萌芽期,形制与后来的带钩也有明显区别。

春秋晚期至战国时期,玉带钩在制作与使用方面得到了迅速发展,钩首、钩体、钩钮的构成已成定制,富于变化的纹饰内容成为带钩时代特征的表现。

后经过魏晋时期,玉带钩从分布范围到制作工艺都走向衰退,逐渐被带扣所代替。

宋元时期,在复古思潮的影响下,玉带钩又再度兴起,并发展出一种新的带钩形式——扣形钩。

扣形钩,起初应是宋人的怀古之作,可能是仿造东周时期的方牌形带钩,后在元明清几代沿用,在形制上略有变化。

明清两朝,玉带钩的制作工艺有了很大的提升,造型大多非常优美、玲珑剔透。

明代玉带钩造型多变,有琵琶形、棒形及各类异形带钩,以加饰的琵琶形钩为主流,多做龙头、禽首、羊首和马首等。

明清玉器鉴赏与收藏

明清玉器鉴赏与收藏

明清玉器鉴赏与收藏(手把手传授,高清图解)!2011-09-18 13:22来源:股票博客作者:K功夫K分类:操盘技巧玉器历经唐宋的发展演变后,至明清时期迎来了历史上的又一次高峰,从规模到数量、品种,均达历史最高。

明清玉雕的材质主要以新疆和田白玉为主,又有被视为“杂玉”的玛瑙、水晶、翡翠、琥珀、绿松石等,其中清早期在宫廷始见的翡翠应用更为历代之冠。

明代冶玉工艺在新疆大量玉材运往关内的有利条件下,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工艺最兴盛的地区为北京、扬州、苏州等地。

明代中晚期,苏州的琢玉工艺发展非常迅速,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技法不断提高,作坊林立,人才辈出,出现了很多著名艺人。

见于记载的有:陆子刚、刘沧、贺四、李文甫、王小溪等,他们都是善于雕琢精巧小品的能手。

明代玉器的类型和宋元时期没有很大的差异,大体可以分为装饰品、实用品、艺术品和仿古器四大类。

清代玉器制造的全盛时期是乾隆时期,乾隆皇帝非常喜爱玉器,对夏、商、周三代的古玉进行广泛收集,并进行认真的分类鉴别,对于制作较粗糙的玉器,交由清宫造办处加工改制,因此清代宫廷遗留下来的玉器中常见旧玉后刻花、旧玉新做工。

此外,北京造办处、扬州和苏州云集了众多的能工巧匠,雕琢精益求精。

从加工技术、装饰纹样各方面看,均达到玉器发展的最高水平。

下面就明清玉器品种加以详细介绍。

玉带钩与玉带扣玉带钩在明清之时已成为装饰把玩的仿古玉器。

明代玉带钩保存下来的数量很大,例如苏州虎丘王锡爵墓中出土有玉带钩,上海明墓中也有出土。

明代玉带钩有琵琶形、螳螂肚形、条形、圆棒形,也有的雕作龙、蠄、鸟、兽等形。

还有一种一半为钩,一半为环,分别镶嵌在玉带钩两端的称为玉带扣。

清代玉带钩做工比明代精巧,抛光度也很高。

钩头多样,别具匠心,艺术水平较高。

有些雕龙、凤、蠄的大钩,可称是玉带钩中的重器。

玉带扣形如两个方板,一板为钩,一板为扣,两板可扣接,其上镶嵌宝石碧玺,带扣可接较宽的腰带。

虽然清代玉带钩花样繁缛,但无论是工艺水平还是艺术水平,都缺乏汉代严谨、流畅的风格,难以与汉代玉带钩比肩。

汉代玉舞人 1983年在南越王墓出土的文物

汉代玉舞人 1983年在南越王墓出土的文物

汉代玉舞人是1983年在南越王墓出土的一件珍贵文物。

它是一座精美的玉雕人物,表现了我国古代舞蹈艺术的精湛技艺和高超水平。

玉舞人在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方面都具有极大的意义,成为研究汉代文化和艺术的重要实物资料。

一、外观特点汉代玉舞人的外观非常引人注目。

它造型优美,神态生动,栩栩如生地展现了古代舞者的优美动作。

玉舞人的身姿柔美而端庄,手持乐器,面部神情自然,令人叹为观止。

整体雕刻工艺精湛,细节处理精细,无论是头发、衣裳、手部还是面部表情,都展现出高超的雕刻技艺。

可以说,汉代玉舞人的外观特点不仅代表了当时的宫廷舞蹈艺术水平,也反映了当时工艺技术的高超水平。

二、历史价值汉代玉舞人作为汉代舞蹈艺术的珍贵实物资料,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它反映了汉代社会的文化生活和审美情趣,对于研究古代音乐舞蹈、礼仪制度、宫廷生活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南越王墓出土的文物,汉代玉舞人还能够为研究两汉时期中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提供重要的实物依据。

汉代玉舞人以其独特的历史价值成为了重要的研究对象和展览品。

三、文化意义汉代玉舞人不仅在历史上具有重要价值,同时也承载着丰富的文化意义。

它是对我国传统舞蹈艺术的珍贵见证,展现了古代我国人民对音乐舞蹈的热爱和追求。

通过玉舞人这一文物,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当时人们对音乐舞蹈的审美标准和欣赏方式,以及其在社会活动中的作用和地位。

汉代玉舞人也是我国古代雕刻艺术的杰作,对于研究我国古代雕塑艺术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在文化领域,汉代玉舞人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

四、艺术价值作为一件精美的玉雕艺术品,汉代玉舞人在艺术上具有极高的价值。

它不仅展现了古代雕塑艺术家的高超技艺,更展现了我国古代雕刻艺术的独特魅力。

观赏汉代玉舞人不仅可以欣赏其精湛的工艺,更能够感受到古代艺术家对美的追求和表现。

汉代玉舞人作为一件珍贵的艺术品,对于推动和弘扬我国传统艺术有着重要的意义。

五、现状和保护目前,汉代玉舞人作为南越王墓出土的文物,已经成为我国国家级文物,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和保护。

徐家岭楚墓出土玉器赏析

徐家岭楚墓出土玉器赏析

AppreciatION 鉴赏42徐家岭楚墓位于河南省淅川县南约50公里处丹江口水库西岸的龙山脚下,此地又称凤凰头。

20世纪90年代初,河南省文物考古工作者在徐家岭发掘清理了10座战国早期的楚国贵族墓葬。

虽然这10座墓葬遭到盗墓分子不同程度的盗掘,但仍出土了2000余件青铜器(其中有铭文者17件)和200余件玉器。

本文选取了徐家岭楚墓中出土的部分制作精致、保存完好的玉器介绍如下,以供读者品鉴。

1.龙形玉佩(图1)长9.4厘米,宽3.3厘米,厚0.3厘米。

青白玉,青白色,两面均有牙白色沁斑。

质地细腻,半透明。

透雕。

龙弓身,翘尾,背部有一个对穿圆孔,下部有三个对穿圆孔。

尾部有齿脊。

两面纹样相同,均阴刻卷云纹和斜线纹。

2. 龙形玉佩(图2)长8.9厘米,宽3.1厘米,厚0.4厘米。

青白玉,青白色,两面均有较大的牙白色沁斑。

质地细腻,半透明。

透雕。

龙弓身,翘尾,背部有一个对穿圆孔,下部有三个对穿圆孔。

尾部有齿脊。

两面纹样相同,徐家岭楚墓出土玉器赏析杨海青 景润刚皆浮雕卷云纹。

3.卷云纹玉璧(图3)直径10.3厘米,好径4.9厘米,厚0.5厘米。

青玉,深豆青色,受沁后大部分呈深褐色,微透明。

体较厚,有内、外廓,断面呈长方形。

两面均饰卷云纹和网纹。

该器制作规整,雕工细腻,是不可多得的玉器佳作。

4.卷云纹玉璧(图4)直径9.3厘米,好径4.7厘米,厚0.5厘米。

青玉,深豆青色,受沁后大部分呈深褐色,微透明。

体较厚,有内、外廓,断面呈长方形。

两面均饰卷云纹和网纹。

5.卷云纹玉璧(图5)直径4.4厘米,好径2.1厘米,厚0.3厘米。

青白玉,淡青色,半透明。

体较薄,断面呈长方形,有内、外廓。

两面纹样相同,皆饰两周卷云纹。

6.谷纹玉璧(图6)直径4.7厘米,好径2.2厘米,厚0.7厘米。

青白玉,青白色,内有云母,暴露处呈银白色。

玉质较差,半透明。

体较厚,断面呈长方形,有内、外廓。

两面纹样相同,均饰隆起的卷谷纹。

谷纹因其像春天谷粒发芽123456编辑|薛续友AppreciatION 鉴赏43的形状而名,是战国时期玉璧上最常见的纹饰。

内蒙古新州博物馆馆藏新石器时代玉器简析

内蒙古新州博物馆馆藏新石器时代玉器简析

内蒙古新州博物馆馆藏新石器时代玉器简析作者:杨妹来源:《收藏与投资》2022年第03期摘要:内蒙古新州博物馆馆藏的新石器时代玉器涵盖兴隆洼、赵宝沟、红山、小河沿四种考古学文化类型,其中,斜口筒形玉器、玉龟、蚌虎都是红山文化典型玉器,鸟喙兽首虫身玉人反映了赵宝沟文化时期万物皆有灵的原始宗教转向人格化的发展过程。

四件代表性玉器体现了原始社会粗犷的艺术风格以及新石器时代玉器通灵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红山文化;赵宝沟文化;玉器;文化内涵中国新石器时代是指距今大约1万年前开始,距今约2000年前结束的这段历史时期。

在新石器时代早期,古人通过长期的实践和摸索,总结出玉器与石器的区别。

玉器经历同石器漫长的共存发展后脱颖而出,彻底与石器分化,从此揭开了中国玉文化的序幕。

考古和历史研究证实,中国玉器诞生于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早期,至今已有8000余年的历史,其间创造出了无数璀璨的玉文化历史遗存,尤其是举世瞩目的红山文化玉器,为新石器时代的中国玉器谱写了灿烂光辉的篇章。

新石器时代不同文化区域的古人,在选石制器的过程中,已经开始产生审美意识。

他们会把石器制成装饰品,起到美化和点缀的作用。

由于当时人们制作玉器的经验不足,琢玉工具尚不完备,再加上审美水平欠佳,制作不够规整,所以器形比较简单,器身多无纹饰。

一般仅采用琢打磨光的方法。

这些年代久远的新石器时代玉器,处于中国玉器生产的初始雕琢时期,虽然受当时生产力水平的制约,但原始社会那种粗犷奔放的艺术表达却灵动而强烈。

内蒙古新州博物馆收藏的新石器时代玉器涵盖兴隆洼、赵宝沟、红山、小河沿四种考古学文化,文化内涵丰富,器型精美,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现将其中四件代表性玉器作如下分析。

一、斜口筒形玉器新州博物馆收藏的这件斜口筒形玉器于赤峰市克什克腾旗征集,属红山文化玉器,上口最大径8.8厘米,下口最大径6.4厘米,最高边7.8厘米。

此玉有瑕斑,即灰白色沁间的黑色“芝麻斑”,局部有包浆。

这是一件竖向断为两半的残器,经历了两次打孔修复。

国宝档案

国宝档案

国宝档案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18)雁纹玉饰元代宽5.3、高4.5、厚1.8厘米现藏于安徽省文物局玉质青色,沁成鸡骨白色,有牛毛沁。

带板作委角方形,以深雕法琢穿梭于花朵中的大雁,以阴刻线作纹饰,大雁展翅欲飞,栩栩如生,花朵用斜削和打洼手法表示。

整器构图疏密有致,雕工精细。

龙纹玉饰元代长5.2、宽4、厚1.2厘米现藏于广东省博物馆玉质青色,略带沁。

边框委角,减地浮雕饰一龙戏珠,龙身细小卷曲,满身饰双阴刻线表示龙鳞,龙发往后飘拂,大眉压眼,颈、腿施重刀,龙身和龙头可见钻孔痕迹,典型元代龙纹造型。

龙穿花纹玉饰元代长7.4、宽6.6、厚1厘米现藏于杭州历史博物馆玉质白中带青灰斑。

单面透雕花果龙纹,龙身卷曲,细颈长嘴,须发飘扬,底纹为透雕枝叶花卉。

制作采用管钻深雕法,钻痕不加修饰,有明显的元代制玉风格。

云龙纹玉尾元代长9、宽5.5、厚1.7厘米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玉质黑白两色。

器体呈长方形,扁平。

正面根据玉料颜色的不同巧雕龙纹和云海纹。

在一火焰形开光内,浮雕一龙,龙菱形眼,嘴前伸,龙发下飘,细颈,身体扭曲,尾压于后腿之下。

墨玉部分浮雕海水云纹,海水中凸起连绵的山脉。

背面平整无纹,四角各有斜穿小孔一对。

此器利用黑白玉色巧雕而作,匠心独运。

鹘攫鹅纹玉带环元代长7.2、宽6.2厘米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玉质青白色,有黄褐色沁斑。

在椭圆形托环上高浮雕、镂雕海东青(鹘)捕天鹅的“春水”图案。

一矫健有力的海东青(鹘)正啄住仓皇逃窜的天鹅,充满紧张肃杀之气。

“春水”玉之题材虽滥觞于辽契丹族的“春捺钵”,但目前辽代此类玉器还未有出土,所见多为金元玉器。

此玉两侧均有长方形隧孔,应为束带中所用之带环,可供带钩或绦带穿过。

狮戏球纹玉带环元代宽6、高4.6厘米现藏于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玉质青白色。

镂雕狮戏球形象。

正面为狮与球舞动的飘带,巧妙地把球甩在了背面,两侧各有一对孔可供绦带穿缀用。

狮子头上的鬣毛呈球状,高高隆起,尾巴两侧为卷云纹,中间呈拂尘状;飘带翻卷,立体感很强。

中国传世玉器全集(辽金篇)

中国传世玉器全集(辽金篇)

中国传世玉器全集(辽金篇)鹿林纹玉带环辽代长3.5、高6.8、厚1.5厘米现藏于广东省博物馆玉质白色,带沁。

体为扁长方形,正面微弧凸。

多层透雕镂空饰一鹿和柞树,组成“秋山”图饰。

鹿呈站立状,头微上昂,用阴刻线雕出柞树的叶脉,下部有一鸡心形环,可供挂系用。

花鸟纹玉佩(1对)辽代长4、中宽2.5、厚0.3厘米现藏于内蒙古敖汉旗博物馆玉质青黄色。

纹饰镂空,花朵和小鸟浅刻出细线,中间为一朵盛开的花朵,两侧对称各出一鸟,鸟展翅,长尾翎,长喙交于花边。

心形玉佩辽代长3.5、宽2.1、厚1厘米现藏于内蒙古敖汉旗博物馆玉质淡黄色。

作扁体心形,顶部有一管状鼻。

玛瑙臂鞲辽代长8.1、宽3.6、厚0.5厘米现藏于天津博物馆玛瑙质,有青白两色条状斑纹。

器表光滑,臂鞲正面微弧形,背面凹形,器中部两侧各有一个椭圆形穿孔。

此器为契丹族游猎架鹰时护臂之用。

蟾蜍扑食纹玉佩辽代高4、宽6、厚2.2厘米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玉质青白色,有黄褐色玉皮。

底为一片荷叶,茎脉分明,上面伏卧一蟾,瞪眼作扑食状,形象生动。

玛瑙臂鞲辽代长9、中宽4厘米现藏于内蒙古敖汉旗博物馆玛瑙质,灰色有云状纹理。

磨制。

呈瓦状,中部两侧起小节,穿扁斜孔,孔壁出尖齿。

玉摩羯辽代长7、宽3厘米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玉质白色,有赭褐色沁。

圆雕一龙首鱼身形象,龙张口含珠,肉鼻上卷,龙发后飘。

龙身为鱼形,并生双翼。

下部有供佩系之穿孔。

摩羯是一种类似鱼的大兽,此类造型流行于辽金时期。

持鹘玉童子辽代宽2.7、高6.4厘米现藏于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玉质白色。

圆雕一童子,身穿紧袖长袍,双手托鹘,腰系锦带。

阴刻线表现衣纹,一撮发髻置于头顶,衣褶简洁,有较浓厚的生活气息。

玉飞天辽代长4.5、高2.4厘米现藏于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玉质青灰色。

圆雕。

人物头部较平且有一孔,下半身着裙装不露双脚,状似鱼尾。

辽代飞天的特点是折面,即在鼻部处出现一个折角。

出土的玉飞天上有金属弯钩,可能是作耳饰之用。

玛瑙碗辽代口径5.7、底径3.3、高4.2厘米现藏于内蒙古敖汉旗博物馆浅黄色玛瑙质,光亮透明。

旧物新说_从南京博物院藏的一件玉半圆形器说起

旧物新说_从南京博物院藏的一件玉半圆形器说起

从南京博物院藏的一件玉半圆形器说起文 图/夏勇南京博物院藏玉半圆形器南京博物院藏有一件20世纪50年代征集自苏南地区的半圆形器,收录在《中国玉器全集1·原始社会》(河北美术出版社,1992年)中,上面琢刻有一个要素基本完整的神徽。

完整的神人兽面像即神徽,集中出土于良渚古城反山和瑶山两个显贵墓地,计26幅。

其他质地刻有神徽图像的考古出土品仅见于福泉山遗址吴家场墓地,其余遗址不见。

苏南地区历史上并无成组半圆形器的出土,也不见琢刻神徽的玉器。

因此很有必要重视这件半圆形器。

《中国玉器全集1·原始社会》对其描述:“该器呈半月形,土黄色,属透闪石软玉,玉质较差,背面内凹,其左右两边各有一对斜钻隧孔,作穿缀用。

正面有浅浮雕和阴线细刻相结合方法琢刻成的羽冠神人兽面纹,系传世品中见到的最完整的图案,与反山12号墓琮钺上所刻大致相同。

此器神人和兽合为一体,兽眼在人的双肘内侧,下为兽足,呈锋利爪状。

人的五官及四肢均用浅细密集的阴刻线组成,刻工精致、细巧。

”观察照片,半圆形器表面相对完整,边缘可见反光,显示本体保存较佳。

图案沁蚀磨损部位主要见于弧面最突出的兽面部位。

其表面留有一定的玉色。

土黄色这种较为厚重的颜色特征可以从几方面理解。

一是良渚文化玉器由于特定的玉料和土壤埋藏条件,受沁后往往呈现白、黄等颜色,古董收藏圈俗语称为“鸡骨白”“南瓜黄”“鸭屎青”等,为考古界沿用。

少沁和不沁者,多见于嘉兴以东至上海地区。

二是在胶片摄影时代,不管是正片还是负片,饱和度相对后来的数码相机CCD和COMS感光芯片成像要高。

如1989年出版的《良渚文化玉器》图录也是同样的色调。

三是原来可能为收藏者长期把玩,同样也会变色,原理在于铁元素的氧化着色效果。

清代至民国初年,清宫旧物新说南京博物院藏半圆形器(彩图采自《中国玉器全集1·原始社会》,摹本为作者绘制)和民间收藏还流行给古玉上色。

征集的具体时间是1951年。

当时学界关于良渚文化的认识还停留在龙山文化的太湖类型,不仅认为其年代约在夏商之际,也没有将其与玉器联系起来。

近代玉雕大师大全

近代玉雕大师大全

上海:洪新华:入行三十年,擅长雕琢人物作品,同时,创作的题材又十分宽泛,花卉、动物、山水、器皿等等,中国玉雕的传统题材无所不通,其作品形象传神、线条流畅,取材精纯、雕工精润。

产品多次在全国获奖,被国家轻工部评为工艺美术大师。

崔磊:上海玉雕名家,籍贯天津,1993年师从洪新华大师,从艺5年,2007年,成立青藤玉舍工作室,现任上海盛世玉文化协会副会长。

作品《达摩》获第二届中国玉雕作品“天工奖”银奖,2006年,作品《妙笔生花》获“天工奖”银奖,作品《弥勒》获“天工奖”铜奖,作品《成功》获“天工奖”优秀作品奖。

吴德升:上海玉雕大师吴德升是玉雕界公认的顶尖大家,一直以来以人物和立体件见长,近年来,他的作品更是注重创新与探索。

一块块美玉在他的雕琢下,有了时代的脉搏。

2004年,被评为全国玉石雕刻艺术大师,2006年被评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代表作有《十八罗汉》、《济公》、《妙趣横生》等。

易少勇:易少勇是上海近几年来涌现出的玉雕名家,他是一位以刀代笔,把书法刻在玉上的玉雕书法家,堪称中国玉雕书法第一刀!他的作品无论从玉牌的形状构思,到画面的构图,再到雕工的细腻,都可以说是玉牌雕刻的上乘之品。

2004年,荣获“中国玉石雕刻大师”称号,在历年的“天工奖”评比中,他的作品多次获奖。

翟依卫:海派玉雕新生代中坚力量的代表人物之一,其作品构图新颖,精致素雅,很好地将中国古老的玉雕技术与现代艺术相结合,独具匠心,意境高远,颇受人们的喜爱。

翟倚卫擅长玉牌的雕刻,虽形制简约却刻画凌厉,薄浮雕、浅浮雕以及阳刻、阴刻等不同组合透射立体感与空间感,刚柔相济,深浅互倚,层次丰富,展现出白玉独有的令人折服的气韵与生命力。

瞿惠中:瞿惠中是我国著名器皿件雕刻专家,毕业于上海玉石雕刻专科学校。

他为人谦虚热忱,将南方人的精细与北方人的粗旷融于一身,其所雕刻器皿件“雍容华贵中显淡雅,玲珑秀丽中藏老辣”,实属“金屋藏娇”之藏品。

作品《中华九龙翡翠玉笔》被人民大会堂永久性收藏,白玉作品《玉宝壶》、《青玉祝福壶》相继在2006年、2007年获得了“天工奖”金、银奖,2008年,《虎耳双环瓶》又获得了中国玉器“百花奖”金奖。

博物馆定位整理

博物馆定位整理

博物馆定位整理中国国家博物馆是中华文化的祠堂和祖庙,是集中反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国家最高历史文化艺术殿堂。

这里收藏的140万余件藏品,充分展现和见证了中华5000年文明的血脉绵延与灿烂辉煌.上海博物馆是一座大型的中国古代艺术博物馆,其收藏、研究、展览和教育以中国古代的艺术品为重点,馆藏文物近102万件,其中珍贵文物14万余件.湖南省博物馆是一座主要反映湖南区域文明的大型历史艺术博物馆。

立足于文化遗产的保护,致力于优秀文化的传播,以激发公众的参与和热爱.全力打造共有、共建、共享“我们的博物馆"。

浙江省博物馆始终坚持以学术研究立馆,通过对藏品、历史文化以及博物馆学的研究,服务于博物馆的文物收藏与保护、陈列展示,从而更好地发挥了博物馆的社会教育、文明传承以及文化传播功能。

中国化工博物馆是中编办批准成立的国家级行业博物馆,举办单位为中国化工集团公司.旨在展示、收藏中国化学工业的发展历程和重要成果,传播化学工业文明,普及科学知识,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中国民族博物馆是为体现党的民族政策,体现“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执政理念,维护祖国统一与民族团结,塑造中华各民族的国家认同,收藏、保护和弘扬少数民族优秀文化遗产而建立的代表国家文化形象的重点公共文化设施。

建成后的中国民族博物馆,将成为我国系统收藏和展示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形成与发展史的文物中心,成为我国最为权威的少数民族文物收藏、展示、研究、保护中心,成为我国少数民族文化遗产数据信息中心,承担起我国少数民族文博领域高级人才的培养任务,并担负起为相关社会工作提供咨询服务的职责。

中国水利博物馆是水利部直属的国家级行业博物馆。

为了宣传人民群众治水的历史功绩和伟大成就,弘扬水利精神,传承水利文化,普及水利知识,促进水利持续发展,2004年7月,经国务院批准、中央编办批复,中国水利博物馆在浙江杭州设立,由水利部和浙江省人民政府共同管理。

巢湖北山头汉墓出土玉器精粹(二)

巢湖北山头汉墓出土玉器精粹(二)

巢湖北山头汉墓出土玉器精粹(二)作者:杨玉彬来源:《收藏界》2013年第05期四. 玉璜5件,根据形制、纹饰的差别可分三式。

Ⅰ式:青玉质,体扁平弧状,局部有褐色沁。

双面雕琢排列规整的涡纹,弧腹、弧背、两端外缘部微起方折状扉棱,弧背正中近缘部有一圆穿。

外弧径19厘米,内弧径11.9厘米,背宽2.9厘米,厚0.5厘米(图14)。

另一件形构与上述玉璜基本雷同,双面雕琢规整谷纹。

外弧径20.7厘米,内弧径14厘米,背宽2.9厘米,厚0.4厘米(图15)。

Ⅱ式:青白玉质,体扁平短弧状,局部有黑色沁。

整器雕琢成两端对称的双首合体龙形,铸工工整考究,龙张口露齿,上吻宽大而末端前突上卷,下吻略窄小、末端尖细前突,杏仁眼向后端出梢,小耳后竖,耳下方束丝纹作鳃。

龙头部五官形构、细部轮廓用极细的“游丝工”阴刻线勾勒,眼眉、眼珠瞳孔、颌下须、鳃部绺毛、口部及小耳轮廓线、弧形装饰线等刻画得精细入微、毫发皆现。

龙体两面雕琢排列规整的细密勾连谷纹,上下缘部有细阴线刻弧形边阑,弧背中部近缘处有一圆穿。

外弧径17.3厘米,内弧径11.2厘米,背宽2.7厘米,厚0.3厘米(图16)。

另一件双首合体龙形璜,白玉质,受沁严重。

体呈瘦长的弧状,龙首吻端略尖细,以细阴线简约刻划五官形构及细部轮廓。

一端龙首下刻有“王六”两字,龙的躯体部素面无纹。

外弧径20厘米,内弧径17.5厘米,背宽2.1厘米,厚0.55厘米(图17)。

Ⅲ式:白玉质,体扁平近半圆形,璜体素面,弧背外缘出廓透雕一凤鸟,凤鸟以阴线刻技法刻划形构轮廓、头部细节,凤鸟圆眼,尖喙,长冠后飘,曲颈低首作以喙梳羽翅状,双翅外展伏于璜体弧背上。

凤尾低垂,断面处刻有“□三十二一”铭文。

外弧径7厘米,内弧径3厘米,背宽1.8厘米,厚0.5厘米(图18)。

五. 玉带钩2件,根据形制、纹饰的差别可分两式。

Ⅰ式:青白玉质,局部有褐色沁。

体扁长,微弧状,两端圆雕成龙首形,其中一端龙首曲颈弯成钩首。

龙首嘴宽扁,杏仁眼,高鼻梁,两小耳后竖。

妇好墓七件玉雕新解

妇好墓七件玉雕新解

考古与文物1992年第3期妇好墓七件玉雕新解尤仁德妇好墓出土755件玉雕,其中有的明显地不属于商殷玉雕风格体系;有的造型奇特罕见,其定名、内涵及其学术价值等,需进一步研讨、求是。

今举七例,作如下新解。

一标本964,黄玉刀形珮(图一,4),《殷虚妇好墓》专刊(以下简称《妇好》)名为“玉柄形器”,见图版一六四,1。

图一1.青玉人凤合体珮2.青玉龙鱼形珮3.黄玉凤4.黄玉刀形珮5.黄玉龙凤合体珮6.绿晶侏儒7.青玉阴阳人形珮厚片雕。

黄绿色。

前段为弯形两面刃,其中间部分,随器形磨出底部呈凹弧状沟槽。

刃部与柄部相接处为二道凸棱,棱间夹沟槽。

柄部一穿孔。

此器不是商代作品,当属红山文化玉雕。

从迄今考古发掘所获红山文化玉雕的玉质上看,相当数量属于岫岩玉。

因该文化故址,距今辽宁省岫岩县(岫岩玉产地)较近,故多用此地所产玉材。

这种情形,正符合原始社会玉雕多“就地取材”这一重要工艺特征。

岫岩玉属蛇纹石软玉。

常见者有三种:一是呈黄绿色(旧谓为葵黄玉);二是呈正黄色,又称“黄岫玉”;三是呈青色或青绿色。

此刀形珮玉质属第一种。

红山文化一些玉雕的造型与工艺有两个基本特点,即:随器形用手工推磨法,磨出器地上呈凹弧形的沟槽。

这种独特的工艺技法,见诸于考古发掘品者,如辽宁省阜新县胡头沟M1所出的勾云形珮(1)和辽宁省凌源县三官甸子村、内蒙古巴林右旗出土的勾云形珮(2)。

妇好墓刀形珮的沟槽与上述三器者相同。

另外,上述三件考古发掘品的边缘,皆呈两面钝刃状,这一造型特征,刀形珮也与之相同。

定此器为红山文化遗物的直接证据,是内蒙古巴林右旗出土的青玉刀形珮(3),《妇好》刀形珮,除玉质有别外,其它均相同。

此刀形珮之定名并非孤证,传世品中亦不乏其例。

1982年笔者参加全国玉器研究班时,曾见到辽宁省文物商店所藏黄玉刀形珮,其玉质、造型、尺寸、工艺特征等均与妇好墓刀形珮相同。

此器系该店从内蒙古昭乌达盟征集的,而该盟原恰属红山文化故址范围之内。

全国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傅大卣先生,曾赠我一红山文化刀形珮拓本,除尺寸稍大外,其它皆与妇好墓刀形珮相类。

巢湖北山头汉墓出土玉器精粹(一)

巢湖北山头汉墓出土玉器精粹(一)

巢湖北山头汉墓出土玉器精粹(一)作者:杨玉彬来源:《收藏界》2013年第04期安徽巢湖北山头一号汉墓发掘于1997年12月,该墓因规格等级高、出土器物丰富珍贵而称著于世,是安徽地区近几十年来发现的最重要的汉墓材料之一。

墓葬出土有“曲阳君”铭玉印及大批与皇室宫廷相关的随葬器物,推断墓主身份地位大致不低于汉初列侯的级别。

该墓共出土玉器39件,多为精巧别致、纹饰生动华美、具有很高艺术价值的珍稀器类,现择其精要介绍如下。

一. 玉卮2件,根据形制、纹饰区别分两式。

Ⅰ式:青白玉质,局部有灰白色沁。

整器由一块玉料雕琢成型,出土时无盖,器作圆筒形,直口,平沿,深腹,三矮足。

器表用阴线刻、浅浮雕、高浮雕、透雕等多种技法雕琢精细复杂图案。

一侧壁雕琢“螭虎座凤鸟衔环”图式:凤鸟面阔,双目圆睁,直鼻,厚唇,竖冠耳内撇,昂首伫立,口衔绞丝活环,两翅舒卷外展,两爪踏在螭虎腰背部,长尾弯曲分三岔向三个方向作大弧度外卷;螭虎硕大的头部奋力侧仰,颈长而粗壮,前肢伸展,后肢屈蹲,张口露齿,双目圆睁,作后体屈弓蓄势欲行状,绞丝纹长尾夸张状上翘外卷,形体尽显孔武雄壮之势(图1)。

与“螭虎座凤鸟衔环”图式相对的一侧壁透空镂雕一熊,以熊身作环状扳手,熊头肥硕,大圆眼,鼻上翘,嘴扁宽,头部鬣毛上卷,两鬓鬣毛长而宽厚,两前肢一肢奋力上举、一肢右弯置于腹部,两后肢一肢奋力后伸、一肢前屈,怒目侧视,形态作夸张性扑击状,绞丝纹长尾向外翻卷(图2)。

卮身外壁自上而下由六周宽弦纹带将浅浮雕地纹分作五区(图3):第一区为勾连兽面纹;第二、四区为排列规则的勾连云纹;第三区为夔龙纹,此区除地纹为夔龙纹外,从螭虎两侧又左右对称伸出两组由浅浮雕向高浮雕渐变的硕大夔龙纹。

此夔龙纹自第三区折而下行,延至第五区又折而右转前伸,然后渐趋突鼓、膨大、弯曲向上作漩涡状内卷,形成高浮雕的夔龙纹尾部。

上述两组高浮雕夔龙纹对称置于螭虎座凤鸟衔环组图、熊状扳手组图之间,四者构成了水平高差有别、器表空间垂直四等分的错落有致的生动组图;第五区配置三只站立的长尾凤鸟纹。

中国国宝级古董玉器欣赏

中国国宝级古董玉器欣赏

珍宝玉兽面纹圭玉兽面纹圭,长,宽,厚。

玉料表面经染色呈漆黑色,器身扁而长,一端略宽,有刃,另一端有一孔。

圭两面皆有纹饰,一面中部为阴线兽面纹,兽面的上、下方分别饰阴线绳纹及成组的凸线,另一面的主体纹饰同前一面大体相同,下方有一组凸线构成的变形兽面纹。

目前为止,考古发掘中尚未发现有类似凸线纹饰的玉圭,对这件玉圭的制造年代,学者多有推测,一些学者认为,玉圭应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作品。

玉鹰攫人首佩玉鹰攫人首佩,长,宽,厚。

佩玉料呈青黄色,局部有褐色斑,片状,边缘略薄,两面图案相同。

作品上部为一只展翅之鹰,鹰头侧转,双爪下垂各抓一人首。

作品为镂雕,鹰身上的一些装饰纹用凸起的线条组成,这些工艺同新石器时代石家河文化的玉器工艺类似。

同样题材的镂雕玉器在上海博物馆及天津艺术博物馆都有收藏,带有类似的鹰鸟纹图案的玉圭在一些博物馆也有收藏,有的学者推测这些作品为新石器时代晚期制造。

此佩图案较复杂,鹰翅上端与人首间装饰的含义尚不明确,作品表现的可能是远古时期的氏族图腾,鹰是氏族的徽号,而鹰爪抓的应是战败的敌人之首级。

玉花斑弧刃斧玉花斑弧刃斧,新石器时代含山文化,长,宽。

此玉斧玉料呈青灰色并有较多的自然纹理而形成暗花。

斧为长条形,略扁,刃部呈前凸的弧状,斧顶略窄,近顶部有一圆孔。

此玉斧于1987年在安徽省含山县凌家滩新石器时代墓地的M4号墓葬出土。

墓葬中有大量的随葬玉器,其中包含许多精品,如玉勺、玉龟甲、玉刻图板等,并有大量玉斧。

由此推测,墓主人是地位显赫的人物,所葬玉斧既象征权力,又标志着财产的丰厚。

此件玉斧是随葬玉斧中制作最精致的一件,斧的刃部锋利,有一定的厚度和重量,具有实用性。

其玉材虽因埋葬时间久远而发生了颜色的变化,但仍不失华丽的本色。

斧的表面光滑,磨制精细,顶部略糙,可知顶部原嵌于木柄中因而未将其磨光。

此件作品显示出玉斧由实用工具向礼仪用器的转化。

玉刻图长方形板玉刻图长方形板,新石器时代含山文化,长,宽,厚。

中国出土玉器全集(6)+安徽部分3

中国出土玉器全集(6)+安徽部分3

中国出土玉器全集(6)+安徽部分3玉舞人西汉高5.83、宽1.5、厚0.27厘米淮南市谢家集唐山公社九里大队1号墓出土,现藏于淮南市博物馆。

白色泛灰,体扁平弧形,镂雕。

瓜子形脸,粗阴线勾勒脸面五官。

肩部饰阴刻羽W纹,身著细长网等,左手过顶,上钻一孔。

体饰阴刻卷云纹。

两面纹饰相同。

玉剑珌汉代长4.4-5.1、宽3.45、厚1.2-1.33、孔径0.6厘米安徽省淮南市谢家集赖山公社桂家小山出土,现藏于淮南市博物馆。

青白色,局部有黄褐色斑痕。

器上窄下宽呈梯形,中部厚,两侧边缘薄。

上下端截面成橄榄形,上端有一垂直的圆孔,没有穿透,可嵌插剑鞘。

下端阴线刻三角回纹和卷云纹。

秘面阴线为廓,一面浅浮雕一龙纹。

另一面浅浮雕一凤纹。

龙凤体均用阴线勾出肢体、爪等。

玉壁汉代直径15、孔径5.5、厚0.4厘米安徽省六安市城东开发区出土,现藏于六安市文物局。

青玉质,局部有褐色斑痕。

壁的内外边廓内缘饰绞丝纹一周,中间满饰谷纹,谷纹微凸,排列有序。

两面纹饰相同。

表面地光,润亮,琢磨精细。

玉蝉汉代长6.2、宽3.1、厚0.1-0.97厘米安徽省萧县西虎山汉墓出土,现藏于萧县博物馆。

青玉质,一侧白色沁。

蝉形,扁平,中间厚,两侧薄,侧面圆缓。

头部琢出眼、嘴;背面阴线刻出蝉羽翅,腹面阴线饰蝉体,尾部尖利。

通体抛光。

玛瑙环汉代直径3.55、孔径2.2、厚0.8厘米安酸省六安市砖瓦厂出土,现藏于六安市文物局。

日色灰。

器呈圆环形,面平,断面外侧为抹角方形。

中孔对钻,有台痕。

器透明,抛光较好。

玉剑璏汉代长4.95、宽2.2、高2.25厘米安徽省阜阳市赵王庄出土,现藏于阜阳市博物馆。

青白玉,通体黄褐色沁。

器呈馒头形,中部琢空。

面部有边廓,中间饰凸弦纹,上琢斜短阴线示兽脊。

一侧面端阴线琢出兽首纹,正面琢勾云形纹,另一侧端面琢兽尾。

底素平。

表面抛光较好。

龙形玉佩汉代长2.7、宽2.28、厚0.38厘米安徽省潜山县彭岭汉慕群出土,现藏于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苏州吴江吴根生谈寿山艾叶绿石

苏州吴江吴根生谈寿山艾叶绿石

苏州吴江吴根生谈寿山艾叶绿石
寿山艾叶绿石是否存在众说纷纭,难以定论。

中外各大拍卖行,名人著书未见寿山艾叶绿作品。

连故宫博物院寿山石回归福州博物馆展已未见寿山艾叶绿石。

寿山艾叶绿石从南宋发现开采至明末800多年里一定有遗存传世。

南宋福州知府梁家克在三山志中说艾叶绿最为稀有和珍贵为艾叶绿难得。

他所说是南宋发现的水坑绿水晶,它是神品,绝世无双,独一无二。

终有一天会露出庐山真面目。

但寿山艾叶绿石是皇宫贵族、名门望族所拥有。

由于我在福建连江同霞浦当兵26年一生爱好收藏文房用品等。

所以荣幸得到此品。

已有寿山石近千枚。

其中有艾叶绿、黄田、杜灵坑等。

此石一般民众难有相遇。

由于时代的变迁,也有流入民间。

我有幸得到数块寿山艾叶绿乾隆帝玺印上传网上。

如得到认可后我捐几块福州博物馆让它叶落归根回归故里。

苏州吴江吴根生同百度文库子冈牌为同一人由于手机照相不清晰,与原物有偏差
以下是寿山艾叶绿石帝玺图片:
高度:89毫米;宽度:90毫米;重量:1405克
单个:高度:80毫米;宽度:30毫米;重量:219克
单个:高度:79毫米;宽度:50毫米;重量:377.4克
苏州吴根生2020年12月20日。

南阳出土的东汉三螭龙纹形佩

南阳出土的东汉三螭龙纹形佩

在首都博物馆“楚风汉韵――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水源地南阳文物展”的玉器展柜中,有一件东汉时期用和田白玉仔料随形雕琢制成的三螭龙纹(shè)形佩,备受观众关注,被有关文博专家誉为“国宝级文物”。

这件来自河南南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的玉佩(见图),长10.3厘米、宽5.5厘米、厚约2厘米。

取料为和田白玉仔料,略呈琵琶形,局部有赭红色石皮。

玉工随形施艺,运用圆雕、透雕、浅浮雕、阴线刻、游丝毛雕、俏色等创作手法,围绕扁圆形孔活灵活现地雕琢出三只翻滚嬉戏的螭虎龙,塑造出“三螭拱璧”意象。

正面三螭造型、神态大同小异,皆虎首、龙身、兽足、独角、人字形分叉尾。

整体呈多重“∽”形弯曲,螭体局部采用阴线刻技法分别雕琢出细密平行短线表现腿毛,连弧状阴线加细密平行短线表现羽翅状体毛,用长阴线结合“=”字纹表示脊柱和肌肉轮廓。

最上面一螭,体量较小,围绕佩尖部环绕攀附,动感十足,似为幼螭;左下一螭为穿云螭,螭首穿璧而过翻转趴伏,含情脉脉注视上面幼螭,应为雌螭;右侧边攀附一螭,神态威严,孔武有力,与穿云螭形成交尾之状,右爪则轻抚幼螭尾,似有呵护鼓励之意,当为雄螭。

三螭一气呵成,气韵生动,呼应传神,共同构成一幅生动场景。

背面采用阴线刻和汉代独特的“游丝毛雕”技法,线条飞动,以勾连纹、长“∫”纹、“冰纹”和短直阴线雕琢出云气纹,烘托出三螭穿云嬉戏的超凡意境,创造了浪漫神奇的神话世界。

螭虎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神异动物,虎头螭身,是螭和虎的合体,传为山神,有守护神之称,是古人根据想象创造的神物。

东汉高诱注《吕氏春秋》说:“螭,龙之别也。

”许慎《说文解字》:“螭,若龙而黄,北方谓之地蝼,从虫,离声,或无角曰螭。

”《汉书?扬雄传》注引韦昭曰:“螭,似虎而鳞。

”螭虎形象成型于战国,流行于两汉,魏晋以降乃至明清延续不绝,屡见于各类艺术品。

玉雕上的螭虎形象最早见于战国中期。

民国年间洛阳金村战国墓曾出土有三螭纹玉璧,现存美国纳尔逊艺术馆。

汉代国家强盛,经济繁荣,南阳作为当时的大都市之一,“富冠海内,既丽且康”。

探寻美国藏中国玉器珍品——访民革江苏省委副主委、中华玉文化中心顾问殷志强

探寻美国藏中国玉器珍品——访民革江苏省委副主委、中华玉文化中心顾问殷志强

探寻美国藏中国玉器珍品——访民革江苏省委副主委、中华
玉文化中心顾问殷志强
张群
【期刊名称】《华人时刊(上旬刊)》
【年(卷),期】2012(000)012
【摘要】与殷志强先生相识,纯属偶然。

一次在南京大学出版社谈书时,学术图书中心主任杨金荣编审与我谈起一个人,他就是江苏省政协副秘书长、民革江苏省委副主委、中华玉文化中心顾问殷志强先生。

并送我一套3册近期由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玉文化丛书:《说玉道器——玉器研究新视野》、《鉴玉甄宝——中国历代玉器鉴定通则》、《旅美华玉——美国藏中国玉器珍品》。

品读之中,感觉增长了不少知识。

特别是《旅美华玉——美国藏中国玉器珍品》激起了笔者采访他的欲望。

【总页数】4页(P56-59)
【作者】张群
【作者单位】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713.5
【相关文献】
1.推陈出新、打破传统,在探寻创新之道中实现自我提升--访西得乐机械(北京)有限公司业务发展经理姚志强 [J], 王翠竹
2.殷志强探寻美国收藏的中国玉器珍品 [J], 张群
3.焚膏继晷夺锦才——记民革江苏省委副主委殷志强 [J], 黄列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山西芮城清凉寺墓地玉器

山西芮城清凉寺墓地玉器

山西芮城清凉寺墓地玉器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芮城县博物馆
【期刊名称】《考古与文物》
【年(卷),期】2002(000)005
【摘要】清凉寺墓地位于芮城县东部西陌乡清凉寺村。

现存元代木构建筑清凉寺坐落在墓地上。

中条山余脉之南有恭(共)水涧,恭水自北而南注入黄河。

全长16.9公里,原属长流河,近20年来因天旱少雨,已成季节河。

恭水涧沿两岸北起坡头遗址往南绵延10余公里至刘堡遗址,断断续续有新石器时代遗址数处。

清凉寺墓地位于坡头
【总页数】4页(P3-6)
【作者】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芮城县博物馆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7
【相关文献】
1.山西芮城清凉寺新石器时代墓地人口构成研究 [J], 陈靓;薛新明
2.山西芮城清凉寺墓地出土玉器浅说 [J], 马金花
3.山西芮城寺里--坡头遗址勘察与清凉寺墓地的重要收获 [J], 薛新明
4.山西芮城清凉寺墓地出土人骨的稳定同位素分析 [J], 凌雪;陈靓;薛新明;赵丛苍
5.山西芮城清凉寺现存元代白话碑录释 [J], 姚美玲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扎赉诺尔博物馆馆藏史前玉器选介

扎赉诺尔博物馆馆藏史前玉器选介

扎赉诺尔博物馆馆藏史前玉器选介
何佳
【期刊名称】《博物馆研究》
【年(卷),期】2018(000)004
【摘要】玉,大自然的慷慨馈赠,古老而神秘的山川之灵,象征纯洁与美好,代表高贵与神圣。

玉崇拜已深深地融入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礼俗之中。

扎赉诺尔博物馆收藏了兴隆洼文化、赵宝沟文化、红山文化、夏家店下层文化和夏家店上层文化的玉器。

这里仅选部分史前玉器作以介绍和探讨。

【总页数】4页(P90-93)
【作者】何佳
【作者单位】[1]内蒙古扎赉诺尔博物馆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65
【相关文献】
1.扎赉诺尔人及扎赉诺尔文化研究综述 [J], 何佳;孙祖栋
2.海拉尔盆地查干诺尔凹陷扎赉诺尔群孢粉组合 [J], 薛云飞;王丽岩
3.张家口市博物馆馆藏玉器选介 [J], 闫玉光;吕慧琴
4.春风又绿江南岸-杭州博物馆馆藏春意蕴玉器选介 [J], 董千
5.扎赉诺尔与“扎赉诺尔文化” [J], 林黎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吴根生部分玉器藏品
吴根生、江苏苏州吴江人,我早年收藏钱币,因收藏钱币的过程,遇见有位老者讲收藏玉器比钱币好,黄金有价玉无价,对我启发很大,于是开始收藏玉器,经过几十年的收藏也有一定数量的玉器,但我年已古稀,虚度八十,力不从心,没有过多的去研究,但我从网上看到大家对明代的玉器发表很多有份量的论述,对我收益非浅,我也收藏了几块明清玉器及子冈牌放在网上凑凑热闹,敬请资深藏家、长者、同好等指点、评述,对我今后的收藏不走弯路,不胜感谢!
1)正面山水人物,背面有诗文,烟雨万家圣地,风雪双剑人欢,千秋莫悲直道,王乔已应官,子冈落款,玉质滋润,油性
好,有玻璃包浆。

50*92*6MM 84g
2)三羊开泰,正面有三羊图案,背面有三羊开泰四字,寓意吉祥,玉质油性好,有玻璃包浆。

41*82*6MM 53.1g
3)正面山水人物,背面有草书《孙郎至》词句,孙郎至,少年如策从来无,白龙鱼服困泥涂,子冈落款,油性好,玉质滋润。

44*86*6MM 67.9g
4)正面寒山寺图案,意写唐代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背面有篆文普度众生,玉质滋润,油性好。

32*78*6MM 35.4g
5)正面有人物树下图案,背面有诗句,雨过琴书润,风来翰墨香,情思寄笔下,开尽百花妍。

子冈落款,油性好。

40*56*5MM,30.1g
6)正面男观音像,古佛由来非女子,慈航处处有婆性,这可能是明代的,背面有吉祥如意,玻璃包浆,玉质滋润。

40*60*6MM,51.1g
7)正面山水人物图案,光背,玻璃包浆,玉质滋润,油性好。

40*60*6MM54.6g
8)正面人物图案,作品寓意,珠联璧合(上下都是玉璧形,做工复杂精细,珠粒共190多粒,工艺之细,难度之大),初步判断为清乾隆,背面有诗句,烟云万家圣地,风雪双剑人欢,千秋莫悲直道,王乔已应官。

子冈落款,玉质滋润,油性好。

58*37*6.5MM30.13g
以上八块玉是我玉藏部分品种,附图片及相关说明供广大爱玉者分享评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