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根生部分玉器藏品

合集下载

新乡市博物馆藏明清玉带钩赏析

新乡市博物馆藏明清玉带钩赏析

古人的服饰与现今不同,在古人服饰的发展过程中,发明了很多系带的工具,带钩就是其中之一。

带钩最初单称为“钩”,见于《左传》《国语》《管子》等书,有“窃钩者诛”“缙绅而无钩”等记载,出土带钩在自身铭文中也称为钩。

“带钩”全称似始于《史记·齐太公世家》,其中有管仲为保公子纠为君,偷袭公子小白,一箭“射中小白带钩”的记载。

带钩大多由钩首、钩体、钩钮三部分组成,用法为将带钩背面的钩钮嵌入革带一端,钩首则钩挂在革带另一端的穿孔中,或将钩首穿挂在置于革带另一端的带环之上,利用身体的张力达到自然束腰的效果。

新乡市博物馆藏明清玉带钩赏析孙 静 郭 强 李建文图1编辑|屈梦夏820481337@AppreciatION 鉴赏·玉缘AppreciatION 鉴赏·玉缘制作带钩的原料以铜、铁为主,也有金、银、玉、石等,纹饰以蟠螭纹、兽纹、龙纹、鸟纹、虎纹、卷云纹、几何纹、涡纹等常见。

玉带钩虽然实用性不及铜带钩,但就艺术价值而言,多数玉带钩在造型与工艺上都有独特的表现。

玉带钩的形制通常有方牌形、方体形、曲棒形、琵琶形和异形等几类。

目前,在已知的考古发现中,最早的带钩出现于新石器时代的良渚文化。

此后,玉带钩发现的数量较少,形制规格不一,后至春秋中期,玉带钩的形态才日渐成熟,此阶段为玉带钩的萌芽期,形制与后来的带钩也有明显区别。

春秋晚期至战国时期,玉带钩在制作与使用方面得到了迅速发展,钩首、钩体、钩钮的构成已成定制,富于变化的纹饰内容成为带钩时代特征的表现。

后经过魏晋时期,玉带钩从分布范围到制作工艺都走向衰退,逐渐被带扣所代替。

宋元时期,在复古思潮的影响下,玉带钩又再度兴起,并发展出一种新的带钩形式——扣形钩。

扣形钩,起初应是宋人的怀古之作,可能是仿造东周时期的方牌形带钩,后在元明清几代沿用,在形制上略有变化。

明清两朝,玉带钩的制作工艺有了很大的提升,造型大多非常优美、玲珑剔透。

明代玉带钩造型多变,有琵琶形、棒形及各类异形带钩,以加饰的琵琶形钩为主流,多做龙头、禽首、羊首和马首等。

明清玉器鉴赏与收藏

明清玉器鉴赏与收藏

明清玉器鉴赏与收藏(手把手传授,高清图解)!2011-09-18 13:22来源:股票博客作者:K功夫K分类:操盘技巧玉器历经唐宋的发展演变后,至明清时期迎来了历史上的又一次高峰,从规模到数量、品种,均达历史最高。

明清玉雕的材质主要以新疆和田白玉为主,又有被视为“杂玉”的玛瑙、水晶、翡翠、琥珀、绿松石等,其中清早期在宫廷始见的翡翠应用更为历代之冠。

明代冶玉工艺在新疆大量玉材运往关内的有利条件下,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工艺最兴盛的地区为北京、扬州、苏州等地。

明代中晚期,苏州的琢玉工艺发展非常迅速,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技法不断提高,作坊林立,人才辈出,出现了很多著名艺人。

见于记载的有:陆子刚、刘沧、贺四、李文甫、王小溪等,他们都是善于雕琢精巧小品的能手。

明代玉器的类型和宋元时期没有很大的差异,大体可以分为装饰品、实用品、艺术品和仿古器四大类。

清代玉器制造的全盛时期是乾隆时期,乾隆皇帝非常喜爱玉器,对夏、商、周三代的古玉进行广泛收集,并进行认真的分类鉴别,对于制作较粗糙的玉器,交由清宫造办处加工改制,因此清代宫廷遗留下来的玉器中常见旧玉后刻花、旧玉新做工。

此外,北京造办处、扬州和苏州云集了众多的能工巧匠,雕琢精益求精。

从加工技术、装饰纹样各方面看,均达到玉器发展的最高水平。

下面就明清玉器品种加以详细介绍。

玉带钩与玉带扣玉带钩在明清之时已成为装饰把玩的仿古玉器。

明代玉带钩保存下来的数量很大,例如苏州虎丘王锡爵墓中出土有玉带钩,上海明墓中也有出土。

明代玉带钩有琵琶形、螳螂肚形、条形、圆棒形,也有的雕作龙、蠄、鸟、兽等形。

还有一种一半为钩,一半为环,分别镶嵌在玉带钩两端的称为玉带扣。

清代玉带钩做工比明代精巧,抛光度也很高。

钩头多样,别具匠心,艺术水平较高。

有些雕龙、凤、蠄的大钩,可称是玉带钩中的重器。

玉带扣形如两个方板,一板为钩,一板为扣,两板可扣接,其上镶嵌宝石碧玺,带扣可接较宽的腰带。

虽然清代玉带钩花样繁缛,但无论是工艺水平还是艺术水平,都缺乏汉代严谨、流畅的风格,难以与汉代玉带钩比肩。

汉代玉舞人 1983年在南越王墓出土的文物

汉代玉舞人 1983年在南越王墓出土的文物

汉代玉舞人是1983年在南越王墓出土的一件珍贵文物。

它是一座精美的玉雕人物,表现了我国古代舞蹈艺术的精湛技艺和高超水平。

玉舞人在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方面都具有极大的意义,成为研究汉代文化和艺术的重要实物资料。

一、外观特点汉代玉舞人的外观非常引人注目。

它造型优美,神态生动,栩栩如生地展现了古代舞者的优美动作。

玉舞人的身姿柔美而端庄,手持乐器,面部神情自然,令人叹为观止。

整体雕刻工艺精湛,细节处理精细,无论是头发、衣裳、手部还是面部表情,都展现出高超的雕刻技艺。

可以说,汉代玉舞人的外观特点不仅代表了当时的宫廷舞蹈艺术水平,也反映了当时工艺技术的高超水平。

二、历史价值汉代玉舞人作为汉代舞蹈艺术的珍贵实物资料,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它反映了汉代社会的文化生活和审美情趣,对于研究古代音乐舞蹈、礼仪制度、宫廷生活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南越王墓出土的文物,汉代玉舞人还能够为研究两汉时期中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提供重要的实物依据。

汉代玉舞人以其独特的历史价值成为了重要的研究对象和展览品。

三、文化意义汉代玉舞人不仅在历史上具有重要价值,同时也承载着丰富的文化意义。

它是对我国传统舞蹈艺术的珍贵见证,展现了古代我国人民对音乐舞蹈的热爱和追求。

通过玉舞人这一文物,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当时人们对音乐舞蹈的审美标准和欣赏方式,以及其在社会活动中的作用和地位。

汉代玉舞人也是我国古代雕刻艺术的杰作,对于研究我国古代雕塑艺术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在文化领域,汉代玉舞人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

四、艺术价值作为一件精美的玉雕艺术品,汉代玉舞人在艺术上具有极高的价值。

它不仅展现了古代雕塑艺术家的高超技艺,更展现了我国古代雕刻艺术的独特魅力。

观赏汉代玉舞人不仅可以欣赏其精湛的工艺,更能够感受到古代艺术家对美的追求和表现。

汉代玉舞人作为一件珍贵的艺术品,对于推动和弘扬我国传统艺术有着重要的意义。

五、现状和保护目前,汉代玉舞人作为南越王墓出土的文物,已经成为我国国家级文物,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和保护。

徐家岭楚墓出土玉器赏析

徐家岭楚墓出土玉器赏析

AppreciatION 鉴赏42徐家岭楚墓位于河南省淅川县南约50公里处丹江口水库西岸的龙山脚下,此地又称凤凰头。

20世纪90年代初,河南省文物考古工作者在徐家岭发掘清理了10座战国早期的楚国贵族墓葬。

虽然这10座墓葬遭到盗墓分子不同程度的盗掘,但仍出土了2000余件青铜器(其中有铭文者17件)和200余件玉器。

本文选取了徐家岭楚墓中出土的部分制作精致、保存完好的玉器介绍如下,以供读者品鉴。

1.龙形玉佩(图1)长9.4厘米,宽3.3厘米,厚0.3厘米。

青白玉,青白色,两面均有牙白色沁斑。

质地细腻,半透明。

透雕。

龙弓身,翘尾,背部有一个对穿圆孔,下部有三个对穿圆孔。

尾部有齿脊。

两面纹样相同,均阴刻卷云纹和斜线纹。

2. 龙形玉佩(图2)长8.9厘米,宽3.1厘米,厚0.4厘米。

青白玉,青白色,两面均有较大的牙白色沁斑。

质地细腻,半透明。

透雕。

龙弓身,翘尾,背部有一个对穿圆孔,下部有三个对穿圆孔。

尾部有齿脊。

两面纹样相同,徐家岭楚墓出土玉器赏析杨海青 景润刚皆浮雕卷云纹。

3.卷云纹玉璧(图3)直径10.3厘米,好径4.9厘米,厚0.5厘米。

青玉,深豆青色,受沁后大部分呈深褐色,微透明。

体较厚,有内、外廓,断面呈长方形。

两面均饰卷云纹和网纹。

该器制作规整,雕工细腻,是不可多得的玉器佳作。

4.卷云纹玉璧(图4)直径9.3厘米,好径4.7厘米,厚0.5厘米。

青玉,深豆青色,受沁后大部分呈深褐色,微透明。

体较厚,有内、外廓,断面呈长方形。

两面均饰卷云纹和网纹。

5.卷云纹玉璧(图5)直径4.4厘米,好径2.1厘米,厚0.3厘米。

青白玉,淡青色,半透明。

体较薄,断面呈长方形,有内、外廓。

两面纹样相同,皆饰两周卷云纹。

6.谷纹玉璧(图6)直径4.7厘米,好径2.2厘米,厚0.7厘米。

青白玉,青白色,内有云母,暴露处呈银白色。

玉质较差,半透明。

体较厚,断面呈长方形,有内、外廓。

两面纹样相同,均饰隆起的卷谷纹。

谷纹因其像春天谷粒发芽123456编辑|薛续友AppreciatION 鉴赏43的形状而名,是战国时期玉璧上最常见的纹饰。

内蒙古新州博物馆馆藏新石器时代玉器简析

内蒙古新州博物馆馆藏新石器时代玉器简析

内蒙古新州博物馆馆藏新石器时代玉器简析作者:杨妹来源:《收藏与投资》2022年第03期摘要:内蒙古新州博物馆馆藏的新石器时代玉器涵盖兴隆洼、赵宝沟、红山、小河沿四种考古学文化类型,其中,斜口筒形玉器、玉龟、蚌虎都是红山文化典型玉器,鸟喙兽首虫身玉人反映了赵宝沟文化时期万物皆有灵的原始宗教转向人格化的发展过程。

四件代表性玉器体现了原始社会粗犷的艺术风格以及新石器时代玉器通灵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红山文化;赵宝沟文化;玉器;文化内涵中国新石器时代是指距今大约1万年前开始,距今约2000年前结束的这段历史时期。

在新石器时代早期,古人通过长期的实践和摸索,总结出玉器与石器的区别。

玉器经历同石器漫长的共存发展后脱颖而出,彻底与石器分化,从此揭开了中国玉文化的序幕。

考古和历史研究证实,中国玉器诞生于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早期,至今已有8000余年的历史,其间创造出了无数璀璨的玉文化历史遗存,尤其是举世瞩目的红山文化玉器,为新石器时代的中国玉器谱写了灿烂光辉的篇章。

新石器时代不同文化区域的古人,在选石制器的过程中,已经开始产生审美意识。

他们会把石器制成装饰品,起到美化和点缀的作用。

由于当时人们制作玉器的经验不足,琢玉工具尚不完备,再加上审美水平欠佳,制作不够规整,所以器形比较简单,器身多无纹饰。

一般仅采用琢打磨光的方法。

这些年代久远的新石器时代玉器,处于中国玉器生产的初始雕琢时期,虽然受当时生产力水平的制约,但原始社会那种粗犷奔放的艺术表达却灵动而强烈。

内蒙古新州博物馆收藏的新石器时代玉器涵盖兴隆洼、赵宝沟、红山、小河沿四种考古学文化,文化内涵丰富,器型精美,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现将其中四件代表性玉器作如下分析。

一、斜口筒形玉器新州博物馆收藏的这件斜口筒形玉器于赤峰市克什克腾旗征集,属红山文化玉器,上口最大径8.8厘米,下口最大径6.4厘米,最高边7.8厘米。

此玉有瑕斑,即灰白色沁间的黑色“芝麻斑”,局部有包浆。

这是一件竖向断为两半的残器,经历了两次打孔修复。

国宝档案

国宝档案

国宝档案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18)雁纹玉饰元代宽5.3、高4.5、厚1.8厘米现藏于安徽省文物局玉质青色,沁成鸡骨白色,有牛毛沁。

带板作委角方形,以深雕法琢穿梭于花朵中的大雁,以阴刻线作纹饰,大雁展翅欲飞,栩栩如生,花朵用斜削和打洼手法表示。

整器构图疏密有致,雕工精细。

龙纹玉饰元代长5.2、宽4、厚1.2厘米现藏于广东省博物馆玉质青色,略带沁。

边框委角,减地浮雕饰一龙戏珠,龙身细小卷曲,满身饰双阴刻线表示龙鳞,龙发往后飘拂,大眉压眼,颈、腿施重刀,龙身和龙头可见钻孔痕迹,典型元代龙纹造型。

龙穿花纹玉饰元代长7.4、宽6.6、厚1厘米现藏于杭州历史博物馆玉质白中带青灰斑。

单面透雕花果龙纹,龙身卷曲,细颈长嘴,须发飘扬,底纹为透雕枝叶花卉。

制作采用管钻深雕法,钻痕不加修饰,有明显的元代制玉风格。

云龙纹玉尾元代长9、宽5.5、厚1.7厘米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玉质黑白两色。

器体呈长方形,扁平。

正面根据玉料颜色的不同巧雕龙纹和云海纹。

在一火焰形开光内,浮雕一龙,龙菱形眼,嘴前伸,龙发下飘,细颈,身体扭曲,尾压于后腿之下。

墨玉部分浮雕海水云纹,海水中凸起连绵的山脉。

背面平整无纹,四角各有斜穿小孔一对。

此器利用黑白玉色巧雕而作,匠心独运。

鹘攫鹅纹玉带环元代长7.2、宽6.2厘米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玉质青白色,有黄褐色沁斑。

在椭圆形托环上高浮雕、镂雕海东青(鹘)捕天鹅的“春水”图案。

一矫健有力的海东青(鹘)正啄住仓皇逃窜的天鹅,充满紧张肃杀之气。

“春水”玉之题材虽滥觞于辽契丹族的“春捺钵”,但目前辽代此类玉器还未有出土,所见多为金元玉器。

此玉两侧均有长方形隧孔,应为束带中所用之带环,可供带钩或绦带穿过。

狮戏球纹玉带环元代宽6、高4.6厘米现藏于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玉质青白色。

镂雕狮戏球形象。

正面为狮与球舞动的飘带,巧妙地把球甩在了背面,两侧各有一对孔可供绦带穿缀用。

狮子头上的鬣毛呈球状,高高隆起,尾巴两侧为卷云纹,中间呈拂尘状;飘带翻卷,立体感很强。

中国传世玉器全集(辽金篇)

中国传世玉器全集(辽金篇)

中国传世玉器全集(辽金篇)鹿林纹玉带环辽代长3.5、高6.8、厚1.5厘米现藏于广东省博物馆玉质白色,带沁。

体为扁长方形,正面微弧凸。

多层透雕镂空饰一鹿和柞树,组成“秋山”图饰。

鹿呈站立状,头微上昂,用阴刻线雕出柞树的叶脉,下部有一鸡心形环,可供挂系用。

花鸟纹玉佩(1对)辽代长4、中宽2.5、厚0.3厘米现藏于内蒙古敖汉旗博物馆玉质青黄色。

纹饰镂空,花朵和小鸟浅刻出细线,中间为一朵盛开的花朵,两侧对称各出一鸟,鸟展翅,长尾翎,长喙交于花边。

心形玉佩辽代长3.5、宽2.1、厚1厘米现藏于内蒙古敖汉旗博物馆玉质淡黄色。

作扁体心形,顶部有一管状鼻。

玛瑙臂鞲辽代长8.1、宽3.6、厚0.5厘米现藏于天津博物馆玛瑙质,有青白两色条状斑纹。

器表光滑,臂鞲正面微弧形,背面凹形,器中部两侧各有一个椭圆形穿孔。

此器为契丹族游猎架鹰时护臂之用。

蟾蜍扑食纹玉佩辽代高4、宽6、厚2.2厘米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玉质青白色,有黄褐色玉皮。

底为一片荷叶,茎脉分明,上面伏卧一蟾,瞪眼作扑食状,形象生动。

玛瑙臂鞲辽代长9、中宽4厘米现藏于内蒙古敖汉旗博物馆玛瑙质,灰色有云状纹理。

磨制。

呈瓦状,中部两侧起小节,穿扁斜孔,孔壁出尖齿。

玉摩羯辽代长7、宽3厘米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玉质白色,有赭褐色沁。

圆雕一龙首鱼身形象,龙张口含珠,肉鼻上卷,龙发后飘。

龙身为鱼形,并生双翼。

下部有供佩系之穿孔。

摩羯是一种类似鱼的大兽,此类造型流行于辽金时期。

持鹘玉童子辽代宽2.7、高6.4厘米现藏于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玉质白色。

圆雕一童子,身穿紧袖长袍,双手托鹘,腰系锦带。

阴刻线表现衣纹,一撮发髻置于头顶,衣褶简洁,有较浓厚的生活气息。

玉飞天辽代长4.5、高2.4厘米现藏于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玉质青灰色。

圆雕。

人物头部较平且有一孔,下半身着裙装不露双脚,状似鱼尾。

辽代飞天的特点是折面,即在鼻部处出现一个折角。

出土的玉飞天上有金属弯钩,可能是作耳饰之用。

玛瑙碗辽代口径5.7、底径3.3、高4.2厘米现藏于内蒙古敖汉旗博物馆浅黄色玛瑙质,光亮透明。

旧物新说_从南京博物院藏的一件玉半圆形器说起

旧物新说_从南京博物院藏的一件玉半圆形器说起

从南京博物院藏的一件玉半圆形器说起文 图/夏勇南京博物院藏玉半圆形器南京博物院藏有一件20世纪50年代征集自苏南地区的半圆形器,收录在《中国玉器全集1·原始社会》(河北美术出版社,1992年)中,上面琢刻有一个要素基本完整的神徽。

完整的神人兽面像即神徽,集中出土于良渚古城反山和瑶山两个显贵墓地,计26幅。

其他质地刻有神徽图像的考古出土品仅见于福泉山遗址吴家场墓地,其余遗址不见。

苏南地区历史上并无成组半圆形器的出土,也不见琢刻神徽的玉器。

因此很有必要重视这件半圆形器。

《中国玉器全集1·原始社会》对其描述:“该器呈半月形,土黄色,属透闪石软玉,玉质较差,背面内凹,其左右两边各有一对斜钻隧孔,作穿缀用。

正面有浅浮雕和阴线细刻相结合方法琢刻成的羽冠神人兽面纹,系传世品中见到的最完整的图案,与反山12号墓琮钺上所刻大致相同。

此器神人和兽合为一体,兽眼在人的双肘内侧,下为兽足,呈锋利爪状。

人的五官及四肢均用浅细密集的阴刻线组成,刻工精致、细巧。

”观察照片,半圆形器表面相对完整,边缘可见反光,显示本体保存较佳。

图案沁蚀磨损部位主要见于弧面最突出的兽面部位。

其表面留有一定的玉色。

土黄色这种较为厚重的颜色特征可以从几方面理解。

一是良渚文化玉器由于特定的玉料和土壤埋藏条件,受沁后往往呈现白、黄等颜色,古董收藏圈俗语称为“鸡骨白”“南瓜黄”“鸭屎青”等,为考古界沿用。

少沁和不沁者,多见于嘉兴以东至上海地区。

二是在胶片摄影时代,不管是正片还是负片,饱和度相对后来的数码相机CCD和COMS感光芯片成像要高。

如1989年出版的《良渚文化玉器》图录也是同样的色调。

三是原来可能为收藏者长期把玩,同样也会变色,原理在于铁元素的氧化着色效果。

清代至民国初年,清宫旧物新说南京博物院藏半圆形器(彩图采自《中国玉器全集1·原始社会》,摹本为作者绘制)和民间收藏还流行给古玉上色。

征集的具体时间是1951年。

当时学界关于良渚文化的认识还停留在龙山文化的太湖类型,不仅认为其年代约在夏商之际,也没有将其与玉器联系起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吴根生部分玉器藏品
吴根生、江苏苏州吴江人,我早年收藏钱币,因收藏钱币的过程,遇见有位老者讲收藏玉器比钱币好,黄金有价玉无价,对我启发很大,于是开始收藏玉器,经过几十年的收藏也有一定数量的玉器,但我年已古稀,虚度八十,力不从心,没有过多的去研究,但我从网上看到大家对明代的玉器发表很多有份量的论述,对我收益非浅,我也收藏了几块明清玉器及子冈牌放在网上凑凑热闹,敬请资深藏家、长者、同好等指点、评述,对我今后的收藏不走弯路,不胜感谢!
1)正面山水人物,背面有诗文,烟雨万家圣地,风雪双剑人欢,千秋莫悲直道,王乔已应官,子冈落款,玉质滋润,油性
好,有玻璃包浆。

50*92*6MM 84g
2)三羊开泰,正面有三羊图案,背面有三羊开泰四字,寓意吉祥,玉质油性好,有玻璃包浆。

41*82*6MM 53.1g
3)正面山水人物,背面有草书《孙郎至》词句,孙郎至,少年如策从来无,白龙鱼服困泥涂,子冈落款,油性好,玉质滋润。

44*86*6MM 67.9g
4)正面寒山寺图案,意写唐代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背面有篆文普度众生,玉质滋润,油性好。

32*78*6MM 35.4g
5)正面有人物树下图案,背面有诗句,雨过琴书润,风来翰墨香,情思寄笔下,开尽百花妍。

子冈落款,油性好。

40*56*5MM,30.1g
6)正面男观音像,古佛由来非女子,慈航处处有婆性,这可能是明代的,背面有吉祥如意,玻璃包浆,玉质滋润。

40*60*6MM,51.1g
7)正面山水人物图案,光背,玻璃包浆,玉质滋润,油性好。

40*60*6MM54.6g
8)正面人物图案,作品寓意,珠联璧合(上下都是玉璧形,做工复杂精细,珠粒共190多粒,工艺之细,难度之大),初步判断为清乾隆,背面有诗句,烟云万家圣地,风雪双剑人欢,千秋莫悲直道,王乔已应官。

子冈落款,玉质滋润,油性好。

58*37*6.5MM30.13g
以上八块玉是我玉藏部分品种,附图片及相关说明供广大爱玉者分享评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