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悲伤辅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熟的理解有繫於了解死亡是永 恆 的認知能力
兒童因應機制的不成熟影響一些 悲 傷反應 處理階段性所感受的傷痛 當發展任務轉變和認知能力的成熟, 個體通常會再經歷早期的失落的悲 傷 發展新的人際關係 兒童的發展需求促使他們對特別 生命階段所遇到的失落做有意義 的解釋 兒童時期所受重大失落的悲傷 通常會再度經歷。舉例來說,在 青春期年青人努力通過重新定義 個人自我認同的任務
1.Nagy(1984)
3到5歲 認為死亡是一個可逆的過程,人死了還可復生, 就如旅行一樣還會再回來,死亡是暫時的,認 為死的東西也具有生命。 是一個擬人化的階段,認為死亡是一個人叫死 亡先生(death-man)。死亡是終止的,但不是 普遍的,如聰明、幸運的人,是不會被死亡先 生帶走的。 知到死亡是真實、普遍的,是不可避免的,兒 童的死亡認知已經可以達到成人般的理解能力。
兒童悲傷與哀悼的能力
•Bowlby(1980)指出影響兒童有效適應死亡的因 素。認為兒童無法適切表達悲傷,常是因為沒有 給予死亡相關的正確知識。 •四個有助於兒童哀悼的要素: 1.死亡發生之前:與父母的關係 2.死亡發生時:立即得到正確訊息 3.死亡發生之後:參予相關喪葬儀式 4.死亡發生一段時間後,可得到其中一位 位父母或替代父母的安慰
悲傷的定義
悲傷是個人在獨特地經歷任何一種關係的失 落後,所產生的自然情緒及感覺的正常過程。 1.悲傷是正常的 2.悲傷是自然的 3.悲傷是一種過程 4.悲傷是表達情緒的時期 5.每一次的悲傷都是獨特的經歷 6.任何失落都能造成悲傷
悲傷的反應
(一)單純的悲傷反應(Worden,1991;李開敏譯,2004) 感覺:悲哀、憤怒、愧疚感與自責、焦慮、孤獨感、疲倦、無 助感、驚嚇、渴念、解脫感、放鬆及麻木。 生理感官與知覺:胃部空虛、胸部緊迫、喉嚨發緊、對聲音敏 感、一種人格解組的感覺(我走在街上,可是沒有一件 事看起來是真實的,包括我自己在內)、呼吸急促,有 窒息感、肌肉軟弱無力、缺乏精力及口乾。 認知:有困惑、沈迷於對逝者的思念、感到逝者仍然存在及幻 覺。 行為:有失眠、食慾障礙、心不在焉的行為、社會退縮行為、 夢到失去的親人、避免提起失去的親人、尋求與呼喚、 嘆氣、坐立不安,過動、哭泣、舊地重遊及隨身攜帶遺 物、珍藏遺物。
調整適應逝者 不存在的環境
發展失去逝者的新的自 我認同
成人與兒童悲傷任務的比較
成人的悲傷任務
(Worden,1991)
兒童的悲傷任務
(Baker、Sedney和Gross 1992,1996)
從發展背景中看兒童生命階段影 響悲傷的情形
(Cook&Oltjenbruns, 1998)
情感上重新定位逝者 在心目中的位置: 繼續生活的步調
1.情緒接受:兒童從理智上的了解死亡,進 展到深一層情緒層面,體認失落的意義, 全盤接受失去的這個人以無法復返,也不 能被取代。 2.關係的重新評估:兒童將回顧記憶中正向 和負向的回憶,所有與死者相關尚未解決 的情緒,此時都可能浮現出來,必會激起 矛盾。
兒童失落類型
3.次級失落: 只生活中某一部份的失落造成另一種 失落,它的存在是依附在主要失落。例如 搬新家、轉到一個新的學校、生活作息的 改變等等。
兒童的悲傷反應
嬰幼兒時期: 1.表現出高度的焦慮,可從激動及煩躁的行 為上看出,如大哭大鬧、吸吮拇指、咬人 或丟東西等。 2.心智上對創傷所留下的記憶不會很強烈, 但可能保留身體的記憶。
目次
四.兒童悲傷輔導策略 1.兒童悲傷輔導策略 2.兒童悲傷輔導技巧
兒童期的定義
兒童期的定義
1.牛津英文字典(Simpson & Weiner,1989)自中世紀 起即用兒童(child,古英文cild)一字形容人類父 母的後代,亦指未出世或新生人類,更原始的意 思是母親子宮內的果實。 2.兒童期通常只小於青春期的個體。 3.兒童期的定義:從出生到青春期或青少年開始時 的生命週期。 4.根據Erikson的人格發展兒童的分期為:嬰兒期、 幼兒期、學齡前兒童期、學齡兒童期。
兒童的死亡概念
Kane以不同年齡層的兒童,對死亡認知內涵 概念歸納九項: 1.真實感(Realization) 2.分離感(Separation) 3.不可移動(Immobility) 4.原因性(Causality) 5.不可逆性(Irreversibility) 6.無機能性(Dysfuncionality) 7.普遍性(Universality) 8.無感覺(Insensitivity) 9.外貌(Apperance)
喪慟兒童的心理任務-早期
1.了解:兒童需要知道死亡的生理層面幫助 他們了解失落,不只是概括性地了解死亡, 而需要是以他們可以了解的語言,知道這 個特殊死亡的細節。 2.自我保護:悲傷是一種情緒冒險,只有在 安全和被保護的情境中,才可能冒險,因 此,自我保護要保護著兒童的身體、精神、 情緒和家庭。
喪慟兒童的心理任務-中期
4.認同往生父母的發展任務,將強烈影響兒童的悲 傷反應。認同死去父母的需求,使緊抓住父母的 特質不放。 5.兒童的自我認同常受其失落經驗影響, 因兒童的自我發展尚未穩定,且是持續進行 中。 6.悲傷和哀掉的過程,常與兒童發展的過程交織在 一起,所以很難判斷悲傷何時以停止,正常發展 已重新開始。 7.未滿十一歲的兒童因認知上的限制,較無法了解 死亡的自然現象和死亡隱含的意義。
兒童悲傷輔導
南華大學 生死學系 何長珠教授
目次
一.兒童期的定義 二.悲傷的內涵與型式 1.何謂失落 2.悲傷的定義 3.悲傷的反應
目次
三.兒童的悲傷 1.兒童的死亡概念 2. 各死亡概念所使用的問題 3.以年齡區分的死亡概念之認知發展 4.兒童失落類型 5.兒童悲傷反應 6.兒童悲傷與哀悼的能力 7.兒童獨特的悲傷反應 8.影響兒童悲傷結果的變項 9.成人與兒童悲傷任務的比較 10.喪慟兒童的心理任務(早期、中期、晚期)
各死亡概念所使用的問題
☆普遍性:「每個人遲早都會死嗎?」、 「有一天你會死嗎?」、「兒童會死 嗎?」、「人匙麼時候會死?」、「我能 做什麼讓我不會死嗎?」 ☆不可逆:「死了的人能再活過來嗎?」、 「你死後會發生什麼事?」、「你死後能 復生嗎?」、「如果我給已死亡的人一些 藥物,他能再活過來嗎?」、「我朋友的 父母會停留在死亡狀態多久?」
影響兒童悲傷結果的變項
有關的變項 死亡 •無法參與 •死亡的型 態 •活著的父 母反應 •缺乏對葬 禮的準備 逝者 活著的父或 母 家庭 •家庭的大 小 •凝聚力 •反應方式 •社經地位 •有無能力 提供支持 活著的孩子 •年齡 •性別 •出生順序 •對死亡的 了解 •早年的心 理困境
逝者的性別 •功能失常 死亡前與死 或脆弱的層 度 者的關係 •親子間觀 念的不一致 •提供給兒 童的準則不 一致
調查各死亡概念所使用的問題
☆無機能:「死人還聽的見嗎?」、「死後 會發生什麼事?」、「有任何事是人死後 可以做的嗎?」、「人們死後會有什麼不 同?」 ☆原因性:「人為什麼會死亡?」、「你會 如何死?」、「人會因為使壞而死掉嗎?」 ☆非肉體延續性:「死後會發生什麼事?」
以年齡區分的死亡概念之認知發展
重新評價與逝者的關 係
隨著時間流逝,兒童使用不同的 策略與逝者做連結
(附註:這樣的重新定 與過世的人在心理面 位,允許與逝者做一 仍維持一種關係 個連結) 回到適齡的發展任務
假使兒童無法完成在這個時間的 特別任務,將會阻礙在不同發展 領域未來成功的可能
對於兒童而言,悲傷介入的目標:是必須建立一個允許兒童繼 續達成他們特定生命階段重要任務的合適環境及支持性環境。 (Wolfe&Senta,1995)。
5到9歲
9歲以上
以年齡區分的死亡概念之認知發展
2. Salter
4到7歲 會有經常變化的想法;認為死亡現象 是暫時的,是可無數次來來回回的。 會有外在性(externality)的想法; 知道死亡是不可逆的,但人可以避免 死亡的,對死亡有擬人化的想法。 會有內在性(internality)的想法; 兒童對死亡已有類似成人的想法,認 為死亡是永久且不可避免的。
悲傷的內涵與型式
何謂「失落」?
1.一個人原來已有的東西被剝奪了(如:失去朋 友) 。 2.無法保住或獲得我們覺得有價值的東西(如:被 搶劫而造成的損失) 。 3.在物質方面或過程中有所減損(如:喪失某種能 力) 。 4.受到破壞或毀損(如:因戰爭而造成的失落) 。 5.非常個人化的認定。 6.生命中從過去到現在無法表達出意義的失落。
學齡 兒童期
兒童失落類型
1.個人意義關係的失去: 個人必須在一個彼此有投入的關係中,才會 經驗到失落。對象可能是父母、祖父母、兄弟姊 妹、親近的朋友或寵物、或孩子生活中其他重要 的對象。 2.依附對象的失去: 一種特別緊密且全面的個人關係。依附對象 只一個養育兒童,照顧他們身體和情緒上的需要, 提供他們生活必要的保護和安全,而且是為兒童 所認同的人(Bowlby.1982)。如父母、祖父母。
7到8歲
10到11歲
以年齡區分的死亡概念之認知發展
3.曾煥棠(2005)
嬰幼兒期 死亡可能被視為分離或剝奪。 學齡前 兒童期 死亡是可逆的;以泛靈論、奇幻的和 人為的觀點來思考死亡;死亡焦慮雖然是 短暫的,但會一再循環;害怕被拋棄和對 死者有罪惡感;關心死後是否會餓,是否 溫暖。 死亡是終止與不可逆的;對死亡的思 考是特定的,具體的;死亡恐懼增加;認 為死者還可以看、聽及接收訊息。
兒童的死亡概念
★無機能:一旦生物死亡,其所有活著的生理身 體的生活能力都終止,特指生理身體方面的死 亡。 ★原因性:導致個體死亡可能的內外在原因抽象 與真實了解。 ★非肉體延續性:生理身體死亡後,個人延續存 在的某種形式,被許多人稱為「對來生的信 念」。 ★其他要素:死亡有靈論、安喪、腐化、對死亡 的態度、童話中的死亡主題。
悲傷的反應
(二)複雜性悲傷反應 Longaker列出複雜性悲傷的徵兆 (陳琴富譯,1999) 1.延長憂鬱和沮喪的時間。 2.暗示有關自殺的傾向或新增的恐懼感。 3.輕忽健康。 4.對親人已死的事實過渡退縮或持續抗拒等。
兒童的悲傷
兒童的死亡概念
SPeece與Brent(1996)研究中歸納出死亡概念有五 個要素: ★普遍性:指所有生物必死的事實。包含三個面 向—概括性、不可避免(死亡無可避免的事實)及 不可預測(任何特定個體死亡的時間是無法預先得 知的)。 ★不可逆:一旦身體死亡及無法復活。包括過程不 可逆(從活到死之狀態過程不可逆轉的事實)和狀 態不可逆(死亡進行的狀態一旦完成時,便是一個 永久不變的事實)。
兒童獨特的悲傷反應
1.在時間上,兒童的悲傷反應會比成人長久。 (漸進式) 2.兒童需要得到類似父母般成人的照顧,以 度過失落和失落所引發的痛苦。 3.在失落的調適上,有不同於成人的方式。 例如:比較常使用分散注意力,利用熟悉 的活動和日常例行的飾物來找到慰藉,否 認和運用幻想調適突如其來的失落。
兒童獨特的悲傷反應
兒童的悲傷反應
學齡兒童期: 1.否認死亡的發生,不是否認人死亡的事實,而是在情緒上 否認死亡,維持情緒的控制和持續如往常般的生活,希望 別人視他們為成人,反映出對無助和脆弱的恐懼、希望在 同儕眼中表現正常。 2.承擔主要照顧者的角色,將注意力集中在照顧他人,而抑 制了個人的情緒。 3.過度的罪惡感。 4.恐慌和慮病行為。 5.難以集中注意力。 6.行為發生極端的改變。 7.不信任成人。
成人與兒童悲傷任務的比較
成人的悲傷任務
(Worden,1991)
兒童的悲傷任務
(Baker、Sedney和Gross 1992,1996)
從發展背景中看兒童生命階段影響 悲傷的情形
(Cook&Oltjenbruns, 1998)
接受失落的事實 經歷失落的傷痛 和 情緒的狀態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了解某人已死 面對失落的心理傷痛
兒童的悲傷反應
學齡前兒童期: 1.最常出現焦慮,分離焦慮通常最顯著,深怕與照顧者分離, 包括黏住大人、不願單獨睡覺、希望人家抱、以及當主要 照顧者或父母不在時,會過份哭鬧。 2.大發脾氣或攻擊行為。 3.行為和身體功能上的退化,例如:間歇性大小便失禁、拒 穿衣服、拒吃飯、拒洗澡。 4.變得不愛說話、退縮、沈默。 5.睡眠受到干擾,如常做惡夢。 6.將固定生活的改變視為威脅。 7.有憤怒和抗拒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