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1~6章名词解释
第一章绪论
1. 社会行为:指二人或更多人藉彼此沟通、互动,在社会环境中调适良好,所展现之活动。
2. 社会环境:社会环境包括人以及人类如何组织成单位的方法。单位诸如家庭、团体、社区、
文化及社会阶段与阶层。
3. 角色:是指与某一特殊社会位置相关联的行为模式。依照取得该一角色或地位的方
式,可区分为归属的角色或地位与赢得的角色或地位。在人生过程中从幼年到
老年,各人在不同阶段所担当的角色不同,社会地位及赋予的工作责任均不相
同。
4. 常模:经由观察或测试一团体全体成员的行为,所订定的行为标准,称之。有了这种
标准化的评估工具,才能了解个人行为是否合于社会期望。
5. 社会化:是个人从婴儿时期起逐渐被模塑成为社会分子的过程,亦即是社会对个人传授
其文化、生活模式与团体价值的过程。
6. 镜中之自我:社会学家顾里所创立。表示本人在他人面前所表现的行为,由于他人的反应
与态度,使本人了解自我,因而产生一种满意或是羞愧的行为。
7. 参考团体:指个人选择某种团体当模仿或指导的对象,作为其判断及行动的参考,也就是
说被个人用作为行为评价标准的社会团体。
8. 认同作用:认同作用是一种概念,是被模仿人对模仿者有直接明示及永久性的影响,换言
之,在社会化过程中,个人对他人的人格发生持久性的模仿学习。
9. 观察法:观察法可分成自然观察法及实验观察法,自然观察法是就研究对象在自然状态
下进行观察,而实验研究法又称为实验室研究,系属科学研究方法的一种。
10. 调查法:设计问卷对一特定对象的人做系统性的研究,是一种横断面的研究设计。
11. 文化比较研究:从前译为泛文化比较法,这种研究方法是利用全世界各种不同文化为样
本,以其资料作比较研究,以便验证对人类行为的假设。
12. 社会计量法:从表面上看来,此研究法是测量人际关系的技术,而实际应用上,他是用来评量某一个团体中的人际吸引与排斥的工具。
第二章婴儿及幼儿期
1. 超我:源自于佛洛依德的人格发展理论。超我类似于道德观念,是良知、是非对错观念,
以及一种特定文化的价值观。
2. 口欲期:佛洛依德心理与性理论中的第一阶段,口欲期是婴儿时期主要的活动,是与口腔
有关的,包括吃、玩、发声以及探索周围的环境。
3. 依恋感理论:提出爱的需求及依恋感理论者,要为包尔贝。另立柏尔、郝威、哈罗、史匹
兹等人也提出相似看法或试验。他们强调:婴幼儿需要照顾者(主要为母亲)
爱抚养育,二者是互动且相互影响的。
4. 感觉动作期:感觉动作期为皮亚杰的认知理论第一期,婴儿从最原始的反射性操作,改变
到运用感觉及动作来认知,所谓的感觉是指视、嗅、听、味、触五种感觉、
动作指触、摸、咬等。
5. 过度抑制儿童:超我功能太强,自我也调适不了,因此本我被压抑,则为海威特与金根士
所称之过度压抑儿童。
6. 归属的角色、地位:婴儿刚出生,便受到了社会环境的影响,诸如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
双亲的年龄、家庭的成员以及婴儿的性别、排行等对他已经有了一些规定的
作用,使他获得归属的角色与地位。
7. 口吃:由于喉咙及横隔膜或舌上饥肉茎峦而引起的迟疑、重复的语言。
8. 自闭症:自闭症的幼儿特征是不与别人沟通以及相当退缩。这些儿童表现出社会撤退、冷漠、强迫行为,以及语言方面的缺陷。
9. 饮食挑剔:21个月到六岁未满的婴幼儿,几乎半数以上都有饮食挑剔的问题,不喜欢吃
若干种食物。
10. 游戏发音期:六个月以后的婴儿开始牙牙学语,他连续不断的发音当作一种游戏,称之为
游戏发音期。
11. 学来的无助感:此学说由赛利门所创立的,他认为当个人认为自己的能力无力担当时,就
会发生无助感心理状态,而孩子能力之不适应,是因为学来的无助感所导
致的结果。
12. 分离与分别化理论:马哈拉的分离与个别化理论认为每个人会渐渐的从与真实世界的关系中建立一种分离感或分离意识,这过程涉及到自己与主要心爱的对象分开的认知。
第三章儿童期
1. 自卑:爱力克森生命周期里,第四阶段的不良特征。他指出儿童若未养成勤学的习惯,学
习动机不强,以致于学习成效差,与同学相比较成绩落后,因此发展成为自卑。
2. 模塑理论:由庞杜拉提出之理论,他认为人类有许多的行为是观察一个行为模式而习得
的。
3. 受虐儿童:指遭受到包括身体方面的虐待、忽视、性虐待等之儿童。
4. 正式运作期:皮亚杰认知理论的第四期,亦是最后一期,只要的特质在于儿童已学会用思
考来考虑任何事情,他学会运用理则、分析、回想等方式,并能做出许多假设。
5. 自我实现理论:由马士洛创立之学说。他认为自我实现是个人内在一种倾向或动机,想要
充分展现其潜能与才华,以便能达到最佳的成就。自我实现是人类动机中
的最高层面,马士洛将人类动机芬等级,最低层级是满足生理需求,诸如
饥而食、渴而饮。
6. 行为加强理论:史金纳认为儿童是外向或是内向,其行为是爱说话、展现才华或是镇静、
含蓄,都是父母加强的结果。
7. 习惯时期:柯白葛的到达发展理论,儿童与青少年时期,多数会遵守成人(家长、老师)的
命令,学校所订的规矩,举凡是非对错,以及应该如何做,大致会遵照别人所
订出的一些习惯,而不是凭自己思考过程。
8. 巅峰经验:马士洛认为当个蕤成一件最有意义的事,或者是人生过程中难得的欢愉兴奋的
经验。自我实现的人将其潜力充分利用,比一般人有较多的巅峰经验,而巅峰
经验是短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