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民本答案]的答案
论民本练习教师版
![论民本练习教师版](https://img.taocdn.com/s3/m/068e89fb7c1cfad6195fa776.png)
高二语文练习《论民本》一、基础达标1.下面各句中的不含通假字的一项( D )A.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B.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C.涂有饿莩D.数罟不入洿池2.下面句子中划线词的词义相同的一组是( D )A.①数罟不入洿池②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B.①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②中通外直,不蔓不枝C.①弃甲曳兵而走②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D.①谷与鱼鳖不可胜食②臣不胜受恩感激3.下列加线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C )A.弃甲曳兵而走拖着B.申之以孝悌之义反复陈述C.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抢D.斯天下之民至焉则,那么4.下面句子中划线的“之”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B )例句:五亩之宅A.填然鼓之B.申之以孝悌之义C.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D.则无望民之多于临国也5.下面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D )①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②斧斤以时入山林③箪食壶浆以迎王师也?④王好战,请以战喻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6.与例句的句式相同的一项( D )例句:树之以桑A.非我也,岁也 B.未之有也C.大王来何操 D.无望民之多于临国也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凶:谷物收成不好。
B.邻国之民不加.少加:更。
C.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检:通“捡”,捡拾。
D.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罪:归罪,责备。
8.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D )①寡人之于.国也(在,介词)②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比,介词)③请以.战喻(用,介词)④以.陷于死亡(用来,连词)⑤以.时入山林(按,介词)⑥申之以.孝悌之义(把,介词)⑦填然鼓之.(指代战鼓,代词)⑧申之以孝悌之.义(代百姓,代词)A.①②③⑤⑥B.①②⑥⑦⑧C.②③④⑥⑧D.②③⑤⑥⑧9.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填然鼓.之名词作动词,鼓噪起来。
B.树.之以桑名词带宾语“之”,作动词,种植。
一村一大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最全答案
![一村一大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最全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c7d71c0255270722192ef7ed.png)
1、研究资本主义国家的民族问题和政策不属于民族理论的范畴。
正确的答案是“错”。
2、民族识别是落实党的民族平等团结政策,使各少数民族真正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平等一员的需要。
正确的答案是“对”。
3、民族融合,是指世界各民族经过民族融合,实现民族大同,民族实体作为客观存在自行消失的现象。
正确的答案是“错”。
4、随着我国民族平等政策的切实贯彻落实和民族平等思想的逐渐深入人心,在一些社会交往中,个人的民族属性开始起很大的作用。
正确的答案是“错”。
5、在社会主义社会,特别是在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剥削阶级作为阶级已经不存在了,阶级斗争不复存在,民族问题与阶级斗争毫无关系。
正确的答案是“错”。
6、社会的发展需要有一个安定的国内环境和有利的国际环境。
民族关系状况是国内环境中的重要内容。
民族问题影响社会发展是个普遍的社会现象。
正确的答案是“对”。
7、大民族(原来的压迫民族)采取措施,包括照顾、帮助甚至牺牲自己的某些利益,以对待自己的不平等来抵偿生活上实际形成的不平等。
这实际上是民族不平等的表现。
正确的答案是“错”。
8、设立自治机关是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两个基本问题之一,也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关键。
正确的答案是“对”。
9、培养和任用足够数量的少数民族干部,是真正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和实现民族平等的标志。
正确的答案是“对”。
10、坚持改革开放,积极稳妥地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利于少数民族落后经济的发展。
正确的答案是“错”。
11、民族教育是一个民族的经济发展和文化发展的标志和反映,同时又是民族经济文化将来发展的可能性的预示,也是实际发展的前提。
正确的答案是“对”。
12、民族语言文字的稳定性是指民族语言文字作为民族社会的主要交际工具,保持其基本成分和表现形式的长期稳定。
因此民族语言文字绝对不能变化的。
正确的答案是“错”。
13中性的风俗习惯,对社会生活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正确的答案是“错”。
14、所谓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指的是宗教的唯心主义思想体系与唯物主义思想体系相适应,宗教要适应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要求。
本科自考考试题目及答案
![本科自考考试题目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a8e8e3a2ab00b52acfc789eb172ded630b1c98dc.png)
本科自考考试题目及答案**本科自考考试题目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
A. 物质性B. 多样性C. 客观性D. 动态性答案:A2. 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
A. 主观反映B. 客观反映C. 直接反映D. 间接反映答案:B3. 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它包括()。
A. 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B. 社会意识和社会制度C. 社会关系和社会制度D. 社会意识和人口因素答案:A4. 经济基础是指一定社会的()。
A. 生产关系B. 生产力C. 生产方式D. 生产工具答案:A5. 阶级斗争是()。
A. 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B. 阶级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C. 阶级社会发展的间接动力D. 阶级社会发展的次要动力答案:A6. 国家的本质是()。
A. 社会管理机构B. 社会服务机关C. 阶级压迫工具D. 阶级调和工具答案:C7. 社会意识形态是指()。
A. 社会意识形式B. 社会意识内容C. 社会意识形式和内容D. 社会意识形式和内容的总和答案:D8.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
A.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B.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问题C. 社会历史发展的方向问题D. 社会历史发展的形式问题答案:A9.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A. 德国古典哲学B.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C. 法国空想社会主义D.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空想社会主义答案:D10.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标志着()。
A. 唯物主义的最终确立B. 唯心主义的最终确立C. 辩证法的最终确立D. 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答案:D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1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包括()。
A. 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B. 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C. 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D. 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答案:ABC12.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表现在()。
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五 11《论民本》阅读练习2
![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五 11《论民本》阅读练习2](https://img.taocdn.com/s3/m/1387243403d8ce2f00662341.png)
《论民本》阅读练习一、课内阅读阅读《论民本》第三节,回答问题。
1.下列句子中的“胜”字与“谷不可胜食也”中的“胜”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日出江花红胜.火B.何可胜.道也哉C.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D.驴不胜.怒,蹄之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王好战..,请以战喻B.五十者可以..衣帛矣C.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D.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3.下列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孟子提出发展生产的三条措施,认为发展生产,使百姓安居乐业,这是行王道的根本。
B.孟子用“狗彘食人食”和“涂有饿莩”的事实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不平等。
C.孟子用“刺人而杀之”归罪于“兵”的比喻,表明害民的是荒年。
D.文章最后一句是说大王不要归咎于年成,而是要反省自己,革除暴政,施仁政,行王道,那么天下的百姓就都会来归顺了。
4.把下列语句翻译为现代汉语。
(1)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课外阅读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孟子见齐宣王曰:“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之谓也。
王无亲臣矣。
昔者所进,今日不知其亡也。
”王曰:“吾何以识其不才而舍之?”曰:“国君任贤,如不得人,将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与?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
左右皆曰不可,勿听;诸大夫背曰不可,勿听;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见不可焉,然后去之。
左右皆曰可杀,勿听;诸大夫皆曰可杀,勿听;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
故曰因人杀之也。
如此,然后可以为民父母。
统编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精选及答案解析
![统编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精选及答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b2fd50434028915f814dc24c.png)
统编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精选及答案解析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学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是由马克思主义文学观所决定的。
一个民族优秀的作家大都是心怀人民的作家。
19世纪初,普希金在《论文学中的人民性》中就提出了人民与文学的联系。
正因心中装有人民,他最终才能成为俄罗斯文学的代表。
同时,文学创作具有人民属性,还是由我们的社会性质决定的。
社会主义制度不同于其它任何制度的一个根本点,就在于是否以人民为中心,是否一切依靠人民,一切为了人民。
以人民为中心,而不是以某一个或几个少数阶层作为文学创作与工作的目的,这是社会主义文学与其它文学的一个分水岭。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同时也是文学艺术成果的享有者,更是判别一部作品是否优秀的评判者。
马克思曾指出,“人民历来就是作家‘够资格’和‘不够资格’的唯一判断者”。
如何面对和迎接人民的判断,中国文学在百年发展中积累了丰富经验,也用实践经历提炼出了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文学什么时候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文学之树就会枝繁叶茂;反之文学之树就会枯萎凋零。
这一点,一再为历史所证明。
对于作家而言,真正实践人民文学的路径就是要自觉了解人民的理想愿望,走入人民群众,深入基层一线,听取人民的想法,学习人民的经验,表达人民的心声。
人民是一切伟大作家写作的出发点。
周扬同志曾讲,“中国作家中真正熟悉农民、熟悉农村的,没有一个能够超过赵树理。
”今天我们要了解中国20世纪30年代到60年代太行山区的生活,了解那个时代晋东南人民的基本生活情况,赵树理的文学是绕不过的。
他的《小二黑结婚》写了一对农村青年男女小二黑、小芹冲破重重封建传统而最终争取婚姻自主的故事,《孟祥英翻身》又写了一个太行山区的受欺压的年轻媳妇在党的引领下如何成为英雄的故事,还有李有才、田寡妇,这些农民身上代言着人民的理想。
从某种程度上讲,赵树理小说中的人物是反映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中的农村发展情况的一面镜子,其背后蕴含着独特的时代内容。
2019-2020学年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五讲义:第四单元 11 论 民 本 Word版含答案
![2019-2020学年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五讲义:第四单元 11 论 民 本 Word版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bd129cda3b3567ec102d8adb.png)
11论民本◎诗海拾贝分题得渔村晚照[宋]徐照渔师得鱼绕溪卖,小船横系柴门外。
出门老妪唤鸡犬,张敛蓑衣屋头晒。
卖鱼得酒又得钱,归来醉倒地上眠。
小儿啾啾问煮米,白鸥飞去芦花烟。
【赏析】本诗一反传统,全用写实,为我们描述了一幕让人心酸的渔家生活场景。
全诗不用一典,明白如话,却又含意未尽:渔人迎风斗浪捕鱼的艰辛没有着墨,渔人日常生活的艰窘也没有交代,但却又一览无余地展示在了人们的面前。
徐照笔下的渔翁是一个地地道道、处境艰难的渔民形象。
他辛苦地打了近一整天的鱼以后,时已傍晚,他把小船拢了回来,横系在自家的柴门外,然后就沿溪叫卖去了。
但他用少得可怜的卖鱼钱又买了酒,在回家路上喝醉了,到家就闷声不响地躺在地上睡着了。
他的生活清苦辛酸,是当时许多贫苦渔民的缩影。
◎语林撷英1.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诸侯危社稷,则变置。
牺牲既成,粢盛既洁,祭祀以时,然而旱干水溢,则变置社稷。
”(《孟子·尽心下》)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梁惠王上》)3.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孟子·离娄下》)4.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孟子·离娄下》) ◎作者卡片“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
”孟子所处的战国中期,“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
各国诸侯争城夺地,角逐开力,蚕食鲸吞,征战不断;人民徭役繁重,水深火热,朝不保夕;社会混乱,礼制崩溃,世风倾颓,剧烈动荡。
权势与暴力被推崇,霸道被视为天道,攻伐凌侵被视作合理,由大国以“力”统一天下的态势已初步形成。
《孟子》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知识链接孟子的思想集中反映在《孟子》一书中。
“施仁政,行王道”是他政治思想的中心内容。
高中语文(语文版)必修五优化练习:11论民本+Word版含答案
![高中语文(语文版)必修五优化练习:11论民本+Word版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62011d646bec0975f565e230.png)
11论民本课时操练·促提高 (A)一、基础稳固1.以下词语中A. 桀纣 (ji é).庠序 (xi ánɡ) .B.邪侈 (ch ǐ).社稷.(sù) C.数罟 (ɡǔ).,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粢盛..(zīch én ɡ)曳兵 (yè).饿莩 (pi ǎo).鸡豚 (t ún).孝悌 (t ì).鹯( zh ān) 走圹 (ku ànɡ)..D.丧死 (sānɡ) 洿池 (wū)..仓廪 (l ǐn) 狗彘 (zh ì)..分析 :B 项 ,“稷”应读“jì”。
答案 :B2.以下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为哪一项()A.兽之走圹也B.为丛驱爵者C.则绝望民之多于邻国也D.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也分析 :B 项 ,“爵”通“雀”;C 项 ,“无”同“毋”,不要 ;D 项 ,“颁”通“斑”。
答案 :A3.对以下句子中加点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 诸侯危社稷 ,则变置变置 :改立。
..B.或五十步尔后止或 :有时。
.C.申之以孝悌之义申 :频频陈说。
.D.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发 :翻开粮仓 ,赈济百姓。
分析 :B 项 ,“或”,有的人。
答案 :B4.以下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但是不王者A.自相蹈藉而死者蔽野塞川祭祀以时B.执简过去则绝望民之多于邻国也C.斯天下之民至焉为渊驱鱼者D.马倒为晋兵所杀分析 :A 项 ,“者”字构造 ,译为“ 的人”。
B 项,介词 ,依据 /连词 ,表修饰 ,相当于“而”。
C 项 ,助词 ,用于主谓之间 ,撤消句子的独立性 ,不译 /助词 ,的。
D 项 ,介词 ,替 /介词 ,被。
答案 :A二、阅读鉴赏(一 )阅读下边的文字,达成第 5~8 题。
孟子曰 :“桀纣之失天下也 ,失其民也 ;失其民者 ,失其心也。
得天下有道:得其民 ,斯得天下矣 ; 得其.民有道 :得其心 ,斯得民矣 ; 得其心有道 :所欲与之聚之 ,所恶勿施尔也。
高中语文必修五语文版学案:第四单元 第11课 论民本 Word版含答案
![高中语文必修五语文版学案:第四单元 第11课 论民本 Word版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698863d9b8f67c1cfad6b890.png)
一、词语理解1.通假字①为丛驱爵.者:通“________” ②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通“________” ③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通“________” ④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涂”通“______”;“莩”通“________” 2.一词多义①王⎩⎪⎨⎪⎧ 虽欲无王.: 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无怠无荒,四夷来王.:②就⎩⎪⎨⎪⎧ 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 某业所就.,孰与仲多:③数⎩⎪⎨⎪⎧ 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识盈虚之有数.: 一曲红绡不知数.: 范增数.目项王:④道⎩⎪⎨⎪⎧ 得天下有道.: 吾道.一以贯之: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得道.者多助:⑤畜⎩⎪⎨⎪⎧ 苟为不畜.: 鸡豚狗彘之畜.: 俯不足以畜.妻子:3.古今异义①牺牲..既成,粢盛既浩 古义: 今义: ②弃甲曳兵而走.古义: 今义: ③河东凶.亦然 古义: 今义: ④邻国之民不加.少 古义: 今义:4.虚词归纳①于⎩⎪⎨⎪⎧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寡人之于.国也: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②以⎩⎪⎨⎪⎧斧斤以.时入山林: 树之以.桑: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皆以.美于徐公: ③者⎩⎪⎨⎪⎧ 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 二者.不可得兼: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④之⎩⎪⎨⎪⎧ 桀纣之.失天下也: 今之.欲王者: 未之.有也:二、词类活用 (1)树.之以桑: (2)虽欲无王.: (3)衣.帛食肉: 三、特殊句式(1)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2)树之以桑:(3)未之有也:(4)申之以孝悌之义:四、语句翻译(1)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译文:(2)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译文:(3)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译文:(4)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译文:(5)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译文:五、名言警句文本名句1.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五 12 名师讲坛:形容词作名词
![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五 12 名师讲坛:形容词作名词](https://img.taocdn.com/s3/m/778c6c9a0912a21615792989.png)
2
“畜”前面的“之”是复指,在句中作定语, “畜”是动词活用为名词,所畜养的东西。
(3)形容词处于主语或宾语的位置。有时形容词前 面没有“其”“之”,但是这些形容词依然具有明显 的表示人或事物的意义,同时处于句中的主语或宾语 的位置,这样的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如: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师说》) “圣”和“愚”本是形容词,这里作主语,活用 为名词,翻译为“圣人”和“愚人”。
B.德合一君
· D.《齐谐》者,志怪者·也
【解析】 A项,名词作状语,在水面。B项,动词的使 动用法,使……投合、使……满意。C项,动词的使动用 法,使……到来。D项,形容词作名词,怪异的事物。 【答案】 D
精课件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 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谢谢配合!
精选教育课件
3
(4)介词和动词后面的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在句子 中,按语法来看,介词和动词后必须有名词作宾语。 在文言文中,有时介词和动词后跟的是形容词,这时 的形容词便活用为名词。如: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游 褒禅山记》)
“险远”在句中作“在于”的宾语,活用为名词, 危险而遥远的地方。
1
2.规律: (1)形容词前有代词“其”作定语的。如: 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师说》) “其”放在形容词“明”的前面,作它的定语,形 容词“明”活用为名词,明智的地方。 (2)形容词前有代词“之”作定语或用作助词。如: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论 民本》)
精选教育课件
形容词作名词 1.定义:现代汉语的语法中形容词一般不能作主 语和宾语,而在文言文中,由于文字表意的丰富性, 常常把形容词用作主语、宾语,那么这时的形容词, 就不再表示某种性质特征,而是表示性质特征的名称 或者与此相关的人或事物。这时,这种形容词在意义 上已有了实体的概念,在词性上也就活用为名词了。
政治参考答案及解析
![政治参考答案及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1a8ec47fddccda38376bafc8.png)
一、单项选择题1.C[答案解析]自从人类产生以后,自然界在人的实践活动中以新的形式,延续自己的存在和发展,通过劳动,人类具有了自己的实践存在方式。
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又是一个有着自身特殊发展规律的问分。
在实践中,人把自然界——既作为自己的直接的生活资料,又作为自己生命活动对象和工具——变成人的无机的身体。
实践使人从自然界中分化出来之后,就从总体上、根本上更深刻、更全面地依赖于自然和社会的物质运动规律。
因此,通过劳动实践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他们的和谐统一,便成为人类必须面对的永恒的主题。
恩格斯早就提出了“自然界对人进行报复”,以及“人类同自然界的和解”的问题。
实践的规律与人类不断自觉遵循物质世界的规律性是一致的。
正确的实践观点是理解人与自然关系、人与自然统一的关键。
正确答案是C。
不选AB的理由,不管是人类中心主义还是自然中心义都是不正确的,都没有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是和谐统一的关系,不是相互割裂、非此即彼的关系。
不选D 的理由,寻求人类同自然的和谐不能放弃人类的主体性,恰恰相反要在遵循自然界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发挥人类的主体性。
2.B3。
[答案]B[解析]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当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时候,商品价值量应该降低,而不是提高。
4.C[答案解析]垄断利润是垄断资本家凭借其在社会生产和流通中的垄断地位而获得的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
垄断资本家所获得的高额利润,归根结底来自无产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创造的剩余价值。
具体来说,垄断利润的来源包括:对国内无产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剥削的加强;通过控制市场占有非垄断企业的利润;通过加强对其他国家劳动人民的剥削和掠夺获取的国外利润;利用所控的国家机器,通过财政补贴、减免税收等再分配手段,把劳动人民创造的国民收入的一部分转化为高额利润。
故选择C。
5.[答案]B[解析]在资本主义工业商改造的过程中,第一阶段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和第二阶段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都实行“四马分肥”的利润分配方式,而在第三个阶段即全行为的公私合营时期则实行对原工商业者“定股定息”的分配方式。
富民为本-儒家民生思想的阅读题与答案
![富民为本-儒家民生思想的阅读题与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2adf44ec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4243e5d.png)
富民为本-儒家民生思想的阅读题与答案富民为本-儒家民生思想的阅读题与答案富民为本——儒家民生思想胡发贵儒家关注民生,主张“为政之道,以顺民心为本,以厚民生为本”,其思想中始终有一种鲜明的“富民”倾向。
概要说来,其主旨有这样几项。
其一富民为“政之急”。
在国家和社会诸多事务中,儒家认为民生是最紧迫的事情。
鲁哀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回答说:“政之急者,莫大乎使民富且寿也。
”正因为富民是最为急切的,所以儒家常常将民生置于优先的位置来认知和讨论。
如子贡问政于孔子,“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文中的“足食”是就人民的生活而言的,意为国家治理的关键是要安排好人民的生计,要让人民吃饱穿暖。
孔子将“足食”置于“足兵”之前,可见民生在孔子那里不仅是重要的,更是紧迫的。
史称孔子“所重:民、食、丧、祭”,也清楚地印证了这一点。
从孔子的论述来看,他所谓的“足食”和“食”,似乎不仅仅限于温饱,而是过上比温饱更好的富裕生活,因为孔子肯定这也是人人可求的、合乎人性的生活,“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
”其二富民是治国安邦的前提。
在儒家思想里,富民之所以为“政之急”,因为它有着治国安邦的重要政治意义。
首先,富民是社会稳定的基础。
儒家认为现实的经济利益决定人们的意识,即所谓“恒产决定恒心”,这里的“恒心”,既指人的道德意识,也包含人们的社会认同和依礼循则的'秩序观念。
儒家认为此“恒心”与社会的治、乱密切相关,缺乏“恒心”,社会就会陷入无序和混乱,“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社会一旦出现“无不为已”的局面,当然也就不能实现有效的治理。
正是循此“恒产——恒心”的理路,所以儒家认为富民有着急切的现实合理性和必要性。
其次,民富才能国安。
儒家认为民心的向背是统治合法、合理性的最终依据,即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而要获得人民的支持,统治者则必须“与民同乐”而不能“独乐”,而究其实即强调统治者应关注并解决好民生问题。
儒家认为,惟有富民,才能赢得民心,也才能“王天下”。
备课参考高中语文4.11论民本同步测控(含解析)语文版必修5
![备课参考高中语文4.11论民本同步测控(含解析)语文版必修5](https://img.taocdn.com/s3/m/414ba61bd0d233d4b04e6977.png)
4.11 论民本一、语段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孟子曰:“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
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
故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者,鹯也;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
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驱矣。
虽欲无王,不可得.已。
今之......,.则诸侯皆为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
苟为不畜,终身不得.。
苟不志于仁,终身忧辱,以陷于死亡。
《诗》云:‘其何能淑,载胥及溺。
’此之.谓也。
”1.与“得天下有道”一句中“得”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虽欲无王,不可得.已B.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C.所识穷乏者得.我欤D.苟为不畜,终身不得.解析:选D。
A项,能够;B项,求得;C项,通“德”,感激。
2.与“今之欲王者”中“者”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B.项伯者.,项羽季父也C.言之,貌若甚戚者.D.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解析:选A。
B项,用在主语后面,引出判断;C项,用作“若”“似”“如”的宾语,译为“……的样子”;D项,放在后置的定语后面,相当于“的”。
3.对下列“之”的意义和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桀纣之.失天下也②所欲与之.聚之③民之.归仁也④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⑤则诸侯皆为之.驱矣⑥今之.欲王者⑦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⑧此之.谓也A.①③/④⑦/⑤⑥/②⑧B.①③/④⑦/⑤/⑥/②⑧C.①③/④⑦/②⑤/⑥/⑧ D.①③/④⑦/⑤⑧/②⑥解析:选C。
①③助词,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④⑦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
②⑤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们)。
⑥用在时间词或动词(多为不及物动词)后面,凑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
高考热点之一 ——民生 答案
![高考热点之一 ——民生 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d2be3450804d2b160b4ec0a3.png)
高考热点之一——民生问题答案1、(1)主张:仁(德政)、仁政、惠民、重民等(4分)。
原因:生产力发展,铁器牛耕的使用;分封制瓦解,社会转型(或社会变革);百家争鸣;统治者吸取教训,维护统治等。
(6分,三点即可)(2)突破: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建立民主制、以立法保证民权。
(4分)体现:美国独立战争、《独立宣言》、制定《1787年宪法》实行三权分立、建立总统共和制。
(3分) (3)区别:民本思想是为专制制度服务,民主是为民主政体服务。
民本根植于小农经济,近代民主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产物。
(4分)认识:俞可平观点:片面的,强调了民本和民主思潮的实质性区别,但没有看到两种恩潮都重视人民作用的相似之处,应该用全面的观点看待问题。
钱穆观点:具有片面性,只看到民本和民主思潮的联系,没看到二者的实质性区别;应该用全面的观点看待问题。
(4分)2、答案:(1)措施:没收官僚资本,土地改革,平抑物价,打击投机倒把,合理调整工商业等。
(2)举措:建立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加强民主法制建设。
(3)措施: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繁荣科技、文艺、制定教育方针,发展各级各类人民教育事业,加强教育立法,改革教育体制,发展广播影视、报业、互联网。
(4)决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
走和平崛起道路。
3、答案:(2)主张:平均地权。
(2分)原因:资产阶级的局限性,没有提出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国民大革命时期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
(4分)(3)措施:推行"以工代赈"。
(2分)作用: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增加就业,改善人民生活。
(4分)(4)问题:政治、经济方面"左"倾错误的推行,生产遭到破坏,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人民生活长期得不到改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束缚生产力的发展,人民生产积极性受挫。
高考语文复习专项练习文言文整体阅读:论民本 Word版含答案.doc
![高考语文复习专项练习文言文整体阅读:论民本 Word版含答案.doc](https://img.taocdn.com/s3/m/d08b6b23f78a6529647d539d.png)
文言文整体阅读:论民本课后练习1.翻译下面句子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2.翻译下面句子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
是亦为政。
奚其为为政!”3.翻译下面句子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大车无輗(ní),小车无軏(yuè),其何以行之哉!”4.翻译下面句子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
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
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5.翻译下面句子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
见义不为,无勇也。
”6.翻译下面句子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7.翻译下面句子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
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8.翻译下面句子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9.翻译下面句子曾子曰:“吾日三省乎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10.翻译下面句子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参考答案:1.答案:季康子(鲁国大夫,姓季孙,名肥)问道:“要使老百姓敬业忠诚而且相互勉励,对待这件事该怎么样呢?”孔子说:“用庄重而且恭敬的态度对待他们,孝顺老人,爱护孩子,百姓就会忠诚,举荐好人,教育那些没有才能的人,就会相互勉励了。
”解析:注意:如……何,属于古汉语的固定格式,翻译成:对……怎么样?或“把……怎么办?”2.答案:有人问孔子道:“您为什么不当官呢?”孔子说:“《尚书》上说:孝道啊!只有孝敬父母,跟兄弟们友爱,施加到有政的地方;这也就是参与政事了,为什么一定要做官叫做参与政事呢?”解析:注意:奚其为为政,前一个“为”字后,省略了一个“之”,代做官。
3.答案:孔子说:“人如果没有信用,(我)不知道他怎么可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民本答案]的答案论民本6、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7、本层的含义:得民心与有天下之间的关系。
8、《离娄上》孟子以桀纣为例意在说明什么?那些不修仁政的暴虐之君,就是为渊驱鱼为丛驱雀。
本段的用意在以此来提醒君主都应“志于仁”。
9、“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则诸侯皆为驱矣。
虽欲无王,不可得已。
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
苟为不畜,终身不得。
”用了什么手法说明了什么道理?用比喻的修辞说明君主只有施行仁政才能受到民众拥戴的道理。
论民本2、怎样理解孟子的“民贵君轻”的主张?意为从天下国家的立场来看,民是基础,是根本,民比君更加重要。
“以民为本”的思想,是我国古代文化中的优良传统之一。
从先秦著作中可以看出,民本思想已成为当时的一种时代思潮;相比较而言,儒家所代表的民本思想最强烈、最集中。
孟子的民本思想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批判统治者横征暴敛,荒淫无度,无视人民利益,以至于“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二是强调人民的生存权,必须保证百姓“不饥不寒”、“养生丧死无憾”;否则,无异于“率兽而食人”的独夫民贼。
三是强调统治者首先必须获得民心,并进而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石破天惊观念。
四是强调主政者应设身处地为民着想,忧民之忧,乐民之乐,把民本思想升华到一个相当自觉的政治道德境界。
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在古代历史发展中一直保持着其思想的先进性,是中华民族很早就留下的一笔宝贵精神财富。
虽然它与现代以人为本的理念还有区别、有差距,但在精神实质上却有内在联系,应当予以充分肯定和发扬3、“五步笑百步”说明了什么道理?孟子的五步笑百步,其实是告诉别人,不要只看见别人的缺点去嘲笑别人,说不定自己也有相同的不足,只是因为程度的不同而嘲笑别人,其实是有问题的。
应该先省吾身,再教育别人孟子以五步笑百步比喻自己跟别人有同样的缺点错误,只是程度上轻一些,却毫无自知之明地去讥笑别人。
说明看事物应当看到事物的本质与全局,不能只看表面和局部。
4、孟子的仁政思想在《梁惠王上》中是如何表现的?孟子梁惠王上》中的孟子抓住了梁惠王渴望称王天下, 建立霸业的心里, 集中阐述了“保民而王, 莫之能御”的仁政思想、孟子以设问的手法引人就范, 以日常习见的小事喻说道理, 环环相扣, 生动有趣, 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充分反映了孟子的语言风格, 表现了孟子的机敏和雄辩5、从本文可以看出《孟子》的语言有什么特点?结合文本做简要分析。
排比的特点:三个“得乎”既是排比,句子间还有着层层递进的关系。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1比喻的特点:“为渊驱鱼,为丛驱雀”比喻暴政的“为汤武驱民”,用“五步笑百步”比喻梁惠王所谓“尽心于国”不比邻国之政好多少,形象贴切。
用典的特色:在孟子的文章里,常用《诗》《书》的语句。
如第二部分中,引用《诗经》的句子,活泼生动,充分显示出孟子对儒家经典的精熟。
6、根据你对历史的了解,谈谈孟子的民本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1教师归纳:第一,平民性。
孟子的学说是平民利益的代表,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有尊重民权的意味;强调统治者应尊重民心、民意。
将人民置于国家和个人之上。
这一“民本”思想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第二,批判性。
孟子过分夸大了道德力量在社会历史活动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作用,固然有其局限性,但孟子依此来批判不义之战和暴政,对后世督导君权、激励贤良及封建社会的自我完善产生了深远影响。
千百年来,它一直成为明君贤臣进行自我反省、追求治国安邦理想的理论武器,为其统治人民、维护社会稳定提供了警醒作用。
第三,进步性。
孟子重视个人在社会中的位置,从理论上证明了人具有先天平等性,并且以德抗位,尚道蔑势;提出制约君权的思想;提出了许多以利民为本的仁政王道的具体措施,显示了其高度的人文关怀精神和理性主义精神,具有进步意义。
可见,孟子不仅是一个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而且是一个非常进步的政治家,他的“以民为本”思想显示了其匡时济世、救民水火的抱负胸襟和孜孜不倦、为民请命的使命感。
对后世的影响:例1,太宗李世民采用租庸调制,轻徭薄赋,减轻农民的负担;实行均田制,还农民以一定的土地;采取科举制,选贤与能。
从而出现了初唐“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
例2,唐代柳宗元“反苛政”。
例3,宋代范仲淹“忧民之忧”。
例4,明代张居正“为民请命”。
2在长达几千年的封建社会里,老百姓始终是被剥削、被压迫的对象,没有任何政治地位可言。
这是因为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只是产生了重民、贵民的思想萌芽,并没有真正具备“以民为本”的思想内涵,也没有在政治统治中得到体现。
其理想目标是使统治者成为“民父母”,把君民关系由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转化为父慈子孝的伦理关系。
同时,孟子毕竟是封建士大夫,他的学说客观上对百姓有利,但其出发点仍是为了巩固君王的政权。
对他的一些学说应一分为二的看,比如孟子认为,百姓与士人不同,士人没有恒产也能有恒常之心;而一般百姓则是无恒产便无恒心。
这其中虽有唯物的一面,但歧视百姓的一面也是很明显的。
论民本1、解析 C 项,“数”读“cù”,“鹯”读“zhān”。
答案 C22、解析 D 项,“胥”是“相互”的意思。
答案 D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3、解析 B 项“爵”通“雀”。
C 项“无”通“毋”,不要。
D 项“颁”通“斑”。
A 项中没有通假字。
答案 A4、解析A 、B 、C 三项都是状语后置句,D 项属宾语前置句。
答案D5、解析A 、B 、C 三项都为名词作动词,D 项为形容词作动词。
答案 D阅读与鉴赏一、课内精读6、解析畜:畜养。
答案 C7、解析 A 项中“也”表句中停顿;B 项中“也”表疑问;D 项表判断;C 项和题干中的“也”均表肯定。
答案 C8、解析题干的句子与A 、C 、D 三句都是介词结构后置句。
答案 B9、解析“招贤纳士,广开言路”在文中没有体现出来。
答案 B10、答案粮食和鱼鳖吃不完,木材用不完,这就使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后顾之忧了。
七岁的人穿丝织的衣服吃肉食,老百姓不饥不寒,这样还不能统一天下而称王,是不曾有过的事。
二、课外拓展阅读下面一篇文言文,完成11~15题。
11、解析齿:年龄。
答案 D12、解析题干中的“长”是形容词用作动词,意思是“抚养”。
②⑤⑥都是形容词用作动词。
①③④是名词用作动词。
答案 A13、解析A 、B 、C 三项都是讲究辞令的话。
A 项的意思是齐王不想拜见孟子的托词;B 项的意思是孟子对齐王的做法不满;C 项表达的是孟仲子搪塞使者的话。
答案 D14、解析A 、B 、C 三项内容分别是文段内容的三个方面的概括,不符合文意。
答案 D15、答案在家庭里有父子,在家庭外有君臣,这是人与人之间最重要的伦理关系。
所以,大有作为的君主一定有他不能召唤的大臣。
如果他有什么事情需要出谋划策,就亲自去拜访他们。
【参考译文】孟子准备去朝见齐王,恰巧齐王派了个人来转达说:“我本应该来看您,但是感冒了,吹不得风。
明早我将上朝处理政务,不知您能否来朝廷上,让我见到您?”孟子回答说:“不幸得很,我也有病,不能上朝廷去。
”第二天,孟子要到东郭大夫家里去吊丧,公孙丑说:“昨天您托辞生病谢绝了齐王的召见,今天却又去东郭大夫家里吊丧,这或许不太好吧?”孟子说:“昨天生病,今天好了,为什么不可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3以去吊丧呢?”齐王打发人来问候孟子的病,并且带来了医生。
孟仲子应付说:“昨天大王命令来时,他正生着病,不能上朝廷去。
今天病刚好了一点,已经上朝廷去了,但我不知道他能否到达。
”孟仲子又立即派人到路上去拦孟子,转告孟子说:“请您无论如何不要回家,而赶快上朝廷去!”孟子不得已而到景丑的家里去住宿。
景丑说:“在家庭里有父子,在家庭外有君臣,这是人与人之间最重要的伦理关系。
父子之间以慈爱为主,君臣之间以恭敬为主。
我只看见齐王尊敬您,却没看见您尊敬齐王。
”孟子说:“哎!这是什么话!在齐国人中,没有一个与齐王谈论仁义的,难道是他们觉得仁义不好吗?他们心里想的是‘这样的王哪里配和他谈论仁义’呢,这才是他们对齐王最大的不恭敬。
至于我,不是尧舜之道就不敢拿来向齐王陈述。
所以,齐国人没有谁比我更对齐王恭敬了。
”景丑说:“不,我不是说的这个方面。
礼记上说过:‘父亲召唤,不等到应诺;君王召唤,不等到车马备好就起身。
’ ,本来就准备朝见齐王,一听到齐王的召见却反而不去了,这似乎和礼经上所说的不大相合吧。
”孟子说:“原来你说的是这个呀!曾子说过:‘晋国和楚国的财富,没有人赶得上。
不过,他有他的财富,我有我的仁;他有他的爵位,我有我的义。
我有什么不如他的呢?’曾子说这些话难道没有道理吗?应该是有道理的罢。
天下有三样最尊贵的东西:一样是爵位,一样是年龄,一样是德行。
在朝廷上最尊贵的是爵位;在乡里最尊贵的是年龄;至于辅助君王治理百姓,最尊贵的是德行。
他怎么能够凭爵位就来怠慢我的年龄和德行呢?所以,大有作为的君主一定有他不能召唤的大臣。
如果他有什么事情需要出谋划策,就亲自去拜访他们。
这就叫尊重德行喜爱仁道,不这样,就不能够做到大有作为。
因此,商汤对于伊尹,先向伊尹学习,然后才以他为臣,于是不费大力气就统一了天下;桓公对于管仲,也是先向他学习,然后才以他为臣,于是不费大力气就称霸于诸侯。
现在,天下各国的土地都差不多,君主的德行也都不相上下,相互之间谁也不能高出一筹。
没有别的原因,就是因为君王们只喜欢用听他们的话的人为臣,而不喜欢用能够教导他们的人为臣。
商汤对于伊尹,桓公对于管仲就不敢召唤。
管仲尚且不可以被召唤,更何况连管仲都不屑于做的人呢?”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