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课《荆轲刺秦王》第一课时
人教版语文必修一第5课《荆轲刺秦王》课件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渡 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卿曰: “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 未可亲也。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 万家。
乃:于是,就。 卿、足下:尊称。
旦暮:名作状,早晚间,形容时间短,立刻
虽:即使。
得:能。
微:如果没有。 而:连词,表转折。
谒:请,指代行刺 亲:形容词做动词。
见秦王时“秦武阳色变振恐”,“荆 轲顾笑武阳”而向秦王作了解释,在千 钧一发之际,平静的神态和得体的言辞 消弥了危机。这些对话,既表明了事态 的逐步发展,也描写了荆轲的精细、冷 静,在紧要关头不慌不忙,随机应变。
②善于通过对照突出人物性情。
以太子丹的急躁粗疏,头脑简单跟荆轲 遇事审慎,三思而行对照,以突出荆轲的深 沉多谋。又如写武阳在紧急关头神态失常, 同荆轲的镇定自若对照,突出了荆轲的机智 勇敢。
反,通“返”。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振,通“震”,震慑。
图穷而匕首见
见,通“现”。
秦王还柱而走
还,通“环”,绕。
卒起不意
卒,通“猝”,突然。
2、重点实词
微太子言
假如没有
今行而无信
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日夜切齿拊 (fǔ)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
偏袒:露出一只臂膀。 也:表判断。 乃今:如今。
荆轲与太子和樊将军的对话,表现了荆 轲怎样的性情特点?
表现他城府很深,有谋略胆识 超人,气魄特殊。
文章写太子“不忍”有什么作用? 反衬荆轲智谋特殊,英勇果敢。
太子闻之,驰往,伏尸而哭,极哀。既 已,无可奈何,乃遂收盛(chéng)樊於期 之首,函封之。
一席对话,先动之以情,激起樊将军 对秦不共戴天之仇
荆轲刺秦王 第一课时 学生版
第二单元课题:《荆轲刺秦王》(第一课时)一、预习与质疑(课前完成)(一)预习内容:第五课全文及第1—3自然段(二)预习目标1.回顾有关《战国策》的文学常识,并能概述荆轲刺秦王的历史背景。
2.用提要勾玄的方法阅读课文抓住关键词语,说出文章的叙事脉络,能够复述文章大意。
3、诵读课文,借助课下注释及工具书,能准确解释“亲”“诚”“说”“购”等实词、“而”等虚词以及“涕”“穷困”等古今异义词,正确翻译课文1—3段。
(三)预习检测1.温故而知新《战国策》是体史书。
作者不可考,西汉重加整理,定名为《战国策》。
共篇,分东、西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包括了自春秋以后至秦统一天下约二百四十年的部分历史。
《战国策》的基本内容着重记载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记录了各国策士谋臣的策略和言论,保存了不少纵横家的著作和思想。
《战国策》的文学成就首先表现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其文章特点还体现在:长于说事,无论个人陈述或双方辩论,都喜欢夸张渲染,就历史散文的明白流畅来说,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用大量有趣的寓言故事、轶闻掌故来说明抽象的道理,富有说服力和鼓动性;同时善于大量运用对偶排比,增强文章的气势。
2.背景介绍《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 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六年。
当时,秦于公元前 230年灭韩,又于公元前 228年破赵( 灭赵是公元前222年),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
地处赵国东北方的燕国是一个弱小的国家。
当初,燕王为了结好于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人质。
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 232年逃回燕国。
为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使悉反诸侯之地”;或者刺杀秦王赢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荆轲刺秦王失败之后,秦大举攻燕,于公元前 226年破燕,公元前 222年灭燕。
荆轲刺秦王(第一课时)教案
荆轲刺秦王(第一课时)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刺客荆轲及其刺杀秦始皇的历史背景和作用;2.理解古代思想启示下的复仇与背叛、权利与利益等伦理道德问题;3.培养学生的阅读和解读能力,学会理解文本中的隐喻和象征;4.提高学生文学素养和人文修养。
二、教学过程1. 前置知识•中国历史概况2. 导入通过介绍题目《荆轲刺秦王》呈现开放问题:“你们知道荆轲吗?他有什么故事呢?”提高学生的好奇心。
3. 正文(1)背景介绍首先介绍背景:秦国强盛、国家体制革新、长城等建设等等。
然后阐述秦始皇的功绩、其在中国历史文化上的地位以及荆轲的身份和来历。
(2)文本分析选取文本适当片段进行阅读,让学生对文本的主体内容、情境和情感进行解读。
强调此次阅读的重点是隐喻和象征背后所隐含的意义。
(3)伦理问题探讨主要讨论学生的隐秘复仇与背叛、权利与利益等等伦理道德问题。
引导学生了解古代人民的思想观念和现代社会的体制规律。
学生互相提问、交流,提高思考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4. 知识点讲解根据学生的疑问和问题补充荆轲及其他历史人物的相关知识,增强学生的历史和文化素养。
5. 总结让学生重点回顾本次课的教学内容,检测学生的主要掌握情况和思考问题。
帮助他们理解文化和历史的重要性,在学习中培养健康的伦理道德观念,进一步拓展他们的学习视野。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讲解、阅读、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重点强调阅读理解与文本分析,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以及提高学生的归纳推论、模拟推理和分析判断等各种思维能力。
四、教学评价•课堂表现评价:通过教学过程的观察和点评,评定学生的表现,如阅读能力、分析能力、问答技巧等等。
•完成作业评价:通过课后作业的评分考察学生的学习和领会情况。
•成绩考核评价:通过期末考试或平时测试考察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范围。
五、教学时间本课程为一课时,共计45分钟。
六、教学资源•教师提供参考教案、PPT等;•学生需要准备课堂笔记和阅读资料。
高中语文 第5课 荆轲刺秦王 第1课时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1
荆轲
“怒”“叱”“今日往而不反者,竖
子也!……”
——刚完整直版p不pt 阿,秉性刚烈。
13
背景:
“萧萧易水寒”“白衣 冠”
“垂泪涕泣”“变徵之 声”
——生离死别(渲染悲 凄凉悲怆 壮气氛)
活动:
“慷慨羽声”“瞋目” “发尽上指冠”“终已 不顾”
——同仇敌忾,视 死如归的悲壮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 ,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 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 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 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完是整版荆pp轲t 遂就车而去,终已 14
——勇而多谋、城府很深、胆识超人。
太子丹
“恐惧”“虽欲长侍足下,岂可 得哉”“丹不忍以己之私,而 伤长者之意”
——急躁、软弱。
完整版ppt
9
语言艺术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购将军之 首,金千斤,邑万家” ——激起樊於期对秦不共戴天之仇 (动之以情) “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 ” ——此举一可报仇,二可解燕国之 患 (晓之以理) “愿得将军之首……揕其胸” ——让樊於期明白自己的行动计划
了秦武阳失常的表情,又颂扬了秦王的威风,
语意圆转,滴水不漏,使秦君臣上下疑窦冰释
。其沉着镇定与秦武阳的“色变振恐”相对照
,孰勇孰怯,判然分明。完整版ppt
17
“图穷匕见”,冲突达到白刃相见的地步。 毫无精神准备的秦王“惊─起─绝─拔─操 ─急”,慌得连剑也“不可立拔”。与此同 时,荆轲“取─奉─发─把─持─揕”,双 方展开了一场你死我活的搏斗。霎时间,庄 严的秦廷上,荆轲“逐”,秦王“走”,群 臣“愕”,上上下下“尽失其度”,最后竟 出现“乃以手共搏之”的戏剧性场面。眼看 着秦王要成为剑下之鬼,侍医夏无且以药囊 投轲,荆轲反被秦王“断其左股”,转瞬之 间由优势转为劣势,最后反“被八创” 。
《荆轲刺秦王》第一课时课件
【拓展延伸】
▪ 1、下列句子与“是寡人之过也”的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
▪ A. 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 B. 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 C. 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 D.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 【答案】D。被动句。
▪ 2、指出下列句式不同的一项( )
▪ A. 嘉为先言于秦王
B. 燕王拜送于庭
【典例巩固】
▪ 1、答案:D,分析:A. 亢 kàng B. 懦 nuò C. 淬 cuì,杵 chǔ
▪ 2、解释并积累下列加点词语。 ▪ ①进兵北( 名词作状语,向北 )略( 掠夺,夺取)地 ▪ ②旦暮( 早晚,极言时间短暂 )渡易水 ▪ ③长侍(长久侍奉) ▪ ④微( 假如没有 、即使没有)太子言 ▪ ⑤谒( 拜会、前往 ) ▪ ⑥购(重金征求)之金(古今异义,当时以铜为金)千
图穷而匕首见(xiàn) 秦王还柱而走(huán)
卒起不意(cù)
侍医夏无且(jū)
以其所奉药囊提轲(dǐ)
被八创(chuāng)
【合作探究】
1、朗读课文,简要概括故事情节。
开端: 行刺缘起 发展: 行刺准备
易水诀别 高潮: 廷刺秦王 结局: 荆轲被刺
以“刺秦”为线 索
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 至燕南界。
▪ C.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D. 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 【答案】C。C为定语后置,其它三项都是介宾短语后置。
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
遇:对待。深,刻毒
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
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将军之首, 为戮没:被杀戮和没收
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於期仰 奈何(何如):怎么办(怎么样)
▪ ②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 秦王用一千斤金和一万户人口的封地做赏格,悬赏他的头。 ▪ (省略介词、介宾短语后置、定语后置)
《荆轲刺秦王》第一课时
今 日 水 犹 寒 。
昔壮 时士 人发 已冲 没冠 ,。
此 地 别 燕 丹 ,
《战国策》简介
《战国策》是西汉学者刘向所整理、校订的一部战国时期的 史料汇编,是一部国别体的史书。该书记载了自春秋以后至秦 统一天下约240年的部分历史。全书共三十三篇,分东周、西周、 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 《战国策》主要记载战国时期各国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 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纵横捭阖、尔虞我诈的故事,也记述 了一些义士豪侠不畏强暴、勇于斗争的行为。 《战国策》的文学成就主要表现在: 1人物形象塑造上,描写了一系列的“士”的形象。 2语言艺术上,辩丽横肆,铺张扬厉,气势纵横。 3用大量的寓言故事,轶闻掌故来增强辩词的说服力; 大量运用对偶排比,增强文章气势,长于铺张渲染。
怎么办 长叹 眼泪 想到 介词,到 不过,只是,转折
不知所出耳!”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 仇
如果 介词,用
者,何如?”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 之首
句末语气助词 名词用作动词 ,上前 介词,对
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
好好地 握,抓住 刺 既然这样
何,
驾车前往 同义复词 ,表已然,(事)已至此
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
函
封之。
同义复词,于是 收起来装好 首级 名作状,用匣子
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取之(以) 百金,
介宾词组,在这时,当时 预先寻求 锋利 人名 买到,省略句
使工以药淬之。以(之)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乃为装遣荆 轲。
全部 占领 名作状,向北 掠夺 南部边界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 “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 对人的尊称 名作状,早晚间,形容时间短,马上 长久侍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荆轲刺秦王(第一课时)
《战国策》
一、学习目标
1.了解《战国策》的相关知识;
2.理清课文内容,读懂课文大意。
二、知识链接
1.先秦散文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散文蓬勃发展的阶段,出现了许多优秀的散文著作,这就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先秦散文。
先秦散文分为两种,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
前者包括《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历史著作;后者是儒、墨、道、法等学派的文章,其中如《论语》《墨子》《孟子》等,是孔丘、墨翟、孟轲的弟子对其师言行的记录,《庄子》《荀子》《韩非子》等则为本人的著作。
2.《战国策》
国别体史学著作,记事始于战国初年,止于秦灭六国。
最初有《国策》《国事》《事语》《长书》《修书》等名称,汉代刘向整理编辑,定名《战国策》。
全书分为12策,33卷,共497篇,分国别编辑,记载了西周、东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各国之事。
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各国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惊醒谋议辩论时的政治主张和言行策略以及一些尔虞我诈的故事和义士豪侠不畏强暴,勇于斗争的行为,作品长于叙事和议论,善用譬喻,文笔流畅,生动活泼,在我国散文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3.荆轲
(?—公元前227年),姜姓,庆氏(古时“荆”、“庆”音近),字次非,战国末期卫国朝歌(今河南鹤壁)人,春秋时期齐国大夫庆封的后代,春秋战国时期四大刺客之一,也称庆卿、荆卿、庆轲。
荆轲喜好读书,代表作《易水歌》等,击剑,结交名人勇士,为人慷慨侠义。
后游历到燕国,被田光推荐给太子丹。
受燕太子丹之托刺杀秦王嬴政,失败被杀。
荆轲其人典故被收录在司马迁《史记.卷八十六.刺客.列传.第二十六》之中。
三、导学指导与检测
(一)正字音
王翦()樊於期()揕其胸()偏袒()扼腕()切齿拊心()
以药淬之()血濡缕()忤视()瞋目()变徵之声()振慑()
卒起不意()厚遗()八创()箕踞()
(二)通假字
1.秦王必说见臣
2.日以尽矣
3.今日往而不反者
4.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5.荆轲奉樊於期头函
6.图穷而匕首见
7.秦王还柱而走
8.卒起不意
二、古今异义
1.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古义:今义:
2.仰天太息流涕古义:今义:
3.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古义:今义:
4.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古义:今义:
5.持千金之币物古义:今义:
6.秦王方还柱走古义:今义:
7.诸郎中执兵古义:今义:
8.左右既前,斩荆轲古义:今义:
9.乃引其匕首提秦王古义:今义:
三、词类活用现象:名词的活用
1.进兵北略地
2.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3.函封之
4.发尽上指冠
5.樊於期乃前曰
6.皆白衣冠以送之
7.乃朝服,设九宾
8.秦兵旦暮渡易水
使动用法:1.使使以闻大王意动用法
1.太子迟之
2.群臣怪之
四、文言句式:
判断句
1.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2.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3. 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省略句
1.秦王购之金千斤
2.欲与俱
3.见燕使者咸阳宫
4. 而卒惶急无以击轲
被动句
1.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2.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定语后置
1.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2.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六、一词多义
发:轲既取图奉之,发图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发尽上指冠
诚:诚能得樊将军首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顾:顾计不知所出耳
荆轲顾笑武阳
大行不顾细谨
乃:乃请荆卿曰
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乃欲以生劫之
以: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使工以药淬之
必得契约以报太子
七、固定用法
1.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2.然则将军之仇报
3. 荆轲有所待
4.事所以不成者
5.而卒惶急无以击轲
6.以故荆轲逐秦王
巩固诊断
一、翻译下列句子
1.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
2.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3.今往而不返者,竖子也!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二、给下列段落断句
齐国好厚葬布帛尽于衣裘材木尽于棺椁桓公患之以告管仲曰布帛尽则无以为蔽材木尽则无以为守备而人厚葬之不休禁之奈何管仲对曰凡人之有为也非名之则利之也于是乃下令曰棺椁过度者戮其尸罪夫当丧者夫戮尸无名罪当丧者无利人何故为之也未几厚葬之风休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