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末南戏
琵琶记
到了元代,社会情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书生的处境,从天上跌到地下。元代科举一度中断达七十余年,终 元之世,考试制度时兴时辍。这使许多士人失去进身之阶,社会地位急遽下降,以至出现“九儒十丐”的说法。 与此相联系,谴责书生负心婚变的悲剧作品,逐渐失去了现实的针对性。地位低下的书生,反成了同情的对象。 所以元代戏曲里的书生形象,或是平庸怯懦,或是迂阔拘谨,尽管多半缺乏光彩,但很少作为被鞭挞的对象。到 元代后期,人们对地位得不到改善的书生愈加怜惜,正面歌颂书生志诚的作品渐渐成为戏曲的主流。高明的《琵 琶记》,以同情宽恕的态度,刻划蔡伯喈的形象,正体现了当时的社会情态。
宋代戏文所写的蔡二郎,亦称蔡中郎,也就是汉代著名文士蔡邕,字伯喈。戏中所写的情况,只是出于民间 传说。陆游在《小舟游近村舍舟步归》诗中云:“斜阳古柳赵家庄,负鼓盲翁正作场;死后是非谁管得,满村听 说蔡中郎!”可见早在南宋前期,以蔡二郎为题材的民间文艺已广泛传唱于城乡各地。类似这种题材,在宋代说 话、鼓词、诸宫调、杂剧等民间伎艺中,还有《王魁负桂英》《陈叔文三负心》《王宗道负心》等。这表明书生 负心婚变现象在当时相当普遍,书生贪新弃旧、攀龙附凤的行为尤其受到市民阶层的**。
第六章 宋元南戏
第三节 元末南戏“四大传奇”
《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记》和《杀狗记》四部南戏简称 “荆、刘、拜、杀”,皆出现于元代末期,后世被誉为“四大南戏” 或“四大传奇”,是宋元南戏中除《琵琶记》之外影响最大的几部 作品。
“四大南戏”串联剧照
《荆钗记》
一般认为是柯丹邱作。
全剧48出,写书生王十朋与钱玉莲 的爱情婚姻故事。
昆剧《杀狗记》剧照
第四节 高明与《琵琶记》
高明(?—1359)字责诚,温 州瑞安人。出身于世代书香家 庭,少时以博学著称。性情耿 介,为官正直不避权责,后与 上司不和辞官还乡。元末动乱 避居四明(宁波)栎社,隐逸 中完成了《琵琶记》的创作。 所著南戏《闵子骞单衣记》已 佚,诗文集《柔克斋集》20卷 亦散佚,今存诗、词、文50余 篇。
一般认为作者为元末施惠。
全剧以蒋世隆和王瑞兰的爱情婚姻 波折为主线,基本情节与关剧大致 相同。
明人曾将其与《琵琶记》相提并论, 李贽认为二剧都达到了“化工”的 境界。
《杀狗记》 元杂剧中有《杨氏女杀狗劝夫》,内容与南戏大致相同,此剧涉及 因财产而引发的手足成仇现象,对封建宗法制家庭内部矛盾反映比 较充分。作品具有较强的社会现实意义。 故事结构简洁生动,语言通俗质朴,具有民间文学特色,艺术表现 上相对粗糙一些。
刘知远的形象则比较复杂,既有少年时坎坷屈辱的经历也有发迹后 的负心忘义,其人生经历反映了战乱年代的社会背景和一些人渴望 发迹变泰的生活愿望。剧本曲辞本色质朴,情节生动自然,艺术上 富有民间文学的特色。
《拜月亭记》
又名《幽闺记》,改编自关汉卿 《拜月亭》杂剧,是“四大南戏” 中思想和艺术成就最高的。
《琵琶记》
改编自早期南戏《赵贞女蔡二郎》,这是一部影响很大的鞭挞文人 富贵变心的悲剧故事。
元剧作品梗概
桃花扇是清初作家孔尚任经十余年苦心经营,三易其稿写出的一部传奇剧本,在清圣祖康熙三十八年完成,历来受到读者的好评。共有40出,舞台上常演的有《访翠》、《寄扇》、《沉江》等几折。通过男女主人公侯方域(朝宗)和李香君的爱情故事反映明末南明灭亡的历史戏剧。所谓“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实事实人,有凭有据。”当时清初正是考据学极盛时期,影响了作者忠于历史的态度,剧本中绝大部分人物是真人真事。
西厢记》 宋(元)·无名氏作。源于唐元稹《莺莺传》(又名《会真记》)。写唐贞元中,书生张珙游于蒲州,寄宿普救寺。适崔相国夫人携女莺莺扶相国灵柩回家乡安葬,途经普救寺,也借宿于此。一日,张生游佛殿,与莺莺相遇,两人一见倾心。时蒲州有孙飞虎起兵作乱,乱军包围了普救寺,欲夺莺莺为押寨夫人。老夫人在危急之中许下诺言,谁能破贼解围,就将莺莺嫁给他为妻。张生自原为之,请镇守潼关的好友白马将军杜确率兵前来相救。杜确率兵至,平定了乱兵。解了普救寺之围。不料老夫人嫌张生是一白衣秀士,门不当户不对,便出尔反尔,只许张生与莺莺两人以兄妹相称。张生因不能与莺莺成亲,害了相思,经莺莺侍女红娘从中帮助传递书简,两人背着老夫人私下幽会。后两人来往之事被老夫人发现了,便把红娘叫来拷问。红娘反责老夫人出尔反尔,忘恩负义,并称此事若张扬出去,于崔家名声不利,不若答应两人的婚事。老夫人无奈,只得答谢了张生与莺莺婚事。但老夫人又以崔家三代不招白衣秀士为由,逼张生赴京应试,待张生应试及第后,才允许他与莺莺成亲。墙头马上》 元·白朴作。主要写李倩君与裴少俊相爱而私自结合,后被裴父发现赶出,最终团圆的故事,塑造了敢于反抗封建礼教的李倩君这一形象。共四折。
元明清戏剧3(南戏)
失传的南戏《闵子骞单衣记》,《孝义 井记》《华孝子故址记》《五节妇诗》 等作品,都是直接宣扬以孝为中心的道 德观的。
秋灯明翠幕,夜案览芸编。今来古 往,其间故事几多般。少甚佳人才
子,也有神仙幽怪,琐碎不堪观。 正是:不关风化体,纵好也徒然。 论传奇,乐人易,动人难。知音君 子,这般另做眼儿看。休论插科打 诨,也不寻宫数调,只看子孝妻贤。 骅骝方留步,万马敢争先?
孝道对于蔡伯喈来说,只是一种义务,
而这种义务来自于那些被认为是天经地 义的说教,是社会舆论的需要和希望, 而并非本人的意愿。因此我们说这样的 孝道必然掩藏着虚情假意,它只是一种 教条,一种不能不尽的义务,它与父母 的实际需要并不相干,那些所谓的孝子 的言辞只是一种标榜,经不起细致的推 敲。 对于他的妻子赵五娘,虽然他对牛小姐 说自己心里还想着旧弦,但是实际上赵 五娘不过是他奉养父母的工具,‚娶妻 所以养亲‛,根本没有什么爱情可言。
《拜月亭》歌颂了王蒋之间患难与共,
坚贞不渝的爱情,以及他们为了爱情与 封建家长所做的斗争,批判了专横跋扈, 以权势压人的封建家长。
《杀狗记》
全名《杨德贤妇杀
狗劝夫》,根据清 初文学家朱彝尊研 究,《杀狗记》由 元人萧德祥的《杀 狗劝夫》改编,改 编者是元末徐畛, 字仲由,也有人认 为是冯梦龙改编的。 共36出。
赵五娘:自从公婆身亡后,再要相逢不能够。
丹青且把慈影留,强似梦中暂聚首。 待要描,描不就,倒叫我提笔泪先流。 犹记我嫁到蔡家后,只见他两月光阴稍优游。 到后来饥寒交迫苦难受,望儿不归泪盈眸。 我要画他脸庞儿带厚,可是他枯黄消瘦; 我要画他欢容笑口,可是他满脸忧愁。 似这样背驼腰佝,似这样衣衫褴褛, 再不像蔡伯喈当初的父与母, 恰正是赵五娘近日的亲姑舅!
琵琶记介绍
琵琶记【简介】《琵琶记》,元末南戏,高明撰。
写汉代书生蔡伯喈与赵五娘悲欢离合的故事。
共四十二出。
被誉为传奇之祖的《琵琶记》,是我国古代戏曲中一部经典名著。
【剧情】书生蔡伯喈与赵五娘新婚不久,恰逢朝廷开科取士,伯喈以父母年事已高,欲辞试留在家中,服侍父母。
但蔡公不从,邻居张大公也在旁劝说。
伯喈只好告别父母、妻子赴京试。
应试及第,中了状元。
牛丞相有一女未婚配,奉旨招新科状元为婿。
伯喈以父母年迈,在家无人照顾,需回家尽孝为由,欲辞婚、辞官,但牛丞相与皇帝不从,被迫滞留京城。
自伯喈离家后,陈留连年遭受旱灾,五娘任劳任怨,尽服侍公婆,让公婆吃米,自己则背着公婆私下自咽糟糠。
婆婆一时痛悔过甚而亡,蔡公也死于饥荒。
而伯喈被强赘入牛府后,终日思念父母。
写信去陈留家中,信被拐儿骗走,致音信不通。
一日,在书房弹琴抒发幽思,为牛氏听见,得知实情,告知父亲。
牛丞相为女儿说服,遂派人去迎取伯喈父母、妻子来京。
蔡公、蔡婆去世后,五娘祝发卖葬,罗裙包土,自筑坟墓。
又亲手绘成公婆遗容,身背琵琶,沿路弹唱乞食,往京城寻夫。
来京城,正遇弥陀寺大法会,便往寺中募化求食,将公婆真容供于佛前。
正逢伯喈也来寺中烧香,祈祷父母路上平安。
见到父母真容,便拿回府中挂在书房内。
五娘寻至牛府,被牛氏请至府内弹唱。
五娘见牛氏贤淑,便将自己的身世告知牛氏。
牛氏为让五娘与伯喈团聚,又怕伯喈不认,便让五娘来到书房,在公婆的真容上题诗暗喻。
伯喈回府,见画上所题之诗,正欲问牛氏,牛氏便带五娘入内,夫妻遂得以团聚。
五娘告知家中事情,伯喈悲痛至极,即刻上表辞官,回乡守孝。
得到牛丞相的同意,伯喈遂携赵氏、牛氏同归故里,庐墓守孝。
后皇帝卜诏,旌表蔡氏一门。
【人物个性】《琵琶记》的人物很有个性,其主要人物已成为艺术典型。
赵五娘是全剧中最为光辉的人物,是一个贤孝妇的形象。
丈夫进京赶考,她独自一人在家侍奉公婆,承担起家庭的全部重担。
饥荒年间,她把可怜的救济粮留给公婆,自己却在背后偷偷吃糠。
宋元南戏
1.南戏的产生和发展南戏,又称“南曲戏文”,因其发祥地在浙江温州(又称永嘉)一带,故又称“温州杂剧”或“永嘉杂剧”。
它大约在北宋末年产生于温州地区的农村,开始时仅是一些民间歌舞小戏,在农村演出,后逐渐发展并进入了城市。
南戏为了发展,从当时正在瓦舍勾栏里竟相表演的各种艺术,如宋杂剧、各种民间伎艺、歌舞、诸宫调甚至傀儡戏中吸取养料,对它们加以融合以壮大自己。
南戏进入杭州以后,通过广泛吸收来自北方伎艺的成就,艺术得以迅速提高,南戏成熟并盛行起来。
此时文人们也改变了对南戏的看法,有的人开始为南戏创作剧本了,南戏的规模已不再是歌舞小戏,而是出现了像《王焕戏文》、《王魁负桂英》、《祖杰戏文》、《赵贞女蔡二郎》之类有着完整故事情节的剧本了。
在表演形式上,此时的南戏将歌舞戏、滑稽戏的表演联为一体,形成以唱为主,唱、念、做、舞并用的单一戏曲体制。
元朝统一中国后,北杂剧逐渐流布于南方,使南戏得以吸收北杂剧以音乐结构为主体的曲牌联套的方法,使各行角色在不同的套曲中得到充分的发挥。
同时,南戏在声调上也采用了北杂剧的若干曲调,出现了“南北合套”的形式,南戏的音乐和唱腔更增加了表现力,日趋完善和成熟。
此时,书会先生编写了《张协状元》、《宦门子弟错立身》、《小孙屠》等作品。
元中叶以后,一些著名的杂剧作家南下临安,也加入了南戏作家队伍的行列。
元末明初,元杂剧已经衰败下去,南戏却呈现出空前的繁荣,产生了《拜月亭》、《刘知远白兔记》、《荆钗记》、《杀狗记》、《琵琶记》一类非常优秀的剧作。
此后,文人也着手从事戏曲的改编与创作,扎根于民间土壤上的南戏逐渐衰微下去,代之而起的是《五伦全备记》、《香囊记》之类体制庞大、曲辞典雅、追求风化的传奇。
2.南戏的作家与创作倾向南戏最早的剧目,据《南词叙录》、《猥谈》、《草木子》等书的记载,有《赵贞女蔡二郎》、《王魁负桂英》两种,被称为“戏文之首”。
另外,《王焕戏文》、《乐昌分镜》、《韫玉传奇》以及《张协状元》四种也被认为是宋代作品。
戏曲史之四元末四大传奇
《荆钗记》全剧四十八出 钱玉莲拒绝巨富孙汝权的求婚,宁肯 嫁给以“荆钗”为聘的温州穷书生王 十朋。 后来王十朋中了状元,因拒绝万俟丞 相逼婚,被派往荒僻的地方任职。 孙汝权暗自更改王十朋的家书为“休 书”,哄骗玉莲上当﹔钱玉莲的后母 也逼她改嫁,玉莲不从,投河自尽, 幸遇救。经过种种曲折,王、钱二人 终于团圆。
三、《琵琶记》 琵琶记》
高则诚
《琵琶记》 作者高明字则诚,号菜根道 人,今浙江瑞安人。他的生 年约在1305年前后。 他的卒年有元 末说和明初说 两种说法。持元末说者,认 为卒于1359年。持明初说者, 认为卒于朱元璋开国以后。
《琵琶记》的前身是宋代戏文《赵贞女蔡二郎》。 琵琶记》的前身是宋代戏文《赵贞女蔡二郎》
元末四大传奇(南戏) 元末四大传奇(南戏)与《琵琶记》 琵琶记》
元末钟嗣成的《录鬼簿》所载作家分为 类 元末钟嗣成的《录鬼簿》所载作家分为7类
③“前辈已死名公才人,有所编传奇行于世 者”,包括关汉卿等56人。 杂剧=传奇 传奇就是从明代开始的戏剧体制形式
一、南曲戏文与北曲杂剧的联系与区别
南(曲)戏(文)的特点: 各行脚色都可唱 分出不分折,折数不限 曲牌南北合套 可以有现实题材 北曲杂剧的特点 一人主唱,分为旦本或末 本 四折一楔子 四大套曲,多为北曲 多历史与传说题材
斜阳古柳赵家庄, 负鼓盲翁正作场。 身后是非谁管得? 满村听说蔡中郎
书生蔡伯喈与赵五娘新婚不久,恰逢朝廷开科取士,伯喈以父母年事已 高,欲辞试留在家中,服侍父母。但蔡公不从,邻居张大公也在旁劝说。 伯喈只好告别父母、妻子赴京试。应试及第,中了状元。 牛丞相有一女未婚配,奉旨招新科状元为婿。伯喈以父母年迈,在家无 人照顾,需回家尽孝为由,欲辞婚、辞官,但牛丞相与皇帝不允,强迫 其滞留京城。 自伯喈离家后,陈留连年遭受旱灾,五娘任劳任怨,尽服侍公婆,让公 婆吃米,自己则背着公婆私下自咽糟糠。婆婆一时痛悔过甚而亡,蔡公 也死于饥荒。 而伯喈被强赘入牛府后,终日思念父母。写信去陈留家中,信被拐儿骗 走,致音信不通。一日,在书房弹琴抒发幽思,为牛氏听见,得知实情, 告知父亲。牛丞相为女儿说服,遂派人去迎取伯喈父母、妻子来京。 蔡公、蔡婆去世后,五娘祝发卖葬,罗裙包土,自筑坟墓。又亲手绘成 公婆遗容,身背琵琶,沿路弹唱乞食,往京城寻夫。历经千辛万苦,夫 妻遂得以团聚。五娘告知家中事情,伯喈悲痛至极,即刻上表辞官,回 乡守孝。得到牛丞相的同意,伯喈遂携赵氏、牛氏同归故里,庐墓守孝。 后皇帝卜诏,旌表蔡氏一门。
6元代南戏
第一节 南戏概况
一、何谓南戏
南戏是南曲戏文的简称,指的是宋元时期东南地区用南方方 言和流行的地方曲调演唱的南方剧种。
二、南戏的兴起和发展
根据明代祝允明《猥谈》和徐渭《南词叙录》记载,它大约 产生于北宋徽宗宣和年间到高宗南渡之际,盛行于南宋。因 为它起源于浙江温州地区,所以又叫“温州杂剧”或“永嘉 杂剧”。 南戏最初只是简单的民间歌舞小戏,在此基础上不 断吸收宋杂剧和其它民间伎艺的成份,使自己逐渐丰富发展 起来。元灭南宋后曾一度衰微。至元末再度复兴,并流传到 江西、安徽等地,形成各种不同声腔而逐渐发展成新的地方 剧种。南戏上承宋院本,下开明传奇,是中国戏曲史上重要 的一环。 一般认为北宋末年和南渡之际是南戏的形成期;元灭南宋之 后是南戏的衰落期;元末明初是南戏的繁荣期。
其二,心理描绘。 《琵琶记》中的心理描写也多于元杂剧。赵五娘在诉 说自己的不幸命运时,就有两段精彩的地方。 一是《糟糠自厌》中对糠的诉说。赵五娘以糠和米比 作自己和丈夫的命运。“糠和米,本是两依 倚,……。” 写出了自己的不幸和无奈。 二是《祝发买葬》中对头发的对话,以头发自比,诉 说苦处。“头发,是我耽搁你度青春,如今又剪你, 资送双亲。剪你伤情也,只怨结发的薄悻人。”成功 的心理描写,是刻划人物的一种手段,也为读者了解 主人公提供了又一个视角。
三、《琵琶记》的基本情节 《沁园春》:赵女姿容,蔡邕文业,两月夫妻。
奈何朝廷皇榜,遍招贤士;高堂严命,强赴春 闱。一举鳌头,再婚牛氏,利绾名牵竟不归。 饥荒岁,双亲俱丧,此际实堪悲。 堪悲赵 女支持,剪下香云送姑舅。罗裙包土,筑成坟 墓;琵琶写怨,竟往京畿。孝矣伯喈,贤哉牛 氏,书馆相逢最惨凄。重庐墓,一夫二妇,旌 表耀门闾。
四、南戏 本科元代文学
《王魁》的故事内容则可以从宋人张邦基《侍儿小名 录拾遗》中所引《摭遗》中窥其大概:王魁遇(敫)桂英 于莱州北市深巷。桂英酌酒求诗于魁,魁时下第。桂英曰: “君但为学。四时所需,吾为办之。”由是,魁朝去暮来。 逾年,有诏求贤。桂英为办西游之用。将行,往州北海神 庙盟曰:“吾为桂英,誓不相负。若生离异,神当殛之!” 魁后唱第为天下第一,约崔氏为亲,授徐州佥判。桂英不 之知,乃喜曰:“徐去此不远,当使人迎我矣。”遣仆持 书。魁方坐厅决事,大怒,叱书不受。桂英曰:“魁负我 如此,当以死报之。”挥刀自刎。鬼在南都试院,有人自 灯下出,乃桂英也。魁曰:“汝果无恙乎?”桂英曰: “君轻恩薄义,负盟渝誓,便我至此。”魁曰:“我这罪 也。为汝饭僧诵佛书,多焚纸钱,舍我可乎?”桂英曰: “得2君020/1之0/28 命即止,不知其他。”后魁竟死。
高明向往理想政治是只要有圣主贤相,子孝妻贤,社会 就得安宁,因此有意把赵五娘的贤行孝举升华抽象为封 建伦理道德,让她自我表白“索性做个孝妇贤妻,也得 名书青史”,力图把赵五娘塑造成一种道德人格,这就 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艺术形象的真实感。
2020/10/28
2020/10/28
双线结构:蒙太奇的创作手法
温州杂剧,产生于宋光宗赵惇时期,即公元 1190~1194年之间,当时流传在浙东温州一带。 因温州古称永嘉,所以也称为永嘉杂剧。
2020/10/28
温州杂剧产生的背景
首先,民间艺人对温州的青睐,为温州杂剧的 产生提供了前提条件。
其次,温州当地“尚歌舞”“祀鬼神”的风俗, 为温州杂剧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2020/10/28
4、南戏的内容、体制特点
(1)以表现婚姻爱情、家庭伦理题材为主; (2)以“出”为单元,没有长短限制; (3)各角色都可以唱,有合唱、伴唱等形式; (4)唱腔以南方曲调为主,柔和婉转。
中国古代文学史-宋元南戏
• 《小孙屠》,古杭才人编,也是根据同名杂剧改编而 成。有残缺。这是部公案戏,写开封孙必达,其父早 亡 ,终日行乐,赎出官妓李琼梅,结为夫妇。其弟孙
• 杂剧的基本体制是四折一楔子,篇幅比较紧 凑,情节比较集中,南戏不叫"折"而叫 “出”,每戏没有固定的出数,长短自由。 如《张协状元》分五十三出。《琵琶记》分 四十二出。
• 杂剧一般由一人(正末或正旦)独唱到底,南戏 各种角色都可以唱,可以对唱,合唱、接唱 等。
• 杂剧每折限用一个宫调,一韵到底,南戏一 出之中不限于同一宫调,可以换韵。
徐渭(1521—1593)
《赵贞女与蔡二郎》
蔡旧南 祝
二 郎 》
牒 , 其
戏 出 于
允 明
等时宣 《
, 亦 不
有 赵 闳
和 之 后
猥 谈
甚夫、 》
多 。
榜 禁
南 渡
:
,之
颇际
述,
名谓
目之
,温
如州
《杂
赵剧
贞。
女予
与见
祝允明(1460—1527)
二、《赵贞女》、《王魁》——“戏文之 首”
1、《赵贞女》:马踹赵五娘,雷轰蔡伯喈。
早期南戏《张协状元》、《宦门子弟错立 身》、《小孙屠》被收入《永乐大典》里,得以 保存,人们统称为《永乐大典戏文三种》。
四大南戏——《荆》、《刘》、《拜》、《杀》
《永乐大典戏文三种》
六、元代南戏
元代南戏
二、南戏的形成与发展: (一)起源于北宋末期: 明祝允明在《猥谈》:“南戏出于宣和(1129~1
125)之后,南渡(1127)之际。” 徐渭《南词叙录》:“南戏始于宋光宗朝(1190~
1195),或云:宣和间已滥觞,其盛行则自南渡。 号永嘉杂剧,又曰鹘伶声嗽。” (二)发祥于温州: 1、城市经济的繁荣 2、民间表演伎艺的兴盛 2、宋室南迁的推动 结论:一种新的艺术样式--南曲戏文,就在这样的土 壤中孕育、萌发。
糙草率,文学性差些) (五)复兴于元末明初 1、北方作家和演员南下,南北交流合套,体制优势显现 2、从东南沿海向北方大都流布 3、海盐、余姚、弋阳、昆山以及闽南多种声腔的勃兴
3
补充
薛瑞兆《宋金戏剧史稿》:始于温州原 因——环境优越、市场繁荣、经济发达; 有邹鲁之风,书院学舍遍及、文士众多、 书会早立;杂剧百戏盛行。
5
元代南戏
四、南戏结构与特点 (一)最大特点——歌唱时不限宫调,各角色皆可演唱(不
限一人),剧幅不限四段,可以不拘长短,自由发挥。 (二)南戏的体制与杂剧之不同: 1.题目正名 以简单的几句韵脚词句点明全剧的剧情大意,位于开场。 (1)题目秉鉴持衡廉访法;正名感天动地窦娥冤 (2)(问内科)且问后房子弟,今日敷演谁家故事,哪本
法胥吏,歌颂了下层劳动人民的美好品德和斗争 精神,表达了人民对清明政治的向往和渴望。 3、特点: 曲词粗俗、关目有误
10
永乐大典戏文三种
三、《宦门子弟错立身》 1、时代: 元代中叶(金亡之后、宋亡之前) 2、剧情: 阔少爱戏女私奔入剧团,被父偶召演全家大团圆 3、主题: 反对门阀观念,宣扬婚姻自由;“错”现其局限。 4、特点: 关目清楚,曲白俱佳,南北合套
南戏
宋元南戏第一节南戏概说一.南戏及其起源南戏是十二世纪三十年代至十四世纪六十年代,既北宋末到元末明初,在中国的南方流行起来的戏曲艺术,故宋元南戏,又别称南曲戏文、戏文。
因其初起于浙江温州,故又名温州剧。
温州旧治永嘉,亦称永嘉杂剧。
在元灭南宋之际,即十三世纪七十年代,戏传入中国北方。
南戏原始于民间的歌舞小戏,“即村坊小曲为之”。
(徐渭《南词叙录》)它的产生年代是“出于宣和之后,(公元1119年-1125年)南渡(1127年)之际”。
(祝允明《猥谈》)产生地点是温州南戏出现于温州,首先是在于它的文化传统。
温州以“尚歌舞”“敬鬼乐祠”著称(《永嘉县志》卷六《风土志民风》),瘦宋以来,各种说唱,歌舞会艺均得到充分发展,温州剧即是宋杂剧在浙江东沿海之一脉。
南宋建都临安,温州成为重要的经济中心和对外口岸,交通发达,都市繁荣,社会相对安定,这是温州杂剧继续向前发展并向南戏过渡的重要的政治经济基础。
同是“九山书会”等专业创作组织的出现,北方艺人的大批南来,这种写作和文化交流促进了南戏的完全成熟,在中国戏曲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早期南戏还有《王焕》、《乐昌分镜》等剧目,可惜剧本都失传了南戏现存剧本中,只有《张协状元》一剧可以确认为南宋时作品。
元灭南宋,南戏一渡销声匿迹,被抨击为“亡国之音,奚足以明世法”?(周德清《中原音韵》)故有元一代,戏文资料保存极少。
直至元末,元杂剧衰微,元蒙统治行将就木,南戏才又得以恢复并进一步发民。
二、南戏的体例。
南戏初无体例言,至元末明初始定型。
南戏由付末开场,亦称家门大意,念词二首,介绍本剧宗旨和大致情节,在结构方面采取分场制,一场为一出,每剧例在三十出以上,长短不拘,每场例有下场诗;曲辞方面,最初不协宫调,一出中不限通押一韵。
在元末则吸收了北杂剧的套曲形式,在一定的宫调组合,并创造了“南北合套”的组合形式;念白以苏白为主,剧本中规定剧中人物的动作,表情以及演出时的舞台效果部份称“科介”,简称“介”,乐则以宫、商、角、徵、羽五声音阶为主,节奏舒缓;南戏角色共有七种行当:生、旦、净、丑、外、末、贴,以生、旦为主。
古代文学四
受钱谦益影响形成的诗派虞山诗派。
“四大南戏”是元末明初的代表作品,也叫《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记》《杀狗记》。
茶陵派以李东阳的籍贯命名。
高启名句“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
”剑和箫是龚自珍反复使用的意象。
《西游记》塑造人物的特点是三性统一:人性、物性、神性。
出自《西厢记》:“碧云天,黄叶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元诗四大家:虞集、杨载、范梈、揭傒斯。
明中叶三大传奇:李开先《宝剑记》梁辰鱼《浣纱记》王世贞《鸣凤记》。
李渔的世情小说创作最具特色的是《十二楼》《无声戏》。
《录鬼簿》的作者元朝钟嗣成。
元曲四大家:关王马白/关白马郑。
《琵琶记》代表元代南戏最高成就。
李梦阳提出“真诗乃在民间。
”《中山狼院本》作者王九思。
“曲状元”是马致远。
苏州派代表作品:《永团圆》《人兽关》《一捧雪》《清忠谱》《渔家乐》。
以因果报应之谈写社会家庭之事的长篇小说《醒世姻缘传》。
铁崖体的创作者是杨维桢。
元代曲牌名《梧桐雨》。
四大名著:《三国志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
明代四大奇书:《三国志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
明清五部珍品:《三国志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儒林外史》。
明清小说六座里程碑:《三国志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金瓶梅》《儒林外史》。
元曲四大爱情剧:关汉卿《拜月亭》王实甫《西厢记》白朴《墙头马上》郑光祖《倩女离魂》。
元曲四大悲剧:关汉卿《窦娥冤》马致远《汉宫秋》白朴《墙头马上》纪君祥《赵氏孤儿》。
杂剧代表作品:白朴《梧桐雨》唐明皇李隆基和贵妃杨玉环的爱情生活。
白朴《墙头马上》浓厚喜剧色彩,李千金和裴少俊的爱情婚姻故事。
马致远《汉宫秋》王昭君出塞和亲,西汉元帝匈奴呼韩邪单于。
郑光祖《倩女离魂》题材,唐传奇,《离魂记》故事情节,王文举,张倩女。
沈汤之争:汤显祖“临川派”,沈璟“吴江派”。
临川四梦:《紫钗记》《还魂记》《南柯记》《邯郸记》。
古代戏曲学·宋元南戏与明清传奇
古代戏曲学·宋元南戏与明清传奇古代戏曲学·宋元南戏与明清传奇宋元南戏和明清传奇是一种承继关系,只是名称不同罢了。
宋元南戏又称戏文、南曲、南戏文。
最初产生在温州(又名嘉兴)一带,所以又叫做温州杂剧或永嘉杂剧。
明朝建立后,它继续发展并取代北杂剧而占据戏曲舞台的主导地位,人们改称为传奇。
它由多种声腔演奏。
宋金杂剧产生的前后,流行于南方的民间小曲,也渐变为歌舞小戏。
徐渭在《南词叙录》里说:“永嘉杂剧兴,则又即村坊小曲而为之,本无宫调,亦罕节奏,徒取其畸农市女顺口可歌而已。
……其曲则宋人词而益以里巷歌谣,不叶宫调,故士夫罕有留意者。
”对于它产生的具体时间,历来有两种说法。
明祝允明认为产生于北宋末年。
他在《猥谈》中说:“南戏出于宣和(1119—1125) 之后,南渡之际(1127)。
”徐渭则认为稍后一些。
他在《南词叙录》里说:“南戏始于宋光宗朝(1190—1194),永嘉人所作《赵贞女》、《王魁》二种实首之。
”两种说法相距七十余年,正是南戏由乡村小戏渐变成完整戏剧形式的过程。
北宋末年,内忧外患相当严重。
地处浙江一隅的温州却比较安定,再加上对外通商口岸的各种便宜,因而商业经济相当的发达繁荣,人口也相当的集中。
为适应广大市民阶层的需要,当地农村小戏进入城市并迅速成长壮大起来。
随着宋王朝的南迁,大批北方人口也蜂拥而至,仅浙江一带就增加了三分之一。
南宋初年又有一个相对的安定时期,市镇乡村的民间歌舞及戏曲演出更加活跃。
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商业手工业更为发达,人口也高度集中,作为演出场地的瓦子勾栏遍布全城内外。
据《武林旧事·勾栏瓦子》记载,临安有南瓦、中瓦、北瓦、蒲桥瓦等二十三处。
第一处瓦子又有许多勾栏,仅北瓦就有十三座。
同时还有无固定演出场所的路岐在各处流动演出。
此外,从汴京来的各种伎艺也汇集临安。
这一切都为南戏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元代统一全国后,许多北方杂剧作家和艺人到南方安家落户,进一步推动南戏走向成熟。
第五讲 宋元南戏
㈠南戏的概念
南戏原来只称戏文,后来因为它最先在浙
江温州一带流传,为区别于北方流行的杂 剧,所以称南戏文、南曲戏文,简称南戏, 也称“永嘉杂剧”或“温州杂剧”。它主 要以南曲为声腔演唱,由南方语言和南方 歌曲所组成的戏曲样式。
南戏的形成 :早于北杂剧
南戏出于宣和(1119——1125)之后,南 渡(1127)之际,谓之温州杂剧。予见旧 牒,其时有赵闳夫(宋光宗赵惇(dūn)同 宗堂兄弟)榜禁,颇述名目,如《赵贞女
进士,做了十来年的元朝官吏。由 于他为官清廉,不畏权势,经常与 上司意见不和,故常常辞官隐退, 任职时间都不长。
作者介绍:辞官与作曲
他写《次韵酬高应文》,回顾十余年仕
宦生活,感慨万千: 曾向天涯钓六鳌,引帆风紧隔银涛。江 山有恨英雄老,天地无情雨露高。七国 游淡厌犀首,十年奔走叹狐毛。争如蓑 笠秋江上,自脍鲈鱼买浊醪。 后专心致志从事他酝酿已久的《琵琶记》 创作。还作有南戏《闵子骞单衣记》。
南戏滥觞于北宋宣和年间 (1119—1125),到南宋 光宗年间1190—1195), 已经流传到都城临安(杭 州),盛行于浙江、福建一 带。
南戏形成地区
南戏最早形成于浙江温州,因此又称 “温州杂剧”、“永嘉杂剧”。刘念 兹先生的《南戏新证》认为南戏不仅 仅是在温州形成的,杭州、泉州和潮 州也是发祥地,暂备一说。
《琵琶记》的悲剧意蕴
一 作者:
高明(1307?-1359年),字则诚,号菜根
道人,浙江瑞安人。元末至正五年(1345) 进士 他的创作,除《琵琶记》外,还有南戏《闵 子骞单衣记》,已佚;诗文集《柔克斋集》, 也大多散佚,经近人搜辑,仅存五十余篇。
作者介绍:学习与做官
琵琶记全文
琵琶记全文
作者:高明《琵琶记》,元末南戏,高明撰。
写汉代书生蔡伯喈与赵五娘悲欢离合的故事。
共四十二出。
被誉为传奇之祖的《琵琶记》,是我国古代戏曲中一部经典名著。
故事讲述了一位书生蔡伯喈在与赵五娘婚后想过幸福生活,其父蔡公不从。
伯喈被逼赶考状元后又被要求与丞相女儿结婚,虽不允,但牛丞相不从而依之。
当官后家里遇到饥荒,其父母双亡,他并不知晓。
他想念父母,欲辞官回家,朝廷却不允。
赵五娘一路行乞进京寻夫,最后终于找到,并团圆收场。
这“三不从”是高明重点刻画蔡伯喈全忠全孝的关目。
南戏考述
南戏因其上承唐宋杂剧,下启明清传奇,旁融说唱艺术而成中国戏剧发展史中的一大创举,备受学者关注。
我国古代戏曲研究,由于资料的缺乏,许多脉络不易理清,南戏尤其如此。
南戏在我国戏曲发展中占据十分特殊而重要的位置,是最早成熟的戏曲艺术,它全面奠定中国民族戏曲艺术体系与基本格局,不仅历史跨度漫长,而且血脉贯穿中国戏曲800多年历史始终,与当代戏曲密切沟通。
研究南戏不仅是总结历史、利用遗产的需要,更是关系现今戏曲改革和今后戏曲发展命运的重要课题。
(一)温州南戏即南曲戏文是北宋末叶至元末明初主要流行于中国南方的戏曲形式。
它诞生于温州,故称温州杂剧或永嘉杂剧,因用南曲演唱,故又称南戏。
据明代祝允明的《猥谈》记载:“南戏出于宣和之后,南渡之际”,当时称之为“温州杂剧”。
而徐渭《南词叙录》则云:“南戏始于宋光宗朝,永嘉人所作《赵贞女》、《王魁》两种实首之。
……或云,宣和间已滥觞,其盛行则自南渡。
”从这些文献已知南戏产生于南北宋之交。
温州在北宋时经济已有相当程度的发展。
1138年,南宋王朝定都临安(杭州),北方人口大举南迁,促进了浙江经济飞速发展,乡村民众的生活水平得到了一定改善,民间的歌舞技艺演出十分活跃,为南戏的形式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基础。
乡民在闲暇时,自编自演一些带有简单情节的民间喜闻乐见的歌舞小戏,唱的是当地土地土生土长的里巷歌谣。
宋代温州是东南沿海繁荣的港口城市,为适应城市,为适宜城市小市民的胃口,进城以后的南戏,吸收了市民阶层中流行的一些民歌小调,从当时正在勾栏瓦肆中取悦观众的歌舞、诸宫调、杂剧里获取养料,结合各种艺术的长处,逐渐形成一种戏曲形式。
特别是南戏流行到临安以后,繁盛的人口、众多的娱乐场所,为南戏提供了良好的演出条件,从汴梁进来的各种北方技艺也为南戏提供了许多可供吸收的东西。
这时的南戏演出,唱念,不再只用温州土音,已改用吴浙之音,由此可见传入杭州的南戏,适应新观众在艺术上的革新、演进情况。
从南戏剧本内容来看,南戏反映了中国社会自宋代以来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在中国南方发展的许多侧面;南戏早期代表作中所表现的负心书生因富贵而易妻的悲剧,描写了文人为了升官发财而高攀权贵的社会现象;南戏充满朝气的里巷歌谣,从一定的角度反映了温州一带工商业、农林副业经济的发展;很多借祭神的名义在街头和寺庙演唱的南戏生动地表现了当地的一些社会习俗。
元明清文学史最全名词解释一览表
元明清文学史最全名词解释一览表一、戏曲部1.杂剧:中国戏曲艺术发展到成熟阶段的最早的戏曲种类。
以其发展衍变地域和时期的不同,又可分为宋杂剧、金院本和元杂剧。
元杂剧一般采取一本四折形式,有宾白、唱词、科介三部分组成。
角色分旦、末、净、杂四类。
2、南戏:中国北宋末至元末明初,即12~14世纪200年间在中国南方最早兴起的戏曲剧种,我国戏剧的最早成熟形式之一。
南戏有多种异名,南方称之为戏文,又有温州杂剧、永嘉杂剧、鹘伶声嗽、南曲戏文等名称,明清间亦称为传奇。
南戏在体制上较元杂剧自由。
3、四声猿:是徐渭的杂剧作品。
《四声猿》,包括四部杂剧:《狂鼓史渔阳三弄》、《玉禅师翠乡一梦》、《雌木兰替父从军》、《女状元辞凰得凤》,被誉为“明曲第一”。
王骥德《曲律》称《四声猿》为“天地间一种奇绝文字”。
4、四大南戏:元末明初出现的著名南戏《荆钗记》、《刘知远白兔记》、《拜月亭记》和《杀狗记》,被称为“四大传奇”,简称荆、刘、拜、杀。
5、副末开场:副末不但扮演剧中人物,而且充当戏剧“报幕人”和“画外音”的角色。
开演前副末上场介绍剧情大意并且在场与场之间穿插解说词,副末开场是南戏的格式特点。
如《琵琶记》第一出。
6、传奇:明清时以演唱南曲为主的戏曲形式。
由宋元南戏发展而来,也吸收元杂剧的优点。
但情节处理更为紧凑,人物刻画更为细腻,脚色分工更为细致,音乐上采用宫调区分曲牌,兼唱北曲或南北合套。
明中叶到清中叶最为盛行。
7.昆腔:元代后期,南戏流经江苏昆山一带,与当地语音和音乐相结合,经昆山音乐家顾坚的歌唱和改进,至明初遂有昆山腔之称。
明嘉靖十年至二十年间,魏良辅吸取海盐、弋阳等腔的长处,对昆腔加以改革,从而建立了委婉细腻、流利悠远,号称“水磨调”的昆腔歌唱体系。
昆山人梁辰鱼,继承魏良辅的成就,对昆腔作进一步的研究和改革。
他编写了第一部昆腔传奇《浣纱记》,扩大了昆腔的影响。
万历末,昆腔传入北京,成为全国性剧种,称为“官腔”。
8.临川派:明代戏曲文学流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二、在内容上,南戏与杂剧的异同 • ①在有关婚姻、爱情的剧作和揭露社会黑 暗的公案剧上二者相同。 • ②不同的是南戏民间色彩更浓 ,要求维护 稳定的家庭关系的伦理剧更为集中和强烈。
• 三、在形式上的不同 • ①杂剧通例四折一个楔子,南戏不称折而称 “出”,没有固定的出数,长短自由,一般二三 十出,如《白兔记》也有例外如《荆钗记》48出。 • ②南戏无楔子,开场有“家门”,“开场”“开 宗”由末、或副未介绍剧情概况,或说明创作意 图,但不是剧情的组成部分,从第二出起才是正 戏。 • ③南戏各种角色都可以唱,可独唱,对唱或合唱 • ④ 杂剧每折用一个宫调,一韵到底,南戏每出可 用几种宫调,可换韵,北曲激越昂扬,南曲婉转 柔媚,风格各异。 • 总之,南戏在各方面比杂剧更自由。
第五章 元末南戏
• 南戏的形成与发展 • 一、南戏。南曲戏文的简称,最初流行于 浙东沿海一带,称温州杂剧或永嘉杂剧。 • 南戏剧目《赵贞女蔡二郎》、《王魁》都 是写男子负心的故事,《赵贞女》首先把 东南地区长期以来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通 过舞台艺术形象反映出来。还有《永乐大 典》中的《张协状元》也是较可靠的早期 南戏剧本。
• 《拜月亭记》(《幽闺记》)元人施惠所 作,据关汉卿名剧改编,全剧四十出,人 物、情节、主题均大略相同,关作仅四折 短剧,南戏扩大了规模,增添出许多生动 的细节
• 《杀狗记》全剧36出,写富家子孙华为无 赖挑拨将胞弟孙荣赶出家门,孙华之妻杨 月真定计劝夫,以死狗假作人尸,置于屋 前,华醉归,误以为大祸临头,请市井之 朋帮忙,柳胡二人,非但不帮,并告之。 此剧是颂扬孝悌观念的社会伦理剧,强调 手足之情是真正可以信赖的,狐朋狗友不 足交。
• 《白兔记》作者不详,永嘉书会才人编。 故事源于宋《五代史平话》和金《刘知远 诸宫调》,带有民间传说色彩,共三十三 出。它是一部平民意识很强的作品,歌颂 李三娘善良、朴实、勤劳、坚贞的品质, 反映出封建社会农村妇女的悲惨命运,鞭 挞了冷酷无情,残忍狠毒的李洪一夫妇, 尤其对刘知远为了攀升高位再娶节度使之 女,但又能接回“糟糠之妻”,从民间朴 素观念出发,予以原谅。
• ②语言本色自然而个性鲜明 • 王国维说:“《琵琶记》自铸伟词,其佳 处殆兼南北之胜。”徐渭说:“句句是本 色语,无今人时文气。”(《南词叙录》) 尤表现在《糟糠自厌》一出,自比为糠, 一字一泪,真挚感人 。
四大南戏——荆刘拜杀 荆刘拜杀 四大南戏
《荆钗记》、《刘知远白兔记》、《拜月亭》、《杀狗 记》,习惯上称“荆”“刘”“拜”“杀”。被称为“四 大传奇”。四大传奇是元代南戏的代表作。 • 《荆钗记》歌颂王十朋和钱玉莲之间的忠贞不渝的爱情。 • • 一般认为作者柯丹邱。剧写穷书生王十朋和大财主孙汝 权分别以一支荆钗和一对金钗为聘礼,向钱玉莲求婚,钱 不慕钱财,而留下才学之士王十朋的荆钗,成婚后,王赴 京赶考,中状元,因拒绝万俟丞相的逼婚,被调至烟瘴之 地潮阳任职。他的家书被孙汝权截去改为“休书”,玉莲 不信休书是真的,坚拒继母逼她嫁给孙汝权,而投江自杀, 被钱安抚救起,收为义女。王十朋闻妻自杀,发誓终身不 娶,后夫妻见面,又以荆钗为缘,得以团聚。全琵琶记》的 内容:赵女姿容,蔡邕文业,两月夫妻。奈 朝廷黄榜,遍招贤士,高堂严命,强赴春闱。 一举鳌头,再婚牛氏,利绾名牵竟不归。饥 荒岁,双亲俱丧,此际实堪悲。堪悲,赵女 支持,剪下香云送舅姑,罗裙包土,筑成坟 墓,琵琶写怒,径往京畿。孝矣伯喈,贤哉 牛氏,书馆相逢最惨凄。重庐墓,一夫二妇, 旌表耀门闾。
高明的《琵琶记》 高明的《琵琶记》
• 高明的《琵琶记》 高明的《琵琶记》 • 高明(1305—1359)字则成,号菜根道人, 温州瑞安(今浙江省瑞安县)人。博学多 才,元末顺帝至正五年(1345)进士。在 杭州、处州等地当过小官,曾在镇压方国 珍起义的统帅府中任都事。晚年隐居宁波 城东的栎社,以词曲自娱。据《南词叙 录》,除《琵琶记》外,还有《闵子骞单 衣记》(已佚),诗文存五十多篇。
• 赵五娘形象很生动真实,尽管含有作者的 说教色彩。她善良温顺,诚挚朴实,任劳 任怨,坚忍不拔,自己吃糠,孝敬公婆, 她身上的“孝”不可视为“愚孝”,而更 多的是敬老怜贫的品质,此乃中国女性传 统美德,作者从她身上又注入了道德的说 教。她“代夫行孝”又说明妇女本分。因 而,赵五娘又是一个由生活真实和道德理 念混合而成的艺术形象。
• 蔡伯喈:体现了知识分子的软弱性格和复 杂心理,忠君孝父难两全,另外,蔡也有 情有欲,入赘牛府,流露出“有女如玉” 的喜悦,但确又想妻、牵挂父母,彷徨苦 闷,忐忑难安,优柔寡断,委曲求全的软 弱性,造成了他的人生悲剧。
• 2.艺术特色 • ①双线交叉式结构 • 一条线是蔡上京求取功名,荣华富贵,一 条线是赵五娘含辛茹苦,拼命挣扎的荒凉 境况,一边写蔡的豪华生活内心苦闷,一 边写赵的困苦处境,悲伤心情,一出蔡 “洞房花烛”;一出赵“糟糠自厌” ,两 相映照,衬托对比,突出赵的悲剧形象, 加强了悲剧的气氛。
• 《琵琶记》是根剧民间流传的南戏《赵贞 女蔡二郎》改编,陆游《小舟游近村舍舟 步归》诗说:“斜阳古柳赵家庄,负鼓盲 翁正作场。死后是非谁管得,满村听说蔡 中郎。”由此可看蔡在民间流传故事中是 反面人物,徐渭《南词叙录·宋元旧篇》中 说“伯喈弃亲背妇,为暴雷震死”。
• 高明是位深受儒学熏陶,封建道德观念根 深蒂固的文人,《琵琶记》开场词“今来 古往,其间故事几多般,少甚佳人才子, 也有神仙幽怪,琐碎不堪观,正是不关风 化体,纵好也徒然。”表明他有意识利用 戏剧作为道德教化的工具,因而,他把蔡 伯喈改造成忠孝双全的正面人物,一方面 为蔡洗去恶名,二是宣传他信奉的儒家伦 理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