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讲义第十二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释义】
以上两条总论痰饮的分类及四饮的主症,为全篇之提纲。 痰饮是一个总的病名,其中又可分为痰饮、悬饮、溢饮和支 饮四种类型。前者是四种痰饮的总称,后者仅指痰饮留于肠 胃的一种类型。
痰饮,是水饮聚于胃肠,与脾关系至密。 悬饮,是水饮流注于胁下,累及于肝肺。 溢饮,是水饮阻于四肢肌表,责之于肺脾之脏。 支饮,是水饮停留于胸膈,影响于心肺。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 治第十二
精品
【学习要求】
1.了解痰饮的概念,痰饮与咳嗽的关系及与咳 嗽上气的区别,支饮变证的治疗。
2.熟悉痰饮的成因与分类。 3.掌握痰饮的治疗原则及辨证论治。 4.背诵原文第2、15、16、17、18、21、22、
23、24条。
【概述】
本篇论述痰饮与咳嗽,重点在于论痰饮。所论咳嗽,仅指由 痰饮引起的一个症状。因饮邪所致的咳嗽是支饮的主症之一, 将其冠于篇名之中,提示四饮之中支饮为其重点。 痰饮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篇名之“痰饮”为其总称,属广义, 分痰饮、悬饮、溢饮、支饮四类。四饮之中的“痰饮”属狭义, 仅指饮邪停留于肠胃的病变。 “痰饮”作为病名是张仲景首创。虽名曰“痰饮”,实质上重在 论饮,而“痰”字只是修饰限定“饮”的形容词。 痰饮病总的治则是“以温药和之”,并提出了温、汗、利、下 等具体治法以及痰饮咳嗽之随证应变法则。这些治则对后世 临床实践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四饮与Leabharlann Baidu症
【原文】
问曰:夫饮有四,何谓也?师曰:有痰饮、有悬饮、有 溢饮、有支饮。(1) 问曰:四饮何以为异?师曰:其人素盛今瘦①,水走肠间, 沥沥有声②,谓之痰饮;饮后水流在胁下,欬唾引痛,谓 之悬饮;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 疼重,谓之溢饮;欬逆倚息③,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 谓之支饮。(2)
饮停胸膈,水邪壅肺, 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
气机不利
形如肿,冒眩,心下悸,腹

(三)五脏水饮
【原文】
水在心,心下坚筑①,短气,恶水不欲饮。(3) 水在肺,吐涎沫,欲饮水。(4) 水在脾,少气身重。(5) 水在肝,胁下支满,嚏而痛。(6) 水在肾,心下悸。(7)
【释义】
以上五条论述水饮波及五脏的症候。 水饮凌心,抑遏心阳,故心下满闷痞坚,动悸不宁;水饮停聚心下,阻 碍气机升降则短气,抑遏胃阳到恶水不欲饮。 水饮射肺,肺气郁遏,气不布津,津聚则化为涎沫,随饮逆上泛故吐涎 沫;气不化津,津不上承,故欲饮水,但饮水量并不多。 水饮困脾,脾失健运,精气不生则中气不足,所以“少气”。脾主肌肉而 恶湿,脾被水饮浸渍则身体沉重。 水饮侵肝,肝气不利,经脉失和则胁下胀满;饮邪循肝的支脉上注于肺, 肺气失和则嚏;肝肺经脉相通,饮气相激,故喷嚏时牵引胁下部位作痛。 水饮犯肾,命门火衰,肾气不能化气行水,水饮失制,蓄水向上冲逆则 见脐下动悸不宁。
【原文】
膈上病痰,满喘咳吐,发则寒热,背痛腰疼, 目泣①自出,其人振振身瞤②剧,必有伏饮③。 (11)
【释义】
本条论述伏饮发作前后的症状。 痰饮久伏于胸膈,阻碍肺气,故经常出现胸满咳喘,咯吐痰 涎等症状,但病情较轻。由于外邪伤及太阳经脉则恶寒发热, 背痛腰疼,周身不适。寒束于表,饮伏于内,内外合邪,逼 迫肺气则满喘咳吐等症加剧,咳剧则眼泪自出,严重者阳气 不得宣通而见身体震颤动摇,不能自主。
二、治疗原则
【原文】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15)
【释义】
本条论述痰饮病的治疗大法。 这里所指的痰饮为广义痰饮。饮为阴邪,遇寒则聚, 遇阳则行,得温则化。同时阴邪最易伤人阳气,阳 被伤则寒饮难于运行。反之,阳气不虚,温运正常, 饮亦自除。所以,治疗痰饮需借助于“温药”以振奋 阳气,开发腠理,通调水道。“和之”是指温药不可 太过,亦非燥之、补之。
【辨治要领与思路】
①“温药和之”是治痰饮病的基本原则。 ②由于痰饮病以本虚标实为病理特征,故临床治疗时
应具体分析。若是正虚,则有治脾与治肾之别;若 是邪实,则有行、消、开、导等治法。行者,行其 气也;消者,消其痰也;开者,开其阳也;导者, 导饮邪从大、小便出也。
三、四饮证治
(一)痰饮
1.饮停心下 【原文】
一、成因、脉症与分类
(一)成因与脉症
【原文】 夫病人饮水多,必暴喘满;凡食少饮多, 水停心下,甚者则悸,微者短气。 脉双弦①者,寒也,皆大下后善虚;脉偏弦 ②者,饮也。(12)
【释义】
本条论述广义痰饮病的成因与主症。分三个层次来 理解: 第一层:“夫病人饮水多,必暴喘满”,指出痰饮病 骤发的成因。 第二层:“凡食少饮多……微者短气”,指出饮病由 渐而得的原因。 第三层:“脉双弦者……偏弦者饮也”,论述寒与饮 之脉象辨别。
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①,目眩,苓桂术甘汤主 之。(16)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方: 茯苓四两桂枝白术各三两甘草二两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小便 则利。
【词解】
①胸胁支满:是指胸胁有支撑胀满感。
【释义】
本条论述痰饮停留心下的证治。 心下,即胃之所在,此属狭义痰饮证。饮停 心下,则胸胁部支撑胀满;清阳不升,则见 头昏目眩。病机属脾胃阳虚,痰饮中阻。 治用苓桂术甘汤温阳化饮,健脾利水。
(四)留饮与伏饮
【原文】 夫心下有留饮,其人背寒冷如手大。(8) 留饮者,胁下痛引缺盆,欬嗽则辄己①一作 转甚。(9) 胸中有留饮,其人短气而渴,四肢歴节痛。 脉沉者,有留饮。(10)
【释义】
以上三条论述留饮在心下、胁下、胸中的脉症。 凡饮邪留积的部位,阳气多被阻遏。心之腧穴在背,饮留心 下,寒饮注其腧,阳气不能展布,故背部感到寒冷。缺盆为 足少阳胆经之所过,胁下为肝脉所布,肝经上行络胆布胁贯 膈;水饮停留在胁下,阻碍气机升降,肺失宣降咳,故咳则 胁下痛,缺盆亦引痛;因咳嗽时振动病所故疼痛加剧。饮邪 流注四肢骨节之间,经脉闭阻,故四肢历节痛。 留饮虽有病位之异,但均与阳气闭郁有关,与外邪关系不大, 故脉沉是水饮在内应有脉象。
四饮的鉴别要点,列表如下:
证名 痰饮 悬饮 溢饮
支饮
病位 胃肠
胁下
四肢 肌表
病机
脾阳虚弱,水谷化饮 留于胃肠
水停胁下,肝肺气机 不利,气饮相搏
水饮流于四肢肌表, 壅阻于经络肌肉
主要症状
素盛今瘦,肠间沥沥有声, 胸胁支满,目眩,短气,脐 下悸,吐涎沫
咳唾,胁下引痛
当汗出不汗出,发热恶 寒,身热疼重
胸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