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居秋暝优秀教案

合集下载

《山居秋暝》的教案范文

《山居秋暝》的教案范文

《山居秋暝》的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山居秋暝》。

(2)理解并掌握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分析并欣赏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和背诵,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和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能力。

(3)通过欣赏和分析,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色的感知和欣赏。

(2)培养学生对诗人情感的理解和共鸣。

(3)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和文学的尊重和热爱。

二、教学重点:1. 诗文的朗读和背诵。

2. 诗中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和掌握。

3. 诗中意境和情感的分析和欣赏。

三、教学难点:1. 诗中一些生僻词语的理解和运用。

2. 诗中深层意境和情感的理解和感悟。

四、教学准备:1. 教学PPT或黑板。

2. 诗文的打印稿或电子稿。

3. 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利用图片或视频资料,展示山居秋暝的景色,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想象。

(2)简要介绍诗人王维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新课教学:(1)引导学生朗读诗文,注意语气和节奏的把握。

(2)解释诗中的一些生僻词语,帮助学生理解诗文内容。

(3)分析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3. 练习与巩固:(1)学生自主背诵诗文,教师给予指导和鼓励。

(2)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诗中意境和情感的理解和感悟。

4. 拓展与延伸:(1)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创作与《山居秋暝》主题相关的短文或绘画。

(2)学生进行小组展示,分享自己的创作成果。

5. 总结与反思:(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诗文的主题和意境。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感悟。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包括朗读、讨论和创作等环节,评估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2. 知识掌握情况:通过提问和练习,检验学生对诗文内容、关键词语和句子理解的掌握程度。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创意】通过两首诗学习,着眼于指导学生了解一些欣赏古诗的方法,为学生进入高中做过渡与衔接。

【教学内容与目标】1.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2.指导学生欣赏诗歌,并进行初步实践。

【课时与课型】1.一课时2.学法指导课【预习要求】1.朗读诗歌,读注释,初步理解诗歌的内容。

2.找资料,看看别人是如何品味这两首诗的。

3.查找两位诗人的相关资料。

【教学板块】1自读自诵2.欣赏品诗方法3.学写诗联赏析【教学线索】1.用译写解说内容2.用描述表现诗境3.用吟诵传情达意4.用评说深入赏析【教学内容与过程】教学板块一自读自诵(一)知人论世读经典1学生展示课前收集资料2方法指导1)姓名字号2)朝代3)重要人生经历和思想4)重要成就5)代表作品6)写作背景3示例1)杜甫(712——770),字子美,号少陵野老。

2)唐朝著名现实主义诗人。

3)关怀现实政治,同情百姓疾苦,对社会状况有深刻的体验。

4)四个人生阶段: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这一时期,杜甫先在长安应试,落第。

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安史之乱爆发,杜甫独自去投肃宗,中途为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

西南飘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随着九节度官军在相州大败和关辅饥荒,杜甫弃官,携家随人民逃难到了成都,后再度飘泊,病死在湘江上。

大历五年(770)冬,已半身偏枯的诗人贫病交困,漂零在长沙与岳阳之间湘江的一叶扁舟上,几天后,诗人便溘然长逝了,终年五十九岁。

5)成就:诗现存1500多首,生动的记录了安史之乱前后广阔的社会现实,准确的展示了唐王朝由盛转衰急剧转变,被称为“史诗”。

6)背景:本诗写于767年,离川,漂泊峡中时。

为深秋登高有感而作。

(二)学生自读诗歌,旁批,读注释,背诵。

分三个层次:1、读出节奏,读清楚韵脚2、译读,边读边译。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教案与反思第1篇】《山居秋暝》教学设计一.导入。

1. 板书课题2. 解题。

你知道题目中哪个字的意思?试着连起来说一说。

二.整体感知1. (表层功夫)自由朗读,读准读通,读出节奏。

2. (初步感受诗歌意境)读完诗歌,你有什么感受?说说你的理由A. 凄凉B.悲怆C. 欣喜D.宁静3.齐读,试着读出这种感觉。

活动:朗读、交流三.品读意象。

1. 抓诗眼“空山”,理解“空山”不空出示《鸟鸣涧》《鹿柴》,对比三首诗,发现共同的词语“空山”。

思考:这座山真的是空山吗?自读诗歌,圈画出作者描写的景物。

交流,教师板书。

思考:老师为什么分成两行?引导学生发现作者从动态和静态两方面来写景。

明月青松竹林莲叶清泉浣女渔舟2. 思考:这一动一静该怎么读,才会让听的人神往?教师出示两首古筝音乐,试着为两句诗配乐。

《高山流水》《渔舟唱晚》。

3. 配乐朗诵四.“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教学1. 展开想象,描绘脑海中出现的画面。

随即指导朗读。

2. 抓取“明月”意象。

出示古诗,体会不同诗歌环境中,意象的语言不同。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思乡)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悲壮雄浑)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相思)了解古人写诗“景语皆情语”再次朗读诗句,感受诗歌宁静、悠远的意境。

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教学1. 练笔:这句诗歌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灵动而又充满烟火气的乡野生活图。

发挥想象:伴着夕阳晚归的女孩们在“喧”些什么?满载而归的渔民们又会谈论什么?同桌合作写一写,比一比谁写的既丰富又合情合理。

2. 交流展示。

并指导朗读。

3. 炼字之美古诗字数不多却意境悠远,每个字都值得反复品味。

古人也讲究炼字之美。

细细默读这句诗歌,哪一个字值得你记住?把你的感受批注在旁边。

4. 交流感受,并有感情朗读。

六.回归诗眼,空山即“空心”1. 介绍诗歌创作的背景。

《山居秋暝》教案范文(精选3篇)

《山居秋暝》教案范文(精选3篇)

《山居秋暝》教案范文(精选3篇)《山居秋暝》教案1重点理解诗人创作的独特风格难点培养鉴赏能力课型讲授课教具多媒体课件目的了解近体诗的有关知识;从意象入手,认真品味诗歌;学习诗人精妙的构思,理解诗人创作的独特风格。

方法赏读结合,揣摩诗歌的意蕴、风格及写作技巧;诵读——讨论——质疑——答难——领悟。

教学内容与教学进程一、导语设计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从“一言以蔽之,思无邪”的《诗三百》到堪称百世之师的《离骚》为代表的楚辞,从刚健清新的汉魏乐府,到多彩多姿的南北朝民歌,我国古典诗歌发展到唐代可以说是一个顶峰,出现了李白、杜甫、王维等一批大师,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创作方法两河并流。

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唐诗《山居秋暝》。

二、介绍近体诗的常识近体诗(也叫“今体诗”、“律诗”)是唐代产生的一种新的诗歌样式,它跟古体诗相对而言的,也就是说,唐代以前的诗歌都是古体诗,唐代以后才有格律诗。

近体诗分为律诗和绝句,绝句共有四句话,分两联,每句话有五字或七字,称为“五绝”“七绝”。

二、四句要求押韵,第一句可押可不押。

律诗共有八句话,分四联,分别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每句话有五字或七字,称为“五律”和“七律”。

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二、四、六、八句必须押韵。

无论律诗还是绝句,都非常讲究平仄。

三、赏析王维的《山居秋暝》1.简介王维王维,字摩诘,是唐代杰出的山水田园诗人。

他早年有过积极的政治抱负,希望能作出一番大事业,后来,由于政局的变化无常而逐渐消沉下来,吃斋奉佛。

四十多岁的时候,他特地在长安东南蓝田县的辋川营造了别墅,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这首诗就反映了诗人过隐居生活的愿望。

2.品读诗歌(教师范读,学生齐声朗读)3.分析首联:第一联“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空山”的“空”在这里不当空空荡荡、一无所有讲,而是由虚空的意思引申为深远和宁静。

“来”,助词,无义。

与“去来江口守空船”的“来”同义。

“新”,清新。

词序应为秋晚空山雨后天气新。

最新-《山居秋暝》教学设计(优秀5篇)

最新-《山居秋暝》教学设计(优秀5篇)

《山居秋暝》教学设计(优秀5篇)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

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

三人行,必有我师也。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下面是编辑为大伙儿找到的5篇《山居秋暝》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山居秋暝》教学设计篇一一、教学目标1、从意象入手,认真品味诗歌(1)自然美、生活美、音乐美(2)形成热爱自然的生活情趣,培养高洁淡雅的生活情操2、品读同类诗歌,古为今用,在认真鉴赏的基础上,组合同类诗歌,进行古为今用的创新实践活动:为旅游公司做一个创意策划二、教学重点(1)分析意象,进入意境的想象(2)品读诗味,初步学会鉴赏近体诗三、教学过程1、导入苏轼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从这句话,我们可以了解到王维能诗善画的人,然而他的本领其实还不止这些,你们知道吗?(讲一典故:王维任太乐丞,音乐上有着非凡的天赋,有人藏有一幅“奏乐图”,在谁都不知道奏的是什么曲子的情况下,王维看了看画,仅仅凭画中演奏人物手的姿势,便断定弹的是《霓裳羽衣曲》,并且说出是此曲中第三叠中的第一拍。

一些好事之徒马上召来乐工奏之,结果奏到第三叠的第一拍的时候,那乐工的姿势和画中人物的姿势果然无一差错。

王维对音乐的功力精至于此,不能不让我们惊叹。

)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他的一首优美的山水诗。

(1)欣赏图画,导入新课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放映《山居秋瞑》图及朗诵录音,营造欣赏氛围。

(2)、品读诗画美学生齐声朗诵。

想象、描述“诗中画”(参考:(一)天色已瞑,却有皓月当空;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

山泉清洌,淙淙流泻与山石之上,有如一条洁白无瑕的素练,有月光下闪闪发光,多么幽清明净的自然美啊!(二)竹林里传来了一阵阵的歌声笑语,那是一些天真无邪的姑娘们洗罢衣服笑逐着归来了;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旁披分,掀翻了无数珍珠般晶莹的水珠,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划破了荷塘月色的宁静。

王维《山居秋暝》教案

王维《山居秋暝》教案

王维《山居秋暝》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山居秋暝》。

(2)理解《山居秋暝》的诗意,体会王维诗中的意境。

(3)了解王维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分析诗中的意象,培养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

(3)通过讨论和写作,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歌的兴趣和热爱。

(2)引导学生欣赏自然美,培养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3)感受王维隐逸生活的思想,引导学生追求内心的宁静和淡泊。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山居秋暝》。

(2)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意境。

(3)了解王维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教学难点:(1)诗中某些生僻词语的解释。

(2)理解王维的隐逸思想。

1. 教师准备:(1)熟悉《山居秋暝》的教学内容。

(2)准备相关的王维的生平和创作背景资料。

(3)准备诗中的生僻词语的解释。

2. 学生准备:(1)预习《山居秋暝》。

(2)了解王维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王维的诗作。

(2)介绍《山居秋暝》的创作背景。

2. 朗读与背诵:(1)让学生反复朗读《山居秋暝》。

(2)指导学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

3. 诗意解析:(1)分析诗中的意象,如“空山新雨后”,“明月松间照”。

(2)引导学生体会诗中的意境,感受自然美。

五、作业布置1. 完成《山居秋暝》的朗读和背诵。

2. 写一篇关于《山居秋暝》的感想和体会。

3. 调查其他同学对王维诗作的了解,进行分享。

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包括朗读、讨论和写作等环节。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山居秋暝》的朗读、背诵和写作作业的情况。

3. 理解与表达:通过学生的讨论和写作,评估学生对诗意的理解和表达能力的提高。

七、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反思,包括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方法的选择和学生的反应等方面。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教学设计(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教学设计(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教学设计(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教学设计第【1】篇〗【教学创意】通过两首诗学习,着眼于指导学生了解一些欣赏古诗的方法,为学生进入高中做过渡与衔接。

【教学内容与目标】1.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2.指导学生欣赏诗歌,并进行初步实践。

【课时与课型】1.一课时2.学法指导课【预习要求】1.朗读诗歌,读注释,初步理解诗歌的内容。

2.找资料,看看别人是如何品味这两首诗的。

3.查找两位诗人的相关资料。

【教学板块】1自读自诵2.欣赏品诗方法3.学写诗联赏析【教学线索】1.用译写解说内容2.用描述表现诗境3.用吟诵传情达意4.用评说深入赏析【教学内容与过程】教学板块一自读自诵(一)知人论世读经典1学生展示课前收集资料2方法指导1)姓名字号2)朝代3)重要人生经历和思想4)重要成就5)代表作品6)写作背景3示例1)杜甫(712——770),字子美,号少陵野老。

2)唐朝著名现实主义诗人。

3)关怀现实政治,同情百姓疾苦,对社会状况有深刻的体验。

4)四个人生阶段: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这一时期,杜甫先在长安应试,落第。

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安史之乱爆发,杜甫独自去投肃宗,中途为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

西南飘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随着九节度官军在相州大败和关辅饥荒,杜甫弃官,携家随人民逃难到了成都,后再度飘泊,病死在湘江上。

大历五年(770)冬,已半身偏枯的诗人贫病交困,漂零在长沙与岳阳之间湘江的一叶扁舟上,几天后,诗人便溘然长逝了,终年五十九岁。

5)成就:诗现存1500多首,生动的记录了安史之乱前后广阔的社会现实,准确的展示了唐王朝由盛转衰急剧转变,被称为“史诗”。

6)背景:本诗写于767年,离川,漂泊峡中时。

为深秋登高有感而作。

(二)学生自读诗歌,旁批,读注释,背诵。

分三个层次:1、读出节奏,读清楚韵脚2、译读,边读边译。

《山居秋暝》教学设计9篇

《山居秋暝》教学设计9篇

《山居秋暝》教学设计9篇《山居秋暝》教学设计1教材分析统编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主题是四季之美,正如篇章页上所写的“四时景物皆成趣”,配合着所绘的四季书签更显得如诗如画。

《古诗词三首》中也选取了秋冬两季最典型的诗词供学生学习和体会。

《山居秋暝》是本课的第一首诗,诗人王维将空山雨后的秋意微凉,松林间皓月斑驳的光影,石上清泉潺潺以及竹林中浣女归来侃侃的声响,渔船掠过荷田的摇曳,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山居秋暝》本就该是一幅清新秀丽的山水画,又仿佛能从画中听到一支恬静优美的丝竹,充分表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创作特点;学生则需要在感受动静描写的妙处之余,还可以试着从诗情画意当中体会诗人的高洁情怀和乐于归隐的情趣。

教学目标1.正确有感情地吟诵《山居秋暝》,读准暝、浣等字词,理解暝、喧、歇的意思;2.调动视听感触及想象,感受这首诗中的有声有色,有动有静;3.了解王维,寄情山水,淡泊名利的诗佛品质;重点:想象画面,体会诗句中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难点:感受王维寄情山水,看淡一切世俗的佛系处事态度。

教学过程课前谈话有趣的汉字1.发现字形的共同点——指向发现出示“时、昨、晚、晓、晨、昏”。

2.发现字义的共同点——指向归纳都和太阳/时间有关。

3.介绍造字的出发点——指向字理设计意图:从几个简单的带有“日”部的字,由浅入深,其一调动学生的识字思维;其二迁移理解字义的方法,为课堂上学习古诗、体悟情感,做好了铺垫。

一、由字及题,导入揭题(一)品读诗题感秋意1.联系发现猜题之“暝”板书“暝”,指名读,正音,猜义。

设计意图:猜字义是课前谈话的思维延续,既可以从课前谈话时的发现来猜,也可以根据预习从注释中获得的解释来说。

教无定法,但只要从学生角度出发,便是学法的成果。

教师可沿着学生的发言,先猜再用注释印证,也可以先说注释再用刚才的发现来补充,目的就是把“暝”这个生字记住并理解。

2.逐步解题说诗之“意”顺序板书“秋”“山居”补充诗题完整(1)“秋暝”为何意?(秋天的黄昏/深秋傍晚,日落时分)(2)“山居秋暝”又是何意?读起来又有何感?(引导学生用优美的字词表述)设计意图:这首诗从诗题开始就抒发了王维当时舒适惬意内心豁达的感受,季节恰到好处,天气恰到好处,地方恰到好处,只读准读对诗题,无法同步王维的内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居秋暝》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分析意象,体会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艺术特点,领会诗歌主旨。

过程与方法:1.品味诗歌的语言,鉴赏诗歌的优美意境。

2.培养鉴赏古诗时展开想象,再造诗歌意境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热爱美、发现美、欣赏美。

教学重点:1.分析意象,品味意境,领会诗歌主旨。

2.进一步学习阅读和欣赏诗歌的方法。

教学难点:更深层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设想:本诗短小精悍,自然清新,诗人通过精炼、生动的语言勾勒出了让人神往的艺术境界,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以充分调动学生审美感受为主,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感悟、联想、想象,去揣摩语言,品味意境,体会情感。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大诗人苏轼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这摩诘指的是谁呢?是唐代诗人王维。

从这句话我们可以知道王维是一个能诗善画的人,但是我们谁知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究竟是什么样的境界呢?好,这一课我们来学习王维的诗《山居秋暝》,一起去感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二、初读诗歌,把握大意。

(写什么)初读感知诗歌(自由、放声),把握大意(学生体会,老师解题)A,学生自己理解大意《山居秋暝》这首诗写了什么?(诗歌通过具体景物描写,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傍晚秋景图。

)B,解题辅助理解“山居秋暝”应该如何理解?山居:隐居在山间。

秋:季节,指秋天。

暝:傍晚。

山居秋暝:诗人在山中看到的一幅美丽的傍晚秋景图。

三、再读诗歌,领悟内涵(怎么写)1.找意象(学生讨论归纳)问:前面我们已经知道这首诗描绘的是一幅傍晚秋景图,那么诗人通过哪些景物来描写这幅美景图呢?下面大家默读诗歌,找出文中所描绘的景物。

(山,雨,月,松,泉,浣女,渔人)2.品读诗句,领悟内涵(学生感受品读相关诗句)(1)学生谈景物给人的感受问:诗中作者写的这么多景物给人的感受是怎么样的?哪位同学来谈谈?明确:A 首联:山,空气,特点是空旷、清新。

(学生结合现实生活中雨后山林之感受品味空旷清新的韵味)问:“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诗中明确写有浣女渔舟,诗人怎么笔下说是“空山”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①原来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正所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

又由于这里人迹罕至,“峡里谁知有人来,世中遥望空云山”(《桃源行》)。

一般人自然不知道山中有人了。

“空山”两字点出此处有如世外桃源。

②“空”不仅写出了清幽安逸之境,也正是诗人皈依佛法之悠悠禅心,不是山空,是心空。

“空”理是佛教的基本教义,王维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世人称其为“诗佛”。

“空”是世界的真实本相,诗人参透了佛理。

四大皆空,宁静淡泊,超然脱俗。

佛理的浸润,使诗人在表达凡情中,有了深邃的意趣,其诗中的“空”境,以丰富的声响色相、物态人迹,展示心意的空灵,将虚实相生的意境艺术推向极妙的境界。

“空山”在这里明言山空,实则为心空,说明诗人晚年已经参悟世间万象,看透人事纷争,心境归于宁静。

相关知识补充:a 关于佛教的知识:认为“四大皆空(空性,空理,空境,空观),五蕴无我”。

空,表示万法都由因缘和合而生起,没有固定的实在性,与缘起同义。

它的义理否定事物的实在性,否定构成自我与世界的恒存的永久的实体,也否定持有这种见解的看法。

“空”的唯识宗主张“境由心造”、“万法唯识”、“唯识无境”。

b 关于“空山”的相关知识:《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B 颔联:月、松,特点是明净,清幽。

(学生结合《荷塘月色》里对月、树的描写感悟月的皎洁,月下松林的斑驳朦胧美,体会松林的清幽。

泉水叮叮咚咚响像歌声。

)意境:“明月松间照”——暮色苍茫,皎洁的明月升上了天空,银色的月光透过松林的虬枝翠叶,星星点点地洒落下来。

“清泉石上流”——清清的泉水淙淙地流泻于山石之上,在月光辉映之下,宛若一条洁白的绸布闪闪发光、随风飘荡,这是多么幽美的意境。

特色:一静(月、松)一动(泉水),一色(月色皎洁、青松苍翠)一声(泉水)C 颈联:浣女:纯真,活泼。

渔夫:勤劳,朴实。

(学生讨论品读)理解:上句写女子,先声夺人,先闻其声,后见其人。

诗人先写“竹喧”、“莲动”,是因为浣女隐在竹林中,渔舟被莲叶遮蔽,起初未见,等听到竹林的喧声,看到莲叶纷披,才发现浣女、莲舟。

问:为什么山中清幽又要有浣女的喧呢?是不是出错了?明确:从全诗看,以“喧”来反衬“静”。

正如“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这两句脍炙人口的诗句,写出事物的动态不是为了破坏这个幽静的境界,而是为了烘托它。

人们从这些喧闹的景物中,很自然的体会出一种和平恬静,体会出恬静中的一片活泼生机,因而它给人的感觉就不是枯寂阴森,荒凉可怕的。

人是一切景物中的点缀。

人的出现,会使原本美丽的画面更加增添一种灵动,飞扬的色彩和情调。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这种以动写静的写法,更衬托出山林的“空”和“静”。

(2)通过感受,纠正读法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读,然后学生范读。

(3)品读课文,再现意境(学生闭眼想,老师描绘)秋天的傍晚,山雨初霁,万物一新,树木繁茂,空气清新,高山空静,宛若世外桃源。

暮色苍茫,皎洁的明月升上了天空,银色的月光透过松数的虬枝翠叶,星星点点地洒落下来。

清清的泉水匆匆地流泻于山石之上,在月光辉映下,宛若一条洁白的绸布闪闪发光、随风飘荡。

竹林里传来一阵银铃般的笑声,那是一群勤劳淳朴的山村姑娘刚刚洗完衣服,披着月光笑盈盈地归来了,也许她们正为什么开心的事儿在竹林里嬉戏追逐,笑闹声传出翠竹林之外。

密密的荷叶纷纷倒向两旁,莲花摇动,水波荡漾,原来是顺流而下的渔舟正轻盈地穿过荷花丛,弄乱的荷塘月色,划破了大山的宁静。

(4)总结这首诗的意境“空”为全诗之眼,言山空实则为心空,诗人晚年已经参悟世间万象,看透人事纷争,心境归于宁静。

此诗以一“空”字领起,格韵高洁,为全诗定下一个空灵澄静的基调。

全诗动静结合,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月照松林是静态,清泉流溢是动态。

前四句写秋山晚景之幽静,五六句写浣女渔舟之喧哗。

读这四联分别写感觉、视觉、听觉、感受,因象得趣,因景生情。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古代文人多借清秋而写悲伤之意,此诗则属乐秋之作。

《增订评注唐诗正声》郭云:“色韵清绝。

”《唐诗解》:“雅兴淡中有致趣”。

《唐诗矩》:“右丞本从工丽入,晚岁加以平淡,遂到天成”。

《唐诗合选详解》王云翼云:“前是写山居秋暝之景,后入事言情,而不欲仕宦之意可见”。

四、归纳(为什么写)1.最后一句中“王孙”指谁?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思想感情?诗人曾属“王孙”,来自官场、来自社会,而今别居辋川。

从“误入尘网中”到“复得返自然”,一个“自”字表达出诗人独特的“山居”领悟,更显秋韵之图乃是对羁绊人性的官场社会的强烈反驳。

“留”者“居”也,而“山居秋暝”之“居”不仅有自然的深情召唤,更是诗人心灵的驻足。

正是在这种精神背景下,为世人所景慕的“春芳”在诗人眼中就显得不足为怪了。

诗文通过写山中的景物写出山中的自然美、人美,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人热爱,希望远离尘俗,继续归隐的愿望。

补充:王维,字摩诘,父亲早逝,母亲箸信佛教。

二十岁中进士,可是仕途多舛,中年遭遇挫折,逐渐走上了明哲保身、远祸自全的道路,思想日趋消积。

从开元二十八年(740)到天宝三年(743),王维先隐居终南山,晚年又在陕西蓝田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山居秋暝》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

2.本诗的写作特色是什么?(根据板书引导学生讨论归纳)托物言志,情景交融,动静结合。

五、拓展你对王维这种既希望归隐,又想领俸禄的生活态度有什么看法?可从“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个角度进行拓展。

六、布置作业1.背诵《山居秋暝》2.《江雪》也是一首归隐诗,请大家比较一下《山居秋暝》与《江雪》的异同。

七、板书设计山居秋暝唐·王维景感受愿望山、雨——空旷、清新月、松——明净、清幽泉水——清澈、欢快少女——纯真、开朗渔夫——勤劳、朴实写作特色:1.托物言志2.情景交融3.动静结合自然美人美表达了远离尘俗,继续归隐的愿望教学反思:《山居秋暝》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作品。

此诗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晩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并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以自然美来表现人格美和社会美。

全诗将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光照,石上清泉的声音以及浣女归来竹林中的喧笑声,渔船穿过荷花的动态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给人一种丰富新鲜的感受,体现了王維诗中有画的创作特点。

我们学校的学生语文基础薄弱,尤其是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相对较弱,因此我在教学紧紧围绕教学目标,以“写什么”“怎么写”“为什么写”的教学思路,培养学生鉴赏古诗时展开想象,再造诗歌意境的能力。

引导学生学会鉴赏诗词,也为本单元其他诗歌的学习打下基础。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发现,让学生弄清一首诗歌的主题并不难,天键是要让学生会提取诗中的意象进行想象、赏析和理解,更深层体会诗人的情感。

因一节课时间有限,今后要进一步激励学生自主学习,多给学生时间去想象、品味和交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