绣荷包曲谱
七年级音乐下册 第五单元《绣荷包(山西)》教案2 湘艺版
《绣荷包(山西)》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欣赏山西的民间小调,能随乐哼唱,并能富有感情地背唱。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欣赏、讲解、谈论、交流等方法,让学生体会山西的民间小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对本课学习的民间小调的风格和特征进行简单的描述,并能用简介的语言概括小调的基本特征。
尝试用民歌中常用的“同头同尾”的创作方式,编创2-4小节旋律。
教学重点:体会并总结小调的特点及民歌创作实践教学难点:运用“同头换尾”的方式,微音乐材料续写旋律教学过程:(一)欣赏山西民歌《绣荷包》(1)老师介绍“绣荷包”调的由来及观看形态各异的荷包。
师:在我国传统民俗中,“荷包”是青年那男女交往的一种“信物”,各地的“绣荷包”调多用来表现女性对意中人的深切四年和期盼之情。
(2)对比欣赏云南、山西民歌《绣荷包》。
唱词:云南《绣荷包》段式结构相对自由。
山西《绣荷包》段式结构相对规整。
旋律:云南《绣荷包》音调委婉细腻。
山西《绣荷包》音调明媚缠绵。
(3)引导学生探讨两首“绣荷包”不同的音乐特点。
(4)随乐学唱,并引导学生探讨小调传情达意的功能。
(二)课堂探讨与延伸1、老师引导学生讨论这五首歌曲有什么共同点?2、听辨活动:播放小调、山歌、劳动号子等三首民歌片段,巩固复习汉族民歌的相关知识。
3、教师和学生共同分析:(1)曲调具有流畅、婉柔、曲折、细腻的艺术特点。
(2)节拍规整而不拘泥,节奏感鲜明而强烈。
(3)结构大多以单曲体为基础,讲究结构内部的规整性和匀称性。
(4)唱词中的衬词、衬腔定型化和规整化。
(三)小调的概念:小调是民歌的一种体裁,是流行于城镇、里巷的民间歌曲,在艺术上有较多的加工。
其音乐结构大多方正均衡,节奏规整,曲调细腻婉柔。
(四)创作与实践——“同头换尾”1、学生听赏老师弹唱《牵牛花开羊跑青》《信天游》《草原情歌》中的三个音乐片段。
让学生找出每个片段中上下句的结构规律,引出同头换尾的创作方式。
2、分组创作:以小组为单位,引导学生用同头换尾的创作方式,为老师提供的音乐素材续写四个小结的旋律片段。
山东民歌《绣荷包》的分析演绎与创新
山东民歌《绣荷包》的分析演绎与创新1. 引言1.1 背景介绍山东民歌《绣荷包》是一首源自山东地区的传统民歌,流传于当地民间。
这首民歌以其优美的旋律和动人的歌词深受人们喜爱,被视为山东音乐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背景介绍这首民歌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很早以前,它来源于山东当地人民的生活、工作和情感体验,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心声。
《绣荷包》的创作背景可以说是贴近生活、真实感人的,因此在民间广为传唱。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首民歌不仅在山东地区流传广泛,也逐渐走向全国,成为中国音乐文化的瑰宝之一。
对于研究者来说,深入探讨《绣荷包》的背景意义重大,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首民歌的内涵和价值,从而对其进行更深入的分析与研究。
1.2 研究意义研究《绣荷包》这首山东民歌的意义在于深入挖掘和传承山东民歌文化的丰富内涵,探索其历史根源和艺术特点,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发展。
作为山东民间艺术的一种形式,《绣荷包》融合了地方特色和民间风情,具有独特的音乐韵味和文化内涵。
通过对这首民歌的研究,可以进一步了解山东地域文化的独特魅力,拓展传统音乐的传播途径,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旨在深入探究山东民歌《绣荷包》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特色,分析其在山东地域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通过对《绣荷包》的历史渊源、曲调特点以及歌词内容的解读,探讨该民歌所反映的社会风貌和文化意蕴,进一步挖掘其中的历史背景和人文精神。
通过对《绣荷包》进行现代演绎和加入创新元素,旨在将这一传统民歌与当代社会相结合,使其更具现代气息和时代意义。
通过本研究,旨在提高人们对于山东民歌的认识和理解,促进山东地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同时为民歌艺术的创新与推广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通过对《绣荷包》的研究,可以进一步弘扬地方音乐文化,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推动社会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2. 正文2.1 山东民歌《绣荷包》的历史渊源《绣荷包》是一首源自山东的民歌,其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清代。
曲牌【绣荷包】流变研究
09SONG OF YELLOW RIVER 2022/ 01谱例1歌词记载及曲调记载,均认为在明清时期便已流传甚广。
(二)【绣荷包】之共性音乐特征研究关于共性音乐特征的研究中,学者们是以部分地区《绣荷包》曲谱为样本,对音乐要素上进行分析总结,从中找到共同特征,进而阐释“绣荷包”家族在音乐上存在的内在联系。
刘正维先生在《令人惊叹的共同音乐特征—鸟瞰民歌“绣荷包”》一文中,曾对【绣荷包】共同音乐特征进行了分析与研究,作者通过对歌词、曲式、主干音等分析总结,将“绣荷包”从音乐特征上分为两类——主流类与地方类。
主流类【绣荷包】传唱广泛,为人们所熟知,存在着多种共性的特征,并且这一类的“绣荷包”与《小慧集》中的“湖广腔”《绣荷包》有着亲缘关系。
地方类则是当地其他曲调发展而来的,具有独特音乐特征的一类,如采用“龙船调”进行演唱的湖北西南部的《绣荷包》,这一类通常都在本地传唱,因此流传并不广泛。
广西艺术学院的马卓周也曾就《绣荷包》小调的共性音乐形态发表了自己的观点,虽然“绣荷包调”在歌词文本上有着相同的诉说内容,其曲调方面和演唱方式等方面还是存在较大的差异,不同地区对音乐的诠释也都是不同的。
因此对于声乐曲牌【绣荷包】的共性特征分析中,更多得是从歌词内容方面相似度更高,流传到各地随着时间的发展、与风土人情融合,在旋律、调式等方面有较大差异,但是影响最大、流传范围最广的应是与母体【绣荷包】曲调相关的主流类【绣荷包】。
二、声乐曲牌【绣荷包】与器乐曲牌【南绣荷包】音乐形态之比较在我国传统的曲牌音乐中,有声乐曲牌和器乐曲牌两种形式,各自呈现独立的音乐形态但是相互之间又存在吸收借鉴,相互移植运用,其中在声乐曲牌移植成器乐曲牌并生成曲牌变体音乐的结构时,有两种形态的变体移植改编:1、在保持声乐曲牌中的主题、特性音调、调式、音阶、旋律等特点,除了不伴随歌唱的音乐结构上一般不作大的扩充或压缩改变,但是在乐曲曲牌中对于音乐结构做出加花式或隐去高低移动器乐化的变异,从而发挥演奏乐器的性能特点。
花城出版社广东教育出版社初中七年级下册音乐(简谱)歌曲《绣荷包》、《太阳出来喜洋洋》
民歌《绣荷包》流传的历史很久远。据现 代戏曲、曲艺理论家傅惜华(1907-1970) 考证,《绣荷包》在清代中叶时已十分盛 行的一种时调小曲。在清道光八年(1828年) 刊行的俗曲集《白雪遗音》(华广生编撰) 中的《绣荷包》,共十二段,是见诸于文 字记载的最早的歌词版本。”绣荷包这一艺 术奇葩,是中华民族的语言与历史标志, 更是区域文化的特色与精华。
歌曲《绣荷包》、《太 阳出来喜洋洋》
三月里桃花红, 四月里李花白。 桃花红李花白, 实实惹人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绣荷包
在一个个精美的荷包里,这些民间巧女, 以自己最高的热情和联想把一幅幅美好生 活的图景化成刺绣画面,有繁有简,美丽 的图案含蓄地传达着她们内心深处的情感。 很多女性经常一边精心地制作荷包,同时 低声吟唱,时间长了,劳动妇女自己创作 的《绣荷包》就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民歌中 的一个重要题材,差不多遍布于中国各地。
谢 谢
太阳出来喜洋洋
《太阳出来喜洋洋》是一首渝东民歌,词 和曲均出自于音乐家金鼓先生之笔。歌曲 诞生地为重庆沙坪坝,是金鼓先生于1942 年在重庆从事地下党工作期间创作完成的。 歌曲形式简单,情绪乐观爽朗,表达了山 民们热爱劳动、热爱山区生活的情感,广 泛传唱于国内外。
金鼓
金鼓(原名李犹龙)另有笔名:李俊、金蔚秋。 男,汉族,重庆人。诗人、作家、音乐人。1917 年4月生于重庆梁平,自1936年毕业于成都东方 美术学院图音系,跟随革命家车耀先先生开始从 事革命工作起,虽然孤身在外,但心却一直系在 着家乡梁平的父母、弟妹、以及乡亲们。《太阳 出来喜洋洋》正是表达出金鼓先生对家乡的情怀。 这首歌是金鼓先生1942年在中国电影制片厂工作 时创作的作品。它充分反映出老家梁平父老乡亲 憨厚、朴实、勤劳的精神风貌和渴望丰收的心情。
七年级音乐下册 第五单元《绣荷包(山西)》教案1 湘艺版
《绣荷包(山西)》教学目标:1、通过聆听山西《绣荷包》,感受、体验其音乐情绪,初步了解民歌小调的基本特点;2、认识民歌的一种创作方法——“同头换尾”,并且能进行简单的创作;3、能专心聆听传统小调中有代表性的作品,并能哼唱其中的一两首作品,从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热爱家园,建设家园的崇高思想。
教学重点:完整地学唱《绣荷包》,并尝试运用民歌的运腔方式进行演唱。
教学难点:聆听《采茶灯》等体验感受其音乐,并能总结出小调的基本特征。
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二、导入:师:“民歌,是人民群众在长期的生活劳动和斗争中口耳相传,不断加工而形成的。
它是人民群众集体创作,智慧的结晶。
民歌按题材分为:山歌、劳动号子和小调。
上学期我们学习了民歌的两种体裁——山歌、劳动号子,今天我们来学习——小调。
”三、出示目标:(一)通过聆听《绣荷包》,感受、体验其音乐情绪,初步了解民歌小调的基本特点;(二)认识民歌的一种创作方法——“同头换尾”,并且能进行简单的创作;(三)能专心聆听传统小调中有代表性的作品,并能哼唱其中的一两首作品,从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热爱家园,建设家园的崇高思想。
四、新课教学:山西民歌《绣荷包》1、分别聆听这首民歌。
2、“荷包”:青年男女交往的一种“信物”。
各地的“绣荷包”调多用来表现女性对意中人的深切思念和期盼之情。
3、学唱这首《绣荷包》。
4、师:“唱完这首《绣荷包》,带给你们什么样的感受?”(学生讨论)生:…(山西的《绣荷包》,旋律明媚缠绵,唱词段式结构规整,为“五五七”式。
)5、小调民歌的一种体裁,是流行于城镇、里巷的民间歌曲,其音乐结构大多方正均衡,节奏规整,曲调细腻婉柔。
五、活动与练习听完了这么多小调,现在我们来总结一下民歌小调的一些特点。
1、小调的歌唱内容:A、情感生活B、劳动生活C、社会现象阶级矛盾2、曲调旋律:A、高亢开阔B、跌宕起伏C、较委婉流畅3、节奏:A、自由B、规整4、情感表达:A、率真直白B、细腻曲折2。
山东民歌《绣荷包》的分析演绎与创新
山东民歌《绣荷包》的分析演绎与创新《绣荷包》是山东省的一首经典民歌,广为流传于山东的农村和城市。
这首歌曲曲调优美,歌词简洁而深情,表达了山东人民对家乡、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今天,我们将对《绣荷包》进行分析演绎,并尝试用现代的方式进行创新,使这首经典的民歌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一、分析演绎1. 歌曲背景《绣荷包》是一首描述山东农村生活的民歌,歌词中所描绘的场景既真实又感人。
歌曲以绣荷包为象征,表达了山东妇女心中对家乡的美好向往。
在那个年代,山东的女性多为农村妇女,她们的一生都离不开劳动和家庭,但她们依然能坚守美好的梦想。
《绣荷包》记录了她们对生活的热爱与对未来的憧憬,以及她们对家园的眷恋之情。
2. 歌词分析《绣荷包》的歌词简洁而感人,通过绣荷包这一日常物件,歌颂了山东妇女的勤劳、善良和对家园的眷恋。
歌词中有“手艺好”的描述,表达了女性工巧灵巧的一面;有“嫁作人妇”、“不说烦恼”等词句,表现了婚后女性的坚忍与执着;有“心里喜欢的是家的那边”、“荷叶忧郁着心灵,思绪都沉淀成泪晶”等抒情描写,表达了对家乡的眷恋之情。
这些歌词从不同角度展现了山东妇女的性格特点和对家园的情感。
3. 曲调分析《绣荷包》的曲调轻快明快,旋律简单易记,给人一种朗朗上口的感觉。
曲调中融入了山东民间音乐的元素,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整首歌具有强烈的民间音乐气息,深受人们喜爱。
二、创新演绎1. 翻唱与改编《绣荷包》的曲调优美,适合不同风格的翻唱与改编。
可以结合流行音乐的元素,通过改变伴奏、加入新的音效和编曲手法,让这首经典的山东民歌以全新的方式呈现。
可以以舒缓的流行乐器伴奏,或加入电子音效,让《绣荷包》更加时尚动感,吸引更多年轻人的喜爱。
2. 跨界音乐与合作可与其他类型音乐人进行合作,如摇滚、爵士、乡村音乐等,打破传统音乐的界限,尝试跨界融合,创作出更具创新性和包容性的版本。
这样一来,《绣荷包》即可传承汲取自山东民间音乐的精华,又有别于传统,从而更加符合当今社会的审美需求。
浅谈晋、鲁两省汉族民歌《绣荷包》的音乐风格
浅谈晋、鲁两省汉族民歌《绣荷包》的音乐风格作者:邢晓萌来源:《当代音乐(上旬刊)》2015年第10期[摘要]据统计,在我国汉族各地区大约流传有近百首《绣荷包》同名小调,在如此庞大的体系中,每一首《绣荷包》的艺术风格却各具特色。
本文在阐述《绣荷包》的历史渊源后,以晋、鲁两省具有代表性的《绣荷包》为例,从调式、旋法、歌词、衬词等几个方面浅析不同地区《绣荷包》的地域风格,从地形地貌、气候、方言等几个方面浅谈影响其形成不同地域风格的原因。
借此窥探地域对民歌风格形成的影响。
[关键词]绣荷包;地域风格;汉族民歌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2233(2015)10-0030-03“荷包”是我国民间女子赠与心上人的爱情信物,它寄托着爱人的情思。
少女们在缝制过程中轻声吟唱,将自己的情感绣入一针一线里,久而久之发展成一首首民间小调——《绣荷包》。
作为一首传统的民间小调,《绣荷包》的流传范围十分宽广。
然而,在民歌流传的过程中,由于受到不同地域、不同民族风俗习惯的影响与同化,各地流传的《绣荷包》虽然同名,但其音乐风格却是异彩纷呈,具有很强的地域特色。
与《绣荷包》情况相同的民歌小调还有《茉莉花》、《孟姜女》、《走西口》、《对花》等。
一曲民歌《绣荷包》,因其表达的情意而被人们传唱大江南北。
如今,“绣荷包”既存在于小调的时调当中,如山西的《绣荷包》;也存在于小调的谣曲中,如山东苍山的《绣荷包》;还有的存在于山歌中,如河北平山县的《半斤莜面推窝窝》就是绣荷包调家族中的一员。
正如上文所说,各地流传的《绣荷包》由于融入了各地的地方特色,从而使各地《绣荷包》充满了浓郁的地域风格。
由此可见,地域风格的学习探索与研究对民歌初学者来说是大有裨益的。
因此本文从晋、鲁两省的汉族民歌《绣荷包》着手,在众多的《绣荷包》中挑选两首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进行粗略分析,初步了解两省汉族民歌《绣荷包》的地域风格。
一首为山西河曲《绣荷包》,一首为山东苍山《绣荷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