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大学中医学基础JC整理 病机基本病机

合集下载

中医基础理论指导:基本病机

中医基础理论指导:基本病机

基本病机,是指在疾病过程中病理变化的一般规律及其基本原理。

中医学认为,疾病的发生、发展与变化,与机体的体质强弱和致病邪气的性质有密切关系。

体质不同,病邪各异,可以产生全身或局部的多种多样的病理变化。

尽管疾病的种类繁多,临床征象错综复杂,千变万化,各种疾病、各个症状都有其各自的机理,但从整体来说,总不外乎邪正盛衰、阴阳失调、气血失常、气机紊乱等病机变化的一般规律。

一、邪正盛衰邪正盛衰,,是指在疾病过程中,机体的抗病能力与致病邪气之间相互斗争中所发生的盛衰变化。

邪正斗争,不仅关系着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而且也影响着病证的虚实变化。

所以,邪正斗争是疾病病理变化的基本过程,疾病的过程也就是邪正斗争及其盛衰变化的过程。

在疾病的发展变化过程中,正气和邪气的力量对比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在正邪的斗争过程中,不断地发生着消长盛衰的变化。

随着体内邪正的消长盛衰而形成了病机的虚实变化。

虚与实,体现了人体正气与病邪相互对抗消长运动形式的变化,“邪气盛则实,精气(正气)夺则虚”?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之后,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邪正是互为消长的,正盛则邪退,邪盛则正衰。

随着邪正的消长,疾病就反映出两种不同的本质,即虚与实的变化。

(一)虚实的基本原理虚与实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

1.实:所谓实,是指邪气盛而正气尚未虚衰,以邪气盛为主要矛盾的一种病理变化。

实所表现的证候称之为实证。

发病后,邪气亢盛,正气不太虚,尚足以同邪气相抗衡,临床表现为亢盛有余的实证。

实证必有外感六淫或痰饮、食积、瘀血等病邪滞留不解的特殊表现。

一般多见于疾病的初期或中期,病程一般较短,如外感热病进入热盛期阶段,出现了以大热、大汗、大渴、脉洪大等“四大”症状,或潮热、谵语、狂躁、腹胀满坚硬而拒按、大便秘结、手足微汗出、舌苔黄燥、脉沉数有力等症状,前者称“阳明经证”,后者称“阳明腑证”。

就邪正关系说来,它们皆属实,就疾病性质来说它们均属热,故称实热证。

此时,邪气虽盛,但正气尚未大伤,还能奋起与邪气斗争,邪正激烈斗争的结局,以实热证的形式表现出来。

中医学基础课件-基本病机

中医学基础课件-基本病机

阴寒内生
表现:
面色苍白、畏寒喜热、肢末不温、经脉拘挛 舌质淡胖、苔白滑润、 脉沉迟弱
阳不化水则尿频清长、涕唾痰涎稀薄清冷、 或泄泻、或水肿 血脉迟滞则血流不畅、疼痛、遇寒加重
(三)湿浊内生
内湿 指由于体内津液输布排泄的功能障碍,从而
引起湿浊蓄积停滞的病理状态。 形成 ➢过食肥甘、嗜烟好酒、恣食生冷——脾失健运 ➢喜静少动、素体肥胖、情致抑郁——气机不利 ➢肾阳虚衰
肝阳化风
形成
肝气郁结、化火亢逆 暴怒伤肝、肝气亢逆 劳伤耗伤肝肾、水不涵木则亢逆
亢阳化风
表现
筋惕肉瞤、肢体震颤、眩晕欲仆 甚者口眼歪斜、半身不遂、卒然厥仆
热极生风
火热炽盛
形成
邪热煎灼津液、燔灼肝经、筋失柔顺
表现:
痉厥、抽搐、鼻翼煽动、目睛上吊 高热、神昏、谵语
阴虚风动
热病后期 • 形成
久病耗伤
表现:
湿犯上焦则胸闷咳嗽 湿阻中焦则腹胀、食欲不振、口甜腻、舌苔厚腻 湿滞下焦则腹胀便溏、小便不利 水湿犯溢皮肤则水肿
(四)津伤化燥
含 义:
指机体津液不足,人体各组织器官和孔窍失其 濡润,而出现干燥枯涩的病理状态。
形 成: 久病伤阴
汗、吐、下太过 亡血失精 热病伤阴耗津
表 现:
肌肤干燥、起皮脱屑、口燥咽干、舌上无津甚 光红龟裂,鼻干目涩少泪、爪甲脆折、大便燥结、 小便短赤; 肺燥则干咳无痰、甚则咳血; 胃燥则食少、舌光红无苔。
津液枯竭、阴气大伤 致
筋失濡润、阴不制阳
• 表现
阴竭——低热起伏、舌光少津、脉细如丝 动风——筋挛肉瞤、手足蠕动
血虚生风
• 形成
生血不足 失血过多 久病耗伤
血不荣络

基础中医学:二、基本病机

基础中医学:二、基本病机

畏寒肢冷,脘腹冷痛、面色白光白,舌淡脉迟等
基本病机
▪ (一)、邪正盛衰 ▪ (二)、阴阳失调 ▪ (三)、精气血津液失常 ▪ (四)、内生“五邪”
一、邪正盛衰
❖ (一)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 ❖ (二)邪正盛衰与疾病转归
(一)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
▪ 1、虚实病机
▪ (1)实的病机 ——邪气盛则实 ▪ 含义:实,主要指邪气盛,是以邪气亢盛为矛盾主要方面的
实性病变失治,邪久留、损正气,形成邪实正虚的虚 实错杂病变。
正气不足,无力驱邪外出;或本正虚,兼内生痰、食、 瘀血、水湿凝滞的正虚邪实的虚实错杂病变。
2、虚实变化
▪ (1)虚实错杂
▪ 表现:
虚中夹实——指病理变化以正虚为主,又兼夹 实邪为患的病理状态。(如脾气不足,运化无权之 湿滞中焦证)
实中夹虚——指病理变化,以邪实为主,又兼 有正气虚损的病理状态。(如邪热炽盛灼津,致气 阴两伤证)
1、阳偏胜

▪ 机理
阳邪入侵,从阳化热 阳热亢盛
邪自内生,气郁化火
热——壮热、面红、目赤
▪ 表现 动——脉数、心烦、躁扰 阳胜则热
燥——口渴、便干、苔黄
▪ 转归: 实热兼阴亏病证(阳胜则阴病)。
虚热病证(久之由实转虚)。
阳偏胜病机的演变
实热证
阳邪侵人 邪正相搏
实热兼 阴虚证
阳热伤津 耗伤阴气
虚热证
▪ 特点:抗病力低下,正邪斗争不剧烈表现出的一系列虚弱、 衰退和不足的证候。
▪ 形成: 先天禀赋不足 病后亏虚 多种慢性病损耗 邪气损害
▪ 表现: 神疲体倦、气短、面色无华、自汗、盗汗、二便失 禁、五心烦热、畏寒肢冷、脉虚无力等。
2、虚实变化
▪ (1)虚实错杂

中医十大基本病机-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中医十大基本病机-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中医十大基本病机-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中医学作为一门古老而深奥的医学体系,其研究内容包括病因、病机、诊断和治疗方法等方面。

其中,病机是中医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指的是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和过程。

通过深入研究病机,可以更好地理解疾病的本质和特点,从而指导临床诊疗工作。

本文将围绕中医学中的十大基本病机展开讨论,包括气虚血瘀、阴虚阳亢、气滞血瘀等常见病机。

我们将介绍这些病机的内涵、诊断方法以及临床应用,希望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中医学中病机的重要性和实用性。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主要包括引言、正文和结论三部分。

在引言部分,我们将对中医十大基本病机进行简要介绍,说明本文的目的和重要性。

在正文部分,将详细介绍中医十大基本病机的概念和特点,包括气虚血瘀、阴虚阳亢、气滞血瘀等病机的病理机制和表现。

此外,还会介绍病机的诊断方法,包括望诊、闻诊和问诊等内容。

在结论部分,将对本文内容进行总结,并探讨中医十大基本病机在临床应用中的意义和展望。

整个文章结构清晰,逻辑严谨,旨在为读者提供全面的关于中医十大基本病机的信息。

1.3 目的:本文旨在系统介绍中医的十大基本病机,帮助读者更深入了解中医理论中的重要概念和基本框架。

通过对气虚血瘀、阴虚阳亢、气滞血瘀等常见病机的介绍,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医的治疗原则和诊断方法,进一步提高对疾病的认识和辨证能力。

希望本文能够为中医传统医学的学习和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和指导,促进中医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3.结论": {"3.1 总结": {},"3.2 应用": {},"3.3 展望": {}}}}请编写文章1.3 目的部分的内容2.正文2.1 中医基本病机概述中医基本病机概述部分介绍了中医学对疾病发生发展的基本认识。

在中医理论中,病机是指疾病的发病机理和病理变化规律。

中医认为,病机的形成是由于外感邪气、内伤情志、饮食失调等因素导致体内阴阳失衡,生理功能紊乱,从而诱发疾病。

中医药大学中医学基础课件JC整理-第七章 病机-基本病机

中医药大学中医学基础课件JC整理-第七章 病机-基本病机
盛,是指机体在疾病过程中所表现的一种 以阴气偏盛,机能障碍或减退,产热不足,以及阴寒性病 理产物积聚的病理状态。
病机特点:阴盛而阳未虚的实寒性病理变化。
形成阴偏胜的原因:
感受阴寒邪气,或是过食生冷之物,或是阴寒性病理产物 积聚,寒阻阳气,从而导致阳不制阴,阴寒内盛。
“阴胜则寒” ——形寒肢冷,水肿,身体踡缩
之机括”,含有疾病之关键的意思。由于病机 是用中医理论分析疾病现象,从而得出的对疾 病内在、本质、规律性的认识,是防治疾病的 依据,所以受到历代医家的极大重视。
基本病机,是指机体在致病因素作用下所产生 的基本病理反应,是疾病发生后病变本质变化 的一般规律,也是其他各种病机的基础。
基本病机主要包括邪正盛衰、阴阳失调、气血 津液失常,以及“内生五邪”等。
“阳虚则阴盛”、“阳虚则寒”——畏寒喜暖,四肢不 温,血液凝滞,水液停蓄,精神不振,喜静踡卧
阳气不足,以心脾肾三脏较为多见,尤其是肾。所以肾 阳虚衰在阳偏衰的病机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阳虚则寒——以阳虚为主的虚寒 阴胜则寒——以阴胜为主的实寒
2.阴偏衰
• 阴偏衰,是指机体在疾病过程中,精、血、津液等物质亏 损,阴不制阳,导致阳气相对偏旺,机能活动虚性亢奋的 病理状态。
凡邪气过盛而损及正气,或正气本虚而致实邪内生 或复感邪气者,可致“虚实夹杂”性病变。
• 实中夹虚:以邪实为主,兼有正气不足。
实热伤津,出现高热,烦渴,尿少,齿舌干燥
• 虚中夹实:以正虚为主,兼有痰饮、水湿、瘀血、 宿食等实邪停留,或复感邪气。
脾阳虚衰,水湿内生,而见食少神疲,四肢不温,腹胀水肿
虚实夹杂性病变,由于病邪所在的部位、层次不同, 正气亏损的程度各异,可以表现为表虚里实、表实 里虚、上实下虚、上虚下实等。

中医病因病机—病机基本病机(中医学课件)

中医病因病机—病机基本病机(中医学课件)

贰、气机失调
(4)气闭:指气机郁闭,外出受阻,气不外达,出现突然闭厥的病理状态。 常由情志抑郁或巨大的精神创伤,或外邪、痰浊而致突然昏倒,不省人事; 四肢厥冷甚或四肢拘挛;呼吸困难,气急鼻煽或面青唇紫。
贰、气机失调
(5)气脱:指气虚至极,气不内守而外脱,以致全身功能衰竭的病理状态。 常由正不敌邪,正气骤伤、慢性长期消耗、汗吐下太过、大出血而致气脱,症见: 面色苍白、汗出不止、目闭;口开、全身瘫软、手撒、二便失禁、脉微欲绝等。
摇”特征的一类病理状态。 内风与脏腑的关系:与五脏相关,与肝最密切。内风包括:热极生风、
肝阳化风、阴虚风动、血虚生风四种类型 。
伍、内 生 “ 五 邪 ”
(二)寒从中生: 指机体阳气虚衰,温煦气化功能减退,虚寒内生,或阴寒之邪弥漫的病理状态。 内寒与脏腑的关系:五脏相关,脾肾为要,尤肾为最。
阳气不足,机失体失于温养(畏寒肢冷);气化功能减退,痰饮水湿停留;阳不化阴, 津液不化(小便清长,痰涎清稀)都是内寒的表现。
我们可通过一个表格来对比外寒与内寒区别
伍、内 生 “ 五 邪 ”
(三)湿浊内生 指因体内津液输布、排泄障碍,导致水湿内生并停滞的病理状态。 内湿与脏腑的关系:五脏相关,肺脾肾为要,以脾为最。
以下通过列表来对比内湿和外湿的区别
伍、内 生 “ 五 邪 ”
(四)津伤化燥 指体内津液不足,导致脏腑、肌表等失于濡润而产生干燥枯涩的病理状态。 内燥与脏腑的关系:五脏相关,肺、胃、大肠最为多见
以下内燥与外燥的列表对比可便于大家课后复习及记忆
伍、内 生 “ 五 邪 ”
(五)火热内生: 指由于邪郁化火,或五志化火,或阴虚火旺而产生的火热内扰,机能亢
奋的病理状态。包括: 1.阳气过盛化火,“壮火食气”,“气有余便是火” 2.邪郁化火,六淫或体内病理性产物郁而化火 3.五志过极化火,情志刺激,气机郁结或亢逆,日久化热 4.阴虚火旺,津液亏损,阴气大伤,阴不制阳

(精)中医基础理论—病机

(精)中医基础理论—病机

(精)中医基础理论—病机中医基础理论——第七单元病机细目一邪正盛衰要点一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1.实的病机:主要是指以邪盛为矛盾主要方面的一种病理反应。

邪气和正气都比较强盛。

2.虚的病机:主要是指以正气亏虚为矛盾主要方面的病理反应。

3.虚中夹实指病理变化以正气虚损为主,又兼夹实邪结滞,从而形成正虚邪实的虚实错杂病理状态。

4.实中夹虚指病理变化以邪实为主,又兼有正气虚损不足,从而形成邪实正虚的虚实错杂病理状态。

5.真虚假实即“至虚有盛候”,指“虚”为病机的本质,而其“实”乃是病证假象的病理状态。

即所说“至虚之病,反见盛势”。

6.真实假虚即“大实有羸状”,指“实”为病机的本质,而其“虚”乃是病证假象的病理状态。

即所说“大实之病,反有羸状”。

邪正盛衰总结证例实腹中胀痛,大便不通,水肿等虚神疲乏力、动则气喘、畏寒怕冷实中夹虚高热伤津虚中夹实脾虚水肿,气虚血瘀真虚假实气血不足导致的闭经真实假虚大便不通导致的热结旁流要点二邪正盛衰与疾病转归1.正胜邪退:疾病好转和痊愈。

2.邪胜正衰:疾病恶化甚至死亡。

3.邪正相持:邪正势均力敌,相持不下,病邪稽留,病势处于迁延状态。

4.正虚邪恋:疾病处于缠绵难愈。

5.邪去正虚:邪气被祛除,正气被耗伤而虚弱,有待恢复的病理过程。

细目二阴阳失调要点一阴阳偏胜1.阳偏胜病机特点多表现为阳盛而阴未虚的实热性病理变化。

“阳胜则热”“阳胜则阴病”2.阴偏胜病机特点多表现为阴盛而阳未虚的实寒性病理变化。

“阴胜则寒”“阴胜则阳病要点二阴阳偏衰1.阳偏衰病机特点多表现为阳气不足,阳不制阴,阴相对偏盛的虚寒性病理变化。

2.阴偏衰病机特点多表现为阴液不足,宁静、滋养作用减退,阴不制阳,阳气相对有余的虚热性病理变化。

要点三阴阳互损阴阳互损,是指在阴或阳任何一方虚损的前提下,病变发展影响到相对的一方,形成阴阳两虚的病机。

要点四阴阳格拒1.阴盛格阳阴盛格拒又称格阳。

指阴寒偏盛至极,壅闭于内,逼迫阳气浮越于外,致使阴阳不相维系顺接,而相互格拒的一种病理状态。

中医基础理论:基本病机的概述

中医基础理论:基本病机的概述

基本病机,指机体对于致病因素侵袭或影响所产⽣的基本病理反应,是病机变化的⼀般规律,亦是其他系统病机和病证病机的基础。

⼈体由若⼲脏腑、组织、器官所组成,各脏腑组织器官在⽣理功能上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在病理变化上则⼜是相互影响的。

临床疾病,多种多样,其病变机理亦是⾮常复杂,不同的疾病和不同的证候,均有其特殊的病变机理。

但是,当我们对疾病的发⽣、发展过程进⾏剖析时,即会发现许多不同的病证,都有着某些共同的病理发展过程,在许多由于不同的致病因素所引起的千差万别的病理变化中,却存在着某些具有共考试⼤,站,收集同性的⼀般规律。

这就说明,患病机体对于各种不同致病因素的损害作⽤,都是以邪正盛衰和脏腑组织的阴阳、⽓⾎、津液代谢等的失调或障碍为基本病理发⽣反应的缘故。

⽽进⼀步研讨这些基本病理反应过程,对于把握疾病或病证的发展变化规律,从⽽更加有效地指导临床辨证论治,⽆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基本病机,主要包括邪正盛衰、阴阳失调、⽓⾎失常、津液代谢失常,以及疮疡、肿瘤等⽅⾯。

中医学基础——病机

中医学基础——病机

中医学基础——病机细目一邪正盛衰要点一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一)虚实病机1.实的病机:“邪气盛则实”主要是指以邪盛为矛盾主要方面的一种病理反应。

邪气盛,正气未衰。

2.虚的病机:“精气夺则虚”。

主要是指以正气虚损为矛盾主要方面的病理反应。

(二)虛实变化1.虚实夹杂(1)虚中夹实:是指以正虚为主,又兼夹实邪停留的病理变化。

如脾虚湿停、体虚感冒。

(2)实中夹虚:是指以邪实为主,又兼正气虚损的病理变化。

如热盛伤津2.虚实真假(1)真虚假实—“至虚有盛候”,是指疾病的本质为“虚”,但表现出“实”的临床假象。

如脾气虚弱出现腹满、腹痛。

(2)真实假虚——“大实有羸状”是指疾病的本质为“实”,但表现出“虚”的临床假象。

如热结肠胃症见面色苍白、四肢逆冷。

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细目二阴阳失调要点一阴阳偏胜1.阳偏胜:“阳胜则热”阳气偏亢,机能亢进,热量过剩的病理反映。

2.阴偏胜:“阴胜则寒”阴气偏盛,机能障碍或减退,产热不足,以及病理性代谢产物积聚的病理变化。

要点二阴阳偏衰1.阳偏衰:“阳虚则寒”阳气虚损,机能减退,产热不足的病理状态。

2.阴偏衰:“阴虚则热”机体的精、血、津液等物质亏耗,阴不制阳,导致阳气相对偏盛,机能虚性亢奋的病理状态。

要点三阴阳互损——阴阳两虚。

1.阴损及阳指由于阴液亏损,以致生化无源,阳气生化减少,或阳气无所依附而耗散,导致阳气不足,形成以阴虚为主的阴阳两虚证。

2.阳损及阴指由于阳气虚损,以致阴液的生化减少,导致阴液亏损,形成以阳虚为主的阴阳两虚证。

要点四阴阳格拒1.阴盛格阳—真寒假热证指阴寒极盛,逼迫阳气浮越于外,使阴阳之气不相顺接交通,出现真寒假热的一种病理状态。

2.阳盛格阴——真热假寒证是指邪热盛极,深伏于里,阳气被遏,不能外达,使阴阳之气不相顺接交通,形成真热假寒的一种病理状态。

要点五阴阳亡失1.亡阳指机体的阳气发生突然脱失,而致全身机能严重衰竭的一种病理状态。

2.亡阴是指由于机体的阴液发生突然脱失,而致全身机能严重衰竭的一种病理状态。

中医学基础理论病机

中医学基础理论病机
锻炼身体
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如太极拳、八段锦、散步等,以增强体质和 免疫力。
休闲放松
在闲暇时间进行放松活动,如听音乐、阅读、旅游等,以缓解身 心疲劳。
感谢您的聆听
Thank you for watching
研究方法
病机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观察法、实验法、文献研究法和临床调查法等。通过 观察患者临床表现、分析病理变化、查阅文献资料、开展实验研究等手段,揭 示疾病发生发展的内在机制。
02
病因学基础
外感六淫邪气
风邪
风为百病之长,易袭阳位,善行数变,风性 主动,为春季主气。
寒邪
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性凝滞,寒性收引, 为冬季主气。
心理疏导。
饮食有节,起居有常
合理膳食
饮食应多样化,营养均衡,避免 偏食、暴饮暴食等不良饮食习惯

定时定量
三餐要定时定量,避免过饥过饱, 损伤脾胃。
起居规律
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早睡早起, 避免熬夜、过度劳累等。
劳逸结合,适当锻炼增强体质
劳逸结合
在工作和生活中要注意劳逸结合,避免长时间处于高压状态。
病性
属虚寒证。
证候表现
胃痛隐隐,绵绵不休,喜温喜按,空腹痛 甚,得食则缓等。
病位
在脾胃。
06
预防措施与养生保健建议
顺应自然,避免外邪侵袭
四季养生
根据四季变化调整生活习 惯,如春季养肝、夏季养 心、秋季养肺、冬季养肾 。
环境适应
保持良好的生活环境,避 免长时间处于潮湿、寒冷 、炎热等不良环境中。
避免疫病
结石
结石是由体内湿热蕴结、气血瘀滞等 因素形成的病理性产物,可阻塞管腔 ,导致气血不通和脏腑功能受损。

最新中医学基础病机

最新中医学基础病机
津液:虚:多表现于:胃、大肠。 精:虚:多表现于:肾。 阴:虚:多表现于:肾、肝、肺、心、胃。 阳:虚:多表现于:肾、脾、心。
三 病变机制
1.人体内环境的变化——内生“五邪 2.脏腑(经络)功能的失调 3.生理物质的变化 4.病理产物的产生: 痰饮、水湿、瘀血
第三节 病程演变机理
一、病位传变 二、病性转化 三、疾病转归
一、病位传变
(一)表里出入 1、表邪入里 2、里病出表
一、病位传变
(二)内脏之间传变 1、形脏内外传变 2、
(1)乘侮传变 (2) 3、 4、腑与腑传变 5、三焦传变
(三)经脉传变
二、病性转化
(一)虚实转化 1、由实转虚 2、因虚致实
(二)寒热转化 1、由寒化热 2、由热转寒
机理:是由于病邪“从化”的结果。
(2)津液亏虚
㈤ 热(火)
1.病机特点 ①(火)热之性炎上
②(火)热易伤津耗气
③(火)热易生风动血
2.临床表现:阳热亢盛之症,伤津耗气之候…
3.形成机理 ①外热内侵 ②邪郁化火
实证
③情志过激化火
④阴虚生热
虚证
三 病变机理
2、脏腑(经络)功能的失调 ㈠ 脏腑功能的失调
1. 五脏失常 2. 六腑失常 3. 奇恒之府失常
(2)阳损及阴
4 (1) (2)阳盛格阴
5、阴阳亡失 (1)亡阳 (2)亡阴
三 病变机理
1、人体内环境的变化——内生“五邪” 2、脏腑功能的失调 3、生理物质的变化 4、病理产物的产生
1、人体内环境的变化——“内生五变”
P159 是指人体的生理物质与脏腑产生风、寒、湿、燥、 火(热)五(六)种不同特性的病理变化。又称“内生六淫 ”。为与外来六淫区别,称之为:内风、内寒、内湿、内燥 、内火(热)

中医学基础(病机)

中医学基础(病机)

发病一、发病原理1.正气、邪气的概念邪气:简称“邪”,泛指一切致病因素。

正气:简称“正”,指人正常的生理机能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各种维护健康的能力,包括自我调节、适应环境、抗病祛邪和康复自愈的能力。

2.发病原理①正气不足是发病的内在根据②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③邪正斗争的胜负决定发病不发病 正胜邪却则不病;邪胜正负则发病3.影响发病的因素①环境因素与发病②体质因素与发病体质的强弱决定发病与不发病体质类型决定对某些病邪的易感性体质类型决定疾病的证候类型③精神状态与发病病机一、邪正盛衰1.实证:含义:指邪气亢盛、正气未衰,以邪盛为矛盾主要方面的病理变化。

病机:邪气亢盛,正气未衰病理特点:亢盛、有余、不通形成原因:①外感病的初期或中期;②痰饮、食积、瘀血等滞留体内。

2.虚证含义:指正气不足,邪气不盛,以正虚为矛盾主要方面的病理变化。

病机:正气不足,邪气不盛病理特点:衰退、虚弱、不固形成原因:气、血、津液等物质的亏损,脏腑功能衰退,抗病能力低下。

见于疾病后期或久病耗伤。

3.虚实变化(1)虚实错杂形成原因: 邪气损正正虚实邪内生或复感邪气类型:虚中挟实:以正虚为主,兼有实邪停留或复感外邪实中挟虚:以邪实为主,兼有正气不足(2)虚实转化形成原因:邪气久留,大伤正气正气不足,变生实邪类型:由实转虚:实邪耗伤正气,邪去而正气大伤由虚转实:正气不足,推动、气化无力致痰湿水饮、瘀血(3)虚实真假类型:真虚假实:正气虚弱,推动无力 “至虚有盛候”真实假虚:邪气内阻,气血郁闭不能外达 “大实有羸状”4.邪正盛衰对疾病发展转归的影响正胜邪退:疾病好转或痊愈邪盛正虚:疾病恶化邪去正虚:多见于大病、重病的恢复期正虚邪恋:病程缠绵一、阴阳失调(一)阴阳偏盛1.阳偏盛含义:指机体在疾病过程中出现的一种阳偏盛,机能亢奋,产热过多,代谢亢进的病理状态。

病机:阳盛而阴未虚病理特点:热、动、燥成因:感受温热之邪,或感受阴邪,从阳化热情志内伤,五志过极化火过食辛辣或嗜酒气滞、血瘀、食积等郁而化热病机发展趋势:阳盛则阴病2.阴偏盛含义:指机体在疾病过程中出现的一种以阴气偏盛,机能障碍或减退,产热不足,以及阴寒性病理产物积聚的病理状态病机:阴盛而阳未虚病理特点:寒、静、湿成因: 感受寒邪过食生冷病机发展趋势:阴胜则阳病(二)阴阳偏衰1.阴偏衰含义:指机体在疾病过程中,阴液亏损,阴不制阳,导致阳相对亢盛、功能虚性亢奋的病理状态。

中医学基础教学课件:第八章 病机

中医学基础教学课件:第八章 病机
二、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 (三)邪气伤正的机理
1.导致生理功能失常 2.脏腑形质损害 3.体质类型改变
发病原理
三、影响发病的因素 (一)外环境与发病 (二)内环境与发病
第二节 基本病机
第二节
一、邪正盛衰
邪正盛衰,指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 机体正气的抗病能力与致病邪气之间相互斗争所 发生的盛衰变化。
(二)寒从中生
寒从中生,即内寒,是由于机体阳气不足, 不能制约阴,导致虚寒内生所产生的一类证候, 是脏腑临功能减退所致。临床表现具有冷、痛、 收引的特点。
(三)湿浊内生
湿浊内生,即“内湿”,多因脾胃运化水液 的功能失常,导致水湿停聚而产生。故《素问· 至真要大论》有:“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四)津伤化燥
(一)阴阳盛衰
1.阴阳偏盛 指人体阴阳双方中的某一方过 于亢盛,多由于外感病邪的侵袭而引起。
(1)阳偏盛 (2)阴偏盛
2.阴阳偏衰 指人体阴阳二气中某一方虚衰 不足的病机变化。
(1)阳偏衰 (2)阴偏衰
(二)阴阳互损
阴阳互损,指由于阴阳互根互用的关系,在 阴或阳任何一方虚损到一定程度后,病变发展影 响到相对的另一方,形成阴阳两虚的病机变化。 包括“阴损及阳”与“阳损及阴”。
气的失常,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气的生 化不足或耗散太过,形成气虚的病机变化;二是 气的某些功能障碍及气的运动失常,出现气滞、 气逆、气陷、气闭或气脱等气机失调的病机变化 。
1.气虚 2.气机失调
(二)血的失常
血的失常,一是因血液的生成不足或耗损过 多,致血的濡养功能减弱而引起的血虚;二是血 液运行失常而出现的血瘀或出血等病机变化。
第八章 病机
2 基本病机
发病原理
第一节

中医病机—基本病机(中医学课件)

中医病机—基本病机(中医学课件)

二、阴阳失调
4、阴阳格拒
阴阳格拒:是在阴阳偏盛的基础上,由于阴阳双方相互排斥而出现寒热真 假病变的一类病机。包括阴盛格阳和阳盛格阴。 《医学正传》:“假热者,水极似火,阴证似阳也”。
“假寒者,阳证似阴也”
二、阴阳失调
4、阴阳格拒
1)阴盛格阳:又称格阳,是指阳气极端虚弱,阳不制阴,偏盛之阴盘踞于内, 逼迫阴阳之间不相维系,相互格拒的一种病理状态。
三、气血失常
(二)血的失常 1、血虚:是指血液不足,血的濡养功能减退的病理状态。
三、气血失常
(二)血的失常 2、血运失常 (1)血瘀:是指血液运行迟缓或瘀滞不畅的病理状态。
三、气血失常
(二)血的失常 (2)血热是指血分有热,使血液运行加速或血液妄行的病理状态。
三、气血失常
(二)血的失常 (3)血寒是指血脉受寒,血流滞缓,乃至停止不行的病理状态
《素问·通评虚实论》:“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
一、邪正盛衰
(一)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
1、实的病机
邪气盛则实
含义 主要指邪气亢盛,是以邪气亢盛为矛盾主要方面的一种病理状态。
特点 形成 表现
邪气较盛,正气未衰,正邪斗争剧烈的一系列证候。
外感六淫初、中期,或痰、食、血、水滞留体内的内伤病。一般多见于疾病 的初期或中期。 痰涎壅盛、食积内停、水湿泛滥、瘀血内阻、以及体质壮实,精神亢奋,壮 热烦躁、声高气粗、疼痛拒按、二便不通、脉实有力。
2、阴阳偏衰
二、阴阳失调
二、阴阳失调
2、阴阳偏衰 2)阴偏衰:即阴虚。是指人体阴气不足,因而出现燥热、升动和化气太过等阳 气偏亢的病理状态。
特点:阴不制阳,阳相对亢盛的“虚热证”。
机理:
临床特点:以肝肾阴虚为主,尤以肾阴虚最为重要。 病机趋向:“阴虚则热”:虚而有热,以虚为主;

中医基础病机

中医基础病机

基本病机
邪正盛衰、阴阳失调 精气血津液代谢失常
系统病机
外感热病病机、脏腑、经 络、形体官窍病机
症状病机 疾病传变 病证病机
疼痛病机、发烧病机、眩 晕病机
六经病机、卫气营血病机 和三焦病机
感冒旳病机、哮喘病病机
中医病机学说旳特点
整体观
辩证观
立足整体联 络旳病理观
以整体联络和运动 变化观点认识和研 究疾病
(3)特点: 血液亏虚,功能减退
(4)体现: 面白无华或面色萎黄 唇、舌、爪甲色淡白无华 月经量少,甚至经闭 头目眩晕、四肢麻木、脉细 心悸失眠、多梦、健忘 视物昏花、两目干涩
7.血瘀:
A、含义:血液运营缓慢或不流畅,甚至血液 停滞瘀结旳病 理变化。
B、成因: 气虚、气滞、血寒、血热或外力挫伤,使血
1、含义:阴液亏损较甚,累及阳气化生不足,或阳气无 所依附而耗散,出目前阴虚旳基础上,又造成了阳虚, 形成以阴虚为主旳阴阳两虚病理状态。
2、病机特点:阴液不足,则阳气无以化生,即“独阳不 长”。
3、临床体现:虚热与虚寒之象并见,但以虚热为主。
6.阳损及阴
1、含义:阳气虚损日久,无阳则阴无以生,累及阴液化 生不足,从而在阳虚基础出现上又造成了阴虚,形成 以阳虚为主旳阴阳两虚病理状态。
4.气逆
含义:气旳上升太过,下降不及,或脏
腑之气逆乱不顺旳病理状态。
情志内伤
成因 饮食寒温不适 痰浊壅阻
特点 气机逆乱不顺
肺气上逆:咳逆上气。
体现
胃气上逆:恶心、呕吐、嗳气 肝气上逆:头痛、头胀、面红目 赤、甚至咯血吐血、昏厥。
含义 气虚升举无力,反而下降旳一类
病理状态。
成因
5.气陷
素体虚弱 久病耗伤脾气

中医药理论基础病机

中医药理论基础病机

▪ 主要内容
基本病机——邪正盛衰、阴阳失调、精气血津液失常 系统病机——经络、脏腑病机等 疾病病机——六经病机、卫气营血病机、三焦病机等 病证病机——感冒、哮证、痰饮等的病机 症状病机——疼痛、发热、健忘等的病机
▪ 近几十年新病机理论 :病机层次说、痰瘀同源
说、体质病机说等。
基本病机
▪ 邪正盛衰 ▪ 阴阳失调 ▪ 精气血失常 ▪ 津液代谢失常 ▪ 内生“五邪”
肾元之气虚则生长发育迟缓,生殖功能低下,生理功能减弱。
▪ 同时,阴阳失调又是脏腑、经络、营卫、气 血等关系失调,以及表里出入、上下升降等 运动失常的概括。
▪ 表现:主要为阴阳偏胜、阴阳偏衰、阴阳互 损、阴阳格拒、阴阳转化和阴阳亡失。
阴阳偏胜
▪ 含义:指人体阴阳双方中的某一方的病理性 亢盛状态。
阴胜则寒(实寒)
阴胜则阳病
▪ 表现
转归
阳胜则热(实热)
阳胜则阴病
▪ 转归:为疾病向好转或痊愈发展的最常见的 转归。
邪胜正衰
▪ 含义:邪气亢盛,正气虚弱而抗邪无力,疾病向恶 化、危重、甚至向死亡转归的一种病理变化。
▪ 形成: 受邪机体正气愈虚,病势急重,无力抗邪 ; 病邪愈盛,毒力愈强,生理功能衰惫,病情趋向
恶化,阴阳离决如“亡阴”、“亡阳”。 ▪ 转归:邪盛正虚,正不敌邪,病势恶化,甚至死亡。
邪热炽盛伤阴
阴气耗竭
▪ 形成 邪热然严重衰竭
▪ 特点:全身属阴的功能都会衰竭,而以宁静、滋润与内守 功能衰竭最明显。
▪ 表现:烦躁不安、口渴欲饮、气喘、手足虽温但大汗欲脱、 脉数疾等
精的失常
先天之精 水谷之精
▪精
生殖之精 脏腑之精 精虚
▪ 精的失常
精瘀

中医基础理论课件7病机教学资料

中医基础理论课件7病机教学资料
气脱
[概念]指气不能内守,大量外逸,导致全身 功能衰竭的病理状态。
[原因] 正不敌邪 慢性消耗 大吐、下、泻
[临床表现] 面色苍白、大汗淋漓、精神萎靡、 目闭口开、手撒、二便失禁、脉微欲绝。
2 血失调
血虚
肺 脾 肾 肝 三焦 膀胱
津 液 代 谢 障 碍
肺不行水
脾失健运
肾不主水
肝失疏泄
水道不通
气化不利
湿浊困阻
痰饮凝聚
水液贮留 (水肿)
津液的输布排泄障碍导致的病证: 1.湿浊困阻:病位主要在脾。 2.痰饮凝聚:病位主要在肺、胃、心窍。 3.水液贮留:全身水肿,病在肺脾肾肝。
阴阳互损
阴损及阳 阴虚较重,无阴则阳无以生 阳损及阴 阳虚较重,无阳则阴无以化
阴 阳 两 虚
阴阳格拒
· 阴和阳的一方偏胜至极,或阴和阳的一方极端虚弱,双方盛衰悬殊,盛者踞于内,将另一方格拒于外,迫使阴阳之间不相维系,从而出现真寒假热、真热假寒等复杂病理现象。 阴阳之气不相顺接
外邪乘虚而易袭人体 正虚 无力祛邪外出,邪气入里 病情迁延不愈---后遗症
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 影响发病的性质、类型和特点。 影响病情和病位、预后。 在一定的条件下,邪气起主导作用。
二、 基本病机
[概念]
病机: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机理。
第二节 病机
一、发病原理 正与邪的涵义和作用 正气:是指人体的各种生理功能,及其对外界的适应能力、抗邪和康复能力。
邪气的涵义 邪气:泛指体内外各种致病因素。
正邪在发病中的作用 正气不足是发病的内在根据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素问•刺法论》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素问•评热病论》
血瘀
[概念]是指血液的循行迟缓,流行不畅,甚则血液停滞的病理状态

基础中医学教学资料-第八章病机2015.11

基础中医学教学资料-第八章病机2015.11

表实里虚 里实表虚 上实下虚 下实上虚
(2)虚实真假:指在某些特殊情况下,疾病的临 床表现可见与其病机的虚实本质不符的假象。
真实假虚
真虚假实
真实假虚:指病机的本质为“实”,但表现出
“虚”的临床假象。
“大实有羸状”
一般是由于邪气亢盛,结聚体内,阻滞经络,
气血不能外达所致。
如热结胃肠的里热炽盛证、 小儿食积而出现的腹泻, 妇科瘀血内阻而出现的崩漏下血等。
临床表现:壮热、烦渴、面红、目赤、尿黄、 便干、苔黄、脉数等。
病情发展:
实热证
实热兼 阴亏证
虚热证
1.阴偏胜(阴盛)
指机体在疾病过程中出现阴气偏盛,功能抑制, 热量耗伤过多,病理性代谢产物积聚的病理状态。
病机特点:阴盛而阳未虚——实寒证。
形成原因: 感受寒湿阴邪, 过食生冷,寒邪中阻。
临床表现:形寒、肢冷、蜷卧、舌淡而润、脉迟等。
第一层次:基本病机
指机体对于致病因素侵袭所产生的最基本的病 理反应。病邪作用于人体,正气奋起抗邪,而形成 正邪相争,破坏了人体阴阳的相对平衡,必然引起 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精气血津液的病变, 从而产生全身或局部的多种多样的病理变化:
v 邪正盛衰
v 阴阳失调
v 精气血津液失常
第二层次:
虚证与实证的鉴别
3.虚实变化
邪气亢盛,正气不虚
——实证
正气亏虚,邪气不盛
——虚证
邪气亢盛,正气亏虚
——虚实错杂证
(1)虚实错杂:是指在疾病过程中,邪盛
和正虚同时存在的病理状态。
实中夹虚:指病理变化以邪实为主,又兼 有正气虚损的病理状态。如热盛阴伤证。
虚中夹实:是指病理变化以正虚为主,又 兼有实邪为患的病理状态。如脾虚湿滞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脉痹阻
心痛剧烈
胸前憋闷
在特殊情况下,可出现病变的本质和现象不相一致的 情况。
• 真实假虚:本质为实性病变,由于邪气深结不散,气 血郁积于内,经络阻滞,气血不能通达于外,而出现 四肢逆冷,面色不华等似虚非虚的假象。
• 真虚假实:本为虚性病变,由于正气虚弱,推动无力, 机能活动失于鼓动而出现腹胀、喘满等等似实非实的 假象。
(一)阴阳偏胜 (二)阴阳偏衰 (三)阴阳互损 (四)阴阳格拒 (五)阴阳亡失
(一) 阴阳偏胜
阴阳偏胜,指阴邪或阳邪过于亢盛的病理状态, 属于“邪气盛则实”的实性病理。
1.阳偏胜
阳偏胜,即是阳盛,是指机体在疾病过程中所表现的一 种以阳气偏盛,机能亢奋,热量过剩的病理状态。 病机特点:阳盛而阴未虚的实热性病理变化。 形成阳偏胜的原因: (1)感受阳热邪气,或虽外感阴邪,但从阳化热 (2)由于情志内伤,五志过极而化火 (3)因痰湿、瘀血、食积等郁久化热
之机括”,含有疾病之关键的意思。由于病机 是用中医理论分析疾病现象,从而得出的对疾 病内在、本质、规律性的认识,是防治疾病的 依据,所以受到历代医家的极大重视。
基本病机,是指机体在致病因素作用下所产生 的基本病理反应,是疾病发生后病变本质变化 的一般规律,也是其他各种病机的基础。
基本病机主要包括邪正盛衰、阴阳失调、气血 津液失常,以及“内生五邪”等。
2.邪胜正衰
正气衰弱,抗邪无力;或由于邪气过于强盛, 严重损伤正气,病情恶化。
若进一步发展,正气大衰,邪气独盛,阴阳离 决,则死亡。
外感热病过程中,“亡阴“、“亡阳”的病理 改变。
3.正虚邪恋
疾病后期,正气已虚,邪气未尽,正气一时无 力驱邪,邪气留恋不去,病势缠绵的一种转归。
这种转归常常是许多疾病由急性转为慢性,日 久不愈,反复发作,或留下某些后遗症的主要 原因之一。
“阳胜则热” ——壮热,面赤,烦躁,口渴,脉数
“阳胜则阴病”——口舌干燥,小便短少,大便燥结
“重阳必阴” (热极生寒)即是指由阳转阴,乃阳气亢盛 至极,病变性质由阳(热)转化为阴(寒)。如某些热 性病,初起见高热,口渴等一派邪热亢盛的表现,由于 热毒过盛,可突然出现体温下降,四肢厥冷,冷汗淋漓 等阴寒性的危重征象。
外邪犯肺,正气素虚,或治疗不彻底,发展成 为慢性咳喘病。
4.邪去正虚
多见于急、重病的后期。
– 邪气亢盛,正气受到较重的损伤 – 治疗措施过于峻猛,如大汗、大下等,邪气虽被驱除,
但正气亦已大伤 – 素体虚弱,大病之后正气虚弱更甚
二、阴阳失调
阴阳失调,即阴阳消长失却平衡协调的一种病理状态。 是指在疾病过程中,由于各种致病因素的影响及邪正之 间的斗争,导致机体阴阳的相对平衡状态遭到破坏,表 现以寒、热为主要特征的病理变化。
一、邪正盛衰
邪正盛衰,是指在疾病过程中,致病邪气与机 体抗病能力之间相互斗争所发生的盛衰变化。
任何疾病的发展演变过程,从一定意义上说, 也就是邪正斗争及其盛衰变化的过程。邪正斗 争的消长盛衰,不仅关系到疾病的发展与转归, 同时还决定着疾病的虚实病理变化。
(一)邪正盛衰与病邪出入
1.表邪入里 指外邪侵犯人体肌表之后,病邪由表传里,影 响脏腑气血的病理演变过程。 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
第二节 基本病机
【目的要求】
1.掌握邪正盛衰病机的概念及其与虚实变化和疾 病转归的关系。
2.熟悉阴阳偏胜、偏衰与疾病寒热变化的基本病 机。
3.熟悉精气血津液失常所产生的各种基本病机的 含义与机理。
4.了解“内生五邪”的概念及所产生的具体病机。
病机的概念与重要性
病机即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的机理。 “病机”二字,前人释为“病之机要”、“病
• 虚性病机多见于疾病后期,以及多种慢性疾病 的病理过程之中。
2.虚实变化
邪正的消长盛衰,不仅可以产生比较单纯的虚 或实的病理变化,而且在某些病程较长、病情 复杂的疾病中,还会出现虚实之间的多种变化, 主要有虚实夹杂、虚实转化及虚实真假。
凡邪气过盛而损及正气,或正气本虚而致实邪内生 或复感邪气者,可致“虚实夹杂”性病变。
(三)邪正盛衰与疾病转归
邪正双方在其相互斗争的过程中所产生的消长 盛衰变化,对疾病的转归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1.正胜邪退 2.邪胜正衰 3.正虚邪恋 4.邪去正虚
1.正胜邪退
正气充盛,抗邪有力,驱除病邪;或及时正确 治疗,正气渐复,疾病痊愈。
风寒感冒,病邪在表,正气能抗邪外出,若及 时予以解表宣肺的治疗,则病邪驱除,正气修 复即告痊愈。
• 实中夹虚:以邪实为主,兼有正气不足。
实热伤津,出现高热,烦渴,尿少,齿舌干燥
• 虚中夹实:以正虚为主,兼有痰饮、水湿、瘀血、 宿食等实邪停留,或复感邪气。
脾阳虚衰,水湿内生,而见食少神疲,四肢不温,腹胀水肿
虚实夹杂性病变,由于病邪所在的部位、层次不同, 正气亏损的程度各异,可以表现为表虚里实、表实 里虚、上实下虚、上虚下实等。
•由实转虚:先有实邪为病,继而耗伤正气,邪气虽
去而正气大伤,病变可转化为以正虚为主的虚性病理。
湿邪伤人,耗伤脾胃阳气
运化无力,清气不饮食
便血
•因虚致实:先有正气不足,因推动、气化无力,而
后内生痰饮、水湿、瘀血等病理产物积聚于体内,则
可转化为以邪实为主的实性病理。
心阳不足,运血无力,血行迟滞
感邪较重,或邪气的致病性较强。 机体正气较虚,抗邪无力。
2.里邪出表 指病邪原本在脏腑较深的层次,由于邪正斗争, 病邪由里透达于表的病理过程。
大都是由于正气渐复,抗邪有力
(二)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
1.虚实病机
• 实性病机,主要是指邪气亢盛,正气未衰,以 邪盛为矛盾主要方面的一类病理变化。
• 正邪激烈相争,病理反应强烈,并表现一系列 以亢奋、有余、不通为特征的实性病变。如壮 热,狂躁,声高气粗,腹痛拒按,痰涎壅盛, 二便不通等
• 实性病机多见于外感病的初期和中期,或由于 痰、食、水、饮、瘀血等滞留于体内所引起的 疾病。
• 虚性病机,主要是指正气不足,邪不太盛,以 正气亏虚为矛盾主要方面的一类病理变化。
• 邪正相争无力,难以出现剧烈的病理反应,从 而表现出一系列以衰退、虚弱、不固等为主要特 征的虚性病变。如神疲乏力,动则气喘,自汗出, 畏寒肢冷,面容憔悴、身体消瘦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