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早发性帕金森综合征致病基因的突变分析

合集下载

帕金森病是什么?帕金森病相关致病基因概述

帕金森病是什么?帕金森病相关致病基因概述

帕金森病是什么?帕金森病相关致病基因概述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 PD)又称震颤麻痹,是继阿尔兹海默病之后的第二大类神经系统变性疾病。

临床表现以静止性震颤、肌强直、运动迟缓、姿势步态异常等运动症状和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睡眠障碍、精神障碍、感觉障碍等非运动症状为主要特征。

在 PD 的发病因素中,遗传基因已成为国内外 PD 学者们研究的热点,其帮助人们打开了诊疗 PD 的新思路。

以下简述一些重要PD相关致病基因,供您参考。

♦α-synuclein主要在神经系统中表达,是PD病人Lewy体的重要组成成分。

α-synuclein基因主要有Park1和Park4两种被发现与PD密切相关。

Parkin基因又称Park2基因,Parkin基因突变是所有已知的隐性遗传性PD中最常见的原因,也是早发型PD最常见的原因。

♦Uch-L1 基因又名 Park5 基因,该基因的突变常导致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 PD。

♦Pink1基因即Park6基因,Pink1是众多PD 相关基因中首次且唯一将线粒体功能障碍与 PD的发病机制联系起来的蛋白。

♦DJ-1基因即是Park7基因,其致病机制可能是突变后导致Dj-1蛋白水平下降,从而减弱了机体清除氧自由基功能,最终使氧化物质对神经元细胞的损伤增加。

♦Lrrk2基因也就是Park8基因,现在在PD病人中已经发现有100多种Lrrk2突变,已证实约有20多个突变位点与PD相关,而且不同的突变位点位于不同结构域,具有明显的区域和种族差异性。

Lrrk2基因突变可引起其蛋白的激酶活性上升与细胞凋亡,从而发挥毒性作用导致 PD 的发生。

♦Atp13a2基因又称Park9基因,该基因的突变有多样性,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跨膜结构域,进而导致溶酶体的降解并形成毒性聚集体,诱导了黑质的变性和PD的发生。

♦Gigyf2基因即Park11基因,目前研究得较多的是关于此基因的突变,至于该蛋白的具体功能尚未完全清晰,有待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解析帕金森病的遗传风险因素

解析帕金森病的遗传风险因素

解析帕金森病的遗传风险因素帕金森病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

然而,研究表明,遗传风险因素在帕金森病的发展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对帕金森病的遗传风险因素进行详细解析。

一、帕金森病基因突变帕金森病的遗传风险与多个基因的突变相关。

其中最常见的突变是LRRK2基因和GBA基因。

LRRK2基因突变的患者约占帕金森病患者的5-10%,GBA基因突变则更常见,约有15-20%的帕金森病患者携带这一突变。

二、LRRK2基因突变与帕金森病LRRK2基因突变是帕金森病中一种主要的遗传风险因素。

该基因突变可导致患者产生过量的LRRK2蛋白,进而引起神经元的损伤和死亡。

LRRK2基因突变的帕金森病通常出现于晚年,且具有家族性聚集的特点。

三、GBA基因突变与帕金森病GBA基因突变也是帕金森病的重要遗传风险因素之一。

GBA基因编码胞质酸酶酶活化剂葡萄糖苷酶,该酶参与溶酶体内葡萄糖苷脂代谢的正常过程。

GBA基因突变导致酶活性下降,进而影响溶酶体功能,引发帕金森病的发生。

四、其他帕金森病相关的基因突变除了LRRK2和GBA基因外,还有其他基因的突变与帕金森病的发生有关。

例如,SNCA基因、PARK2基因和PINK1基因等,这些突变也被广泛认为与该疾病密切相关。

五、环境与遗传相互作用除了遗传因素外,环境因素在帕金森病的发生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研究发现,某些环境暴露因素如农药、重金属等可能与帕金森病的遗传易感性相互作用,进一步增加了患病风险。

六、遗传咨询与预防鉴于遗传因素在帕金森病中的重要作用,遗传咨询对于高风险人群和已患者的家属是至关重要的。

通过遗传咨询,人们可以了解自己是否携带相关基因突变,及时采取预防措施,减少帕金森病的发生。

结语综上所述,帕金森病的遗传风险因素在其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

基因突变如LRRK2、GBA等与帕金森病密切相关,而环境与遗传的相互作用也进一步增加了患病风险。

通过了解遗传风险因素,进行遗传咨询和预防措施的采取,有望减少帕金森病的发生和进一步发展。

帕金森病的病因与基因治疗进展

帕金森病的病因与基因治疗进展

帕金森病的病因与基因治疗进展引言: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 PD)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主要特征为缓慢进行性肌张力障碍、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和姿势平衡困难。

虽然这种疾病在人类中已有数百年的历史,但其具体的发生机制尚不完全清楚。

近年来,基因治疗作为一种新兴的治疗方式逐渐得到了人们的关注和探索。

本文将从帕金森病的遗传学背景和相关基因突变开始,介绍帕金森病的主要发生机制,并探讨目前基于基因治疗方面取得的进展。

一、帕金森病遗传学背景A. 遗传风险与家族聚集帕金森病既有遗传成分也有环境因素影响,在遺傳角度上許多相關家系調查表明存在明显家族聚集现象,并揭示了该类家庭群体中带有帕金森病的个体患病风险明显增加。

已发现几个家族性帕金森病相关基因,如α-突触核蛋白(SNCA)、銀通道結合蛋白缺乏1(PARK2)和PTEN诸如此类的定位或功能效应突变。

B. 单基因遗传性PD有关帕金森病的许多研究都集中在单基因遗传性PD上。

其中最常见的是突触核蛋白突变的机制,该突变导致SNCA杂聚聚集以及与PD发展紧密相关的神经元死亡。

另一个重要的基因是使细胞能够迅速去除氧化突变并恢复红细胞功能的PINK1和Parkin,它们之间有密切的相互作用。

此外,该学科还发现了其他一些罕见但严重影响个体生活质量帕金合围疾哤pRAINesnan Syndromes-Park7,TRUtDNC25,TFT,pINKld,并装描述了其他少数人可能发挥作用的靶分子。

二、帕金森病主要发生机制A. α-突触核蛋白聚集与细胞毒性α-突触核蛋白,作为主要神经元内亲汇动物 纤K款显著增加;如果这个副本数更多,则帕金森病的发病年龄更早。

其以不同形式和程度聚集成淀粉样结构,如α-突触核裂解产物和未成熟蛋白,有毒性和致命性。

B. 氧化应激与线粒体功能失调大量证据表明氧化应激和线粒体功能障碍在帕金森病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不同基因异常、环境因素以及年龄等因素可能导致线粒体DNA损伤、呼吸链受损、ATP合成受到影响,进而引发细胞能转分解和缺色酱酶神经元。

帕金森病相关基因的聚类分析研究的开题报告

帕金森病相关基因的聚类分析研究的开题报告

帕金森病相关基因的聚类分析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与意义帕金森病是一种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可引起运动失调、肌肉僵直、震颤和姿势不稳等症状。

目前世界上已有数百万人患有帕金森病,而且其患病率逐年上升。

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基因组学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帕金森病的病因主要与基因有关,其中包括 GBA、SNCA、LRRK2、PARK7、PINK1 等多个基因突变与帕金森病密切相关。

为了深入研究帕金森病发病机制,揭示其相关基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需要对这些基因进行聚类分析,以便对基因进行分类、归纳和分析,从而为研究帕金森病的发病机制提供理论基础和实验依据。

因此,对帕金森病相关基因的聚类分析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广泛的应用前景。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本研究旨在对帕金森病相关基因进行聚类分析,探索其相互作用关系,并进一步对这些基因的功能和调节机制进行研究,为帕金森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具体内容和方法如下:1. 收集帕金森病相关基因的信息,建立基因数据库,包括基因名称、功能、突变类型和相关疾病等信息。

2. 基于已有的数据,采用聚类分析方法对帕金森病相关基因进行分类和分析,包括单目标、双目标和多目标聚类分析,以及在不同聚类算法下的结果比较和综合分析。

3. 分析不同基因或基因组的相互作用关系,探索其调节机制和功能特点,并结合临床数据对结果进行验证和分析,验证聚类分析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4. 通过分析基因芯片或 RNA-seq 数据,探索帕金森病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和调控网络,以及在不同发病期间的表达谱差异。

三、研究进展和挑战目前已有许多研究报道了帕金森病相关基因的突变和表达变化,但是对这些基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和聚类分类的研究仍然比较有限。

此外,基因突变的多样性和表达水平的差异性也给研究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因此,在进行研究的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不同基因之间的相互影响和调节机制,寻找最佳的聚类分析算法,同时结合各种数据分析方法,以提高研究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遗传基因与帕金森病的相关性探究

遗传基因与帕金森病的相关性探究

遗传基因与帕金森病的相关性探究帕金森病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其主要症状包括震颤、肢体僵硬和运动失调。

对于帕金森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一直存在许多研究。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遗传基因在帕金森病的发生发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一、遗传基因的发现帕金森病的遗传基因最早是通过家系研究发现的。

1997年,基因编码α-突触核心蛋白(alpha-synuclein)的SNCA基因突变与帕金森病的遗传相关性首次得到证实。

随后,多个其他基因突变也被发现在帕金森病患者中普遍存在,如parkin基因、LRRK2基因、PINK1基因和DJ-1基因等。

通过研究这些帕金森病相关基因的功能,科学家们逐渐揭示了它们在细胞中的作用机制。

例如,alpha-synuclein基因突变会导致α-突触核心蛋白聚集形成伴有神经毒性的沉积物,从而破坏神经细胞中的正常功能。

这些发现不仅帮助我们理解帕金森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也为日后的治疗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

二、遗传基因的传播方式帕金森病的遗传方式可以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或线粒体遗传等多种形式。

其中,LRRK2基因突变是帕金森病最常见的遗传类型之一,其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研究表明,大多数帕金森病与LRRK2基因突变有关的患者来自于一个患有该突变的亲属。

这种遗传方式使我们能够预测患者的风险,并为进一步的遗传咨询提供了依据。

三、遗传基因与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尽管已有一些已知的帕金森病相关基因,但仅仅依靠基因突变并不能完全解释帕金森病的发生。

这表明环境因素在帕金森病的发展中也起着重要作用。

有研究发现,某些农药、重金属等物质暴露和吸烟等环境因素与帕金森病的发生有关。

此外,遗传基因与环境因素之间存在相互作用。

例如,具有特定基因突变的个体可能对环境因素更敏感,从而更易罹患帕金森病。

这些研究结果提示,帕金森病的发生是遗传和环境因素的综合作用结果。

四、基因疗法的前景随着对遗传基因与帕金森病相关性的进一步研究,科学家们开始探索基因疗法在帕金森病治疗中的应用。

帕金森病的遗传和家族性

帕金森病的遗传和家族性

帕金森病的遗传和家族性帕金森病是一种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常见于中老年人群。

虽然其发病原因尚不完全清楚,但遗传和家族性因素被认为是导致该病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本文将探讨帕金森病的遗传机制,并分析家族性遗传对病发的影响。

一、帕金森病的遗传机制1. 突变基因的发现以往的研究表明,突变基因与帕金森病的发生密切相关。

最早被发现的突变基因是SNCA基因,该基因编码α-突触核蛋白,突变可能引发毒性蛋白的沉积,从而导致神经元的死亡。

此外,还有多个突变基因被发现与帕金森病发生相关,例如LRRK2、Parkin、PINK1等。

2. 环境与基因的相互作用虽然有一定的遗传倾向,但大部分帕金森病患者并无家族史。

这提示环境因素与遗传因素在疾病发生中可能相互作用。

例如,长期接触有毒金属物质、农药等环境因素可能增加帕金森病的发病风险,尤其是对于具有遗传易感基因的人群来说。

二、家族性遗传对帕金森病的影响1. 帕金森病的家族聚集多项研究发现,帕金森病在某些家庭中呈现出聚集的现象,即多个家庭成员患有帕金森病。

这种情况可以解释为家族性遗传的存在,即患者遗传了某些易感基因,从而增加了患病的可能性。

2. 遗传与发病风险帕金森病的遗传方式包括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和X染色体遗传。

家族性帕金森病患者往往具有特定的基因突变,进而影响疾病的发生率。

例如,LRRK2基因的突变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相关,且变异型LRRK2蛋白在帕金森病的发病中起到重要作用。

3. 预测与家族遗传咨询家族性遗传的帕金森病患者及家属具有较高的疾病发病风险。

相关研究通过基因测序技术,已经可以对可能患病的个体进行预测。

这种个体遗传风险评估可作为个体预防和处理的依据,并为患者及家属提供家族遗传咨询,以减少遗传风险或进行早期干预。

三、帕金森病的治疗策略1. 药物治疗目前,帕金森病的治疗主要通过药物控制病情进展。

常用的药物包括多巴胺受体激动剂、COMT抑制剂等。

对家族性帕金森病患者来说,在治疗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遗传因素的影响,以选择适合的药物和剂量,以及避免可能产生不良反应的药物。

帕金森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帕金森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帕金森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帕金森病是一种神经退行性疾病,主要由于脑部黑质损伤而引起。

然而,其具体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至今还没有完全明确。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帕金森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一、遗传因素许多研究表明帕金森病与遗传因素之间具有一定的关联。

部分患者患有家族性帕金森病,其病因主要与突变的遗传基因有关。

例如,突变的α-突触核蛋白(SNCA)基因能够导致蛋白质聚集和神经细胞的损伤。

此外,LRRK2、PINK1、DJ-1等基因的突变也被认为与帕金森病的发生有关。

二、环境因素环境因素也被认为是导致帕金森病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一些研究发现,长期暴露于某些有毒物质,如农药和有机溶剂等,会增加帕金森病的风险。

此外,铅、汞等重金属元素的暴露也可能对帕金森病的发生起到一定作用。

三、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氧化应激是帕金森病发生的另一个重要机制。

在疾病发展过程中,自由基的产生和清除失衡,导致细胞内氧化应激程度增加,进而引发神经细胞的损伤和死亡。

此外,炎症反应也在帕金森病的病理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

炎症反应引起的神经炎症因子释放,可以引发线粒体功能障碍和神经毒性。

四、线粒体功能障碍线粒体是细胞内的能量生产中心,维持神经细胞正常功能所必需。

帕金森病的发病机制中,线粒体功能障碍被认为是一个关键环节。

线粒体的DNA损伤、线粒体复合物的异常活性等都可能导致线粒体功能障碍。

线粒体功能障碍引起的能量供应不足和氧化应激,会使神经细胞逐渐受损。

五、神经传导和突触损伤帕金森病的发病机制中,神经传导和突触损伤也扮演着重要角色。

突触是神经细胞之间传递信号的关键结构,而黑质是大脑中含有多巴胺神经元的区域。

帕金森病患者脑部黑质区域的神经元受损,导致多巴胺的合成和释放减少,从而影响神经传导。

综上所述,帕金森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可能与遗传因素、环境因素、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线粒体功能障碍以及神经传导和突触损伤等多个因素相关。

然而,对于病因和发病机制的研究还需要进一步的深入探索,以便为帕金森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更多的理论依据和治疗策略。

帕金森病parkin基因的突变分析

帕金森病parkin基因的突变分析

图!
H0/2+1 基因第 C T ? 外显子缺失突变, 4 T J 为不同患
者, R 为 &W3’67 ; RPH X
缺失, 恰为遗传方式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发病年龄为 其临床症状与散发性 &’ 相一致, 缺失 JD 岁的患者, 例数占家族性 &’ 总例数 4J5?S (图 4、 表 4) 。 <,
!"#$%&’& () *+, -#./’" 0,", 1,$,*’(" 23*#*’("& ’" 4+’",&, -#*’,"*& 5’*+ 6#./’"&("7 & 1’&,#&, !"#$ %&’()*,+,- .’/’0 ,1"# 2’0/’*03 , &4 *5 6 7&8*94:&04 ;< #&=9;5;3> , 2’*03>* ?;(8’4*5 , @);030*0 -0’A&9(’4> , B)*03()* %!"""&,48+,( 【!8&*.#9*】 :8;,9*’<, 49()+:; ’()*+, <=,= >=9=?+@, AB?(?+@,C (? =D@,C # ?@ 0 +, 48+,=C= ’(?+=,?C E+?8 -()*+,C@,F C >+C=(C=( -.) (,> (,(9;G= ?8=A ?@<=?8=) E+?8 ?8= H9+,+H(9 :=(?B)=C @: -.I =,*+(1& .23 E(C =D?)(H?=> :)@A ’=)+’8=)(9 J9@@> @: ## C’@)(>+H -. ’(?+=,?C (,> 1 :(A+9+(9 -. ’(?+=,?CI .=9=?+@, AB?(?+@,C @: ’()*+, <=,= E=)= +>=,?+:+=> J; -45 (A’9+:+H(?+@, (,> (<()@C= <=9 =9=H?)@’8@)=C+CI K8= H9+,+H(9 >(?( E=)= (,(9;G=> ?@<=?8=) E+?8 ?8= (J@L= +,:@)A(?+@,I >,&3$*& M: ?8= ## C’@)(>+H -. ’(?+=,?C,! 8(> =D@,C 7 (,> 0 >=9=?+@,,6 8(> =D@, 0 >=9=?+@,I K8= (<= @: @,C=? E(C %1,%&,7" )=C’=H?+L=9;I N, ?8= 1 :(A+9+(9 -. ’(?+=,?C ,! 8(> =D@, 7 >=9=?+@,I K8= +,8=)+?(,H= ’(??=), +, ?8+C ’(?+=,? E(C (B?@C@A(9 )=H=CC+L= (,> @,C=? @: ?8= ’(?+=,? E(C 1" I 399 @: ?8= ’(?+=,?C E8@ 8(> ’()*+, <=,= >=9=?+@, AB?(?+@,C 8(> ?)=A@),)+<+>+?; (,> J)(>;*+,=C+(,JB? (?8=?@C+C E(C ,@? :@B,>I N, % (,> 1, E=)= ,@? :@B,>I 4("9$3&’(" K8=)= ()= >=9=?+@, (>>+?+@,,>=9=?+@, AB?(?+@,C @: ’()*+, <=,= (? =D@,C #, AB?(?+@,C @: ’()*+, <=,= (? =D@,C 7 (,> 0 +, 48+,=C= -. ’(?+=,?CI 【?,% 5(.1&】 -()*+,C@,FC >+C=(C=; O=,=C; PB?(?+@,

帕金森病的遗传学研究进展

帕金森病的遗传学研究进展

帕金森病的遗传学研究进展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 PD)是常见的老年神经系统变性病之一,其发病机制至今仍不清楚。

近年来流行病学调查,双生子研究以及作为孟德尔性状分离的家系遗传连锁分析等均证明PD的发病具有遗传病原学原因,人们意识到遗传因素可能在PD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表1. 与遗传性家族性PD相关的基因基因名染色体定位遗传类型发病独特的临床特点Lewy小体α-synuclein 晚发震颤发生率较低有PARK2 Parkin 6q25 AR 早发、青少年型居多,晚发也有常出现异动症/肌张力障碍;慢性进展大部分无,个别报道有PARK3 2p13 AD 晚发某些患者有智力减退/痴呆有PARK4 4p14-16.3 AD 晚发患者的一些亲属有姿势性震颤;植物神经功能障碍;痴呆;疾病初期有体重减轻有PARK5 UCH-L1 4p14 AD 晚发无不清楚PARK6 1p35-36 AR 早发病情进展慢不清楚PARK7 DJ-1 1p36 AR 早发局灶性的肌张力障碍(Focal dystonia);慢性进展;精神症状不清楚PARK8 12p11.2-q13 AD 晚发无不清楚PARK9 1p36 AR 早发,青少年型痉挛;痴呆;核上性眼肌麻痹不清楚PARK10 1p32 晚发无不清楚目前,研究已发现10个染色体定位以孟德尔遗传方式与PD连锁(见表1)。

其中,5个涉及常染色体显性(Autosomal dominant,AD)遗传,4个以常染色体隐性(Autosomal recessive,AR)遗传方式传递,1个可能属于晚发性散发PD。

在这些染色体定位中有4个基因已被克隆:α-Synuclein(又名突触核蛋白)基因、parkin基因、DJ-1基因和UCH-L1基因。

他们的发现以及对他们导致神经元变性死亡的机制的研究将有助于我们了解PD多巴胺神经元的死亡过程。

一、α-Synuclein基因(PARK1)α-synuclein基因是在一个意大利裔美国大家系(Contursi家族)中被首先发现的,属AD遗传。

帕金森病的病因研究环境暴露与基因变异的关联分析

帕金森病的病因研究环境暴露与基因变异的关联分析

帕金森病的病因研究环境暴露与基因变异的关联分析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神经系统疾病,通常表现为肌肉僵硬、震颤和运动缓慢等症状。

长期以来,科学家一直致力于探索帕金森病的病因,其中环境暴露和基因变异被认为与该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本文将分析这两者之间的关联,并探讨其对帕金森病发病机制的影响。

一、环境暴露与帕金森病帕金森病的环境因素研究已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成果。

研究发现,某些农药、重金属、溶剂和有机污染物等环境化学物质的长期暴露与帕金森病的发病率明显相关。

例如,农药中的除草剂和杀虫剂被认为是帕金森病的诱因,暴露于这些化学物质中的工作者和农民更容易患上该疾病。

此外,城市环境中的空气污染也与帕金森病的发生密切相关。

研究表明,大气中微小颗粒物和一氧化氮等污染物的含量升高,会导致神经元死亡和氧化应激等生物学反应,从而增加帕金森病的风险。

这一发现提示了城市居民需要保护好自身免受空气污染的侵害,以预防帕金森病的发生。

二、基因变异与帕金森病帕金森病也具有一定的遗传倾向性,大部分研究发现在该疾病的发病过程中基因只起到了一种调控作用。

染色体突变和单核苷酸多态性是帕金森病遗传变异的重要形式,已有多个基因与帕金森病的发病风险相关联。

其中,Parkin和PTEN-induced kinase 1(PINK1)是两个较为重要的帕金森病相关基因。

Parkin突变会导致线粒体质量控制的损伤,使得神经细胞更易受伤害。

而PINK1突变会导致线粒体的功能异常,进而引发细胞凋亡和氧化应激等病理过程。

这些基因突变使得个体在面对环境暴露时更易患上帕金森病。

研究还发现,与淋巴瘤-白血病相关基因1(LlBL1)和骨髓白血病遗传易感基因(Leukemia Inhibitory Factor Receptor,LIFR)等一些基因突变也与帕金森病的发病有关。

这些突变使得神经元对氧化应激的抵抗能力降低,从而增加帕金森病的患病风险。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早发性帕金森综合征致病基因的突变分析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早发性帕金森综合征致病基因的突变分析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早发性帕金森综合征致病基因的突变分析【摘要】目的探究常染色体阴性遗传早发性帕金森综合征致病基本的突变。

方法通过DNA直接测序、限制性核酸内切酶酶切及应用聚合酶链反应等技术对PINK1、DJ-1基因及15个AREP家系进行parkin的突变进行详细分析。

结果通过研究分析显示有3个家系出现了parkin基因3个杂合突变,分别为T1422C、202-203delAG及1069-1074delGTGTCC突变。

另有2个家系反应结果中出现C1474T及C938T这2个新的PINK1基因突变。

其余家族分析中未见基因突变情况。

结论早发性帕金森综合征常见的病因主要是PINK1、Parkin的基因突变,DJ-1在我国早发性帕金森综合征中发生的几率较低,PARK2和PARK6的临床表现相对来说比较类似,但是仍然存在较明显的临床异质性。

【关键词】早发性帕金森综合征;PINK1;parkin早发性帕金森综合征是大脑和脊髓细胞神经元丧失的疾病情类型,具有明确的发病机制、临床症状以及病理类型[1]。

早发性帕金森综合征中发生基因突变的基因型主要有PINK7、PINK2和PINK6,且均已被克隆为DJ-1、PINK1和parkin。

这三类基因型相似性较高,导致患者帕金森综合征的发病时间较早,大部分发生在40岁之前,病情症状发展速度较慢,能够通过多巴制剂进行控制,但是临床中比较难区分,而且发病初期临床症状表现也不够明显,很容易被忽视。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13个早发性帕金森综合征家系进行研究,所有家系人员均符合国际医学诊断中关于早发性帕金森综合征的诊断标准。

此13个家系共涉及患者26例,男15例,女11例;发病年龄14-41岁,平均年龄(24.68±7.51)岁。

1.2方法1.2.1所有患者均知晓此次研究,自愿参加,且签署相关知情同意书,分别抽取所有患者及家系内参与研究成员静脉血10毫升,同时抽取100例健康患者静脉血作为研究参照,将所有静脉血通过相同的方式提取基因组DNA[2]。

Pink1与帕金森病

Pink1与帕金森病

遗传异质性<genetic heterogeneity>:是指某一种遗传疾病或表 型
可以由不同的等位基因或者基因座突变所引起的现象.与之相对反的是 基因多效性,是由某一个基因突变引起多种疾病或表型.遗传异质性分 为等位基因异质性和基因座异质性.
实验所用到的技术
1. 血标本采集和DNA 抽提:常规酚-氯仿法抽提基因组DNA . 2. PINK1 基因突变检测:<1>聚合酶链反应<PCR>条件及DNA 测序 以拟扩增的DNA分子为模板,以一对分别与模板5'末端和3'末端相互补 的寡核苷酸片段为引物,在DNA聚合酶的作用下,按照半保留复制的机 制沿着模板链延伸直至完成新的DNA合成,重复这一过程,即可使目的 DNA片段得到扩增. 组成PCR反应体系的基本成分:模板DNA、特异性引物、DNA聚合酶
〔3移码突变:指在DNA链上,有时一个或几个非3的整数倍的碱基的 插入或缺失,往往产生比碱基替换突变更严重的后果. 这种插入或缺失 突变会造成阅读框的改变,翻译过程中其下游的三联密码子都被错读, 产生完全错误的肽链或肽链合成提前终止.这种插入或缺失突变又称 为移码突变.
〔4无义突变:是指当点突变使一个编码氨基酸的密码子变成终止子 时,则蛋白质合成进行到该突变位点时会提前终止,结果产生一个较短 的多肽链或较小的蛋白质.
Pink1与帕金森病
基本概念
帕金森氏病<pa rkinso n′s disease , PD>:一种以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散 失和细胞浆出现Lew y 小体为特征的神经系统退变性疾病.大多数PD 患者是散 发的, 家族性PD, 很是罕见.
帕金森病发病与遗传因素有一定关系.呈单基因遗传方式的家族性帕金森 病主要包括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和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两种类型, 其中常染色体隐性 遗传早发性帕金森综合征< autosoma lrecessive early-onset parkinson

帕金森病的遗传因素及基因突变的研究进展

帕金森病的遗传因素及基因突变的研究进展

帕金森病的遗传因素及基因突变的研究进展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主要病理特征是黑质多巴胺神经元的丧失和在旁中部神经束中的丝的积累。

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开展,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帕金森病在某种程度上具有遗传倾向。

本文将探讨帕金森病的遗传因素以及相关基因突变的研究进展。

一、帕金森病的遗传基础帕金森病的遗传基础经多年的研究逐渐明晰。

虽然绝大部分帕金森病患者的发病是与环境因素有关,但遗传变异也被认为是导致部分帕金森病的重要原因之一。

帕金森病可分为遗传性和非遗传性两类。

在非遗传性帕金森病中,环境因素和其他未知的风险因素起主导作用。

而在遗传性帕金森病中,遗传因素被认为是疾病发生的主要诱因之一。

二、已知的遗传因素和基因突变1. α-突触核蛋白(SNCA)基因突变多种研究表明,SNCA基因在帕金森病中发挥重要作用。

SNCA编码α-突触核蛋白(α-Synuclein),其异常聚集与帕金森病的发生直接相关。

多个突变体已与早发性遗传性帕金森病的发病相关。

2. Leucine-rich repeat kinase 2(LRRK2)基因突变LRRK2基因突变是遗传性帕金森病中最常见的突变体之一。

该基因以其G2019S、R1441G等突变体的出现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LRRK2编码蛋白激酶,其突变形式可能通过对突触功能的影响,导致帕金森病的发生。

3. 帕金森相关基因(PARK)家族PARK家族包含多个与帕金森病有关的基因,如PARK2、PARK7、PARK8。

其中,PARK2编码的蛋白质Parkin的突变形式与早发性帕金森病的发生密切相关。

PARK7编码的DJ-1蛋白质在帕金森病的发生中也扮演了重要角色。

PARK8则编码了蛋白质LRRK2,在遗传性帕金森病中突变频率较高。

三、基因突变与帕金森病的发病机制尽管已经发现了多个与帕金森病有关的基因突变,但这些突变与疾病的具体发病机制仍存在争议。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帕金森病LRRK2基因突变及临床特征分析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帕金森病LRRK2基因突变及临床特征分析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帕金森病LRRK2基因突变及临床特征分析姓名:张婷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神经病学指导教师:陈生弟20080501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帕金森病LRRK2基因突变及临床特征分析摘要目的: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 PD)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

约10-15% PD患者有家族遗传史。

在已成功定位并克隆8个与家族性PD相关的致病基因中,唯有LRRK2(Leucine-rich repeat kinase 2)基因与家族性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PD和散发性PD相关。

LRRK2基因突变具有种族和地区差异性。

在亚洲人群中LRRK2基因突变类型和频率与其他人群不同。

探求中国大陆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PD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其LRRK2 基因突变检测可为LRRK2导致PD发病的机制提供重要线索和依据,为进一步功能研究打下基础。

方法:本研究对18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家族性帕金森病家系的先证者进行LRRK2基因突变分析,并对他们的临床特征进行总结。

对所发现的新单核苷酸多态位点以及已知的亚洲人群特异性的Gly2385Arg位点在222例散发性帕金森病患者和214例正常健康者利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进行分析,以明确LRRK2基因突变类型和频率在中国大陆人群中的分布特点以及突变携带者基因型与表型的关系。

结果:中国大陆常染色体显性遗传PD患者具有典型的晚发性帕金I森病临床表现,在发病年龄、病程、首发症状、UPDRS评分,对左旋多巴治疗的反应方面与散发性PD患者无明显差异。

在本实验中对18位先证者基因筛查,共发现了28个单核苷酸多态,其中12个位于外显子区域,16个位于内含子区域。

发现了两个未报道过的外显子单核苷酸多态位点c.851 A>G (Asn284Ser)和 c.1432 G>T(Asp478Tyr)以及6个未报道过的内含子单核苷酸多态位点。

Gly2385Arg等位基因突变频率为6.25%,并具有建立者效应。

帕金森病的病因与发病机制解析

帕金森病的病因与发病机制解析

帕金森病的病因与发病机制解析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一种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主要特征是运动障碍、肌肉僵硬和震颤。

这种疾病会明显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给他们的家庭和社会造成重要负担。

虽然帕金森病已经有一定的病史,但其病因和发病机制至今仍然是科学界关注的热点之一。

本文旨在对帕金森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进行深入解析。

一、遗传因素遗传因素被认为是帕金森病发病的重要原因之一。

多个基因异常与帕金森病的遗传有关,其中最为典型的是帕金森病的突变基因SNCA、PARK2、PINK1以及LRRK2等。

这些基因突变导致特定的信号传导途径受损,进而导致神经元的功能失调和死亡,引发帕金森病的发生。

二、环境因素环境因素也被认为是帕金森病的重要诱因之一。

大量研究表明,长期接触某些化学物质,如农药、有机溶剂以及重金属等,都与帕金森病的发病风险增加相关。

这些化学物质可以干扰神经元正常的代谢和功能,引起细胞的损伤和死亡。

三、氧化应激与线粒体功能异常帕金森病的发病过程中,氧化应激和线粒体功能异常起着重要的作用。

氧化应激是指细胞内的氧化物质产生超过抗氧化防御系统清除能力的情况,导致细胞中的抗氧化能力不足,进而引起细胞损伤。

帕金森病患者常常存在氧化应激的现象,细胞内的氧化物质生成增加,抗氧化物质生成减少,这可能是帕金森病神经元损伤的重要机制之一。

同时,线粒体是细胞内的“能量中心”,负责供应细胞所需的能量。

帕金森病患者的线粒体功能严重受损,导致细胞能量供应不足,从而引起神经元的功能障碍和死亡。

四、炎症反应和免疫系统异常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炎症反应和免疫系统异常在帕金森病的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

帕金森病患者的大脑中存在过多的炎症细胞和炎症介质,这些炎症因子会进一步引发免疫系统的异常激活,并导致神经元的损伤和死亡。

免疫系统异常还会引发异常的自身免疫反应,导致机体免疫功能的紊乱。

五、蛋白质异常沉积及神经变性帕金森病患者中常见的脑内病理特征是Lewy小体的形成,这是由α-突触核蛋白(alpha-synuclein)的异常沉积所致。

早发性帕金森病parkin基因的一个新的点突变

早发性帕金森病parkin基因的一个新的点突变

早发性帕金森病parkin基因的一个新的点突变王涛;梁直厚;孙圣刚;曹学兵;彭海;曹非;刘红进;童萼塘【期刊名称】《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年(卷),期】2003(020)002【摘要】目的观察不同亚型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 PD)患者中是否存在parkin基因新的突变以及突变的分布,探讨parkin基因在PD发病机理中的可能作用.方法 70例患者被分为早发性PD和晚发性PD,70名正常体检者为对照组.以基因组DNA为模板,扩增parkin基因的全部12个外显子,然后行单链构象多态性(single-strand conformation polymorphism, SSCP)电泳观察,对泳动异常者进行DNA序列测定,以确定外显子中存在的突变及其分布.结果 70例患者中有4例SSCP泳动异常,测序证实1例早发性PD患者的外显子7存在1个未曾报道过的新的点突变位点Gly284Arg.结论 parkin基因点突变也是我国早发性PD患者的致病原因之一.【总页数】3页(P111-113)【作者】王涛;梁直厚;孙圣刚;曹学兵;彭海;曹非;刘红进;童萼塘【作者单位】430022,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神经科;430022,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神经科;430022,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神经科;430022,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神经科;430022,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神经科;430022,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神经科;430022,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神经科;430022,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神经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相关文献】1.早发性帕金森病Parkin基因突变研究2.一个新的ACTC1基因5'端剪切位点突变可能在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发病中起重要作用3.一个新的ACTC1基因5'端剪切位点突变可能在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发病中起重要作用4.早发性和迟发性帕金森病患者parkin基因的检测5.存在LRRK2和Parkin基因罕见位点突变的早发性帕金森病一例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帕金森病相关基因功能研究进展

帕金森病相关基因功能研究进展

摘要: 帕金森病 (Parkinson’s disease, PD )是一种较为常见的锥体外系疾病 , 主要症状是运动减少、肌强直和震
颤 ; 主要病理特征是黑质致密区多巴胺神经元缺失 , 剩余神经元含有 Lewy 小体。 PD 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 , 一般认为与年龄及环境因素相关。近年来 PD 遗传学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 确定了遗传因素在 PD 发病过程 中的重要作用 , 发现并鉴定了多个与帕金森病相关的基因 : SNCA、 LRRK、 PINK1、 parkin、 DJ1 和 UCHL1 等。 文章对上述相关基因的功能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为进一步探讨 PD 发病机制提供参考。
-synuclein 的动物模型为研究 PD 发病机制提供了
重要的条件。 2006 年 Kuwahara 等 [8]在线虫多巴胺神 经元中特异过表达野生型或突变型 (A30P、A53T)人
-synu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lein 基因编码一个 140 氨基酸的蛋白 ,
属于突触核蛋白家族。在蛋白氨基端含有一个双亲 ( 亲水 , 亲油 )区域 , 中间含有疏水区 , 羧基端为酸性 区。 -synuclein 蛋白在哺乳动物脑中广泛表达并且 在突触前富集。 -synuclein 蛋白和膜上脂筏相关 , 这 可能是它定位在突触上的原因。对 -synuclein 突变 小鼠的研究暗示其调控突触囊泡再生和多巴胺传递 ; 细胞水平研究显示 -synuclein 蛋白通过保护脂质免 受水解而调控脂代谢 , 并且调控突触前囊泡库大小 ; -synuclein 蛋白可以抑制磷脂酶 D2 从而在信号传 导、 细胞骨架动态等方面发挥功能 ; -synuclein 蛋白 抑制酪氨酸羟化酶从而影响酪氨酸向左旋多巴的转 变 。
-synuclein 基因的突变可能与 fPD 病人黑质纹状体

帕金森基因位点研究进展

帕金森基因位点研究进展

帕金森基因位点研究进展陈新新;黄建平【期刊名称】《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年(卷),期】2016(026)008【总页数】5页(P776-780)【关键词】帕金森;基因;遗传【作者】陈新新;黄建平【作者单位】浙江中医药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杭州310053;浙江省温州市中医院神经内科温州 325000【正文语种】中文帕金森(parkinson disease,PD)是一种老年神经退化的疾病,由中脑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减少为主要原因,表现为一系列进行性的运动与非运动症状。

随着医学发展,采用不同的遗传分析方法及基因筛查技术可以发现PD致病的基因因素,这将有助于发掘PD潜在的病因病机,对PD的预防及治疗有很重要的帮助。

目前发现的单基因有PARK1~PARK18等多种基因,其中α-synuclein(α-syn)基因等已经可以被克隆。

本文从PD相关基因突变位点、遗传性、作用机制等方面进行综述。

α-syn基因最早发现于一个意大利PD家系,定位于染色体4q21~q23。

其突变表现为α-syn蛋白的折叠及神经元细胞的死亡,最终导致PD。

α-syn基因本身也可以诱导氧化应激反应,其功能的过度表达会影响线粒体的功能,同时也会伴有氧自由基水平的增加,从而影响神经元细胞对氧化应激的敏感性。

Hoffman等[1]对629例PD患者进行SNCA基因筛查,其中30%的患者为家族性PD,其α-syn 基因位点a18t和a29s突变分别导致轻度自主神经功能障碍、认知功能障碍和不安腿综合征、精神症状。

Proukakis 等[2]对PD患者大脑样本进行SNCA基因的筛查,发现位点h50q会导致突变散发性PD,其PD临床特征为伴有认知功能障碍。

研究[3-5]发现,位点g51d的突变患者表现为早发性PD,且进展迅速,伴有锥体束症、精神症状与认知功能障碍。

而位点e46k、g50q和a53t突变表现为严重而急进型PD,伴有认知能力下降与精神症状。

PLA2G6基因突变致早发型帕金森病2例

PLA2G6基因突变致早发型帕金森病2例

PLA2G6基因突变致早发型帕金森病2例陈彤;常燕;崔志强;尹西;王淼;高中宝;王振福【期刊名称】《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年(卷),期】2022(48)12【摘要】PLA2G6基因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相关的致病基因,临床报道较少。

此基因突变可导致iPLA-2β酶不同程度的改变,临床表现为四种不同的临床类型。

本文报告两例PLA2G6基因突变导致的青年型帕金森综合征。

其中1例患者为PLA2G6基因c.991G>T合并c.1A>G双杂合突变,临床表型为肌张力障碍-帕金森综合征(dystonia-Parkinsonism,DP),多巴胺能药物治疗有效但运动并发症出现较早,肌张力障碍治疗效果欠佳。

患者接受了脑深部电刺激手术,术后运动功能较前改善;另1例患者为PLA2G6基因c.991G>T合并c.2752A>G、c.35C>G杂合突变,临床表型为早发型帕金森综合征(early-onset Parkinsonism,EOP)型,左旋多巴治疗效果欠佳。

临床分型与杂合突变导致临床异质性有关。

基因检测是诊断及鉴别要点。

【总页数】4页(P746-749)【作者】陈彤;常燕;崔志强;尹西;王淼;高中宝;王振福【作者单位】解放军总医院第二医学中心神经内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核医学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神经外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2.5【相关文献】1.早发型帕金森病DJ-1基因突变的分析2.早发型和晚发型帕金森病患者疼痛的比较及影响因素分析3.PLA2G6基因突变致青年帕金森病的临床特征(附1例报告)4.PARK2基因变异致早发型帕金森病一例5.早发型与晚发型帕金森病患者非运动症状特点的比较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个家系发现有 PINK1 基因纯合突变。家系 13 外显子 4 第 938 位碱基 C→T 的改变(C938T) (图 3,A;图 2,C),导致第 313 位氨基酸由苏氨酸变为蛋氨酸(T313M);家系 19 外显子 7 第 1474 位碱基 C 被 T 替换(C1474T)(图 3,B),导致第 492 位氨基酸由精氨酸变为终止密码子 (R492Stop),截短了后面 90 个氨基酸。
3.2 临床资料分析: 三个 PARK2 家系共 6 名患者,男女各 3 例,发病年龄 18~31 岁,平
均(25.2±5.7)岁,病程(7.2±1.8)年;均有静止性震颤、肌强直、运动迟缓及症状晨 轻暮重,肌张力障碍、姿势不稳、腱反射活跃常见,对左旋多巴反应好,服药后 UPDRS 运动 评分平均为(23.5±4.8)分,左旋多巴诱导的运动障碍常见。两个 PARK6 家系共有 4 名患 者,男女各 2 例,发病年龄 13~37 岁,平均(25.8±10.0)岁,病程(11.0±3.2)年;临 床症状与 PARK2 型相似,但未见肌张力障碍及姿势不稳,对左旋多巴反应更好,服药后 UPDRS 运动评分平均为(7.5±3.4)分,未见多巴诱导的运动障碍。临床特征见表 1。
A :家系 15 的 parkin 基因外显子 9 酶切图,(1:Marker;2:Ⅰ1;3:Ⅰ2;4:Ⅱ2;5:Ⅱ3; 6:Ⅱ1);
B :家系 1 的 parkin 基因外显子 12 酶切图,(1:Marker;2:Ⅰ1;3:Ⅰ2;4:Ⅱ1;5:Ⅱ2; 6:对照);
C :家系 13 的 PINK1 基因外显子 4 酶切图,(1:Marker;2:Ⅰ2;3:Ⅱ1; 4:Ⅱ2;5:Ⅱ4,; 6:Ⅱ5) 图 2 限制性核酸内切酶酶切图
【关键词】帕金森病;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基因; 突变
1. 引言
帕金森病是一种包括临床、病理和发病机制各异、由多种亚型组成的神经退行性疾病。 其 中 , 常 染 色 体 隐 性 遗 传 早 发 性 帕 金 森 综 合 征 ( autosomal recessive early-onset parkinsonism, AREP)有三种基因型:PARK2,PARK6 和 PARK7;致病基因均已被克隆,分别 是 parkin,PINK1 和 DJ-1 基因[1、2、3]。这三型临床特征极为相似:发病年龄早(一般小于 40 岁),病情进展缓慢,对多巴制剂反应良好等,在临床上容易混淆;而且,由于发病年 龄早,某些临床特点,如发病时有足部肌张力障碍、症状晨轻暮重等,与多巴反应性肌张力 障碍(DRD)很难鉴别[4]。因此对 AREP 进行基因诊断极为必要。为此,我们对 15 个 AREP 家 系进行了 parkin,PINK1,DJ-1 基因和 DRD 致病基因—酪氨酸羟化酶(TH)基因的突变分析。
胺凝胶电泳(PAGE)检测后,对异常条带进行回收,对特异性好的产物用虾碱性磷酸酶和核 酸外切酶消化,条件为:37℃ 60min,80℃ 15min,4℃保存。回收或酶切产物在 ABI3100 测序仪上直接正反向测序,将测序结果与 GenBank 中相应的基因序列比较。
2.6 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分析 Parkin 基因外显子 9 的 1069-1074delGTGTCC 的改变使 Pst Ⅰ酶切位点消失,外显子 12 的 T1422C 碱基改变产生了一个 HhaⅠ酶切位点;PINK1 基因外
图 1 parkin 基因第二、九和十二外显子测序结果
上图 正常对照; 下图 患者 A: 家系 13 先证者外显子 4 的 C938T 改变 B: 家系 19 先证者外显子 7 的 C1474T 改变 图 3 PINK1 基因第四和第七外显子测序结果
3

参考文献
1 Kitada T, Asakawa S, Hattori N, et al. Mutations in the parkin gene cause autosomal recessive juvenile parkinsonism.Nature,1998,392:605-608.
2 Valente EM, Abou-Sleiman PM, Caputo V, et al. Hereditary early-onset Parkinson's disease caused by mutations in PINK1. Science,2004,304:1158-1160.
目前已发现 PINK1 基因 10 余种突变。我们在两个家系发现了两个新的点突变:一个错 义突变(T313M)和一个无义突变(R492Stop)。虽然 R492Stop 首先在一个台湾家系中被发 现[4],但患者呈杂合状态,作为一个纯合性突变还是首次报道。
DJ-1 基因突变较少见,突变频率大约为 1%[9]。目前有 2 个涉及华人的研究,Lockhart 等[10]和 Tan 等[11]分别在台湾人及新加坡华人中均未发现 DJ-1 基因突变。本组 AREP 患 者中亦未发现 DJ-1 基因的致病突变,提示 DJ-1 基因突变在华人早发性 PD 人群中可能罕见。
2.对象和方法
本课题得到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资助项目(20020533024)资助

2.1 对象 15 个 AREP 家系为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神经内科及医学遗传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1997 年-2004 年所收集,来自 6 个省。诊断按国际公认的标准[5]。15 个家系共有患者 28 人, 男 18 人,女 10 人;发病年龄 13~40 岁,平均(26.12±8.04)岁。
显子 4 的 C938T 碱基改变使 HgaⅠ酶切位点消失。分别采用相应的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对家系 成员及 100 名正常对照进行分析。酶切反应体系和反应条件参照 BioLab 公司的产品说明。 酶切产物经 6%PAGE 检测基因型。
3. 结果
3.1 基因突变分析: 3 个家系有 parkin 基因杂合突变。家系 3 外显子 2 发现 parkin 基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早发性帕金森综合征致 病基因的突变分析
郭纪锋 唐北沙 张玉虎 李静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神经内科 湖南 长沙,410001
Email:bstang7398@
【摘要】目的 研究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早发性帕金森综合征(autosomal recessive early-onset parkinsonism, AREP)parkin(PARK2)、PINK1(PARK6)及 DJ-1(PARK7)基 因的突变。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DNA 直接测序和限制性核酸内切酶酶切等技术对 15 个 AREP 家系进行 parkin、PINK1 及 DJ-1 基因的突变分析。结果 在 3 个家系中发现 parkin 基因 3 个杂合突变,分别为 202-203delAG 和新发现的 1069-1074delGTGTCC 与 T1422C 突变。 在 2 个家系中发现 2 个新的 PINK1 基因突变,分别为 C938T 及 C1474T。其余家系均未见 parkin、PINK1 及 DJ-1 基因突变。3 个 PARK2 家系平均发病年龄(25.2±5.7)岁,临床上 肌张力障碍、姿势不稳、腱反射活跃、症状晨轻暮重常见,对多巴制剂反应好,左旋多巴诱 导的运动障碍常见;2 个 PARK6 家系平均发病年龄(25.8±10.0)岁,临床特征与 PARK2 相 似,但未见肌张力障碍、姿势不稳及左旋多巴诱导的运动障碍。结论 Parkin、PINK1 基因 突变是 AREP 的常见病因;DJ-1 在我国 AREP 中可能罕见;PARK2 和 PARK6 具有相似临床表现, 但均具有临床异质性。
2
本组患者中未发现 DJ-1 和 TH 基因突变。

上图 正常对照; 下图 患者 A: 家系 3 先证者外显子 2 的 202-203delAG 改变 B: 家系 15 先证者外显子 9 的 1069-1074delGTGTCC 改变 C: 家系 1 先证者外显子 1 的 T1422C 改变
5

现左旋多巴诱导的运动障碍,而 PARK6 未见。由于我们的样本较小,这些差别对于鉴别诊断 是否有帮助尚需要进一步探讨。
TH 基因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 DRD 的致病基因,因 DRD 与 AREP 临床症状相似,故我们 对此组患者进行了 TH 基因的突变检测,结果未发现有该基因的突变。这进一步证明了 DRD 与 AREP 是两个相互独立的疾病。
因 202-203 位 AG 缺失(图 1,A),产生一个只有 37 个氨基酸的截断蛋白;家系 15 外显子 9 发现 parkin 基因第 1069-1074 位 GTGTCC 缺失(1069-1074delGTGTCC)(图 1,B;图 2,A) , 导致 parkin 蛋白第 323、324 位的半胱氨酸和脯氨酸缺失;家系 1 中外显子 12 上 1422 位碱 基 T→C 的改变(T1422C)(图 1,C;图 2,B),导致 parkin 蛋白第 441 位的半胱氨酸转变为精 氨酸。其中 1069-1074delGTGTCC 和 T1422C 为新发现的突变。
家系 19
Ⅱ-1 Ⅱ-2 Ⅱ-5 Ⅱ-1




51
42
34
20
37
29
24
13
14
13
10
7
-
-
-
-
+
+
+
+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